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代爱国主义的演进与辨析

合集下载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近代爱国主义的演进与辨析

近代爱国主义的演进与辨析

摘要:中国在由传统社会向现代社会的转心型中,现代民族意识与国家观念形成,爱国主义随之产生。从1840年至1945年,这百年来,以甲午中日战争中国失败为分界线,爱国主义演进大致可分为两个阶段,在第一阶段,现代民族国家意识开始萌芽,但并未完形,爱国主义重在行动,是朴素的,甚至有情绪化,简单化,盲动化,排外化的弱点。在第二阶段,新型知识分子群体与现代民族国家观念形成,爱国主义从自发到自觉,从情绪到理性,现代爱国主义观念形成。纵观近代爱国主义的演变轨迹,我们可以看出

关键词:近代爱国主义演进辨析

1840年以来,经过工业革命,挟坚船利炮之便的西方列强对中国大举入侵,由此带来中华民族的百年忧患,在中华民族面临亡国灭种的生死之关头,以“救亡突存”“富国强兵”为主题的爱国主义思潮及其行动一波高过一波,引领中国社会艰难行进,以免于完全沦亡的悲惨命运。爱国主义成为近代中国的一面鲜艳旗帜和一条鲜明线索。本文探讨的是在中国近代转型下爱国主义是如何演进的,近代爱国主义对我们今天有哪些现实意义。

〈一〉近代爱国主义发展的第一阶段:从1840年的鸦片战争爆发到1895年的甲午中日战争结束,这55年是中国近代爱国主义发展的第一阶段。在此阶段,“天朝大国”的

自大观念尚未突破,“华夷之辨”仍根深蒂固,夷夏大仿仍胶著坚持,洋务运动严

重受阻,外国公使进驻北京需花费战争代价,中国驻外公使备受国人歧视,整个中

国只是朦胧睁眼看世界,但未成型,更未为知识界和国人所接受,“天下”观念顽

固不退。这时的爱国主义只是自发的,朴素的,不成规模的,未有广泛影响,且重

在行动,缺乏理论指导。

1840——1860年的两次鸦片战争期间,“师夷制夷”思想虽已萌芽,但未化为行动,落到实处,最先进的中国人只见西方军事技术先进而难及其余。士大夫及国人仍视西方坚船利炮为“奇技淫巧”。只有极少数人睁眼看世界,且旋开旋闭,偌大中国仍注重“夷夏之辨”,严守“夷夏之防”,爱国主义是极其情绪化,冲动化的,简单而幼稚的。像龚自珍对清王朝严峻的统治危机虽疾呼“与其赠来者以劲改革孰若自改革”但却“药方只饭古时丹”。虽力主禁烟,抵抗侵略,却只会照搬传统的“闭关绝市”老办法。“把鸦片战争后学习西方的新思潮”推向高潮的魏源,编撰了一部“在当时堪称为中国人编著的介绍世界知识的”百科全书——〈〈海国图志〉〉,道出了“师夷长技以制夷”而作的爱国主义之声,但他所认为的“长技”只是“战舰”“火器”和“养兵练兵之法”而已。太平天国洪仁干于1859年向洪秀全提出了“因时制宜,审时而行”地学习西方的具有鲜明资本主义色彩的第一个现代化救国方案〈〈资政新篇〉〉却仿若石沉大海,对太平天国毫无影响。这20年,近代爱国主义只是一种朦胧,模糊的认识,并没有给近代中国产生大的影响。

1860——1885年,即从第二次鸦片战争到中法战争“不败而败”的25年里。随着“自强”“求富”的洋务思潮的活跃和号称“同光新政”的洋务运动的开展,“师夷制夷”的思想终于变成了行动,对西方国家的认识也经历了一个由“夷”向“洋”的转变,早期改良思想逐渐从洋务思想中裂变出来。近代民族工业出现了,知识界有了一定程度的觉醒,现代爱国主义在早期改良主义者头脑中逐渐清晰化了。第二次鸦片战争的失败,圆明园的冲天大火和〈〈北京条约〉〉的签订,极大地震撼了清统治者和士绅阶层,一部分开明的官僚士绅开始清醒地面对现实,他们痛感此役“创巨痛深”,因此“人人有自强之心,亦人人为自强之言”,由此形成了要求学习西方以求“自强御侮”的洋务思潮。以恭亲王奕昕,户部侍郎文祥,地方督抚曾国藩,左宗棠,李鸿章,沈葆桢,丁日昌等推出了中国近代史上的第二个现代化救国方案,以求“自强”,在“自强”实践中,李鸿章认识到“民富”才能“国强”的道理,进一步提出了“必先富而后能强,尤必富在民生而国本乃可益固”的求富方案。洋务派的主

张及其实践活动对社会触动很大,知识界历经了一次启蒙的洗礼,出现了“一倡百和,万口同声”的谈洋务局面,由此,爱国主义由自发转向自觉,由情绪转向理性。

1885——1895年,即从中法战争失败到中日战争失败这十年中,边疆危机濒仍,西方列强从四面八方包袭蚕食中国,中华民族面临的国家形势日益严峻,洋务思潮向维新思潮突入,国际形势的急剧变化催促着现代民族国家观念在中国的急速降生。资产阶级君宪共和国方案和民宪共和方案都在酝酿着,知识界在整体上开始走向觉醒,爱国主义在理论上终于有了新的突破。中法战争后,早期改良主义者对洋派的自强求富主张发生了怀疑和动摇,他们与洋务派渐行渐远,进一步提出要学习西方国家先进的政治制度和文化,进行自上而下的社会政治改革,发展资本主义工商业。君宪救国和商战救国是其两大主张。现代民族自立与国家主权观念破天荒在中国出现了。

〈二〉演进的第二个阶段

1895——1945年,即从第一次中日战争失败到第二次中日战争(抗日战争)胜利的这50年里,随着新型的现代知识分子群体在19世纪末20世纪初的形成,以及他们中的两支——维新派的君宪共和国方案和革命派的民宪共和国方案的确立和广为宣传,现代民族国家观念基本上在知识界形成,并在一定程度上向下普及,现代爱国主义初步形成,由于两个救国方案的失败和随之而来袁世凯,张勋的复辟活动,知识界认为是民众的思想尚未完全完成社会转型。于是文化启蒙救国浪潮接天而来,新文化运动由此启动,又由于两次护法运动的失败,使旧民主革命最终走入绝望的境地。故而旧三民主义与新三民主义救国方案相继出台,由于国民革命的失败,中国共产党的以土地为核心的工农共和国方案横空出世。日本侵华打断了中国的民族国家建设进程,面对民族危亡,中共的抗日救国方案与国民党的抗日建国方案竞相妍发,后又汇合为民主联合共和国方案,但随着抗战的胜利的全国内战的爆发,中共的人民共和国方案最终战胜了国民党的军政——训政——宪政共和国方案和民主党派的第三条道路方案(欧美共和国方案)。在这50年里,现代爱国主义最终形成,并推动中华民族走上自决,自立和复兴的伟大道路。爱国主义从朴素,自发,情绪化过渡到自觉,理性化,由单凭热情和行动走向理性与行动联合,感情和理智倡和,当然,由于各种各样的原因,爱国主义波涛汹涌,形成百年怒潮,不断高昂化和激进化,有时走向情绪化和偏狭的前途,有简单化和片面化的倾向,朴素的古代爱国主义时有冒头,且与现代爱国主义纠缠不散,但最终随着社会的发展,和历史的进步,近代爱国主义演进到一个新的平台。

1895——1919年,即从甲午战争失败到1919年五四运动爆发这24年中,现代爱国主义初步形成,且在知识界逐渐深入人心。其中,1895——1905年,1905——1912年1912——1919年君宪共和国,民宪共和国,文化启蒙救国等三个现代化救国方案,在其宣传与实施过程中,现代爱国主义喷薄而出,民主观念,人民主权观念,民族独立自决观念得到广泛宣传,古代爱国主义渐行退隐,但并未消弭。1895——1905年即从甲午战败到同盟会诞生,这10年大概是现代爱国主义形成的关键十年。“蕞尔小国”的日本战胜了天朝上国的中国,随之而来的是西方列强瓜分中国的狂潮,这一切给中国的官僚士绅极大震撼,促其猛醒,随着马关条约以来中国政府开放了对民间办厂的限制,中国民族资本主义有了较快发展,新型知识分子队伍不断壮大,二者促成了一场资产阶级君宪共和国革命,此时,“海内缤纷争言新学”。“现代民族观念”,“现代国家观念”,新国家要有新国民的“新民”观在这一时期被提了出来,标志着近代爱国主义的初步形成。1905——1912年从同盟会成立到辛亥革命爆发,帝制倾覆,民国降生,三民主义思想与资产阶级民主共和国观念激荡全国,辛亥革命浪潮使知识界经受了一次新的洗礼,但民众并未普遍唤醒,帝制思维仍在。1912——1919年,从中华民国诞生到五四运动爆发,两次帝制复辟失败,虽说明民主共和观念深入人心,但也说明守旧思想阴魂不散,尤其是护法运动失败,北洋军阀当道,民国已成空壳,旧民主革命走入死角,陈独秀,李大钊,胡适等新文化运动领导人决心来一场彻底的文化启蒙救国,用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