核心学术期刊及其评价功能

合集下载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核心学术期刊及其评价功能

徐州医学院江苏省麻醉学重点实验室221002李敬远曾因明学术期刊在一定程度上反映一个国家科学技术发展水平,因此对学术期刊进行全面、客观的正确评价非常重要。一种学术期刊质量的好坏,是由多重因素决定的,有主观因素,也有客观因素,即使是客观因素基本相同的学术期刊,由于主观因素的不同,其学术质量、出版质量也迥异。因此,对学术期刊进行量化评价,有其客观必然性。科研工作的一个重要环节是将研究成果转化成学术论文,期刊就成为承担学术公开和传播的重要载体。因此学术期刊的影响指标间接成为评判论文学术价值的标准。目前对期刊级别的分类五花八门:核心期刊、国家级期刊、省级期刊甚至还有分类为一级期刊、二级期刊,诸如此类。由此可说明,许多单位和个人对于期刊级别的认定是混乱的。究其原因是多方面的,如现行期刊评价系统的多元化,作者对文献计量知识的不了解,成果申报、单位人事部门制定晋升条件的误区等。尤其是“核心期刊”问题,愈来愈成为观注的焦点,由于对其真正涵义、测评方法和效用功能认识不清,在使用中脱离其初衷,产生许多负面影响。因此,有必要澄清一些基本概念,正确定位核心期刊,既有利学术期刊良性发展,又有利于作者及相关部门对学术期刊的正确认识。

1核心期刊的历史

核心期刊的概念是由英国著名文献学家布拉德福(B.C.Bradford)于20世纪30年代率先提出的描述文献分散规律的经验定律:如果将科技期刊按其刊载某专业论文数量多寡,以递减顺序排列,则可分出一个核心区和相继的几个领域,每区刊载的论文量相等,此时核心期刊和相继区域期刊数量成1:n:n2......的关系。美国文献计量学家加菲尔德(Eugene Garfield)运用核心期刊理念,对期刊进行筛选,创立了SCI。他提出了“80/20规则”,即大约20%的期刊收录了某学科80%的重大的、值得关注的科研成果。这一统计同时说明,80%的期刊只有20%的引文量,这些期刊就被同行边缘化了。因此要了解一个行业的科研状况,少数核心期刊的科研论文成果就代表了它的发展。由此可见,核心期刊应是金字塔的塔尖,其他相继区域就是金字塔的塔身和塔基,也说明某个专业领域的核心期刊是相对较少的。崔国平[1]认为,期刊级别评比应该含括所有经国家正式批准的期刊,评比结果应该是“橄榄型”的,即两头小,中间大。有的学者提出一级(或者称“优

秀”)占25%,二级(良好)占50,三级(合格)占25%,这也是符合核心期刊规律的。

2核心期刊在我国的发展

20世纪80年代,“核心期刊”概念开始引入我国,并逐渐从图书情报界扩展到期刊界、出版界和科研管理等领域。1990年以北京大学图书馆为首的几家单位,按文献计量学的原理筛选出若干种“核心刊物”,并于1992年由北京大学出版社出版了《中文核心期刊要目总览》(第一版),由此开始了中国的“核心期刊”历程。《中文核心期刊要目总览》平均每4年修订一次,1996年出版了第二版,2000年出版第三版,并一直被认为是国内最具权威的中文核心期刊目录。2004年出版第四版本版核心期刊的研究,被列为“2001年国家社会科学基金项目”,课题组认真总结了前三版的研究经验,进一步改进了核心期刊的评价方法,依据文献计量学的原理和方法,采用了被索量、被摘量、被引量、它引量、被摘率、影响因子、获国家奖或被国内外重要检索工具收录等7个评价指标,从我国正在出版的12000种中文期刊中评选出1800种核心期刊,使之更趋科学合理。随着“核心期刊”影响力的逐渐扩大,不同版本的“核心期刊”相继出炉,例如自然科学类的有科技部中国科技信息研究所编制的《中国科技论文与引文数据库》(Chinese Science and Technology Paper Citation,Database,CSTPCD);中国科学院文献情报中心研制的《中国科学引文数据库》(Chinese Science Citation Database,CSCD);社科类的有中国社科院文献信息中心等单位推出《中国人文社会科学核心期刊要览》;南京大学将其研究的《中国社会科学引文索引》源期刊确定为“核心期刊”等。由于评价系统和标准不一样,因此各版本所收录的“核心期刊”各不相同。据2003年度中国科技期刊引证报告,中国科学技术信息研究所的《中国科技论文与引文数据库》收录中国科技论文统计源期刊为1534种。中国科学院文献情报中心的《中国科学引文数据库》分为核心库和扩展库。共遴选了1048种期刊,核心库期刊670种,扩展库期刊378种。中国科学技术信息研究所和中国科学院文献情报中心还分别列出了核心期刊100名和300名排行表。但这些核心期刊也不是“终生制”,一旦经过每年的评价指标(总被引频次、影响因子、即年指标、被引半衰期、论文地区分布、基金论文数和自引总引比)的统计分析,如果质量下降,将被淘汰,而一些非统计源期刊的质量评价指标上升后也

可被选入目录。

3核心期刊评价功能

核心期刊研究的初衷只有两个:一是为图书情报机构馆藏期刊提供“参考”;二是为读者选择、阅读期刊文献提供“门径”。但近年来,国内“核心期刊”的原始功能逐步退化,评价功能渐趋突出,使用价值随之泛化。首先,功能泛化。核心期刊承载着评估学术能力、质量、价值、水平的量化指数。其次,应用泛化。核心期刊作为学位授予、职称晋升、成果奖励等的认定依据[2]。

核心期刊不是一家的筛选,是“政出多门,标准不一”,或失于宽泛,或过于狭窄,国家目前又无颁布标准的、统一的、社会普遍认可的、科学公正的核心期刊目录。因此,所有提出的“核心期刊表”,均不是政府所为,而只能是学术团体(如课题组)研究工作的一部分成果。如果用核心期刊来评价论文的学术质量和水平,选用不同的核心期刊表,其评价的结果自然是不同的。所以说,用核心期刊评价论文的学术水平有较大的或然性[3]。即使国际知名的SCI,也有其自身缺陷:SCI文献收录规模有限,漏录了很多质量高的刊物;不同学科引文高峰期不同,同一标准计算的结果不能真实反映某些学科的实际情况;对非英语国家期刊的统计不够准确,且对第三世界存在明显歧视;SCI有商业化运作的成份等等。所以,不能把它作为评价科研成果的惟一标准。不同学科之间影响因子(IF)不具有可比性;同一学科IF值高的期刊并不一定比IF值低的期刊水平高;SCI 也不适用于规模较大科学研究项目中的个人。但是,近年来有关核心期刊的作用受到过度渲染,人为地“赋予”了一些新的功能,使其难以承载并被导入歧途。将核心期刊“参考工具”功能泛化为“认定依据”,及至引申出学术能力、水平、价值的量化指数而非参数。分析造成这一后果的主要原因,首先是人们对于核心期刊认知上的偏差,尤其是在非图书情报的其它领域有所盲从;其次,出于无奈或是实用,从繁复的而又必须的学术性评估与认定中采取“最小省力”原则解脱出来;另外,某些不当的政策以及大众媒体不当的渲染等,具有一定导向性,并且推波助澜[4]。《中文核心期刊要目总览》第3版似乎已意识到这个问题,并试图澄清人们的一些模糊认识,纠正一些不确当的做法。该版“研究报告”指出:核心与非核心只是一个相对的概念,任意过分夸大核心期刊的作用,不恰当地使用核心期刊的做法都是错误的……本课题的主要研究成果——中文核心期刊表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