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古汉语

合集下载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中古汉语
中古汉语
地理分布:中国
谱系学分类:汉藏语系
中古汉语
分支:汉语族
中古汉语是南北朝、隋朝、唐朝时期的汉语,它继承自上古汉语,后来发展为近代汉语。

对于中古汉语和近代汉语(有材料称为近古汉语)的分界,有很多不同的意见,大多集中在唐宋时期的归属上。

还有学者把中古汉语分为两个阶段,早期中古汉语以切韵音为代表,晚期中古汉语以韵图为代表。

研究中古汉语的资料来源
中古汉语的研究是汉语音韵学的一个分支。

由于中古时代没有录音设备,人们只能透过客观的记录而重构中古时代的汉语。

现时中古汉语利用下述几种基本资料重新构建:
1隋朝和唐朝的韵书(《切韵》、《经典释文》、《广韵》)等;
2根据韵书编成的韵图(如《韵镜》、《七音略》等);
3南北朝和隋唐诗人的用韵情况;
4各个汉语方言(如闽南语、粤语、客语、吴语和赣语)残留的中古汉语痕迹;
5韩语、日语和越南语的汉字读音;
6梵汉、藏汉对音,用汉字音译梵语、藏语词的材料。

《切韵》是隋朝陆法言编辑的韵书,是中古汉语语音研究的最重要的依据。

《广韵》是宋初的著作,把唐朝的几个韵书结合在一起,其主要依据是《切韵》,但《广韵》收的字条远远比《切韵》多,剩下是从其他韵书抄过来的。

学界一直以为《切韵》
已经失传了,直到1947年发掘了敦煌出土的《刊谬补缺切韵》(唐朝王仁煦著)。

《切韵》用反切的方法来记录中古音。

反切上字注声母(反切上字的声母和被切字相同),反切下字注韵母(反切下字的韵母和被切字相同)。

字条按照韵类排列,一共分193个韵类,反而没有直接说明《切韵》分多少声类。

宋朝的等韵图(《韵镜》和《七音略》)用表格的方式分析《切韵》的语音系统。

但是,直接用韵图的分析来理解《切韵》的体系相当困难。

第一,韵图上没有说明分析《切韵》所用的方法,只介绍其结果。

第二,韵图忽略了《切韵》的语音系统的一些重要的音类。

语音
由于中古没有录音设备,而且汉字不是字母文字,不能严格记录语音,中古汉语的语音只能通过分析研究以上材料来确定。

从高本汉首先把西方语言学的研究方法应用到中古
汉语开始,中外很多语言学家都提出了对中古汉语语音的构拟。

由于材料本身的局限和对材料的理解不同,各家的拟音多少有些出入,但在很多重要特征上学界的观点是基本一致的。

很多现代汉语的特点,在中古汉语就已经奠定了,例如一个词素就是一个音节,没有上古汉语中可能存在的辅音丛,有辨义作用的声调,等等。

因此一个音节可以分析成声母、韵母和声调。

声母是开头辅音,韵母必须包含一个韵腹(主元音),韵腹前面也可以有一个韵头(介音),韵腹后面可以有一个韵尾(元音或辅音)。

声母
主条目:中古汉语声母
相传唐末沙门守温创制三十字母[1],来代表中古汉语的声母,后来衍生为三十六字母。

通过系联法反切上字得到《切韵》系统的声母,和三十字母基本上是吻合的。

清末,陈澧写了《切韵考》,介绍分析《切韵》的体系的一种新方法。

当时《刊谬补缺切韵》尚未见世,因此他只好用《广韵》进行研究。

他运用系联法来分析反切上字,发现韵图上的三十六字母实际上忽略了《切韵》的一些声类的对立——正齿音“照、穿、床、审”各分为两类。

再根据梵汉对音和方言材料,就可以拟测《切韵》时代声母的发音。














[2]
拟音(国际音标)拼音
声母高本

李方



周法



邵荣

蒲立

董同

潘悟

白一

Stims
on
ma
nti
《广韵》字
数[3]
帮p p p p p p p p p p b p 861 滂pʰpʰpʰpʰpʰpʰpʰpʰpʰph p ph 654
并bʱb bʱb b b b bʱb b bh b 1118 明m m m m m m m m m m m m 1109 端t t t t t t t t t t d t 614 透tʰtʰtʰtʰtʰtʰtʰtʰtʰth t th 540 定dʱd dʱd d d d dʱd d dh d 1022 泥n n n n n n n n n n n n 303 知ȶʈȶʈȶȶʈȶʈtr dj t 403 彻ȶʰʈʰȶʰʈʰȶʰȶʰʈʰȶʰʈʰtrh tj th 309 澄ȶʱɖȶʱɖȶȶɖȶʱɖdr djh d 482 娘nɳnɳnȶɳnɳnr n n 221 精ʦʦʦʦʦʦʦʦʦts tz tz 775 清ʦʰʦʰʦʰʦʰʦʰʦʰʦʰʦʰʦʰtsh ts ts 582 从ʣʱʣʣʱʣʣʣʣʣʱʣdz dz dz 547 心s s s s s s s s s s s s 930 邪z z z z z z z z z z z z 224 庄tʂtʂʧtʂʧʧtʂʧtʂtsr jr tz 233 初tʂʰtʂʰʧʰtʂʰʧʰʧʰtʂʰʧʰtʂʰtsrh chr ts 246 崇dʐʱdʐʤʱdʐʤʤdʐʤʱdʐdzr jrh dz 238 生ʂʂʃʂʃʃʂʃʂsr sr s 446
俟dʐʱdʐ

ʱ
ʐʒʒʐʒʐzr zr z 8 章tɕtɕtɕtɕtɕtɕc tɕtɕtsy j t 590
昌tɕʰtɕʰ

ʰtɕʰ

ʰ
tɕʰcʰtɕʰtɕʰtsyh ch th 240
常ʑʑʑdʑʑdʑdʑʑdʑdzy zh d 354
书ɕɕɕɕɕɕɕɕɕsy sh x 324
船dʑʱdʑ

ʱ
ʑdʑʑʑdʑʱʑzy jh j 78
日ȶʑȶʑȶʑȶȶȶʑȶȶȶny nj n 403
见k k k k k k k k k k g k 2029
谿kʰkʰkʰkʰkʰkʰkʰkʰkʰkh k kh 1071
群g gʱg g g g g gʱg g gh g 716
疑ŋŋŋŋŋŋŋŋŋng ng ng 830
影ʔʔ(无) ʔʔʔʔʔʔȶq q 1365
晓x x x x x x h x h x x h 1112
匣ɣɣɣɣɣɣɦɣɦh h g 1312
云(无) (无) ɣjɣɣɦɣɦh h gh 335
以(无) j j(无) (无) (无) j(无) j y (无) gh 966
来l l l l l l l l l l l l 1735
这个声母系统的突出特点是存在浊的塞音和塞擦音,和其余两套(送气和不送气)清的
塞音或塞擦音构成了三组对立的格局。

(如帮p、滂pʰ、并b)其次是只有双唇音p、pʰ、b,没有唇齿擦音f。

有些学者[谁?]认为知彻澄娘可以并入端透定泥,云可以并入匣。

对于俟母一些学者[谁?]认为其在洛阳方言中存在,而在其他方言中不存在。

韵母
参见:等呼及入声
研究中古汉语韵母最基本的材料是《切韵》,其次是韵图,由于对《切韵》是否反映实际语音、是否反映一时一地的语音,韵图的等在多大程度上反映了主元音的差别、多大程度上反映了介音的差别等基本问题的理解存在分歧,学者对中古汉语的拟音不完全一
致,有时在韵母的归类上也有细微差别。

普遍认为韵图中的合口字存在类似u的介音。

又由于《切韵》中三等字的反切上字自成一套,和其他等不同,因此普遍认为三等字有
一个类似i的介音。

有些学者(如高本汉、王力)认为四等字也有介音,有些学者(如
潘悟云、郑张尚芳)认为二等字也有介音。

中古汉语的韵尾也没有上古汉语中可能存在的辅音丛和浊塞音,但仍然比现代普通话丰
富,有-m、-n、-ng、-p、-t、-k、-i、-u等8个。

其中-t在一些方言中是-r,-k在一些方言中弱化为-ɣ。

过去认为中古汉语有10个以上的元音,现在的一些研究则认为中古汉语有6个或7个元
音。

分歧在于来自上古汉语相同韵部的不同等的元音是否相同。

但即便认为这类元音不同的学者也承认,这类元音是非常接近的,并且常常在诗歌内通押。

以下以中古汉语6个元音的系统来说明问题:
▪元音/a/出现在一等韵、二等韵、和三等韵当中。

出现在一等韵时,/a/同一等重韵的元音/ə/(或写作/ɐ/)对立,出现在二等韵时同二等重韵的元音/e/对立,出现在三等韵时则等同于元音ə,与三等重韵的元音/e/对立。

▪元音/o/主要出现在模韵、虞韵、冬韵、钟韵、以及江韵当中。

江韵是唯一一个以/o/为主要元音的二等韵,其他二等韵都由主元音/a/和/e/构成一对二等重韵。

虞韵时常被认为有一个非常接近/u/的/o/,因为虞韵在梵汉对音、日本、朝鲜、越
南的汉字音里经常念/u/而不是/o/。

▪元音/u/出现在流摄、东韵当中。

▪元音/ə/,参见元音/a/。

元音/ə/同元音/a/构成一对一等重韵,也同元音/e/构成一对三等重韵。

例外的地方是鱼韵,此外由庄组三等真韵发展而来的二等臻韵的主要元音也是/ə/。

▪元音/ɨ/,用于之韵、殷韵及蒸韵。

当这个音素不成音节的时候,表示重钮三等。

▪元音/e/,出现在二等韵、三等韵和四等韵当中,这个一个有重纽的元音。

参见元音/a/。

▪元音/i/,只出现在三等韵当中,有重纽。

[来源请求]
各家中古
汉语韵母
拟音对照

高本汉、蒲立本、
白一平、陈以信的
拟音根据
Guillaume
Jacques
Introduction to
Chinese
Historical Phonology,李荣的拟音根据《切韵音系》,王力的拟音根据《汉语史稿》。

高、王的拟音不区分重纽三四等,其余各家重纽三四等同一格中用高本汉李荣王力蒲立本白一平
陈以信
金陵音洛阳音
斜杠分开。

高、李
原本使用类似国际
音标的符号,今根
据《切韵音系》和
潘悟云《汉语历史
音韵学》的描述改
写成对应的国际音
标。

陈以信拟音见
Abraham
Chan, Early
Middle
Chinese:
Towards a
New
Paradigm,
T'oung Pao,
2004 (90),
122-162.< /
sub>切韵韵目
歌一等开ɑɑɑa aɑɐ戈三等开i̯ɑiɑǐɑɨa jaɑœ戈一等合uɑuɑuɑwa wa wɑwɐ戈三等合i̯wɑiuɑǐuɑua jwa wɑwœ麻二等开a a a aɨææɛ麻三等开i̯a iaǐa ia jæjæjɛ
麻二等合wa uaǐwa waɨwæwæwɛ
模一等合uo o uɔu uə
鱼三等合i̯w o iɔǐoɨəjoœø
虞三等合i̯u ioǐu uəjuøø
咍一等开ɑiɒiɒiəj ojəjəj
泰一等开ɑiɑiɑi aj ajɑjɐj
皆二等开ăiɛiɐiəɨjɛjɑjɛj
佳二等开aiɛai aɨjɛɨɛɛj
夬二等开ai aiæi aɨj (s)æjæjɛj
祭三等开i̯ɛi iɛi / jɛiǐɛi iaj / jiaj jej / jiej ej / jej ej / jej
废三等开i̯æi iɐiǐɐiɨaj jojøjøj
齐四等开iei ei ieiɛj ejɐjɪj
灰一等合uɑi uɒi uɒi wəj wojʏjʏj
泰一等合wɑi uɑi uɑi waj waj wɑj wɐj
皆二等合wăi uɛi wɐi wəɨj wɛj wɑj wɛj
佳二等合wai uɛwai waɨj wɛɨwɛwɛj
夬二等合wai uai wæi waɨj (s)wæj wæj wɛj
iuɛi/
ǐwɛi wiaj / jwiaj jwej / jwiej wej / wjej wej / wjej 祭三等合i̯wɛi
juɛi
废三等合i̯wæi iuɐiǐwɐi uaj jwoj wøj wøj
齐四等合iwei uei iwei wɛj wej wɐj wɪj
支三等开iěie / jeǐe iə / jiəje / jie e / je i / ji
脂三等开i i / ji i i / ji ij / jij i / ji i / ji
之三等开i iəǐəɨi i e
微三等开ěi iəiǐəiɨj jɨj yj yj
支三等合wiěiue / jueǐwe wiə / jwiəjwe / jwie we / wje wi / wji 脂三等合wi ui / jui wi wi / jwi wij / jwij wi / wji wi / wji 微三等合wěi iuəiǐwəi uj jwɨj wyj wyj
豪一等开ɑuɑuɑu aw awɑwɐw
肴二等开au au au aɨwæwɛwɛw
宵三等开i̯wɛu iɛu / jɛuǐɛu iaw jew / jiew ew / jew ew / jew 萧四等开ieu eu ieuɛw ewɪwɪw
侯一等开əu uəuəw uwʉu
尤三等开iəu iuǐəu uw juw y y
幽三等开i̯ĕu iĕu iəu jiw jiw iw iw
覃一等开ɑmɒmɒməm omɔmɔm
谈一等开ɑmɑmɑm am amɑmɐm
咸二等开ămɐmɐməɨmɛmɛmɛm
衔二等开am am am aɨmæmæmɛm
盐三等开i̯ɛm
iɛm/
jɛm
ǐɛm iam jemømøm
严三等开i̯æm iɐmǐɐmɨam jæm em / jem em / jem 添四等开iem em iemɛm emɪmɪm
凡三等合i̯wæm iuɐmǐwɐm uam jwomœmøm
侵三等开i̯əm iəm / jəmǐĕm im / jim im / jim im / jim im / jim 寒一等开ɑnɑnɑn an anɑnɐn
山二等开ănɛnænəɨnɛnɛnɛ
删二等开an an an aɨnænænæn
仙三等开i̯ɛn iɛn / jɛnǐɛn ian jen / jien en / jen en / jen 元三等开i̯æn iɐnǐɐnɨan jonønøn
先四等开ien en ienɛn enɪnɪn
桓一等合uɑn uɑn uɑn wan wan wɑn wɐn
山二等合wăn uɛn wæn wəɨn wɛn wɛn wɛn
删二等合wan uan wan waɨn wæn wæn wæn
仙三等合i̯wɛn
iuɛn/
juɛn ǐwɛn wian jwen / jwien
wen/
wjen
wen/
wjen
元三等合i̯wæn iuɐnǐwɐn uan jwon wøn wøn
先四等合iwen uen iwen wɛn wen wɪn wɪn 痕一等开ənənənən onənən
真三等开i̯ĕn iĕn / jĕnǐĕn in / jin in / jin in / jin in / jin 欣三等开i̯ən iənǐənɨn jɨn in yn
魂一等合u̯ən uən uən wən wonʏnʏn
真三等合i̯ĕn iuĕn / jĕnǐĕn in / jin in / jin in / jin in / jin 谆三等合i̯wĕn iuĕnǐwĕn win win win win
文三等合i̯uən iuənǐuən un jun yn yn
唐一等开ɑngɑŋɑŋaŋangɑŋɐŋ
阳三等开i̯a ng iaŋǐaŋɨaŋjangœŋœŋ
唐一等合wɑng uɑŋuɑŋwaŋwang wɑŋwɐŋ阳三等合i̯w ang iuaŋǐwaŋuaŋjwang wœŋwœŋ江二等开ɔngɔŋɔŋaɨwŋæwngɔŋɔŋ
登一等开əngəŋəŋəŋong oŋoŋ
蒸三等开i̯əng iəŋǐəŋiŋing iŋiŋ
登一等合wəng uəŋuəŋwəŋwong woŋwoŋ蒸三等合i̯wəng iuəŋǐwəŋwiŋwing wiŋwiŋ
庚二等开ængɐŋɐŋaɨjŋængæŋɛŋ
耕二等开ɛngɛŋæŋəɨjŋɛngɛŋɛŋ
庚三等开i̯æng iɐŋǐɐŋiajŋjæng eŋjɛŋ
清三等开i̯ɛng iɛŋǐɛŋiajŋ / jiajŋjeng / jieng eŋ / jeŋeŋ / jeŋ青四等开ieng eŋieŋɛjŋengɪŋɪŋ
庚二等合wæng uɐŋwɐŋwaɨjŋwæng wæŋwɛŋ
耕二等合wɛng uɛŋwæŋwəɨjŋwɛng wɛŋwɛŋ
庚三等合i̯wæng iuɐŋǐwɐŋwiajŋjwæng weŋwjɛŋ
清三等合i̯wɛng iuɛŋǐwɛŋ
wiajŋ/
jwiajŋjweng/
jwieng
weŋ/
wjeŋ
weŋ/
wjeŋ
青四等合iweng ueŋiweŋwɛjŋweng wɪŋwɪŋ
东一等合ung uŋuŋəwŋuwngʉŋuwng
冬一等合uong oŋuoŋawŋowng uŋuŋ
东三等合iung iuŋǐuŋuwŋjuwng yŋyŋ
钟三等合i̯w ong ioŋǐwoŋuawŋjowngøŋøŋ
[声调
参见:四声
《切韵》把汉字分成四大部分来编排,每一部分是同一个声调,分别称作平声、上声、
去声和入声。

其中入声就是韵尾收-p、-t、-k的字,但是其他声调由于缺乏资料,很难
重构出准确的调值。

唐代《元和韵谱》说:“平声哀而安,上声厉而举,去声清而远,入声直而促。

”也有学者据此认为平声是平调,上声是高调或升调。

语音的发展变化
对中古汉语语音的研究,主要是围绕切韵音展开的,但是即使在《切韵》产生的年代,各地的口音也是不统一的。

《颜氏家训》说:“南人以钱为涎,以石为射,以贱为羡,以
是为舐;北人以庶为戍,以如为儒,以紫为姊,以洽为狎。

”证明南北朝时期的南方和北方口音是不一样的。

《切韵》所代表的语音系统,到中古后期又发生了若干变化。


声母方面,从帮、滂、并、明中产生了非(f)、敷(可能类似fʰ)、奉(v)、微(ɱ),已如前述。

另外唐朝后期的译经师用鼻音对译梵语的不送气浊塞音,日本汉音用清音p 来读《切韵》的b,而用浊音b来读《切韵》的m,有些学者认为是部分汉语方言出现了鼻音口音化现象。

韵母系统也发生了变化,总的来说,是相近的韵母合并了。

《广韵》有些韵注明与其他韵同用,韵图把不同的韵放在同摄同等,都反映了实际语音的变化。

也有小部分字归类的变化,例如白居易《琵琶行》:“弟走从军阿姨死,暮去朝来颜色故。

门前冷落车马稀,老大嫁作商人妇。

”拿有韵的“妇”字押暮韵的“故”字,可见“妇”一类字已经转到暮韵去了。

在声调方面,原来全浊音(浊塞音、浊塞擦音和浊擦音)开头的上声字变成了去声。

韩愈《讳辨》说:“汉之时有杜度,此其子宜如何讳?将讳其嫌遂讳其姓乎?将不讳其嫌者乎?”简言之,韩愈认为“杜”(《切韵》上声)和“度”(《切韵》去声)是同音的,因为他把“杜”也读成去声了。

其次是四声根据声母是清辅音还是浊辅音,各分成了两部分。

日本安然《悉昙藏》说:“承和之末,正法师来,初习洛阳,中听太原,终学长安。

声势大奇,四声之中,各有轻重。


语法[4]
中古汉语的语法材料有非常丰富的文学作品,但其中多数是按照上古汉语的经典著作的语法来写的,不能直接反映当时的口语。

另一方面,流传或出土的大众题材的作品,例如民歌、小说、变文、曲子词等为研究口语语法提供了材料。

中古汉语语法上承上古汉语而有所变革,开了近代汉语语法的先河,如新的被动式、完善的使成式等等。

词法
名词
中古汉语仍然是单音节词占优势,中古汉语的名词和上古汉语比起来,除了词义的变迁,上古汉语的词头废弃了(如有),取而代之一套新的词头和词尾。

最普遍的词头是阿,其次是老;最普遍的词尾是子,其次是儿、头。

阿可以加在疑问代词谁、人名、亲属称谓、排行、人称代词的前面;老的出现比阿晚得多,唐代之前,只有加在姓前的例子。

▪向者之论,阿谁为失?——《三国志·蜀志·庞统传》
▪忽出唤曰:“阿鼠!”子文不觉应曰:“诺!”——《法苑珠林》(人名)
▪孝琬呼阿叔。

帝怒曰:“谁是尔叔?”——《北史·河间王孝琬传》(亲属)
▪阿六,汝生活大可。

——《南史·临川王传》(排行)
▪阿你酒能昏乱,吃了多饶啾唧。

——王敷《茶酒论》(人称代词)
▪每被老元偷格律,苦交短李伏歌行。

——白居易《戏赠元九李十二》(姓)
子和儿起初都是实词,后来发展成小称,再后来发展成词尾。

子的应用很广泛,人、动植物、无生物都可以用;儿起初只用在小名,后来又可以用在鸟兽名之后。

▪在马坊教诸奴子书。

——《魏书·温子升传》
▪可怜青雀子,飞来邺城里。

——《北齐书·神武帝本纪下》
▪俗谓之嫁茄子。

——段成式《酉阳杂俎》
▪道士脱衣,以刀子削之。

——《续玄怪录·杜子春》
▪世祖武皇帝……小字龙儿。

——《南齐书·武帝纪》
▪细雨鱼儿出,微风燕子斜。

——杜甫《水槛遣兴》
▪沔水有物如三四岁小儿……常没水中,出膝头,小儿不知,欲取弄戏,便杀人。

——《水经注》
▪前头看后头,齐著铁(金互)鉾。

——《梁企喻歌辞》
▪两边角子羊门里,犹学容儿弄钵头。

——张祜《容儿钵头》
词头和词尾在汉语方言里发展不平衡,在现代方言里,南方方言使用词头阿明显多于北方方言;北方方言的词尾儿很发达,吴方言大多只用词尾子,不用儿,闽、粤、客家方言则极少或完全不用子、儿。

代词
中古的人称代词比上古汉语有很大的变化,第一人称除了继承自上古的我,还有侬;第二人称是由尔发展成的你;第三人称南北朝多用伊,后来又用渠,到了唐朝,又出现了他。

指示代词南北朝出现了一个尔字,通常用于远指。

尔还可以解作“这样”的意思,一直沿用到唐代。

▪尔时话已神悟,自参上流。

——《世说新语·言语》
▪汝等不应尔。

——《南史·裴邃传》
到了唐朝,用于近指的这代替了上古的此,字又作者、遮。

▪牟尼这日发慈言。

——《维摩诘经菩萨品变文》
▪细想从来,断肠多处,不与者番同。

——晏几道《少年游》
▪待我遮里兵才动,先使人将文字与番人。

——《挥尘录余话》
疑问代词方面,问物的南北朝有底字,到了唐朝,又出现了什么,又合音作甚。

问情状唐五代只用争字。

问人用谁,问地点用何处,反诘用那。

那是“奈何”的合音,东汉已经出现了,唐代用得更普遍。

▪陶冶性灵有底物?新诗改罢自长吟。

——杜甫《解闷之七》
▪韩愈问牛僧孺:“且以拍板为什么?”——《唐摭言》
▪耶娘甚处传书觅?——《敦煌零拾·雀踏枝》
▪老去争由我?愁来欲泥谁?——白居易《新秋》
▪在下那得有此才?——《北史·高聪传》
动词
动词的形尾著、了已经虚化,在唐代,著字附着在动词后面表示静止的状态,如王建《北邙诗》:“堆著黄金无处买。

”了字附着在动词短语后面表示“完毕”的意思,这在晋代就出现了。

▪珍又每见根书符了。

——葛洪《神仙传·刘根》
▪但得上马了,一去头不回。

——曹邺《去不返》
到了五代,了就可以作为真正的形尾,表示完成了。

▪林花谢了春红,太匆匆。

——李煜《乌夜啼》
上古汉语的判断句不需要系词,到了汉朝,指示代词是发展成系词,到了中古汉语,系词是普遍使用,取代了上古汉语的判断句式。

▪张玄中、顾较是顾和中外孙。

——《世说新语·言语》
▪孔老释迦,皆是至圣。

——唐《原人论》
▪余亦不是仵加之子,亦不是避难之人。

——《伍子胥变文》
在能愿动词方面,产生了附着在动词后面表示可能性的得。

▪无双若认得,必开帘子。

——薛调《无双传》
▪我儿若修得仓全,岂不是于家了事?——《舜子变文》
副词
中古汉语表示劝阻时,除了用上古汉语的毋(无)、勿外,也用由代词变来的莫,莫在唐诗中最为常见。

▪今日乐相乐,别后莫相忘。

——曹植《怨歌行》
▪当杯已入手,歌妓莫停声。

——孟浩然《晚春》
语气词
中古汉语可用来字煞尾表示过去,如
▪天锡心甚悔来。

——《世说新语·赏誉下》
▪君卿指贼而骂曰:“老贼吃虎胆来,敢偷我物!”——张鷟《朝野佥载·尧君卿》又是非问不用上古汉语的乎、与,而用否定词变来的无,无后来又写作么,么即是吗的前身。

▪晚来无欲雪,肯饮一杯无?——白居易《问刘十九》
▪更作三年计,三年身健无?——白居易《归来二周岁》
▪众中遗却金钗子,拾得从他要赎么?——王建《宫词》
▪不知陶靖节,还动此心么?——李中《听蝉寄朐山孙明府》
句法
中古汉语的句法基本上继承自上古汉语,基本语序和基本原则都和上古汉语相同,例如主谓宾的顺序,修饰语在中心语前,连动式和递系式(兼语式)不需要特别的标记等等。

但是,在一些具体的句式上,又比上古汉语复杂而丰富了,这些句式有使成式、处置式、新的被动式等等。

使成式
上古汉语表达使成的意义往往只用动词或形容词的活用实现,如《孟子·梁惠王下》:“匠人斫而小之。

”中古汉语在此基础上,通过在动词后面附加动词或形容词来表达使成。

如果动词带宾语,宾语可紧跟在主要动词的后面,也可跟在次要动词或形容词的后面。

▪复于地取内口中,啮破即吐之。

——《世说新语·忿狷》
▪检书烧烛短,看剑引杯长。

——杜甫《夜宴左氏庄》
▪谁能拆笼破,从放快飞鸣。

——白居易《鹦鹉》
▪无令长相随,折断杨柳枝。

——李白《宣城送刘副使入秦》
▪结珠为帘,杂宝异香为屑,使数百人于楼上吹散之。

——《拾遗记》
补充词组
在中古汉语的连动句式中,有时候两个连续动词的后者词义虚化了,只起补充前面动词的作用。

类似的动词有表得到义的取、得,表动作趋向的来、去、出、入等。

▪庾时颓然已醉,绩堕几上,就以头穿取。

——《世说新语·雅量》
▪苍天变化谁料得?万事反复何所无?——杜甫《杜鹃行》
▪见人入来,即语曰:“有人入来。

”——唐《霍小玉传》
▪车出去,南壁开,后车过,壁复如故。

——《神仙传·刘根》
▪最怜双翡翠,飞入小梅丛。

——元稹《生春》
处置式
上古汉语表示“秉持”义的把、将在中古渐渐虚化,有了处置的意义,后面可接处置的对象(正常情况下的动词宾语),从而构成了处置句式。

▪已用当时法,谁将此义陈?——杜甫《寄李十二白》
▪悠然散吾兴,欲把青天摸。

——皮日休《初夏游楞伽精舍》
被动式
中古汉语除了继承上古的“为……所……”句式之外,还可以使用被字句式。

被字从“蒙受(不幸)”的意义衍化出了被动的意义。

在这种句式中,动作的遭受者变成了句子的主语,如果出现了动作的发出者,则要由被字引出。

▪莫愁剑阁终堪据,闻道松州已被围。

——杜甫《黄草》
▪祢衡被魏武谪为鼓吏。

——《世说新语·言语》
有时候,在表示遭遇的前提下,主语可以是动作的遭受者(间接受事),而动词还可以带一个直接受事作为宾语。

有时候,甚至原本作为主语的简介受事也被省略了。

▪娘子被王郎道着丑貌。

——《丑女缘起》
▪每被老元偷格律,苦教短李伏歌行。

——白居易《戏赠元九李十二》
词汇
中古汉语的词汇大部分继承或派生自上古汉语,同时吸收了周边民族语言的少量词汇。

[书写系统
印刷体汉字,唐刊本《金刚经》
手写体汉字,唐颜真卿《祭侄文稿》局部
中古汉语以楷书汉字书写,也使用楷书的手写变体行书和草书。

书写时竖排从上到下,换行时到左首另起一排,有时也横排从右到左书写。

文学作品
中古时期的口语和书面语已经有一定的差距,书面语采用上古汉语经典作品的语法和词汇,用来创作大量的文集、小说和史学作品。

但是也有一些韵文诗词采用平实的语言创作,例如白居易的诗作就以语言平实著称。

同时也存在一些贴近生活的散文如志人志怪小说、变文、佛典等。


白居易《白氏长庆集》
曲子词
▪《敦煌曲子词集》
小说
▪刘义庆《世说新语》
▪干宝《搜神记》
变文及佛典
▪《敦煌变文集》
▪《祖堂集》
参考文献
7^守温三十字母是:不、芳、并、明、端、透、定、泥、知、彻、澄、日、见、溪、群、来、疑、精、清、从、审、穿、禅、照、心、邪、晓、匣、喻、影。

8^此表拟音部分改写自Polyhedron的中古汉语声母拟音对照表,Polyhedron表引自东方语言学的中古音查询。

白一平方案见Baxter, William H. III 1992. A Handbook of old Chinese phonology.Trends in Linguistics Studies and Monographs 64. Berlin: Mouton de Gruyter.
Stimson方案见Stimson, Hugh M. 1976. T'ang Poetic Vocabulary.Far Eastern Publications, Yale University.
9^据polyhedron, zgheng, blankego:《广韵》全字表,2007年4月7日。

10^此节例句均转引自王力《汉语语法史》
参考书目
▪王力《汉语语法史》,商务印书馆,1989年。

外部链接
▪东方语言学
▪Guillaume Jacques, Introduction to Chinese Historical Phonology
参见
▪切韵音
▪广韵
▪韵图
▪三十六字母
▪中古汉语声母
▪四声
▪入声
▪上古汉语
中古汉语
声母(《切
韵》系统)
表中字母为潘悟云
拟音的国际音标
全清次清全浊次浊全清全浊唇音帮p滂pʰ並b明m
舌音端t透tʰ定d泥n 知ʈ彻ʈʰ澄ɖ娘ɳ
来l
齿音精ts清tsʰ从dz心s邪z 庄tʂ初tʂʰ崇dʐ生ʂ俟ʐ章tɕ昌tɕʰ常(禅)dʑ日ȶ书ɕ船ʑ
软腭音见k谿kʰ群g疑ŋ
声门音影ʔ云ɦ以j晓h匣ɦ
三十六字母全清次清全浊次浊全清全浊
唇音重唇音帮滂並明
轻唇音非敷奉微
舌头音端透定泥
舌音
舌上音知彻澄娘
齿头音精清从心邪齿音
正齿音照穿床审禅牙音见谿群疑
喉音影喻晓匣半舌音来
半齿音日。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