创造性与知识_智力和人格关系研究述评
简述智力与创造力的关系
简述智力与创造力的关系我们常说培养小孩的创造力可以和智力一起,那么智力与创造力到底是什么关系呢?下面是店铺整理的简述智力与创造力的关系相关资料,一起来看看吧!简述智力与创造力的关系从1869年英国心理学家高尔顿出版《遗传与天才》,第一次对“创造性”进行研究以来,各国心理学家对“创造性”的研究给予了充分的关注,特别是近二十多年来,创造性思维的研究越来越受到重视,心理学家们对智力与创造性的关系问题作了大量的研究。
吉尔福特对这些研究的结论是:◆从一般趋势来说,智力高的人,他们的创造力也是高的。
◆智力越高者与创造力的相关程度越低。
也就是说,那些高智力者,其创造力不一定是高的。
◆智商在130以上者,创造力测验所得分数甚为分散,有的很高,有的很低。
创造力不同于智力。
创造力包含了许多非智力因素,如人的个性和独立性等等都是非智力因素。
一个智商很高的人,可以是—个依赖性很强的人,一个没有坚韧不拔的毅力去摧毁常规障碍的人,甚至可以是—个个性有缺陷或者懒惰的人。
但是,一个创造力很强的人,必须是非常有独到见解、独立性很强的个性完善的人,必须是一个在常规势力面前百折不挠的人,同时又是一个具有很强的记忆力、丰富的想象力、敏锐的观察力、深刻的思考力、清晰的判断力的人。
因此,创造力强的人智商一定高;但是智商高的人,不一定创造力就强。
智商极高的学生可以赢得国际奥林匹克知识竞赛奖,但是惟有创造力极强的人才可能获得诺贝尔奖!有的家长认为,孩子学习好,智力强就自然有创造能力了,用不着专门培养,这个观点是不正确的。
创造能力需要一定的、扎实的基础知识做依托,但是基础知识不等于创造能力,没有良好的创新思维品质,一个人即使有广博的知识,超群的智力,出众的能力,也不一定具有很强的创造力。
如果知识多就能创造,那么大学毕业不就都成发明家了,中、小学生也就什么也创造不了了。
世界上很多东西都是由没受过高等教育的人发明的,就说明这一道理。
创造也需要较高的智力,但一般的智力不等于创造力。
论人的创造力创造思维人生智慧创造力与个人成就的关系与追求
论人的创造力创造思维人生智慧创造力与个人成就的关系与追求人的创造力是人类独有的一种能力,是我们与其他生物的根本区别之一。
创造力包含了思维能力和智慧,它对于个人成就有着深远的影响。
本文将探讨人的创造力与思维、人生智慧以及个人成就之间的关系,并探究人类对创造力的追求。
一、创造力与思维思维是人类思考问题、认识世界的过程,而创造力则是基于思维的扩展和创新。
创造力发展的基础是多样性的思维方式和方法。
通过不同的思维方式,人们能够拓宽思维的边界,从而产生新的观点和见解。
创造力可以通过培养创新思维、批判性思维以及跨学科思维等方式进行提升。
神奇的创造力来源于思维的活跃和灵活,这使得人们在面对挑战和问题时能够找到独特的解决方案。
创造力强的人常常能够突破传统思维的限制,以全新的角度去解析问题,并开辟出新的领域。
正是因为创造力的存在,我们才有了飞机、电脑、互联网等众多伟大的发明。
二、创造力与人生智慧人生智慧是人类在生活中所积累的智慧与经验的结晶。
创造力是人生智慧的延伸和拓展,它要求人们在实践和经验的基础上进一步创新和突破。
人们通过思考、探索和实践,将创新的思维转化为具体的实际行动。
创造力是人生智慧的具体体现,它赋予人类在不同领域中取得成功的能力。
在科学、艺术、商业等各个领域,创造力都是获得杰出成就的重要因素。
具有创造力的人能够提出新的理论、创造出优秀的作品、设计出独特的产品,从而取得了卓越的成就和影响。
三、创造力与个人成就的关系创造力是实现个人成就的重要驱动力。
在任何领域中,成功的人士都离不开创造力的支持。
创造力激发了个人的潜能,帮助人们发现和发展自己的才能和优势。
通过充分发挥创造力,个人能够在竞争激烈的环境中脱颖而出,实现自己的人生目标。
创造力还能够帮助人们应对挑战和解决问题。
在人生的道路上,困难和障碍是无法避免的,而创造力能够提供新的思路和方法,帮助人们克服困难。
同时,创造力也能够激励人们不断寻求进步和创新,从而实现个人成就的不断提升。
大学生元认知与创造性人格 创造性思维的关系研究
伊恩的联想能力非常强,他能够在不同领域的知识之间建立独特的。在创作 过程中,他经常采用意想不到的情节发展来给读者带来惊喜。
伊恩的认知模式倾向于直觉和感性,他通常依靠自己的文学灵感进行创作。 然而,他在决策方面存在一定的困难,经常需要花费大量时间在细节上反复推敲。 这种特点使得他的作品具有较高的艺术性和深度,但也导致他的创作速度较慢。
五、研究展望
虽然本研究取得了一些有意义的发现,但仍有许多问题值得我们进一步探讨。 例如,我们可以深入研究不同学科领域中元认知与创造性人格、创造性思维的关 系;可以探索如何通过教育和培训来提高大学生的元认知能力;还可以进一步考 察社会文化因素对大学生元认知与创造性人格、创造性思维的影响等。
在未来的研究中,我们将继续这些问题,以期为提高大学生的创新能力和推 动社会的创新发展提供更多有价值的理论依据和实践建议。
2、灵感:分裂型人格个体往往容易受到灵感的启发,从而产生独特的创意。 这些灵感可能来自于他们的内在体验,也可能来自于外部环境。由于他们对外界 刺激非常敏感,因此往往能够捕捉到常人忽略的细节和现象。
3、创新:尽管分裂型人格个体可能在传统创造性思维模式方面存在一定的 缺陷,但他们在某些方面的创新能力却非常出色。他们通常能够以独特的视角看 待问题,提出出人意料的解决方案。
通过分析伊恩的案例,我们可以看到分裂型人格个体在创造性思维和认知机 制方面的优势和挑战。他们独特的联想和创新能力使其在某些领域具有突出的表 现,如艺术、文学和科学等。然而,他们的决策困难和对细节的过度也可能限制 其在某些领域的发展。
人格特质与聪明才智的关系
人格特质与聪明才智的关系人格特质与聪明才智是人类个体发展中的两个重要方面,它们相互影响、相辅相成。
本文将探讨人格特质与聪明才智之间的关系,并分析它们在个人发展中的相互作用。
一、人格特质对聪明才智的塑造1.情绪稳定性:情绪稳定的人更容易保持专注和集中注意力,可以更好地应对挫折和困难,从而提高学习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2.自我控制能力:具有较强自我控制能力的人更容易延迟满足感,能够更好地管理自己的时间和精力,更有耐心地解决问题。
3.乐观态度:乐观的人面对困难和挫折更有勇气和动力去克服,能更好地激发自己的潜能,培养创造性思维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4.责任感:具有责任感的人更容易坚持追求自己的目标,对待工作和学习更加认真负责,有条理地安排自己的时间和资源,从而提高学习和解决问题的效率。
二、聪明才智对人格特质的影响1.自信心:聪明才智的提升可以增强个体的自信心,使其更有信心去面对挑战和困难,塑造积极乐观的人格特质。
2.独立性:具备较高的聪明才智意味着个体在思考和解决问题时更加独立,更有能力依靠自己的判断和智慧,培养出自主性强的人格特质。
3.自律性:聪明才智的培养需要有一定的自律性,具备良好的学习和解决问题习惯,这也会在个体的人格特质中形成对自己的要求严格、自律性强的特点。
4.开放性:聪明才智的提升可以使个体在接触和学习新知识时更加开放和求知欲旺盛,培养出对新事物持有好奇心和探索精神的人格特质。
三、人格特质与聪明才智的相互促进1.积极心态:积极乐观的人格特质有助于个体更好地面对困难和挫折,提高解决问题的能力和创造性思维。
而具备较高的聪明才智可以为个体带来更多的成功经验和成就感,进一步增强积极心态。
2.自我认知:拥有良好的自我认知是个体发展中的关键,聪明才智可以帮助个体更加客观地认识自己的能力和特点,培养自信心和自律性,进而塑造良好的人格特质。
3.目标导向:人格特质与聪明才智的相互促进还体现在对个体未来发展的引导上。
创造力与人格关系的研究评述
创造力与人格关系的研究评述
本文旨在综述创造力与人格关系的研究。
创造力是指能够产生新颖且有价值的想法和行为的能力,而人格则是个体的心理特征和行为模式。
近年来,研究者们对创造力和人格的关系进行了广泛的探讨,认为人格的不同维度会对创造力的表现产生影响。
首先,研究表明,开放性、自我调节和观察力是与创造力密切相关的人格特质。
开放性包括对新鲜事物的接受程度、容忍不确定性和冒险精神,具有开拓思维的作用。
自我调节意味着个体能够有效地控制自己的情绪和行为,避免不必要的情绪波动从而更好地集中注意力。
观察力则是指个体对周围环境和他人的敏锐度,能够识别和发掘潜在的创造性资源。
其次,人格的负向特质也会对创造力产生影响。
研究表明,神经质、偏执和情绪不稳定等人格特质与创造力呈负相关。
这些负向特质通常表现为焦虑、自我怀疑和敌对情绪等,会阻碍个体的创造性表现。
最后,性别、年龄、文化背景等因素也会影响创造力与人格的关系。
例如,研究发现,女性在开放性和自我调节方面表现更好,因此在某些类型的创造性任务中表现更为出色。
而年龄方面,研究显示,青少年和年轻人在创造性表现上更具优势,可能与他们更大的好奇心和更少的社会约束有关。
综上所述,创造力与人格之间的关系是一个复杂的课题。
未来的研究需要更深入地探索人格对不同类型创造性任务的影响,并探索不同文化背景下的创造性表现差异,以更好地揭示创造力与人格之间的
关系。
人格特质与创造力水平的关系
人格特质与创造力水平的关系为什么有些人天生就具备创造力?为什么有些人在他人眼中看似平凡无奇,而某一天却能创造出能够改变世界的东西?这其中的原因可能是因为人格特质与创造力水平之间存在着一定的关系。
本文将探讨人格特质对创造力水平的影响,并提供一些方法来培养创造力。
首先,人格特质中最重要的一个因素是开放性。
开放性被认为是创造力的重要驱动力,具有较高开放性的人更愿意接受新的观念和体验,更善于冒险和尝试。
他们的思维更加灵活,能够从不同的角度看待问题,从而找到创造性的解决方案。
作为一个开放的个体,他们更容易接受新事物和新思维模式,并愿意将其应用于实践中。
此外,好奇心和求知欲也是与创造力密切相关的人格特质。
具备好奇心和求知欲的人善于研究和探索未知领域,对各种知识和经验都有浓厚的兴趣。
他们不仅善于提出问题,还能够找到答案并从中受益。
这种求知欲的驱动力激发了他们的探索精神,使他们更有可能迈出创造性的一步。
此外,创造力需要坚韧不拔的精神和毅力。
具备这样人格特质的个体具有无畏的决心和自律能力,能够坚持不懈地追求自己的目标。
在面对困难和挫折时,他们能够保持积极的心态并找出新的解决方案。
这种坚韧不拔的精神成为他们攀登创造力高峰的动力。
然而,人格特质并不是不可更改的。
尽管有些人天生具备一定的创造力,但其他人也可以通过一些努力来培养自己的创造力。
首先,要培养好奇心和求知欲,可以尝试阅读更广泛的书籍、参加各种类型的讲座和沙龙,参观博物馆和艺术展览,以拓宽自己的视野和知识边界。
此外,要鼓励自己从不同的角度思考问题,不受传统思维的限制,尝试寻找新的解决方案。
最重要的是要保持开放的心态,接受来自不同领域的知识和思想,充分利用这些资源来激发自己的创造力。
总之,人格特质对创造力的水平有着重要影响。
开放性、好奇心和求知欲以及坚韧不拔的精神都是与创造力紧密相关的人格特质。
虽然人格特质并非不能改变,但通过培养好奇心、扩展知识边界和保持开放的思维模式,我们可以提高自己的创造力水平。
人格与创造力个性特征与创造性思维的联系
人格与创造力个性特征与创造性思维的联系人格与创造力:个性特征与创造性思维的联系创造力是人类智慧的独特表现,是推动社会进步和个人成长的重要力量。
而人格作为个体内在的特征,与创造力之间存在着密切的联系。
本文将探讨人格与创造力之间的关系,以及个性特征对创造性思维的影响。
一、人格特质与创造力1. 开放性开放性是一个人愿意接受新观点和经验程度的标志。
创造力需要个体跳出传统思维框架,勇于探索未知领域。
开放性的个体更富有创造性思维,他们能够灵活应对挑战、解决问题,并在解决问题中不断创新。
2. 适应性适应性是个体在新环境中的灵活应变能力。
创造力的发展需要个体具备适应新环境的能力,能够快速适应环境的变化,并调整自己的思维方式。
适应性高的个体能够更好地应对新问题、新挑战,从而产生更多的创造性思维。
3. 内外控制感内外控制感是个体对自己及环境中事件起因的归因方式。
内控感较强的个体相信自己的能力可以影响结果,更注重自身努力与付出。
这种内控感对创造性思维有着积极的影响,个体具备更强的自信心和积极主动性,更容易产生创造性的想法和行为。
二、个性特征对创造性思维的影响1. 自我意识自我意识是个体对自己及自己在环境中的位置的认知。
个体对自身的敏感程度会影响他们对创新的接受度和产生创新的能力。
具有高度自我意识的个体更注重个人的独特性和个体差异,在思考和行动中更容易脱颖而出,产生创造性思维。
2. 自主性自主性是指个体主动地选择并掌控自己的行为与决策。
具有较高自主性的人更善于独立思考和解决问题,他们能够独立地思考和判断,并勇于表达自己独特的见解。
这种自主性为创造性思维的产生提供了坚实的基础。
3. 情感表达情感表达能力是个体将内在情感和思想表达给他人的能力。
情感表达能力良好的个体能够更好地沟通和共享自己的创造性思维,将内心的想法和灵感传递给他人,并通过与他人的交流和讨论不断丰富和改进自己的创造性思维。
三、培养创造力的方法1. 多元思维鼓励个体进行跨学科的学习和思考,开拓他们的思维视野,培养多元思维。
创造力与人格关系的研究评述
创造力与人格关系的研究评述创造力与人格是心理学领域内的两个重要概念,它们之间的关系也是心理学研究中备受关注的问题。
该研究采用文献分析法对加利福尼亚心理量表、人格三因素模型、五因素模型、多种人格测验及其与创造力的关系进行了回顾。
已有的研究的确已经取得了很大进展,但研究内容还有待丰富、研究方法还有待完善、研究对象还有待拓展,这也预示着未来研究的发展方向标签:创造力;人格;人格测验1 引言创造力(Creativity)是产生新思想,创造新事物的能力。
它是以思维活动流畅性、变通性和独特性为特点的一系列连续的复杂的高水平的心理活动。
创造力与人格特征的关系是心理学研究中一个备受关注的问题。
人格一词译自英文“personality”,最初来源于拉丁文的“persona”。
它是指个体行为全部品质的集合,是基本和稳定的心理结构和过程,是个人心理特征的统一,这些特征决定人的外显行为和内隐行为,并使它们与别人的行为有稳定的差异[1]。
在人格理论中,人格结构理论是其重要的组成部分,也是人格测量的基础。
随着人格研究的不断深入,有关人格结构的假设和理论也处在不断的发展与变化之中,伴随着出现了多种人格量表。
因此,研究者们在试图探索创造力与人格特征的关系时,所依据的人格结构理论及所用的量表往往不同。
2 创造力与加利福尼亚心理量表早期对人格与创造力关系的研究,多使用的是加利福尼亚人格量表(CIP)。
如Parloff等人使用CIP对高、低创造力青少年及成人的人格进行研究,结果发现,高创造力者比低创造力者更坚定自信、更坚强、更有进取心、更狂放不羁等[2]。
近年,Runco和Albert使用修订后的CPI研究天赋少年及其父母的人格与少年创造力的关系,研究发现,少年的发散思维(DT)测验得分与其本人的CPI得分相关关系显著,而与其父母的CPI得分相关关系不显著[3]。
3 创造力与人格三因素模型上世纪中叶,艾森克依据因素分析方法提出了人格三因素模型。
创造力与心理健康智力人格之间的关系
创造力与心理健康\智力\人格之间的关系作者:黄诗雪熊强来源:《科教导刊》2009年第35期摘要创造力指的是产生新思想,发现和创造新事物的能力。
它是成功地完成某种创造性活动所必需的心理品质。
自从该概念被提出后,研究者们对其进行了大量的研究,并取得了很多有意义的成果,其中包括创造力与心理健康的关系,创造力与智力的关系,具有高创造力个体的人格特征等等。
本文在总结前人在这几方面研究成果的基础之上,进一步指出了今后该领域可能的发展方向。
关键词创造力心理健康人格智力中图分类号:G44文献标识码:A1 创造力、心理健康、智力、人格的定义1.1 创造力的定义“创造力”一词由美国心理学家吉尔福特于1950年就任美国心理学会主席时首次提出。
在这之后,关于创造力的研究在全世界范围内得到了突飞猛进的发展,但是创造力的定义问题,目前还是众说纷纭,不同的研究者之间观点各不相同:有的强调主观创新,有的强调创造的客观目的;有的侧重于创造的过程,有的则侧重于创造的结果;有的从创造的认知基础出发,有的则从创造的动机和人格因素入手。
因此,从这些侧面就反应了创造力本身的复杂性。
现阶段我国常用的创造力定义是由莫雷等于1997年提出的,他们认为创造力是根据一定目的和任务,产生具有社会或个人价值、具有新颖独特成分产品的一种能力品质,创造性思维是其核心和基础。
这一定义主要是根据结果来界定创造力的,其判断标准有两个:一是产品必须新颖或独特,要么是前所未有,破旧立新,要么是不同凡俗、别出心裁;二是产品要么具有社会价值,要么具有个人价值,如果某一产品或设想既无社会价值又无个人价值,我们就只能说其是空想或胡思乱想。
同时,这一定义还表明创造力是能力的一种,是人类一种比较特殊的能力。
1.2 心理健康的定义心理健康是指生活在一定社会环境中的个体,在高级神经功能和智力正常的情况下,情绪稳定、行为适度,具有协调关系和适应环境的能力,以及在本身及环境条件许可的范围内所能达到的心理最佳功能状态。
人格与创造力的关系
人格与创造力的关系人格与创造力是两个相互影响的概念,在众多学者的研究中,不同的人格特征对一个人的创造力水平有着明显的影响。
本文将探讨人格与创造力之间的关系,并分析不同人格特征对创造力的影响。
一、人格特征对创造力的影响1. 开放性开放性是一个人是否愿意接受新鲜事物和新的思维方式的能力。
开放性较高的人往往更有创造性思维,并且更容易产生新的创意和创新。
这是因为开放性使得个体能够对新事物和新观念保持敏感,并敢于探索和尝试。
2. 自我自信自我自信是一个人相信自己能够胜任某个任务或应对挑战的内在信念。
自我自信的人对自己的能力有着高度认同,他们更有可能充分发挥自己的想象力和创造力。
自信的人在面对困难和挫折时更有勇气去尝试创新的想法,而不会轻易放弃。
3. 人际关系人际关系对创造力的发展也有着积极的影响。
良好的人际关系能够提供一个支持性的环境,促进创造力的发展。
与他人的交流和互动可以激发个体的创造性思维,并从其他人的观点和经验中得到启发和帮助。
4. 坚持与毅力坚持和毅力是创造力发展中不可或缺的品质。
创造力的过程往往伴随着挑战和困难,只有具备坚持和毅力的人才能够克服这些阻碍并将创意付诸实践。
坚持和毅力不仅是在面对困难时不轻易放弃,更是接受失败的勇气和重新尝试的动力。
二、创造力对人格的塑造创造力的发展过程也会对个体的人格产生积极的影响,使其具备更好的人格特征。
1. 自信心通过创造力的实践,个体能够产生一系列成功的经验,从而提升自身的自信心。
创造力的成功经历可以让人更加相信自己的能力和价值,进一步提升个体的自尊心和自信心。
2. 内省和自我发现创造力的实践要求个体对自己的思维方式和观念进行反思和评估,这种内省和自我发现的过程有助于个体了解自己的优点和不足。
通过创造力的实践,个体可以更好地认识自己,拓宽自己的认知边界,并不断完善和发展自己的人格。
3. 坚持和耐心创造力的实践是一个不断探索和尝试的过程,而这个过程往往是漫长而艰辛的。
关于创造力与智力的相关研究
关于创造力与智力的相关研究在现代社会中,创造力和智力成为了人们最为关注的话题之一。
越来越多的研究表明,创造力和智力之间存在一定的联系和差异。
下面,我们就来探讨一下这些相关的研究成果。
一、创造力和智力的定义首先需要明确的是,创造力和智力是两个不同的概念。
智力是指一个人的认知能力、思维能力、逻辑推理能力等等。
而创造力则是指个体在某个领域内的创新能力、想象能力、灵活性等等。
可以说,智力是“如何思考”,而创造力是“创造出什么”。
二、创造力与智力的联系虽然创造力和智力是两个不同的概念,但是它们之间存在着一定的联系。
研究表明,在某些领域中,高智力的人更容易具备高创造力。
例如,在科学、艺术等领域中,具有高度智力的人往往也具有较高的创造力。
这是因为这些领域中需要深刻地理解和应用知识,而高度智力的人更容易做到这一点。
三、创造力与智力的差异虽然创造力和智力存在联系,但是它们之间还有一些显著的差异。
研究表明,具有高度智力的人并不一定具有高度创造力。
在某些创造性工作中,例如设计、写作等,具有高度创造力的人往往不需要过多地使用逻辑推理和知识技能。
因此,有些人会认为创造力和智力完全可以分开衡量。
四、激发创造力和智力的方法有很多方法可以帮助我们激发创造力和智力。
例如,阅读书籍、参加探究性学习活动等,可以培养我们的想象力和分析能力,提高我们的智力。
而通过学习艺术、音乐、写作等领域,可以培养我们的创造性思维和创新能力。
在日常生活中,我们也要注重开放自己的思维,鼓励尝试新的想法和方法。
五、结论总之,创造力与智力虽然不同,但是在某种意义上存在联系。
具有高度智力的人可能更容易具备高度创造力。
但是,创造力不是智力的“附属品”,而是一种独立的能力。
为了充分发挥自身的创造力和智力,我们需要不断地学习、思考和实践。
创造性的影响因素。
创造性的影响因素。
知识、智力、人格都影响着创造性的发挥,为了解这些影响因素,我们需要对它们与创造性之间的关系进行分析,从而懂得它们对创造性的作用。
(1)知识在创造性中的作用。
知识在影响创造性的发挥时具有两面性,即创造性与知识之间存在着正相关,也存在着负相关,所以它们的关系是矛盾的。
(2)智力在创造性中的作用。
目前对创造力和智力的关系较为一致的看法是,高智力是高创造性的必要而非充分条件。
在创造力与智力的关系问题上,我国心理学家朱智贤认为,智力是人的一种偏于认知方面的心理特征或个性特点,而创造力则是智力的高级表现。
(3)人格在创造性中的作用。
随着创造性研究的不断深入,人们越来越重视影响个体创造力水平的自身人格因素,并把这种人格因素作为创造力静态结构的一个有机组成部分。
创造性人格论文:大学生创造性的相关因素研究及特点
创造性人格论文:大学生创造性的相关因素研究及特点摘要:从创造性人格,认知风格,情绪,创造性态度四个方面出发,对国内外关于创造性相关因子的研究进行回顾,在此基础上,针对研究的争论以及不足,结合各种前瞻性观点,总结创造性研究发展趋势的四个特点,并分析大学生创造性的特点。
关键词:创造性人格;情绪;认知风格;创造性态度创造性作为影响社会经济发展的一个重要因素,早在古希腊时代就已经得到了广泛的关注。
当前社会的科学技术发展日新月异,随着现代化发展的进程,我们已步入知识经济时代。
国力竞争的日趋激烈,促使我们将目光集中于作为知识经济发展动力的创新之上。
加强创造性研究,培养和造就创造性人才已经成为国际社会关注的问题,对大学生创造性研究的回顾和特点的总结,具有重要的理论和现实意义。
一、创造性相关因素研究(一)创造性人格创造性人格是指,具有高创造性的个体所应该具备的人格特征。
这一个领域的开发,正是创造性的又一重要成分,文献检索结果统计显示,自1994年开始至2006年间,与创造性人格有关的文章总共有511篇[1]。
关于创造性人格的特征,吉尔福特(1967) [2]从以下八个方面进行阐述:有高度的自觉性和独立性;有旺盛的求知欲;有强烈的好奇心;知识面广,善于观察;工作讲究条例、准确性、严格性;有丰富的想像力和敏锐的直觉、喜欢抽象思维和智力活动;富有幽默感;意志坚定,能够长时间专注于感兴趣的活动。
威廉姆斯(1980)对创造性人格进行了深入的研究,提出了四大特征,也叫“创造性个性倾向”,这四个纬度包括冒险性、好奇性、想象力与挑战性,并编制了创造性个性倾向测验量表。
对与创造性人格的研究,由于研究任务的不同以及研究对象和研究方法的不同,会得出不同的结论,例如卡特尔等人使用16pf量表来研究美国杰出科学家的创造性人格,结果发现他们在智慧性、好强性、敢为性、敏感性上的得分显著比较高,而在乐群性,乐观性上的得分比较低。
谢光辉,张庆林同样采用16pf量表,研究对象改为获得实用科技发明大奖赛的大学生,则得出了高控制性、高敏感性和低乐群性的创造性人格特征[3]。
智力和创造性的关系是什么
1.智力和创造性的关系是什么?低智商不可能有创造性、低智商的智商水平有可能高、也可能低、高智商可能有高创造性、也可能有低创造性、高智商者必须有高于一般水平的智商2.如何培养学生的创造性?创设有利于创造性的适宜环境、注重创造性个性的塑造、开设培养创造性的课程、教授创造性思维策略3.如何培养学生的创造性个性?保持好奇心、解除学生答错题的恐惧心理、鼓励独立性和创新精神、重视逻辑思维能力4.如何培养学生的创造性思维?运用启发式教学,激发学生的求知欲,培养学生的创造动机,调动学生学习的主动性和积极性、培养学生集中思维和分散思维相结合的能力、发展学生的创造性想象力、组织创造性活动,正确评价学生的创造力5.创造性想象产生的条件?强烈的创造性思维、丰富的表象储备、积累必要的知识经验、原型启发、积极的思维活动灵感的作用6.如何培养学生解决问题的能力?培养学生知识储备的质量和数量、教授和训练学生解决问题的方法和策略、提供多种练习的机会、培养思考问题的习惯、训练逻辑思维能力,提高思维水平7.影响问题解决的主要因素?问题情境、定势与功能功能固着、原型启发、已有知识经验、情绪与动机8.如何有效地进行知识的概括?配合运用正例和反例、正确运用变式、科学地进行比较、启发学生自觉概括9.如何提高知识直观的效果?灵活运用实物直观和模糊直观、加强词与形象的配合、运用感知规律,突出直观对象的特点培养学生的观察能力、让学生充分参与直观的过程10.如何运用记忆规律,知识的保持?深度加工材料、有效运用记忆术、适当过多地学习、合理进行复习11.如何有效地促进学生的学习迁移?注意教学材料和内容的编排、改进教材呈现的方式、提高知识的概括化水平、加强基础知识和基本技能的训练、加强教学方法的选择,促进学生学习方式的转变、改进对学生的评价12.影响学习迁移的因素?学习材料之间的共同要素或相似性、原有知识、经验的概括程度、学习情境的相似性、学习的定势和态度、认知结构的特点、学习的策略和水平13.如何激发学生的学习动机?创设问题情境,激发学生的学习动机、根据作业难度,设置合适的目标、及时的反馈,表达明确的期望、合理运用外部奖赏,有效运用表扬、对学生进行竞争教育,适当开展学习竞争14.如何培养学生的学习动机?了解和满足学生的需要,促进学习动机的产生、对学生进行立志教育,进行成就动机训练帮助学生努力导致成功的归因观15.如何依据性格倾向性对学生因材施教?对胆机质的学生,教师应该采取直截了当的方式,但对这些学生不宜轻易激怒,对其严厉批评要有说服力,培养其制力关心、对多血质的学生,可以采取多种教育方式,但要定期检查,对其缺点严厉批评,教师应鼓励他们勇于克服困难,培养扎实专一的精神对粘液质的学生,教师要采取耐心教育的方式,培养开朗的个性特点对抑郁质的学生,应采取委婉暗示的方式对其关心、爱护16.如何培养学生良好的意志品质?加强生活目的性教育,树立科学的世界观、组织实践活动,让学生取得意志锻炼的直接经验根据学生意志品质上的差异,采取不同的锻炼措施、加强自我锻炼,从小事点滴做起17.如何培养学生的创造性思维?运用启发式教学,激发学生的求知欲,培养创造性动机,调动学生学习的主动性和积极性培养学生集中思维和发生那思维相结合的能力、发展学生的创造性想象力、组织创造性活动,正确评价学生的创造力18.如何培养良好的思维品质?加强科学思维方法的训练、运用启发方式调动学生的积极性和主动性、加强言语交流训练发挥定势的积极作用、培养学生解决实际问题的思维品质19.如何促进学生概念的掌握?以感性材料作为概念掌握的基础、合理利用过去的知识经验、充分利用变式、正确运用言语表达、形成正确的概念体系,并运用到实践中去20.创造性想象产生的条件?强烈的创造愿望、丰富的表象储备、积累必要的知识经验、原型启发、积极的思维活动灵感的作用21.提高记忆效果的方法?明确记忆目的,增强学习的主动性、理解学习材料的意义、对材料进行精细加工,促进对知识的理解、运用组块化学习侧罗,合理组织教学材料、运用多重信息编码方式,提高信息加工处理的质量22.如何合理组织复习?合理分配复习时间、及时复习、分散和集中复习相结合、复习方法多样化、运用多种感官参与复习、尝试回忆与反复识记相结合、把握复习的量23.运用有意注意的规律组织教学?加强组织性和纪律性教育、合理组织教学活动,把学生变成活动的主体、培养学生抗干扰的能力24.运用无意注意的规律组织教学?创设良好的环境、精心组织教学内容、采用启发式教学教学原则:1.理论联系实际原则是指教学要以学习基础知识为主导,从理论与实际的联系上去理解知识,注意运用知识去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达到学懂会用,学以致用。
创造力与智力的关系 创造力与智力高度相关
创造力与智力的关系创造力与智力高度相关创造力是一流人才和三流人才的分水岭,那么它与智力有着怎样的关系呢?今天小编为大家带来了创造力与智力的关系,一起来看看吧!创造力与智力的关系1 从总体上看,创造力与智力的关系在某些方式上,创造力和智力是相似的,而在另一些方式上创造力和智力有差别的,其相似性和差异性主要表现在:1.1 创造力与智力的相似之处首先,创造力和智力,都是在问题解决的过程中所体现出来的能力。
著名学者巴伦认为创造力与智力存在相似之处:如果将创造力定义为对刺激情景做出适应性的和不寻常的反应能力,而将智力定义为解决问题的能力,则在问题解决能力的较高水平上,智力的表现形式也是创造力。
也就是说,非常困难的、极少能被人解决的问题按其定义就需要创造性的方法来解决。
[1]其次,创造力和智力的核心都是思维,简单地说因为思维是解决问题的关键所在。
除此之外,创造力和智力还有很多相同的构成要素,在本文有相关的论述。
1.2 创造力与智力的差别乔治肖克史密斯提出的创造力与智力区分方式明确简单:他认为判断一个答案的正确与否,要测量的是逻辑推理或智力;而判断一个答案的好与坏,即问题解决与问题本身或情境的适应程度,测量的才是创造力。
罗强调了创造力和智力的差别,他认为在很多方式上二者不同:纽威尔、肖和西蒙认为:创造性活动可被简单的看成特殊类别的问题解决活动,其特征是问题阐述的新颖性、不落俗套、持续性和困难性。
创造过程与一般问题解决的主要区别在于,思考者对问题的投入程度不同;在创造的过程中,投入程度很高,而且非认知的、情感的因素大量浮现,但这些因素对有效的解决问题形成了障碍。
[1]2 从智力高低看智力与创造力的关系智力的高低通常用智力商数来表示,即智商IQ。
它用来表示智力发展水平。
智力包括多个方面,如观察力、记忆力、想象力、思维能力等,智力商数就是这此能力的数字表示。
对人类各个IQ分数段所占的比例的统计显示,人的智商分布呈橄榄形[2]:智商在140分以上(天才)的,只有人口的1%;智商在120-139(优秀)的,占人口的10%;智商在110-119(中上)的,占人口的16%;智商在90-109(中智)的,占人口的46%;智商在80-89(中下)的,占人口的16%;智商在70-79(临界智力)的,占人口的8%;智商在70以下(智力低下)的,占人口的3%。
创造性人格总结报告范文(3篇)
创造性人格具有适应性,能够根据环境和条件的变化调整自己的思维和行为。他们善于从不同角度看待问题,具有较强的应变能力。
5. 自主性
创造性人格具有自主性,能够根据自己的兴趣和价值观选择自己的发展方向。他们不受他人影响,坚持自己的信仰和追求。
6. 持久性
创造性人格具有持久性,面对困难和挫折时,能够坚持不懈,勇往直前。他们具有强烈的成功欲望和毅力,为实现目标而努力奋斗。
三、创造性人格的影响因素
1. 家庭环境
家庭环境对创造性人格的形成具有重要影响。一个和谐、民主、充满爱的家庭氛围,有利于培养孩子的独立思考能力和创新意识。
2. 教育方式
教育方式对创造性人格的形成具有重要作用。启发式教育、探究式学习等教育方式有助于培养学生的创造性思维。
3. 社会文化
社会文化对创造性人格的形成具有深远影响。一个鼓励创新、尊重个性、宽容失败的社会文化,有利于激发个体的创造性潜能。
3. 社会支持
政府和社会各界应加大对创新人才的培养力度,为创新型人才提供良好的发展环境。
4. 个体心理调适
个体应注重心理素质的培养,保持乐观、自信的心态,提高自我激励能力。
五、案例分析
1. 案例一:乔布斯
乔布斯是一位具有创造性人格的典型代表。他在苹果公司的创立和发展过程中,始终保持着独立思考、创新意识、持久性和适应性。乔布斯的成功经验告诉我们,创造性人格是创新事业成功的关键。
1. 开放性
创造性人格具有开放性,能够接纳新事物、新观念,勇于尝试新方法。他们善于打破思维定式,勇于创新,敢于挑战传统观念。
2. 独立性
创造性人格具有独立性,不依赖他人,能够独立思考、独立行动。他们敢于提出自己的观点,勇于表达自己的看法,不受外界压力影响。
认知心理学视角下的人格特质与创造力研究
认知心理学视角下的人格特质与创造力研究人格特质与创造力一直是心理学中备受关注的研究领域。
从认知心理学的视角来看,人格特质和创造力之间存在着重要的联系。
在这篇文章中,我们将讨论人格特质与创造力的关系,并探讨人格特质如何影响个体创造力的发挥。
一、人格特质和创造力的联系人格特质是指个体相对稳定的人格特点和行为倾向。
人格特质在个体行为和情感体验中发挥着重要的作用。
研究表明,人格特质与人的思维方式息息相关。
创造力是指个体创造新的、有创意的、有实际意义的东西。
创造力是一个高度复杂和独特的心理过程,涉及认知、情感和动机等多个因素。
人格特质对于创造力的影响是一个长期存在的、复杂的作用。
在许多研究中发现,具有较高创造性的个体通常具备一些公认的人格特质,比如开放性、自我效能感和经验寻求,这些特质都会对创造力有积极的影响。
二、开放性与创造力开放性是指个体对于新观念和新经验的接受度。
开放性强的个体更容易接受新观念和新经验,通常表现出创造性思维和创新工作能力。
研究表明,开放性是创造力的一个重要预测因素。
开放性强的人更容易思考和探索新的想法和可能性,这种心理状态能够激发个体的创造力,在创造新事物时更加成功。
三、自我效能感与创造力自我效能感是个体对自身能力的评估程度。
自我效能感越高,个体就越有信心和决心去完成复杂的任务和应对挑战。
高自我效能感的个体一般会更加努力地应对困难和挑战,进而增强其创造力。
自我效能感对个体的创造力发挥有着重要的作用。
具有较高自我效能感的人认为自己能够通过自身努力和创造力去实现目标和任务,更具有创造性以及探究和创新的能力。
四、经验寻求与创造力经验寻求是指个体寻求新知识和新经验的倾向。
经验寻求强的个体更愿意尝试新的领域和新的知识,从而增加自身的创造性。
经验寻求频繁的人往往更加具有创造性。
经验寻求强的个体会更加积极地探索新领域,由此增加了创意的发想和实现的可能性。
五、总结从认知心理学的角度来看,人格特质与创造力之间有着密切的联系。
浅谈创造力与智力的关系
浅谈创造力与智力的关系管理学院国贸091 郑梦伊091893一、智力和创造力区别与联系智力也就是指数字、空间、逻辑、词汇、记忆等能力。
而创造力则是完全不同的概念。
创造力是人类特有的一种综合性本领。
一个人是否具有创造力,是一流人才和三流人才的分水岭。
它是知识、智力、能力及优良的个性品质等复杂多因素综合优化构成的。
创造力是指产生新思想,发现和创造新事物的能力。
它是成功地完成某种创造性活动所必需的心理品质。
例如创造新概念,新理论,更新技术,发明新设备,新方法,创作新作品都是创造力的表现。
创造力是一系列连续的复杂的高水平的心理活动。
它要求人的全部体力和智力的高度紧张,以及创造性思维在最高水平上进行。
因此,我认为他们之间没有必然的联系。
智力偏向于先天形成而创造力则需要后天加以培养。
智力是通过改变自身、改变环境或找到一个新的环境去有效地适应环境的能力。
创造力是知识、智力、能力及优良的个性品质等复杂多因素综合优化构成的。
智力偏向先天性因素,可以通过开发来提高。
创造力与后天的教育有关,可以通过不断地培养来提高。
智力会影响创造力,但并不是创造力的全部,同时创造力的提高也会促进智力的开发。
二、实例根据英国和芬兰科学家做了一项统计,在世界范围内,智商最高的人群是中国、新加坡、韩国和日本的国民,他们的平均智商高达105。
其次聪明的人群分布在欧洲、北美、澳大利亚和新西兰,他们的平均智商是100。
也就是说,小布什和老布什的智商要比至少一半中国人和至少一半美国人都要低。
就是这样一个低智商的人,照样能当上总统,能获得很高的支持率。
可见在美国,起码在政治领域,对高智商似乎并不迷信,人们更多看重的是政治家的个人魅力。
此外,说完政治界我们再看看经济界。
我们看到中国的福布斯富豪榜上,很多都是小学文化的,美国富豪也有小学文化的,比如福特汽车公司的创始人亨利·福特。
很多大学生都听说过新东方学校的创办人俞敏洪,老俞的智商也不是很出众,当年他考了三次大学才考上。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2003年第3期第19卷(总77期)唐都学刊T angdu JournalN o 3,2003Gener al No 77,Vo l 19创造性与知识、智力和人格关系研究述评朱 芸1,张 锋2(1.陕西人民教育出版社,陕西西安 710061; 2.云南师范大学教育科学与管理学院,云南昆明 650092)摘 要:创造性与知识、智力和人格关系问题是创造性研究中的重要课题,并对教育的价值追求具有导向作用。
过去国际学术界对这些问题的认识存在重大分歧,但最近的有些观点具有逐渐融合的趋势。
本文利用国内外新近研究资料重新评价了有关的观点,并对新近出现的实证研究证据及其对教育的意义进行了讨论。
关键词:创造性;知识;智力;人格;创造性教育中图分类号:G40-012 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001-0300(2003)03-0149-04人类的创造性行为是知识在具体行动中的表现,是知识的外化。
但是由于创造性行为不同于一般常规问题的解决,带有很强的突发性和偶然性,不大容易把握它的普遍性和规律性,所以长期以来创造性被排斥在心理学研究范围之外。
真正把创造心理作为一个研究主题的,一般公认是从Guil ford在20世纪50年代对智力结构的研究(G uilford,1950; 1959)开始的。
此后,对创造性与知识、智力和人格关系问题的探讨占据着创造性研究的中心位置,这不仅是因为深入理解这些关系的性质有助于把握创造性的本质,而且对教育的价值追求具有导向。
本文综合国外新近的研究资料,对这一问题上的争论与实证研究证据进行简要述评,以供国内研究者与教育者参考。
一、创造性的本质什么是创造性(creativity)?尽管在创造性的心理学研究开展的半个世纪以来一直处于争论状态,但根据对最近美国出版的创造性研究手册![3]的回顾和综述性文献的概括,现在对创造性的基本概念基本上达成了共识。
[1]即现在多数心理学家都同意把创造性理解为生产出新颖的(如独创的、难以预料的)及适当的(如有用的、适应任务要求的)产品的能力。
尽管不同学派的心理学家对创造性这一概念的具体内涵可能有不同的理解,但创造性的∀新颖性#和∀独特性#特征是各派心理学家的共识。
从这种定义出发,有创造性能力的人就是指那些能够产生新颖的和有用的产品的人。
这里,产品既指观念,也指具体的事物;新颖性是指个人能别出心裁地提出前人未曾提出过的思想或做出前人未曾做过的事;新颖性是创造性的首要标准,凡是科学发明、文艺创作中之足以为世人称颂者,必然是新颖的思想、作品、产品或者技术;有用性是指创造的成果必须是有价值的,诸如实用价值,学术价值,伦理价值,或者审美价值等等,那些仅仅是不同于前人的思想、产品、作品或技术,虽然具有新颖性,但没有价值特征,也不能称为真正的创造。
创造性是一种十分复杂的现象,不仅与创造者个人的素质有关,而且同社会特征相联。
一方面,人类一切文明成果都是经过无数具有创造性的个人辛勤努力的结果,另一方面,后辈的创造活动总是在前辈们的基础上展开。
这样,在个人的创造性活动中就既体现了创造性个人的创造品质,又渗透了社会文化因素,因此对于创造性需要结合个人特征与社会文化两个方面来理解。
[2]二、创造性与知识的关系研究从学校教育的实践看,如何处理知识的学习与创造性培养的关系一直是困扰教育研究者和实践工作者的一个重要问题。
如果过分强调系统知识的学习,就有可能抑制学生创造性和想象力的发挥,而如果鼓励学生思维活动的独特性和新颖性,就有可能忽略对现有人类知识的系统掌握。
要在实践中恰当地协调二者之间的关系,首先需要从理论上回答一个关键问题:系统的知识到底在创造性活动中起着什么作用?目前国际学术界围绕这一问题有两种不同的观点。
一种可以称为抑制论;一种可以称为促进论。
下面根据文献资料[4]对这两种观点的研究证据作一介绍和讨论。
收稿日期:2002-12-30作者简介:朱 芸(1962-),女,陕西西安人,陕西人民教育出版社副编审;张 锋(1960-),男,陕西子长人,云南师范大学教授,博士。
1.关于抑制论的研究抑制论认为,创造性思维与常规性思维(如归纳、推理和演绎)是两种完全不同的思维活动,创造性思维的新颖性本质上要求个人独立于过去的知识经验。
因而知识对创造性活动起抑制的作用,它干扰个人对新情境的有效控制和调节,容易导致个人按常规行事。
支持知识抑制创造性发挥观点的证据主要来自两个方面。
第一方面的证据来自有关受教育程度与创造性能力之间呈现出倒U形关系的发现。
Simonton(1984)利用档案法研究了300多位出生在1450-1850年间具有杰出成就的人物后发现,当以成就水平与教育水平两个变量绘制函数图时,它们之间的关系呈倒U形曲线,且成就水平的峰值出现在教育水平的中间位置。
在较低或较高的教育水准上,都表现出较低的成就水平。
由此,Simonton认为较高的知识水平(从研究生教育开始)对创造性的发挥具有消极影响。
第二方面的证据源于有关过去经验具有负迁移作用的研究。
由Luchins(1942)针对定势对问题解决的影响的著名的量水实验表明,在形成定势以后,实验中的被试非常固执地运用以前解决问题的办法来应付新的问题,而忽视了更简单的方法。
桥牌比赛中也出现类似的情况,与新手相比,桥牌专家更不能适应桥牌游戏规则的变化(Frensch&Stern berg,1989)。
在此种情况下,毫无经验的新手在解决新问题时毫无困难,而有经验的专家却对此束手无策。
因此,已有知识经验使得个人的思维因缺乏灵活性,而无法有效地适应环境的变化。
根据抑制论的看法,过去经验对创造活动的抑制作用与创造性思维情境的新颖结构有关。
也就是说,创造性情境具有过去知识经验所不具备的新颖性,二者存在着相当大的差异,而过去经验过的雷同问题情境使个人习惯于把老经验应用于新的问题情境,形成了一种经验∀定势#。
2.关于促进论的研究与抑制论相反,促进论认为不存在系统的知识对创造性的抑制作用。
针对抑制论列举的教育程度与创造性成就关系的研究,促进论者指出,教育程度并不代表真正的知识水平。
生物学家达尔文、物理学家法拉第虽然没有接受过特别高的教育,但是他们拥有的相关知识的丰富程度却超出了当代的博士。
针对问题解决实验中定势的负迁移作用,促进论者指出,实验室中的问题解决与现实世界中的创造性解决问题有很大的不同,不能用实验室里的负迁移研究来解释实际的创造性思维问题(Weisberg,1959)。
事实是,许多产生重大创造性突破的情境与过去情境非常相似,因此过去情境中形成的知识就可以在新的情境中加以利用。
问题解决过程中,负迁移可能发生,但同样过去经验正迁移也可能发生。
而创造史大量的例证都证明,每一项创造性成果的背后都有深厚的知识功底作为支撑。
知识越多,创造的空间就越大,创造性发挥得越自由。
成功的个人在取得重大贡献之前,都花费了大量的时间沉浸在专业知识领域里面,即存在数年的知识准备期;并且在准备期间进行广泛而深入的训练,其成就水平与训练程度成正相关,即取得重大创造性成就的人其训练几乎达到了极限,成年累月地埋头于学习活动中就预示着他们将会取得杰出的成就。
客观地说,虽然不排除过去知识对创造性发挥的抑制作用,但从整体上看,没有必要的知识储备,创造性几乎没有办法发挥,二者可能并不存在根本的对立。
事实是,许多人没有表现创造性才能,并不是因为他们的知识太多,而是太少。
在这个意义上讲,促进论可能更有说服力。
但是抑制论的研究也不是全无根据。
它提醒教育者,第一,如果教学方式不当,学生获得的知识是∀死#的知识,缺乏灵活性,就很可能阻碍创造性才能的发挥;第二,现实中问题的复杂性和多样性要求教学中不仅要教给学生系统的知识体系,而且要教学生针对问题的复杂性和多样性灵活应用知识的方法,以克服过去经验的定势作用。
三、创造性与智力关系的研究创造性与智力的关系更加复杂,目前国际上主要有三种观点:[5]一是认为智力包含创造性;二是认为创造性包含智力;三是认为创造性与智力局部重叠。
1.智力包含创造性的观点Guilfor d在其智力结构模型中首先提出创造性是智力结构的组成部分的观点。
他认为智力结构可以从三个维度(操作、内容、结果)上考察,而每一个维度又包含若干元素,其中操作维度包含认知、记忆、发散思维、聚合思维、评价五个元素;内容维度包含数字、符号、语义、行为四个元素;结果维度包含单元、等级、关系、系统、转换、蕴涵六个元素。
把这五个过程因素、四个内容因素和六个结果因素进行数学组合就可以得出120个智力因素。
在这个三维智力模型中,智力的操作维度,特别是其中的发散思维与创造性的关系最为密切, Guilfor d甚至把发散思维能力看做是创造性的根本标志。
显然,他是把创造性作为智力结构中的一个成分来看待的。
2.创造性包含智力的观点创造性包含智力的观点以Ster nberg等(1995,1996)的投资理论为代表。
创造性投资理论认为,创造性人才如同优秀投资者,低价买进高价卖出,只不过他们的交易是在观念世界里进行。
创新观念在最初好比是低价买进的股票,不受众人欢迎甚至遭到嘲笑,但它的创造者尽量使别人相信这些观念的价值,于是就能将这些观念高价卖出,即让其他人追随这类观念,然后他们又转向寻求另一个不寻常的观念。
Sternberg等人认为,智力、知识、思维方式、个性、动机和环境这六个因素的共同投资形成了个人的创造性。
这里,Stern ber g等人显然把创造性看做是包括智力在内的多种要素综合作用的体现。
3.创造性与智力部分重叠的观点创造性和智力局部重叠说认为,创造性和智力在某些方面相似,而在另一些方面则不同。
Barr on(1963)认为,如果将创造性定义为对刺激情境做出的适当而非同寻常的反应的能力,而把智力定义为解决问题的能力,那么高水平解决问题的表现也就是创造性的表现。
在这个意义上,它们是相似的。
但它们还是存在某些方面的不同,如在解决常规性问题(智力的表现)时,解决问题的目标明确,并遵循有秩序的逻辑方法;而在创造性解决问题时,通常没有清晰的目标,思维模式往往也是非逻辑性的。
智力和创造性的主要区别在于问题解决过程中个人投入的程度不同:在创造过程中,个人全身心地投入其中,个人的非认知性情感因素起着很大的作用;而在解决常规问题过程中,非认知性的情感因素往往阻碍问题的有效解决。
4.创造性与智力关系的实证研究美国加利福尼亚大学的研究者曾进行过许多项有关智力与创造性关系的研究,最终得出了三个被广为接受的研究结论(Lubart,1994)。
首先,高创造性人群的智商都在120以上,显著高于普通人群的平均智商(Renzulli,1986)。
这个结论说明,智商低于或等于平均水平的人不太可能成为高创造性人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