贵州明清古建筑民俗特色浓郁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贵州明清古建筑:民俗特色浓郁

吴正光

中国文物报2007.2.9 (5)

贵州明清时代的古建筑,种类繁多,特点突出,极具地方特点和民族特色。

从明朝建立到清朝灭亡,540多年间,贵州发生过许多重大历史事件。明初“调北征南”,在贵州大举屯兵,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云山屯古建筑群″即是“屯堡文化”的活标本。来自江南地区的屯兵,带来汉族地区的生产方式和传统文化,使各类建筑在贵州高原迅速诞生。“高筑墙”在贵州影响很大,镇远、平越(今福泉)、真安(今正安)、赤水等城池,由土墙改为石墙,并借助城外河流以固守。其后又在各交通要道修筑屯堡、营盘、关隘,碉楼,形成完整的军事建筑体系。有的建筑,如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海龙屯,虽然始建较早,但最终完善则在明代。永乐十一年(l413年)贵州建省后,内地客商深入贵州,对促进物质、文化交流乃至民族融合,起到了重要作用。为适应社会发展的需要,各族人民开山凿石,修桥铺路,开辟渡口码头,仅收入《中国文物地图集·贵州分册》的明清石板桥、石梁桥、木梁桥、石拱桥、铁索桥、树根桥、竹竿桥、溜索桥等各式桥梁就有500多座,驿道、粮道、盐道、纤道、栈道等70多条,码头、渡口60多处。摄贵州宣慰使司宣慰使奢香,在朝廷和民众的支持下,开辟“龙场九驿”,修建“水西十桥”,颇得朝野称赞,被封为“顺德夫人”。

为满足移居贵州的广大汉族军民的需要,各地大修佛寺、道观、庙宇、祠堂等祭祀建筑,仅从康熙五年(1666年)至十年(1671年),雨后春笋般在平远(今织金)城内建有武庙、文庙、斗姥阁、隆兴寺、东山寺、财神庙、城隍庙、马王庙、黑神庙、炎帝庙、地藏寺等10余座庙宇。迄今保存完好或尚存遗址的这类明清建筑还有800多处,其中青龙洞、伍龙寺、飞云崖、阳明洞和阳明祠,均为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伍龙寺大雄宝殿有明万历四十四年(1616)大梁维修题记。在贵州修建佛寺道观,因受山形地势限制和世俗文化影响,多因山就势、因地制宜,修成灵活多变、未必“中轴对称”的干栏式吊脚楼,且各种教派同居于一山,儒释道商齐聚于一堂,形成和睦共处、相安无事的格局,诚为贵州民族关系的缩影。

明清时代还有一些庙宇如黑神庙、苗王庙,几乎为贵州所独有。黑神庙祭祀唐代忠臣南霁云,苗王庙祭祀传说人物无名氏。相传“苗王”是苗岭山区苗族村民的人黔始祖,台江、榕江等地建庙祭祀“苗王″,缅怀祖先开发苗岭的历史功绩。

“改土归流”,废除土司制度,改用“流官”治理,对发展民族地区的经济特别是文化客观上起了积极作用。“流官”在其辖区内办义学,修书院,设学宫,建考棚,推行科举制度,顺应发展潮流。为求“人文蔚起”、“科甲挺秀”,许多配套建筑如文庙、文昌阁、魁星楼、甲秀楼、文笔塔等等,应运而生。这些与文化教育息息相关的建筑或遗址,如今还有200多处。安顺文庙、贵阳文昌阁和甲秀楼,保护完好,为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紫云文笔塔、都匀文峰塔、仁怀鹿鸣塔、秦溪凌云塔、西秀山白塔等为省文物保护单位。

贵州许多汉族居民是明清时代社会安定时期从事经商迁居贵州的。因此,贵州城乡各地的会馆建筑特别多。迄今保留有万寿宫、仁寿宫、万天宫等江西会馆40多座,禹王宫、三楚宫、寿佛寺、湖广会馆、两湖会馆等湖南会馆30多座,川主宫、川主庙等四川会馆10多座,天后宫、娘娘庙等福建会馆10多座,其中石阡万寿宫为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其他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如织金古建筑群、思唐古建筑群、东山古建筑群、旧州古建筑群、寨英古建筑群,分别含有万寿宫、川主庙、禹王官、寿佛寺、天后宫等会馆建筑。江西会馆为数最多,不仅因为左贵州当兵、经商的江西军民人数特别多,还因明清时代在贵州做官的江西人氏分外多。

明清古建筑中,衙署建筑尚存70多处,其中宣抚司、安抚司、长官司、“土同知”等土司衙署占绝大多数。与此相应的是,民居建筑中,土司庄园举目皆是,其中尤以乌蒙山区的彝族土

司庄园为最。奢香娘家后裔修建的大屯土司庄园,于1988年跻身于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

村寨建筑和民俗建筑,是贵州最具地方特点和民族特色的明清古建筑。贵州民族村寨,无论是建筑环境、建筑布局、建筑用材、建筑造型,还是建筑工艺、建筑功能,都独具特色,是物质文化遗产与非物质文化遗产紧密结合的载体。山清水秀,竹木葱茏,吊脚楼房鳞次栉比,是贵州民族村寨的共同特点。苗族的郎德上寨古建筑群、寨英古建筑群和布依族的马头寨古建筑群,已公布为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苗族的新寨古建筑群,布依族的镇山村古建筑群,侗族的三门塘古建筑群、肇兴鼓楼风雨桥,水族的水浦古建筑群,仡佬族的龙潭村古建筑群,汉族的楼上古建筑群,各民族的隆里古建筑群、青岩古建筑群等等,都已公布为省文物保护单位。“苗岭山区雷公山麓苗族村寨”和“六洞、九洞侗族村寨”,还被国家文物局列入《中国世界文化遗产预备名单》。

民俗建筑突出体现各自的民族特点,是贵州明清古建筑中最为耀眼的一类。侗族的鼓楼、花桥、戏楼、粮仓,苗族的龙船棚、铜鼓坪,虽然历史悠久,但现存建筑都是明清时代的遗存。“花桥”即风雨桥,因桥廊遍施彩塑彩画而得名。鼓楼、花桥集中分布在黔东南的黎平、从江、榕江。增冲鼓楼建于清康熙初年,是现存年代最早的侗族鼓楼,为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侗族鼓楼作为侗族村民共建共有共用的集社会、文化、.交际于一体的多功能民俗建筑物,在侗族村寨拥有至高无上的地位。“花桥”具有自己的特点,不仅是水上交通设施,还有多方面的用途。修在村头的“花桥”,起着“锁水”“拦龙”“护寨”作用,还是村民迎来送往、款待宾客唱“拦路歌”、喝“拦路酒”的热闹场所。有些侗族风雨桥,在宽敞明亮的桥面长廊中修建鼓楼式亭子,形成鼓楼与花桥结为一体的雄伟建筑物。这类建筑的典型代表,首推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地坪风雨桥。绝大多数鼓楼、花桥建于清代中晚期。贵州潮湿多雨,木结构建筑难以长久保持。火灾及兵燹也是造成上述建筑寿命不长的重要原因。由于民俗建筑是民族村寨的“旗帜”,标志财富和地位,常因经济条件改善而不断修缮乃至重建。因此,许多鼓楼、花桥维修、重建于“咸同起义”后的光绪初年。侗族的戏楼、粮仓,亦具民族特点。戏楼多修建在池塘上,、台上唱戏,台下养鱼,人欢鱼跃,相映成趣。高进戏楼为省文物保护单位。粮仓也多修建在鱼塘上,既不占用肥田沃土,又利于防火、防盗、防鼠、防潮。有些粮仓与“禾晾”(晾晒谷穗的木架)结合在一起,既实用又美观,颇能显示丰收的喜悦。拥有250多座木结构粮仓的登岑粮仓群,为省文物保护单位。

清水江畔苗族村民,每年农历五月下旬,竞划一种安装“龙头水牛角”的独木舟,意在“杀龙祭祖”、治理水患,祈祷风调雨顺。独木龙舟挂桨上岸后,架空覆置于长约三四十米的龙船棚内,至今保存40多座龙船棚。铜鼓坪是苗族村民必不可少的民俗文化活动场所,郎德上寨用鹅卵石仿铜鼓纹饰铺墁的铜鼓坪,在数百个铜鼓坪中,最具代表性,已作为“郎德上寨古建筑群”的组成部分,被公布为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贵州还有一些节日活动场所,或为古庙,或为拱桥,或为溶洞,或为河流,或为古树,或为山泉,与文物古迹、风景名胜结合在一起。有的节日活动场所,修有专门建筑,除龙船棚、铜鼓坪外,还有芦笙堂、赛马场、斗牛塘、对歌台、“妹妹棚”、“坐花房”等等,使民俗建筑愈加多姿多彩。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