农业及粮食安全

农业及粮食安全
农业及粮食安全

老百姓可以不喝绿豆汤,可以少吃大蒜,而粮食就不同了,对老百姓来说必不可少。纵观我国历史,历朝历代一直把

如何解决好人民吃饭问题作为治国安邦的头等大事。古往今来,民族兴衰、社会安定、国力强弱、朝代更替,多与粮食问

题密切相关。对一个国家来说,粮食既是经济问题,又是政治问题,还是主权问题。因此,历届领导人对于我国的粮食问题,都不敢松懈。毛泽东:深挖洞,广积粮,不称霸。邓小平:不管天下发生什么事,只要人民吃饱肚子,一切就好办。

江泽民:如果经济上去了,粮食减少了,这绝不是中国可以走的发展路子。胡锦涛:农业是安天下的战略产业。胡锦涛总

书记强调:“粮食安全问题,关系经济社会全局和人民切身利益,大意不得,疏忽不得,放松不得。”温家宝总理强调:“粮食安全始终是经济发展、社会稳定和国家安全的基础,任何时候都不能出现闪失。”李克强副总理强调:“经济安全

的核心是能源安全、金融安全和粮食安全,其中粮食安全是基础。”

在当代,我们有幸成为了我国工业化、城镇化快速发展进程的见证者,这是我国走向现代化的必然进程。但是由于“铁、公、基”、工业园区、城镇的成倍扩张,导致大量耕地被占用。耕地问题是直接关系国家粮食安全的第一道红线,全国新一轮土地利用总体规划纲要规定,到2010年和2020年,全国耕地保有量分别保持在18.18亿亩和18.05亿亩,并确保15.60亿亩基本农田数量不减少、质量有提高。再加上我国水资源匮乏,自然灾害频繁,农村劳动力大量转移等诸多因素,我国粮食持续增产、国家粮食安全已面临严峻挑战。然而更要看到的是,在我国工业化、城镇化进程当中,近2亿农民由粮食的生产者变为了粮食的消费者,今后随着经济的发展、城镇人口的增加和人民生活水平的提高,粮食的刚性需求还将持续增长。据世界粮农组织估计,2009年底,全球饥饿和营养不足人口达10.2亿。到了2030年粮食需求还将会增加30%-40%,预计届时世界粮食贸易总量为2亿吨,仅我国的粮食进口量就将达到1.5亿吨,占到世界贸易量的75%,而目前我国的粮食净进口量仅为3%-5%(不含大豆、大豆油、棕榈油)。可以预期,全球新一轮粮食危机的到来似乎已无法避免,非洲、印度等缺粮地区将面临更加严峻的饥饿危机。

1、稳定基本农田,保障生产基地

根据美国农业部和联合国粮农组织的统计,从1999年至今,全球粮食产量仅在2004年超过了消费量。到2007年,全球粮食库存已经从1986年的130天急剧下降到54天。而鉴于未来的人口增长和人均消费增长趋势,中国粮食总产必须保

持年均1%的增幅,才能满足需要,并且必须确保耕地面积不低于18亿亩的底线。其中,粮食播种面积应保证不低于16亿亩,这样的任务在今天听起来尤其艰巨。

民以食为天,食以土为源,我国人均耕地面积仅有1.38亩,在全世界26个人口超过5000万的国家中,排在倒数第三。截至1996年10月,我国耕地面积为19.5亿亩,到2006年10月31日已锐减为18.27亿亩,平均每年净减少1240万亩。2009年我国耕地总数为18.26亿亩,已高度逼近红线,那么又时隔两年过去,如今这个数字是多少,红线到底该画在何处,我想这个问号我们大家都心知肚明。

城市在毫无节制地摊大饼,从大城市到中小城市都是控制不住的欲望,村镇也纷纷将耕地挪作他用,大好的良田被吞噬,农民常常为了保住“命根子”而不惜拿命来搏,但终究还是徒劳。2010年,让农民“上楼”的现象愈演愈烈,不少地方打着城镇化、工业化的幌子,强征滥占耕地,屡禁不止。

国务院在7年前就已经叫停了高尔夫球场的审批,但北京的高尔夫球场却越建越多。目前仍有132家打着各种名目的

高尔夫球会、俱乐部、练习场等如雨后春笋般冒出,这132家高尔夫球场占地13万亩,少则几十亩,多则几千亩,其中占地最多的是2006年建成的北京永乐时光度假村高尔夫俱乐部,约6640亩。

高尔夫球场围京城可谓触目惊心,这样一个仅供富人才玩得起的娱乐运动几年时间竟违规占地13万亩,看着图上那大片绿草如荫的画面,我们除了心疼还是心疼。不仅仅是北京,其他地方呢,也不仅仅是高尔夫球场,全国各地城区改造、

房地产开发、高新园区建设,甚至以各种名义的“圈地运动”,良田和耕地在大规模地缩减。

如果在百度上搜索土地违规占用的字眼,就会发现至少有几十页的全国各地违规占用土地的新闻条文。不说远的,今

年6月被查出的河北省鹿泉市一个所谓的“生态观光项目”,被曝违法占地1000多亩,没有任何审批手续,国土监察部4次停工通知都未能阻止。去年仅大同市涉及新增建设用地375宗,面积2万多亩,其中耕地面积1.6万多亩。这样的例子

可以说比比皆是,如此肆无忌惮地滥占耕地,照此下去,18亿亩耕地的红线面临的是尴尬境地,我们拿什么来守住这条红线。

遏制不住土地违规的脚步,危机就会步步紧逼。要想耕地保有量指标雷打不动,红线不可侵,就需要各地转变发展思路。河北近日在调整干部考核指标中,把“耕地保有量”放在首位,要求各地统筹考虑土地开发利用,科学解决土地供需

矛盾。比如结合新农村建设,对空心村进行改造,置换土地;探索土地合理流转机制,尊重农民意愿,实现农业生产集约

化经营等。

18亿亩耕地“红线”是中国粮食安全的生命线,温总理多次强调要保住这条红线,当有一天我们仅存的耕地无法再提供足够的粮食,那将会出现什么样的危机。手中有粮,心中不慌,粮食的重要性永远不过时,而粮食的基础是土地,耕地

日渐减少,我们不得不大量使用化肥,不得不大量耗费水资源搞灌溉农业,由此付出巨大的环境代价,这样畸形发展早就

敲响了警钟。

要围绕坚守18亿亩耕地红线的总目标,实行世界上最严格的耕地保护制度,为此要严格落实耕地保护目标责任制,严格执行耕地保有量、基本农田面积、土地利用总体规划和年度计划等四项指标。要强化土地利用总体规划整体控制作用,严格土地用途管制,从严控制城市用地规模。必须建立和完善问责制,对违反土地管理法规事件的责任者进行严厉追究。要狠抓耕地质量建设,大力加强中低产田改造,建设一批高标准农田。只有通过综合性的有力措施,中央一号文件提出的“确保基本农田总量不减少、质量不下降、用途不改变”的目标才有可能实现。

2、健全市场体系,保证有效供给

发挥粮食市场机制配置粮食资源的基础性作用,能够高效、灵活、低成本地保证粮食供应。要尽快建立以国家粮食批

发市场为龙头,区域批发市场为骨干,众多的分布全国城乡的集贸市场为基础,粮食期货流通为先导的完整的粮食市场体系。着力解决品种结构性矛盾,区域性粮食供需矛盾,活跃粮食市场,确保有效供给。大力发展现代物流,加快改善落后

地区粮食物流通道,改造和建设产销区流入流出大型跨区域物流企业和物流基地,实现物流配送。要规范市场体系,严格

市场准入和管理;建立市场信用制度,强化行业协会和民间组织的行业自我管理和维护市场秩序的作用。严格规范市场主体行为,严格产品质量检疫检验制度,严格整治假冒伪劣非法交易行为,严格实行产品无污染包装和标签制,切实加强对粮食市场的监督检查。

(四)建立现代粮食物流体系

贯彻落实中央确定的“建立运转高效的粮食安全保障体系”。粮食运输量大,必须有畅通的粮食流通体系,才能保正粮食及时运送,满足销区粮食需求。所以,应完善粮食市场体系,建立东北等粮食主产区的铁路、海运大通道,发挥中粮、中储粮、华粮等国家级粮食企业作用,形成粮食生产、储备、运输、销售有机联系的粮食物流综合能力强的粮食物流体系。

3、完善储备体系,增强宏观调控

建立国家粮食储备制度,是国际上通用的保障国家粮食安全的有效措施。中国历朝历代、世界各国政府都有储备。储备制度是国家应对重大自然灾害和突发公共事件、平抑粮食市场波动、实施宏观调控的物质基础和有效手段。要确保我国粮食安全,必须健全和完善中央储备和地方储备、政府储备和企业商品最低库存以及家庭储粮相结合。中央战略专项储备主要用于确保全国性的粮食明显供不应求、重大自然灾害和突发性事件的需要。地方储备主要用于解决区域性供求失衡、突发性事件的需要和居民口粮应急需求。同时,所有从事粮食收购、加工、销售的企业必须承担粮油最低库存义务,保证必要的合理库存。要优化储备布局和品种结构,尤其是主销区和西部缺粮地区和贫困地区及自然灾害多发区,更应加强和充实中央和地方及企业储备。此外,还应加强大中城市、灾害地区的成品粮油储备,做好粮油市场的应急供应保障,切实增强宏观调控的物质基础。

人说:中国对于18亿亩耕地保护无需太严格,中国所需的粮食完全可以通过国际市场采购解决,这是一种典型的不负责任的幼稚论点。农产品市场的开放使国内对进口粮食的依赖增加,如万一发生针对我国的粮食禁运怎么办?

北京大学中国经济研究中心卢锋认为,1950年到1984年间,全世界范围内共发生了85次经济制裁,其中涉及到食物的出口贸易禁运为10次,10次食物禁运中,有一半左右属于部分或全部中断援助性粮食出口。余下的粮食禁运大都是广义粮食禁运,即对象覆盖包括粮食在内的大量乃至全部商品贸易的禁运。真正属于我国有关政策讨论中假设的以粮食为主要对象的商业性粮食出口禁运只有一次,对象是前苏联,1980年至1981年,该国入侵阿富汗引发的。如果因国际环境变化,发生针对我国的粮食禁运,将产生较大的消极影响。为了降低粮食禁运的风险,有必要对粮食进口依存度和用途加以监控;还应鼓励对粮食进口替置的粮田在农业生产范围内加以利用,以求在提高耕地利用效率的同时,储备粮食生产能力,增强抵御风险的能力。

粮食安全应该有几个最基本的条件:

一是口粮的满足。口粮指的是人们直接消费的那一部分粮食,是人类赖以生存的最基本保证,尤其是对于我国而言,人口占世界的22%,如果连口粮都要依赖进口,不但人民的生活受到威胁,而且,世界粮食市场也不可能生产出那么多的粮食供我国进口,因此,必须依靠自己解决口粮问题,这是粮食安全最基本的条件。80年代以来,我国粮食安全状况有根本性的改善,目前已稳定的跨越了温饱阶段,中国粮食安全水平已处于发展中国家的前列,某些指标甚至达到了发达国家的水平。也就是说,中国的粮食生产已不再是仅仅满足人们的口粮需求,而是使人们吃的更好。而一个国家人们的口粮需求得到了满足,也就达到了基本的粮食安全的水平。因此,中国粮食生产可以在保证粮食安全储备的基础上,生产出人们需要的口粮,其余的通过进口解决。这样的话,即使国际市场发生波动和不测事件,人民的基本生活不会受到影响。二是基本储备粮。从本质上讲粮食储备说的是一个“最低粮食库存”的概念,粮食储备包括周转储备和后备储备两部分,周转储备主要是为了克服粮食生产的季节性和地域性与粮食消费的连续性之间的矛盾。后备储备通常是用来补救因作物歉收造成意外的供应不足,或者是用来平衡社会所无法承受的粮食市场价格的波动,有时也叫专项储备。所以,中国粮食安全的最低产量为口粮加上最低粮食安全储备粮。三是在保证基本口粮和储备粮的基础上的国际粮食进口。进口粮食不仅需要一定的外汇支付能力,还要有良好的贸易伙伴关系,才能即保证粮食供给,又具备经济实力的支持。因此,在保证粮食安全产量之后,进口量的规模还要由中国外汇支付能力进一步决定,而进口的风险则在于中国与各个粮食贸易伙伴国的关系。实现粮食安全目标需要付出代价,这是不言而喻的。无论是增加产量还是增加储备,无论是扩大进口还是改进分配,都不能不付出相当的代价。粮食储备太少,达不到预定的安全目标,太多必然增加财政负担。因此,粮食储备应该有一个合理的界限,用最少的储备达到最高的粮食安全水平。

据有关部门研究表明,我国粮食产量的波动幅度在正负7%以内,以此为根据,我国粮食专项储备率的安全保障线应该为7%,即粮食专项储备量相当于国内粮食的消费需求量的7%左右,如果我们对未来中国粮食需求的预测,2030年粮食总消费量最低为5.71亿吨,最高为6.4亿吨,则相应的粮食专项储备最低为0.399亿吨,最高为0.448亿吨,如果加上周转储备,则粮食储备量为最低为0.97亿吨,最高为1.08亿吨。因此2030年粮食专项储备的最小规模应为4000万吨左右,如果加上周转储备总的粮食安全储备最小为1亿吨左右,这便是保证我国粮食安全的最低储备量。

中国在国际粮食市场上的一举一动都能直接对粮食价格产生较大影响。据英国《金融时报》报道,近期中国在海外采购重要农作物玉米和大米,并且进口大豆激增,重新点燃了认为中国粮食安全可能影响全球农业大宗商品市场的担忧。正

当农业市场的注意力集中在俄罗斯重大旱灾之际,软性大宗商品生产及消费领域的另一大变化正在暗中涌动。中国的粮食进口增加推高了价格。目前,中国的玉米进口量创15年新高,而大豆进口量在5年间翻了一番。行业官员预测,今年中国至少将进口100万吨玉米,远高于2008-09年区区5万吨的水平,并且是1994-1995年庄稼歉收以来的最大进口量。而有关资料显示,今年中国的大米进口量也高于往年。目前中国正在越南及其它地区大举采购大米。

有任何闪失,中国的储备粮必须远离“大跃进”,国务院应该设立专门的粮食安全调查组,落实中国真实的粮食储备情况和制定中国的粮食储备战略在必要时不妨用我们的。外汇储备在境外分散采购粮食和建设海外粮仓,甚至应该主动在境外参与一些粮食生产,借鉴一下日本在海外建粮仓的粮食储备战略(如日本把最大的粮仓建在了加拿大沿海地区,运输便利、随时可以调运)。

中国报道:对于中国这样一个拥有13亿人口的大国来说,粮食问题尤为重要。在全球粮食危机的时候,有人表示过担忧,您怎么看这个问题?

尹成杰:这种担忧可以理解。我们拥有世界20%左右的人口,但只有世界9%左右的耕地。人多地少是我们的基本国情。应该看到,对我们这样一个13亿人口的发展中大国来说,如果粮食和农业出了问题,谁也帮不了我们。确保我国的粮食安全,决不能依赖粮食进口,决不能把饭碗放在别人手里。

正因为如此,我国长期坚持基本自给的粮食安全方针,始终把解决好十几亿人口吃饭问题作为治国安邦的头等大事,不断加大强农惠农政策力度,切实提高粮食有效保障能力。2008年,粮食在连续4年增产的基础上,又赢得一个特大丰收年,粮食产量突破历史最高水平。

我国在粮食生产实践中,探索出了做到手中有粮、保证国家粮食安全的有效途径和办法,稳定解决了13亿人的吃饭问题。因此,与全球粮食危机的暴风骤雨和国际粮食市场吃紧相比,中国显得从容许多,中国粮食供求平衡。这种从容背后是一种底气,中国拥有10000多亿斤的粮食综合生产能力,粮食自给率连续10年保持在95%以上,人均粮食占有量超过世界平均水平,粮食储备远远高于粮食安全警戒线。可以说,中国手中有粮,供给充裕;中国政府手里有粮,应对从容;中国人民手中有粮,心里不慌。

中国报道:是否可以说中国粮食安全的核心在于“手中有粮”?这主要来源于哪里?

尹成杰:可以这么说。粮食生产及其产量是一个政策制度、生产者行为、资源供给和气候条件相结合的过程和产物。如果用一个简单的公式表述就是,手中有粮=耕地淡水资源+政策扶持+科技支撑+国家储备+农户存粮。“手中之粮”来自五个方面:一是我国长期坚持立足国内、基本自给、适当利用进出口调剂余缺的粮食安全方针,这是我国粮食安全的战略性保证;二是强农惠农的农业和农村政策,具有中国特色的农村土地制度,以家庭承包经营为基础、统分结合的农村基本经营制度,以及一系列扶持粮食发展的政策措施;三是技术变革和科技进步,带来粮食丰产增收;四是健全的国家粮食储备体系;五是农村传统的农户储粮。我国在粮食生产的实践中,探索出了手中有粮、保证国家粮食安全的途径和方法。

中国报道:您提到的以上五个方面,两个都涉及粮食库存问题。我们应该如何理解粮食库存和粮食安全之间的关系?

尹成杰:实际上,粮食危机的实质是供给与价格问题,粮食库存对这两个方面都有影响。从全球来看,当前世界粮食库存量和消费量的比值下降,粮食库存对粮食安全的保障能力降低。因为一些国家出现了粮食的年消费量超过同期的粮食生产量,造成粮食供求紧张,为了缓解粮食供求矛盾,不得不动用国家粮食储备。

目前,世界粮食库存量经过8年的持续下降后,2007年降至4亿吨左右,这是近50年来的最低水平。这是引起粮食价格大幅上涨,引发世界粮食危机的重要因素之一。虽然2008年世界粮食库存有所增加,但全球粮食供求趋紧、一些国家缺粮的状况并未从根本上改变。这次世界粮食危机反映出世界粮食生产、储备及相关能力建设上的问题。同时,也不得不让我们疑虑粮食库存与消费比18%的安全线对维护粮食安全的可靠性。

对于日益刚性增长的粮食需求来说,无论粮食生产发展到哪一个阶段性水平,都必须有相应的粮食储备。各国应从国情出发,深入研究粮食储备政策和措施,建立科学、安全、可靠的粮食储备体系,提高粮食安全保障能力。

中国报道:中国的粮食库存在一个什么水平上是安全的?

尹成杰:近些年来,我国粮食库存充裕,库存消费比大大高于国际上公认的安全线。据有关部门统计,目前我国国家储备粮库储备达到较高水平,粮食库销比达到35%左右。我国现有15000万-20000万吨的储备粮,库存水平比世界平均水平高1倍。尽管2007年国家为满足市场粮食需求、稳定市场粮食价格,加大政策性粮食销售力度,适时在粮食批发市场投放国家储备粮,使得国家粮食库存略有下降,但仍处于历史较高水平,完全可以保证市场供应。

中国报道:您在《粮安天下》一书曾多次提到“中国特色的粮食安全储备格局”。您能否解释一下,什么是“中国特色”?

尹成杰:从我国的国情来看,人口众多,城市人口规模大,乡村人口多而分散,粮食需求具有放大效应,粮食供给保障具有特殊性和艰巨性。基于这样的国情和粮情,党和政府长期坚持粮食自给为主的方针,高度重视手中有粮,始终把手中有粮作为国家粮食安全的首要条件,坚持做到以产供需、以储保缺、以丰补歉。从防范特大灾害和突发事件出发,建立健全中国特色粮食生产体系、储备体系、供给体系,形成并保持自有的、有效的粮食供给和保障能力。目前,我国基本形成了“国有库、库有备;市有集、集有粮;户有仓、仓有米”的粮食储备流通格局。

中国报道:我国粮食储备的历史悠久,目前的国家粮食储备体系是怎样建立起来的?

尹成杰:上个世纪90年代末,国家实行按保护价敞开收购农民余粮政策,保护和调动农民发展粮食生产的积极性。同时,建立粮食风险基金,支持粮食主产区发展粮食生产,增加粮食储备。中央粮食储备垂直体系进一步健全,储备制度不断完善。国家不断增加投入,新建了一批粮食储备库。按照粮食省长负责制的要求,各地都建立了地方粮食储备。初步形成了中央、省级、地县级三级储备体系。2000年1月,国务院决定组建中国储备粮管理总公司,对中央储备粮实行垂直管理,从体制上保证了中央储备粮管得住、调得动、用得上,提高了储备量的调控效率。除此之外,我国粮食仓储设施建设不断加强,粮食仓储技术不断创新,国家粮食安全保障能力得到提高。

中国报道:您曾引用数据说,我国有60%的粮食储藏在农户家中。为什么历次全国粮食清仓查库行动主要侧重国有粮食企业?

尹成杰:我国一直倡导“藏粮于民”。在我国广袤的农村地区,农村几乎家家储粮,根据调查,大约占我国粮食储备的60%。可以说,这一部分是我国粮食安全的有力保障。由于农村农户有足够的存粮,所以当市场粮食紧张、粮价上涨时,农民一般不会去抢购粮食;当粮食丰收市场充裕时,农民除了正常售粮外,不会大量抛售粮食。这对稳定我国粮食安全起到重要作用。因此,在粮食出现紧张的时候,农民消费一般可以通过自己储备或少部分国家储备解决,而城镇居民消费主要依靠国家储备粮。因此,国家粮食储备是国家粮食安全的重要保证,历次检查的重点也主要放在国有粮食企业。

中国报道:改革是发展的动力。对于我国目前的粮食安全储备机制来说,客观上是否也需要进一步改革?

尹成杰:国家粮食储备体系,是各级政府调控粮食市场的主要手段和物质基础,已成为国家宏观调控体系的重要组成部分。但是,从当前看,还要进一步完善粮食储备体制机制,提高应对国内外粮食市场变化的能力,更大地发挥储备粮在宏观调控中的效率和作用,进一步理顺储备体制关系,建立完善中央储备与地方储备协调机制,加强地方监管,提高储备粮食质量。

党的十七届三中全会对国家粮食安全和主要农产品有效供给问题作出了全面部署。随着《中共中央关于推进农村改革发展若干重大问题的决定》的贯彻实施,将为长远稳定解决中国吃饭问题奠定坚实基础。

4、建立政策体系,提高制度保障

我国的粮食问题具有复杂性、艰巨性和长期性等特点,是一项庞大的系统工程。要解决好这个问题,必须有全面持久的国家政策支持。

一是要加强农业基础设施建设和对粮食生产的投入政策,下大力气加强农业基础设施特别是农田水利设施建设,稳步提高耕地基础能力和产出能力。狠抓农田水利建设,加大农业供水灌溉改造,推进低产农田整治,土地复垦,提高农田利用,建设稳定、高产、旱涝保收、节水高效的规范化农田。

“农田基本建设要搞好,尤其是水利,水利不过关就不是现代农业。”“因为粮食高产要有三个条件:良种、良法、

良田。良种是核心、良法是手段、良田是基础。湖南与全国差不多,真正的良田只有1/3,2/3是中低产田,而中低产

田中有70%-80%是水利不过关的田,3天太阳就干旱,3天下雨就涝灾,这是普遍存在的问题,因此水利建设一定要搞好。”

“在新疆地区流行数千年的坎儿井,非常实用有效,要是搁在今天,就该算是现代农业。”“凡是能节约成本、提

高质量、增大产量的就是现代农业”,但水利不过关肯定不能算是现代农业。我国以稻米为主食,产量受到水的限制。

因此,发展现代农业必须提高农业水利技术。

国家加大对农田水利基本建设的投入。2011年中央一号文件再次聚焦“三农”,将着力放在了水利问题上,并决定

加大公共财政对水利投入,多渠道筹集资金,力争今后10年全社会水利年平均投入比2010年高出一倍。这切中了要害。

“多龙治水”是当前水利建设一个亟待解决的问题,某种程度上,不是水利投入不够,而是体制性缺陷形成“钱荒”。

一方面,农民感觉长期以来农田水利建设“不给力”,另一方面,水利、农业、农办、棉办、国土、发改委、扶贫等多

个部门都在搞水利项目。

虽然“两工”取消了,县、乡、村三级要充分利用“一事一议”财政奖补政策组织实施按规筹资和以资代劳,租用

机械施工。同时,各级政府要逐步家大奖补标准,调动农民按“一事一议”规定进行筹资和以资代劳的积极性。通过小

型农田水利设施的产权制度改革来调动农民、社会的投入积极性,采用谁建设就归谁管理和使用,农民可以自己出钱修

水库,可以自己打井,可以自己承包小流域,以此来调动农民、社会的建设积极性。

政府要增加投入,但仅靠政府的钱肯定不够,要几条腿同时走路,各方面形成合力。其中,最主要的就是要启动金融这个杠杆。比如一项工程,用当年的水利投入资金来建设肯定不够,这时候可以向银行融资,用以后数年相对稳定的水利建设预算作为担保,把钱先借出来。同时,要加强农业气象监测、农作物病虫害防治的投入。

二是完善粮食直补和奖励政策。进一步完善粮食直补、农资专项补贴、良种补贴和农机购置补贴政策,实施中央对粮油主产省县区的奖励政策,积极扶持种粮大户和专业户发展粮食生产。

①提高粮食的收购价格,落实好敞开收购农民余粮的政策,实行优质优价。

白居易有一句诗叫做“人间四月芳菲尽”,我把“芳菲尽”改为“尽伤农”。因为今年的四月到处出现了“菜贱伤农”的事情。

对“菜贱伤农”,不少媒体和专家进行了剖析,归纳起来,大致有如下几个方面:一是由于去年蔬菜价格较高,导致农民今年扎堆种菜。二是燃油价格的上涨导致运输成本的增加。三是气候异常使南北方蔬菜上市时间撞车。四是菜农处于农业产业链的底端,缺乏参与定价的话语权。这些都分析得有道理,也与菜贱息息相关,我认为,还有一个主要原因是粮食收购价格太低。如果种粮食能赚钱,就不会有这么多农民扎堆去种菜。山东聊城于集镇王寨村村民王学金说:“3亩地的菠菜,去年卖了1.4万元,今年才收入4000元,亏得一塌糊涂,还是种玉米的收成稳定。”(《21世纪经济报道》4月26日)种玉米收成稳定,那他为何还要种蔬菜?因为种粮食利薄,一亩田纯收入才200元,而去年他种菜一亩的纯收入是1600元。

中国至今还是廉价粮食的时代,这与国家定位粮食最低收购价格有关。当然国家把粮食收购价格定得低是出于物价和稳定考虑,但是如果价格过低,就会挫伤农民种粮的积极性。

1990年,我国的粮食(水稻)收购价是0.22~0.24元/斤,2011年的粮食(水稻)最低收购价是1~1.1元/斤,只涨了大约4倍。但同期的生产资料价格涨了20多倍,各地的工资也涨了数十倍。中国人民大学农业与农村发展学院教授郑风田说:农民外出打工的收入与在家种粮的收入差距愈拉愈大,过去是在家种粮一年的收入赶不上外出打工一个月的收入,现在则是在家种粮一年的收入,赶不上外出打工半个月的收入;种粮的收入与其他农产品生产的收入也愈拉愈大,粮猪1∶8.8,粮棉1∶6.1,粮鸡(肉鸡)1∶5.5,种植蔬菜水果等差距更大。(《经济参考报》3月16日)这就是农民宁可冒风险种蔬菜,也不愿种粮食的根本原因。如果农民种粮利不薄,就不会去冒险,而会合理搭配种粮种其他农产品。

要解决“菜贱伤农”问题,根子还在于解决农民种什么能赚钱不亏本的问题。种粮是农民的主导产业,国家除了增加补贴,还要提高粮食收购价格。价格低贱,政府兜底。政府宏观上的巨额补贴,起到了巨大的平衡作用。美国的经验值得我们借鉴。美国因为通过了“农产品补贴法案”,10年来,对农业的拨款增加到了1815亿美元,从而让农民真正旱涝保收。如今中国已经要进口粮食了,增加补贴,合理规划农民种粮种菜,调动了农民的积极性,粮食蔬菜都丰收,就不会反复出现“提高粮食收购价,“国家用比市场高的价格来收购粮食,比如市场价格是1.2元/500克稻谷,政府提高到按1.5元来收,用平价供应市场,中间的差额由政府来补贴,我认为这种方式是比较好的,可以极大地调动农民多生产粮食的积极性。”改革开放30余年,中国的经济和社会发展获得了巨大的成就。“一年拿出1 000多个亿来进行粮食补贴,现在国家有这个实力。”菜贱伤农”、“谷贱伤农”的事了。

②增加和完善对种粮农民的补贴。

虽然激励产粮大县的地方政府很重要,但毕竟粮食是由农民生产出来的,如何让中央的惠农资金真正落实到种粮农民而不仅仅是政府官员手里变得十分重要。尤其是目前我国新的工农剪刀差愈拉愈大,农民种粮的收入与外出打工的收入也愈拉愈大。“吃饭靠种田,生活靠打工”这是老百姓经常挂在嘴边的一句话。这句话什么意思呢?就是说,种田只能管一家人能够吃饱,不被饿死,而要想一家人能够正常生活,那就必须有家里人外出务工来补贴家用。不管是做临时工也好,还是长期外出务工也好,虽然收入仍然很少,但都比种田强些。用一位被记者采访的失业返乡农民工的话来说,即使一年找到只干一个月的活,收入也比在家种一年的地赚得还多。农民种植小麦、玉米、水稻等,即使不算劳动投入,每亩平均收益300—500元已相当不错,而我国农户平均每户承包土地大都10亩以下,农民从种粮中所获收益很有限。从这个角度来讲,直接增加对农民的补贴显得尤其重要。

对种粮农民补贴,其提高农民的种粮积极性的效果大家都已看到了,也得到了广大农民的好评。但在补贴过程中,暴露出的一些问题却值得我们关注:

(1)钱是补给种地的人,还是补给地的承包人,要有明确规定。

在落实种粮补贴政策时,很多地方都是按“地是谁的,我就补给谁”的原则来操作,但却忽视了农村中大量存在的农民对土地自行流转的事实。这样做让那些为国家多做贡献多生产粮食的农民积极性严重受挫。实际上有不少的农民早已在城市工作,不从事粮食生产,没有必要对他们进行补贴。因为他们打工的收入与那些留在家里进行粮食生产的农民要高许多。

(2)有些地方粮食补贴与实际耕种脱钩,有些农户经营产量很低,能种双季的只种一季,有的甚至撂荒却同样拿补偿,这种背离中央政策的初衷、不利于粮食生产和粮食安全的行为还在继续。

(3)补贴资金是普惠,还是向粮食产区有所倾斜,让产粮大区得到实惠。

目前,国家的粮食直补资金发放是根据各地的种植面积平均发放,所有省份都一样。在这种补贴模式下,很容易出现“粮食产区补贴销区”的怪现象。销区大都是东部发达地区。对于这些地区的农民来说,种粮收入根本就不是他们的来钱渠道。一亩几十块钱的补贴对于对他们来说根本就是微不足道的,对他们的种粮激励微乎其微。而产粮大区,一般都是财政穷省(县)。发放种粮补贴所需的省县配套资金一般很难到位。另外,在这些地区,种粮收入还是农民家庭最主要的收入来源。每亩几十块的补贴对他们的收入增加则很重要。我们在补贴资金发放时,如果能够酌情增加这些地方的中央补贴额度的话,既能解决这些缓解这这些地区政府的财政困难,还能进一步提高这些地方的农民种粮积极性。

(4)支农资金出现严重跑冒滴漏现象。国家对产粮大县的40亿补贴又有多少能够真正落实到种粮农民手里呢?包括农机直补,“跑冒滴漏”十分严重。据新华社最新报道:河北保定的国家农机补贴有不少被当地的农机部门与农机公司合谋用农民的身份证给领走了,参与调查的保定市反贪局介绍,自2004年以来,保定市每年的农机补贴数千万元,巨额资金长期脱离监管,已查实的违法违规金额110多万元。由于信息不透明,许多补贴农民并不知情。除此之外,国家每年拿出几百亿补贴的家电下乡也曝光不少问题,据中国质量万里行近日在广东、湖南、黑龙江、山西、湖北、上海、宁夏7个省、市、区的31个品牌调查发现,76%家电企业销售的部分产品市场销售价格与国家家电下乡政策规定和企业申报价格不符,家电下乡虚报价格、以旧换新骗补现象仍然猖獗,肆无忌惮,其中不乏著名品牌。这些企业和商家无视法规、顶风作案,严重侵害农民消费权益,侵吞国家财产,有关部门的监管也仍然处于失控状态。

措施:增加和完善对种粮农民的直接补贴、良种补贴、农机具购置补贴和农业生产资料综合补贴的政策。粮食直补与粮食播种面积、产量和交售商品粮数量直接挂钩,完善农资综合直补与农资价格上涨挂钩的动态调整机制,确保直接种粮的农民得到最大收益;强化对补贴资金的监管,严禁截留、挪用。其实完全可以直接把补贴资金打到种粮农民的一卡通里,减少目前各类打着农民的旗号但其实农民并没有得到实惠的各类下乡工程,大幅度提高对种粮农民直接补贴力度。

③要对粮食主产区采取特殊政策,调动农民种粮积极性,这对提高粮食综合生产能力至关重要。

“粮食大县、工业小县、财政穷县”的农业生产困境没有改变。粮食生产越多,经济越落后的现象让部分基层干部、种地农民对发展农业、保护耕地缺乏热情。粮食主产区是保障国家粮食安全的基地,也是工商贸较为发达地区的“后勤保障”。国家在不断加大农田水利投资的基础上,在投资方向上应向农业大省倾斜。

在今年中央一号文件刚发布两个月后,国务院办公厅近日印发了《关于开展2011年全国粮食稳定增产行动的意见》,要求各地把发展粮食生产作为国“三农”工作的首要任务,确保全年粮食产量在1万亿斤以上,全力以赴争取实现连续第八个丰收年。为什么在中央一号文件刚发布两个月以后,又出台粮食增产行动意见?原因很简单,今年全球粮价在三年之内发生第二次危机,国际粮价大幅度飚升,已导致中东数个国家政局陷入动荡,两个国家政府倒台。我国虽然粮食供给平稳,但粮价上涨也是CPI高升的主要原因,宏观通胀压力很大,再加上冬春之交的华北主粮小麦区大旱,引起国际狂炒中国干旱大减产将导致全球粮价创新高的各种论调。确保我国的粮食生产,尤其是北方人口粮的小麦生产供给意义重大。去年俄罗斯的麦区大旱直接导致了全球的麦价动荡,使玉米、大豆、水稻等其他粮价也跟着一起涨,一直持续发酵到今年还没有结束。我国13亿人口的庞大基数,粮价能否平稳供给不但对我国的经济稳定意义重大,而且也直接关系到国际粮价的波动幅度,在此时出台相关文件以确保我国的粮价平稳供给显得十分必要。

此次的文件对过去我国出现的“产区补贴销区,穷地补贴富地”等不利于粮食生产的困境有所扭转。由于我国实行的是低粮价战略,产粮大县也是财政穷县,而粮食主产区相应的重要基础设施建设又需要地方配套,使产粮大县积极性受损。此次《意见》不但承诺取消粮食主产区粮食风险基金地方配套,而且还将逐步取消产粮大县农业基本建设项目县级配套,还加大中央财政对增加产粮大县奖励资金40亿元。对粮食生产大县除实行一般性财政转移支付政策奖励外,对增产部分再给予适当奖励,并且将非主产省的主产县也纳入了支持范围,对于那些以粮食生产为主的地方政府有一定的激励作用。

三是产业化支持政策。要构筑以粮食为中心的产业化加工、储运设施建设扶持力度,对粮油批发市场、仓储设施、物流配送等提供政策资金支持,提供政策保障。

5、发展生物质能,维护粮食安全

由于欧美及巴西等主要粮食生产国大力发展生物质能源,致使世界上很多国家纷纷效仿,但生物质能源的发展是建立在对农业及农产品大量消耗基础上的,已经对人类的生存构成了威协。我国拥有占世界1/5的人口,养活自己就是对缓解世界粮食危机做出的最大贡献,在粮食燃料生产领域,要谨慎行动,加强监管,确保我国城乡居民的粮食供应:第一,对粮食燃料项目要谨慎开展,限制发展玉米燃料乙醇。到2007年,全球用于生产乙醇的玉米原料已达1亿吨以上,但是,由于玉米价格上涨,生产玉米燃料乙醇成本上升,再加上发展粮食燃料项目会消耗大量的粮食,不利于保障我国粮食安全。因此,我国政府已经制定政策限制粮食燃料发展,国家发改委、财政部等国家机构接连下发紧急通知,要求以粮食为原料的燃料乙醇生产“急刹车”。随后的几个政府文件,对粮食燃料的限制和监管更加严格,完全停止新的粮食原料燃料乙醇项目审批,且已有项目被要求不得扩大产能。这一做法对保障我国粮食供应起到了积极作用。

第二,发展生物质能源要以“非粮食作物”为主。为解决粮食危机和能源危机的矛盾,做到即不威胁粮食安全,又能在一定程度上使得生物质能源得到发展,就必须寻求扩大种植能源作物的途径,即非粮食作物。非粮食作物是专指非食用的、可用于生产生物质能源的特定作物,如甜高粱、木薯、某些木本油料(麻风树,黄连木)等。这些作物的最大的特点,是能适应劣(次)等土地和较严酷的气候,这一特点与我国“边际性土地”资源量较大的现状相匹配,对我国从这一视角大力发展生物质能源提供了令人振奋的

谈谈对粮食安全与耕地保护重要性的认识

谈谈对粮食安全与耕地保护重要性的认识我国人口众多已经超过了13亿,人均耕地远远低于世界平均水平,土地是粮食生产的根本,耕地的保护是我国13亿人口吃饭问题的根本。粮食是国家的重要战略物资,粮食不像其他商品可有可无,它是一个硬需求。如果我国的粮食需要大量进口,容易受制于人,对我国的国家安全有重大的影响 耕地保护的重要性: A耕地间接表现为国家的战略物资,关系到国家的长治久安。我国人口众多已经超过了13亿,人均耕地远远低于世界平均水平,土地是粮食生产的根本,耕地的保护是我国13亿人口吃饭问题的根本。 B耕地保护是实现可持续发展的必然要求。耕地是农业最基本的生产资料。我国是一个人口众多的农业大国,但是人均耕地数量少,耕地的后备资源不足,为了稳固农业基础,必须切实保护耕地,这是由我国的基本国情所决定的。农业的发展,为二三产业提供了支撑,为其提供的丰富的资源。 C耕地保护事关社会稳定:。耕地得到有效保护,粮食生产就会出现重大转机,对保障人民生活、保持社会稳定发挥了重要作用。同时我国人口增长、耕地减少的矛盾将越来越突出,保护耕地对保持粮食长期供求平衡非常重要。

D耕地保护对生态环境保护具有重大作用。耕地是重要的自然资源,水土流失,土地荒漠化、沙化,土壤盐渍化是现今耕地出现的主要问题。保护耕地对于防治水土流失,土地沙化等有重要的作用。 E保护耕地是解决农民增收的关键性因素:耕地是我国农民的生存之本,如果不能有效保护耕地,那么解决“三农”问题、增加农民收入就无从谈起。 粮食安全的重要性: A 粮食安全是国家安全的战略基础。粮食是国家的重要战略物资,粮食不像其他商品可有可无,它是一个硬需求。如果我国的粮食需要大量进口,容易受制于人,对我国的国家安全有重大的影响。 B 粮食安全是政治安全的命脉:。粮食作为生活必需品很早就渗入了政治因素, 中国只有“手中有粮,心理不慌”,才能在许多世界和我国重大政治问题上显得自信和从容应对。 C粮食安全是构建和谐社会的前提条件。粮食作为经济发展、社会稳定和国家自立的基础,是社会和谐的重要物质基础;确保国家粮食安全,是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前提条件。 D “粮食安全”是国家重大经济发展战略的需要。沿海经济特区的建设和发展,西部大开发等重大经济建设对粮食需求量在增加,确

中国粮食安全报告

中国粮食安全报告 11月29日,国家统计局发布公告称,2013年中国粮食总产量达到60193.5万吨,同比增长2.1%。从2004年算起,这已是中国粮食产量连续增加的第十个年头。 增产数字背后,“丰年缺粮”的现实却鲜被提及:同样在过去的十年中,除2008年、2009年两年间产稍大于需,其余年份中国的粮食状况均是产不足需,且缺口日益增大。虽官方多年来一直仍将95%的粮食自给率作为目标,但到2012年底,这一数字已跌破90%。 造成目标与现实差距的原因之一,是中国一直将大豆纳入粮食统计口径。在进口大豆已占据国内市场大半壁江山的前提下,自给率因此被拉低近10个百分点。但除此之外,因中国三大主粮作物净进口的常态化趋势已经出现,其所带来的影响也正在日益显现。 就具体数据来看,三大主粮去年净进口总数为1900万吨左右,今年前七个月的总数也已达1143.9万吨。不仅如此,继玉米在2011年进入“全面进口元年”后,中国亦有望于今年超越埃及,成为全球最大的小麦进口国。按国家粮油信息中心预测,进口总量将达650万吨。 主粮进口常态化的表面原因,是内外粮食价差日

益缩小。但在国内粮食生产规模化短期内难以全面完成,耕地及多重资源型因素日益短缺等多重原因导致粮食生产成本居高不下、产量提升空间日益收窄前提下,这一局面在短期甚至长期内可能均会处于“不可逆”状态。 在中国大豆及主粮的进口来源国集中程度甚至超过石油的现状之下,如何维持其自身粮食安全,如何重构其单纯以自给率为核心的安全观,急迫性正在日益加剧。 事实上,维持进出口平衡还仅是中国粮食安全整体平衡的标准之一。除此之外,这一框架还应包含(总需求和总供给)总量平衡、(粮食和非粮作物)结构平衡、(粮食产区和销区)区域平衡、(产量和销量)产销平衡四个方面。 受制于人口众多、地域范围广阔,中国要基本实现这五个平衡并不容易。就国内条件而言,它将面临“脆弱、强制、紧张”三重制约。即保障的资源条件贫乏、政府强力主导下经济社会要素投入大、保障所有人口的食物及粮食安全的能力不宽裕。 因此,如何借助海外资源,已成为中国维护自身粮食安全不得不研究的新课题。但在此领域内,就目前的表现来看,体量庞大的中国还只能算是一个“迟

从中国玉米生物乙醇发展分析生物能源对粮食安全的影响

全球正面临空前的能源危机,一方面能源需求激增,另一方面能源供给有限,寻找并研制新能源替 代传统能源成为唯一破解办法。近几年来,国内也掀起发展生物能源的热浪,但是由于技术有限,发展生 收稿日期:2011-05-03 作者简介:郭玲霞(1984-),女,山西长治人,博士生;研究方向:资源与环境评价,土地经济与政策。 从中国玉米生物乙醇发展分析生物能源 对粮食安全的影响 郭玲霞1,2,黄朝禧1,2,彭开丽1,2 (1.华中农业大学经济管理-土地管理学院,湖北 武汉 430070;2.湖北现代农业产业发展研究中心,湖北武汉430070) Does Development of Bio-energy Really Affect the “food ”? ———Based on the Development of Chinese Corn Bio-ethanol Guo Lingxia 1,2,Huang Chaoxi 1,2,Peng Kaili 1,2 (1.College of Land Management,Huazhong Agricultural University ,Wuhan 430070,China ; 2.Hubei Modern Agricultural Industry Development Research Center ,Wuhan 430070,China ) Abstract:Taking bio-ethanol from corn as an example,this paper quantitatively analyzes relationship between “biological energy ”and “food ”with the means of scenario analysis.The results show that the development of corn bio-ethanol plays an impact on the demand for corn.If do a more realistic predictions to the other industrial use and rations of grain,the supply and demand conditions will be relieved to some degree.So the development of corn bio -ethanol will not impact the “food ”problem significantly.But considering stocks and exports,the relations are rather strained between supply and demand of corn.Food energy ’s development is an ordeal of technology and strategy,actively guide technological innovation,and to ensure the most basic food needs is the good way for the future. Key words:bio-energy ;bio-ethanol ;corn ;food security 摘要:本文以玉米生物乙醇为例,采用情景分析法定量分析“生物能源”与“吃饭”的关系。研究表明:(1) 设定2020年生物乙醇的产量为1000万吨、1500万吨和2300万吨,玉米生物乙醇占生物乙醇的60%、 40%和20%,则9个子情景所需玉米量最多3864万吨,最少560万吨;(2)结合其他玉米需求分析其供需 关系,发现9个子情景均未达均衡,最大和最小缺口分别为4249万吨和945万吨,说明玉米生物乙醇的发展对玉米需求造成了影响。如对口粮和其他工业用粮进行更切合实际的预测,则供求情况会有所缓解,所以玉米生物乙醇的发展不会对“吃饭”问题造成太大影响。但若考虑库存和出口则会显得供求紧张。发展粮食能源是一场技术与战略的考验,积极引导技术创新,并保证最基本的粮食需求是未来的出路。关键词:生物能源;生物乙醇;玉米;粮食安全中图分类号:F326.11;TK6 文献标识码:A

耕地资源可持续利用与国家粮食安全_吴艳玲

光明日报/2013年/5月/26日/第007版 理论·实践 耕地资源可持续利用与国家粮食安全 黑龙江大学经济与工商管理学院吴艳玲 根据耕地资源可持续利用方式的差异性概括其涵义,大致有两种类型:一种是外延式耕地资源可持续利用,即耕地资源的数量平衡,保持耕地资源总数的稳定;另一种则是内涵式耕地资源可持续利用,即耕地资源的质量稳定或提高,包括耕地对农业生产适宜性、物质生产力、耕地利用经济效益和耕地环境等多个方面。其中,内涵式耕地资源可持续利用对农业生产发展更具潜力。耕地资源数量下降会直接影响国家粮食安全,耕地资源质量下降则通过影响食品安全间接影响国家粮食安全。国土资源部2009年发布的《中国耕地质量等级调查与评定》显示,我国耕地质量等别总体偏低。我国每年城镇发展和各项基础设施建设占用了大量高等级耕地,而补充的耕地主要分布在水热、区位、地形条件相对较差的地区,总体质量不高。从这个意义上讲,仅保住18亿亩耕地数量是不够的,还必须保证耕地质量,确保耕地生产能力的稳步提升。 耕地资源可持续利用的障碍分析 耕地资源数量减少。资料显示,由于耕地后备资源严重不足,我国耕地面积急剧下降,仅在1996—2003年,由于建设用地等,全国耕地面积就减少近1亿亩,平均每年减少0.8%。根据预测,到2020年,我国耕地的保有量还将较目前减少7%。 耕地资源质量退化。我国耕地不仅人均数量少,而且质量偏低,存在着高中产农田比重不断下降、土壤营养比例严重失调、污染日趋加剧等诸多问题。中低产田由于保水保肥、耐水耐肥性差,更是“吃肥、吃水、吃工”,要维持高产只能大量使用化肥、农药。耕地质量低造成了我国的粮食生产能力低而不稳,国家的粮食安全没有根本保证。 耕地保护“重数量、轻质量”倾向普遍。其主要表现就是耕地占优补劣现象。伴随着中国城镇化进程,一些城镇周围和交通沿线质量好、基础设施好的良田沃土被大量占用,部分新补充耕地主要分布在耕作条件相对较差的地区,耕地质量总体下降,已严重影响到我国耕地生产能力,威胁国家粮食安全。 阻碍耕地资源可持续利用的经济原因分析 耕地资源投入方向的比较利益差是耕地资源数量减少的主要经济原因。对于资源,经济主体会选择将其投入到经济效益最高的利用方式中,从而实现经济资源的有效利用。土地资源利用中存在着巨大的“剪刀差”,非农业利用带来的短期经济效益远远大于农业利用的经济效益,把农业用地转化为非农业用地能够带来大量收益,导致一些人违规占用耕地。据公开资料,1998年全国耕地面积尚有19.45亿亩,仅过7年,到2005年就已降至18.31亿亩,非农建设占地发展速度惊人。 农业生产与非农业生产的比较利益差是耕地资源质量退化的主要经济原因。农村劳动资源所有者在配置资源时会考虑到把劳动资源投入农业生产和非农业生产所带来的利益差。耕地资源质量下降的部分原因在于农民种地不养地,而这又源于时间投入上的“剪刀差”,同样的时间投入农业生产和非农业生产之间的差额使得农民过于依赖农药、化肥,而不愿意把时间用在农业生产上,农民种粮和保护耕地的积极性不高,撂荒现象普遍存在。 财政投入上重数量轻质量。耕地资源质量建设还受农田灌排基础设施、水土保持设施等众多因素的影响,工作面广量大,综合性强,不但需要多部门协调配合,而且更需要财政资金的支持。但是耕地资源质量建设较难衡量,数量平衡则较易考核,使得财政资金更多地投入到耕地资源占补平衡方面,“重数量轻质量”不利于耕地资源可持续利用。

基于三农问题的粮食安全问题初探

基于三农问题的粮食安 全问题初探 集团公司文件内部编码:(TTT-UUTT-MMYB-URTTY-ITTLTY-

基于“三农”问题的粮食安全问题初探摘要:粮食生产发展关系现代农业的推进,影响着农民增收和粮食主产区的社会经济发展,直接涉及整个农村的社会风貌,可以说粮食是“三农”问题的核心,抓住了粮食问题,粮食安全有了保障,“三农”问题的解决也有了基础,有利于推进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实现农村和谐。同时,要想研究解决粮食安全问题,也应该着眼于“三农”领域来考虑。 【关键词】:粮食安全重要性影响因素三农问题 粮食安全始终是大国的隐忧,我国的党和政府历来更是高度重视粮食安全,作为13多亿人口的大国,我国的粮食安全地位更为突出,更为重要,假若我国粮食安全出问题,农业就要出问题,从而影响“三农”问题的解决。因此,要更好的解决“三农”问题,必须进一步了解粮食安全对“三农”问题的重要性。 一、粮食安全对解决“三农”问题的重要性 (一)粮食是农业的支柱和基础

农业是国民经济的基础,粮食则是农业的支柱和基础。随着国民经济现代化和农业现代化的推进,虽然粮食在农业及国民生产总值中的比重不断降低,但粮食在整个农业的基础性战略地位不会发生变化。这种基础地位表现在四个方面:(1)粮食是人类社会生存发展的基础生活资料。“民以食为天”,粮食是维持生命、进行新陈代谢最基本的营养物质,粮食为人类生存提供了最基本的生存资料,粮食商品具有普遍性和不可替代性。(2)粮食是农业的重要组成部分。虽然随着农业结构的进一步调整,种植业在整个农业产值中的比例逐渐下降,但目前仍占到整个农业产值的50%左右,而在种植业中粮食作物播种面积占到66%左右。(3)粮食提供了最为重要的工业原材料。据统计,轻纺工业原料的60%~70%,是由农业提供的,而其中,粮食是最主要的原料。近年来,随着科技进步,粮食作为工农业生产资料的用途继续增加,如高分子合成工业的发展,使得粮食用于制造塑料、人造树脂、人造橡胶等填充料;随着生物质能源技术进步,玉米等粮食作物成为最重要的燃料乙醇、生物柴油以及生物化工产品的原材料。(4)粮食是稳定市场和物价水平的重要战略物资。粮食价格的高低,稳定与否,不仅直接影响与粮食密切相关的产品,还会影响其他商品的价格。在我国目前CPI构成中,粮食类占得比重达30%以上,粮食价格变动最为直接地影响到全社会物价水平。 (二)粮食收入是稳定广大农民的基础性收入保障

中国粮食安全问题及应对策略分析

中国粮食安全问题及应对策略分析 摘要 我国是一个人口大国,人口众多土地有限是我国基本国情,吃饭问题在现阶段虽不是是么大问题,但由于经济发展需要建设公路、桥梁、民房等造成土地面积的不断减少,还有人口的不断增多势必成为粮食安全问题的一个隐患。依靠科学技术成为现阶段增加粮食产的一个重要方法。但对中国的国情来讲,人口急剧的膨胀对粮食的需求也会不断增长。另外,粮食作为一种必需品,战略不可缺少的。这就要求粮食不仅能满足但前国民需要,更要有足够的储备,以应付各种意外变故。因此,中国粮食还存在很多潜在的安全因素,正确处理粮食生产及市场粮食物价具有重要意义。政府也有必要加大力度对土地等的调控。确保中国粮食在一个稳定的安全环境中。 关键词 粮食安全;认识误区;标本兼治 一、中国粮食安全问题的现实性及重要性 据1996年10月国务院发布的粮食白皮书预计,中国2000年的粮食需求量为5亿吨,然后总需求量每年平均增加500万吨,到2010年中国粮食总需求预计将达到亿吨。然而,1998-2003年,中国粮食产量连续5年下降,2003年产量才亿多吨。也就是说,从2000-2003年,中国主要靠释放库存和进口来弥补供应缺口。在这种情况下,中央政府使出了浑身解数,一方面,粮食涨价,提高保护价,进行粮食直补;另一方面,免除了延续了二千多年的农业税,又宣布了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的好消息。接下来政府的运作空间已经很小,农业税已免除,粮价不可能再涨很多,粮补必须考虑到国家的财政承受能力。但城乡差距还在不断扩大,城市化、工业化还将进一步蚕食优质土地,导致土地、资本、劳动力从农业的净流出,使粮食产量很难增加甚至可能下降。然而,中国人口依然在刚性增加,人均消费也在提高,需求总量必然进一步增加,这必然导致更大的供需缺口,近期粮食市场的涨价可能就是对此预期的反应。? 作为一种必需品,粮食和其他的商品不一样,是一种战略物资,不可或缺,粮食安全问题关涉到国计民生,国家的稳定,民族的独立。因此,我们不可能依靠国际市场来填补中国的粮食缺口,国际市场也不可能解决13亿中国人的粮食问题。我们必须立足于粮食的基本自给自足,这样才能使中国的现代化和民族独立有一个基本的保障。 二、中国粮食安全问题的长期性 1.由于农业基础设施年久失修,城市化、工业化的发展,农业比较效益低下,导致各种生产要素投入减少,这必然导致农业的总体生产能力下降,产量难以提高

搞好粮食生产 确保粮食安全的几点看法文档

搞好粮食生产确保粮食安全的几点看法文档 Some opinions on how to do well in grain production an d ensure food security 编订:JinTai College

搞好粮食生产确保粮食安全的几点看法文档 小泰温馨提示:调研报告是以研究为目的,根据社会或工作的需要, 制定出切实可行的调研计划,即将被动的适应变为有计划的、积极主 动的写作实践,从明确的追求出发,经常深入到社会第一线,不断了 解新情况、新问题,有意识地探索和研究,写出有价值的调研报告。 本文档根据调研报告内容要求展开说明,具有实践指导意义,便于学 习和使用,本文下载后内容可随意修改调整及打印。 确保粮食安全的几点看法 ”粮食为万物之首,粮价乃万价之基”。粮食作为重要 的战略物资,粮食安全事关国民经济发展和社会稳定的大局。如何搞好粮食生产,确保粮食安全一直是各级政府十分关注的课题。现结合我市实际,谈谈个人的一些看法。 一、政府高度重视粮食生产和安全 粮食安全是政府行为,政府必须承担起保障粮食安全的 义务,切实履行建立粮食安全体系的职责,实现稳定粮食生产,稳定粮食供应,保障低收入阶层粮食供给。首先严格执行耕地保护制度,控制非农建设占用耕地。随着经济的发展,城镇化、工业化水平的不断提高,我市耕地和粮田面积逐步减少,而且

减少幅度有逐年增大的趋势,特别是农业结构战略性调整的日益深入和生态建设的不断发展,种植业生产将呈现蔬菜产业和其他高效优势产品生产规模持续扩大、粮食生产规模逐渐缩减的趋向。目前,我市现有人口107万,粮田面积69万亩,人 均仅0.65亩,因此,控制非农建设占用耕地,严厉打击非法 占用和破坏耕地的行为,切实保护和建设好基本农田,显得尤为重要。其次大力加强农业科技推广体系建设,改善粮食品种结构和质量。近年来,受结构调整和市场价格低迷的双重影响,我国农业科技保障体系也正在经历着深刻的变革,国家资助和将研究与推广的重点由高产转变为优质,由粮食作物转向其他经济作物,由此也导致了我国粮食生产能力的下降。到目前为止,基层农业科技推广体系比任何时候都薄弱,大批粮食生产的先进实用技术不能得到及时推广,粮食品种结构和质量不适应市场要求,缺乏市场竞争力,适销对路的优质粮食和专用粮食,供不应求,一些质量较差的粮食滞销,积压较多。因此,大力推广粮食优良品种种植,形成规模优势,加强信息服务体系建设,及时发布市场行情,科学预测市场走向,引导农民合理种植,不失为提高粮食经济综合效益、增加农民收入的有效途径。 二、切实转变职能,深化粮食流通体制改革

粮食安全论文-我国粮食安全的隐忧及对策思考

粮食安全论文- 我国粮食安全的隐忧及对策思考 摘要:粮食安全问题不仅是一个重要的经济问题,更是一个重要的政治问题,尤其对我们这样一个13亿人口的大国而言,粮食安全尤为重要。近年来,全球范围内的饥饿与粮食安全问题始终是国际社会关注的热点,我国的粮食安全也面临许多隐忧。要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稳定协调可持续发展,必须以积极务实的对策解决好粮食安全问题。 关键词:粮食安全;重要性;隐忧;对策 国以民为本,民以食为天,食以粮为源。对于国家来说,粮食安全是关乎国计民生的大事;对于世界来说,粮食安全是实现和谐世界的保证。据悉,全球饥饿人口在2009年首次突破了10亿,约占世界人口的1/6,粮食安全问题十分紧迫。对于我们这样一个正处于工业化、信息化、城镇化加速推进的国家而言,确保粮食安全不仅是实现国民经济又好又快发展的基本条件,而且是促进社会稳定和谐的重要保障。 一、新形势下粮食安全的特殊重要性 所谓粮食安全,是指在保证国家遭遇各种灾害和战事时有足够应对储备的前提下,在使国家生态环境不断得到改善的前提下,国家具有持续保障所有国民能及时买得到、买得起、价格基本平稳的符合国民习俗要求的、符合食品安全的、符合国民健康营养标准所需要的粮食。1996年11月第二次世界粮食首脑会议通过的《罗马宣言》对粮食安全作出进一步表述,即“只有当所有人在任何时候都能够在物质上和经济上获得足够、安全和富有营养的粮食,来满足其积极和健康生活的膳食需要及食物喜好时,才实现了粮食安全”。 2009年11月18日,为期3天的世界粮食安全首脑会议在罗马落下帷幕。此前,联合国粮农组织(FAO)总干事迪乌夫以绝食的方式希望引起世界对全球日益增加的饥饿人口的 注意,据FAO的报告指出,截至去年,全球饥饿人口已达10.2亿人,其中全球有29个贫困国家面临着严重的饥荒,这种情况反映出目前脆弱的粮食安全系统,也促使我们必须从在一个相当高的立足点上,充分认识粮食安全问题的特殊重要性。 1粮食安全是经济发展的前提条件。农业是人类“母亲产业”,在人类茹毛饮血的远古时代,农业就已经是人类抵御自然威胁和赖以生存的根本。农业生产的直接成果就是粮食,粮食是人类赖以生存和发展的根本,没有粮食就没有人类的一切,更不会有人类的现代文明。发展粮食生产就必须大力发展农业,二者相辅相成,紧密相关。从某种意义上讲,以粮食生产为主要目的的农业发展状况直接影响、左右着国民经济全局的发展。社会生产的发展首先开始于农业,在农业发展的基础上才有工业的产生和发展。只有在农业和工业发展的基础上,才会有第三产业的发展。邓小平同志也曾指出:“农业问题,主要是粮食问题”,“要避免过几年又进口上千万吨粮食的局面,如果那样,将会影响我们的经济发展速度。”农业是国民经济中最基本的物质生产部门,是工业等其他物质生产部门与一切非物质生产部门存在与发展的必要条件。工业发展所用的原料来自粮食生产,作为农业产品的粮食又是所有产业发展的劳动力维持生存的直接、间接物质基础,因此,与农业发展密切相关的粮食安全是经济发展的前提条件。 2粮食安全是国家安全的战略基础。粮食是社会安定的基础,农业是安定天下的产业。农业能否稳定发展,能否提供与人们生活水准逐渐提高这一基本趋势相适应的农、副产品,关系到国家的安全和社会的安定。如果不能提供粮食和必需的食品,那么,人民的生活就不会安定,生产就不能发展,国家将失去自立的基础。从这个意义上讲,粮食在国家安全上居于基础性地位。所以,粮食问题是安全问题,而非经济问题。中国是一个粮食生产大国,也是一个粮食消费大国,从国家安全战略角度看,我国人口众多、农业受自然风险和市场风险

高三地理二轮复习 耕地资源与粮食安全任务单

地理教学资源学习任务单

三、自主检测 习题训练: 下表为2017年我国上海、浙江、陕西和新疆四省(市、区)不同土地利用类型面积比重表(单位:%)。完成下列1~2题。 1.甲是() A. 新疆 B. 上海 C. 浙江 D. 陕西 2.乙、丙两省(市、区)建设用地比重差异大的主要因素有() ①人口密度差异②矿产资源开发程度③经济发展水平④城市公共服务水平 A. ①② B. ①③ C. ②④ D. ③④ 休耕指耕地在可种作物的季节只耕不种或不耕不种,是保护耕地、修复生态、调整种植结构、减少水分和养分消耗的有效措施。农业部表示:耕地轮作休耕要尊重农民意愿,让农民自主参与轮作休耕。近年来,在严重干旱缺水的河北省黑龙港地下水漏斗区,连续多年实施季节性休耕,这意味着中国农业生产理念的重大改变。据此回答3~4题。 3.河北黑龙港地区实行“一季休耕、一季雨养”,以达到减少地下水用量的目的,该地区因休耕而使产量明显减少的农作物是() A. 玉米 B. 棉花 C. 冬小麦 D. 花生 4.一般而言,在推行休耕的过程中,对农户休耕意愿影响最小的因素是() A. 土壤肥沃程度 B. 地表起伏状况 C. 政府经济补贴 D. 人均耕地面积 5.阅读图文资料,完成下列要求 乌兹别克斯坦深居亚洲腹地,号称“中亚之中”,是世界少有的双重内陆国(被内陆国包国的国家)。该国国土虽多荒漠,但却有着发达的农耕历史,是中亚人口最多的国家,耕地占国土总面积的10.3%,人均耕地0.14公顷,远高于我国。该国粮食生产完全自给自足,不仅是世界重要的棉花出口国,还是中亚最大的瓜果种植基地,果蔬出口至80余个国家和地区。近年来,随着我国丝绸之路经济带的建设,中国与乌兹别克斯坦经贸合作不断加强。 (1)分析该国耕地资源相对富足的自然原因。

生物能源与粮食安全

生物能源与粮食安全 (Food Security and the Surge Toward Biofuels … and Food Insecurity?)Michael Glantz (NCAR) 著何皓 (HIT) 翻译叶谦 (NCAR) 校对一场大的争论正在酝酿之中,可以预计,这场争论将会愈演愈烈,而人们争论的中心是:种植农作物是用来满足人类食物和喂养牲畜的需求,还是为了将其转换成生物能源。这听上去是一个简单的问题,只不过是从食物和能源中选择一个而已。但是,两者都是社会所必需的。即使目前还没有被认识到,这个问题还涉及到伦理学。这是因为,富裕的国家可以两者兼得,而贫穷的国家却不可能,除非他们做出一定的牺牲。 将耕种土地的目的从食物生产转变成生物能源生产,将可能会带来一系列的得与失,利益与成本。我们有足够的理由相信,那些从土地利用目标转换过程中获利的国家将不会去帮助那些由此遭受损失的国家!诚然,由于不同人观察角度的不同,对这个问题的正反两个方面可以有许多不同的观点。而对于我们这些有关食物和能源问题的外行,首先所面对的一个问题就是,在你听到另外一种观点的论证之前,两种完全不同的观点—-无论是赞成将耕地用于种植粮食还是用于生产生物能---都具有说服力。 虽然揭示和澄清这个争论的各个方面不会让食物还是能源的选择更加容易,但会有助于揭示食物-生物能-环境之间相互作用的内在联系.

引发这个争论的根本原因就是汽油价格的飙升。如果汽油的价格不是如此之高(并且还在继续上涨),生物能源的开发是不会如此引人注目。各国政府需要能源以保持经济运行和增长。与此同时,化石燃料的燃烧,化肥的使用,土地利用的改变(如对热带雨林的破坏)正让人们高度担心由此引发的全球气候变暖。很多政府,或是出于对全球气候变暖的重视或是看到了生物能源能够致富或省钱的机遇,都迅速开始了或是供国内使用或是为出口的生物能源生产计划。一些国家将注意力集中在将玉米转化成酒精(如美国),另一些国家则集中在利用甘蔗(如巴西),还有些国家则关心油棕榈的使用(如印度尼西亚)。种植这些东西需要土地,这对那些没有足够土地资源的地区而言,生物能源的生产商对政府所施加的巨大压力,使粮食种植地(还有自然保护区)成为当然的挤占对象,. 一种显而易见—虽然尚未被证实—的担心就是,扩大用于生产生物能源的土地面积会对生产粮食的土地.造成一种称为“零和”的矛盾。零和是指从生产生物能源所得就会伴随着粮食安全某种程度上的降低。生物能源生产商和一些支持者反对此说法。他们指出,可以用那些目前没有种植食用农作物的土地来生产生物能源农作物。

论中国的粮食安全问题

龙源期刊网 https://www.360docs.net/doc/c210935092.html, 论中国的粮食安全问题 作者:余晓峰 来源:《经济研究导刊》2010年第19期 摘要:目前世界粮食危机日趋严重,粮食供需矛盾突出,粮食安全问题成为全世界亟待解决的问题。粮食危机的发生有着深层次的原因。建国以后中国粮食生产取得了巨大的成就,中国粮 食已经做到基本自给。但新时期随着工业化和城镇化的推进,粮食安全问题在中国同样存在。 在严峻的挑战面前,中国只有在保护农民种粮积极性、提高粮食生产能力、健全国家和粮食储 备体系、加强耕地保护和严格限制粮食的工业化等方面下大力气,中国才能切实保证粮食安 全。 关键词:世界粮食危机;粮食危机;中国;粮食安全 中图分类号:F12文献标志码:A文章编号:1673-291X(2010)19-0154-03 突如其来的世界粮食危机使整个世界面临饥荒,它是比能源危机和金融危机更为严重的世 界性的危机,粮食安全问题又严肃地摆在了世界各国面前。中国最大的国情是有占世界五分之 一的人口,养活这13亿人口是第一位重要的事情。因此,中国的粮食安全显得比世界上任何国家都重要得多。这就要求中国的粮食安全决不能只顾眼前,而要着眼于长远和未来。 一、世界粮食危机的背景 (一)世界粮食危机的现状 从2006年下半年开始萌生、滋长,到2008年全面爆发的世界粮食危机在接踵而来的金融 危机作用下,产生了深刻影响,由于食品原料成本飞涨、燃料价格上升、不可预知的天气等因素,全球正在遭遇第二次世界大战以来首次大范围粮食危机。国际粮价成倍暴涨,世界粮食库存直 跌到安全线以下,供不应求状况频现,“粮荒”波及世界许多地区,甚至在有些国家引发了社会骚乱。联合国粮农组织和联合国世界粮食计划署2009年10月14日发表报告说,2009年全球营养不良人口将达到10.2亿,为1970年以来的最高水平[1]。 这场世界粮食危机不是偶然发生的,是世界粮食长期供求失衡的必然结果。早已有专家指出,世界粮食产量已多年徘徊不前,世界粮食库存这些年以来也连续下降,而同期世界人口却不断增加,现已达66亿多。国际谷物理事会最近预测,2009—2010年度,全球谷物总产量约为17.48亿吨,比上年度减少4 400万吨[2]。 (二)世界粮食危机的原因

粮食安全生产与农业产业结构调整

粮食安全与农业产业结构调整 粮食安全的定义 粮食安全界定为“所有人在任何时候都能够在物质上和经济上获得足够、有营养和安全的食物”。从广义上说是指一个国家或一个地区粮食对社会与经济发展提供的保障程度。其内容由两大部分组成,即消费量加储备量。 我国现实粮食生产状况 1996年,我国发表了“中国粮食白皮书”,根据“白皮书对我国2000-2030 年粮食需求预测,2000年,我国总人口达13(亿)的条件下,平均每人消费385公斤粮食,需求粮食5亿吨。2010年,我国总人口达14(亿)的条件下,平均每人消费390公斤粮食,需求粮食5.5亿吨。2030年,我国总人口达16(亿)的条件下,平均每人消费400公斤粮食,需求粮食6.4亿吨。 改革开放26年,中国粮食生产出现过3次供大于求。第一次是1984年,稻谷价格跌到统购价以下,农民的积极性受到极大挫伤。第二次是1990年,国家及时出台了保护价、专项储备等政策。第三次是1996年。每次供大于求之后都带来了更长时间的粮食产量徘徊。在经历7年的粮价低迷之后,去年10月开始中国粮食价格上涨。 现实的情况使人担忧,中国粮食生产从1998年到2000年的3年间,总产减少500多亿公斤,减幅达9.84%。2000年,我国粮食总产4.6268亿吨,2002年,我国粮食播种面积15.91亿亩,总产4.5264亿吨,比2000年又减少2.1%,人均粮食产量为360公斤。两年产量和人均占有均低于“百皮书”预测值。众所周知,在我国人口基数近一二十年不能大幅度下降的情况下,

粮食生产的极不稳定对我国意味什么。 目前我国粮食安全方面存在的问题 1.耕地流失严重,粮食播种面积减少,严重制约了我国粮食生产的持续发展。1996—2002年全国粮食播种面积约减少了上亿亩。近几年来,各地在农业结构调整中,普遍调减了粮食播种面积。连续几年的持续调减,出现了粮食生产的较大滑坡,进而导致了供求关系的失衡。 2.种粮比较收益低,严重挫伤了农民的生产积极性,导致我国粮食生产的徘徊不前。近些年来,由于粮食价格的持续走低,农民种粮的纯收益大幅度降低,甚至出现了亏本现象。这种现象严重挫伤了农民种粮的积极性,导致许多农民弃农经商或外出打工,出现了撂荒的情况。粮价对农民种粮的作用非常明显。1994—1996年国家曾连续大幅度提高粮食收购价格,提价幅度达40%,极大地刺激了农民的种粮积极性。1997年以后,受粮食市场供大于求的影响,粮食价格持续下跌。到2000年,粮食定购价格已降至1994年的水平,而粮食市场价格已低于1994年的水平,农民种粮已基本无利可图。农民对粮价下跌的直接反应就是减少粮食种植面积,改种经济效益较高的其它作物。 3.加入WTO以后,我国农业基础的脆弱性更加突出,我国农业产业化程度较低,生产成本相对较高,农产品特别是粮食在国际市场上竞争能力较弱。国外粮食一旦大量流人国内,必将冲击我国的粮食市场,导致粮食价格的进一步下跌,农民增收将面临更加困难的局面。我国粮食产品在国际市场上已不具有价格竞争优势。 4.粮食消费需求呈刚性增长,并出现多样化的特点,加大了粮食供应的

我国粮食安全的隐忧及对策思考

我国粮食安全的隐忧及对策思考 纪红录 谷城县粮食局城关粮食收储公司 摘要:粮食安全问题不仅是一个重要的经济问题,更是一个重要的政治问题,尤其对我们这样一个13亿人口的大国而言,粮食安全尤为重要。近年来,全球范围内的饥饿与粮食安全问题始终是国际社会关注的热点,我国的粮食安全也面临许多隐忧。要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稳定协调可持续发展,必须以积极务实的对策解决好粮食安全问题。 关键词:粮食安全;重要性;隐忧;对策 国以民为本,民以食为天,食以粮为源。对于国家来说,粮食安全是关乎国计民生的大事;对于世界来说,粮食安全是实现和谐世界的保证。据悉,全球饥饿人口在2009年首次突破了10亿,约占世界人口的1/6,粮食安全问题十分紧迫。对于我们这样一个正处于工业化、信息化、城镇化加速推进的国家而言,确保粮食安全不仅是实现国民经济又好又快发展的基本条件,而且是促进社会稳定和谐的重要保障。 一、新形势下粮食安全的特殊重要性 所谓粮食安全,是指在保证国家遭遇各种灾害和战事时有足够应对储备的前提下,在使国家生态环境不断得到改善的前提下,国家具有持续保障所有国民能及时买得到、买得起、价格基本平稳的符合国民习俗要求的、符合食品安全的、符合国民健康营养标准所需要的粮食。1996年11月第二次世界粮食首脑会议通过的《罗马宣言》对粮食安全作出进一步表述,即“只有当所有人在任

何时候都能够在物质上和经济上获得足够、安全和富有营养的粮食,来满足其积极和健康生活的膳食需要及食物喜好时,才实现了粮食安全”。 2009年11月18日,为期3天的世界粮食安全首脑会议在罗马落下帷幕。此前,联合国粮农组织(FAO)总干事迪乌夫以绝食的方式希望引起世界对全球日益增加的饥饿人口的注意,据FAO的报告指出,截至去年,全球饥饿人口已达10.2亿人,其中全球有29个贫困国家面临着严重的饥荒,这种情况反映出目前脆弱的粮食安全系统,也促使我们必须从在一个相当高的立足点上,充分认识粮食安全问题的特殊重要性。 1 粮食安全是经济发展的前提条件。农业是人类“母亲产业”,在人类茹毛饮血的远古时代,农业就已经是人类抵御自然威胁和赖以生存的根本。农业生产的直接成果就是粮食,粮食是人类赖以生存和发展的根本,没有粮食就没有人类的一切,更不会有人类的现代文明。发展粮食生产就必须大力发展农业,二者相辅相成,紧密相关。从某种意义上讲,以粮食生产为主要目的的农业发展状况直接影响、左右着国民经济全局的发展。社会生产的发展首先开始于农业,在农业发展的基础上才有工业的产生和发展。只有在农业和工业发展的基础上,才会有第三产业的发展。邓小平同志也曾指出:“农业问题,主要是粮食问题”,“要避免过几年又进口上千万吨粮食的局面,如果那样,将会影响我们的经济发展速度。”农业是国民经济中最基本的物质生产部门,是工业等其他物质生产部门与一切非物质生产部门存在与发展的必要条件。工业发展所用的原料来自粮食生产,作为农业产品的粮食又是所有产业发展的劳动力维持生存的直接、间接物质基础,因此,与农业发展密切相关的粮食安全是经济发展的前提条件。

[生物,能源,粮食安全]生物能源与粮食安全及减排温室气体效应

生物能源与粮食安全及减排温室气体效应 生物能源与粮食安全及减排温室气体效应 2dash;“就是把美国全部的耕地都改种玉米等,也只能满足其石油年需量的11%”,典型地反映了目前一般习惯于将生物能源直接与粮食/食油划等号的思维。 有文章预言,美国发展生物乙醇将用掉自产玉米的大部分。事实上,美国的有关方面就从未设想过今后主要靠玉米制燃料乙醇。在某种意义上说,用玉米制乙醇只是权宜之计。除了在2007年总统国情咨文中,寄巨大希望于“第二代生物乙醇”——由木质纤维类原料制取乙醇,要求5年内达到工业化生产规模之外,美有关部门从未有过今后要大量增加用玉 米等粮食制取生物燃料的计划。相反,由美国能源部(DOE)和农业部(USDA)完成的未来30 年生物能源原料的规划研究宣布,要在2030—2050年期间,使生物质能满足替代年石油消费量的30%的目标:①替代5%的燃油发电量;②替代20%的交通运输用燃油;③替代25%的石化材料工业用石油。并完全可以在不影响食物、饲料和玉米、大豆等出口的情况下,提供10亿多万吨生物质原料。其中,用于生物燃料的谷物仅为每年8700万t,仅比当前的 用量多出不到1000万t。 国际上正在如火如荼研发的第三代生物燃油(含油藻类制乙/丁醇、生物柴油),预示了生物燃料不会与农业争耕地的前景。据SEibert M.King等发表的最新研究结果表明,对第一代(玉米)乙醇而言,用相当于目前玉米种植面积的4倍的耕地,能全部取代美国的汽油。 第二代(纤维类)乙醇要全部取代汽油消费量,需要稍大于目前的玉米种植面积的边际土地。至于第三代燃油,所需的废地/水面面积更是只相当于美国国土面积的约3%。 其次,谷物乙醇与粮食安全的关系真的像有些人描述的那样,是绝对势不两立,对中国来说是洪水猛兽?否。 当前我国玉米最主要的消费对象是畜、禽和水产饲养业。2007年,用作饲料的玉米,占玉米总产量的60%。而且饲用玉米量仍在以每年400万t以上的速度增加。预计2008年将占到玉米总产量的66%。我国饲 料业最短缺的就是蛋白原料,为此不得不每年进口3500万t大豆和超过100万t的鱼粉。今 后蛋白饲料的缺口还将进一步扩大。 与发达国家的农民享受着高额的农业补贴完全不同,包括我国在内的发展中国家的农民长期以来饱受粮、油低价格TBE(甲基叔丁基醚)会造成很重的空气和地下水污染。美国一些 空气污染严重的州如加利福 至于欧盟国家,更是将生物能源的减排温室气体效应,作为发展生物柴油等生物燃料的首要目标和议事出发点。因为它们都签署了具有国际约束力的“京都议定书”。而且在即将进人“后京都时代”之际,又都相继制定了更雄心勃勃的温室气体减排规划。瑞典首相20

粮食安全存在的问题及其对策

粮食安全存在的问题及其对策 摘要:粮食安全问题不仅是一个重要的经济问题,更是一个重要的政治问题,尤其对我们这样一个13亿人口的大国而言,粮食安全尤为重要。近年来,全球范围内的饥饿与粮食安全问题始终是国际社会关注的热点,我国的粮食安全也面临许多隐忧。要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稳定协调可持续发展,必须以积极务实的对策解决好粮食安全问题。 关键词:粮食安全;重要性;隐忧;对策 正文:国以民为本,民以食为天,食以粮为源。对于国家来说,粮食安全是关乎国计民生的大事;对于世界来说,粮食安全是实现和谐世界的保证。据悉,全球饥饿人口在2009年首次突破了10亿,约占世界人口的1/6,粮食安全问题十分紧迫。对于我们这样一个正处于工业化、信息化、城镇化加速推进的国家而言,确保粮食安全不仅是实现国民经济又好又快发展的基本条件,而且是促进社会稳定和谐的重要保障。 一、经济全球化背景下的世界粮食危机问题 随着生产和贸易全球化的发展,发达国家的大型农场和跨国农业企业在世界粮食生产和贸易中居有利地位。大型农场已构成发达国家农业生产的基础,跨国农业企业垄断了从种子到期货的全过程,形成了农业、工业与金融一体化的农业产业体系。建立在大型农场基础上的发达国家的国内农业产业体系,在生产和贸易全球化的条件下,逐步向全球拓展。全球四大跨国农业企业控制了世界粮食产业链,掌控世界粮食价格的定价权。它们以低于成本的价格,向其他国家尤其是发展中国家倾销,抢占发展中国家的国内市场,并在必要时抬高价格,从中获取暴利。发展中国家组织化程度很低的农民和实力弱小的农业企业被迫与发达国家的大型农场和跨国农业企业竞争。这种不公平竞争的结果是,发展中国家的粮食生产基本无利可图,不得不转向生产其他经济作物。大规模种植结构的调整和土地兼并,导致发展中国家国内粮食产量急剧下降,对外依赖不断增强,并引发社会动荡和政治危机。而发达国家的跨国农业企业则成为世界粮食危机中粮价大涨的最大获利者。 金融全球化在近几年来呈明显加速发展之势,已成为经济全球化最突出的特征。在金融全球化的条件下,粮食实际上已成为金融衍生品,粮食价格有可能完全背离粮食供求,更多地受金融投机活动的影响。2009年以来,由于国际金融危机对实体经济的影响进一步加大,

中国的耕地资源与粮食安全.doc

第三节中国的耕地资源与粮食安全 课程标准 核心素养目标 运用图表,解释中国耕地资源的分布,说明其开发利用现状,以及耕地保护与粮食安全的关系1.运用图表,了解中国耕地资源的分布。(区域认知) 2.运用图表,说明中国耕地资源的概况。(综合思维) 3.结合资料,分析耕地资源开发过程中我国耕地问题及采取的措施。(地理实践力) 4.结合资料,分析耕地保护与粮食安全的关系,形成可持续发展的观念。(可持续发展观) 一、粮食生产安全的资源基础 1.粮食安全的含义:指保证人们能够及时得到生存和健康所需要的足够食物。 2.粮食安全的地位:国家安全的基本物质保障。 3.我国的耕地资源与粮食生产能力的主要特征 (1)人均耕地少,后备耕地资源有限。随着人口持续增长和各类建设用地的扩展,人均耕地面积不断减少;可开发的后备耕地资源数量少、质量低,开发难度大。 (2)耕地质量总体欠佳,退化和污染问题严重。 (3)耕地空间分布不均,水土资源配置不佳。 ①南方地区:水热资源充足,耕地以水田为主,是城镇化与工业化占用优质耕地最为严重的地区。 ②北方地区:水热资源有限,耕地以旱地为主,是我国新增耕地的主要分布区,但新增耕地往往都是质量较低的耕地。 ③西北地区:耕地仅分布在水资源条件相对较好的绿洲。 (4)农业气象灾害频发,粮食产量年际波动大。 [特别提醒] 我国人口众多,季风气候显著、干旱区面积广大、多丘陵山地,这是我国的基本国情,因此耕地的粮食生产的承载压力大。 1.基本要求:建立在国内粮食生产基础之上的粮食安全,需要不断增加粮食总产量,以满足人口和消费水平增长带来的粮食消费需求。 2.增加粮食总产量的基本途径 (1)扩大耕地数量:1949年以后,耕地数量增加有限,目前总体呈减少趋势。 (2)提高粮食单位面积产量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