专题跟踪检测(三) 儒家伦理下的传统文化

合集下载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专题跟踪检测(三)儒家伦理下的传统文化

(时间:45分钟满分:85分)

一、选择题(每小题4分,共48分)

1.(2019·临沂二模)孟子提出天下“定于一”,荀子倡导“一天下,财万物,长养人民,兼利天下”,韩非子主张“一匡天下”。这些主张反映了()

A.儒家与法家的主张混同

B.国家统一在思想上的体现

C.主要学派实现了思想统一

D.古代大一统思想初步形成

解析:选D题干中提及战国时期的儒家孟子、荀子和法家韩非子都强调统一的思想,故选D项;儒家主张仁政、仁义和王道,法家强调以法治国,加强君主专制,排除A项;孟子、荀子、韩非子生活在战国时期,此时还未完成统一,排除B项;题干只是提及三位学者有思想的共同点,不等于各主要学派思想就统一了,排除C项。

2.(2019·唐山三模)天、地、君、亲、师是中国古代对主要祭祀和尊奉对象的概括。这种提法始于战国时期的荀子。后来人们常把“天地君亲师”连成一句话,挂在厅堂中央供奉。这反映了中华传统文化()

A.主张和而不同、美美与共B.推崇天下为公、崇德尚贤

C.提倡道法自然、以人为本D.强调天人合一、和谐共生

解析:选C祭祀天地,体现了崇尚自然,尊奉君、亲、师,体现了以人为本(不以鬼神为尊奉对象),故选C项。

3.孔子是无神论者,他曾说子不语怪力乱神。而董仲舒结合阴阳家学说创造性地提出:君权神授、天人感应等学说。这一变化反映了()

A.董仲舒的学说背离儒家思想

B.儒学已不再适应时代的要求

C.孔子的思想不被当时所认可

D.儒学适应社会发展做出调整

解析:选D孔子是无神论者,董仲舒提出君权神授,天人感应等学说,反映出儒学根据社会发展需要作出调整,故选D项;董仲舒发展了儒家思想,而不是背离儒家思想,排除A项;董仲舒发展了儒家思想,适应了社会发展的需要,排除B项;材料没有体现孔子的思想不被当时所认可,排除C项。

4.《后汉书·陈定传》中记载:颍川(今属河南)名士陈定的子孙们都很孝敬老人,其中陈纪最出名。豫州刺史知道了这个孝子的事迹,便向朝廷禀报,获得批准,豫州刺史将陈纪形象作为活教材绘于郡县繁华的街衢之中,于是就有了“图象百城,以厉风俗”的说法。朝廷这样做的主要目的是()

A.彰显君主以德治国B.加强社会道德教化

C.维护封建纲常秩序D.促进家庭和睦稳定

解析:选C材料强调“三纲五常”主要是为了维护封建纲常秩序,故选C项;“彰显君主以德治国”为直接目的,排除A项;“加强社会道德教化”为手段,排除B项;“促进家庭和睦稳定”为直接目的,排除D项。

5.魏晋至隋唐时期,修造了山西大同云冈石窟、河南洛阳龙门石窟和甘肃敦煌莫高窟等石窟。这反映出()

A.儒学正统地位削弱B.道教文化的广泛传播

C.佛教影响范围扩大D.北方经济影响力上升

解析:选C材料石窟属于佛教建筑,反映出佛教影响范围扩大,故选C项;材料反映出佛教的传播,没有体现出对儒学地位的影响,与道教无关,也与北方经济影响力上升无关,排除A、B、D三项。

6.(2019·马鞍山三模)相较于程朱理学,王阳明提出“良知”说,反对教条主义的束缚。此外,他还提出了人人皆可为圣人的“成圣”论,一定程度上消解了社会阶层的意识形态界限。据此可知,王阳明的心学()

A.摆脱儒学思想束缚B.彰显人的自我意识

C.动摇社会等级观念D.批判君主专制统治

解析:选B王阳明反对教条主义的束缚,提出人人皆可为圣人,这彰显了人的自我意识,故选B项;王阳明的“心学”是对传统儒学的更新,是继承发展,仍是儒学的重要组成部分,排除A项;心学一定程度上冲击了社会等级观念,而不是动摇了,排除C项;明清之际的进步思想家如王夫之、黄宗羲等猛烈批判君主专制统治而不是王阳明,排除D项。

7.明代思想家王艮认为,政治思想应该是“百姓日用之学”,百姓为国家之本,草莽匹夫亦应关心国家天下大事,追求尧舜时代那样的理想政治。“道”不应远人,其核心是“百姓日用”,其检验标准同样是“百姓日用”。该思想()

A.推动了市民阶层的兴起B.具有强烈的平民意识色彩

C.成为官方主流意识形态D.颠覆了传统儒学的价值观

解析:选B材料中,王艮的政治思想核心及检验标准是“百姓日用”,强调平民意识

的重要性,故选B项;推动市民阶层兴起的原因是商品经济的发展,不是“百姓日用”的思想,排除A项;明朝时期,官方的主流意识形态是陆王心学,排除C项;“百姓日用”是传统儒学中“民本”思想的体现,没有颠覆传统儒学的价值观,排除D项。

8.(2019·青岛三模)《农政全书》全书分12目:农本3卷,田制2卷,农事6卷,水利9卷,农器4卷,树艺6卷,蚕桑4卷,蚕桑广类2卷,种植4卷,牧养1卷,制造1卷,荒政18卷。对其解读正确的是()

A.全面揭示了古代农学的本质和规律

B.是总结工农业科技进步的百科全书

C.反映了农学具有独立的学科体系

D.是当时农耕经济高度繁荣的表现

解析:选D明代徐光启的《农政全书》总结发展了我国古代农业生产、水利、养殖、备荒等技术,是当时农耕经济高度繁荣的表现,故选D项;《农政全书》是农业生产技术和经验的总结,中国古代科技不注重理论和规律总结,排除A项;《农政全书》是农书而不是百科全书,排除B项;材料只是《农政全书》的书目介绍,看不出农学具有独立的学科体系,排除C项。

9.学者将唐诗与宋诗的区别概括为“唐诗多以丰神情韵擅长,宋诗多以筋骨思理见胜”。导致这一变化的主要原因是()

A.封建君主喜好的改变B.中枢权力重心的转移

C.传统经济政策的瓦解D.社会思潮变动的影响

解析:选D唐诗风格与开放包容的理念和注重艺术的规矩法度有关,宋诗风格与以文治国和理学兴起相关,故选D项;君主的喜好不能整体上影响文学的走向,排除A项;中枢权力重心的转移主要目的是强化专制主义中央集权,与文学变化无直接关联,排除B项;战国以来,我国一直奉行重农抑商的经济政策,排除C项。

10.《新唐书·文艺列传》载:“嗜酒,每大醉,呼叫狂走,乃下笔,或以头濡墨而书,既醒自视,以为神,不可复得也,世呼‘张颠’。”下列作品符合材料所描述的书法家创作风格的是()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