读书笔记之资治通鉴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资治通鉴读后感
我第一次听说资治通鉴应该是很久很久之前,但是内心却是有些崇拜的,觉得它是大师之作,有过那么多帝王将相以此为鉴一统万里河山,我也并没有那么高的文学素养去接受,于是心里便打了退堂鼓,以至于那么久之后才去拜读这部传世著作。看下来觉得特别过瘾,感觉长达一千年的历史都浓缩在这小小的一本书里,很多故事都简单凝练,却可以通过这些事情反映当时的社会百态,足以使我们了解那些波澜壮阔,风云诡谲的历史。总有人说要以史为鉴,其实确实如此,历史上发生过的事情并非空穴来风,以后总会有人遇到同样的事情,同样的经历,那么借鉴历史以避苦厄又有何不可呢?下面我想针对我比较有感触的则史实谈谈我的看法。
周纪的话就说一下屈原自沉汨罗江的故事吧,这一则我看的甚是气愤又遗憾。气愤是小人的谗言实在可恶,自知自己能力有限欲望却是满满,于是便为一己私利,弃国家与万民于不顾,用尽谗言将忠臣良将赶走,自己高高居上,结局只能更为悲惨;良臣却遇不到明君,楚怀王是一个极其贪婪的人,照理来说,他也是坐拥一片广地的诸侯,欲望却是更胜,亲近小人,弃贤臣于不顾,屡次中张仪的计谋,将楚国的国力耗尽,得不偿失,最终死在异乡。遗憾是屈原过于高洁,不肯有一丝一毫屈服,结局只能死的刚烈,他有才有能力,但是在辅佐君王的态度方法上却是不尽如人意,一代贤才也只能自沉汨罗江。有人说,经受得起多大诋毁,就经受得起多大赞美。屈原正是如此。他是楚国贵族,博学多识,善于与人交往,在国内可以帮助楚怀王处理国事,是左膀右臂;在国外又可与其他诸侯国打好关系,八面玲珑。但是正所谓天妒英才人更妒,小人的谗言让屈原万分愤懑
却无计可施,楚怀王的疏远让屈原对国家的日渐消亡痛心疾首,屈原为人清高,自是不愿同流合污,一腔热血无处诉说,只能每日饮酒,苦不堪言,不久,楚国被秦国所灭,国破家亡之际,屈原忠君报国,以死明志,以至于几千年之后我们仍旧感念其气节,每年5月5日划龙舟,吃粽子纪念屈原。
秦纪里我比较感兴趣的是陈胜吴广起义,这个在之前的学业中也是学过,之前侧重点在各种手法的运用,现在反而更关心他们自身的性格特点,以及这些所带来的后果,对自己以后的为人处事也是颇有借鉴意义。首先我觉得陈胜吴广是属于敢想敢做的人。征发的百姓那么多,但是面对接天来的暴雨,他们很多人只是更加怨恨秦朝的暴虐,心底里却是认命了,而陈胜吴广不一样,他们在想办法自救,而这种自救也不是兔子急了跳墙那种做法,他们有想法,有步骤,他们知道怎样调动大家的力量,一句“王侯将相宁有种乎?”说的大家热血沸腾,这些都是他们值得我们借鉴的地方。初期的陈胜吴广越打越多地盘,却也在此时囿于他们小市民小视野的本性,被眼前的胜利冲昏了头脑,不听从李耳的建议,执意称王,此后的结局也可想而知。从这一点,我想到两个方面。一,我们应该如何对待别人给我们的建议?我觉得这样是要看情况的,有些建议并无可取之处,也说不来完善具体的理由,那么不信也罢,但是有些理由却是要加以甄别,大可以取其可信之处,放弃那些不可信的。这就需要我们具有一定的辨别能力,善于理智的看待问题。二,我们应当有大的视野。很多人说,世界那么大,我想去看看。我很多时候也有这种想法,世上几十年,说长不长,说短不短,为什么不做些有意义的事情呢?可以多去些地方,多看些风景,多了解些人,那样会让我们的眼界更为开阔,心大了眼界才会大,才不会用小眼光去看别人。
汉纪里我想说的是韩信之死。韩信的性格特点属于能屈能伸,善于谋划布阵,
却没有政治谋略,盲目自信,不善于与人相处,居功自傲,不识时变的类型。“国士无双”是当时人们给予他的高度评价,他为西汉刘邦立下汗马功劳,可是为什么会有这样一个结局呢?这是值得人深思的。在刘邦称帝后日渐猜忌疑心,紧接着消灭其他异姓诸侯王,而此时韩信势力正盛,却看不懂眼色,看不透刘邦是那种可以一起打天下,却不可以一起坐天下的人,他不懂得退隐,威胁到了高高在上的皇权,必然无善终。韩信曾经亲口说出了刘邦内心的意图,这是犯了刘邦的大忌,被贬为淮阴侯,按理说此时刘邦的警告意图已是相当明显,但是韩信是怎么想的呢?他觉得凭借自己的本事立下的功绩,理应封他为一人之下,万人之上的王啊,所以他不甘心,为了表示抗议,他甚至不去参加朝见和出行,这就是有些愚蠢的行为了。于是不久之后,吕后就用计除掉了他,正合了刘邦的心意。由此,我想到的是在与人沟通中很重要的一点,有眼力见,会看眼色。很多时候这点非常重要,这可以使自己避免很多不好的事情,也会在为人处事中相当灵活。我做的还不够,我希望自己可以慢慢去学会。
资治通鉴是一部巨著,里面有太多的哲理需要我们学习了解,我不求治国平天下,但求修身齐家,以史为鉴方能少走许多弯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