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章、新文学运动与第一个十年文学特点
合集下载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 燕子你说些什么话?
• 教我如何不想她?
• 西天还有些儿残霞,
• 教我如何不想她?
刘半农
• 刘半农(1891一 1934),江苏江阴人。 诗人、杂文家、语言 学家。 • 以《汉语字声实验 录》、《国语运动略 史》获得巴黎大学博 士学位。 • 诗集《瓦釜集》、 《扬鞭集》等。
• (2)创造社诗歌:强调诗歌的情感和想象, 批判早期白话诗过于写实缺乏具体的意象。 郭沫若主张“诗的本质专在抒情”,他的 《女神》、《天狗》就是最典型的代表作。 凸现了五四时期自由革命的精神。
• 2、诗歌的新发展 • (1)早期白话诗:胡适在总结了梁启超、 黄遵宪等人的诗界革命的经验后提出“作 诗如作文”的变革思想。其中包括两个方 面:打破诗的格律和用白话文写诗。同时 他还提出写诗要言之有物。胡适的新诗 《尝试集》,周作人、刘半农、俞平伯、 康白情等都写过早期的白话诗。
老鸦 胡适
• • • • • • • • • • (一) 我大清早起, 站在人家屋角上哑哑的啼. 人家讨嫌我,说我不吉利,—— 我不能呢呢喃喃讨人家的欢喜! (二) 天寒风紧,无枝可栖。 我整日里飞去飞回,整日里又寒又饥。—— 我不能带着鞘儿,翁翁央央约替人家飞; 也不能叫人家系在竹竿头,赚一把黄小米!
• (7)象征派诗歌:受到法国象征主义诗学 的影响,强调诗歌的向内转化,表达自我 世界的感受,排斥与读者之间的交流,用 词上追求新奇、朦胧,破坏一般的语言规 范。如李金发的《弃妇》、王独清《圣母 像前》等。 • (8)无产阶级诗歌:强调诗歌向读者提供 理想,诗人必须融入集体主义之中,反对 个性化的表述。蒋光慈《新梦》。
• 3、周作人 • 1918年12月发表《人的文学》,提出以人 道主义为文学之本,试图将19世纪欧洲文 学发展中起过重大作用的人道主义直接移 用于中国新文学,使文学革命内容更加具 体化。 • 1919年他又提出“平民文学”的概念。
第三节、第一个十年文学发展及特点
• 一、各类文体的发展概况 • 1、小说: • (1)、用白话文创作突出思想启蒙的作用 的先锋小说。这些小说有强烈的现实关照 性,凸现新文学革命提倡的人道主义精神。
• (1.1)问题小说 1919年冰心在《晨报副刊》发表《斯人独憔悴》, 正式开创问题小说的风气 。许多新小说家都写过 问题小说,如庐隐、王统照、许地山等。 问题小说主要以小说的形式探讨各类社会问题, 包括家族礼教、婚姻家庭、劳工、战争等方面, 进而探讨人生问题。因为问题性突出,有时会掩 盖小说里面的形象塑造,导致概念化过于强烈。 问题小说关注现实,注重写实。 代表作家作品:冰心《斯人独憔悴》、《超人》; 庐隐《海滨故人》、《灵魂可以卖么》等。
汪静之 《蕙的风》
Βιβλιοθήκη Baidu
• 汪静之(1902-1996),安徽绩溪人。 • 1922年3月与潘莫华、应修人、冯雪峰创立 湖畔诗社,这是现代文学史上最早的新诗 社团。 • 诗集《蕙的风》1922年初版,销量仅次于 《女神》,因其大胆的爱情表白吸引了广 大青年读者。
伊的眼 汪静之
• 伊的眼是温暖的太阳; • 不然,何以伊一望着我, • 我受了冻的心就热了呢? • 伊的眼是解结的剪刀; • 不然,何以伊一瞧着我, • 我被镣铐的灵魂就自由了 呢? • 伊的眼是快乐的钥匙; • 不然,何以伊一瞅着我, • 我就住在乐园里了呢? • 伊的眼变成忧愁的引火线; • 不然,何以伊一盯着我, • 我就沉溺在愁海里了呢?
• 4、戏剧的发展
• 话剧作为一种西方戏剧形式是在19世纪末传入中 国的。 • 中国人演话剧先是从学生的业余演出开始的。留 日学生组织的“春柳社”较为有名,主要成员有 李叔同、欧阳予倩等。他们主张新派演艺即以言 语动作感人,区别与旧的戏曲表演。这种新的戏 剧形式当时称为文明新戏。后来还有新民社、开 明社、文明社等,文明戏反映日常生活,世俗性 较强。
• (2)、通俗小说的发展 • 民国旧派小说逐渐走向没落,尤其是鸳鸯蝴蝶派 的言情小说和黑幕小说。这些小说主要反映男女 婚恋,用章回体的形式表达。 • 新文学革命掀起了新文学对旧文学的批判和对抗。 主要针对旧派文学思想陈腐守旧,“游戏的消遣 的金钱主义”的文学观念。
• 面对此种情况,旧派文学的创作也开始有 所改良。将历史背景、男女婚恋以及社会 世态融于一炉,情节离奇生动。一改过去 小说中才子佳人的大团圆结局,增加了小 说的悲剧感。 • 主要代表作家作品:言情小说家张恨水 《春明外史》、《啼笑因缘》、《金粉世 家》等;武侠小说家平江不肖生《江湖奇 侠传》、《近代侠义英雄传》等。
• (6)前期新月派:1927年以前,以北京 《晨报副刊》“诗镌”为基本阵地的诗人群, 主要诗人有闻一多、徐志摩、朱湘、孙大 雨等。提出“理性节制情感”的美学原则 和诗的形式格律化的主张,试图使中国新 诗走向自觉。将“和谐”、“均齐”作为 新诗最重要的审美特征。闻一多更认为新 诗要有“音乐美、绘画美、建筑美”。闻 一多《孤雁》、《祈祷》;徐志摩《雪花 的快乐》、《再别康桥》、朱湘《夏天》 等。
• 二、陈独秀 • 1、简介 • 陈独秀(1880-1942),字仲甫,安徽安庆 人。中国共产党的主要创始人之一。1927 年大革命失败,受到党内排挤。1929年因 政见不一,被开除党籍。后成为中国托派 组织中央书记。1932年被国民党政府被捕, 被囚于南京。抗战爆发后出狱,1942年5月 在贫病中去世。
李金发
• 李金发(1900— 1976),广东梅县人。 原名淑良,遇安。 1925年改今名。 • 中国象征派诗人的前 躯与代表人物。 • 诗集:《微雨》、 《为幸福而歌》、 《食客与凶年》等
弃妇
• 长发披遍我两眼之前, 遂割断了一切羞恶之疾视, 与鲜血之急流,枯骨之沉睡。 黑夜与蚊虫联步徐来, 越此短墙之角, 狂呼在我清白之耳后, 如荒野狂风怒号: 战栗了无数游牧
• 二、历史发展的条件(背景) • 1911年辛亥革命,推翻两千多年来封建帝 制 • 新式教育兴起并蓬勃发展,科举废除,知 识分子被解放 • 出版业和印刷业的发展也促进了新思想的 传播
• 三、新文化运动 • 1、新文化运动本质:企求中国现代化的思 想启蒙运动 • 洋务运动——戊戌变法——新文化运动
• “弃妇”只是一个悲慨情感的象征物,是诗 人对人生坎坷、悲惨命运的感受的象征。 • 在诗人的眼中,人生不过是彷徨于死亡者 墓前的弃妇,她的悲伤和痛苦都是无法为 他人所理解的,无法改变的。诗人运用了 在场的视角,描述了弃妇的状态,她丑陋、 老苦,她狂呼、怒号,她直面黑夜、又不 得不与蚊虫为伍,她衰老的裙裾发出哀吟, 徜徉在坟墓之侧,永无热泪。
• 3、散文的发展 • (1)《新青年》“随感录”作家群:以随感形式
发表杂感短论,观点新锐、风格鲜明。如李大钊 《政客》、《宰猪场式的政治》等;陈独秀《反 抗与舆论》等。鲁迅的《野草》、《朝花夕拾》 等则韵意深刻。 • (2)周作人与“言志派”散文:强调以自我为中 心,提倡“言志”小品文,风格平和冲淡、舒徐 自如。“闲适”。如他的散文《故乡的野菜》、 《喝茶》、《苦雨》、《乌篷船》等。这一派还 有俞平伯《陶然亭的雪》、钟敬文《荔枝小品》、 废名《竹林的故事》等作品。
• 靠一根草儿,与上帝之灵往返在空谷里。 我的哀戚惟游蜂之脑能深印着; 或与山泉长泻在悬崖, 然后随红叶而俱去。
• 弃妇之隐忧堆积在动作上, 夕阳之火不能把时间之烦闷 化成灰烬,从烟突里飞去, 长染在游鸦之羽, 将同栖止于海啸之石上, 静听舟子之歌。 衰老的裙裾发出哀吟, 徜徉在丘墓之侧, 永无热泪, 点滴在草地, 为世界之装饰。
• (1.2)乡土小说 • 主要指靠回忆重组来描写故乡农村的生活,带有 浓厚的乡土气息和地方色彩的小说。 • 鲁迅是现代乡土小说开风气的大师,如《孔乙 己》、《风波》等作品为后来的乡土作家建立了 规范。 • 周作人主张将文学的国民性地方性和个性统一起 来,弘扬乡土艺术。 • 主要代表作家作品有:王鲁彦《菊英的出嫁》、 彭家煌《怂恿》、台静农、蹇先艾、许钦文等。
• 2、新文化运动的展开 • 肇始:1915年《青年杂志》在上海创刊, 从第二卷开始改名为《新青年》,宣扬民 主和科学精神。
• 从两个方面推进思想启蒙运动:重新评判 传统文化尤其是儒家文化/广泛引进吸收和 应用西方文化
• 新文化运动的三个领军人物:蔡元培、胡 适、陈独秀
第二节、新文学革命三健将及其主张
青年时代的胡适
老年胡适
胡适作品封面
• 2、胡适与新文学革命 • 留美期间与梅光迪等人讨论用白话文作文 的可能性 • 提出文学革命的实质在于语言的革新 • 用白话文写诗,出版第一部中国白话诗集 《尝试集》
• 1917年在《新青年》发表《文学改良刍 议》,提出用白话文写作要注意的八个问 题。 • 须言之有物,不模仿古人,须讲求文法, 不作无病呻吟,务去滥调套语,不用典, 不讲对仗,不避俗字俗语
• (3)湖畔诗人(1922-1923年):以爱情 诗为主,清新秀丽、纯净天真的诗歌风格 与郭沫若决然相反。汪静之《蕙的风》最 为有名。 • (4)哲理小诗:即兴式的短诗,表现诗人 瞬间的感兴,寄予人生哲理和美的情思。 如冰心的《繁星》、《春水》;宗白华 《流云小诗》等。 • (5)冯至的抒情诗:情感的节制、节奏 舒缓、音韵柔美。代表作《昨日之歌》。
第一章、新文学革命 的发生与发展
第一节、新文学革命的发生与发展
• 一、历史积淀 • 1、晚清以来的文学变革思想
• “诗界革命” “小说界革命” “文界革命” • “欲新一国之民,不可不先新一国之小说。故欲 新道德,必新小说;欲新政治,必新小说;欲新 风俗,必新小说;欲新学艺,必新小说;乃至欲 新人心,欲新人格,必新小说” ——梁启超 • 2、语言变革的先声 提倡白话文,做到“言文一 致” • 3、域外翻译小说的影响 林琴南的小说翻译
• (3)冰心、朱自清和“文学研究会”的散文:冰 心的散文典雅、凝练;朱自清的散文意境圆浑、 温柔敦厚;丰子恺细致平实,富有哲理;梁遇春 机智潇洒,微言大义。 • (4)郁达夫与创造社作家散文:直接倾诉自我遭 遇,控诉社会黑暗,带有强烈的感伤情调。如郁 达夫《还乡记》、郭沫若的《月蚀》等。 • (5)“语丝”派 :短小犀利、语言俏皮、讽刺 性强。如周作人、鲁迅等都是语丝派的核心作家。 另外还有林语堂,《剪拂集》。 • (6)“现代评论派”的散文:自由华丽如徐志摩, 陈西滢。
• 2、新文学革命主张 • 1918年他撰文《文学革命论》提出三大主 义作为文学革命的目的,措辞非常强烈, 表明了更坚定的革命立场。 • 三大主义是:曰推倒雕琢的阿谀的贵族文 学,建设平易的抒情的平民文学;曰推倒 陈腐的铺张的古典文学,建设新鲜的立诚 的写实文学;曰推倒迂晦的艰涩的山林文 学,建设明了的通俗的社会文学。
• 一、胡适 • 1、身世 • 胡适(1891-1962),原名胡洪骍,字嗣穈 (门,出自《诗经》,意为赤苗)自小上 私塾,后在上海读书,深受进化论的影响, 取“适者生存”之意改名为适,字适之。 安徽绩溪人。
• 多研究些问题,少谈些主义 • “大胆的假设、小心的求证”的治学方法
• ‚我们不去研究人力车夫的生计,却去高谈社会 主义;不去研究女子如何解放,家庭制度如何救 正,却去高谈公妻主义和自由恋爱;不去研究安 福部如何解散,不去研究南北问题如何解决,却 去高谈无政府主义;我们还要得意扬扬夸口道: 我们所谈的是‘根本’解决。老实说罢,这是自 欺欺人的梦话,这是中国思想界破产的铁证,这 是中国社会改良的死刑宣告!‛
叫我如何不想她 刘半农
• 天上飘着些微云,
• 地上吹着些微风。 • 啊!
• 月光恋爱着海洋,
• 海洋恋爱着月光。 • 啊!
• 微风吹动了我头发,
• 教我如何不想她?
• 这般蜜也似的银夜,
• 教我如何不想她?
• 水面落花慢慢流,
• 水底鱼儿慢慢游。 • 啊!
• 枯树在冷风里摇。
• 野火在暮色中烧。 • 啊!
• (1.3)自叙传抒情小说 • 强调主观性和抒情性,这些作家大都受到 西方浪漫主义的影响,减弱对外部事件的 描写,侧重作家心境的大胆暴露,包括暴 露个人私生活中的灵与肉的冲突以及变态 性心理,以此作为向一切旧道德旧礼教挑 战的武器。 • 代表作家作品:郁达夫《沉沦》、《春风 沉醉的晚上》、庐隐《或人的悲哀》、 《丽石的日记》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