浅谈20世纪早期的中国建筑
20世纪中国建筑遗产
![20世纪中国建筑遗产](https://img.taocdn.com/s3/m/0661c86addccda38376baf48.png)
物 惺 护 单 位 I东 省 历 史 优 秀 建 筑 I
国建 筑 0 币学 会 建 笳 师 分 会 等
群
设 计^ 棒 中国 传 的 骂台 皖建 姐艺 术
体 功 能 丹 地 点 : I“ 自 . 【 l1 - I l 建 筑 师 : ‘l _ ・ 自 = f
与 压方 的博 览建 铳 琦能 融为
北 院 房
是 府 建 筑 群 i 作
聘 外
罘用 十夏地区 镜 木+ 鹕 堇
泥五 星砸
巧 妙 体
迫 种
m格M 踞虢蛆 什
建 筑种女起 忧且 体忤极 筑 形 式 体 7府 仕 *
识 £
是直 建蚺+打
的 特
|l
j _ 1— — J — — _L ——— —_ —
成 |m ^ 建 巩 # 木 特 .
c v He w _r | Mu i y 1 77 【 ] i rh 0 £
目 ^
烂
纪
2 代 许 0
Ⅲ 代 筑 弊 [ 外 自 g建 钒 _ 】 j 币z
一
一
● l
,
。
I ●^
维普资讯
区 台理 是
展 直流 线 焉 晰
卒 问 届垂 宜
’ 学为体 中
西 学 者 用 曲 早 【 埔 #国
i 殳计
建造年代 :
j
维普资讯
文 化
CUIur t e
t 府
*i #ej : 瓤 }} 世 革 职 } 芏l 建 ∞ 目 称是社 目西北地 世
文化
CUIur t ห้องสมุดไป่ตู้e
鼻锥堂
H
合德 堂
J
浙风流韵:中国20_世纪建筑遗产
![浙风流韵:中国20_世纪建筑遗产](https://img.taocdn.com/s3/m/a951fe1232687e21af45b307e87101f69e31fb22.png)
文化浙江浙风流韵:中国20世纪建筑遗产Zhejiang’s Elegant Charm: The 20th-Century Chinese Architectural Heritage文|单霁翔(中国文物学会会长、故宫博物院学术委员会主任) 金磊(中国文物学会20世纪建筑遗产委员会副会长、秘书长) 图|本刊综合(除署名外,由中国文物学会20世纪建筑遗产委员会提供拍摄支持)Zhejiang is one of the cradles of the ancient Chinese civilization and the sailing port of the Red Boat of the Chinese revolution. This land, rich in cultural heritage, is home to four World Heritage sites: the West Lake, the Beijing-Hangzhou Grand Canal, Mount Jianglang, and the Archaeological Ruins of Liangzhu City. With its vibrant urban and architectural culture, Zhejiang is creating a brand new “Zhejiang Model” through its dynamicdevelopment practices.序章浙江是中国古代文明的发祥地之一,是中国革命红船的起航地。
这片文化厚重的大地,拥有西湖、京杭大运河、江郎山、良渚古城遗址四大世界遗产。
大潮起之江,活力四射的浙江于2023年成功举办了亚运会和亚残运会。
浙江正以城市与建筑文化精彩纷呈的发展实践,创造着崭新的“浙江样本”。
在中国文物学会、中国建筑学会的指导下,中国20世纪建筑遗产推介项目共计8批798个,其中浙江有28项入选。
建筑史发展浅谈
![建筑史发展浅谈](https://img.taocdn.com/s3/m/1f2c7ad65022aaea998f0fa3.png)
有 马 世 之 “ 论 我 国 古 城 形 制 的 基 本 模 试 式 ” 等 文 。近 年 来 城 市 的 微 观 研 究 也 十 分 活 跃 。 在 城 市 技 术 方 面 , 华 南 理 工 大 学 以 的 一 批 研 究 生 论 文 最 为 突 出 。 如吴 庆 外 的 “ 论我 国古城 抗洪 防涝 的经验 和成 就 ” 试 和 “ 国古 城 选址 的 实 践和 科 学 思想 ” 肖 中 、 大 威 的 “ 论城 市 防 火规 划 ” 此 外 , 有 试 。 还 侧 重 于 古 城 区域 和 街 坊 制 度 等 方 面 的 专 题 研 究 , 对 长安 、北 京 、杭 州 、广 州 、成 都 如 等古代 坊制 的考证 , 制与地方 民俗关 系 坊
的探索 等等 。这些文章 不但观 点新颖 , 在 大 的 皇 宫 , 亲 国戚 更是 追 求 豪华 、 奢 侈 。 理 论 上 亦 有 新 的 建 树 。 皇
很 显 然 , 时 的 建 筑 已 经 是 代 表 穷 富 差 别 那 的 重 要 符 号 , 为 源 远 流 长 的华 夏 文 化 注 2近代 中国建筑史 的发展 也 如今 的 中 国 已是 今 非 昔 比 , 们 完全 有 我 入了强大的发展 动力。 能 力去 主 宰 建 筑 的 形 式 , 造 出更 多具 有 创 中华 民 族 特 色 的 建 筑 。但 是 , 2 世 纪 的 在 l 1近 代中国建筑史 的突破 今 天 , 观 当 代 一 些 建筑 形式 的发 展 趋 势 , 综 1 1 在 建筑 空 间研 究方 面 . 率 先 在 中 国建 筑 史 研 究 中涉 及 建 筑 空 可 以 说 能 够 真 正 代 表 我 们 中华 民族 特 性 的 2 世纪 5 ~8 年代 , 0 O 由于 间 理 论 的 主 要 是 园林 , 童 老 致 力 于 此 的 作 品又 有 几个 呢 ? 0 如 我 实 论 述 。但 近 年 来 有 关 建 筑 空 间 的 探 讨 , 其 国家 经 济 实 力 有 限 , 国 基 本 坚 持 了 “ 所 涉 及 的 广 度 和深 度都 已超 出 了一 般 园林 用 、 经济 、美 观 ”的 建筑 设 计原 则 , 这是 国 空 间 的 范 围 。 如 刘大 平 “ 国 传 统庭 园 的 家 制定 的非 常 务 实 的建 筑 观 。 到 了 8 年 代 中 0 空 间属 性 与 基 本 态 ” 一 文 , 庭 院 空 间 的 改 革 开 放 , 家 经 济 实 力壮 大 了 , 从 国 出现 了以 建 基 本 功 能 和 结 构 考 察 , 括 出五 种 基 本 形 房 地 产 商 为 主 的 开 发 经 营 建 筑 , 造 以 钢 概 筋 水泥 混 凝土 为 主 的 “ 柴盒 ”、“ 木块 ” 火 积 态 , 具 典 型性 。确 实 , “ 间的 语 言 颇 从 空 建 O 少数 民族 的传统房 屋建筑 ” , 到城 市雕 塑 等 形 式 , 筑 形 式 千 篇一 律 。到 了 9 年 代 其 外墙 瓷 砖 与 空 间意 识 断 想 , 有 关 建 筑 空 间 的 理 论 初 期 , 建 筑 形 式 呈 现 了 多样 化 , 凡 “ 、 问 题 , 触 角几 乎 无 所 不 在 。 由此 可 见 , 其 有 的 大 量 运 用 , 豆 腐 干 ” 塔 楼 式 的 建 筑 设 关 中 国古 代 建 筑 空 间 理 论 的研 究 , 量 到 计 形 式 开 始 兴 起 , 全 国 各 大 城 市 建 筑 趋 从 使 于 雷 同 , 千 城 一 面 , 方 北 方 一 个 型 ” 分 “ 南 , 质 都 有 了较 大 的 突破 。 不 清 东 西 南 北 , 许 多城 市 步 入 了 毫 无 文 使 1. 城 市 研究 方面 的突 破 2 在 中 国古 代 都 城 的 研 究 中 , 介 华 有 化 特 色 和 个 性 的 怪 圈 中 , 入 了 泥 潭 中 , 高 步 理 多 篇 古都 论 文 , 文 献 的 辑 录 、 疏 理 入手 , 应 引起 当代 建 筑 界 有识 之 士 的 高 度 重 视 . 从 在 都城 的 动 态研 究 上建 立 了一 种 以重 点构 首先 , 何一 种建 筑形式 都离 不开 当 任 都 成 为 基 础 、 以 文 化 源 流 为 脉 络 的 理 论 框 地 的人 文 和 自然 景 观 , 要 与 社 会 风 俗 人 架 。 如连 载八 期 的 “ 六 国精 萃 于一 隅 集 情 、文 化 底 蕴 相 结 合 , 有这 样 , 能 真 正 只 才 激 谈 秦 都 迁 变 及威 阳 ” 和 另 一 文 “ 都城 体 现 出 民 族 的 个 性 的 东 西 来 , 发 民 族 情 周 否 全 最 迁 变识 略 ” 。还 有 张 良皋 的 “ 都 与 楚 都 ” 感 , 则 , 盘 吸 收 外 来 的 建 筑 文 化 , 终 秦 文 。无 疑 , 比 之 于 过 去 那 种 静 止 孤 立 会 丧 失 民 族 的 进 取 心 和 斗 志 。 在 这 些 方 这 地 研 究 都 城 别 开 生 面 , 具 有 开 拓 性 。 对 面 , 国 古 代 建造 史 已 经 给 了 一 个 很 好 的 更 我 从 于 地 方 城 市 和 中 小 城 镇 的 研 究 , 年 来 所 证 明 , 外 国 的 建 筑 发 展 史 上 也 可 得 到 类 近 涉之广 , 前所未有 。 亦 似 的证 明 。 有 关 的 报 道 泰 国 曼谷 市 内 有 大 小 佛 寺 关 于 城 市 的 宏 观 研 究 , 表 现 为 对 城 则 0 被 佛 , 金 市 的 起 源 、性 质和 地 理 因素 等 问题 的深 入 3 0多座 , 称 为 “ 庙 之都 ” 其 中 , 碧 0 大 探 讨 。 赵 玉 謦 “ 论 中 国古 代 城 市 的兴 起 辉 煌 的大 王 宫 已有 2 0多年 历 史 , 王 宫玉 试
中国近代建筑史知识点总结
![中国近代建筑史知识点总结](https://img.taocdn.com/s3/m/cc2e5a41ba68a98271fe910ef12d2af90342a84f.png)
中国近代建筑史知识点总结中国近代建筑史可以追溯到19世纪末至20世纪初,这个时期是中国建筑发展的一个重要阶段,也是中国建筑风格和形式发生了巨大变革的时期。
在这一时期,中国建筑不仅受到了西方建筑风格的影响,而且在传统文化的基础上进行了改革和创新。
因此,了解中国近代建筑史是了解中国建筑文化发展的重要途径之一。
中国近代建筑史的主要特点包括:一、西方建筑风格的影响在19世纪末至20世纪初,随着西方列强的入侵和侵占,中国开始接触到西方建筑风格,特别是欧洲建筑风格。
这种西方建筑风格包括了古典主义、新古典主义和现代主义等多种风格,其中最具代表性的是新古典主义建筑风格。
这些西方建筑风格的影响使得中国建筑在形式和结构上发生了巨大的变化,从而使得中国近代建筑呈现出了与传统建筑极为不同的特点。
二、传统文化和西方文明的融合在中国近代建筑史上,中国传统文化与西方文明的融合是一个显著的特点。
从建筑的形式和结构来看,中国近代建筑继续了传统建筑的风格和特点,同时又吸收了西方建筑风格的影响,使得新的建筑形式呈现出了独特的中国风格。
这种传统文化和西方文明的融合不仅在建筑形式上有所体现,而且在建筑设计和装饰上也有很多的发展。
三、政治、经济和社会因素的影响在19世纪末至20世纪初,中国经历了一系列的政治、经济和社会变革。
这些变革不仅影响了中国的社会结构和生产关系,而且也对建筑文化和建筑发展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中国近代建筑在这一时期既承载了政治和社会变革的历史痕迹,又反映出了社会发展的新风貌。
因此,理解中国近代建筑史也需要了解这些政治、经济和社会因素的影响。
通过对中国近代建筑史的了解,可以认识到中国近代建筑的丰富多样性和独特魅力。
中国近代建筑的历史是一个充满传统与现代结合的历史,是一个承载着中国历史和文化的历史,是一个反映社会变革和发展的历史。
因此,通过对中国近代建筑史的研究和了解,可以更好地认识和理解中国的建筑文化,可以更好地传承和发展中国的建筑传统和艺术精髓。
中国建筑发展史
![中国建筑发展史](https://img.taocdn.com/s3/m/51dafd6dac02de80d4d8d15abe23482fb4da029c.png)
中国建筑发展史摘要:中国建筑发展历史悠久,可以追溯到数千年前的古代文明时期。
建筑艺术是中华文明不可磨灭的重要组成部分。
自古以来,中国建筑艺术一直处于飞速发展的状态,不断积累和吸收外来的技术,并形成自己独有的建筑风格与特点。
从古代的城墙、宫殿、寺庙到现代鳞次栉比的高楼大厦,中国建筑在不断地演变和发展。
本文将简要探讨中国建筑发展的历史,以及它们在文化和艺术方面的影响。
关键词:中国建筑;历史;建设;发展一、新石器时代中国古代建筑的发展可以追溯至新石器时代,当时人们开始使用石头和木材建造房屋。
中华文明的重要发源地之一的河姆渡遗址就是新石器时代干栏式建筑群的典型代表。
干栏式建筑(见图1)是指在木(竹)柱底架上建造的高出地面的房屋,我国史书中将这种建筑称为干栏、高栏、阁栏和葛栏等,主要分布于长江以南地区。
这种建筑完美契合江南地区水多地少的特点,让当时的人们可临水而居,免于挖地基,也能在夜晚保护人们免于野兽的袭击。
河姆渡人在建筑房屋上部的空间时用柱和梁做成支架,来承托树木枝干结成的屋面,然后铺设茅草或树皮完成屋顶防雨遮阳的工程。
这种以粱柱为主的构架结构技术是建筑技术上的一项重大发明,奠定了传统木构古建筑的基础。
更值得一提的是,河姆渡遗址时期就有榫卯技术的存在(见图2)。
二、夏商周时期夏商周时期,是建筑发展的一次质的飞跃。
夏朝作为我国第一个朝代,受到当时生产力低下的限制,其建筑处于“茅茨土阶”阶段(见图3)。
“茅茨土阶”的意思是屋顶是茅草盖的,台阶是由泥土堆砌而成。
商朝由于冶铁技术的提高,在青铜器制作,文字的使用以及城市的建设等方面都取得了巨大的进步。
所以商朝的建筑技术更为先进,其建筑的规模及数量较过去都更宏伟复杂,建筑类型也更多样,但仍是在夏朝“茅茨土阶”的基础上进行改进。
西周时期,受当时严格的等级观念所影响,其建筑发展成布局严整,分区明确的院落,按照登记建造和规划建筑物,并开始使用瓦片作为屋顶。
其“三朝五门”制度成为以后历代宫殿的布局原则。
中国建筑史
![中国建筑史](https://img.taocdn.com/s3/m/ee4424f4f90f76c661371a9d.png)
中国建筑史先秦时期建筑艺术中国的史前建筑分穴居和巢居两类。
大体上说,由于北方比较干旱,所以多穴居;南方比较湿润,林木多,所以多巢居。
据考古学家分析,最早人们是住在树上的。
开始时只是在一棵大树上居住,后来变成数棵树合一个居所。
最后发展成人工插木桩建屋,形成典型的巢居。
后来又演变成如今尚存的“干栏式”住宅。
特别值得一提的是这些建筑的木构件(化石),发现多处都已用卯结合,无论梁、柱、行条等,上面都有犁头、卯眼,板与板之间也已用企口拼接。
【编者按】穴居时代积累了对黄土地层的认识和夯筑的技能,在搭盖穴口顶盖的过程中也积累了木材性能的知识和加工的经验技巧。
穴口周围堆土培实,以防地面水流入穴内;顶盖上留出洞口,以便排烟通风等等;这些措施,逐渐形成了某些固定的屋顶形式。
在南方某些低洼或沼泽地区,还从巢居逐步发展出桩基和木材架空的干阑构造。
这些可以看作建筑的起源。
新石器时代仰韶文化的西安半坡遗址、临潼姜寨遗址等可以看到当时的聚居点已经是有规划的形式,半坡遗址中显然已能分出居住、烧制陶器、墓葬等区域范围;居住区的中心有一座“大房子”;居住区外围挖有宽而深的壕堑,作为防护之用。
可以认为,在原始社会时期,中国建筑的特点已经开始萌芽。
半坡遗址中许多小房子全都以一个大房子为中心,这种原始社会的生活方式,竟然如此深刻长久地遗传下来,后来发展成为集合若干单体建筑组成“组群”的总体布局原则。
我国的信使时代始于殷商。
都城营造理论——《考工记》中的王城营造制度:“匠人营国,方九里,旁三门,国中九经九纬,经涂九轨,左祖右社,面朝后市,市朝一夫”。
河南偃师二里头的“一号宫殿”。
据考证这是殷带的宫殿。
中间一个院子是主体建筑,四周用回廊。
这种格局可以看出已是内向性的空间形式了,与后来的许多朝代的宫殿,在空间布局上是一致的。
而从主体建筑的形式来看,这种建筑形式就是“四阿重屋”,即殿二重檐形式。
二是位于河南安阳的殷墟遗址。
这个遗址规模甚大,包括王宫居住部分、宫殿部分和祭奠部分等。
中国现代建筑史
![中国现代建筑史](https://img.taocdn.com/s3/m/e51d3f01590216fc700abb68a98271fe910eaf89.png)
中国现代建筑史中国现代建筑史可以追溯到距今近一个世纪的时代。
在这个漫长的历程中,中国建筑经历了从传统到现代的转变,走过了许多令人瞩目的里程碑。
本文将探讨中国现代建筑史的发展脉络,以及其中一些具有重要意义的建筑作品。
近代以前,中国建筑一直保持着悠久的传统。
传统建筑以寺庙、宫殿和园林为代表,注重平衡、纪律和谐。
然而,随着西方近代工业化的影响,中国开始接纳现代化的思想和技术。
这一变革在19世纪末和20世纪初开始,主要通过对外开放和西方知识的引入而推进。
在发展早期,中国建筑师大多是留学归来的西方教育者。
他们深受西方建筑的影响,试图将西方风格与中国传统相结合。
然而,由于缺乏对本土文化的真正理解,这些尝试并没有获得理想的成功。
与此同时,一小部分建筑师还积极寻求创新,试图在设计中注入中国元素,寻求一种真正属于中国的现代建筑风格。
20世纪30年代至40年代,中国现代建筑迎来了一个重要的时期。
这一时期的建筑师们开始对新的建筑语言进行研究和实验,评估并强调特定的风格和形式。
他们试图通过结构与功能的改变,创造出更适应现代生活需求的建筑。
著名建筑师林徽因的作品中,尤为代表了这种追求。
她的作品充满了浓郁的中国风格,同时又融入了现代元素,形成了她独特的设计风格。
此后的几十年中,中国逐渐迈向现代化的步伐越来越快。
建筑风格变得更加多样化,受到不同国家和地区的影响。
新中国成立后,政府开始大力投资基础设施建设,城市规划和现代化建筑被视为国家发展的标志。
许多大型政府项目和商业建筑应运而生,如人民大会堂、国家体育场等,这些建筑代表了中国现代建筑的崛起。
21世纪以来,中国现代建筑进入了一个全新的阶段。
随着城市化进程的不断加速,中国的建筑需求也日益增长。
越来越多的国际建筑师和设计公司进入中国市场,带来了更多的创新设计和建筑理念。
此外,可持续性和生态友好的建筑也开始受到更多的关注。
总体而言,中国现代建筑史展示了一个持续不断的发展过程,融合了传统和现代元素,吸纳了国际经验,并在中国特有的背景下形成了独特的风格。
浅谈石库门建筑
![浅谈石库门建筑](https://img.taocdn.com/s3/m/1566b830f111f18583d05ae3.png)
几个世纪以来,各种类型建筑的建设始终处于一种混乱无序的系统下,没有任何对过去的关注。
如何使现代新建筑的创造与历史遗址的保护相和谐是我们这个时代所面临的特殊问题。
工业化、城市化的文明不仅革新了建筑技术和材料,而且在城市的规划和结构上也带来了深刻的变革。
就在人们开始越来越重视遗产保护的同时,才发现这种城市化、工业化的进程已经导致了纪念碑和遗址的大规模破坏。
同时,新材料(钢、混凝土和玻璃)也带来了与我们以往所接触到的完全不同的建筑物。
显然这些新建筑不可能是完全孤立于老城之外,它必然要与传统发生交集,并且可能造成对传统的冲击,因此也带来了建筑和城市规划的新课题:不只是要保护古建筑的问题,还有新建筑与古建筑的关系问题,以及城市发展和保护的问题。
城市的发展是具有延续性规律的,历史保护就是要保持历史发展的延续性,因此它不仅应侧重于历史古迹的保护,还要保护那些表面似乎破旧,但反映城市过去的旧城部分。
建筑是空间的艺术,而城市是时间的艺术。
一个没有旧建筑和旧城区的城市,如同一个没有记忆的人一样。
城市记忆也反映着城市的个性特征,是历史的真实。
一个城市的特色,是经历了几十年、几百年乃至数千年历史逐渐形成的,形成难,毁坏却容易;一朝毁坏,数十载难以恢复,甚至根本不能恢复。
而且每个城市的特色又是不能移动和相互代替的,它是各自城市历史与文化的积淀,是由市民从感知、认识到认同的过程。
在国外,关于传统与现代的探索已经进行了很多,针对现代化所提出的城市建设的新的课题,产生了几种不同的态度:1、特定的遗迹、纪念碑或是建筑群必须被看成是极为神圣的,任何明显的现代性宣言都是不能容忍的。
(例如凡尔赛,华沙中心区的重建)2、在遗址内或是附近建造任何建筑物,都必须模仿已有的建筑形式,形成完全一致的风格。
3、不仅如此,要告诉其他人,我们应该努力探求一种传统与现代建筑的对话。
4、则是以布鲁塞尔、伦敦和巴黎为代表的,完全漠视其已经对城市主要街景造成的巨大破坏。
中国建筑的发展
![中国建筑的发展](https://img.taocdn.com/s3/m/07f45698dc3383c4bb4cf7ec4afe04a1b071b09c.png)
中国建筑的发展
中国建筑的发展可以追溯到四千多年前的古代中国。
古代中国的建筑风格以宫殿、寺庙、园林和城墙为主,最早的木结构建筑可以追溯到商朝时期。
随着时间的推移,建筑技术得到了不断地改进和发展。
在隋唐时期,大规模的砖石建筑开始出现,如长城、大雁塔等。
明清时期,中国建筑经历了一个黄金时期,建造了众多具有中国特色的建筑,如紫禁城、天坛、颐和园等。
20世纪初,中国建筑开始受到西方建筑的影响,出现了许多新的建筑风格和技术。
在毛泽东时期,中国建筑经历了大规模的现代化改造和建设,如北京钢铁厂、大连化工厂等。
改革开放以后,中国建筑进入了快速发展的阶段。
许多世界上最高、最大的建筑都出现在中国,如上海中心大厦、广州塔、中国银行大厦等。
同时,中国建筑也开始关注可持续发展和环境保护,开发了许多绿色建筑和低碳建筑技术。
总的来说,中国建筑的发展经历了漫长而充实的历程,不断创新和接受外来文化的影响,同时也保留着深厚的传统文化底蕴。
随着中国经济的快速发展和城市化进程的加速,未来中国建筑的发展前景也十分广阔。
中国古代建筑三大发展阶段
![中国古代建筑三大发展阶段](https://img.taocdn.com/s3/m/42e9d243cbaedd3383c4bb4cf7ec4afe04a1b1c0.png)
中国古代建筑三大发展阶段中国建筑以中国为中心,以汉族为主体,在漫长的进展过程中,始终完整保持了体系的基本性格。
从其全部历史能够分出几个大的进展段落,如商周(公元前17世纪-公元前11世纪)到秦汉(公元前221年-公元8年)是萌芽与成长阶段,秦与西汉是进展的第一个高潮;历魏晋经隋唐而宋,是成熟与高峰阶段,盛唐(618-907年)至北宋(960-1127年)的成就更为辉煌,是第二次高潮;元至明清是充实与总结阶段,明至盛清(1368-1644年)往常是进展的第三次高潮。
能够看出,每一次高潮的出现,都相应地伴有国家的统一、长期安定与文化交流等社会背景。
秦朝(公元前221~前206年)统一后享国短促,但建筑工程规模为前所未有。
曾用数十万人,修筑驰道、长城、阿房宫、秦始皇陵。
秦始皇扩建咸阳宫殿,集中仿建六国宫室,使战国时各国建筑艺术与技术得以交流,为形成统一的中国建筑风格开创先声。
从盛唐(8世纪)开始,融化与汲取外来文化因素,逐步形成完整的建筑体系,制造出空前未有的绚丽多姿的建筑风貌。
中国古代的宫殿、寺院、第宅等的布局与形式至此已基本定型。
高坐式家具形式也已稳固下来。
到了五代十国时期,中原残破,十国中如南唐、吴越、前蜀、后蜀却保持相对安定局面,建筑仍有进展,并影响到北宋前期的建筑。
明清是中国历史上最后两个封建王朝。
今天所见到的中国古代建筑,要紧是这两个朝代的。
明清两代的建筑较之于唐宋时代的建筑缺少制造力,趋向程式化与装饰化。
但中国古代建筑的优秀经验,仍表达在城市规划、宫室建筑与园林建筑之中。
建筑的地方特色与多种民族风格在这个时期得到充分的进展。
中国建筑特别重视群体组合的美。
群体组合常取中轴对称的严谨构图方式,也有自由式组合。
不管哪种,都十分重视对中与、平易、含蓄而深沉的美学性格的追求。
但根据所在的朝代不一致,每个朝代的审美时尚也有区别,使得中国古代建筑呈现明显的特征。
中国传统建筑的风格演变
![中国传统建筑的风格演变](https://img.taocdn.com/s3/m/0c484a11b5daa58da0116c175f0e7cd1842518f8.png)
中国传统建筑的风格演变自远古时代开始,中国人就开始建造各种类型的建筑,包括住宅、商业建筑、宗教建筑等。
这些建筑不仅仅是人居之所,更承载了文化和历史的积淀。
随着时间的推移,中国传统建筑的风格从最初的简单朴素逐渐演变为多种复杂多样的形式。
早期传统建筑的风格多以木质建造为主,例如汉代的官方建筑和民居,以及唐代的寺庙等。
这些建筑通常是以天井为中心,由多个房间和走廊组成,形成一个整体。
建筑造型简单,装饰少,但构造合理,耐久结实。
随着木结构建筑风格的发展和改进,玻璃也逐渐普及,推动了中国建筑的变化。
明代建筑是中国传统建筑发展历史中一个重要的时期。
明代的建筑表现出对古老建筑风格的深刻研究和艺术创新,特别是皇宫和寺庙建筑。
明代的建筑风格取材于传统风格,但将其更加精细化和工艺化,例如在彩色琉璃窗这一建筑元素上,就表现出了更高的技艺和装饰性。
另一方面,清代成为中国传统建筑发展的新阶段。
清代时期,建筑结构更加注重坚固耐用,强调构造和功能,如乾清宫的石头结构就代表了当时的建筑风格。
清代传统建筑风格也有许多特点,例如屋脊的角度更为陡峭,立柱更加笔直,以及改良了室内装饰等。
当代的中国建筑风格则更加多元化。
20世纪50年代至70年代之间,中国建筑大量采用苏联和东欧国家的风格进行建设,这些建筑如单位大楼,图书馆等具有很高的装饰精致性和整体性。
此后,中国传统建筑风格经历了另一个时期的创新,工业化和国际化的元素不断赋予中国传统建筑新的时代意义。
总的来说,中国传统建筑的风格演变不断受到时代和文化背景的影响,而演变是有价值的。
中国传统建筑以其形式、抽象性和文化传承而著称,并在世界范围内享有盛誉。
虽然现代建筑发展动态,但中国传统建筑依然有其重要的位置,其艺术和文化价值应该得到更好的保护和传承。
中国建筑的发展史文档
![中国建筑的发展史文档](https://img.taocdn.com/s3/m/19f5c8aa6394dd88d0d233d4b14e852458fb3936.png)
中国建筑的发展史文档中国建筑的发展史中国建筑的发展历史可以追溯到几千年前的古代,经历了不同的朝代和文化的影响。
中国建筑以其独特的风格和多样性闻名于世,在世界上占有重要地位。
本文将从古代到现代,系统地介绍中国建筑的发展历程。
一、古代建筑古代中国的建筑发展可以追溯到公元前2100年的商朝时期,当时的建筑以巨大的祭祀建筑和墓葬为主要特征。
这些建筑通常采用土木结构,以实现更大的稳定性。
随着周朝的兴起,宫殿建筑成为了主流。
周朝建筑的代表性作品是周公旦在今天的西安市修建的周城,由土台、旅园、宫城和墙垣组成。
这些建筑充分展示了当时社会的权力和地位。
汉代是中国建筑史上的重要时期,汉建筑达到了一个新的高峰。
代表性的作品包括洛阳白马寺和成都杜甫草堂。
洛阳白马寺以其壮丽的佛塔和雕塑而闻名,成为中国佛教建筑的典范。
成都杜甫草堂则是中国文人建筑的代表之一,以其独特的设计和环境吸引了众多文人墨客。
二、唐宋时期的建筑唐宋时期是中国建筑发展的黄金时代,许多建筑师和工匠在这个时期出现。
唐代的建筑以大规模的宫殿和寺庙为主,如大明宫和法门寺。
这些建筑融合了中国古代建筑的传统和外来文化元素,形成了独特的唐代建筑风格。
宋代的建筑风格相对保守,更注重建筑的精细和细节。
代表性的建筑包括北宋的净慈寺和南宋的灵隐寺。
净慈寺以其精美的砖雕和木雕而闻名,灵隐寺则以其壮丽的山水景观和古色古香的建筑结构而受到推崇。
三、明清时期的建筑明清时期是中国历史上最后一个封建王朝时期。
明清时期的建筑风格继承了唐宋时期的传统,但也加入了更多的装饰和细节。
明代的代表性建筑是北京的故宫,这座宫殿以其宏伟的规模和精致的工艺而闻名于世。
清代的代表性建筑是颐和园,这座皇家园林以其精美的景观和独特的建筑结构而被世人所称赞。
四、现代建筑近代以来,中国建筑经历了巨大的变革和发展。
西方建筑风格和现代技术对中国建筑的发展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20世纪以来的建筑师们在保留传统文化特色的同时,也创造出了许多富有创意和现代感的建筑作品。
浅谈中国现代建筑的特点
![浅谈中国现代建筑的特点](https://img.taocdn.com/s3/m/d3737e2dbcd126fff6050b0e.png)
浅谈中国现代建筑的特点摘要:近现代时期,随着外来文化的渗入,中国建筑风格的发展出现了多样化的趋势,其中当代建筑风格较为突出。
现代建筑有别于当时盛行的具有复古主义思想的折衷主义建筑,包括原国民政府竭力推崇的”中国固有式”建筑以及仿西方的各种形式的西洋建筑,它以形式自由、造型简洁、注重功能、经济合理,没有装饰或少量装饰的特点而成为时代的新风格。
上海作为上世纪初中国的经济中心,其建筑的发展也走在了全国的最前端,对那个时期中国的建筑风格产生了较大的影响。
关键词:建筑风格;当代建筑;西洋复古建筑建筑是人类物质文明和精神文明的产物,每一个时期各个区域的建筑都能体现出该区域在这个时期的社会文明程度及生产力发展水平。
在古代中国,由于受外来文化影响很少,在特定的时期,特定的区域,建筑风格往往比较单一。
但是到了中国近现代时期,由于外来文化及科技的渗入,对中国的文化发展及生产力发展产生了比较大的影响,建筑风格出现了较大的变化,其中现代建筑风格较为突出,下面我们就以浅谈一下中国现代建筑的特点及风格。
20年代末的上海是中国的经济中心,远东地区最大的贸易、金融、工业都市以及对外通商的窗口城市,现代风格的建筑最早正是在这里诞生。
1929年,沙逊大厦在上海外滩落成,由设计实力雄厚,当时称雄上海的设计机构-公和洋行进行设计,大厦共10层(局部13层),塔顶高77m,平面为A字型。
钢框架结构,建筑顶部设有19m高的金字塔形铜屋顶。
从其形式来说,尽管与我们今天从历史书上看到的上世纪初年的世界最高摩天楼--美国芝加哥蒙特格美力公司大楼(Headquarters of Montogomery Ward,1900年建)形象何其相似,但20年代末在复古主义及折衷主义盛行的上海建成无疑给人们带来强烈的视觉刺激,它体型轮廓线类似蒙特格美力向上逐渐收缩,腰部及檐口部位仍然有几何图案装饰,整体姿态尚未走出复古式样,但与周围沉重的西洋古典建筑相比,无论体型、构图,还是装饰细部已有大幅度简化,给人清新挺拔的现代感。
浅谈中国古代建筑的认识
![浅谈中国古代建筑的认识](https://img.taocdn.com/s3/m/f0279a004a7302768e9939d8.png)
浅谈中国古代建筑的认识姓名:学号:所属班级:建筑学所属学院:城市规划与建筑学院摘要:建筑是一种具有时代烙印的文化,我们国家以木材为主要建筑材料已经有五千多年的历史了,它形成了世界古代建筑中一个独特的体系。
这一体系从简单的个体建筑到城市布局,都有自己完善的做法和制度,形成一种完全不同于其他体系的建筑风格和建筑形式。
我国现存的技术高超、艺术精湛、风格独特的建筑,在世界建筑史上独树一帜,是我国古代灿烂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
关键词:古代建筑特征结构艺术形式我国是一个历史悠久的国家,中国的古代人民在与自然和周遭环境的斗争中渐渐的产生了古代的建筑特色和文化,在历史的不断变化中,中国的古代建筑形成了别具一格的风格。
中国从上古至清末,营造了许许多多传世的宫殿、陵墓、庙宇、园林、民宅,其建筑形态及营造方式远播东亚各国。
中国古代建筑不仅是我国现代建筑设计的借鉴,而且早已产生了世界性的影响,成为举世瞩目的文化遗产。
我国古代建筑所包括的内容十分丰富多彩,其中以宫殿、庙宇占主要地位。
中国古代建筑外形上的特征最为显著,它们都有上,中,下三部分组成。
上为屋顶,下为台基,中间为屋身。
而各部分的造型与世界上其他建筑迥然不同,这种独特的建筑外形,完全是由于建筑物功能、结构和艺术的高度结合而产生的。
中国古代建筑以它优美柔和的轮廓和变化多样的形式而引人注意,令人赞赏。
但是这样的外形不是任意造成的,而是适应内部结构的性能和实际用途的需要而产生的。
在建筑物的主要部分柱子的处理上,一般是把排列的柱子上端做成柱头内倾,让柱脚外侧的“侧脚”呈现上小下大的形式,还把柱子的高度从中间向外逐渐加高,使之呈现出柱头外高内低的曲线形式。
这些做法既解决了建筑物的稳定功能,又增加了建筑物外形的优美曲线,把实用与美观恰当地结合起来,可以说是适用与美观的统一佳例。
中国古代建筑主要采用的是木构架结构,木构梁柱系统约在西元前的春秋时期已初步完备并广泛采用,到了汉代发展得更为成熟。
中国建筑的发展史
![中国建筑的发展史](https://img.taocdn.com/s3/m/0b1715732a160b4e767f5acfa1c7aa00b52a9dd6.png)
中国建筑的发展史中国建筑的发展可以追溯到古代的原始建筑,约在公元前8000年至公元前2000年之间。
这个时期的原始建筑主要是石器时代的房屋和城墙,以及青铜时代的宗庙和古墓等。
从商周时期(公元前1046年-公元前256年)开始,中国建筑进入了一个新的发展阶段。
这个时期的代表性建筑是中国古代宫殿建筑的鼻祖——商周的天子宫殿,其布局和结构成为后世宫殿建筑的基础。
随着秦始皇统一中国,中国的建筑技术和规模进一步发展。
秦朝时期的代表性建筑是兵马俑和秦始皇陵,展示了中国古代建筑的宏伟和精细。
随后的汉朝(公元前202年-公元220年)是中国建筑发展的一个重要时期。
汉代的建筑继续发扬秦代的传统,同时引入了一些新的设计和技术,如悬空梁和斗拱等。
隋唐时期(581年-907年)是中国建筑史上的黄金时期。
隋朝统一中国后,开始修建大规模的宫殿和宗庙,如洛阳宫和开福寺等。
唐朝时期,中国建筑达到了巅峰,唐代的建筑风格被称为“大唐风格”。
代表性的建筑有大明宫、大慈恩寺和法门寺等。
宋朝(960年-1279年)是中国古代建筑发展的一个新阶段。
宋代建筑注重平面布局和空间利用,注重人文主义和审美意识。
代表性建筑有宋城墙、宋徽宗的清明上河图和嵩阳书院等。
明清时期(1368年-1912年)是中国建筑史上的又一个重要时期。
明代建筑注重气势磅礴和规模宏大,代表性建筑有故宫、天坛和颐和园等。
清代建筑注重庄重和精致,代表性建筑有圆明园和紫禁城等。
近代以来,中国建筑在西方建筑的影响下发展迅猛。
现代中国的建筑多样化,既有传统建筑的保留与传承,也有西方建筑的引入与创新,同时也注重环境保护和可持续发展。
从20世纪以来,中国建筑迎来了翻天覆地的变化。
一方面是城市化的快速发展,另一方面是中国建筑师在世界舞台上的崭露头角。
在城市化进程中,中国的建筑业经历了快速的发展和变革。
许多大型城市重新规划和建设,高楼大厦拔地而起,形成了现代化的城市景观。
中国的城市规模和建筑工程都堪称世界之最。
建筑知识:中国建筑学的发展历程
![建筑知识:中国建筑学的发展历程](https://img.taocdn.com/s3/m/ae599c25a55177232f60ddccda38376baf1fe0ee.png)
建筑知识:中国建筑学的发展历程中国建筑学的发展历程可以追溯到古代,随着时间的推移,中国建筑学不断发展并融合了各种风格和技术。
本文将从古代建筑谈起,介绍中国建筑学的发展历程,包括不同朝代的建筑风格、技术特点和对现代建筑的影响。
古代建筑古代中国建筑学源远流长,具有独特的风格和技术。
在中国,早在新石器时代,就有了简单的建筑结构。
随着社会的发展,古代中国建立了众多耐久的建筑,如长城、秦始皇陵、汉长城等。
这些建筑以其雄伟的规模和独特的设计吸引了全世界的目光。
古代建筑在风格和材料上具有鲜明的特色。
古代中国建筑倡导木质结构,其直观表现了中国建筑的工程技术。
中国古代建筑的技术水平在雕刻、雕塑、砌筑、装饰、彩绘等各个方面都达到了相当高的水平。
在建筑材料上,中国古代建筑倡导利用石材、木材、砖瓦等天然材料,这些材料不仅稳固耐用,而且对环境没有污染。
隋唐建筑隋唐时期是中国建筑学发展的一个重要时期。
在这一时期,中国建筑学在风格和技术上有了较大的突破和提升。
在这一时期,隋唐建筑以其雄伟壮观的气势和豪华华丽的装饰而著称。
隋唐建筑在风格上主张平面方正,讲究气势恢宏,注重对称布局,建筑立面采用鼓楼式过多,大门上设立额枋、竖柱,屋檐设有飞檐,斗拱短小等。
在技术上,隋唐建筑采用了更为精致的雕刻和装饰技术,建筑在结构上更加坚固,并且采用了更多的装饰材料。
宋元建筑宋元时期是中国建筑学的又一个重要时期。
在宋元时期,中国建筑学在风格和技术上又有了较大的发展。
宋代的建筑风格注重平面的对称和和谐,斗拱悬山,飞檐翘角,建筑结构更加坚固,建筑的内部空间更加宽阔,更具有通透感。
在技术上,宋代建筑采用了更为精致的雕刻和装饰技术,建筑的结构更加坚固,建筑的内部空间更加宽阔。
元代的建筑在继承宋代建筑风格的基础上,又有了自己的特色。
元代的建筑在风格上注重雕刻和装饰,建筑材料的运用更加多样化。
在技术上,元代建筑采用了更为精细的工程技术,斗拱的形象更为多样化,建筑结构更为坚固。
浅谈中国现代建筑的发展变迁
![浅谈中国现代建筑的发展变迁](https://img.taocdn.com/s3/m/6d39cac1da38376baf1fae63.png)
浅谈中国现代建筑的发展变迁作者:周盈来源:《城市建设理论研究》2013年第10期摘要:天津大学建筑学院的邹德侬教授在《中国现代建筑史》[]一书中将中国现代建筑师的群体特征总结为:中庸而辩证的设计思想和设计方法、创作中保有的传统情结和文化使命、高超的设计技艺和折衷的倾向、群体性封闭的建筑创作个性、封闭环境中自发探索现代建筑、建筑创作广有成就的地域品格以及形象思维重于建筑理论的思辨等若干方面。
本文将以时间线索为轴,以具有代表性的四个年代北京十大建筑为例,围绕这种对立统一关系及其分别在建筑艺术与建筑技术上的体现,进行梳理并加以论证。
关键词:中国现代建筑北京十大建筑时代性与地域性建筑艺术与建筑技术中图分类号:G267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一、二十世纪五十年代北京十大建筑——国庆献礼与艰难探索二十世纪五十年代北京十大建筑包括“人民大会堂、中国革命和中国历史博物馆、中国人民革命军事博物馆、北京火车站、北京工人体育场、全国农业展览馆、迎宾馆(笔者注:即钓鱼台国宾馆)、民族文化宫、民族饭店、华侨大厦”[]等。
这一时期的北京十大建筑,采用了“边设计、边备料、边施工”的工作方法,集全国建筑精英之力在十个月内高质量地完成了从设计到竣工的全过程。
首先,在建筑艺术上,建筑师保持活跃的建筑思想与多样的创作思路在当时的时代背景下是难能可贵的。
其次,在建筑技术上,现代主义所倡导的新材料、新结构在建筑中的运用得到了比较有探索性的尝试,这在当时国民经济和工业体系相对落后的时代背景下也是实属不易的。
由老一辈建筑师张镈主持设计的民族文化宫(图1)时至今日仍广受好评。
民族文化宫是供我国各民族同胞进行文化交流的场所,其中“设有展览馆、文娱活动设施、图书馆及含有少数民族语言翻译设备的会议厅,总建筑面积30770平方米,主楼13层,钢筋混凝土框架结构。
”[]建筑整体采用折衷主义的建筑手法,墙体为白色,顶部采用孔雀蓝琉璃,显示出宁静优雅与众不同的审美特征。
中国建筑文化的历史发展与影响
![中国建筑文化的历史发展与影响](https://img.taocdn.com/s3/m/6c86fe2f53d380eb6294dd88d0d233d4b04e3f7b.png)
中国建筑文化的历史发展与影响中国建筑文化是中国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之一。
它源远流长,已经有着5000多年的历史。
从古代的宫殿寺庙到现在的城市建筑,中国建筑文化一直在演变和发展。
它不仅仅体现了中国的审美观念和美学价值,也反映了中国社会文化的进步和变迁。
下面,我们将从历史沿革、建筑类型和文化影响几个方面来探究中国建筑文化的历史发展和影响。
一、历史沿革中国建筑文化的历史可以追溯到远古时期。
在新石器时代,人们用土块、竹子、树枝等自然材料搭建简单的棚屋或者带有火山灰和稻草的中式木屋。
进入青铜时代,人们开始建造木质的宫殿和祭祀场所,比如周王朝的宫殿和殷商文化的祭祀场所。
到了秦汉时期,人们开始使用砖、瓦、石材等建筑材料,建筑风格也趋向严谨庄重,如秦汉文化的宫殿和道教寺庙等。
唐朝则是中国建筑文化的巅峰,唐代建筑既注重宏伟和雄伟的气质,又非常注重装饰和细节。
建筑形式多样化,如木构建筑、砖石建筑、假山水景等,彰显了唐代人民的雄心壮志和对美学的追求。
明清时期,随着宋元明清时期的不断演变,建筑风格也发生了很大的变化。
明朝时期注重传统建筑的简洁、庄重和实用,形成了砖、石结构、瓦顶、檐前悬山等特色建筑。
清朝时期注重建筑的美学价值和纪律性,建筑形式趋向简洁和规矩,如恭王府、颐和园等建筑。
20世纪以来,中国社会发生了巨大的变革,建筑业也得到了迅速发展。
从传统的木结构、砖石结构到现代建筑的钢筋混凝土结构、高科技建筑,中国建筑文化变得更加多元化、国际化和现代化。
二、建筑类型中国的建筑类型分为官方、宗教、民居等三种类型。
其中官方建筑包括皇帝的宫殿、官员的府邸和官署等,无论从建筑风格还是装饰艺术方面都体现出国家权威的形式。
宗教建筑包括道教、佛教、伊斯兰教等各种宗教寺庙,建筑风格和装饰流派各有千秋,彰显了和谐、平和、礼仪的民族特点。
民居建筑是普通民众的住房建筑,形式多样化,从传统的庭院式建筑到现代的高层别墅,均能够反映出民族的审美观和生活方式。
浅谈自己对中国传统建筑的理解
![浅谈自己对中国传统建筑的理解](https://img.taocdn.com/s3/m/a390eb8d0242a8956aece437.png)
浅谈自己对中国传统建筑的理解孙自超200705010128在世界建筑史上,中国建筑和欧洲建筑、伊斯兰建筑被认为是世界三大建筑体系。
其中又以中国建筑和欧洲建筑延续时间最长,范围最广,成就也更为辉煌。
建筑如同人的面孔,它是一个民族科技、文化、艺术水平的综合体现。
中国传统建筑具有丰富的文化内涵,了解中国古代建筑的发展历史和特色有助于对中国传统文化的深入认识。
中国建筑的重量全部都由梁柱负担,因此中国建筑师们在追求建筑的美时,都把注意力集中在建筑的暴露在外的框架结构体系上,不难理解,要使建筑物具有审美价值,就必须让那些主要的木头构件在结构过程中体现出美感。
而中国建筑的梁柱结构,是由梁、柱、枋、檩、椽等主要构件产生的,它们按照结构所需要的形状、大小和间距组合在一起,在合乎目的的明确性和逻辑的合理性中体现出理性与秩序,产生美感,从而达到技术与艺术的浑然统一。
尤具是斗拱和外挑的屋檐,特别是那种反曲向上的翼角,其曲线或弧度完全是由斗拱和椽木构制出来的,真可谓匠心独运。
北京的团城承光殿、雍和宫万福阁、山西的应县佛宫寺释迦塔等等,都是结构既精妙又美观的建筑杰作。
建筑的韵律感不仅在水平方向产生,它在竖立方向同样存在。
中国的古塔就十分突出。
象我国最早的密檐式砖塔――河南登封嵩岳寺塔、云南大理崇圣寺的千寻塔、北京的天宁寺塔等都是有名的实例。
中国传统美学神韵在于重视现实人生,讲究人伦次序,淡化宗教信仰,始终灌注着重生知礼的现世精神。
在建筑的设计观念上,传统儒家重视人的群体生命意识,而这种思想知礼的现世精神反应在建筑上便是:“人伦之轨模”的设计原则,建筑便是人际关系的空间模式。
中国的宫殿建筑一开始便不是以独立个体的建筑物为目标,而是体现了建筑群的特点。
”园林艺术希求人与自然的和谐统一,追求人为场所的自然化,也体现了重生知礼的精神。
装饰则以精细、隐借,一种是建筑物自身的某些构件被赋予的视觉美,同时,建筑师们也不忘装饰美:每块屋檐下作支撑用的“撑拱”和“牛腿”都是美观的雕刻。
浅谈我国古建筑的设计风格
![浅谈我国古建筑的设计风格](https://img.taocdn.com/s3/m/58149b42a9956bec0975f46527d3240c8447a1bf.png)
浅谈我国古建筑的设计风格内容在世界建筑艺术百花园中,中国古代建筑是朵奇葩,它自成体系,独立发展,绵延数千年,直至20世纪初还保持着自己的造型特征和布局规则,并传播影响到东亚等邻近国家。
本文以作者多年来对中国古建筑的研究视角,对我国古建筑的发展历程、建筑风格、艺术特色等方面作出了初步的探讨。
关键字:古建筑文化;中式建筑;民族建筑;特点;风格中国建筑,具有悠久的历史传统和光辉的成就。
我国古代的建筑艺术也是美术鉴赏的重要对象。
而要鉴赏建筑艺术,除了需要理解建筑艺术的主要特征外,还要了解中国古代建筑艺术的一些重要特点,然后再通过比较典型的实例,进行具体的分析研究。
建筑是人类为居住和相关社会活动而创造的一种特殊器物。
建筑是从本土生长出来的,是民族文化和地域文化的结晶、载体。
世界文化的交融给建筑刻上了外来文化的痕迹,但这种痕迹不能替代建筑的本土特征。
建筑是多元的,这种多元化主要表现为建筑的民族化和地域化。
一、我国古代建筑的发展历程中国古代建筑的发展大致经历了原始社会、奴隶社会、以及封建社会的早、中、晚五个历史阶段,在封建奴隶社会时期,木构架逐渐成为中国古代建筑主流,随着公元5世纪左右建筑技术的长足发展,建筑艺术形态日渐成熟,至汉代时,中国古代建筑的一些典型特征已基本形成,而后经过500多年的发展演变,至唐宋时代中国古代建筑发展到了它的顶峰,到封建晚期的明清时代,中国古建筑在某些方面更趋完美,著名的皇家园林有圆明园、颐和园、北海、承德避暑山庄等,私家园林则以江南的苏州、扬州等地最为兴盛,名园佳作不胜枚举。
此外,在明清时代,中国各少数民族的建筑也有了相当的发展,现存的著名建筑有西藏的“布达拉宫”、日喀则的“札时伦布寺”,以及云南傣族的“缅寺”、贵州侗族的“风雨桥”等等,形成了各族建筑群芳吐艳、异彩纷呈的现象。
二、关于我国古建筑的特征表述以汉民族木构建筑为代表的中国古典建筑自古以来就以其风格优雅、结构灵巧而称颂于世。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矿产资源开发利用方案编写内容要求及审查大纲
矿产资源开发利用方案编写内容要求及《矿产资源开发利用方案》审查大纲一、概述
㈠矿区位置、隶属关系和企业性质。
如为改扩建矿山, 应说明矿山现状、
特点及存在的主要问题。
㈡编制依据
(1简述项目前期工作进展情况及与有关方面对项目的意向性协议情况。
(2 列出开发利用方案编制所依据的主要基础性资料的名称。
如经储量管理部门认定的矿区地质勘探报告、选矿试验报告、加工利用试验报告、工程地质初评资料、矿区水文资料和供水资料等。
对改、扩建矿山应有生产实际资料, 如矿山总平面现状图、矿床开拓系统图、采场现状图和主要采选设备清单等。
二、矿产品需求现状和预测
㈠该矿产在国内需求情况和市场供应情况
1、矿产品现状及加工利用趋向。
2、国内近、远期的需求量及主要销向预测。
㈡产品价格分析
1、国内矿产品价格现状。
2、矿产品价格稳定性及变化趋势。
三、矿产资源概况
㈠矿区总体概况
1、矿区总体规划情况。
2、矿区矿产资源概况。
3、该设计与矿区总体开发的关系。
㈡该设计项目的资源概况
1、矿床地质及构造特征。
2、矿床开采技术条件及水文地质条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