朱元璋对_孙子兵法_的评判及应用分析_阎盛国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第37卷第5期河南师范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10年9月V ol.37N o.5JOURNAL OF HENAN NORMAL UNIVERSITY Sep.2010
朱元璋对5孙子兵法6的评判及应用分析
阎盛国
(河南师范大学社会发展学院,河南新乡453007)
摘要:朱元璋与侍臣曾两次研讨5孙子兵法6。朱元璋对孙武创作5孙子兵法6持怀疑态度,也对5孙子兵法6一些兵学理念持批评的态度,但他并未因此否定5孙子兵法6固有的兵学价值。朱元璋汲取孙子兵学思想秉持经世致用的原则。朱元璋评判5孙子兵法6作者,明显受时代的影响。他对5孙子兵法6的个人情结,显然受他身边爱好5孙子兵法6侍臣们的影响。朱元璋卓越的军事才能表现在治军与实战之上,这些层面都折射出朱元璋本人对5孙子兵法6兵学精髓思想的借鉴与应用。因此,5孙子兵法6是朱元璋军事思想成长的重要养分。
关键词:朱元璋;5孙子兵法6;评判;应用
中图分类号:K248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000-2359(2010)05-0155-05
作者简介:阎盛国(1972)),河北康保人,河南师范大学社会发展学院副教授,历史学博士,主要从事5孙子兵法6研究。
5孙子兵法6在数千年的流传过程中,受其影响的社会角色是多元的。文人角色莫过杜牧:/孙武所著十三篇,自武死后凡千岁,将兵者有成者,有败者,勘其事迹,皆与武所著书一一相抵当,犹印圈模刻,一不差跌。0[1]武将角色莫过岳飞,/尤好5左氏春秋6、5孙吴兵法60[2]卷三六五5岳飞传6。值得注意的一点是,5孙吴兵法6是5孙子兵法6和5吴子6的合称。帝王角色莫过唐太宗,/朕观诸兵书,无出孙武。孙武十三篇,无出虚实0[3]。朱元璋一生独特,从平民走向帝王,他对5孙子兵法6情有独钟,集中反映在5明太祖宝训6一书当中。然而,5孙子兵法6对朱元璋军事思想的影响,显然没有引起学者们的重视,有的学者甚至如此评价朱元璋:/他的军事指挥才能和军事思想是从战争实践中得来的。0[4]这种观点势必强化人们的一种主观认识:朱元璋就是一个纯粹从战场上锤炼出来的军事家。但从有关史书考证,/从战争实践中得来的0这种观点显然有些偏颇,它至少抹煞了朱元璋对5孙子兵法6鲜为人知的个人情结和应用。本文从明代帝王朱元璋与5孙子兵法6互动这一视角出发,探讨朱元璋对5孙子兵法6评判及其应用,借此纠正一些学者对朱元璋军事思想渊源认识上的不足。
一、朱元璋评判5孙子兵法6与作者
洪武七年(1374),翰林学士詹同和侍讲宋濂奏请明太祖朱元璋,仿照唐代5贞观政要6,辑录朱元璋的治军理政言论,颁示天下。这就是有明一代的治国蓝本)))5明太祖宝训6[5]。5明太祖宝训6记载,朱元璋曾经与侍臣两次研讨5孙子兵法6。朱元璋对5孙子兵法6及其作者的评判主要体现在这两次研讨活动当中。
朱元璋第一次与侍臣研讨5孙子兵法6是在1365年正月,当时他和侍臣詹同主要探讨了孙武/杀姬教兵0与5孙子兵法6作者的问题。朱元璋对孙武/杀姬教兵0表示怀疑,他问詹同:/孙武杀吴王二宠姬以教兵,其事何如?0[6]290詹同回答说:此事记载在司马迁的5史记6一书中,自己认为可能有这么一
收稿日期:2010-06-08
#
155
#
回事。朱元璋对詹同的回答表示疑问。朱元璋认为,吴国人那么多,根本就不缺少孙武练兵所需要的那些人。朱元璋还指责吴王阖闾这样做不对。朱元璋认为,当时想要证明孙武的军事才能,完全没有必要通过妇人来检验。在朱元璋看来,这与实际的情理相矛盾。但现在看来,朱元璋的这种怀疑是多余的。从银雀山汉墓出土的竹简5孙子兵法6中5见吴王6的内容记载来看,当时吴王执意以宫女检验孙武的治军本事,/不穀愿以妇人0。孙武也曾说:/妇人多所不忍。0[7]显而易见,孙武的初衷并不希望用妇人来证明自己的军事才能,也不忍心这样做,但吴王却执意让孙武去训练,于是才有了/孙武杀姬0悲剧结局。朱元璋还对孙武个人军事才能表示怀疑,/其教吴王兵法,取胜之道果何在?0[6]290在朱元璋看来,孙武虽然以用兵之道教导吴王阖闾,但孙武的用兵之道并没有得到实践的证明。詹同认为柏举之战,吴国大败楚国,吴国的军队占领楚国都城郢,就是孙武军事才能最好的证明。朱元璋认为,这是因为太宰嚭和伍员(伍子胥)两个人怀有复仇之心,才有了后来吴国大举进军楚国的胜利结果。这根本就不是孙武军事才能的体现。朱元璋反驳说,假设吴国军队占领楚国都城郢是孙武的功劳,为什么不久以后秦国救楚,吴国会有稷之败?在这些质疑不能得到满意的解释情况下,朱元璋既对孙武/杀姬教兵0之事产生怀疑,也对孙武的军事才能产生怀疑,朱元璋继而对5孙子兵法6十三篇的创作者产生看法。他认为,孙武/杀姬教兵0是司马迁的猎奇之论。/至其十三篇,恐非自武作,抑亦有所授也0[6]291。他认为5孙子兵法6十三篇可能不是孙武创作的,而是由别人传授给孙武的。今天看来,朱元璋怀疑5孙子兵法6十三篇作者的这些理由,显然是站不住脚的。但值得强调的一点是,朱元璋和詹同两人对待孙武和5孙子兵法6是两种截然不同的态度:詹同唯书是从,朱元璋却/不唯书0,敢于怀疑书上的东西,敢于提出自己的看法。
朱元璋第二次和侍臣们一起研讨5孙子兵法6是在洪武四年(1371)九月,主要讨论了5孙子兵法6的一些兵学思想特色。此次,朱元璋研讨5孙子兵法6,参加的侍臣比较多,而且许多侍臣都非常熟悉5孙子兵法6,研讨的场面比较热烈,/人各持其说0[6]296。这些侍臣们积极评价5孙子兵法6,有的侍臣推崇5孙子兵法6的文学创作艺术,认为5孙子兵法6能够做到先易后难,言辞简洁,但内含的意义却奥妙无穷,称赞5孙子兵法6/其言约而要,故叩之而不穷,求之而益隐0[6]296。有的侍臣推崇5孙子兵法6的战术思想,认为孙子既懂得坚持战术基本原则,又同时懂得根据实际情况灵活变化,有时实变为虚,有时虚变为实,使人感到变化莫测,赞誉5孙子兵法6/机妙莫测,此用武之权衡,千古不可易也0[6]296。有的侍臣推崇5孙子兵法6的诡道制胜思想,但认为孙子的用间理论有其不可行的地方,比如对于那些亲密无间的君臣关系,想离间他们也是无能为力。朱元璋最后发表了自己意见。他认为,5孙子兵法6本质上属于计谋之书,不够纯正。朱元璋非常欣赏孙子的用间思想,批评那些用兵之主不懂得使用间谍,/不仁之至,非胜之主0[6]297这句话源自5孙子兵法#用间篇6 /相守数年,以争一日之胜,而爱爵禄百金,不知敌之情者,不仁之至也,非人之将也,非主之佐也,非胜之主也0[8]289)290。显然,朱元璋打破孙子固有的章句,以浓缩、精练的话语肯定孙子使用间谍的高明之处。朱元璋同时极力批评孙子的诡诈之术,认为它的负面作用大。认为孙子的诡诈之术浅陋,/特一时诡遇之术,非王者之师也。而其术终亦穷耳0[6]297。使用诡诈只能取胜一时,最终有其穷尽之时,不可过分依赖。朱元璋认为只有仁义之师才可以无敌于天下。朱元璋认为仁义的效果要远胜于诡诈。最后,朱元璋再次推断说,5孙子兵法6必定是别人传授给孙武的。朱元璋的此种看法,显然受时代的影响。从南宋开始出现一种思潮,开始对5孙子兵法6的作者孙武产生怀疑。其中以叶适为代表,认为5孙子兵法6 /皆辩士妄相标指,非事实0,/试以妇人,尤为奇险不足信0[9]。从朱元璋与侍臣们研讨5孙子兵法6的情况看,元末明初,朝廷当中熟悉5孙子兵法6的侍臣绝不在少数。这些侍臣绝大多数都对5孙子兵法6推崇备至,他们高度赞誉5孙子兵法6文学和兵学价值。朱元璋鹤立鸡群,与众不同。他明显与这些侍臣们不一样,他虽然欣赏孙子的兵学思想,但同时也批评了5孙子兵法6当中十分重要的诡诈兵学思想。由此可见,朱元璋不仅娴熟5孙子兵法6的兵学思想,而且并非总是恪守5孙子兵法6固有的兵学思想。另外,尽管朱元璋始终怀疑5孙子兵法6十三篇为孙武所创作,但朱元璋并未因此否定5孙子兵法6固有的兵学价值,他这种对待5孙子兵法6的态度,无疑是难能可贵的,超越了一般人对真伪作品的价值认定。
此次参与朱元璋研讨5孙子兵法6的侍臣,5明太祖宝训6并没有具体说明是哪些人。但是,从历史上看,元末明初朝廷当中精通5孙子兵法6的人也不少,著名的有朱升和刘寅。朱升有5孙子旁注6一书,
# 156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