梨树县县域经济发展规划

梨树县县域经济发展规划
梨树县县域经济发展规划

梨树县县域经济发展规划

(2008—2010年)

2008至2010年是梨树县发展的关键时期,编制这个时期的县域经济发展规划,对实现梨树又好又快发展具有重要意义。

一、发展基础与面临形势

(一)发展基础

2007年,全县国内生产总值达到102.1亿元,同比增长22.9%,财政全口径一般预算收入实现2.41亿元,同比增长29.4%。城镇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7200元,农民人均纯收入5200元,分别比上年增长20%和15.6%。

1、固定资产投资和项目建设取得实效。2007年,完成全社会固定资产投资21.9亿元,比上年同期增长158%。基础设施建设投资5.9亿元,比上年增长180%;全县共引进项目154个,引进资金27.6亿元。

2、工业集中区建设取得突破性进展。梨树开发区起步区110公顷征地工作顺利完成,已有44户企业落户开发区,园区工业产值突破16亿元。

3、农业综合生产能力不断提高。2007年在遭受旱灾的情况下,粮食产量仍然达到41.5亿斤,高标准牧业小区新增15个,高标准棚膜小区新增13个,红嘴集团240万头生猪屠宰加工项目已建成投产;全县各类农村合作经济组织发展到165个,闫家百信农民资金互助合作社成为全国第一个获得金融许可执照的村级合作社。

4、棚户区改造力度加大,基础设施明显改善。2007年县城棚户区改造开工面积22万平方米,完成31条街路、巷路等配套设施建设。村村通工程新增建设里程312公里。

5、社会事业健康发展。全县职业高中就业率达到98%以上,中

学流失率为2.7%,小学流失率为0.7%,均在国家控制线之内;新型农村合作医疗参保率达到74.92%;有线电视通村率达到85%;文化事业蓬勃发展,二人转戏曲形式已经形成梨树特有品牌。

(二)面临形势

梨树县的今后发展,面临极好的机遇和严峻的挑战。充分发挥比较优势,培育新的经济增长点,形成产业集群,带动经济社会快速发展。

1、机遇与挑战

经济全球化趋势明显加速,世界经济进入新一轮结构调整和稳定增长期。农产品国际贸易壁垒提高,玉米、大豆等农产品市场进一步国际化。生产、加工与流通风险将增加,农产品,特别是加工产品将更加注重标准、安全和品质要求。我国工业化进程加快,为县域经济发展提供广阔的市场。同时我们也必须看到国家实施宏观调控政策,紧缩银根,对县域发展带来了严峻的挑战。我省今后三年,将处于经济高速增长阶段,各县(市)发展势头迅猛,竞争日趋激烈。发达县(市)在资金、技术和市场上的竞争优势,在一定程度上将抑制梨树县产业的生成与成长,对梨树的经济社会发展又提出了严峻的挑战。

2、比较优势

——农产品资源优势。梨树县气候条件好,土地资源禀赋较高,土地产出能力和承载力较强,是全国首批商品粮基地县,常年粮食产量稳定在40亿斤以上,在全国排第四位,粮食人均占有量、贡献量、粮食单产和粮食商品率均在全国名列前茅。畜产品饲养量也在全省处于领先地位,猪、牛饲养量居东北之首。梨树优越的农产品资源将成为发展经济的重要保障。尤其是几个大型加工企业建成后,这一优势更加明显。

——矿产资源优势。梨树县矿藏资源丰富。硅灰石、石灰石、膨润土的储量在全国占有绝对优势,其中硅灰石储量在1500万吨以上,

为世界之最;石灰石储量在5亿吨以上,膨润土储量在1500亿吨以上,极富开采价值;天然气储量在110亿立方米以上,可开采量在30亿立方米以上。

——区位优势。梨树地处长平经济带,毗邻四平市。大城市对其发展具有强大的辐射带动作用,属于经济发展较快的城市之间交通走廊上的平原地带。境内有高等级公路等交通设施,有较好的物流网络基础,有利于吸引资源,发展大宗农产品生产与加工业。同时也有利于路口经济、物流产业的发展。

——体制优势。梨树县政治稳定,社会和谐,干部群众发展积极性高,体制创新意识较浓。在全国最先发起成立的农村合作经济组织、全国首家批准成立的村级资金互助组织、土地仲裁委员会等,为县域体制创新开创了先河。红嘴农业高新技术有限开发公司在梨树创造的“公司+合作社”的模式,在全国属首创,这些体制创新的模式将释放出更大的能量。

3、制约因素

——经济总量小、财力不足。梨树县是农业大县,经济总量小,人均地区生产总值低。三次产业结构中,农业比重大,工业比重小。二产业比重低直接造成县级财政收入少,使政府缺乏公共资源的供给能力,制约了水利、交通、环境等社会事业的发展,影响了全县的总体发展。

——城镇化水平低。由于历史原因,梨树县城镇化、工业化水平较低,县域工业规模较小,产品多处于工业链的前端,竞争力不强,缺乏具有区域代表性的品牌。城镇基础设施薄弱,城镇对经济带动作用不强。

——农业产业化程度低。农业产业结构中,种植业比重高,畜牧业潜力尚未充分发挥,农畜产品加工业发展刚刚起步,对农业结构调整和农民增收致富带动作用还没有完全显现。工业产业布局比较分

散,产业之间关联度低。工业园区处于起步阶段,规模企业较少,带动作用有限。

——社会事业发展滞后。社会事业发展滞后于经济发展,城镇失业与就业压力增大,农村剩余劳动力多。不同社会阶层间的收入差距扩大,农村和城镇还存在一定的贫困人口,养老和医疗保险及其他社会援助体系覆盖面小,社会救济力量不足。城乡居民教育、医疗支出负担重。

二、总体思路、指导原则与发展目标

(一)总体思路

2008—2010年是实现县域经济发展的重要阶段,也是梨树全面提升发展速度,奋起直追,实施跨越式发展的关键时期。今后三年实施县域突破的总体思路是:“坚持一条道路、实施两大战略、打好三张牌”。坚持一条道路,即:坚持用系统科学全面的工业化思维谋划县域经济发展,坚定不移地走具有县域特色的新型工业化道路;实施两大战略,即:实施投资拉动、产业带动战略,推动项目集聚、推动结构优化、推动总量提升;打好三张牌,即:打造新产业、建设新城镇、培育新文化。

总的发展定位:一是全力提升六大产业规模。主要是围绕实施优粮工程、精畜工程、优矿工程和造林工程,全面推进优质粮食基地建设、优质牧业基地建设、矿产资源加工基地建设、林木基地建设,通过今后三年的不懈努力,把粮食加工、畜产品加工、矿产品加工、林木产品加工、新兴能源发展和机械制造等六大产业做大做强。二是努力打造充满活力的新城镇。以县城为中心,以郭家店等中心集镇为重点,全面启动城乡建设改造工程,强势推进区域经济发展,逐步培育各具特色的产业隆起带。通过不懈的发展和精心包装,努力打造一批具有较强辐射能力和较高知名度的经济强镇、区位重镇、文化名镇和环境优美的卫生城镇。三是积极培育特色鲜明的新文化,着力打牢文

化基础。加快文化体制、文化工作思维和文化作品创新。提升文化效应,全力做大文化产业,叫响以二人转为代表的具有梨树特色的文化品牌。通过深刻挖掘县域文化内涵,做大文化产业,全面提升梨树发展的软实力。

(二)发展原则

1、立足资源优势,突出区域特色

根据资源、产业特点,以及区位、政策、环境等因素,充分发挥自身比较优势,突出生态、绿色,培育特色经济,推进资源的深度广度开发,实现资源要素的优化配置,统筹县域协调发展,构建具有区域特色的经济产业格局。

2、坚持走新型工业化道路,增强可持续发展能力

按照建设资源节约型、环境友好型社会的要求,积极协调工业化进程中经济发展与人口、资源、环境的关系,大力发展循环经济,推行清洁生产,坚持节约发展、清洁发展和安全发展。加快转变资源消耗型经济增长方式,调整产业结构和能源消费结构,走一条科技含量高、经济效益好、资源消耗低、环境污染少、人力资源优势充分发挥的新型工业化道路,提高经济增长质量和效益,实现经济社会的可持续发展。

3、拓展发展空间

实施互利共赢的开放战略,统筹对内发展和对外开放,充分利用国际国内两个市场、两种资源,实施“引进来”与“走出去”双向并举措施,全方位、多层次、宽领域地吸引外资,拓展发展空间。大力发展民营经济,带动项目建设,促进结构调整,实现自主创新,提高自身的综合经济实力和竞争能力。

4、坚持重点突破原则

通过农产品深加工,打造梨树优势。把项目建设作为经济提速的载体,突出投资对经济增长的拉动。在重点突破的同时,加快经济增

长方式转变,积蓄发展后劲,发展循环经济,促进“能循环、可持续”的循环经济发展。

5、坚持以人为本,保证人民群众利益

从最广大人民的根本利益出发,谋发展、搞建设,把改善人民生活作为发展经济的出发点和归宿,切实保障人民群众的经济、政治、文化权益。在发展的过程中注重经济社会协调发展、注重社会公平、注重民主法制建设,加快发展社会事业,提高人民生活质量和生活水平,保持社会安定团结,实现人的全面发展。

(三)发展目标

2010年成为农业现代化特色鲜明、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扎实推进、服务体系辐射功能增强、社会保障体系完备、人民生活显著改善、县域经济实力增强、社会和谐稳定的全国商品粮基地县、农产品深加工占主导地位的特色县和现代化的农业大县、工业强县。

1、发展水平:

(1)2010年全县地区生产总值突破200亿元,年均增长30%以上。

其中:

第一产业增加值达到66.6亿元,年均增长13.3%;

第二产业增加值达到70.8亿元,年均增长38.9%;

第三产业增加值达到62.6亿元,年均增长27.9%。

三次产业结构由现在的45.5:26.4:28.1调整到33.3:35.4:31.3。

(2)人均地区生产总值基本实现3万元,年均增长33.6%。

(3)一般预算财政收入突破5亿元,年均增长30%以上。

(4)地方财政收入力争突破2亿元,年均增长20%以上。

(5)人均财政收入609 元,年均增长27%。

(6)人均地方财政收入247元,年均增长19.5%。

(7)城镇人均可支配收入和农民人均纯收入达到全省中上游水

平。

(8)非农产业比重达到66.7%。

(9)地方财政收入占地区生产总值比重达到1%。

2、发展活力:

(10)地区生产总值发展指数达到122%。

(11)地方财政收入发展指数达到120%。

(12)投资变动率达到130%。

(13)人均固定资产投资完成额达到5608元。

(14)每万人法人企业数量达到7户。

(15)每万人个体经营户数量达到200户。

(16)农村劳动力转移就业增长指数达到2.5%。

3、发展潜力:

(17)人均科教文卫事业费支出达到584元。

(18)每万人中的专业技术人员数达到14.49人。

(19)每万人中的医院、卫生院床位数达到20张。

(20)每万人中的中、小学生人数达到1000人。

(21)人均环境污染治理费达到174元。

根据上述目标,到2010年梨树县综合经济实力进入全省前十名。

三、主要任务

集中经济、政治、文化和社会资源,加大扶持力度,注重速度提高和总量扩张,推进经济社会全面协调可持续发展。

(一)经济发展

围绕资源开发,推进项目建设。通过项目集聚为县域六大支柱产业提供有力支撑。

1、做大做强县域支柱产业

(1)做大做强粮食加工业

以新天龙酒业、帝达淀粉、天成油脂、红嘴集团5000吨木糖、

大连松源集团1.2万吨木糖和1万吨木糖醇及糠醛加工企业为依托,延长粮食加工链,进一步拓宽粮食加工产业的发展空间。加快发展果菜加工业,支持天丰集团与华南理工大学合作建设50万吨马铃薯加工园项目。

(2)做大做强畜产品加工业

以红嘴240万头生猪、20万头肉牛、1500万只肉鸡屠宰加工项目为依托,发展冷鲜肉、火腿肠、罐头制品、骨质素、血蛋白、皮革加工等中游产品,把畜产品加工业打造成县域经济突破的支柱产业。

(3)做大做强矿产品加工业

以200万吨特种水泥和5家水泥企业为依托,发展特种水泥等新型建筑材料,2010年新型建材业产值要达到50亿元以上,实现税金4亿元以上。

(4)做大做强林木产品加工业

以现有一批木材加工企业和20万立方米中高密度板项目为依托,发展木材、门窗、家俱等加工企业,积极推进林业生物质能源利用,发挥林木产业对县域经济的支撑作用。

(5)做大做强新兴能源产业

以50兆瓦生物发电和5万吨生物柴油生产线为依托,推进生物质循环利用。

(6)做大做强机械制造业

以梨树铁塔、梨树标准件厂为依托,发展机械配件产品,推进机械制造和加工业发展。

(7)发展工业集中区

集中人力、物力、财力建设工业集中区,2010年工业集中区总产值达到50亿元以上,入区企业达到100家以上。

2、发展现代农业

(1)建设优质粮食基地

推广农业新品种、新技术,建设金山、小城子、万发优质粮食示范区,发展节水农业和设施农业,粮食生产能力在现在基础上,经过三年努力再增产两成。

(2)建设优质牧业基地

借鉴红嘴畜产品加工园“公司+合作社”的发展模式,加快畜牧养殖退出散养、退出庭院、退出村庄,进入小区、进入规模、进入市场的步伐,建设红嘴集团万头种猪、300万头育肥猪和十家堡达龙肉牛、林海30万只蛋鸡基地。2010年建设150个高标准牧业小区,猪、牛、羊、禽饲养量分别达到500万头、150万头、50万只和6400万只,牧业产值占农业总产值的比重达到60%以上。

(3)建设特色农产品基地

按照一乡一业、一村一品的模式,规划农业生产布局,建设梨树镇高家村百公顷棚膜经济示范区,2010年全县高标准棚膜小区达到130个,无公害蔬菜面积达到15万亩,110个品种通过绿色认证。包装好红嘴农高已注册的榆树台白猪、胜利葡萄、孟家岭苹果梨和绿佳稻米等特色农产品,逐步形成梨树特有的优势名牌产品。

(4)建设优质林木基地

抓住我县被省里确定为农防林更新改造试点县的机遇,加快农防林更新改造步伐,2010年全县绿化覆盖率达20%以上,林木资源储量达到500万立方米,年采伐产值达到8000万元。

(5)建设劳务输出基地

依托大吉铁塔、北京保安等劳务输出品牌,拓宽输出渠道,加快剩余劳动力转移步伐,年劳务输出规模达到16万人以上,2010年农村长期居住人口减少到45万人以下。

3、发展第三产业

(1)发展民营经济

实施民营经济腾飞工程,建设民营经济创业园。全面启动小老板

培育工程,2010年非公有制企业户数占全部企业户数90%以上,民营经济增加值占GDP的比重达到70%以上。

(2)发展新兴服务业

实施服务业跨越计划,在改造提升餐饮、零售、房地产、金融等传统服务业的基础上,重点推进商贸流通、电子商务、信息、保险等新兴服务业发展。

(3)完善市场体系

加快发展技术、产权、劳动力和物流等要素市场,注重发展有形市场,建设梨树镇商业中心区、中心集镇商业聚集区,搞活商贸流通,2010年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达到36亿元,年均增长25%以上。

(4)发展现代物流业

加快发展粮食物流、畜产品物流和建材业物流,尤其要建好郭家店占地20公顷的大规模物流中心。

(二)社会发展

响应百姓企盼,顺应发展趋势,沿着具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推进和谐社会建设。

1、推进城镇化建设

(1)加强中心城市建设,全面启动县城综合建设工程,不断扩大县城规模,到2010年梨树镇常住人口达到15万人左右,经济总量达到50亿元。

(2)突出抓好郭家店镇发展,充分利用各方面有利条件,努力把郭家店建设成新型工业重镇,到2010年郭家店镇生产总值要实现30亿元,财政收入实现5000万元。

(3)加快中心集镇建设,编制城镇建设总体规划,到2010年榆树台、石岭子、小城子、十家堡、孟家岭、刘家馆子等六个中心集镇经济总量分别实现10亿元以上、财政收入超千万元。

(4)抓好其他小城镇发展,有针对性地解决特困群体的住房问

题,力争三年内完成泥草房改造任务。

(5)优化城镇生态环境,到2010年城镇人均公共绿地面积达到6平方米,中心集镇绿化覆盖率达到30%以上,城镇集中供热率达到80%,城镇生活污水集中处理率和垃圾无害化处理率分别达到90%和70%,城市空气环境质量达标率达到85%,人均环境污染治理费达到174元。

2、发展社会事业

(1)优先发展教育

加大投入,整合资源,均衡发展义务教育,优先发展职业教育,2010年小学初中适龄儿童入学率达到100%,实现梨树劳动力主体由体能型向技能型升位,把梨树建设成人力资源大县。

(2)实施技术创新工程

转变发展方式,提高自主创新能力,加强与科研机构、大专院校、重点企业的合作和交流,全面推动企业产品和技术结构优化升级,2010年50种工业新产品打入国内外市场,100项高产高效科研成果在田间应用,1000名科技人员充实到工农业生产岗位。

(3)坚持就业优先原则

实施积极就业政策,优化就业条件,增加就业岗位,2010年城镇居民就业率达到95%以上,城镇失业登计率控制在4.5%以内。

(4)完善社会保障体系

提高保障标准,健全保障方式,构造制度完善、管理科学的社会保障体系,2010年城镇社会保障覆盖面达到70%以上、农村社会保障覆盖面达到25%左右,城镇人均最低生活保障和农村人均最低生活保障标准高于全省平均水平。

(5)住有所居

采取政府补贴,市场运作,自建公助,成本倒算等办法,2010年力争让城乡低保户、低收入户和生活困难户从棚厦房、简易房、泥

草房和病险房中搬迁出来。健全廉租住房制度,加快推进廉租住房建设。消除行路难,吃水难,如厕难,房屋失修失养,冬天不御寒现象。2010年按计划完成棚户区改造。

(6)病有所医

建立布局合理,功能齐全的城镇社区卫生服务和农村合作医疗服务体系,2010年进入全民保健县行列。看病难、看病贵的矛盾得到缓解。以农村为重点增加财政投入,完善国民健康政策。建立城镇社区卫生服务网站,社区卫生服务人口达到100%。完善乡村两级农村医疗预防保健网,加大新农合宣传力度提高参合率,2010年农民参合率达到95%以上。每个乡镇都要建立房屋、设备、技术、人员、管理五配套的卫生院,每个村都要建立卫生所。鼓励社会参与发展中外合资医院、私立医院,为城乡居民提供安全、有效、方便、廉价的医疗卫生服务。2010年,农民群众常见病不出村,小病不出乡,大病在县内能得到有效治疗。

(7)发展人口和计划生育事业

围绕稳定低生育水平,切实加强计划生育工作,推进计划生育优质服务,提高出生人口素质,2010年全县人口自然增长率控制在5‰以内。

(8)完善社会管理

推进社会救助体系建设,强化民政救助,加大扶贫帮困力度,消除绝对贫困化现象。完善党委领导、政府负责、公众参与的社会管理体系。推进基层民主。进行行政管理体制改革,转变政府职能,提高行政效率,保障社会公平正义。健全社会治安防控体系。加强城乡社区警务工作,严厉打击黑恶势力和各种违法犯罪,整顿交通秩序,抓好安全生产,确保人民群众生命安全、生产安全、交通安全,打造平安梨树。

(三)繁荣先进文化

依托历史悠久,民风淳朴,资源禀赋丰厚,建立覆盖全社会的公共文化服务体系,保障人民群众享有基本文化权益。推动文化创新,提高文化产业市场竞争力,建设文化大县。

1、加快梨树文化建设,积极申办集文化、商贸和旅游于一体的吉林省二人转艺术节,叫响梨树二人转品牌,通过文艺搭台、经济唱戏,全面对外展示梨树,推动形成大开放、大开发、大发展的浓厚氛围。

2、努力创作和推出一批具有时代气息的文艺精品,搞好作品的设计和包装,认真组织参加省内外各类比赛和文艺汇演,每年创作新作品不少于5个,三年获奖剧目达5个以上。

3、广泛开展形式多样的群众性文体活动,组织开展广场文化、社区文化、企业文化和全民健身活动,适时召开大型全民运动会。

4、深入挖掘我县文化旅游资源,重点加快偏脸城等文化遗址的保护和开发,努力构建以红色旅游、民俗旅游和绿色生态旅游为一体的文化旅游体系。

5、加大农村文化体育广播电视事业投入,加强文体基础设施建设,提高有线电视覆盖面,认真组织实施文化“三下乡”活动,结束农民看书难、看电视难、看电影难、看戏难的历史。

6、强化文化市场监督与管理,规范文化市场经营秩序,全面清理文化垃圾,扫除封建迷信,在全县营造积极进取、健康向上的舆论氛围。

四、保障措施

为降低发展成本,提高发展质量,加快发展速度,采取以下有力措施保障《规划》实施。

1、深入解放思想。坚持把突破发展的理念贯穿于加快发展的全过程,牢固树立争先理念,进一步增强忧患意识,把全部精力都集中到加快发展上来。全面准确地领会和贯彻上级方针政策,注重从实际

出发,因地制宜创造性地开展工作。不断开阔视野,追踪前沿,善于运用先进的理念和创新的思维来谋划工作,全力加快县域经济发展。

2、推进改革开放

不断创新体制机制,加快政府职能转变,加大行政事业单位改革力度。积极探索新型经济组织,大力推广红嘴“公司+合作社”模式,发展多种形式的合作经济。切实加大对外开放力度,依托我县资源优势和基础条件,进一步挖掘对外开放的广度和招商引资的深度,强力吸纳域外资本和生产要素向梨树集聚。

3、优化发展环境

严格落实县委、县政府出台的《招商引资优惠政策》、《工业加工项目开发奖励办法》等政策性措施,不断优化服务环境,强化政务公开,提高工作效率,全力打造诚信梨树、服务梨树、效能梨树。突出整治和改善投资软环境,切实维护投资者合法权益,为企业发展营造公平、透明、高效的发展环境。

4、实施人才兴业战略

把人力资源作为推动县域经济发展的第一资源来抓,健全人才评价激励机制,统筹抓好各类领军人才队伍建设,加强优秀青年创新人才储备,加快培养农村新型人才,不断提高广大干部群众发展经济的本领,努力打造务实敬业、高效廉洁的公务员队伍,开拓创新、艰苦创业的企业家团队,知荣知耻、勤劳务本的大众群体,为县域经济发展提供智力支持。

5、加强组织领导

成立由书记、县长任组长,各位常委、副县长任副组长,相关单位负责同志为成员的县域经济领导小组,下设县域突破办公室,对县域经济发展进行指导督促、组织协调。加强年度计划与《规划》的衔接,按照《规划》确定的目标任务,分年度抓好落实。建立健全县域突破目标岗位责任制,把目标责任实施情况纳入全县总体工作考核评

价体系之中,定期检查、评估和总结,严格兑现奖惩,确保规划确定的各项任务落到实处。

如何促进县域经济发展

如何促进县域经济发展 青阳县丁桥镇金鑫 2011年 6月 根据县委党校 2011年干部任职培训班教学计划安排,通过前段时间赴苏州考察学习所获得经验, 本人认真撰写了此调研报告, 内容主要围绕县域经济发展的几点思考, 现将调研报告汇报如下: 县域经济是整个国民经济的重要组成部分且具有重要地位,自古就有“郡县治,天下安” 。经过改革开放 30年的持续快速发展, 我国已进入转变发展方式、寻求 科学发展的新的历史阶段。那么,从县域这一层面来看,什么样的发展是符合科学发展观要求的, 什么是有悖科学的发展, 确实是一个值得认真探讨的课题。 根据县域经济的特点和实际, 我认为, 迄今县域发展过程中背离科学道路的问题,可以概括为如下八个方面。 表现一:“工业至上论” 在产业选择上,不顾自身条件, 违背所在区域的主体功能定位, 普遍把发展工业作为“立县” 、“兴县” 、“强县”的战略。与城市经济特点不同,我国县一级经济与“三农”密切联系,主要承担农业生产、农产品加工以及生态涵养功能。如果我国 2000多个县都来集中搞工业建设, 那么谁来解决 13亿人口的吃饭问题?目前,县域发展面临的最大难题是, 若不发展工业, 如何保证农民的增收和地方财政 收入?对于农民增收, 国家已出台一系列惠农政策, 但持续增收仍难有保证。由于免除农业税, 工业薄弱的县级财政普遍困难,而上级财政转移支付难以弥补公共支出需求的巨大缺口。解决这一难题的总体思路应当是, 在保持县域承担的主体功能的条件下,不断增大上级财政对县域的转移支付规模(“省县直管”是一个有益的尝试 ;同时,鼓励县域因地制宜,适当发展本地具有比较优势的特色加工业及城市配套服务型产业。表现二:“重大轻小、重外轻内”从发展主体上,重视大企业、大项目以及引进外来投资商,而对中小企业、有特色的项目以及县域内本土成长的企业,缺乏应有

辽宁省县域经济发展调查

辽宁省县域经济发展调查 县域强“三农”强 近几年来,辽宁省县域经济异军突起,农业“一县一业”正在形成,县域工业产业集群初具规模,县城规划建设全面启动。2009年,全省44个农业县(市)生产总值增长26%,地方财政一般预算收入翻了一番,新增财政收入占全省财政收入增量的1/3,财政一般预算收入超3亿元的县(市)由上年的28个增加到40个。 从2006年开始,辽宁省委、省政府作出了以发展壮大县域经济为重要载体建设新农村、推动全面振兴的决策,省委、省政府相继出台了一系列支持县域经济发展的政策措施。几年来,全省县域经济保持加速发展势头,县财政一般预算收入明显增加,农民人均纯收入平稳增长,县域经济已经成为全省经济新的重要增长极。正如省长陈政高所言:“随着辽宁振兴的进程,随着辽宁沿海经济带上升为国家战略,沈阳经济区被确定为综合配套改革试验区,辽宁已经成为全国的投资热点、发展热点、关注重点,在这个大气候下,辽宁的县域经济完全可以干得更好、干得更漂亮。” 辽北不甘落后:观开原现象 地处辽北的开原市曾是个很穷的地方,上世纪90年代主要经济指标曾长期徘徊在全省44个县(市)后10名,在2001年时全市生产总值只有18.9亿元,处于全省贫困县的边缘。 如今的开原已成为辽北的明星城市,到2009年,全市生产总值实现245亿元,是2001年的13倍,从全省第32位跃升到第7位;财政一般预算收入实现12.2亿元,是2001年的23倍,从全省第33位跃升到第5位;2006年到2009年,主要经济指标连续实现两个“两年翻一番”的目标;综合经济实力从全省34位跃升到第5位,形成县域

经济发展的开原现象。 2010年5月25日,辽宁省县域经济现场会在开原市召开。辽宁省委书记王珉、省长陈政高亲自带领44个县(市)长,从开原市的工业区建设看到农产品加工基地,从幼儿园看到老年康乐中心,从商业广场看到开原新城。辽宁省省长陈政高对开原的发展给予高度评价,他说开原是辽宁发展县域经济的一面旗帜,开原的方向就是全省县域经济发展的方向。 从排名靠后到全省第七,开原靠什么在短短的几年内实现如此大的跨越?开原市委书记魏俊星说:“开原没有资源,没有优势,但我们靠扩大开放,引进资金,引进项目,引进人才,引进成功的发展模式,实现没有资源打造资源,没有优势创造优势,无中生有,借力腾飞。” 建设工业区是开原市经济实现跨越式发展的破题之举,但在建设工业园区过程中,开原也遇到了很多困难,比如资金的短缺和建设用地的不足。 开原打破有多少钱办多少事的传统思维定势,他们挖掘潜力,盘活存量,向关停企业要土地,盘活土地3500亩;拓宽渠道,扩大增量,向城中村和棚户区要土地,置换出工业用地3650亩;利用废弃的37个砖厂、关停的矿山企业、乡镇企业、合村、并屯、并校和复垦土地1.02万亩等,确保工业区基础设施建设和项目招商的需要。 几年下来,开原市累计投入基础设施建设资金31.5亿元,高起点、大气魄、科学规划建设了51平方公里的开原工业区。在工业区内规划建设了5平方公里的城市功能区,打造了承载工业化、城市化的工业新城。引进工业地产商,建设标准化厂房,形成产业集群新优势,打造了7个年产值超百亿的产业集群。突出大项目招商,引进亿元以上项目165个,超5亿元项目31个。全市规模工业企业从2001年的9户发展到402户,规模工业总产值实现550亿元。现代化的工业新城,是开原没有资源而打造的最大资源。

长沙市县域经济发展现状及问题研究

长沙市县域经济发展现状及问题研究 刘亦彪 面对复杂严峻的国内外经济环境,全市县域(包含长沙县、望城区、宁乡县、浏阳市,下同)经济以全面建成小康社会为总揽,加速转型创新,县域经济实现平稳较快增长,主要经济指标增速均高于全省、全市平均水平,成为全市经济增长的重要支撑。但发展的制约因素逐渐凸显,部分指标呈回落趋势,经济增长仍然面临下行压力。 一、县域经济运行总体情况 (一)对全市经济增长贡献度提升。初步测算,上半年全市县域经济实现地区生产总值1489.05亿元,同比增长11.3%。其中第一产业119.62亿元,增长5.7%;第二产业1067.26亿元,增长12.4%;第三产业302.18亿元,增长9.2%。上半年全市县域经济总量占全市经济总量的比重达41.6%,比上年同期提升0.2百分点;对全市经济增长的贡献率为46.5%,分别比上年同期和2013年提升4.5和0.1个百分点;拉动全市经济增长4.7个百分点,比上年同期提升0.1百分点。 (二)增速高于全市全省平均水平。上半年全市县域GDP同比增长11.3%,虽然较上年同期有一定回落,但各县(市、区)GDP增速均高于全市、全省平均水平,浏阳市、望城区、长沙县、宁乡县GDP增速分别为12.3%(全市第一)、11.5%(全市第二)、11.3%(全市第三)、10.2%,分别高于全市2.2、1.4、1.2、0.1个百分点;分别高于全省3.0、2.2、2.0、0.9个百分点。 同时,县域规模以上工业增加值、固定资产投资、房地产开发投资、商品房销售面积、财政总收入、公共财政预算收入、实际利用外资、实际到位省外境内资金增速也高于全市、全省平均水平(详细情况见下表)。

关于推动县域经济高质量发展的实施意见.doc

江苏省省级机关医院2019年公开招聘工作人员面试方案公 示(三) 江苏省省级机关医院2019年公开招聘工作人员计划已于2019年3月13日在江苏省人力资源和社会保障网公布,根据《江苏省卫生健康委员会直属事业单位2019年公开招聘工作人员公告》要求,我院已确定参加面试考核的人员名单,现将有关考核工作公告如下: 一、考核时间及地点 1.考核时间:2019年5月27日(周一)、5月28日(周二)、5月29日(周三),应聘人员须提前15分钟报到,缺席、迟到者视为自动放弃(具体时间安排见附件); 2.考核地点:江苏省省级机关医院(南京市鼓楼区江苏路65号) 1号楼2楼连廊会议室。(护理人员专业实践能力考核时请准备好护士服。) 三、考核名单附后 四、考核程序 1、资格复审 应届毕业生需提供:身份证、毕业生推荐表、协议书、成绩单、英语、获奖证书、论文等相关材料原件; 社会人员需提供:身份证、学历证书、学位证书、英语、获奖证书、论文、职称证明、执业证书、注册证书等原件。 缺席、迟到者或材料原件不能提交者视为自动放弃。若面试审核时考生提供信息与报名信息不一致或不符合卫生行业资格准入的,则取消考生面试资格。 2、参加单位组织面试、专业实践能力考核(具体考核时间见附表) 五、录用:根据笔试、面试、专业实践能力考核成绩综合打分,以分数进行排序确定拟录用人选。综合考核成绩包括笔试、面试、专业实践能力考核成绩,面试、专业实践能力考核成绩不满60分(总分均为100分)则不予录用。拟

录用人员名单将在江苏省卫生健康委员会网站、江苏卫生人才网、江苏省省级机关医院网站公示。 江苏省省级机关医院 2019年5月21日 附面试名单:

辽宁县域经济发展论文

辽宁县域经济发展之我见 摘要:县域经济是中国经济、政治和社会系统中最为基础的层次和最基本的单元,改革开放以来,随着支农、扶农政策的落实,县域经济有了很大的发展,也逐步引起国家的重视。辽宁省作为东北三省的重要城市之一,作为东北老工业基地的重要城市,其要实现经济的腾飞必须大力发展县域经济。本文在综合分析辽宁县域经济发展现状的基础上,提出了辽宁县域经济发展的四大举措,为辽宁省县域经济总体竞争力的提高提供参考。 关键词:辽宁;县域经济;对策与思路 abstract: the county economy is china’s economic, political and social system of the most basic level and the most basic unit, since the reform and opening policy, with the support of the implementation of policy, funong, the county economy had the very big development, also caused the attention of the countries gradually. liaoning province as the northeast three provinces of one of the most important city, as the old industrial bases in northeast china’s main city, to realize the rapid development of the economy must be developing county economy. based on the comprehensive analysis of the present situation of the development of county economy in liaoning are put forward, based on the development of county economy in liaoning four measures, for the overall

对加快县域经济发展的几点建议

对加快县域经济发展的几点建议 县域经济的发展既是一项宏大的系统工程,又是一项长期的、艰苦的任务。发展壮大特色县域经济要把握好以下几个方面的措施。 (一)解放思想,转变观念 人的观念对经济发展起着导向和制约作用。先进科学的观念能带动经济的发展,落后陈旧的观念阻碍经济的发展。大力发展县域经济要进一步解放思想,转变观念。思想越解放,经济越发展。为此,需在六个方面取得突破:⑴要破除“等、靠、要”的旧观念,发挥主观能动性,善于敏锐地发现经济发展的机遇,靠拼抢精神主动抓住发展机遇;⑵要破除囿于陈规、不敢越雷池半步的旧观念,大胆地试,大胆地闯,敢为天下先;⑶要破除计划经济体制下靠行政手段管理经济的旧观念,树立运用市场经济运作和管理经济的新观念;⑷要破除以权代法、以言代法的旧观念,树立依法行政,遵守国际通行的市场竞争规则,信守承诺的新观念;⑸要破除狭隘的地方观念,树立大开放的的市场观念;⑹要树立人力资源越丰厚、素质越高,越有利于吸引知识和技术密集型产业投资的观念,增强对高层次人才的强烈渴望,以更优惠的政策、宽松的用人环境和灵活的用人机制,广泛地吸引各种人才。创造唯才是举和人才充分施展才华的“大舞台”,才能为经济发展创造良好的软环境。

(二)突出地方特色,培育和发展县域主导产业在市场经济条件下,区域之间的竞争日趋激烈,县域经济更是面临着巨大的压力和挑战。从县域内部看,任何一个地方都同时具备比较优势和比较劣势;从县域外部看,区域之间的竞争与协作也是同时存在的。特色不浓、结构趋同,竞争的压力将更大,发展的阻力也更多。解决这个问题,首先在于找准特色。必须依据自身区位、自然和资源禀赋条件,因地制宜,分类指导,确定主导产业,实行重点开发,在资源优势中培育地方特色,在传统产品中筛选优势品牌,打造特色产业和名牌产品。提倡一县一业、一乡一品,培育发展特色经济。坚持一业为主,多元互补,全面实施经济林果业、畜牧业和种植业优势特色农产品区域布局规划,进一步推进农业和农村经济结构的战略性调整。 (三)改进和完善转移支付制度,积极培育税源,多渠道增加县域财政收入;加大金融扶持力度,增加资金投入。由于县域经济发展相对水平落后,银行、居民资金积累能力有限,地方财政基本上是吃饭财政,进行建设的能力有限,需要政府加大财政、资金扶持力度,特别是贫困县、山区小县持续发展需要有长期、稳定、充足的资金供给。 (四)千方百计增加县域城乡居民收入 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重点和难点在县域,增加县域城乡居民收入是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重大任务。增加县域城镇居

县域经济发展报告(第四稿)

最美乡村春潮涌风劲扬帆正当时 ----婺源县2010年度县域经济发展报告 婺源县,地处赣东北,与皖、浙两省交界,土地面积2947平方公里。因生态环境优美和文化底蕴深厚,被外界誉为“中国最美的乡村”。2010年,婺源县委、县政府在上级党政的正确领导下,以科学发展观为统领,全面贯彻落实中央和省、市的重大决策部署,以项目为抓手,以文化、生态优势为支撑,突出抓好旅游业、低碳工业、生态农业,着力推动基础设施建设,加大力度保障和改善民生,全县经济和社会发展取得了新的成绩。 2010年度经济发展总体情况和主要特点 一、紧紧围绕“建设中国最美乡村、世界文化生态大公园”目标,发展特色产业,县域经济综合实力进一步增强 一是主要经济指标快速增长。全年完成生产总值47.7亿元,增长13%;财政总收入完成4.32亿元,比上年净增1亿元,增幅达30.9%。收入结构日趋合理, 税收收入占财政收入比重为87.5%,高于省、市平均水平3个百分点以上;乡镇经济不断壮大, 财政收入过1000万元乡镇6个,过亿元乡镇1个。 二是旅游产业提质提速取得实效。旅游设施不断完善。国家级乡村旅游度假区创建工作进入实质性阶段,婺源旅游综合服务

区项目列入省重点项目,国际大酒店对外开张营业,裕和颐园度假酒店基本完工,水印长滩休闲度假酒店、国际赛车场、朱子龙尾砚文化园等一批旅游大项目有序推进,江岭、篁岭、五龙源、鸳鸯湖、洪村等景区建设步伐加快,景区品位大为提升。旅游管理水平不断提高。全面启动了全国旅游标准化示范县创建工作。出台了乡村农家乐规范经营标准,倡导旅游企业和从业人员实行标准化服务。完善了旅游接待应急机制,加强了旅游秩序整治,不断提升旅游管理水平,促进了旅游产业持续健康发展。旅游品牌影响力持续扩大。积极开展旅游推介和展演活动,在全国两会期间向人大代表、政协委员赠发人民画报婺源特刊,成功举办了“首届全国农民文化艺术节非物质文化遗产展演暨2010婺源中国乡村文化旅游节”。“美丽乡村、梦里老家”婺源旅游品牌推广荣获江西省旅游创意奖,婺源旅游线路被列入中国世博官方旅游推荐精品线路。全年接待游客530万人次,实现门票收入1.33亿元,旅游综合收入23亿元,增幅分别达到10%、15%和37.7%。 三是低碳工业质量效益显著提高。工业项目顺利推进。茶浓缩汁及茶粉深加工、新大泽藻类保健品、统一矿泉水、柔性薄膜太阳能电池、单晶硅、有机硅等一批大项目顺利签约;中呈光电单晶硅及太阳能电池组件、创盛电子绿碳化硅微粉、胜利塑胶等一批重大项目在年内顺利建成投产;州际公司863电子芯片项目进行了试产;完成了游山水泥公司淘汰落后产能和沃尔顿陶瓷、百源木业三个国家补助技改项目。“一园两区”发展格局初步形成。县工业园区二期10万平方米标准化厂房项目基本完成主体

关于进一步加快县域经济发展的决定_范文

关于进一步加快县域经济发展的决定 本文是关于范文的关于进一步加快县域经济发展的决定,感谢您的阅读! 县域经济是国民经济的重要基础和支撑力量。发展壮大县域经济,是党的十六大提出的一项重大战略任务,是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全面推进小康社会建设、和谐社会建设和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的必然要求。对县、县级市、城市辖区、垦区、森工林区等区域的经济社会发展,必须统筹规划,通盘考虑,加强指导。2003年以来,省委、省政府下发了《关于加快发展县域经济的若干意见》、《关于扩大十强县(市)经济管理权限的决定》,实施了支持强县、扶持弱县等一系列政策措施,推动县域经济进入了加快发展的新时期,形成了强县率先发展,中等县迅速崛起,弱县加速前进,经济与社会发展同步推进,城乡人民生活水平不断提高的大好局面。在历史发展的新起点上,我们必须紧紧抓住中央统筹城乡发展、加快东北老工业基地振兴、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和支持粮食主产区加快发展的重大历史机遇,充分发挥我省生态良好、资源富集、科技实力较强、经贸活跃等优势,采取超常举措,真抓实干,推进县域经济跨越式发展。 一、县域经济发展的总体思路、目标和任务 今后一个时期,我省加快县域经济发展,要以邓小平理论和“三个代表”重要思想为指导,全面落实科学发展观,解放思想,实事求是,与时俱进,按照全面建设小康社会、和谐社会和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的总体要求,认真贯彻工业反哺农业、城市支持农村的方针,坚持因地制宜、突出特色、多予少取、可持续发展的原则,以强县富民为目标,以市场为导向,以改革开放为动力,统筹城乡经济社会发展,进一步加快结构调整,大力推进体制机制创新和科技创新,加大招商引资和公共财政投入力度,全面加快农业现代化、工业化和城镇化进程,实现清洁发展、节约发展、安全发展,把县域经济社会发展提高到一个新水平。“十一五”期间,县域生产总值、财政收入年均增长速度要超过全省平均增长幅度,县域城乡居民人均收入要有较大幅度增长,开创经济与社会、城镇与农村、人与自然协调发展的新局面。 县域经济发展的主要任务是: (一)搞好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按照中央总体部署,坚持从实际出发,统筹兼顾,点面结合,扎实推进。充分发挥农民的主体作用,调动农民建设新农村

高技能人才助推县域经济发展新跨越

高技能人才助推县域经济发展新跨越 高技能人才是推动技术创新和实现科技成果转化的重要力量,是一个地区核心竞争力的重要标志,是推动地域经济不断发展的强力剂。近年来,作为县级市的山东省昌邑市始终坚持把加强技能人才队伍建设作为实施人才强市战略、提升核心竞争力的基础工程来抓,紧紧围绕培养、评价、使用、激励等重点环节,不断完善政策措施,健全工作机制,优化舆论环境,推动高技能人才队伍建设取得明显成效。 昌邑高技能人才异军突起。目前,全市技能劳动者达10万余人,高级工以上高技能人才近15000人,占技能劳动者的比例达到15%,涌现出一大批技术熟练、技能精湛、业绩突出的优秀技能人才。这些高技能人才用自己的材质谱写了现代制造业的新篇章,推动了昌邑经济跨越发展。 有了强大的高技能人才支撑,昌邑的工业经济实现了快速发展,工业企业效益逐年提高。高技能人才纷纷参与到企业技术研发当中,极大地加快了科技成果转化进程。2009年,全市科技企业取得科研技术成果30余项,转化率达到60%。2004年以来,全市共获得国家科技进步奖、省科技进步奖等重大科技奖励52项。 破除制约产业发展的“瓶颈”——把技能人才开发摆上前所未有的高度

高技能人才是企业技术工人的核心骨干,也是推动企业技术创新和实现科技成果转化的重要力量。过去,由于择业观念、成长环境和需求增加等原因,昌邑市的一些企业曾经出现过技能人才大量短缺的现象,成为制约经济发展的瓶颈。要推动企业做强做大,实现产业转型升级,必须把高技能人才队伍建设摆在优先发展的战略位置。 为此,昌邑市委、市政府拔高技能人才作为人才队伍的重要组成部分纳入人才工作总体规划,结合经济社会跨越发展和企业实际需求,对高技能人才队伍建设进行科学规划、统筹兼顾、协调发展,一系列打造高技能人才的“组合拳”随之展开。 近几年,该市先后制定出台加强人力资源建设、加快技能型人才培养的意见,以及首席技师、有突出贡献技师选拔管理办法等10多个专门文件。为形成合力、建立长效机制,由市委组织部牵头,成立了有关部门参加的高技能人才工作领导小组并建立了联席会议制度,统筹协调各方面力量,推进技能人才开发。从2008年起,市委、市政府把技能人才队伍建设工作纳入对镇街区科学发展综合考核和市直部门工作绩效考核范围,考核结果作为评价各级各部门工作政绩的重要依据,有效地增强了各级各部门特别是“一把手”抓技能人才开发的意识。 全市各级部门不断加大技能人才队伍建设投入。近五

县域经济发展规划自己定稿

凌海市综合经济实力提升三年规划(纲要) 2008年,是全面贯彻党的十七大精神的开局之年,是全面实施“十一五”规划承上启下的关键一年,也是实现凌海市综合经济实力“三年新提升”奋斗目标的起步之年。按照中共锦州市委以“双增升位”为重点推动县域经济又好又快发展的新要求,提出《凌海市综合经济实力提升三年规划(纲要)》如下: 一、县域经济发展现状 2003年以来,凌海县域经济发展连续5年保持了快速增长的势头,实现了新跨越。2007年全市地区生产总值实现亿元,同比增长%,其中一、二、三产业增加值分别实现亿元、亿元、亿元;地方财政一般预算收入实现亿元,同比增长%;全社会固定资产投资完成亿元,同比增长%;农民人均纯收入实现5675元,同比增长%。在全省44个县(市)县域经济发展综合实力评价中跻身十强。 工业经济实力大幅提升。积极推进“项目年”和“工业倍增”计划,工业总产值由2002年的46亿元增加到253亿元。金属冶炼、农副产品深加工、建材石材、服装纺织等四大支柱产业核心竞争力得到提升,汽车零部件、机电制造、新能源等新兴产业正在形成。全市规模以上工业企业由40户发展到150户,其中产值超亿元企业22户,沈宏、华龙、金纸等3家企业分别进入全省纳税额亿元以上和5000万元以上税源大企业行列。多晶硅、风力发电等重大项目相继开工,填补了省内和锦州地区行业空白。 外向型经济取得突破性进展。大力改善投资环境,坚持走出去、请进来,积极开展境内外、多层次经贸洽谈活动,对外招商领域实现由周边国家、地区向欧美、澳洲等地区拓展转移。截至2007年,全市累计引进项目315个,实际利用外资2900多万美元,出口创汇实现亿美元,引进域外资金亿元,经济发展的外向度水平有了明显提高。 农业和新农村建设步伐加快。以农民增收为目标,大力发展特色农业和现代农业。全市设施农业面积达到20万亩、高效田面积达到35万亩;建成畜牧小区63个,人工造林万亩,发展果树28万亩、桑树万亩。农业产业化龙头企业达到30户,发展订单面积42万亩。年经营额500万元以上农民专业合作社达到18个。农产品质量安全被省列为“三品整体推进示范市”。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取得新进展,建成省级示范村2个,锦州市级示范村8个。11个“面上贫困村”实现了整体脱贫。

省发展改革委关于印发辽宁省支持县域经济发展

省发展改革委《关于印发辽宁省支持县域经济发展产业项目贴息资金使用管理暂行办法的通知》 的备案报告 省政府: 根据规范性文件备案要求,现将辽宁省发展和改革委员会、辽宁省农村经济委员会、辽宁省财政厅《关于印发辽宁省支持县域经济发展产业项目贴息资金使用管理暂行办法的通知》(辽发改农经[2007]384号)报给你们,请备案审查。 附件:1、《关于印发辽宁省支持县域经济发展产业项目贴息资金使用管理暂行办法的通知》的备案说明 2、关于印发辽宁省支持县域经济发展产业项目贴 息资金使用管理暂行办法的通知(辽发改农经 [2007]384号) 二OO七年六月十八日 主题词:县城经济项目贴息资金管理备案报告省发展改革委法规处拟文 2007年6月18日印发

附件:1 《关于印发辽宁省支持县域经济发展产业项目贴息资金使用管理暂行办法的通知》的备案说明 为加快推进以发展县域经济为重要载体的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促进工业化、城镇化和农业现代化,省政府第70次常务会议确定:“安排2亿元资金用于县域工业贴息,推动县域经济发展”。为落实常务会议精神和省领导要求,我委会同省农委、省财政厅,在深入调查研究的基础上,提出了《辽宁省支持县域经济发展产业项目贴息资金使用管理暂行办法》。 经省政府同意,5月22日,我委会同省农委、省财政厅以辽发改农经[2007]384号文联合颁发了《辽宁省支持县域经济发展产业项目贴息资金使用管理暂行办法》,共10章36条。 贴息资金支持范围为全省县(市)及城市郊区(不含大连市所辖县(市)区)内的具有独立法人资格的所有企业,其在本区域内投资建设的符合国家有关政策规定要求的产业项目。已列入“五点一线”沿海经济带园区产业项目贴息资金支持的区域、两年内享受到省企业技术改造贷款财政贴息支持的企业项目、两年内享受到省本级财政其他投资补贴的企业项目不在此列。

新形势下县域经济发展战略规划的编制思路

新形势下县域经济发展战略规划的编制思路 文件编码(008-TTIG-UTITD-GKBTT-PUUTI-WYTUI-8256)

一、编制县域经济发展战略规划的重要性 县是一级最基本和最完善的行政区域,县域经济在国民经济中处于十分重要的地位。从经济总量看,整个国家的GDP有相当大的比重是由县和县以下的经济活动创造的,绝大多数的人口也是居住在县和县以下地域之内,因此,发展县域经济不仅对国民经济的整体发展具有重要的作用,而且关系到地方的稳定和人民生 活的改善。推动县域经济的发展必须要有一个合理的、科学的经济发展战略规划,或者好的发展思路,才能从总体和长远把握县域经济发展的重点、发展次序和相应的政府措施。1.区域竞争的要求。目前,全国有2052(2001年底)个县级行政单位,每个县都存在着生存和发展的问题,而面临的市场、资金、资源等又是有限的,特别是随着国际和国内两个市场的整合,县与县之间的经济竞争必然会加强,这就要求各个县必须要制定相应的发展战略研究,确定适合自身发展特点的竞争战略。一个科学和合理的县域经济发展规划对确定发展战略,形成特色经济,增强竞争力具有重要的意义。 2.长远发展的要求。目前很多县域经济的发展缺乏长远的、明确的发展规划,主导或者优势产业的确定没能抓住自己的特色,要么简单地模仿其他县的发展,要么闭门造车,没能将县域经济的发展,立足于国际和国内大市场中,寻找发展机遇。基本是一届领导一个发展思路,整个县域经济发展具有极大的盲目性。 3.市场经济发展的要求。在市场经济条件下,县域经济的发展会受到诸多不确定性的因素的影响,比如,前几年东南亚金融危机,对一些以

县域经济发展情况工作报告

县域经济发展情况工作报告 实现经济社会又好又快发展,是时代主旋律,是深入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的现实要求。作为县级政府,在统领全县经济社会发展中,必须唱响这一主旋律,顺应这一现实要求,谋大局、定举措、聚民心,努力实现县域经济的良性发展。 一、以新思维谋定经济发展大局 受国际金融危机的影响,县域经济的发展环境、发展空间、发展模式、发展质效都发生了深刻变化。因此,在新的形势下,要实现县域经济良性发展,就必须用新的思维谋定经济发展大局。 谋大局要谋大势。谋定县域经济发展大局,首先要认清不断变化的经济发展形势。当前要特别关注国家为应对后金融危机时代所出台的一系列促进经济发展的产业政策和措施,这是统筹县域经济发展的指示灯和引路牌。同时,随着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的日益完善,在一定区域内经济发展的内部因素与外部条件相互作用而产生的区域经济,已打破了计划经济时代以行政区划为框架的条块经济结构,成为拉动地方经济发展的引擎。作为湖北东大门,黄梅正是认清自己处在湖北“两圈一带”、江西昌九经济走廊、安徽皖江经济带等区域经济发展战略结合部的位置。结合本县的经济发展现状,在推进“四个黄梅”建设进程中,适时提出“农业

建‘六县’,工业抓‘四园’,旅游创‘4a’”的经济发展战略。 谋大局要谋思路。在市场经济条件下,根据市场经济规律,探寻到一条好的经济发展思路,对一个地方经济发展可以起到事半功倍的效果。要做到这一点,关键是要更新观念。当前要做到“三破一立”,一是要突破传统观念,下决心打破传统的产业结构,就黄梅而言,就是要实现一产调优、二产调强、三产调活的目标;二是要突破无为观念,面对市场经济,特别是国际金融危机的冲击,有人惊慌失措不敢作为,有人认为不能作为,其实,面对这种局面,政府的宏观调控手段更多更强,因而也更有作为,也更会有作为;三是突破侥幸观念,面对市场的变化,国家加快经济结构调整的力度。为此,我们必须自我淘汰落后产能,对一些落后产业尽快转换升级,对此不能抱丝毫的侥幸心理,只有这样,才能跟上国家产业调整步伐,才能适应市场的需求。“一立”就是要树立科学发展的观念,按照科学发展观的要求,谋划全县的产业定位和布局,黄梅适时提出了“一带三区”的经济发展思路。 谋大局要谋大事。一个地方的产业发展不可能在一个期间内齐头并进,而必须根据自身特点和市场变化,培植重点产业和重点区域。黄梅在谋划全县经济发展中重点抓“两业、三沿、四区”。“两业”即重点发展现代物流业,禅宗文化

推进县域经济发展的经验做法

编者按:山东省邹平县曾是一个传统的农业大县,2000年经济实力在山东省140多个县市区中排名中游偏下。近年来,邹平县立足实际成功走出了一条工业强县、统筹城乡、跨越崛起之路,连续8年跻身全国县域经济百强行列,稳居山东省第一经济强县。驻郑办在调查研究的基础上,对邹平县“工业强县、统筹城乡”的做法和经验进行了系统总结,供领导参阅。 山东省邹平县推进县域经济发展的经验和做法 一、基本情况 邹平县隶属山东省滨州市,东接淄博,西邻济南,南依胶济铁路,北濒黄河,辖12个镇、4个街道办事处和1个国家级经济开发区,858个行政村,人口73万,总面积1252平方公里。 (一)经济发展情况 邹平曾是一个传统的农业大县,2000年经济实力在山东省140多个县市区中排名中游偏下。近年来,邹平县立足实际,解放思想,成功走出了一条工业强县、统筹城乡、共建共享、跨越崛起之路,经济社会始终保持了又好又快发展的良好态势。连续8年跻身全国县域经济百强行列,先后超越山东省的寿光、滕州等经济强县(市)稳居山东省第一经济强县。 经过多年跨越发展,邹平县基本建立了以家纺服装、新型材料、食品医药、机械制造、精细化工、高档用纸等为主导的现代产业体系;培养壮大了以魏桥集团、西王集团、长星集团为代表的一大批大型企业集团。邹平先后被授予全国

最具区域带动力中小城市百强、全国新能源产业百强荣誉称号,2011年,邹平位列全国县域经济基本竞争力百强第15位、全国中小城市科学发展百强第11位、全国中小城市最具投资潜力百强第3位。 (二)城乡统筹发展情况 近年来,邹平县以建设生态园林型现代化鲁西中等城市为目标,坚持城乡一体、区域统筹发展,城乡面貌实现大变化。县城建成区面积达到54平方公里,人口39万,基本搭起了中等城市发展框架,城市功能日趋完善,城市形象大幅提升。加快推进小城镇建设,城镇化水平达到62%。加快推进新农村和社区建设,被确定为首批全国农村社区建设实验县。加强城乡环境综合整治,成功创建国家卫生镇2个、省级3个,7个镇通过省级环境优美环境审核。2008年获国家园林城市荣誉称号,2010年被评为中国城乡建设范例城市、中国宜居宜业典范县。 (三)社会事业发展情况 邹平县注重推进各项社会事业和经济共同发展。“十一五”期间累计完成教育投入34.3亿元,新增校舍面积31.8万平方米,幼儿园入园率达到98.36%。投资5000多万元实施城乡义务教育“两免一补”、211取暖、“三免惠民”工程,对全县初中、小学学生全部免除杂费,对经济困难学生免除书本费、补助寄宿生活费。每年投入400多万元实施农村小学生乘校车补助工程,收益学生近2万人。2010年被评为山东省教育工作先进县。深化创新县镇村三级医疗卫生服务体系建设,达到了每个镇办有一处规范的卫生院、每3000人左右有一处社区卫生服务站、每500人左右有一处卫生室的标准。

县域经济发展现状、问题及对策研究

龙源期刊网 https://www.360docs.net/doc/c118671630.html, 县域经济发展现状、问题及对策研究 作者:任凤娟 来源:《中国经贸》2016年第15期 县域经济是国民经济的重要基础和支撑力量,“郡县治则天下安”,县域经济对社会安定稳固也有着非常重要的作用。改革开放以来尤其是上世纪90年代以来,随着国家经济发展决策权力的逐步下放,县域经济规模扩张,综合实力壮大,发展步伐加快,在促进工业化、城镇化以及城乡协调发展等方面的作用愈加明显。 合肥市地处华东腹地,安徽省会,全省经济、政治、文化中心,近年来经济社会保持健康较快发展,建设长三角世界级城市群副中心迈出坚实步伐。“十二五”期间,经2011年的行政区划变动,县域经济单位由三县调整为四县一市,即长丰县、肥东县、肥西县、庐江县和巢湖市,县域经济呈现良好发展态势。 一、县域经济发展现状 1.县域总量不断扩张。2015年,合肥市县域生产总值(GDP)1863.4亿元,比2010年净增加955.6亿元,现价增长1.95倍。 2.县域产业结构升级。2015年县域三次产业结构为1 3.2:61.5:25.3,与2010年比,一产比重下降3.8个百分点,二产、三产分别提高2.1和1.8个百分点。 3.县域工业地位凸显。截止2015年末,县域规上工业企业1543家,比2010年末增加近500家,县域规上工业增加值占全市37.3%,比2010年提高2.5个百分点。 4.县域财政较快增长。2015年县域财政收入、地方财政收入分别为192.05亿元、12 5.18亿元,分别为2010年的2.6倍和2.9倍,“十二五”年均增长分别达20.6%和23.3%。 5.县域人民生活改善。2015年,肥东、肥西两县农民人均可支配收入分别超过全市平均429元和746元,2010年五县市收入均低于全市平均水平。 6.县域发展好于全省。2015年,县域GDP增长10.2%,高于全省县域平均增速1.3个百分点;财政收入、规上工业增加值、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分别高于全省县域平均增速1.9个、1.1个和0.5个百分点,五县市居民收入增速均超过全省9.3%的水平。 二、县域经济发展存在的问题 县强,才能市强。合肥市始终把加快县域经济发展作为重中之重,且取得长足的发展,其中肥西、肥东等县在全省排名靠前,肥西县位列《2016中国县域综合竞争力百强排行榜》第78位,但县域整体份额偏低,2015年末县域户籍人口464.49万人,占全市总人口的65.2%,

关于某发展县域经济地几点建议

关于发展县域经济的几点建议 县域经济作为国民经济大系统中的一个小系统或基本单元,是国家宏观调控下,以县域经济为中心,集镇为纽带,广大乡村经济为基础的区域性经济。根据市政协领导的统一安排,我们组织调研组对我区的区域经济发展情况进行了调研,根据调研情况,提出几点不成熟的意见和建议: 一、发展县域经济的现实意义 县域既是城市与农村的结合部,又是工业经济和农业经济的结合部,也是宏观经济与微观经济的结合部。县域经济作为社会经济功能比较完整和相对独立的综合性经济单元,处于国民经济的中观层次。随着农业税的全面取消和乡镇综合配套改革的深入,县域经济发展的形势发生了深刻变化。新形势下,加快县域经济发展,对于繁荣农业农村经济,推动城乡协调发展,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具有十分重要的现实意义。 (一)发展县域经济是国民经济的重要基石。县域经济在我国经济发展中的地位和作用不能低估,它是国民经济的重要基石,处于强国、强省、强市和为民、安民、富民的第一线,是统筹城乡发展、维系群众生活和巩固基层政权的关键点。 (二)发展县域经济是富民强县的必然选择。县域经济是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的发动机。发展县域经济既是加速推进农业产

业化和城镇化进程的现实需要,也是推动农业增效、农民增收和财政增长的有力举措,是实现富民强县的最有效、最现实的发展路子,也是发展县域经济的必然选择。 (三)发展县域经济是构建和谐社会的重要支撑。党的十六大把“壮大县域经济”作为一项重要任务鲜明地提了出来;十六届三中全会又进一步强调要“大力发展县域经济”;十届全国人大一次、二次会议也提出要“推动县域经济发展、壮大县域经济”;2005年出台的中央1号文件又把“壮大县域经济”作为增加农民收入的重要途径。党中央、国务院之所以再三强调这个问题,是因为县域经济的发展是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重要支撑。没有县域经济的发展壮大,构建和谐社会的宏伟目标就会落空。 (四)发展县域经济是落实科学发展观的必然要求。加快县域经济发展,是实践“三个代表”重要思想,坚持立党为公、执政为民,解决“三农”问题的根本途径,是落实科学发展观,促进城乡和区域协调发展,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率先基本实现社会主义现代化的必然要求 (五)发展县域经济是破解县域经济各种矛盾的必由之路。根据2002年底的统计,全国约有55%的县靠国家财政补贴。全省2002年财政支出分析结果表明,县级支出中90%的比重用于保证行政机关运转和保障事业支出,仍然属于“吃饭财政”。因此,加快县域经济发展,培植壮大县域经济规模和实力,是提高区域经济乃至国民经济综合实力的必由之路。

关于湖南新化县—县域经济发展规划的分析

关于湖南省新化县—县域经济发展规划的分析 大纲: 一、新化县发展现状简介 (一)新化县基本概况 1 地域简介 2 资源简介 3 交通位置概括 (二)新化县经济发展现状 1 经济发展现状 2 现阶段经济发展存在的问题 二、新化县县域经济发展规划 (一)区域经济规划的基本概念 1 定义 2 性质 3 任务 (二)新化县县域经济发展战略规划 1 规划类型和原则 2 规划的战略模式与发展目标 3 新化县县域经济发展规划的客观基础 三、新化县县域经济发展规划的SWOT分析 四、结束语 关于湖南省新化县—县域经济发展规划的分析 摘要: 关键词:新化县区域经济规划 一、新化县发展现状简介 (一)新化县基本概况 1地域简介 (1)新化县地处湖南中部,资水中游,雪峰山东南麓,地处北纬27°31'-28°14,东经110°45′-111°41,辖区总面积3567平方公里,辖26个乡镇、2个国营林场、1个经济开发区,全县人口130万,其中农业人口116万。境内多为山丘盆地,气候温和,环境宜人,素有“湘中宝地”之称。 (2)新化地貌属山丘盆地,西部、北部雪峰山主脉耸峙;东部低山或深丘连绵;南部为天龙山、桐凤山环绕。地貌属山丘盆地,西部、北部雪峰山主脉耸峙;东部低山或深丘连绵;南部为天龙山、桐凤山环绕;中部为资水及其支流河谷,有江河平原、溪谷平原、溶蚀平原三种,系河流冲积、洪积而成,大多在海拔300米以下。南北最长直线69公里,东西最宽直线83公里,总面积3567平方公里,折合535.05万亩.新化县总面 积占全省1.693%,占娄底市面积43.94%。境内多为山丘盆地。 2资源简介

(1)新化是中药材资源的宝库。广阔的地域、复杂的地形、优良的土质、温和的气 候,给珍稀药用植物的生长提供了优越的自然条件,形成了集多样与珍稀、天然与人工栽种于一体的药材资源特色。据考察鉴定,境内有中药材894种,其中植物类160科7 86种,动物类72科101种,矿物类7种。符合药典标准的有135种。在这种类繁多的药材资源中,有天麻、玉竹、杜仲、厚朴、黄柏等大量珍贵药材,主要分布于县域北部、西部、西南部的山地之中。在大熊山区海拔900米以上的草坡、丛林之中,平均每平方米有药用植物3.18种之多。 (2)新化素有“江南煤海”和“有色金属之乡”的美誉。在广阔的地域内,已发现矿产36种,其中已探明储量的14种,开发利用的26种,矿产地115处,其中煤、锑、金、铜、钨、砷、石灰岩、石膏等优势矿产,储量丰富、相对集中,易采易选,配套程度高。新化是全国100个重点产煤县之一,煤炭储量3.05亿吨,铁矿贮量2千万吨,锑矿55万吨,石墨矿200万吨,硅石9.8亿吨,高岭土矿750万吨,花岗岩7.8亿立方米,大理石175万立方米。 (3)新化县是湖南省重点林区县、全省杉木林基地县、竹林面积2.2万公顷以上的省重点毛竹基地县、林业重点生态工程建设县,丰富的森林资源享誉三湘。据勘查,全县现有林业用地19.2万公顷,有林地16.2万公顷,活立木蓄积550万立方米,森林覆盖率50%。在大熊山林场,保存着1200公顷原始次生阔叶林,蕴藏着极为丰富的物种资源,被誉为中南地区物种基因宝库。新化林种结构以用材林为主。用材林总蓄积量512万立方米,其中杉木蓄积270万立方米,松木蓄积215万立方米。经济林以柑桔、板栗、油茶、杜仲、茶叶为主,总面积1.2万公顷。楠竹是新化第三大森林资源,总面积达2. 2万公顷,蓄积4800万株。目前,全县正对低产竹林进行高标准改造。丰富的森林资源,蕴藏着巨大的开发潜力。据专家估计,全县仅楠竹资源一项,每年即可加工竹地板30万 平方米。 3交通位置简介 (二)新化县经济发展现状 1经济发展现状 (1)农业大县 全县农民人平纯收入由1986 年的329元增加到2002年的1273元,贫困人 口由198年的72.4万人下降到2002年的12.5万人,贫困发生率由70.53%下降到 10.6%,贫困地区生产生活条件得到了明显改善。 (2)工业已初步形成机械、电子、陶瓷、建材、冶金、煤炭、化工、食品、造纸、竹木加工等10大工业支柱产业;新化被列为全国“星火技术开发密集区”和电子陶瓷、艺术瓷出口基地。 (3)2002年全县国内生产总值29.51亿元,同比增长 6.8%。其中:第一产业增 加值10.96亿元,同比增长0.5%;第二产业增加值5.90亿元,同比增长8.5%;第三产 业增加值12.65亿元,同比增长11.9%。人均国内生产总值2284元,比上年增加117 元。 2现阶段经济发展存在的问题 二、新化县县域经济发展规划 (一)经济规划的基本概念

新时期县域经济科学发展范例与新模式—辽宁瓦房店市

新时期县域经济科学发展范例与新模式—辽宁瓦房店市 瓦房店市位于辽东半岛中西部,西临渤海,东依千山余脉,北距沈阳290公里,南临大连102公里,是联结工业重地沈阳和港口城市大连的重要经济区。人口万,面积平方公里。境内沈大高速公路、长大铁路纵横交错,交通便捷。瓦房店人杰地灵,有共和国将军多达30余位,是北方有名的将军县。瓦房店物华天宝,资源丰富,已探明的金刚石储量占全国的54%,被称为“东方钻石城”;海岸线长达公里,居全国县级地区第二位,素有“黄金海岸”之美称。瓦房店农业基础较好,是全国十大优质果菜生产基地之一,重要的畜牧业基地,肉鸡生产加工基地,有辽宁省肉鸡养殖加工第一市之称,海参规模环渤海最大,质量全国一流。瓦房店是中国轴承工业的发祥地,素有“轴承故乡”的美誉。近年来,全市上下紧紧抓住振兴东北老工业基地和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的历史机遇,以科学发展观为指导,解放思想,开拓创新,励精图治,奋发进取,大力推进县域经济的持续快速发展。2005年,瓦房店市实现地区生产总值234亿元,“十五期间”,年均增长%;社会固定资产投资100亿元,年均增长%;社会消费品零售46亿元,年均增长%;地方财政一般预算收入8亿元,年均增长%,连续3年排名辽宁省县级第一。综合经济实力进一步增强,是瓦房店市历史上经济运行质量最好的时期。2004年~2006年连续3年入选全国最佳商业百强城市,连续6年进入全国县域经济百强县行列,排名由“十五”初期的第85位跃升到第44位,在辽宁省首届县(市)区生活质量评比中位列第一名,在福布斯发布的中国最适宜开设工厂城市评选中名列第18位。 一、全力推进“三化”进程,加快县域经济发展速度 瓦房店市以工业化为核心,以农业产业化为基础,以城镇化为平台,抓重点,突难点,有力地促进了全市经济的快速发展。 (一)坚持工业强市战略,积极推进工业区建设。 工业区是工业化和城镇化的结合点,是县域扩大开放的重要载体和承接项目的最佳平台。加快工业区建设,实现产业的集中连片,既能提高基础设施的利用效率,充分发挥各类生产要素的聚集效应,又利于污染的集中治理,从而大大降低企业的生产成本。为此,全市从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