化德县县域经济发展规划

化德县县域经济发展规划
化德县县域经济发展规划

化德县县域经济发展规划

化德县县域经济发展规划

(2013—2017年)

为加快促进全县经济快速发展,依照乌兰察布市人民政府办公厅《关于做好县域经济发展有关工作的通知》(2013)44号文件精神,结合我县经济发展现状,制定化德县县域经济2013—2017年发展规划:

一、基本情况

(一)自然条件

化德县地处内蒙古自治区中部,乌兰察布市东部,东与锡林郭勒盟正镶白旗接壤,南与河北省康保县毗邻,西与乌兰察布市商都县相连,北与锡林郭勒盟镶黄旗交界。处于阴山北麓东端,属于剥蚀低山丘陵区,境内平均海拔1500米。属中温带半干旱大陆性季风气候,年平均降水量230毫米左右,由东南向西北呈递减趋势,平均气温2.8℃,无霜期102天。全年日照总时数3076.7小时,日照百分率69%,年太阳辐射总量为137.38千卡/平方厘米,生理辐射总量为48千卡/平方厘米,属光资源丰富区。年平均风速4.4米/秒,最大风速

为29米/秒,平均大风(风速≥17米/秒)日数70天,最高年份达97天。

全县无常年性河流,流域面积在100平方公里以上时令河流四条,汇水总面积2647.29平方公里。地下水丰缺不均,平均水资源总量3548.08万立方米/年,地下水可开采量2169.15万立方米/年,目前,合计用水量为1204万立方米,地下水可开采量余量为965.15万立方米。

化德县东西长108.50千米,南北宽72.00千米,总土地面积2568平方公里,其中:耕地面积1080362亩,林地面积409400亩,草地面积1994067亩,林草覆盖度为45%,植被类型为干旱草原植被类型、草甸草原植被类型和盐生植被类型。境内生态保存完好,植物、动物品种多样,草原广阔,风光旖旎,蒙汉两种文化交融,具备以草原民族风情和回归自然为主,集观光、休闲、度假和生态旅游为一体的特色旅游区的基本条件,旅游业开发潜力巨大。

化德县矿产资源丰富,已探明的金属、非金属矿藏有钨、金、银、铁、铜、硅藻土、石英、萤石等20余种。石英石储量在2亿吨以上,铁矿储量1000万吨以上,为发展合金产业提供了丰富资源。

(二)经济社会发展情况

化德县现辖3镇3乡,93个村委会,8个社区,355个自然村。全县在册人口17.5万人,其中常住人口12.35万

人,是一个蒙、汉、回、满、朝鲜、达斡尔等多民族居住县,少数民族人口占总人口的2%。

2012年,全县生产总值完成41亿元,占全市比重的5.2%,列全市第10位,全区第90位;三次产业之比为

17:58:25;财政收入完成2.33亿元,占全市比重的3.5%,列全市第9位,全区第93位;全社会固定资产投资完成38.2亿元,占全市比重的5.9%,列全市第6位,全区第80位;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完成10.4亿元,列全市第10位,全区第80位;城镇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达到18167元,列全市第3位,全区第63位;农民人均纯收入达到3867元,列全市第10位,全区第94位。

工业经济发展水平显著提升。全县规模以上企业达到31户,规模以上工业增加值完成18.2亿元,占全市比重的5.7%。服装产量达到2300万件,实现产值16亿元,从业人员达到25000人。协议引进合金矿热炉60台,已开工建设28台,建成8台,初步形成一个硅、锰、镍、铬、镍精粉、不锈钢等合金系列循环产业链。先后引进中海油、华能等5家大型风电企业,风机并网达到70万千瓦,发展速度居全市第二,年可发电20亿度,实现产值10亿多元。开展探矿项目34个,多金属和非金属探矿进展顺利。农畜产品加工业稳步发展,肉、薯、草等优势资源开始实现转化增值。同时,围绕“服装、合金、物流”三大产业规划建设三大园区,开工建

设了羊驼绒絮片服装城、物流园;规划建设了占地13.3平方公里的合金循环产业园。

现代农牧业发展步伐明显加快。累计建成日光能温室760座、塑料大棚1200座。建成年出栏千只肉羊规模育肥场25处、年出栏500口以上的养猪场8处、存栏5000只以上的肉(蛋)鸡养殖场7处、牧场式奶牛园区4个,畜牧业增加值占第一产业增加值的比重达到55%。

生态建设扎实推进。完成京津风沙源治理128万亩、退耕还林成果后续项目22.3万亩、通道绿化89公里;完成流域治理31.6万亩,现有林地面积84万亩,草地面积 6.9万亩,林草覆盖度达到40%。

基础设施建设全面加强。发展节水灌溉面积6.5万亩,解决了6万人安全饮水问题;建成35千伏变电站4座,全县农村电网改造基本完成;建成通村砂石路470公里、通村油路140公里,实现了通村砂石路行政村全覆盖;县域无线广播电视覆盖面达到90%以上;完成131个村、4620户沼气池建设工程;以整村推进、产业化扶贫和劳动力转移为重点,对全县27个村进行扶贫整体开发,解决了1.6万多人的脱贫问题。

城镇建设跨越发展。建城区面积达到12.8平方公里,城镇人口达到6.3万人,城镇化率达到51%,城区道路达到38公里,居民人均住房面积达到30平方米,集中供热能力

达到250万平方米,集中供热率达到70%。实施了西山森林公园、人民广场、爱国主义教育基地等一批基础性公益工程,城镇绿化率达到35%。

民生得到切实改善。通过“两项制度”的有效衔接,惠及2360户、5433人;农村养老保险参保人员达到6.6万人,养老金发放标准人均每年13631元;新型农村合作医疗实现常住人口全覆盖,城镇居民医疗保险参保率达到100%;农村低保对象达26725人,约占常住人口的1/3,年人均保障水平2000元;城镇低保对象达5418人,月人均保障水平306元;建成农村敬老院、中心敬老院和福寿福利院6处,建成养老互助幸福院29所,在自治区率先实现农村老年人“无缝隙”养老。

社会事业全面进步。现有普通中学3所,职业中学1所,小学13所,公办办幼儿园2所,在校学生1.5万人,小学、初中、高中入学率分别达到100%、98%、97%;现有县级医院两所,乡镇卫生院11所,社区服务中心1个、社区卫生服务站7个、村卫生室90个(达标23个);全县建成综合文化站6个、草原书屋89个;6个乡镇已全部开通程控电话和移动电话网。

(三)面临的困难和问题

1.贫困人口多,农村“空心化、老龄化”现象严重

按照自治区确定的贫困人口标准,全县尚有81个行政

村、1.7万户、4.89万贫困人口需扶持脱贫,占农村户籍人口的33%;近1/2的人口仍居住在风蚀沙化、水土流失严重的困境中。有160个自然村不通公路,有184个自然村、10549户、33757人、88925头(只)牲畜饮水困难,8000多人生活在高氟缺碘地方病多发区。同时,农村劳动力大量转移,限制了经济的发展,常住人口只占农村户籍人口的41%,常住农户不足30户的自然村达到102个;大量青壮年外出,

1.2万多60岁以上留守老人占了农村常住人口20%以上。

2.城乡居民收入水平低,基础设施建设“欠账”多

2012年全区城镇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和农民人均纯收入分别达到了23150元和7611元,而我县只有18167元和3867元,分别低于全区4983元和3744元;全县用电负荷全部集中在兴广变220千伏变电站,电站最大容量仅有25万千伏安,随着我县合金产业逐步发展,电力负荷将在2014年达到75万KVA,2017年达到195万KVA,电力建设滞后;我县人均地下水资源占有量仅有241m3,远远低于全国、全区水平,已建成水库总容量仅为648万m3,工业用水仍使用地下水,地表水利用率不足10%,水利设施薄弱;域内没有高速,93个行政村只有20多个村建成了通村油路,通村公路多为沙石路,路网建设水平明显较低。

3.经济总量小、资源优势开发缓慢

全县生产总值不足50亿,财政收入刚过两亿,各项经

济指标在全区位次最前的仍在60名以后。加快发展,最便捷的途径是转变资源优势为经济优势,我县风能、太阳能、矿产资源丰富,风电可开发量300万千瓦、由于资源配置、项目审批、并网输出困难,目前装机容量仅为70万千瓦。我县已开展地勘项目39项,已探明矿藏20个,由于矿权审批困难,开发步伐缓慢。

4.公共事业发展滞后,服务体系亟待完善

教育设施建设滞后,师资力量薄弱,农牧民素质低,教育支出大,与经济社会发展不相适应。医疗卫生机构专业技术人员短缺,设备相对落后,服务能力不强,尚有23个行政村没有卫生室。农牧业技术推广体系不健全,科技服务人员不足。上学难、看病贵现象还比较突出。

二、发展思路

(一)战略定位

全面贯彻落实党的十八大和自治区党委九届五次全委扩大会精神,围绕自治区党委“8337”发展思路和市委“构筑三个基地、打造三个中心、建设五个区、实现两个同步三个翻番”的战略要求,确定了县域经济发展思路,即:实施“一项工程”:以服装为主导推动县域经济发展的富民工程。

坚定“一个战略”:“三三制”城乡统筹一体化扶贫攻坚战略。

壮大“三大产业”:羊驼绒服装、百万吨级合金循环产业和百万千瓦级清洁能源。

始终保持与区、市同频共振,努力与全市同步全面建成小康社会。

从国内客观环境看,国家产业转移特别是沿海发达地区产业升级转移步伐加快,京津冀地区产业投资集中向中西部转移,立足化德区位交通优势,构筑内蒙古承接京津冀产业转移的桥头堡的时机日益成熟。同时,随着国家呼包银经济带区域发展规划的实施,西部大开发的深入推进,以及国家出台《关于促进内蒙古自治区经济又好又快发展若干意见》,将为我县加快产业发展,加强生态和基础设施建设,保障和改善民生,缩小差距提供强有力的政策支持和保障。

从全区形势看,自治区提出打造蒙西经济区的战略,同时将乌兰察布列入集中连片贫困地区予以重点支持,将有利于我县加快脱贫致富步伐。

从全市情况看,打造集宁——前旗——丰镇——兴和经济圈,可辐射带动周边地区,同时全市实施赶超战略,把我县主导产业列入全市“十二五”规划重点,有利于我县快速发展。

从我县发展优势和条件看,一是我县区位优越,地处蒙、冀交界,位于省际通道与二连——天津口岸通道交汇处,集通铁路贯穿全县东西,为承接项目提供了便利。二是我县气

候独特,发展特色种植业具备条件。三是我县土地资源丰富的后发优势将充分发挥,有利于我县实现经济崛起。

(二)目标和任务

1.经济实力明显增强

力争到2017年主要经济指标在2012年的基础上翻一番。

——全县生产总值达到85.8亿元,三次产业结构达到14∶51∶35,年均增长16%。

——财政收入达到5亿元,年均增长17%。

——全社会固定资产投资达到93亿元,年均增长18%。

——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达到22.8亿元,年均增长17%。

——城镇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达到38394元,年均增长16%。

——农民人均纯收入达到8388元,年均增长17%。

2.城乡发展更加协调

城乡之间生产要素自由流动、公共资源均衡配置、公共服务均等受惠,实现城乡经济共同繁荣、城乡居民共同富裕,力争到2017年,县城人口达到8万人,城镇化率达66%,城镇绿化率达到40%,人均公共绿地占有面积达到89平方米;进一步加快城乡一体化进程,到2017年发展中心村58个,建设幸福院56处,撤并自然村累计达到201个,全面消灭“空心村、老龄村”,中心村基本实现水、电、路、气、房

和环境改善“六到家”,村容村貌得到明显改善。

3.产业特色优势凸显

农牧业结构显著优化,农村经济快速发展。新型工业化取得重大突破,工业总产值达到116.4亿元。服务业发展水平稳步提高,旅游业带动能力显著增强,总收入达到1亿元。三大产业基地初具规模,经济优势凸显。

4.公共事业加快发展

公共服务能力和均等化水平显著提高,基本建立适应经济社会发展水平的民生事业体系。科技、教育、文化、卫生及社会保障事业取得长足发展,基本公共服务主要领域指标接近全区平均水平。

5.生态环境进一步改善

到2017年森林覆盖率达到26%,草场植被覆盖率保持在70%以上,城市污水处理和生活垃圾无害化处理率达到70%,节能减排主要指标控制在全市预期目标之内。单位地区生产总值能耗和主要污染物排放水平明显下降。

6.基层组织注入新血液

全县58个中心村党支部全部建成标准的活动场所,每个党支部配齐一名大学生村官,班子成员最低文化水平达到高中以上,平均年龄不超出45岁。服务发展、服务民生、服务群众的能力明显增强。

(三)空间布局

依据自治区“8337”发展思路的战略定位和空间布局

的总体框架,结合我县的资源环境承载能力和发展潜力,结合扶贫攻坚工作,按照分区规划的原则,将全县分为“限制开发区”和“优化开发区”两大重点区域。

1.人口布局

按照“三个转移、三个集中”的“532”扶贫工程,将占贫困人口50%的2.4万多人向城镇转移,由一产向二三产业集中,由农民变为产业工人;将占贫困人口30%的1.4万多人向生产生活条件较好的中心村转移,集中从事现代农牧业;将占贫困人口20%的9774名孤寡病残等基本丧失劳动能力的农村弱势群体向村级幸福院转移集中,全部纳入农村低保、五保等社会保障体系。

2.村镇布局

按照集约发展的原则,加大对基础条件好、有产业优势村庄的投资力度,加强基础设施建设,发展特色产业,建设中心村,撤并环境恶劣、资源缺乏、人口少的自然村,五年内,规划撤并自然村201个,建设中心村58个。

三、主要建设任务

按照我县的实际情况,在基础设施建设、优势特色产业、

社会公共事业、新农村建设、生态环境保护建设、基层组织建设六方面进行了规划,具体规划情况如下:

(一)基础设施建设

围绕破解县域经济发展“瓶颈”,统筹推进县城、乡镇和新农村建设,不断提高县域城镇化水平,推动城乡一体化发展,提高县域经济发展保障能力,解决好群众最急需、最期盼的水、电、路、通讯等基础设施。

1.公路建设

建立县际、城乡、乡村相连相通的公路网状框架,形成外联内畅的公路格局。一是修建高速公路;二是配建园区路;三是畅通出口路;四是打通断头路;五是建设幸福路(中心村、幸福院),六是建设机场路;到2017年,境内省际道路达到一级,县级公路达到二级,建制村通油路率达到100%,自然村通公路率达到80%。

2013年拟建完成通村四级油路或水泥路6条84.8公里,总投资4200万元;完成物流园区“三纵三横”路层建设。

2014年完成秦皇岛至二连高速化德段35公里,投资17亿元,完成省际通道—化德支线一级公路改建工程,全长5.4公里,投资1.1亿元;完成化德至康保二级公路改建工程25公里,投资2.7亿元;完成县城西出口平交改立桥一处,预计投资1.28亿元,完成物流园区北与秦二高速、化康二级公路相连,南与S208新毛线赛汉塔拉至张北二级公路相连,

全长28公里,投资1.8亿元。建设通村四级油路或水泥路9条184.8公里,投资1.58亿元。

2015年建设工业园区一级公路38公里,投资9.88亿元,完成化德—商都县道改建工程,全长33.2公里,投资1.7

亿元。完成县内村村通公路16条、107.1公里,投资0.43亿元,

2016年完成S208赛汉塔拉—张北高速公路改建工程化德段70公里,投资17.3亿元;完成安业—大六号二级公路改建工程,全长106.1公里,投资3.7亿元;完成全县境内5条乡道61公里油路全部升级改造为二级公路,投资2.1亿元。

2017年建设断头路、连接路56公里,投资1.04亿元。建设新农村公路4条21.8公里,投资0.26亿元;完成通用机场路的设计、申报工作。

2.水利建设:

坚持“四维治水”原则,一是加大小流域治理和生态保护力度,加快水库、小塘坝建设和病险水库除险加固工程;二是坚持先生活后生产原则,实施饮水安全工程,切实改善城乡供水质量,让群众吃上放心水、干净水;三是坚持保护与节约并重的原则,依法进行水源地保护,在水源地范围内严禁水地开发,对农业灌溉用水全面推行节水措施;四是争取污水处理和中水回用项目,科学合理调节城镇供水,适时

开展第二水源地的调研论证与勘探开发。

重点工程:

①兴德水库建设及其他水库除险加固;

②中水利用工程;

③发展高效节水农业;

④中心村饮水安全工程;

⑤完善新旧区给排水管网工程;

⑥现有水源地保护及第二水源地开发;

⑦城镇防洪体系建设。

3.能源建设:

加快电网扩容改造步伐,完善电力网络结构,提高电网供电能力,全面建设与经济社会发展相适应的输变电工程,为县域经济发展提供强有力的电力保障;推广使用沼气、太阳能等新能源。

新建500千伏、220千伏变电站各一座,完善城网、农网升级改造工程,完成2×15万千伏安热电联产自备电厂建设,改造110千伏变电站2座、线路65公里、主变2台容量10万千伏安,35千伏变电站5座、线路125公里、主变5台容量2.105万千伏安;10千伏线路902公里,配变131台容量1.8万千伏安,新增无功补偿3.6万千瓦,城关变电站综合自动化装置改造,城关变电站、六十顷变电站、朝阳变电站无人值守改造等。

推广使用沼气、太阳能灯新能源,使群众从繁重的家务劳动中解脱出来,减少家庭支出,同时能够改变农村的能源消耗结构,进一步提高社会文明程度。

4.通讯:

建立数字广播电视平台,有线电视网络实现全程全网,全数字化、双向交互传输,电视台实现高清(标清)化。到2015年,投资1.475亿元,全县实现农村广播电视户户通,完成五个乡镇的有线电视数字网络化工程和1000W广播电视无线覆盖工程项目,所有的行政村基本通宽带,使全县广播覆盖率达到100%,电视覆盖率达到100%。到2017年,健全完善公共文化体系,全面实现广播电视“户户通”,自然村基本实现通宽带。

5.城镇基础设施:

突出以县城建设为重点,切实加强水、电、路、气、房、垃圾处理、节能减排等基础设施建设,形成工业化和城镇化良性互动、城镇化和新农村建设协调发展的县域经济发展新格局;坚持“西引、南优、北扩、东跨”发展思路,进一步拓展城镇发展空间,旧区继续实行“三减三增”(减人口、减危房、减污染;增功能、增绿化、增硬化),不断优化提升宜居环境;新区继续实行“提质与扩容并举”的原则,不断提升建设品位,一是着力加强城镇道路建设力度,拉开城镇发展框架;二是着力加强城镇基础设施建设和公共设施配

套,不断提高城镇综合承载能力;三是着力加强“五化”建设,不断提高城镇宜居宜业水平。到2017年长顺镇城区面积由现在的12.8平方公里将扩大到17.8平方公里,城区规划增加5平方公里将重点打造我县长安大街以北高端北新区,城镇化率达到66%。

(1)在城镇道路建设方面,结合新区北扩工程,从2013年到2017年计划完成道路建设28.6公里,并配套完善道路给排水、绿化、亮化等工程。到2017年城区将形成“十二横八纵”道路主框架,城镇人口将达到8万人。

(2)在城镇绿化方面,把“生态立县”列入全县经济社会发展战略,规划栽植各类苗木500万株(丛),努力打造绿色生态家园,实现“天空增蓝、大地增绿、城镇增水、百姓增福”的目标。到2017年全县城镇绿化率将达到40%。

(3)2017年全县新旧区的全部街道都安装照明路灯,规划安装各类路灯、景观灯2000余盏。

(4)在城镇给排水、污水、垃圾处理方面,规划建设高质量的市政供水基础设施建设,切实解决居民吃水难的问题。2017年全县供水普及率达到100%。新建垃圾处理厂一座,提高污水及垃圾处理能力。到2017年全县污水、垃圾处理率达到70%。

(5)目前城区供热面积为120万平方米,到2017年全县供热面积达到180万平方米,集中供热率将达到85%,供

气率达到60%。

(6)2017年建成综合商场、建材市场、德胜广场、文化中心及保障性住房基础设施配套工程。

2013年-2015年,主要规划建设长福大街、工业路延伸、长华大街及旧区部分道路改造及保障性住房基础设施配套

设施,建德盛广场、综合商城、建材市场各一处。

2016年-2017年,主要规划建设垃圾处理厂一座、长宁大街、长虹大街及八纵道路向北延伸,配套亮化、绿化等基础设施,旧区部分道路改造,新建商贸核心区、文化核心区和公共卫生室等公用设施等配套工程。

(二)优势特色产业

——特色农牧业

围绕绿色农畜产品生产、加工,实施马铃薯良种扩繁、苗木培育、畜种改良“三大工程”,打造马铃薯、冷凉蔬菜以及生猪、肉鸡、肉羊等产业示范乡、示范村、示范园(种植园、养殖园)、示范户。

1.发展重点

(1)现代农业:发展好马铃薯、特色蔬菜、无公害蔬菜、甜菜、旱地覆膜瓜类的种植;加快土地流转,转换经营主体,发展现代农牧业;加强农田水利基础设施建设,扩大节水灌溉面积;引进龙头企业,建设现代农业示范园区,带动生态农业发展;加快形成企业+农户+基地的产业化经营模式。

(2)现代畜牧业:发展生猪、肉鸡、肉羊等标准化规模养殖园建设,加快发展“公司+基地+农户”的产业化经营体系,推动绿色畜产品生产加工,实现产供销一条龙;推进畜牧业保障和畜产品质量安全体系建设。

2.发展目标

(1)现代农业:到2017年,耕地面积稳定在99万亩,农作物播种面积达到99万亩,有效灌溉面积达到7.2万亩,新增膜下滴灌4万亩,新建日光温室和塑料大棚1000亩,设施农业面积达到2000亩,粮食产量达到10万吨,人均占有水浇地2亩。

(2)现代畜牧业:到2017年,年出栏各类畜禽953万头(只)(其中:生猪30万头、肉鸡800万只、肉羊120

万只、肉牛3万头),建成各类规模养殖场152处(生猪养殖场31处、肉鸡养殖场26处、肉羊养殖场50处,其他45处),肉类总产量达到6.8万吨、奶产量5万吨、绒毛产量0.1万吨、禽蛋产量0.15万吨。

3.建设内容

(1)现代农业:

特色蔬菜业分布在白音特拉、德善、民乐三个园区;优质蔬菜分布在补龙湾、欣荣、特布、民乐园区;马铃薯连片种植分布在毕力克、九号、林场、崩红等村;马铃薯良种繁育、大棚、冷凉蔬菜分布在德善、德胜片区;商品薯种植和

覆膜糖菜分布在S208省道和呼满大通道十字轴心地带;旱作覆膜玉米和青饲作物分布在朝阳镇以南和公腊、德包图、七号三个乡镇北部和白音特拉东部;高效设施农业分布在白音特拉园区和德善园区。具体建设任务为:

①结合马铃薯良繁和专用薯基地建设项目,整合项目资金,在推广站基地、繁殖场集中建设600亩原原种生产基地,并且在水资源相对富集的地区建设6000亩原种繁育田,满足我县三年更换一次种薯的计划。同时要积极引导农民扩大覆膜种植面积,覆膜马铃薯种植面积力争达到10万亩,在七号、长顺、朝阳镇大力推广微喷节水灌溉技术亩。

2在稳定以朝阳民乐为中心的万亩蔬菜种植园区的基础上,大力推广以机械化膜下滴灌为重点的节水设施,计划建设滴灌40000亩,推广日光温室、塑料大棚1000亩。

3扩大饲用玉米和各类优质牧草的种植面积,全县水旱地各类饲草种植面积要稳定在13万亩,并且全部实现良种化,为发展养殖提供充足的饲草料基础。

④大力发展蔬菜销售市场,在健全原有批发市场的基础上,加快蔬菜基地批发市场建设,尝试在大中型城市的超市中设立蔬菜专柜,打品牌、创效益,进一步拉伸农产品产业链条。

⑤引进蔬菜深加工和脱水生产,向绿色食品方向推进,形成较高的经济效益,并带动蔬菜生产,形成企业加农户的

生产格局。

⑥建设加工龙头群体,在重点引进马铃薯加工龙头企业的同时,大力扶持建设一批小型加工企业,以小型加工企业推动龙头企业,龙头企业带动小型加工企业,逐步形成“小规模、大群体、多龙头、强产业”的马铃薯产业经营新模式,实现马铃薯产业由量的扩张向质和效益同步提升转变,由依靠大量外销为主向尽可能就地深加工增值转变,打出品牌,创出精品;小型加工企业的培育上,要立足产品精细化,注重专一,发展特色。

(2)现代畜牧业:

规模化养殖以朝阳、白音特拉、丰满、七号中心村为产业聚集圈;草原建设与保护区主要集中在化白、化康、化张、化黄及省际通道两侧;林下特禽养殖主要集中在六大生态园区(黄羊滩、向阳西滩、勿兰淖、五间房、庆乐、安业西)。

肉羊

①大型龙头企业建设。加大蒙德肉羊养殖场的扶持力度,把蒙德肉羊养殖场发展成为全县大型肉羊养殖龙头企业,并组建肉羊养殖专业合作社,把全县肉羊养殖纳入专业合作社,实现统一供料、统一技术、统一销售一条龙。

②肉羊规模养殖场建设。到2017年建成年出栏1000头肉羊标准化规模养殖场50处,覆盖六个乡镇的21个村。

③肉羊服务体系建设。建成年屠宰100万只肉羊屠宰加

心得体会:县域经济绿色高质量发展的新探索(最新)

心得体会:县域经济绿色高质量发展的新探索(最新) 绿色发展是县域经济高质量发展的内在要求。X县域经济发展水平相对较高,并且在转型升级过程中较早确立了绿色发展理念,为高水平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奠定了良好的绿色基调。在入选2018年“全国科学发展百强县市”的X县市中,相当部分都在绿色发展和生态建设方面取得了标志性成效。例如,连续多年位居全国百强县之首的昆山,早在2010年就荣获联合国人居奖,还被评为首批“国家生态园林城市”。此外,许多县市在绿色环保方面取得了国家层面的认可。 与此同时,X在县域经济绿色高质量发展方面还面临一些问题与制约:由于纵向的体制分割和横向的区域差异,X县域经济对于绿色高质量发展的产业和技术支撑能力都有待提升。从产业的视角来看,现代农业、高新技术产业和现代服务业与绿色高质量发展理念相契合,但是除了现代农业之外,其他产业往往并非县域经济的强项。高新技术产业产值占规模以上工业总产值比重高于全省平均水平的县市不到10个;绝大部分县市第三产业占比低于全省平均水平。从技术的视角来看,绿色发展离不开相应的技术支撑,但由于大量科技创新资源集聚在大中城市,县市自身的技术供给能力非常有限。全省42个县市合计专利授权量占全省的比重不到40%;每万人拥有专利数量超过全省平均水平的县市不到10个。 在辩证认识县域经济绿色高质量发展的成就与制约的基础上,需要系统探索X县域经济绿色高质量发展的模式与路径。 强化顶层设计,科学厘定绿色高质量发展的思路框架

要将绿色的基因根植到县域经济领域,必须彻底扬弃粗放型的传统经济发展方式,使绿色生产、绿色流通、绿色消费成为县域经济的主色调,而要实现这一系列根本性的转变,必须在区域发展规划层面做出科学的顶层设计,明确科学的框架体系和总体思路。 首先,要强化绿色发展理念,将县域经济绿色发展纳入区域发展的总体规划,对绿色发展的战略定位、目标节点和基本思路做出总体谋划,从上位法的层面为县域经济绿色发展的必要性和合理性提供制度依据。其次,要结合自身实际,制定县域经济绿色发展的规划纲要,确定符合自身比较优势的差异化的战略定位,制定既合乎规律又兼顾实际的科学合理的目标体系,围绕关键任务和重点领域提出总体的政策思路,明确绿色发展的责任主体与保障措施。第三,根据绿色发展的综合性要求,围绕县域经济绿色发展的目标定位和现实诉求,适当优化调整社会、文化、科技、教育、卫生、城建、人口等领域的发展规划,使多领域发展规划实现良性协调与精准配合,为县域经济绿色发展提供体系严整的规划支撑。 完善政策体系,全面突破绿色高质量发展的要素瓶颈 相对于城市经济而言,县域经济拥有广阔的农村腹地,在获取土地和生态资源方面有一定的优势,而在获取人才、资本、科技、信息等资源要素方面却明显处于劣势,即便是一些经济发达的县市能够用于绿色发展的高端要素也相对有限。因此,必须准确把握相关要素的形成和流动规律,完善相关政策体系,提高相关高端要素的收益预期,吸引更多高端要素向县域流动、向绿色领域集聚。 首先,外源引进与内部培养相结合,突破县域经济绿色发展的人才瓶颈。将绿色发展理念和绿色发展能力植入社会教育体系,提高社会人力资源总体的绿色素养,使绿色发展成为人们共同的价值取向,并不断增强绿色生产、绿色消费的能力。健全各种人才引进政策,可以考虑以绿色发展为导向的高端人才引进计划。在县市层面重点探索人才资源的功能性使用机制,即

如何促进县域经济发展

如何促进县域经济发展 青阳县丁桥镇金鑫 2011年 6月 根据县委党校 2011年干部任职培训班教学计划安排,通过前段时间赴苏州考察学习所获得经验, 本人认真撰写了此调研报告, 内容主要围绕县域经济发展的几点思考, 现将调研报告汇报如下: 县域经济是整个国民经济的重要组成部分且具有重要地位,自古就有“郡县治,天下安” 。经过改革开放 30年的持续快速发展, 我国已进入转变发展方式、寻求 科学发展的新的历史阶段。那么,从县域这一层面来看,什么样的发展是符合科学发展观要求的, 什么是有悖科学的发展, 确实是一个值得认真探讨的课题。 根据县域经济的特点和实际, 我认为, 迄今县域发展过程中背离科学道路的问题,可以概括为如下八个方面。 表现一:“工业至上论” 在产业选择上,不顾自身条件, 违背所在区域的主体功能定位, 普遍把发展工业作为“立县” 、“兴县” 、“强县”的战略。与城市经济特点不同,我国县一级经济与“三农”密切联系,主要承担农业生产、农产品加工以及生态涵养功能。如果我国 2000多个县都来集中搞工业建设, 那么谁来解决 13亿人口的吃饭问题?目前,县域发展面临的最大难题是, 若不发展工业, 如何保证农民的增收和地方财政 收入?对于农民增收, 国家已出台一系列惠农政策, 但持续增收仍难有保证。由于免除农业税, 工业薄弱的县级财政普遍困难,而上级财政转移支付难以弥补公共支出需求的巨大缺口。解决这一难题的总体思路应当是, 在保持县域承担的主体功能的条件下,不断增大上级财政对县域的转移支付规模(“省县直管”是一个有益的尝试 ;同时,鼓励县域因地制宜,适当发展本地具有比较优势的特色加工业及城市配套服务型产业。表现二:“重大轻小、重外轻内”从发展主体上,重视大企业、大项目以及引进外来投资商,而对中小企业、有特色的项目以及县域内本土成长的企业,缺乏应有

县域经济发展情况调研报告

县域经济发展情况调研报告 Research Report on the development of county economy 汇报人:JinTai College

县域经济发展情况调研报告 前言:报告是按照上级部署或工作计划,每完成一项任务,一般都要向上级写报告,反映工作中的基本情况、工作中取得的经验教训、存在的问题以及今后工作设想等,以取得上级领导部门的指导。本文档根据申请报告内容要求展开说明,具有实践指 导意义,便于学习和使用,本文档下载后内容可按需编辑修改及打印。 XX年的生产总值、地方财政收入、城镇居民可支配收入 和农民人均纯收入四项指标在全省排名靠后,形势十分严峻。我们必须正视存在问题,咬住争先晋位目标,奋力推进“生态立县、药业兴县、旅游强县”战略,努力建设人均经济强县,全面提高城乡群众收入水平。 ——发展现状不容乐观 近年来,××县在深化县情认识、找准经济发展差距的 基础上,确立并全力实施“生态立县、药业兴县、旅游强县”战略,扎实推进新农村建设,大力实施项目带动,狠抓产业开发培育,全县经济社会保持了较快的发展势头。自XX年“6.9”后,六年间生产总值、地方财政收入、社会固定资产投资及农民人均纯收入年均增长分别达到12.2%、11.2%、10.5%和 11.9%。XX年,全县实现生产总值1.99亿元,同比增长12%;实现地方财政收入571万元,增长10%;农民人均纯收入2012

元,增长20%;完成全社会固定资产投资2.21亿元,增长 18.4%。 客观分析××的县域经济主要数据,整体呈现出增幅较快、但水平很低的特点。一是经济总量小,结构性矛盾突出。XX年全县生产总值仅占全省、全市份额的0.029 %和0.57 %;人均生产总值仅为全省18212元的32.7%和全市10046元的59.2 %。生产总值中,三次产业的比重为26.7:31.7:41.6,与全省11:56:33和全市24.8:38.6:36.6比较,农业所占比重仍然偏高,且布局散、规模小、特色不明显、产业化程度低、经济效益差。同时,工业企业设备落后,市场狭窄,技术含量低,多以资源粗加工为主,对县域经济贡献率低,还不能发挥将资源优势转化为经济优势的功能。第三产业仍以传统服务业为主,生态旅游等现代服文秘杂烩网务业处在起步阶段,产业发展优势不明显。二是产业发展缓慢。生态旅游、绿色中药两大主导产业发展缓慢,市场影响力、辐射范围十分有限,对县域经济拉动力较弱。绿色中药虽初具规模,但产业链条短,抵御市场风险能力弱,精深加工瓶颈难以突破,仍处在出售原材料的农业产业初级阶段。生态旅游虽已起步,但推出的旅游产品缺乏特点和亮点,配套的服务功能尚不完善,丰富独特的旅游资源优势并没有转化为经济优势。三是财政增收困难,发

关于推动县域经济高质量发展的实施意见.doc

江苏省省级机关医院2019年公开招聘工作人员面试方案公 示(三) 江苏省省级机关医院2019年公开招聘工作人员计划已于2019年3月13日在江苏省人力资源和社会保障网公布,根据《江苏省卫生健康委员会直属事业单位2019年公开招聘工作人员公告》要求,我院已确定参加面试考核的人员名单,现将有关考核工作公告如下: 一、考核时间及地点 1.考核时间:2019年5月27日(周一)、5月28日(周二)、5月29日(周三),应聘人员须提前15分钟报到,缺席、迟到者视为自动放弃(具体时间安排见附件); 2.考核地点:江苏省省级机关医院(南京市鼓楼区江苏路65号) 1号楼2楼连廊会议室。(护理人员专业实践能力考核时请准备好护士服。) 三、考核名单附后 四、考核程序 1、资格复审 应届毕业生需提供:身份证、毕业生推荐表、协议书、成绩单、英语、获奖证书、论文等相关材料原件; 社会人员需提供:身份证、学历证书、学位证书、英语、获奖证书、论文、职称证明、执业证书、注册证书等原件。 缺席、迟到者或材料原件不能提交者视为自动放弃。若面试审核时考生提供信息与报名信息不一致或不符合卫生行业资格准入的,则取消考生面试资格。 2、参加单位组织面试、专业实践能力考核(具体考核时间见附表) 五、录用:根据笔试、面试、专业实践能力考核成绩综合打分,以分数进行排序确定拟录用人选。综合考核成绩包括笔试、面试、专业实践能力考核成绩,面试、专业实践能力考核成绩不满60分(总分均为100分)则不予录用。拟

录用人员名单将在江苏省卫生健康委员会网站、江苏卫生人才网、江苏省省级机关医院网站公示。 江苏省省级机关医院 2019年5月21日 附面试名单:

河南县域经济发展状况

[摘要]县城经济在整个国民经济中具有基础性地位。加快县域经济发展步伐,对于繁荣农村经济,推动城乡经济的协调发展,全面建设小康社会具有特殊重要的意义;发展县城经济首先要着力发展工业,工业是拉动经济增长的动力点,同时县城工业的发展也为县域经济的发展提供了有力的支撑。河南省县城经济发展中仍存在一些“瓶颈”问题,抓住重点才能真正实现经济的飞跃。 [关键词]县城经济;问题;对策 县域经济是一种区域经济,是在县级行政区划(包括县级市)范围内,以县城为中心、以乡镇为纽带、以农村为腹地、以发展农产品加工业和乡镇企业为重点,城乡一体、工农并进、由各种经济成分和不同产业构成的区域经济。加快县域经济发展步伐,对于繁荣农村经济,推动城乡经济的协调发展,全面建设小康社会具有重要的意义。 一、河南县域经济发展的现状 以2004年河南县域经济发展的基本情况为例,分析其特点 1综合实力显着增强。2004年全省县域经济完成GDP5965.45亿元,比上年增长15.9%,占全省总量的67.7%。县域地方财政收入实现160.54亿元,比上年增长25.7%,占全省的37.4%;社会消费品零售额1656.98亿元,比上年增长14.4%,占全省的59.0%;城乡居民储蓄存款余额达到2778.18亿元,比上年增长15.5%,占全省的49.5%。2004年全省财政一般预算收入超亿元的县市达65个,比上年增加15个,其中超3亿元的11个,增加8个。其他一些重要指标也均占全省的较大比重。县域经济已成为全省经济发展的重要支撑力量,对全省迈上人均GDPl000美元的战略新起点作出了巨大贡献,2工业经济成为县城经济支柱。2004年,全省县域工业完成增加值2632.91亿元,比上年增长18.8%,在GDP总量中,工业增加值所占比重已达到44.1%。工业经济已成为各县(市)国民经济发展的重要支柱,全省绝大多数县(市)已摆脱主要依靠农业来推动经济增长的发展模式,农村剩余劳动力转移、县域地方财政收入及农民收入的增长更多得益于非农产业特别是工业的发展。 3农村经济成效明显。2004年,全省县域第一产业完成增加值1531.44亿元,比上年增长15%。粮食产量创历史新高,总产4260万吨,新增粮食产量居全国首位。畜牧业产值1116亿元,占农业产值的比重达到39%。棉花、油料、肉类、水产品等主要农产品产量都有较快增长。农业产业化经营快速推进,骨干企业规模不断扩大,品牌优势进一步显现,各具特色的专业化生产区域逐渐形成。 4投资保持强势增长。2004年,全省县域完成全社会固定资产投资1656.70亿元,比上年增长39%,占全省的29%。其中,投资额超过20亿元的县(市)有20个,超过30亿元有12个,超过50亿元有1个。投资增幅超过全省平均的县(市)有57个,投资增幅在40%以上的有44个。 5非公有制经济主体地位突出。推动县域经济发展的主体力量发生重大转换,非公有制经济已成为推动县域经济发展的主角。全省进入2004年全国百强县的巩义、偃师和非公有制经济比较发达的长垣、许昌等县市。非公有制经济发展不论是对一些工业基础比较好的县,还是对一些农业县的经济社会发展都起到了举足轻重的作用。 6扩权县(市)继续领跑县域经济。35个县(市)扩权试点的实践表明,扩权极大地促进了县域经济的发展。扩权县(市)成为全省县域经济发展的领头兵。河南县域经济虽然取得了长足发展,但仍存在一些困难和问题,主要表现在:一是县域经济整体发展水平较低。全省县域平均人口74.16万,GDP平均规模43.19亿元,分别是全国县域经济平均值的1.63倍、1.35倍,而地方财政平均收入为1.2亿元,人均GDP6312元,仅为全国县域经济平均值的0.99倍、0.93倍。人口多,总量大,但人均低、实力弱的特点十分明显。二是生产要素聚集困难。当前县域经济发展面临的最大障碍是资金、技术、土地等生产要素聚集困难,在不

2019年南召县县域经济发展情况汇报

20XX年南召县县域经济发展情况汇报 **县县域经济发展情况汇报 **县位于豫西南部、伏牛山南麓、南阳盆地北缘,总面积2946平方公里,辖8镇8乡、340个行政村,总人口62万人,是全省25个深山县、7个库区重淹没县、31个国家扶贫开发重点县和23个首批对外开放重点县之一。近年来,**县委、县政府始终坚持把发展作为第一要务,大力实施“农业奠基、工业立县、基础先行、开放带动”战略,聚精会神搞建设,一心一意谋发展,使**进入了全面提升产业层次、加快经济转型、统筹协调发展的新阶段。18年全县生产总值完成48.64亿元,同比增长14.1%,超过国家、省、市平均水平;全社会固定资产投资完成17.95亿元,增长34.5%;地方财政一般预算收入首次突破亿元大关,完成1.1636亿元,增长32.7%;城镇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农民人均纯收入分别达到6761元、2448元,增长14.4%、16.6%,城乡居民储蓄余额达到18.94亿元,增长17%。“十五”计划圆满完成,主要经济指标均实现了翻番,全县综合经济实力在全省排序大幅提升。主要做法是: 一、把工业作为县域经济发展的第一支撑 做大做强工业是支撑县域经济发展的关键。近年来,**县强力实施“工业立县”战略,倾全县之力大办工业,推动了工业经济迅速发展壮大,质量效益明显提高。18年全县工业增加值达到26.2亿元,占GDP的比重达到53.9%,增长16.5%,限额以上工业增加值占全县工业增加值比重达到35%,综合经济效益指数达到170%。一是抓骨干育

龙头。重点培育兴隆汽车配件公司、和平制动器公司、鑫琦钙粉加工公司、华龙辛夷公司、金纬绢纺公司、助剂厂等骨干企业,全县纳税50万元以上的工业企业达到21家。汽配铸造、矿产建材、电力、农副产品加工四大工业主导产业日渐明晰,规模不断壮大,市场竞争能力和辐射带动能力明显增强。二是抓园区上规模。坚持把园区建设作为膨胀工业经济总量的载体来抓,完成投资2700万元,配套完善基础设施,各类园区共吸纳50万元以上企业52个,另有一大批项目即将入驻。尤其是县城工业园区,通过抓硬件建设、抓环境优化、抓政策激励,目前已入驻企业20家,年产值达到2亿元。三是抓改制激活力。因企制宜,分类施治,采取招商引资、盘活资产、收购、租赁、股份制改造、破产重组、多种开发等形式,催化剂厂、钾长石矿、砖厂、印刷厂、缫丝厂、云母厂等企业先后进入改制程序,鑫达公司成功租赁水泥一厂,使其从濒临倒闭一跃成为纳税266万元的大户,天瑞集团收购重组云钢总厂,初步启动生产,纳税就达到521万元。四是抓项目增后劲。去年,全县项目建设呈现出投资总量大、项目个头大、外来项目多、建设速度快的良好态势。回龙电站、杰达特种材料、鑫琦钙粉、英威选矿厂等一大批工业项目的建成投产,为全县经济社会发展注入了后发动力。五是抓服务强“三属”。立足**三属企业比较集中的特色和优势,创优环境,强化服务,注重横向联合,充分利用其技术、设备、人才优势,新上项目,实现了优势互补,促进了共同发展,三属企业对县域经济的贡献份额不断增加,18年纳税额达到3000万元,成为财政收入的重要来源。

县域经济发展报告(第四稿)

最美乡村春潮涌风劲扬帆正当时 ----婺源县2010年度县域经济发展报告 婺源县,地处赣东北,与皖、浙两省交界,土地面积2947平方公里。因生态环境优美和文化底蕴深厚,被外界誉为“中国最美的乡村”。2010年,婺源县委、县政府在上级党政的正确领导下,以科学发展观为统领,全面贯彻落实中央和省、市的重大决策部署,以项目为抓手,以文化、生态优势为支撑,突出抓好旅游业、低碳工业、生态农业,着力推动基础设施建设,加大力度保障和改善民生,全县经济和社会发展取得了新的成绩。 2010年度经济发展总体情况和主要特点 一、紧紧围绕“建设中国最美乡村、世界文化生态大公园”目标,发展特色产业,县域经济综合实力进一步增强 一是主要经济指标快速增长。全年完成生产总值47.7亿元,增长13%;财政总收入完成4.32亿元,比上年净增1亿元,增幅达30.9%。收入结构日趋合理, 税收收入占财政收入比重为87.5%,高于省、市平均水平3个百分点以上;乡镇经济不断壮大, 财政收入过1000万元乡镇6个,过亿元乡镇1个。 二是旅游产业提质提速取得实效。旅游设施不断完善。国家级乡村旅游度假区创建工作进入实质性阶段,婺源旅游综合服务

区项目列入省重点项目,国际大酒店对外开张营业,裕和颐园度假酒店基本完工,水印长滩休闲度假酒店、国际赛车场、朱子龙尾砚文化园等一批旅游大项目有序推进,江岭、篁岭、五龙源、鸳鸯湖、洪村等景区建设步伐加快,景区品位大为提升。旅游管理水平不断提高。全面启动了全国旅游标准化示范县创建工作。出台了乡村农家乐规范经营标准,倡导旅游企业和从业人员实行标准化服务。完善了旅游接待应急机制,加强了旅游秩序整治,不断提升旅游管理水平,促进了旅游产业持续健康发展。旅游品牌影响力持续扩大。积极开展旅游推介和展演活动,在全国两会期间向人大代表、政协委员赠发人民画报婺源特刊,成功举办了“首届全国农民文化艺术节非物质文化遗产展演暨2010婺源中国乡村文化旅游节”。“美丽乡村、梦里老家”婺源旅游品牌推广荣获江西省旅游创意奖,婺源旅游线路被列入中国世博官方旅游推荐精品线路。全年接待游客530万人次,实现门票收入1.33亿元,旅游综合收入23亿元,增幅分别达到10%、15%和37.7%。 三是低碳工业质量效益显著提高。工业项目顺利推进。茶浓缩汁及茶粉深加工、新大泽藻类保健品、统一矿泉水、柔性薄膜太阳能电池、单晶硅、有机硅等一批大项目顺利签约;中呈光电单晶硅及太阳能电池组件、创盛电子绿碳化硅微粉、胜利塑胶等一批重大项目在年内顺利建成投产;州际公司863电子芯片项目进行了试产;完成了游山水泥公司淘汰落后产能和沃尔顿陶瓷、百源木业三个国家补助技改项目。“一园两区”发展格局初步形成。县工业园区二期10万平方米标准化厂房项目基本完成主体

河南省县域经济发展考察报告

河南省县域经济发展考察报告 2008-12-8 9:41:09 根据市委领导安排,8月下旬,市委组织部和市经委组成学习考察组,赴河南漯河市、长葛市、郑州市及所辖的新郑市和巩义市,考察学习当地发展县域经济及加强干部激励的相关政策措施,实地参观了一批工业企业和园区,并同当地组织部门和经委(中小企业局)进行了座谈。从我们考察学习的情况看,近几年来,河南省以县域经济为发展重点,大力实施“中部崛起”战略,已经成功实现了由传统农业大省向经济大省和新兴工业大省的历史性转变。 一、河南省经济概况 河南是湖北的近邻,地处中原,全省国土面积16.7万平方公里,辖18个地级市、158个县(市、区),总人口9869万。近年来,河南经济快速发展,主要呈现五个特点: 1、经济总量扩大。2007年河南GDP突破1.5万亿,达15058.1亿元,仅次于广东、山东、江苏和浙江,居全国第5位;地方财政总收入1529.3亿元,其中一般预算收入861.5亿元,居全国第八位。 2、人民生活水平提高。2007年,河南人均GDP15257元,居全国第16位;城镇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达11477.1元,农民人均纯收入达3851.6元。 3、工业实力增强。近年来,河南工业由弱变强,形成了食品及饮料、机械、电力、建材、冶金、化工、煤炭、石油及天然气、烟草等一批重点产业。2007年,全省工业增加值7508.27亿元,比上年增长19.6%,工业经济对全省经济增长的贡献率达到65.2%。全省规模以上工业实现增加值5438.06亿元,增长24.2%;实现主营业务收入18947.17亿元,增长38.2%;实现利润总额1959.55亿元,增长68.5%。原煤、铝、黄金、十种有色金属、平板玻璃、水泥、拖拉机、纱、化纤、机制纸及纸板、卷烟、家用电冰箱、速冻食品、方便面等主要工业品产量均居全国前列。 4、农业基础雄厚。河南是全国农产品主产区之一,粮食、棉花、油料、肉类等主要农产品产量均居全国前列。2007年全省粮食总产量达到1049亿斤,连续2年超过1000亿斤、连续4年创历史新高、连续8年居全国首位,新增粮食产量

关于进一步加快县域经济发展的决定_范文

关于进一步加快县域经济发展的决定 本文是关于范文的关于进一步加快县域经济发展的决定,感谢您的阅读! 县域经济是国民经济的重要基础和支撑力量。发展壮大县域经济,是党的十六大提出的一项重大战略任务,是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全面推进小康社会建设、和谐社会建设和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的必然要求。对县、县级市、城市辖区、垦区、森工林区等区域的经济社会发展,必须统筹规划,通盘考虑,加强指导。2003年以来,省委、省政府下发了《关于加快发展县域经济的若干意见》、《关于扩大十强县(市)经济管理权限的决定》,实施了支持强县、扶持弱县等一系列政策措施,推动县域经济进入了加快发展的新时期,形成了强县率先发展,中等县迅速崛起,弱县加速前进,经济与社会发展同步推进,城乡人民生活水平不断提高的大好局面。在历史发展的新起点上,我们必须紧紧抓住中央统筹城乡发展、加快东北老工业基地振兴、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和支持粮食主产区加快发展的重大历史机遇,充分发挥我省生态良好、资源富集、科技实力较强、经贸活跃等优势,采取超常举措,真抓实干,推进县域经济跨越式发展。 一、县域经济发展的总体思路、目标和任务 今后一个时期,我省加快县域经济发展,要以邓小平理论和“三个代表”重要思想为指导,全面落实科学发展观,解放思想,实事求是,与时俱进,按照全面建设小康社会、和谐社会和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的总体要求,认真贯彻工业反哺农业、城市支持农村的方针,坚持因地制宜、突出特色、多予少取、可持续发展的原则,以强县富民为目标,以市场为导向,以改革开放为动力,统筹城乡经济社会发展,进一步加快结构调整,大力推进体制机制创新和科技创新,加大招商引资和公共财政投入力度,全面加快农业现代化、工业化和城镇化进程,实现清洁发展、节约发展、安全发展,把县域经济社会发展提高到一个新水平。“十一五”期间,县域生产总值、财政收入年均增长速度要超过全省平均增长幅度,县域城乡居民人均收入要有较大幅度增长,开创经济与社会、城镇与农村、人与自然协调发展的新局面。 县域经济发展的主要任务是: (一)搞好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按照中央总体部署,坚持从实际出发,统筹兼顾,点面结合,扎实推进。充分发挥农民的主体作用,调动农民建设新农村

县域经济发展情况调研报告

县域经济发展情况调研报告 xx年的生产总值、地方财政收入、城镇居民可支配收入和农民人均纯收入四项指标在全省排名靠后,形势十分严峻。我们必须正视存在问题,咬住争先晋位目标,奋力推进“生态立县、药业XX县、旅游强县”战略,努力建设人均经济强县,全面提高城乡群众收入水平。 ——发展现状不容乐观 近年来,××县在深化县情认识、找准经济发展差距的基础上,确立并全力实施“生态立县、药业XX县、旅游强县”战略,扎实推进新农村建设,大力实施项目带动,狠抓产业开发培育,全县经济社会保持了较快的发展势头。自xx 年“”后,六年间生产总值、地方财政收入、社会固定资产投资及农民人均纯收入年均增长分别达到%、%、%和%。xx年,全县实现生产总值亿元,同比增长12%;实现地方财政收入571万元,增长10%;农民人均纯收入XX元,增长20%;完成全社会固定资产投资亿元,增长%。p> 客观分析××的县域经济主要数据,整体呈现出增幅较快、但水平很低的特点。一是经济总量小,结构性矛盾突出。xx年全县生产总值仅占全盛全市份额的 %和 %;人均生产总值仅为全省18212元的%和全市10046元的 %。生产总值中,三次产业的比重为::,与全省11:56:33和全市::比

较,农业所占比重仍然偏高,且布局散、规模孝特色不明显、产业化程度低、经济效益差。同时,工业企业设备落后,市场狭窄,技术含量低,多以资源粗加工为主,对县域经济贡献率低,还不能发挥将资源优势转化为经济优势的功能。第三产业仍以传统服务业为主,生态旅游等现代服文秘杂烩网务业处在起步阶段,产业发展优势不明显。二是产业发展缓慢。生态旅游、绿色中药两大主导产业发展缓慢,市场影响力、辐射范围十分有限,对县域经济拉动力较弱。绿色中药虽初具规模,但产业链条短,抵御市场风险能力弱,精深加工瓶颈难以突破,仍处在出售原材料的农业产业初级阶段。生态旅游虽已起步,但推出的旅游产品缺乏特点和亮点,配套的服务功能尚不完善,丰富独特的旅游资源优势并没有转化为经济优势。三是财政增收困难,发展投入严重不足。多年来,由于没有稳固财源,地方财政收入极其微薄,转移支付主要用于保工资和保运转,项目建设配套资金困难,对产业发展的支持乏力。四是固定资产投资后劲不足,城乡公共服务设施薄弱。近年来的固定资产投资主要依靠中省项目拉动,地方投资比例低,项目统筹能力差。县乡村道路网点少、等级低、通行能力差,交通瓶颈问题尚未彻底根除;农田水利基础设施不完善,土地瘠薄,地块狭窄,人均耕地面积小;城乡基础配套设施落后,市场化服务体系不健全,严重影响和制约了经济社会发展。五是贫困面大,城乡群众增收乏术,

对加快县域经济发展的几点建议

对加快县域经济发展的几点建议 县域经济的发展既是一项宏大的系统工程,又是一项长期的、艰苦的任务。发展壮大特色县域经济要把握好以下几个方面的措施。 (一)解放思想,转变观念 人的观念对经济发展起着导向和制约作用。先进科学的观念能带动经济的发展,落后陈旧的观念阻碍经济的发展。大力发展县域经济要进一步解放思想,转变观念。思想越解放,经济越发展。为此,需在六个方面取得突破:⑴要破除“等、靠、要”的旧观念,发挥主观能动性,善于敏锐地发现经济发展的机遇,靠拼抢精神主动抓住发展机遇;⑵要破除囿于陈规、不敢越雷池半步的旧观念,大胆地试,大胆地闯,敢为天下先;⑶要破除计划经济体制下靠行政手段管理经济的旧观念,树立运用市场经济运作和管理经济的新观念;⑷要破除以权代法、以言代法的旧观念,树立依法行政,遵守国际通行的市场竞争规则,信守承诺的新观念;⑸要破除狭隘的地方观念,树立大开放的的市场观念;⑹要树立人力资源越丰厚、素质越高,越有利于吸引知识和技术密集型产业投资的观念,增强对高层次人才的强烈渴望,以更优惠的政策、宽松的用人环境和灵活的用人机制,广泛地吸引各种人才。创造唯才是举和人才充分施展才华的“大舞台”,才能为经济发展创造良好的软环境。

(二)突出地方特色,培育和发展县域主导产业在市场经济条件下,区域之间的竞争日趋激烈,县域经济更是面临着巨大的压力和挑战。从县域内部看,任何一个地方都同时具备比较优势和比较劣势;从县域外部看,区域之间的竞争与协作也是同时存在的。特色不浓、结构趋同,竞争的压力将更大,发展的阻力也更多。解决这个问题,首先在于找准特色。必须依据自身区位、自然和资源禀赋条件,因地制宜,分类指导,确定主导产业,实行重点开发,在资源优势中培育地方特色,在传统产品中筛选优势品牌,打造特色产业和名牌产品。提倡一县一业、一乡一品,培育发展特色经济。坚持一业为主,多元互补,全面实施经济林果业、畜牧业和种植业优势特色农产品区域布局规划,进一步推进农业和农村经济结构的战略性调整。 (三)改进和完善转移支付制度,积极培育税源,多渠道增加县域财政收入;加大金融扶持力度,增加资金投入。由于县域经济发展相对水平落后,银行、居民资金积累能力有限,地方财政基本上是吃饭财政,进行建设的能力有限,需要政府加大财政、资金扶持力度,特别是贫困县、山区小县持续发展需要有长期、稳定、充足的资金供给。 (四)千方百计增加县域城乡居民收入 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重点和难点在县域,增加县域城乡居民收入是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重大任务。增加县域城镇居

边远山区县域经济发展思路的探讨

边远山区县域经济发展思路的探讨 编者按:南江县是我省盆周山区县之一。近几年来形成了“变观念、转机制、调结构、增效益”的发展新思路,依靠市场配置资源,提高了县域经济发展的总体水平。现将南江县计划委员会关于《边远山区县域经济发展思路的探讨》一文推荐给大家,但愿有借鉴之处。 南江县地处四川盆地北部边缘,幅员3417平方公里,总人口60万人,属于国定贫困县。近几年来,我县在探索边远山区经济发展思路方面,进行了大胆实践,初步探索出了一条较好的发展路子,实现了经济社会的快速发展。1999年,经省政府验收确认农村贫困人口基本解决温饱。 一、突破封闭思维方式,面向市场确立发展思路 边远山区,由于区位优势差,工业化水平低,社会文明程度不高,蕴存着与生俱来的思想上的封闭性。在经济发展上主要表现为:思路广度自我封闭,习惯于本县局部的研究,忽视县域经济与市场的结合;思维方式上的自我封闭,习惯于传统比较方法,忽视用市场尺度判断自身的优势与不足;发展措施上的封闭,习惯于传统的计划经济工作方式,忽视用市场机制促进县域经济的发展。思想上的封闭性,与市场经济体制的矛盾日益突出。近几年来,县委、县府在全县先后开展了“转变经济体制”、“创新发展机制”、“实施西部大开发”三次大讨论,推动了思想大

解放,确立了县域经济发展思维方式:(1)自觉把县域经济融入大市场,按市场经济的要求,正确定位县域经济发展的方向,依据市场导向制订县域经济发展规划; (2)县域经济必须置身于市场竞争,用市场的标准判断县域经济的优势劣势,符合市场、适应竞争的就是优势,否则即是“优”势也是劣势;(3)发展县域经济的措施,必须摒弃传统的计划经济方法,按经济规律办事,自觉运用市场机制。在思想大解放的基础上,县委、县府逐步确定了新的发展思路:以市场为导向,以发展特色经济为前提,以提升农业经济水平为基础,以发展二、三产业为重点,以增强县域经济竞争力为关键,实现由温饱到小康的跨越。 二、着力发展特色经济,提高县域经济竞争力 在经济全球化、新技术革命和结构调整的大趋势下,南江参与市场竞争具有以下优势:(1)由于生态好、公害小、污染少,具有发展绿色食品的先天优势。同时又具有竞争力的品牌优势:南江黄羊是被农业部命名的“国内肉用性能最好的山羊新品种”,已在全国20多个省、市(区)推广;南江金银花属四川最好的品种,内在品质优于山东,被列为四川省无公害栽培基地县;南江核桃优良品种占全省2/3,年产量达300万公斤。(2)由于南江属川北矿产资源较为富集的地区,石灰石、白云石、霞石、花岗石等非金属矿种含量较大,历史上形成了稳定的市场半径。加之新技术革命带来的技术进步,非金属矿产品深加工潜力大,具有发展特色工业的优

县域经济发展规划自己定稿

凌海市综合经济实力提升三年规划(纲要) 2008年,是全面贯彻党的十七大精神的开局之年,是全面实施“十一五”规划承上启下的关键一年,也是实现凌海市综合经济实力“三年新提升”奋斗目标的起步之年。按照中共锦州市委以“双增升位”为重点推动县域经济又好又快发展的新要求,提出《凌海市综合经济实力提升三年规划(纲要)》如下: 一、县域经济发展现状 2003年以来,凌海县域经济发展连续5年保持了快速增长的势头,实现了新跨越。2007年全市地区生产总值实现亿元,同比增长%,其中一、二、三产业增加值分别实现亿元、亿元、亿元;地方财政一般预算收入实现亿元,同比增长%;全社会固定资产投资完成亿元,同比增长%;农民人均纯收入实现5675元,同比增长%。在全省44个县(市)县域经济发展综合实力评价中跻身十强。 工业经济实力大幅提升。积极推进“项目年”和“工业倍增”计划,工业总产值由2002年的46亿元增加到253亿元。金属冶炼、农副产品深加工、建材石材、服装纺织等四大支柱产业核心竞争力得到提升,汽车零部件、机电制造、新能源等新兴产业正在形成。全市规模以上工业企业由40户发展到150户,其中产值超亿元企业22户,沈宏、华龙、金纸等3家企业分别进入全省纳税额亿元以上和5000万元以上税源大企业行列。多晶硅、风力发电等重大项目相继开工,填补了省内和锦州地区行业空白。 外向型经济取得突破性进展。大力改善投资环境,坚持走出去、请进来,积极开展境内外、多层次经贸洽谈活动,对外招商领域实现由周边国家、地区向欧美、澳洲等地区拓展转移。截至2007年,全市累计引进项目315个,实际利用外资2900多万美元,出口创汇实现亿美元,引进域外资金亿元,经济发展的外向度水平有了明显提高。 农业和新农村建设步伐加快。以农民增收为目标,大力发展特色农业和现代农业。全市设施农业面积达到20万亩、高效田面积达到35万亩;建成畜牧小区63个,人工造林万亩,发展果树28万亩、桑树万亩。农业产业化龙头企业达到30户,发展订单面积42万亩。年经营额500万元以上农民专业合作社达到18个。农产品质量安全被省列为“三品整体推进示范市”。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取得新进展,建成省级示范村2个,锦州市级示范村8个。11个“面上贫困村”实现了整体脱贫。

县关于县域经济发展情况的汇报(多篇)

姓名:XXX 部门: XX部YOUR LOGO Your company name 2 0 X X 县关于县域经济发展情况的汇报

县关于县域经济发展情况的汇报 xx县域经济发展情况汇报 改革开放以来,xx经济快速发展,社会全面进步,先后被评为全国商品粮基地县、优质棉基地县、油菜生产百强县、国家卫生县城、省级文明县城、全国计划生育优质服务先进县、全国首批“绿色能源县”。XX年、XX年、XX年三次被评为全省县域经济强县。 XX年,是我县经济社会发展取得明显成效的一年。一年来,我们认真贯彻落实中央和省、市委决策部署,坚定不移地实施“工业强县、创业富民”战略,加快推进“三化”进程,全力推进农业经济向工业经济转型、农村社会向城市社会转型,县域经济稳健上行,发展方式加速转变,经济增长速度与质量、效益更加协调,实现了“十二五”的良好开局。经济总量快速增长,全年实现地区生产总值181亿元,增长14.1%,人均生产总值达到2.18万元,增长12.2%。投资和消费拉动有力,完成社会固定资产投资114.4亿元,增长40.6%;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59.61亿元,增长18.1%。财政总收入达7.73亿元(占gdp的4.3%),增长29.98%,其中一般预算收入达到5.37亿元,增长31.5%,是1996年以来增长最快的一年;城乡储蓄存款达到110.8亿元,比年初增加17.7亿元。城镇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达到16698元,增长13.8%,农民人均纯收入达到6899元,增长19.5%,净增1125元,是近16年来增幅最大的一年。万元规模工业增 1 加值能耗降低9.5%,工业污染减排任务完成100%(so2排放强度8.5,cod排放强度0.29),全县建设项目环保“三同时”执行合格率达到100%,森林总蓄积量增长5.42%。全年重点抓了四个方面的工作: 1.突出工业主体地位,加速推进新型工业化。始终坚持工业强县、 第2 页共2 页

新形势下县域经济发展战略规划的编制思路

新形势下县域经济发展战略规划的编制思路 文件编码(008-TTIG-UTITD-GKBTT-PUUTI-WYTUI-8256)

一、编制县域经济发展战略规划的重要性 县是一级最基本和最完善的行政区域,县域经济在国民经济中处于十分重要的地位。从经济总量看,整个国家的GDP有相当大的比重是由县和县以下的经济活动创造的,绝大多数的人口也是居住在县和县以下地域之内,因此,发展县域经济不仅对国民经济的整体发展具有重要的作用,而且关系到地方的稳定和人民生 活的改善。推动县域经济的发展必须要有一个合理的、科学的经济发展战略规划,或者好的发展思路,才能从总体和长远把握县域经济发展的重点、发展次序和相应的政府措施。1.区域竞争的要求。目前,全国有2052(2001年底)个县级行政单位,每个县都存在着生存和发展的问题,而面临的市场、资金、资源等又是有限的,特别是随着国际和国内两个市场的整合,县与县之间的经济竞争必然会加强,这就要求各个县必须要制定相应的发展战略研究,确定适合自身发展特点的竞争战略。一个科学和合理的县域经济发展规划对确定发展战略,形成特色经济,增强竞争力具有重要的意义。 2.长远发展的要求。目前很多县域经济的发展缺乏长远的、明确的发展规划,主导或者优势产业的确定没能抓住自己的特色,要么简单地模仿其他县的发展,要么闭门造车,没能将县域经济的发展,立足于国际和国内大市场中,寻找发展机遇。基本是一届领导一个发展思路,整个县域经济发展具有极大的盲目性。 3.市场经济发展的要求。在市场经济条件下,县域经济的发展会受到诸多不确定性的因素的影响,比如,前几年东南亚金融危机,对一些以

河南省县域经济差异分析

山西师范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2007往 所辖的县、市)的各指标数据。6。进行因子分析,得出抽样适度测定值KMO为0.869,说明因子分析可信度较强.在因子分析过程中,选取主成分分析法提取公因子,得到特征值大于1的3个公因子,其累积贡献率达79.85%,由此可见这3个公因子足以反映原指标所含的主要信息. 运用方差最大正交旋转对变量进行线性变换,公因子作为自变量,进行回归分析得出各公因子得分,并以其对应的方差贡献率为权重加权求和可得各县域的综合得分.该得分越高,说明该县域的经济发展水平越高,反之越低. 2.2县域经济发展的空间差异 依据全省126个县域经济的综合得分,运用分层聚类法,可将全省县域分为:发达区、较发达区、欠发达区和落后区4种类型(见表1,图2). 图2河南省县域经济空间差异 Fig.2Thespatialdifferentiationofeconomiclevelincounty—levelinHenanprovince(1)发达区.该区包括除商丘、信阳、驻马店3~一0.145之间.这些欠发达区在濮阳市、南阳市、个地级市市区以外的其它14个地级市市区,省直信阳市、新乡市呈相对小片分布,其余分散于其它管市济源市,除中牟县以外郑州市的其它县级市,地区. 洛阳市的新安县,三门峡市的义马市,共22个县域,占总县域数的17.46%,综合得分在0.452~1.986之问.该区除部分地级城市市区零星分布外,其余集中分布在陇海线以北、京广线以西地区.(2)较发达区.该区包括商丘、信阳和驻马店地级市市区,其余多分布在发达地级市市区周围,有郑州市的中牟县,洛阳市的孟津县、栾川县、伊川县和偃师市,平顶山市的宝丰县、舞钢市、汝州市,安阳市的安阳县、林州市,鹤壁市的淇县,新乡市的新乡县、获嘉县、辉县市,除武陟县外焦作市的郊县,平顶山市的鄢陵县、禹州市、长葛市,漯河市的临颍县,除卢氏县、义马市外的三门峡市的其它郊县,南阳市的西峡县、镇平县,商丘市的永城市,信阳市的新县,共33个县市,占总县域的26.19%,综合得分都在一0.104~0.396之间. (3)欠发达区.该区所辖市县数为40个,占全省县域单元数的31.75%,其综合得分在一0.358 (4)落后区.该区包括31个县市,占总县域的24.6%,综合得分在一0.599~一0.375之间.主要分布在商丘、周口和驻马店地区,呈相对集中连片分布. 表1河南省县域类型 Tab.1ThekindofecnomiclevelofeouiltiesinHenanprovince 由以上分析可知,河南省的欠发达型和落后型县域占56.35%,构成河南省县域的主体.并且发达区和欠发达区、落后区相差很大,发达型县域的综合得分最高达1.986,而落后型县域的最低分为一0.599,所以说河南省是由少数的发达型县域和 多数的欠发达型、落后型县域构成.在空间分布

推进县域经济发展的经验做法

编者按:山东省邹平县曾是一个传统的农业大县,2000年经济实力在山东省140多个县市区中排名中游偏下。近年来,邹平县立足实际成功走出了一条工业强县、统筹城乡、跨越崛起之路,连续8年跻身全国县域经济百强行列,稳居山东省第一经济强县。驻郑办在调查研究的基础上,对邹平县“工业强县、统筹城乡”的做法和经验进行了系统总结,供领导参阅。 山东省邹平县推进县域经济发展的经验和做法 一、基本情况 邹平县隶属山东省滨州市,东接淄博,西邻济南,南依胶济铁路,北濒黄河,辖12个镇、4个街道办事处和1个国家级经济开发区,858个行政村,人口73万,总面积1252平方公里。 (一)经济发展情况 邹平曾是一个传统的农业大县,2000年经济实力在山东省140多个县市区中排名中游偏下。近年来,邹平县立足实际,解放思想,成功走出了一条工业强县、统筹城乡、共建共享、跨越崛起之路,经济社会始终保持了又好又快发展的良好态势。连续8年跻身全国县域经济百强行列,先后超越山东省的寿光、滕州等经济强县(市)稳居山东省第一经济强县。 经过多年跨越发展,邹平县基本建立了以家纺服装、新型材料、食品医药、机械制造、精细化工、高档用纸等为主导的现代产业体系;培养壮大了以魏桥集团、西王集团、长星集团为代表的一大批大型企业集团。邹平先后被授予全国

最具区域带动力中小城市百强、全国新能源产业百强荣誉称号,2011年,邹平位列全国县域经济基本竞争力百强第15位、全国中小城市科学发展百强第11位、全国中小城市最具投资潜力百强第3位。 (二)城乡统筹发展情况 近年来,邹平县以建设生态园林型现代化鲁西中等城市为目标,坚持城乡一体、区域统筹发展,城乡面貌实现大变化。县城建成区面积达到54平方公里,人口39万,基本搭起了中等城市发展框架,城市功能日趋完善,城市形象大幅提升。加快推进小城镇建设,城镇化水平达到62%。加快推进新农村和社区建设,被确定为首批全国农村社区建设实验县。加强城乡环境综合整治,成功创建国家卫生镇2个、省级3个,7个镇通过省级环境优美环境审核。2008年获国家园林城市荣誉称号,2010年被评为中国城乡建设范例城市、中国宜居宜业典范县。 (三)社会事业发展情况 邹平县注重推进各项社会事业和经济共同发展。“十一五”期间累计完成教育投入34.3亿元,新增校舍面积31.8万平方米,幼儿园入园率达到98.36%。投资5000多万元实施城乡义务教育“两免一补”、211取暖、“三免惠民”工程,对全县初中、小学学生全部免除杂费,对经济困难学生免除书本费、补助寄宿生活费。每年投入400多万元实施农村小学生乘校车补助工程,收益学生近2万人。2010年被评为山东省教育工作先进县。深化创新县镇村三级医疗卫生服务体系建设,达到了每个镇办有一处规范的卫生院、每3000人左右有一处社区卫生服务站、每500人左右有一处卫生室的标准。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