《温铁军践闻录》观后感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温铁军践闻录》观后感
《温铁军践闻录》观后感
近期,部门组织观看温铁军教授的《温铁军践闻录》,该视频的核心观点是:中国的现代化建设,不是简单地照搬西方的现代化模式,而是在资源稀缺为零的条件下,用劳动力的成规模投入来替代资本,完成资本积累,进入现代化。
温教授的视频,印象最深刻的是:一、中国农村作为中国现代化建设初期爆发经济危机的转嫁载体,能确保经济危机软着陆二、面对1957年苏联停止对华投资,中国运用革命意识形态,重新动员老百姓,用劳动力的成规模投入替代资本,完成了现代化建设;三、温教授没有调查就没有发言权的治学理念,无论是在日常工作,还是在自主学习上,都有着极强的启迪作用。
一、中国农村确保历次经济危机软着陆
据统计,1950年以来,中国每一次引进外资都会引发两次危机,苏联投入5亿美元引发了1960年和1968年两次危机,1971年引进43亿美元外资带来了1974年、1979年两次危机。研究发现:能够向三农转嫁的就能实现经济危机软着陆,不能向三农转嫁的就砸在城里引发改革。
温教授的这一观点,让我瞬间觉得,作为农民的儿子应有的自豪感。他让我明白,原来之前在大众眼里瞧不起的农村,居然有这般神力可以使经济危机软着陆,让经济危机带来的损失最小!
作为农民的儿子,我虽然在城市里生活了很多年,但始终没有能够融入城市。在最开始进城上大学的时候,还常常引来同班城里同学的嘲笑,我内心的坚韧,也从没有被这些嘲笑所吓倒,但我内心也从来没有因为是农民的儿子而由衷地自豪过。有时在城里待久了,对农村人甚至有点麻木不仁。
记得有一次和同事结伴回XA,高铁票没有买到,我们只能坐绿车皮。高铁上的乘客,着装不说有多上档次,但至少不差,但坐绿皮火车的乘客就不一样了。我们刚上车,就看见门口呼啦啦涌进来一群农民工,他们肩上扛着蛇皮袋子,手里拎着大水壶就往前挤,离老远都能闻见阵阵的汗味,我们下意识地赶紧躲开。回家后,我给我妈说:现在的城乡差别、社会贫富差距也太大了,一看经常坐绿皮车的人,基本上都属于社会底层。我妈听完脸色一沉,严肃的说:你有点忘本,不要看不起农民,你也是农民的孩子! 我深不以为然,只是觉得那些农民工行李多,不愿意和他们挤在一起。但这次观看了温教授的视频后,我对农业、农村、农民有了更加深入的认识:心里认同农民,行为排斥农民,这是假认同!
此外,在我国取消农业税之前,农民除了保障家庭最低消费外,多打出来的粮食要全部上缴国家供城里人享用;在取消农业税之后,面对农村青年常年外出
打工、不愿种地的现状,我们的父辈、长辈们又一次挑起了大梁长年累月的耕种。
他们,生而伟大!
二、中国人民独立自主地完成了现代化建设
1950年中国介入朝鲜战争,根据中苏约定,苏联向中国东北境内输入大规模战争装备,这意味着中国有了突然从天而降的军重工业,同时,中国上层建筑和意识形态方面也不得不全面苏化在苏联的指导下搞国家政治建设。
但好景不长,1957年苏联突然中止了对华投资,所有援华专家撤走,中国的上层建筑,为了管理苏联投资的工业化经济而构建额科层化政府部门,也就不能正常运作了。
怎么办?是继续厚着脸皮求助于苏联人,还是我们自己干?对新中国建国历史略有研究的人就会知道,中国人民选择了一条自立自强、独立自主的现代化建设道路:依靠集体主义经济体制,运用革命意识形态,动员老百姓不计报酬地成规模投入来替代资本。期间涌现出了雷锋、王进喜等英雄人物,也涌现出自给自足、战天斗地的大寨、大庆模式,红旗渠精神等等。
艰苦奋斗、自立自强的创业精神,不仅在我国现代化建设过程中有着积极的作用,而且在我们日常工作中也十分重要。我在编写《重点工作管理规定》时,手头没有资料,请教领导也只获得了一些重点工作的具体管法,仅仅这些信息,距离编写一份完整的管理制度还相差甚远。为此,我在网上检索了所有能查找到的资料,然后对这些材料去伪存真,去粗取精,结合公司实际,编写完成了公司《重点工作管理规定》。在我看来,这个《规定》可能不见得有多么全面、多么有效,但在你自己没有思路、没有资料的情况,最最能靠得住的就是自己,只有靠自己,努力奔着目标去实现。
总之,要想把工作做好,除了借助领导、同事的资源外,还要反求诸己,以做成事的高度责任感,始终坚持精神上的艰苦奋斗,才能确保工作总目标实现。
三、没有调查就没有发言权
温教授讲到:我想请大家考虑的是,通常都说过去式计划经济搞错了,我现在的研究证明中国在所谓计划经济年代大部分年份没有计划,只在1970年以后才搞过两个五年计划。如果说六十年代的上山下乡是1958年经济危机的结果,1968年上山下乡是1966年经济危机的结果,那么1974-1976年的上山下乡是七十年代引进外资变成外债带来的经济危机的结果。在毛泽东时代,每一次经
济危机都靠上山下乡向农村转嫁了城市劳动力过剩的代价,因此,城市的国家工业化原始积累解读那的内生性危机,就都软着陆了。
之前一直以为,新中国成立后,改革开放前的国民经济,都叫做计划经济。上山下乡,是毛主席的号召,但为啥要这么号召,不知道。为什么只有在毛主席时代,他老人家大手一挥,知识青年就下乡?
看了温教授的讲解,才知道原来中国真正意义上的计划经济是从70年底开始,中国知识青年上山下乡,是通过农村,转移因城市工业化带来的经济危机。
其实,掌握这些知识点不足为奇,重要的是这种分析问题、发表观点的方法没有调查就没有发言权。这句话虽不是温教授发明的,或者大家可能或多或少听过,但真正能够运用到实际工作中去的人,又能有多少呢?知道你做不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