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类进化中的_缺失环节_和语言的起源[1]

人类进化中的_缺失环节_和语言的起源[1]
人类进化中的_缺失环节_和语言的起源[1]

人类进化中的

“缺失环节”和语言的起源李 讷

本文认为语言首先是作为一种人类的交际手段,而不是一种思维工具进化而来的。从这一点出发,就有可能对语言进化起源的图景做出合情合理的清晰描述。基于这一观点,本文讨论了与语言起源的进化源头探索有关的各种“缺失环节”,并以多个学科最近的科学发现为基础,探讨了“原始人类的前语言交际行为和后语言交际行为”、“语言的结晶形成”、“象征符号的出现与认知能力”以及“神经科学与语言的起源”诸问题,提出了一些假设和推断。关键词 语言的起源 人类的交际工具 缺失环节 象征符号 认知能力 神经科学作者李讷(Charles N.Li ),1940年生,美国加利福尼亚州立大学圣巴巴拉分校语言学系教授(美国 圣巴巴拉)。

承认功能主义语言学的学者都会同意这样的观点:语言首先是作为一种人类的交际手段,而不是一种思维工具进化出来的。那种认为语言是一种思维工具的讲法是一种直觉的、先验的主张,与科学实证相抵触。人类文明以书面语、城市化、先进的技术、扩张的人口,以及复杂的社会组织为特征,但即使是从直觉的角度来看,也很难想象,在文明的曙光降临之前,语言就已经是一种思维的工具了。至于人类之前的原始人类,或者10万年前早期的解剖学上的现代人类,我们恐怕永远无法了解,他们是怎样“思维”的。但是,我们确知,一切原始人类,就像其他所有动物一样,都要相互交际。在原始人类交际行为进化发生了一些激烈变革之后,语言就在其过程的某个阶段出现了。因此,可以假定:从物种进化的意义上说,语言是作为一种人类交际手段而出现的。本文将从神经科学、动物交际学和语言学的角度来探讨原始人类交际行为进化过程中的“缺失环节”这个问题。

一、原始人类化石中的“缺失环节”

1995年,T.White 与同事发表文章,对他们1994年发表的宣称在埃塞俄比亚的阿拉米斯(Aramis ,Ethiopia )发现一组原始人化石的论文做出了修正。这份论文中报告说,又发现了一具

几乎是完整的骨架,并宣称这是一种新的原始人———地猿属始祖种(Ardipithecus ramidus )。

①在?

261?①T. D.White ,G.Suwa and B.As faw ,C orrection.Nature ,375(1995),p.88.

随后接受美国《国家地理杂志》采访时,White 宣布地猿始祖种就是类人猿进化到人类的“那个不再缺失的环节”。它生活在约440万年前,是当时所发现的最古老的原始人类。地猿始祖种枕骨大孔(magnus foramen )的位置比今天的大形猿类动物都靠前,这意味着地猿始祖种可能是双足行走,牙齿的牙冠较平,具有原始人类特有而猿类所没有的非切齿的犬齿。地猿始祖种的发现是原始人类化石发现的一个里程碑。

几乎在White 等人发表论文报告发现地猿始祖种的同时,Meave Leakey 和她的同事也发现了

一个新物种,即肯尼亚北部的南方古猿属湖畔种(Australopithecus anamensis )。

①湖畔种生活在约390—420万年以前,是已知的南方古猿属诸种之中最为古老的。胫骨构造表明,它是双足行走的。它的齿系构造呈外轮廓为U 形排列,体现了中新世猿类和现代猿的特征。可见,湖畔种表现出一种猿类和原始人类特征非同寻常的结合。

湖畔属发现两年之后,White (1997)又有另一个重大发现———南方古猿属加利种(Australopithecus ghari )。这种发现于埃塞俄比亚的250万年以前的原始人,表现出南方古猿中体态颀长一类和强壮健硕一类两种体质特征的混合。此外,在加利种的发现现场所做的化石记录显示,这种原始人使用石制工具,而且还是从数英里外的另外一个地方将工具带到发现现场来使用的。而在这个发现之前,学界相信,只有现代人类所属的人属动物才会制造石制工具。随着南方古猿加利种的发现,人们再也不能把生产石制工具这一点作为人属动物的一个定义性特征了。加利种的出现,改变了人们对古人类学的基本认识。

随后,Meave Leakey (1998)在肯尼亚东非大裂谷地带的托卡那湖(Lake Turkana )地区发现了平脸肯尼亚人(K enyanthropus platy ops )。这些肯尼亚人生活在350万年前,只比世界闻名的南方古猿属阿法种(Anstralopithecus afarensis ),即“露西”及“第一家庭”稍古一些。肯尼亚人臼齿小,面部大而平,颅骨外观在解剖上更像现代人类,而不像南方古猿阿法种,因而得到了原始人类分类中一个新属的地位,与至今发现的原始人类中的所有各属———地猿属、南方古猿属、傍人属(Paranthropus )以及人属———都有显著的差别。

此后,关于原始人分类的知识继续发生着巨大变化。在2000年,B.Senut 和M.Pick ford 宣布在肯尼亚的图根山(Tugen Hills )出土了“千年人”,即奥罗林—图根人(Orrorin tugenensis )。他们发现的都是约600万年以前的遗物。令人震惊的是,图根人的生活年代几乎就是估计中原始人类起源的年代。人类与现代黑猩猩与倭黑猩猩(bonobo )有着共同的祖先,约600万年以前,我们的祖先从那个源头进化而来。Pick ford 和Senut 宣称,奥罗林—图根人类似于南方古猿,是两足行走的原始人,能以树为家。它有珐琅质很厚的方形小臼齿,很像现代人类的臼齿,而不像南方古猿。地猿始祖种的臼齿有440万年的历史,是原始人类化石中第二个最古老的,可是珐琅

质却较薄。

②假如Senut 和Pick ford 的说法是正确的,将对原始人属种的概念构成许多挑战。2001年夏天,Y.Haile 2Selassie 描述了在埃塞俄比亚新出土的一组约520—580万年前的骨化石。他宣称这些骨头来自一种两足行走的原始人,属于地猿始祖种下的一个亚种,取名为地猿属始祖种卡达巴亚种(Ardipithecus ramidus kaddapa )。化石的颅下和牙齿方面的特征表明,这种原始人在物

?

361?人类进化中的“缺失环节”和语言的起源

①②M.Pick ford and B.Senut ,C ontexte G eologique et Faunigue des Restes d ’H ominides du Miocene Superieur de

Lukeino ,K https://www.360docs.net/doc/c212560862.html,pte Rendus de l ’Academie des Sciences —Serie IIa —Sciences de la Terre et des Planetes ,332.2(2001),pp.145—152.

M.G.Leakey , C.S.Feibel ,I.McD ougall and A. C.Walker ,New F our 2million 2year 2old S pecies from

K anapoli and Alia Bay ,K enya.Nature ,376(1995),pp.565—571.

种史上接近于黑猩猩与原始人类的共同祖先。①具有重要意义的一点是,奥罗林—图根人和地猿

始祖种卡达巴亚种看来都生活在森林或林地,而不是草原。如果可以确定他们确实是两足行走,那么以往的假说,即两足行走的原始人之出现乃是东非大裂谷形成后所引发的气候变迁所致,便不成立。

过去几年中层出不穷的新化石的发现,勾画出一张描述原始人类进化的相互纠结的网络图。地猿属没能填补从类人猿进化到南方古猿过程中缺失的环节。一系列的化石发现表明,这两者之间原始人类的进化存在着多个“缺失环节”,而南方古猿只是这一系列发现中的第一个而已。旧有的直线式物种发展的假设已经不再适用。原始人类的物种进化树,看来并不像我们在不到10年前发现地猿属的时候所认为的那样,而是有更多的旁支。我们无法确定已知的旁支之间是否相互关联,我们也不知道还有多少旁支存在以及都是哪些旁支。尽管如此,古人类学家的研究发现还是可以帮助我们勾画出一张原始人类进化的全景图。

我们知道原始人类是通过两足行走逐渐进化而成的。原始人在略早于200万年前出现的时候,必然是两足行走的,因为当时他们的解剖学特征,如手臂相对于腿的长度、肩关节的扭转

方向,以及手指和脚趾的形状,已经不容他们轻易爬树了。

②一系列相互关联的进化现象,如脑部不断地发育变大、成熟期的延长,以及随之而来的成熟前幼年期的显著延长等,所带来的后果是,人属动物只能去主动适应在稀树草原旷野中的生活,而别无选择。Stanley 阐明了这些相互关联的进化过程所造成的“地上生活必要性”(terrestrial im perative ),意思是说人属动物必须总

是在地面上生活。

③人类无法再像其身形颀长的祖先南方古猿那样以爬树求生,这是由几方面原因造成的:(1)为了进化出大容量的脑,同时又能让新生儿通过生殖腔顺利降生,人类必须延长成熟期,使脑的大部分发育在出生以后完成;(2)成熟期的延长意味着幼年期也要延长,也就是说,新生儿在降生后会在更长一段时间内处于体质上的不协调状态;(3)由于新生儿身体不协调,需要帮助,必须让父母抱着才能四处活动。

在人类的祖先所生活的东非大平原上,早在人类出现之前,食肉动物和它们的猎物几百万年来就一直在那里磨砺各自的生存技能。人类为了生存,必须结成更大、更有组织、拥有更先进交际手段的群体。“地上生活必要性”迫使原始人的进化必须伴随着认知能力的扩展和便捷高效的交际行为的发展,而这一切最终促使解剖学上的现代人类④中出现了语言。除此之外,伴

?

461?中国社会科学 2004年第2期

①②③④本文使用“解剖学上的现代人类”(anatomically m odern humans )这个术语来廓清由于过多使用诸如“早

期智人”(Early H om o sapiens )、“古智人”(Archaic H om o sapiens )、“现代智人”(H om o sapien sapiens )等分类学术语而造成的混乱。与过去25万年中的原始人类相比,解剖学上的现代人类拥有以长骨型为特征的颀长骨架、一定深度和广度的肌附着、薄的颅骨壳壁和下颌、较高的穹型颅骨以及内收的颚,但是眉上没有显著的眉骨,即没有眶上隆突(supraorbital torus )。

S.M.S tanley ,Children o f the Ice Age :How a G lobal Catastrophe Allowed Humans to Evolve .New Y ork :W.H.

Freeman and C ompany ,1996.

我同意W ood 和C ollard (1999)的观点,能人(H om o habilis )应该归到南方古猿属,而不是人属。能人

的脑确实比其他南方古猿的要大,但还是保留了南方古猿的主要特征。这些特征包括显著的雌雄二性分离、牙齿较大以及善于爬树,而最重要的是它遵循了和猿类相似的形态发展变化的时间顺序,而这意味着能人没有受到“地上生活必要性”的制约。进一步说,Louis Leakey 把能人设立为人属下的一个种的最初理据已经不再成立。也就是说,能人被发现的时候,它是与石制工具有关的最古老的原始人类,而现在南方古猿加利种已经取代了它的这个地位。因此,人属中最早的一个种应该是匠人(H om o ergaster )。

Y.Hail 2Selassie ,Late Miocene H ominids from the Middle Awash ,E thiopia.Nature ,412(2001),pp.178—

180.

随着进化还出现了一系列解剖学特征的变化,对此Li 和H ombert 做了总结。

①至于语言的出现,化石记录没有提供充足的信息。骨化石提示了三项与语言出现有关的进化现象:(1)胸椎椎管的扩大;②(2)喉的下降;③(3)脑的进一步发育变大。前两项是为了增强原始人的发音能力而发生的适应性变化。由第三项我们可以推断出认知能力的增强。但是,认知能力增强的细节仍然不为人知。颅腔模型(endocranial cast )上的凹陷,也许可以用来解释

脑膜静脉系统(meningeal venous system )的进化④和新大脑皮质表皮(neocortex )的进化。

⑤可以预测,在类人猿的进化过程中,通过增加表面的大脑脑回(gyrus )和回间沟(sulcus )而进行的脑膜静脉系统和新大脑皮质组织的进化趋势,是朝着更加复杂的方向发展。但是,这项证据对原始人交际行为的进化并没有提供线索。关于语言进化上的起源,依然只能通过整合来自古人类学、神经科学、动物交际学、进化论以及语言学的相关信息,才能推导出来。

二、原始人类的前语言交际行为和后语言交际行为

语言起源研究中的一个关键问题,就是要确定原始人类交际行为中的哪些特征可以赋予这种交际行为以语言的资格。从生成语言学的观点来看,给人类语言下定义的特征,就是其语法的循环递归功能(recursive function )。所以,从生成语言学的观点来看,原始人类的交际行为朝

真正的语言转化的关键点是学会使用这种循环递归功能。

⑥Li 和H ombert 指出,这种循环递归功能是一种描述的手段。人们既可以用它来描述人类语言的某个方面,也可以用它来描述某些动

物发出的交际信号,比如座头鲸或知更鸟的歌声。

⑦如果原始人类的交际行为是逐渐进化为语言的,⑧那么确定两者的分界点,就不能以这种交际从什么时候开始容许一种使用循环递归功能的描述为准。我们必须寻找其他方法,来确立原始人类过程中前语言(pre 2language )交际与后语言(post 2language )交际之间的分野。

Li 和H ombert 提出,区分原始人类进化中前语言交际与后语言交际的一个重要标志,是语言

变化与属于动物范畴的交际行为的进化这两者之间的区别。

⑨原始人类的前语言交际行为,正如其他动物的交际行为一样,要受达尔文进化原理的制约。它涉及自然选择,而且有时还涉及基

?

561?人类进化中的“缺失环节”和语言的起源

①②③④⑤⑥⑦⑧⑨ C.N.Li and J 2M.H ombert ,On the Ev olutionary Origin of Language.

在动物王国中,交际行为系统从来也不会突然产生,尽管有时因为调节基因(regulatory gene ,如同源柜

基因H omeobox gene )发生突变,一些解剖学和生理学上的特征可能是突然产生的(Schwartz 1999)。一个交际行为系统,通过行为和解剖结构上的变化,在同种动物之间的相互作用、基因的突变以及在地质时代上的自然选择才最终进化而成。

C.N.Li and J 2M.H ombert ,On the Ev olutionary Origin of Language.S.Pinker ,The Language Instinct .New Y ork :William M orrow ,1994.

R.L.H olloway ,T oward a Synthetic Theory of Human Brain Ev olution.In J 2P.Changeux and J.Chavaillon

(eds.),Origins o f the Human Brain ,Ox ford :Clarendon Press ,1995,pp.42—54.

R.Saban ,Image of the Human F ossil Brain :Endocranial Casts and Meningeal Vessels in Y oung and Adult Subjects.

In J 2P.Changeux and J.Chavaillon (eds.),Origins o f the Human Brain ,Ox ford :Clarendon Press ,1995,pp.11—38.

B.Arensburg ,A Middle Paleolithic Hy oid Bone.Nature ,338(1989),pp.758—760.

A.MacLarnon and G.Hewitt ,The Ev olution of Human S peech :The R ole of Enhanced Breathing C ontrol.

American Journal o f Physical Anthropology ,109(1999),pp.341—363.C.N.Li and J 2M.H ombert ,On the Ev olutionary Origin of Language.In M.S tamenov and V.G allese (eds.),

Mirror Neurons and the Evolution o f Brain and Language ,Amsterdam :John Benjamins Publishing C ompany ,2002.

因突变。说原始人类的前语言交际行为的某项变化具有适应性,意思是说,这样的变化提高了原始人类的寿命期望值和繁殖后代的成功率。那些发生了这种变化的原始人类,与没有发生这种变化的原始人类相比,能在更高的水平上适应环境。因此,发生了这种变化的原始人类,就比没发生变化的在生存和繁殖上有更大的竞争力。语言变化是在原始人类进化的后语言交际阶段才开始发生的,总的来说是与社会和文化联系在一起的,它与寿命期望值、繁殖成功率、基因突变或自然选择都没有关系。语言变化是持续而迅速的。我们的发音、词汇、说话方式,甚

至语法,在我们的有生之年都会发生显著的变化。

①如果说语言变化与属于动物范畴的交际行为的进化之间的差别,可以区别原始人类进化中的前语言交际与后语言交际,那我们须要知道,在这个分界点上原始人类交际行为的性质是什么。从进化时间上我把这个分界点指定为语言的结晶期(Crystallization of Language )。

正如高等灵长目动物的交际,原始人类交际的典型情况涉及各种感官渠道的同时使用,包括视觉、听觉和触觉。首先,我们把原始人类的面部表情、身体姿态以及触觉交际行为的进化问题排除在外。根据对哺乳动物所作的比较研究可以推测,原始人类在面部表情、身体姿态以及触觉交际行为的进化方面,并没有发生巨大的变化。举例来说,面部表情很大程度上依赖于

面部肌肉和骨骼结构。人类的大部分面部表情由情绪状态自发控制,无法有意识地加以控制。

②如果我们对语言的起源感兴趣,就须要理解象征符号是怎样出现的。正如Deacon 所指出的那样,在最基本的认知层次上,一个象征符号必须具备两个特征:(1)指称一个具体的物;(2)这样的

指称不依赖于语境。

③这就是“意义”和词汇的发端。第一个指称具体事物的象征符号的出现,同时也代表着对原始人类进化过程中第一个“缺失环节”的跨越。根据我们对基本象征符号的定义,动物的交际信号是非象征性的,所以动物交际信号没有“意义”。它们有的只是某些“功能”,比如,威胁、取悦Π顺从、求偶Π交配、警告Π警报、收编其他同类、集合、散开、辨别是否为同类、圈定领地以及觅食,等等。“功能”与“意义”是不同的概念。以下语句都具有“威胁”这一功能,但是各语句有不同的意义。

我可要咬你的耳朵啦! 我一脚踩翻你!

我要杀了你! 我要把你狠揍一顿!

在动物的交际行为中,威胁信号仅仅就是威胁信号。不同动物的威胁信号各不相同。其中一些信号对应于信号发出者情绪状态的不同强度,可以分出层级来;另一些信号则不能分出层级,?

661?中国社会科学 2004年第2期①②③T.W.Deacon ,The Symbolic Species :The Co 2evolution o f Language and the Brain .New Y ork :W.W.N orton ,

1997.

P.Ekman ,Expression and the Nature of Em otion.In P.Ekman and K.Scherer (eds.),Approaches to Emotion ,

Hillsdale ,N.J.:Lawrence Erlbaum Ass ociates ,1984,pp.319—343.

动物的某些交际信号会发生迅速的变化。比如说,雄性座头鲸(humpback whale )在交配季节具有求偶

功能的歌声几乎每天都发生变化。在交配季节结束时,雄鲸便停止歌唱,直到第二年回到生育地进入另一个交配季节才又开始。然后,雄鲸会接着唱上一个交配季节快结束时唱的那同一首歌,并以此为起点又开始新一轮的歌声变化。然而,座头鲸的其他交际行为并不是这样变化的,而是遵循达尔文进化论的制约———如果发生变化,则必然发生在进化时期。人们也许会注意到:人类语言固然可以在与预期寿命的长短以及繁殖后代的成败无关的情况下迅速发生变化,但它只构成全部人类交际行为的一部分。然而,语言是承担一切交际功能和目的的主要人类交际载体,甚至不借助视觉和触觉交际就可以完成。而雄座头鲸的歌声却只是座头鲸所有交际信号中的一个,而且基本上只有求偶这一项交际功能。值得注意的另一点是,动物交际信号中的绝大多数,并不像座头鲸的歌声和一些鸟类的歌声那样会发生迅速变化。大多数动物交际信号都是在进化过程中缓慢变化的。

要么有,要么没有。一些信号涉及交际行为的各种成分和渠道,结构上较为复杂,而另一些则比较简单。同一物种的所有成员使用相同的威胁信号,而且所有由信号发出者发出的威胁信号都用来威胁其意向中的对象。这些信号并没有意义。对于属于任何功能范畴的动物交际信号,都可以有类似的说法。

有一类特定的动物交际信号受到人们的广泛关注,即经常为人提及的长尾黑颚猴(vervet m onkey )的警告信号。这种警告的叫声不具备象征符号的第二个特征,因而不是象征符号。尽管如此,它们的叫声对爬行动物、鸟类、哺乳动物和其他食肉动物等做出了相应的区别,所以还具有准象征符号的特征。只是这种区别依赖于语境,只在警告的语境中才成立。

另一类可能会被认为具有象征性的动物交际信号,是具有个体辨别功能的信号。举例来说,就声学特征而言,宽吻海豚(bottlenose dolphin )的尖啸声以及具有社会性的哺乳动物的叫声,每个个体都不相同,同属一个社会性团体的成员都能从其他成员的叫声中辨别出发出叫声者的身份。这种动物交际信号辨别个体身份的功能与人声辨别身份的功能是对等的。人声都因人而异。在同一个社会团体中,成员间能通过人声辨别各自的身份。不过,这种独特性并不构成一个象征符号,不具有语句“是我!”所具备的第一人称单数代词的指称特征。对人声的识别取决于已有的经验和交往的熟稔程度。我们不能从陌生人的声音辨别他的身份,尽管我们可以识别这不是我们认识的人的声音。具有辨别身份功能的那种动物交际信号也是一样。宽吻海豚的尖啸、长尾黑颚猴的咕咕声、狼的嗥叫声、疣猪的咕哝声以及动物用来在社会性团体中保持接触的其

他各种交际信号都不是象征符号。它们既非语词,亦非名称。

①Li 和H ombert ②以及G iv on ③论证说在原始人类的进化过程中,象征性的交际始于具体名词。然而,G iv on 的观点是:必须认为词汇概念是“从来如此的”,并且“在人类出现之前的自然交际中其编码就已经非常完善了”。Li 和H ombert 与他看法不同,他们认为,“每一个新的象征符号(对应于一个具体的对象)的创造,都反映了某个原始人的一次灵机一动,而在这种创造者所属的社会性团体的所有的交际信号中,每一个新创造的象征符号的确立,都需要社会传播和文化传播。”他们随后又这样阐述:

“然而,仅仅拥有一些与具体对象相对应的交际象征符号,并不等同于认识到了将象征交际行为(symbolic communicative behavior )与具体对象相联系的抽象原则,尽管这种象征符号本身就是这条原则的一个表现。换言之,一个是使用代表某个具体对象的交际象征符号,另一个是意识到创造象征符号的行为中所隐含的原则,在这两者之间,有着显著的差别。……可见,在150万至200万年前,代表具体对象的交际符号的出现,并不意味着语言初生曙光的降临。正如我们在前文中所说的那样,每增加一个象征着某个具体对象的新的交际符号,都是在最终迎来语言

诞生的进化道路上迈出了重要的一步。”

④在具体实体的象征符号出现之后,象征着抽象实体(比如某一件事或某一个行为)的交际符号的出现,标志着朝语言结晶期迈进的第二个量子式的飞跃。这是从原始人类的交际行为朝语言进化的过程中第二个最重要的里程碑。

?

761?人类进化中的“缺失环节”和语言的起源

①②③④Li and H ombert ,On the Ev olutionary Origin of Language.

T.G iv on ,The Visual In formation 2processing System as an Ev olutionary Precurs ors of Human Language.F orthcoming.Li and H ombert ,On the Ev olutionary Origin of Language.

宽吻海豚发出尖啸声,是为了与自己所在的社会性团体中的成员保持接触。因此它们尖啸的首要功能

就是接触。一条海豚能根据另一条的尖啸声辨认出它的身份,只是社会关系的一种副产品,与人类能辨认家庭成员或者亲密朋友的声音非常相似。

朝语言结晶的方向进化的过程中第三个最重要的标志,出现在所有的象征符号(即整个词汇)的规模达到了临界状态的时候。这个数量大约是几百个左右。其依据是:

11语言是一种交际的工具。

21语言的结晶要比文明以及大规模物质文化的来临早几万年。作为发展完善而充分够用的交际工具,在语言结晶期所需要的词汇量,不会像后来所要求的那么大。

31皮钦语(pidgin )研究者注意到,一种拥有大约1000个语素的皮钦语,已经可以在语言社

区中作为一种交际工具充分地发挥作用了。

①假如原始人类进化过程中前语言交际与后语言交际之间的分野就是语言的突变与动物交际行为的演变这两者之间的区别的话,语言结晶必然发生在词汇规模达到临界状态之后不久。达到临界状态的词汇仅包含了生活交际所需的最基本词汇。一旦词被组合成更大的语言单位,语法就自然在几代人的时间里迅速形成。在话语中把词排列起来,就开始了语言演变的过程,比如失去重读、词的边界的变化等,进而导致语义上的虚化,并最终导致语法化(grammaticalization )。在语言形成之初首部语法形成的速度,与达尔文式进化的速度相比,简直是天文数字,仅仅在词汇达到临界状态后用了几代人的时间而已。这首部语法绝不能与当代语言的语法等量齐观。它仅仅有若干词序原则和语法标记的语法,如果确实有一些形态—句法手段,那也肯定很少。在对语言起源的研究中,一种语言的形态和句法的重要性往往会被过分强调。确实,许多当代语言都表现出高度复杂的形态—句法结构。也许正是因为许多现代语言中都存在着复杂的形态—句法,使得许多学者相信,早在语言起源之初,复杂的形态—句法结构就已经是必不可少的了。我并不轻视形态—句法研究的重要性,但是希望澄清几点:

11从根本上来讲,原始人类的交际行为朝语言结晶方向进化的漫长过程涉及象征交际符号(即词汇)的发展和积累。

21如果没有语法,即使有一个足够大的词汇,在能够进行便捷高效的交际之前,还有很长的路要走。

31由于说话者开始把词排列在一起来形成更大的交际单位,要形成一部语法,有几代人的时间大致就足够了。

41只有以完成交际任务为目标的交际行为,才是产生语言的源头。

以完成交际任务为目标的话语比非正式会话更简短,只具有完成基本社会交际或简单合作

的功能,属于口语体。

②非正式会话的语法和结构与正式的口语体或书面语体有明显的差异。③即便在拥有高度复杂形态—句法的语言中,非正式会话中语言的复杂性也趋于减少。总之,以

?

861?中国社会科学 2004年第2期

①②③W.L.Chafe ,Integration and Inv olvement in S peaking ,Writing and Oral Literature.In D.T annen (ed.),

Spoken and Written Language :Exploring Orality and Literacy ,N orw ood ,N.J.:Ablex Publishing C orporation ,1982,pp.35—54.

书面语是一项非常晚近的文化发明。最古老的书面文献的历史不超过六七千年。今天的口语有许多语

域和语体之分。正式语域的口语,比如学术演讲,在结构和语法上很像书面语。从起源上讲,语言应该是以完成交际任务为目标的交际行为的一种工具。

R. A.Hall ,Haitian Creole :Grammar ,Texts ,Vocabulary .American F olklore S ociety Mem oir 43,1953.W.

J.Samarin ,Salient and Substansive Pidginization.In D.Hymes (ed.),Pidginization and Creolization o f Language ,Cambridge :Cambridge University Press ,1971,pp.117—140.M.S wadesh 认为1000个语素对自然语言来说已经足够。此处用皮钦语作为一个引例,意在说明一种语言在以完成交际任务为目标的交际行为(task 2oriented communication )中成为一种够用的工具,它要具备的最低限度的词汇和结构是什么样子的。

完成交际任务为目标的话语甚至比非正式交谈更不依赖于复杂的语法结构。

关于上面第三点,不是说在当代语言中可以看到的大部分语法结构都是在不多的几代人时间中进化出来的。仅有几条简单的语序规约和一些语法小品词的第一代克里奥语(Creole ),就已经是一种发展完善的语言,足够用来作为人类交际的工具,而且同时还具备动物交际所没有、而一切语言都拥有的最重要的属性:由于社会和文化上的原因,而非由于自然选择而迅速演变。我们一般都对现代语言中形态现象的复杂性印象深刻,诸如语法一致、派生、屈折、变格、语言、时、体、数、性、格、语缀,等等。假如诸如此类的语言形态是一切语言的语法所必备的要素,那么就可以得出结论,即在一个足够大的词汇出现之后,还得要等数百或数千年才能出现语法。然而,并非所有的语言都拥有这样的形态结构。世界上有很多种语言很少或根本没有上述复杂的形态句法,甚至一些拥有漫长书面语和口语传统的语言,基本上靠词序规约和语法

小品词,而很少或根本没有什么形态作为它的语法,比如汉语。

①三、语言的结晶形成:最早的语言何时出现?

一般都假设,语言的结晶形成大约与解剖学上的现代人类的出现于13—15万年前在非洲同

步发生。

②但是,现在有一批来自古人口学、分子遗传学以及大量考古发现的证据不谋而合,都表明语言的结晶阶段不大可能与解剖学上的现代人类的出现相同步。

③这些不谋而合的证据促使我假设语言在6—8万年前出现,比解剖学上的现代人类的出现晚几万年。下文我将对这些证据做一个简要的总结:

11在约4—6万年以前,人口规模开始发生第一次爆炸性增长。根据古人口学的研究表明,

人口数量的戏剧性增长始于约4万年以前的旧石器时代中期。

④下图根据Hassan (1981)第196页的资料绘制。

4—6万年以前发生过人口爆炸,这一点在以多形性(polym orphism )和平均突变率(average

mutation rate )为基础的线粒体脱氧核糖核酸(m 2DNA )的演化史研究中也得到了独立的证明。

⑤人类历史上的第二次人口大增长,发生在约一万年以前的新石器时代初期。这次人口爆炸背后的推动力,众所周知,是农业的发展。

?

961?人类进化中的“缺失环节”和语言的起源

①②③④⑤S.T.Sherry ,et al.,Mismatch Distributions of m 2DNA Reveal Recent Human P opulation Expansions.Human

Biology ,66(1994),pp.761—775.m 2DNA 仅包含了37个基因和16569个碱基对。由于基因和碱基对的数量较少,考察m 2DNA 在不同个体中的多样性就比较容易。最重要的是,线粒体基因(mitochondrial gene )主要通过母系来传递,尽管最近的调查表明父系的m 2DNA 渗入受精卵的罕见情形也有可能发生。假如m 2DNA 的来源完全来自母系,那么m 2DNA 的变异只可能是由突变造成的。那么,以m 2DNA 的平均突变率为基准的分子钟就比较可靠了。有关m 2DNA 及其与人类进化的相关性,请参看Cann (1995)中资料翔实的论述。

F.Hassan ,Demographic Archaeology .New Y ork :Academic Press ,1981.J 2N.Biraben ,Essai sur L ’Ev olution

du N ombre des H ommes.Population ,1(1979),pp.13—25.

假如语言结晶确实发生在解剖学上的现代人类出现的若干万年之后,那么语言的多源发生(polygenesis )

就是可能的了。关于语言的单源发生(m onogenesis )说与多源发生说之争的情况,在Li (2002)中有简要的评述。

A.Walker and P.Shipman ,The Wisdom o f Bones :Search o f Human Origins .New Y ork :K nopf ,1996.

汉语族系中包含了几百种不同的语言,其中许多种相互之间是听不懂的。有关汉语言的全面综述,请

参看Ramsey (1987)。

图11人口估计问题:4—6万年前之间发生的首次人口爆炸

是什么原因造成的?无论原因是什么,它必然有

令人类活动和社会交往更加便利的潜力,并因而

增高了寿命预期值和存活率。

21在距今约4万年以前发生了人类艺术的

“大爆炸”。迄今所发现的最古老的岩石画,是保

存在意大利北部维罗纳(Verona )西北的富曼恩洞

(Fumane Cave )中的有312—3165万年历史的以红

赭石为颜料的半人半兽的肖像画,以及在法国肖

威窟(G rofte Chauvet )中有约312万年历史的动物

画①。肖威窟绘画中的艺术相当成熟,甚至采用

了描影和透视这样高级的绘画技法。这表明,在

这些绘画出现之前就已经经历了艺术概念及技法

的漫长发展过程。个人装饰品是艺术大爆炸的另

一个方面。用象牙刻制的最古老的珠状饰品或垂饰约有315万年的历史②。这些装饰品在概念、象征意义以及技术方面都很复杂,在工艺上体现与现代人近似的理念。

问题:艺术大爆炸是不是因为语言的出现而造成的,并因此而促成了人类智能的形成?

31在大约4—5万年以前,旧石器晚期之初,就像艺术一样,工具也与此前所有的制成品形成了强烈的反差,开始了一个前所未有的多样化与专门化的加速发展时期。这种工具的多样性与复杂性的发展是全球性的。如果我们把石制工具技术的演变轨迹通过不同工具种类的数量与时间的比值来表现,那么所得到的曲线就与人口演变的曲线极其相似了。如图所示,曲线一开始比较平坦,表示技术发展的长期停滞,直到旧石器时代中期之末、后期之初曲线才开始一直

调头向上,并逐渐接近垂直。下图根据Lewin (1993)第33页的资料绘制。

③旧石器时代晚期的工具包括装有手柄的刃具,长度约为宽度的2倍,还有多种类型的装有手柄的几何状的小型工具,如刻制骨器的凿子和锉子。体现了以往历史上原始人类从来未曾达到过的、带有设计和象征手法的复杂工艺水平。问题:工具爆炸性发展背后的原因是什么?

4.澳大利亚的垦殖时代开始于约6万年以前。当时由于冰河作用,澳大利亚、巴布亚新几内亚和塔斯马尼亚形成了一块连成一体的大陆,而今天印度尼西亚群岛的大部分则与亚洲的马来西亚半岛相连结。从亚洲去澳大利亚,须要跨越深达100米左右、水流湍急的海水。这样穿越

?

071?中国社会科学 2004年第2期

①②③R.Lewin ,The Origin o f Modern Human .New Y ork :Scientific American Library ,1993.奥尔德沃文化时期的

(Oldowan )工具距今约170—250万年,且与人属出现有关。但是,250万年以前的南方古猿属加利种也使用石制工具,而且还是从距加利古猿化石的发现现场50英里之外的另外一个地方带到现场的。这项发现使得长期以来人们所相信的石制工具为人类发明的理论不再成立。阿舍利文化时期的(Acheulian )石制工具技术与直立人一同出现。奥尔德沃与阿舍利之间的主要区别是后者增加了手斧、切割器和镐头。莫斯特文化时期的(M ousterian )石器技术包括了比阿舍利时期种类更多的工具。不过,与尼安德特(Neanderthal )人有关的莫斯特时期的技术与阿舍利时期相比,并未表现出更多的技术进步。

R.White ,Dark Caves ,Bright Visions .New Y ork :The American Museum of Natural History ,1986.

M.Balter ,New Light on the Oldest Art.Science ,283(1999),pp.920—922.

图21原始人类发展史上不同石制工具的数量海洋,需要有社会组织、合作努力、周密计划,

以及航海的技术、装备和知识。

问题:是什么使人类得以在那个时期,而不

是在更早以前穿越水流湍急的深海?

总之,可以这样推论,在6—8万年以前,人

类发展出了能产生复杂文化的新的认知能力。这

种新的认知能力不能归因于人脑容量的变大,因

为自从解剖学上的现代人类于12—15万年以前出

现之后,人的颅腔容积缩小了。正是由于解剖学

上的现代人类的首度出现与人首次显示出能创造

现代文化的智能这两个事件之间存在着显著的时

间差距,促使Donald Johns on 和Blake Edgar 在他们1996年的著作《从露西到语言》(From Lucyto Language )中提出了下列问题:“有没有这样的可能,即简单地说,早期智人的大脑根本还没有精密到能够创造出复杂文化的地步。能够创造文化的现代人的智能,看来是在约5万年前出现的。而正是凭借着它,才出现了繁衍生息遍及全球

的、行为学意义上的现代人类。”

①有意思的是,著名的古人类学家Richard K lein 也发表了类似的观点。他认为,人脑曾经于约5万年以前完成了一次与其大小和形态无关的“潜在的进化”(hidden ev olution ),那次进化正可以

用来解释,人类何以产生进行复杂认知活动并创造复杂文化的现代智能。

②我认为,K lein 关于大脑潜在进化的理念正好也是Johns on 和Edgar 所提出的问题的答案,而这个答案同时也是我在上文述及各种证据不谋而合时所提出的那四个问题的答案。在我看来,K lein 所说的“大脑的潜在进化”是一种最终导致语言出现的认知能力的新发展。换言之,原始人类的交际行为结晶成为语言,正是以下四条证据背后的原因所在:人口的首次激增、艺术大爆炸、工具的爆炸性发展以及穿越横亘于亚洲与澳大利亚之间的激流深海。

四、象征符号的出现与认知能力

在整部进化史中,从来也没有从动物的自然交际行为中产生过象征符号。原始人类的智人是惟一发展出象征符号的物种。为什么会这样?对于这个问题曾经发表过一系列著作,在Dunbar 达到顶峰。Dunbar 论述说,团体规模的扩大提供了直接的动力,使得原始人类得以进化出较大的脑以及行之有效的交际行为来。再没有什么交际行为能够比以象征符号为基础的交际

行为更加便捷高效了。

③Dunbar 在这一点上是正确的,即把团体规模的大小这个因素单挑出来,认为它是有利于大容量的脑以及象征交际行为之进化的最重要的自然选择力量。在西非的热带草原上,强悍的食肉动物和它们敏捷的猎物如同军备竞赛般共同进化了数百万年。早期的原始人类为了在那里生存下来,不得不依靠建立比有蹄类动物的种群更大、更有组织的社会性团体。

?

171?人类进化中的“缺失环节”和语言的起源

①②③R.I.M.Dunbar ,Brains on T w o Legs :G roup S ize and the Ev olution of Intelligence.In F.de Waal (ed.),

Trees o f Origin ,Cambridge ,Mass :Harvard University Press ,2000,pp.173—192.

R.K lein ,The Human Career :Human Biological and Cultural Origins .Chicag o :University of Chicag o Press ,

1989.

D.Johns on and B.Edgar ,From Lucy to Language .New Y ork :S im on &Schuster ,1996,p.43.

但是,仅仅把原始人类的大脑和交际行为进化发展中最重要的自然选择力量指出来,并不等于为最终导致语言出现的原始人类交际的进化发展过程勾画出了蓝图。为了弄清原始人类的大脑和交际行为复杂的进化发展,我们可以提出以下两个问题:

11语言的出现需要在认知上具备什么前提?

21是否存在人类独具、而其他灵长目动物都没有的认知能力?

T omasello 提出假设说,对意向性、因果性以及对同类的心理状态的理解是人类所独有的。为了支持这项假设,他指出,“在其自然栖息地中,人类以外的其他灵长目动物:(1)不会为自己的同类指出或以手势示意它们注意外界的东西;(2)不会将东西举高了给同类看;(3)不会费工夫把同类带到某处,以便让它们观察那里的东西;(4)不会积极地把东西端出来提供给同类;(5)不会有意地教给同类一些东西。在我看来,其他灵长目动物不做以上那些事情,是因为它

们不懂自己同类是有意识的,其心理状态会受到外界的影响。”

①不过,Bryne 所持的观点与T omasello 的截然相反,认为黑猩猩能够了解其他黑猩猩的意向和心理状态。他所提及的实验由一组猴子和一组黑猩猩相互对照,目的在于考察这些动物的行为

是否表明该动物对同类的心理状态有某种程度的了解。

②根据Cheney 和Sey farth 的实验,猴子组中的母猴不管小猴是否能看到危险所在,都会发出警告或喊叫。这表明,母猴对小猴的心理状态根本没有概念。相反,黑猩猩如果看见危险正从伙伴的背后袭来,即当伙伴无法看见迫近的危险时,便发出强烈的报警信号。而当自身及其伙伴都能看见危险迫近时,黑猩猩不会发出警

告叫声。

③这项实验使Boysen 得出推论:黑猩猩能够分辨同类对危险一无所知以及知道危险来临这两种不同的心理状态。

④我们是否能将T omasello 的假设与Byrne 的观点协调一致起来,取决于以下这个问题:理解同类的意向和心理状态这种能力是一种连续的现象,还是一种离散的现象?如果是连续的,那么就可以把这种能力排出强弱不等的层级来;如果是离散的,那么动物要么有这种能力,要么就没有。我倾向于前一种观点,即动物理解同类的心理和意向的能力是连续的、有层级的。但是,要把象征交际行为的自然发生与理解同类的意向和心理状态的能力联系起来,还存在着障碍。因为在动物王国中前者是离散性的,而后者是有层级的。换言之,一个物种要么有象征交际行为,要么就没有。人类有使用象征符号的交际行为,而动物王国的其他动物则没有———人类与动物在是否有象征交际行为上的分野显然是离散的。在对同类的意向和心理状态的了解方面,人类水平最高,而黑猩猩,可能还有别的大型猿类,则只可能有部分的了解。人类与大型猿类之间的区别不是离散的有无的问题,而是有层级的强弱的问题。

让我们再举一个例子来说明黑猩猩在理解同类的意向及心理状态时所具有的部分理解力。我们来考虑一下T omasello 所说的在非人灵长目动物的自然行为中不会发生的五种现象。这些现

?

271?中国社会科学 2004年第2期

①②③④S.T.Boysen ,Attribution Processes in Chimpanzees :Heresy ,Hearsay or Heuristic ?Paper Presented in the 17th

C ongress of the International Primatological S ociety at the University of Antananario ,Madagascar ,August 10—14,1998.

D. C.Cheney and R.M.Sey farth ,Attending to Behavior Versus Attending to K nowledge :Examining M onkeys ’

Attribution to Mental S tates.Animal Behavior ,40(1990),pp.742—752.

R.W.Bryne ,S ocial and T echnical F orms of Primate Intelligence.In F.de Waal (ed.),Trees o f Origin ,

Cambridge ,Mass :Harvard University Press ,2001,pp.145—172.

M.T omasello ,T w o Hypotheses about Primate C ognition.In C.Heyes and L.Huber (eds.),The Evolution o f

Cognition ,Cambridge ,Mass.:The MIT Press ,2000,p.170.

象与前文所提到的两个问题直接相关,即:语言的出现需要在认知上具备什么前提?是否存在只有人类才具备、而其他灵长目动物都没有的认知能力?

人类通常总要发生下面这五种行为的:为别人指出外界的东西;将东西举高给别人看;把别人带到某处,以便让他观察那里的东西;把东西端出来提供给别人;有意地教给别人一些东西。事实上,能够行使以上行为,也就等同于有象征交际行为。黑猩猩没有自然的象征交际行为,但是也有人观察到,它们会在初级形态上“教”给同类一些东西。Boesch 发表了关于泰国国

家公园的黑猩猩的观察报告,报告表明,黑猩猩母亲对儿子的意向和心理状态有部分的理解。

①考虑到T omasello 提及的一个事实,即其他四种行为从来也没有在野生的非人灵长目动物中观察到过,②我相信只要对T omasello 的假设稍作修改,就可以回答上面两个问题,即:语言出现的认知前提是什么?是否存在人类独有的认知能力?

语言得以出现的认知前提,是完整理解意向性、因果性以及理解同类的心理状态的能力。人类完全掌握了这种能力,而所有其他的动物都没有这种能力,只有黑猩猩(或者可能还包括其他一些大型猿类)还可能多少拥有一些这种能力,但是比较弱。

语言出现的认知前提条件,乃是因为渗透于语言中的象征符号的属性。象征符号是就符号所象征的事物对他人的意向和心理状态施加影响的最有效的手段。比如,如果某人想就猫的问题影响另一个人的意向和心理状态,最直截了当的方法就是他和另一个人就猫的问题进行交谈。换言之,他需要用来指称猫及其他概念的象征符号。如果动物没有充分理解到自己的同类具有可能受影响的意向和心理状态,那么象征符号就没有进化产生的动力。

正当行为学家继续探索非人灵长目动物的认知能力③时,有一个问题引起了人们巨大的兴趣,那就是:黑猩猩和其他大型猿类在多大程度上了解其同类的心理状态?与以上问题相关联,我们可以提出下列问题:(1)对同类心理状态的了解,在多大程度上是象征符号进化的前提?(2)象征符号的出现在多大程度上是与了解同类心理状态的能力相互伴生、共同进化的?正如在原始人类化石中的情形一样,在原始人类交际行为的进化中,以上问题没有得到回答,仍然是一个缺失的环节,其答案也许在神经科学中才能找到。

五、神经科学与语言的起源

有四条关于原始人类大脑的信息能帮助我们认识语言的起源,其中一些是重要研究领域中?

371?人类进化中的“缺失环节”和语言的起源

①②③这里我没有提到那些通过训练大型猿类掌握象征性的交际符号来探索其认知极限的大量研究及其文献。

正如Li 和H ombert (2002)指出的那样,一切高等动物都有一种“认知储备”(cognitive reserve ),意思是说动物的认知能力并没有在其所有的行为中得到充分的体现。训练大型猿类掌握象征性符号固然有其科学性,但并没有阐明原始人类的大脑及其交际行为的进化发展问题。人们可以把各种动物训练得能够表演各种令人惊讶的动作,其中最好的例子,就是Irene Pepperberg 对一只名叫Alex 的非洲灰鹦鹉的训练,结果成功地使它掌握了象征性符号(Pepperberg 1991)。

园丁鸟(bowerbird )中的一些品种,会用草木搭建精巧的遮荫“凉亭”作为求偶的信号。人们了解到,

这类园丁鸟还把五颜六色的东西衔在喙上,向有可能成为配偶的雌鸟炫耀。这种现象与T omasello 关于人类独有的5种行为的论述相悖,而且还让人想起蜜蜂的“8字舞”———人们观察到只有人类能在交际中对距离该交际行为所发生的时空很远的事物进行表达,而蜜蜂的“8字舞”却是一个例外。然而从比较的角度来看,这些例外没有什么意义,因为鸟类和蜜蜂与人在大脑的结构上相差太大。探讨语言的起源,把论域限定为各种灵长目动物之间在交际行为与认知能力上的比较研究,也许更明智一些。

C.Boesch ,T ransmission of T ool 2use in Wild Chimpanzees.In K.R.G ibs on and T.Ing old (eds.),Tools ,

Language and Cognition in Human Evolution ,Cambridge :Cambridge University Press ,1993,pp.176—177.

的首次突破性进展。把它们与语言起源的研究相结合来讨论,做出某种程度的推测和猜想,我希望在这些推测和猜想中,最终会有一些被证明确实是曾经缺失过的“环节”。

11大脑容量的增加和认知记忆能力

化石记录表明,大脑的快速发育成长在人属动物的进化中起主要作用。尤其是新大脑皮层的迅速变大,与象征性的交际符号的产生并由此导致的语言的产生,有着难分难解的关联。这种关联的一个极其重要的方面,就是与新大脑皮层的扩展直接相关的认知记忆能力的增长。

为了进行语言处理而产生的对较大的认知记忆能力的需要,远比我们对词汇和语法的需要更加迫切。熟练应用一种语言,需要知道在那种语言中应该如何对事物进行表达。而语言中表达事物的无数方法基本上都是文化上的规约。一个人可以掌握一种语言的所有语法原则和大量词汇,但是如果他没有学过那种语言中对事物进行表达的无数方法,那么就会说出古怪的话来。比如,说英语的人在表达“饥饿”时说I ’m hungry ;说法语的人则说J ’ai faim (我有饥饿;I ’ve hunger )。英语里,I ’ve hunger 不违背语法,但完全不符合英语表达“饥饿”的文化规约。再比如,一个熟谙英语语法和词汇却对英语表达事物的方法不甚了了的中国人,说I am ascending the street.(我正要去攀登街道)他真正想要表达的意思是“我要出门”(I am g oing out )。但是汉语中“我要出门”的说法恰恰就是“我要上街”。这里的一个重要的相关问题是,在汉语中“上街”这个说法并不是一个习语。它由一个动词“上”再加一个宾语“街”而组成。动词“上”与不同的宾语组合,可以产生不同的含义:

上山:Ascend m ountain =爬上山 上飞机:Ascend airplane =登上飞机

上床:Ascend bed =躺到床上 上课:Ascend less on =听一门课或学一门课

以上这些例子是动词“上”大量可能用法中的一小部分。这些用法并不是习语,而且其不同意义也不能归结为动词“上”的多义性。如果想说地道的汉语,就必须学习汉语表达“听课”、“登上轮船Π飞机Π火车Π公共汽车”、“上床睡觉”等意思的方法。如果只把英语的词译成汉语,然后再把它们按照汉语语法串联起来,只能算是“英语式的汉语”。同样,如果你说ascend the street ,而不说g oing out ;说ascend the plane ,而不说board the plane ;说ascend a class ,而不说attend a class ,那么你说的也就是“中国式的英语”了。

Pawley 和G race 曾经对语言的这个方面有过雄辩的陈述:除了其他属性,语言可以看做是对

事物进行表达的一种代码。

①在一种语言的通常或特定的语境之下,有许多关于如何对事物进行表达的规约。在此我只谈谈一般的准则,即要合乎语言的习惯。简要地说,这是指说话人应该

把意思按照母语者所习惯的方式表达出来。

②语言的这项重要特点的意义,在于语言行为要求有一个容量巨大的认知记忆能力。我们大脑中的新皮层必须能够贮存在学习过程中学会的大量知识,其中包括词汇、语法以及表达事物的无数方式。可见,说大脑容量的增长与语言的出现之间有着难分难解的关联,是指上述第一节乃是原始人类进化过程中语言得以出现的一个前提条件。

21脑前额叶与计划能力

Phineas G age 是第一位有记载的由于事故而在无意中被切除前脑叶白质的人,这一案例使神经学家关注前脑额叶(prefrontal lobe )在人的计划与决策活动中起着特殊的作用。做计划首先意

?

471?中国社会科学 2004年第2期

①② A.Pawley ,Saying Things in K alam.

A.Pawley ,Saying Things in K alam :Reflections on Language and T ranslation.In Man and a Half :E ssays in

Pacific Anthropology and Ethnobiology in Honor o f Ralph Bulmer ,1991,pp.432—444.G.G race ,The Linguistic Construction o f Reality .London :Croom Helm ,1987.

味着得具备超越现有时空的能力。动物与人类之间的最显著差别之一,就是动物注定永远只能对当下做出反应。比如,一只动物面前出现了食物,而且又没有其他强制性的干扰,动物会立即开始吃那些食物。正如H ockett 注意到的,动物交际除了蜜蜂的“8字舞”之外,都没有“置

换位移”(displacement )特性。

①换言之,只有人类的交际活动可以不依赖于交际行为当下的时间和空间。话语由线性的词和表达式,亦即由一系列行为所组成,说话人必须持续不断地预先做出计划,决定说什么,并对想说的东西进行组织,才能把话说得前后连贯一致。然而,并没有神经学上的证据表明,前脑额叶在破坏语言行为方面起着直接的、第一线的作用。此外,也没有记录说G age 在受伤之后曾经患失语症或话语缺损症。可见,前脑额叶的进化发展与最终引发语言结晶的原始人类交际行为之间,是平行关系,而不是因果关系。如果说语言推动了我们包括计划和执行这些功能在内的一切认知能力的发展,那么原始人类交际行为的增强与前脑额叶的变大一定是同步进化而成的。一个高度进化的前脑额叶和掌控语言行为的神经回路,对人类拥有独特的认知能力都是必不可少的。有趣的是,大脑新皮层中的前脑额叶可能是原始人类进化中大脑增长的最后阶段,与我们关系最近的原始人近亲尼安德特人仍然保持着斜尖的头形(slope 2headed )。这意味着它们的前额尚未发育,尽管其颅脑顶拱(endocranial vault )要比解剖学上的现代人类看起来更大。

31镜像神经元与学习能力

人类具有惊人的学习能力,不仅表现在他能够学会复杂而难以掌握的事物上,还表现在学

习的速度上。与其他灵长目动物相比,人类通过模仿学会执行简单任务的速度要快得多。

②举例来说,在日本鹿儿岛上的一小群短尾猴(macaque )中,要使洗土豆和扔麦子这样的行为扩散开

来,需要8年时间。

③与此相反,人类的婴儿出生不久即能进行模仿,④而儿童通常到三岁时已经能说流利的母语了。

⑤人类得天独厚的快速学习能力,最有可能得自于大脑进化性发展的方方面面———容量大小、生理特性以及回路。其中在提高学习速度方面尤其起到重要作用的一个方面,可能是人脑中镜像神经元(mirror neuron )的数量。镜像神经元是由G allese 等人⑥以及Rizzolatti 等人⑦在大脑皮层前运动区(pre 2m otor cortex ),亦即F5区域中发现的。Rizzolatti 等人曾有如下表述:“当这些神经元中的某一部分变得活跃起来,就会发生某个特定行为的内部复制(internal copy )。这种复制可能会用于两个目的:(1)对旨在实现目标的行动进行计划并加以实施,或(2)对由另一个个体实施的行动进行辨别。行动识别是以被观察到的行动及其内部运动

?

571?人类进化中的“缺失环节”和语言的起源

①②③④⑤⑥⑦G.Rizzolatti ,et al.,Prem otor C ortex and the Recognition of M otor Actions.Cognitive Brain Research ,3(1996),

pp.131—141.

V.G allese ,et al.,Action Recognition in the Prem otor C ortex.Brain ,119(1996),pp.593—609.

三岁的儿童就可以流利讲话,而对词汇、语法及表达事物的方式的学习即使在没有书面语法传统的社

会中,也要持续到十几岁。

A.N.Meltzoff and M.K.M oore ,Imitation of Facial and Manual G estures by Human Neonates.Science ,198

(1977),pp.75—78.

E.Visalberghi and D.Fragaszy ,D o M onkey Ape ?In S.T.Parker and K.R.G ibs on (eds.),“Language ”

and Intelligence in Monkey and Apes :Comparative Development Per spectives ,Cambridge :Cambridge University Press ,1990,pp.224—273.

一些学者质疑非人灵长目动物通过模仿进行学习的能力,比如T omasello 等人(1993)与G alef (1998)。

但是,大部分争论都是由于对“模仿”的不同定义所致。

C. F.H ockett ,The Origin of S peech.Scientific America ,203.3(1960),pp.88—111.

复制之间的对应为基础的。”

①尽管镜像神经元是在F5区中发现的,颅贯穿磁刺激(transcranial magnetic stimulation )和正中子发射X 线层相摄影(positron emission tom ography )实验表明,在布洛卡区(the Broca area )也可

能存在着一个镜像系统。

②假如镜像神经元并不局限于F5区,那么其数量即构成影响其学习速度的一个关键性因素。

镜像神经元是不久前才发现的。到目前为止,关于镜像神经元相对数量的跨种比较研究仍付阙如。不过,下面的假设看来是合情理的,即随着原始人类进化过程中大脑容量的增加,原始人类大脑中镜像神经元的数量也成比例地增长。当数量增长到一定的程度,由镜像神经元所形成的总的学习能力可能会发生量子式的飞跃(quantum leap )。这种量子飞跃只是最早由数学家R.Thom 提出的突变论(catastrophe theory )所预测的一个例子。当然,由于没有来自实验和比较上的证据,我只是提出一项假说,即人类强大的学习能力中的一部分是由新大脑皮层中数量巨大的镜像神经元所带来的。毫无疑问,为了学会一种语言,人类的幼儿必须具备一种在速度和复杂性上都为人类所独有的能力,以便向构成其环境的成人话语学习。可见,数量可观的镜像神经元可能是原始人类进化中使语言得以产生的第三个前提条件。

41神经元的迁移和高级认知

语言产生的第四个前提条件涉及人类大脑本体发展中的一项新近发现的机制。Letinic 和Rakic 指出,人类大脑发展有一个独特的现象,即位于端脑(telencephalon )中神经节突起(ganglionic eminence )内的神经元前体细胞(neuronal precurs or cell )会迁移到间脑(diencephalon )中的丘脑(thalamus )中去。这种迁移发生在妊娠的第18—34周之间,而在此期间本实验所研究的丘脑的特定区域(即视丘枕核pulvinar nucleus )发生显著成长。在这段妊娠期内,间脑内没有细胞扩散的现象。因此,丘脑变大基本上是端脑中的前体细胞迁移所造成的。Letinic 和Rakic 提

供了直接的证据来演示这种迁移。

③丘脑核把嗅觉之外的一切体觉信息以及情绪之类体内生成的信息传递给位于端脑的新大脑皮层。成束的神经轴突(ax on )从丘脑伸出,达到新大脑皮层;而另一些成束的神经轴突则从新大脑皮层伸出,达到丘脑。丘脑的视丘枕核有一些分区既与新大脑皮层相连接,也与一些皮质下区域(subcortical area )相连。视丘枕核与后顶叶(posterior parietal lobe )以及视觉皮层(visual cortex )的前侧投射路径(ventral projection pathway )有丰富的连结,它在注意处理中发挥核心作用。它的神经元能做出视觉上的反应,其功能之一就是过滤干扰信息。简要地说,端脑细胞朝丘脑迁移,很可能增强了丘脑与新大脑皮层之间的相互连结。进而促进了新大脑皮层负责的高级认知活动。这项神经学新发现与语言出现的相关性问题,还有待进一步的阐述。由于语言行为不仅是一种高级的认知行为,还涉及许多神经功能与神经元回路的结合,所以它的进化可能部分来源于前体神经元细胞从端脑向丘脑所进行的这种独特迁移。有一个事实能够部分地支持这项假设,即与其他灵长目动物相比,人类的丘脑和新大脑皮层大得不成比例。换言之,新大

?

671?中国社会科学 2004年第2期

①②③K.Letinic and P.Rakic ,T elencephalic Origin of Human Thalamic G AB Alergic Neurons.Nature Neuroscience , 4.

9(2001),pp.931—936.

G.Rizzolatti and M. A.Arbib ,Language within Our G rasp.Trends in Neuroscience ,21(1998),pp.188—

194.

G.Rizzolatti ,et al.,C ortical Mechanisms Subserving Object G rasping and Action Recognition :A New View on the

C ortical M otor Functions.In M.S.G azzaniga (ed.),The New Cognitive Neurosciences ,2nd edition ,Cambridge ,Mass.:The MIT Press ,2000,p.539.

脑皮层的扩大可能是与丘脑的扩大同步进化而来的。人类本体发展中这项有关神经元迁移的新发现,意味着这种同步进化的存在。

众所周知,黑猩猩与人类的DNA 有99%是一样的,而黑猩猩和人类之间在表现型(phenotypic )上的显著差异,其原由可以追溯到两者调节基因的不同,还有在调节基因内部、结构基因内部以及调节基因和结构基因之间的大量连续不断的相互作用。根据大多数学者的估计,人类三分之一的基因都在其大脑的表现形态上发挥作用。因此,虽然在黑猩猩和人类之间有90%的基因组(genome )是重合的,在人类的大脑和黑猩猩的大脑之间存在着巨大差别也就不奇怪了。然而,就这两个物种在交际行为上的根本差别而言,这种大脑上的差别究竟有怎样的性质,这很大程度上还是一个谜。比如说,理解同类的意向和心理状态的能力在神经学上的根据是什么?象征性交际符号的出现在神经学上的根据是什么?这样的问题使人想起人类化石记录中的“缺失环节”。从这个方面来说,Letinic 和Rakic 的发现具有开创性,发人深省,而G allese 和Rizzolatti 对镜像神经元的发现也是一样。

六、结 论

本文讨论了与语言起源的进化源头的探索有关的各种“缺失环节”。这些“缺失环节”在原始人类的化石记录中,在动物和人类的认知Π交际的比较研究中,以及最终在神经科学中都可以发现。只要我们同意语言在发生学上是作为一种交际工具而出现的,就能对语言进化起源的图景做出合情合理的清晰描述。但是,我们对语言的进化产生在认知上和神经学上的前提条件,还远远谈不上有清晰的理解。我以多个学科最近的科学发现为基础,在本文中提出了一些假设和推断,希望能够引起对语言进化产生的认知和神经学前提这一问题更进一步的探索。参考文献:

G alef ,B. C.Jr.,Recent Progress in S tudies of Imitation and S ocial Learning in Animals.In M.Sabourin , F.Craick

and M.R oberts (eds.),Advances in P sychological Sciences ,v ol.2,Biological and Cognitive Aspects ,H ove ,

U.K.:Psychology Press ,1988.

Li ,N. C.,On Z ero Anaphora.In J.Bybee ,J.Haiman and S.Thomps on (eds.),E ssays on Language Function

and Language Type ,Amsterdam :John Benjamins Publishing C ompany ,1997.

Li ,N. C.,S ome Issues C oncerning the Origin of Language.In J.Bybee and M.N oonan (eds.),Complex Sentences

in Grammar and Discour se ,Amsterdam :John Benjamins Publishing C ompany ,2002.

Pepperberg ,I.M.,A C ommunicative Approach to Animal C ognition :A S tudy of C onceptual Abilities of an A frican G rey

Parrot.In C. A.Ristau (ed.),Cognitive Ethology ,Hillsdale ,N.J.:Lawrence Erlbaum Ass ociates ,1991.

Schwartz ,J.H.,Sudden Origins :Fossils ,G enes and the Emergence o f Species .New Y ork :John Wiley and S ons Inc ,

1999.

S wadesh ,M.,The Origin and Diver sification o f Language .Chicag o :Aldine ,1971.

T omasello ,M.,A. C.K ruger and H.H.Ratner ,Cultural Learning.Behavioral Brain Science ,16(1993).

White ,T. D.,G.Suwa and B.As faw ,Australopithecus Ramidus ,a New S pecies of Early H ominid from Aramis ,

E thiopia.Nature ,371(1994).

〔本文责任编辑:绩 〕

?

771?人类进化中的“缺失环节”和语言的起源

(12)The Missing Links in H um an Evolution and the Origin of Language Charles N .Li ?162?

Language ev olved in the first place as a means of communication rather than of thinking.Drawing a reas onable and clear picture of the origin and ev olution of language then becomes possible.This being s o ,I explore missing links in the origin and ev olution of language.We als o draw on recent scientific discoveries to examine topics such as “pre 2and post 2verbal communication am ong ‘primitive ’peoples ,”“language crystallization ,”“development of symbols and cognitive capabilities ,”and “neuroscience and the origin of language.”

(13)N eighborhood Committees :G rassroots Political Mobilization and the T rend of State 2Society

I ntegration in Shanghai ,1950—1955Zhang Jishun ?178?In the early 1950s neighborhood committees in Shanghai played a double “s ocial 2state ”role.They acted in the neighborhood as the agency of the state ;at the same time they represented the local community to the state.This was the case largely because of the com plicated class formation and diverse pers onal orientation that characterized Shanghai s ociety and its population.Through reorganizations of the local s ociety and the im plementation of a ration system for people ’s daily needs ,the Chinese C ommunist Party strengthened its control over neighborhood committees and success fully integrated them into the state administration.M oreover ,great numbers of residents ,unaffiliated with any w ork units ,now became subject to state control ;they als o became res ources available to state in its political maneuvering.The road was now laid open for the state to reorganize and reintegrate the s ociety.

(14)Debates on the Cycle of Five Virtuous E lements and Legitim acy of the Liao and Jurchen Jin

Dynasties Liu Pujiang ?189?

The rulers both of the Liao and of the Jurchen (“Jin ”

)dynasties claimed legitimacy for themselves on the basis of their Sinification.While the Liao replaced the Later Jin and the Jurchen Jin the S ong ,both made efforts to prove their legitimacy using the cycle of the Five Virtuous Elements (wuxing ).Fierce debates on their legitimacy arose in the Y uan dynasty when standards for com piling the histories of the S ong ,the Liao and the Jurchen Jin were debated.The legitimacy of the latter tw o was generally rejected by Ming dynasty literatis who rewrote ,rather than revised ,the History o f the Song along com pletely new standards.In the early Qing dynasty ,the topic became taboo.H owever ,when the Qing court finally trans formed itself from rulers of a northern nomadic kingdom to a Chinese em pire ,they declared the Liao and the Jurchen Jin illegitimate.The debates reflect from one perspective the changes of the notions of hua (ethnic Chinese )and yi (aliens )over a thousand 2year period.

?802?中国社会科学 2004年第2期

语言的起源与进化

语言的起源与进化 10生物科学2班22号陈莹 摘要:语言是人类的密码,关于语言起源的研究由来已久。关于语言的起源,有多种说法,如神授说、拟声说等。达尔文的《物种起源》发表至今近一个多世纪以来,用进化论的思想研究语言的传统一直非常盛行。我们试图从多个角度来探讨语言的起源与进化,以期能对该问题进行更深入的探讨。 关键词:语言起源;进化;语音;劳动;思维 1.对语言的起源与进化的思考 在人类的认识史上,关于语言起源的问题一直都是一个不解之谜。关于语言起源的研究从来都没有停止对人类的困扰。不断有学者提出各种各样的假说,诸如手势、契约说、感叹说、本能说、摹声说、神授说、进化说、劳动说、嘴势说、约定俗成说、人类本源说等等。这些假说在不同层面体现了人们对语言起源的探讨,对人类语言这一种神奇特征的猜测和推断。 自达尔文的《物种起源》发表至今近一个多世纪以来,用进化论的思想研究语言的传统一直非常盛行。根据进化说的研究成果,人类的祖先在大约400万年前就已经开始直立行走。人类的喉部和声道的结构发生变化,空腔逐渐有可能发出越来越复杂的信号,最终产生语音。综合人类学、分子生物学和考学的证据,在10万年前到四万前之间,人类应该有了一些相当发达的原始语;从大约四万年前,这些原始语应该在词汇和语法上迅速丰富起来,开始向现代语言过渡。进化说虽说还不能够界定语言起源的具体时代,但是,这一假设说断言:语言的起源是一个相当漫长的过程,它是与人类进化相伴而行的,语言在大约一万年以前就已经成为现代语言的完整系统,换句话说,它与现代的语言已经没有什么本质上的区别了。2.劳动与进化的关系 劳动与语言作为区分人类与他动物的最重要的两个标志。近年来考古发现和人类学的研究表明,古猿开始向人转化,约在1400万年以前。从猿到人转变这一历史过程,是由生产活动从动物的形式到真正有意识的人的形式的过渡所推动的。因此,人体的结构及器官的形态功能的形式、社会组织的形式、意识和语言的产生,也能从劳动形式的发展过程中求得解释。劳动有其形成过程。这个过程从开始到人类脱离动物界为止,大体经历了三个阶段:最初是纯粹的本能活动;伴随有一定的智力的劳动萌芽状态的活动,这种活动伴随有一定的意识萌芽,是劳动直接前身;最后发展为在自觉目的的指导下的制作和实用工具的活动,这是人类的真正的劳动。劳动促使人脑具有了形成意识和形象思维,发音器官与语言起源关系密切的条件的产生和进化。 3.语音条件的必然进化 在语言起源的最初阶段,一开始猿人发出的是不分音节的呼叫或连缀的声音。在群居动物中,如果说动物的嘶鸣或猿猴的报警都能够代表一定的含义或传达要求的话,那么在初民的共同觅食或劳动进行的相互呼叫,就更要有协调行为要求的意义。初民的呼叫能反复地刺激已经抬起来的头脑,神经以及相应的发音器官。 从南方猿脑模外表形态看来,与语言有关的区域已有分化的扩展。这种扩展,反映在出名的部分音节的连缀呼叫中,可能出现了口形不同的几个的元音,这与工具的出现,生产劳动的发展带来的杂食的增多密切相关。咀嚼着形态、韧性、硬度各不相同的食物,锻炼了空腔及舌功能的增大,从而使呼叫的语言中分化出来,这是人属成员在漫长的生存实践中从事语言尝试的最大成果。这几个元音节,于是语言由萌芽阶段开始向前迈步了。 4.语言与思维 谈到语言的起源就不能回避语言与思维的关系及出现先后的问题,因为语言与思维是密不可

对比语言学的定义,起源和发展(精)

对比语言学的定义、起源与发展 对比语言学(Contrastive Linguistics的定义 1、语言学中的比较与对比 比较是人类认识事物、研究事物的一种基本方法,也是语言学研究的一种基本方法。如果说,语言学的根本任务是对语言的某种现象加以阐述的话,那么要对某一语言现象作出阐述,总是需要对这一现象的种种表现加以比较和分析(Harlmann1980:22。因而,按其本质来说,对比语言学也是一种比较,不过是一种具有特定含义的语言学中的比较。下面,先让我们来看看对比语言学的比较,与语言学中其他分支的比较有什么不同,从而使我们能够确定对比语言学在整个语言学中的位置,及其与其他语言学研究的联系。 在进行语言学比较时,根据比较对象的不同,可以沿两条轴线来进行。一方面,可以选择共时或历时的语言现象来进行比较;另一方面,可以选择在某一语言内部或各种语言之间的语言现象来进行比较。这两条轴线的互相交叉,便形成了如下四个象限,这四个象限将语言学研究分成四大类性质和目的不同的比较。 象限I代表了同一语言内部的共时比较。这类比较是对某一语言在其历史发展的某一阶段(特别是现时阶段的语音、语法和词汇等系统的内部构成成分及组织结构的比较。

在共时语言学研究中,要对某一语言的某一结构系统进行描述,就必须对这一结构系统里的各种语言现象加以比较分析。例如,如果我们要研究一种语言的语音系统,我们就要比较这个系统里的各个音素的发音部位和方法有什么不同,它们的声学物理属性有什么不同,在音节中的分布又有什么不同的规律,我们就必须比较这个语言中各类词的语法作用有什么不同,组合搭配有什么特点,等等。而且,要确定一个语言中的词可以区分为哪几个词类,这本身就要进行大量的形态、语义、语法特征等方面的比较。因此可以说,同一语言内的共时比较是语音学、语法学、词汇学等构成当代语言学主流的各个分支学科的一种主要研究方法。 象限Ⅱ代表了同一语言内部的历时比较。这类比较是对某一语言在其历史演变的不同阶段的语音、语法和词汇等系统加以比较,从而使我们了解这一语言的发展历史,找出其基本发展演变规律。例如,通过对英语的历时比较,语言学家一般认为,英语的演变经历了古英语、中古英语、早期现代英语和现代英语等四个阶段。其语法演变的总趋势表现为从一个综合型的语言逐步向一个分析型的语言发展,即词的屈折变化逐渐减少,语法意义的表达越来越多地依赖语序以及介词等语法作用词的运用。这类比较是对某一语言的语言史及其分科(如词源学、古今比较语法学等研究的主要方法。 象限Ⅲ代表了不同语言之间的历时比较。这类比较是对不同语言(一般是亲属语言在各个历史发展阶段的语音、语法和词汇等系统进行比较,其目的主要是探讨语言之间的历史联系,并据此对世界上的语言进行谱系分类,重建或构拟某一组亲属语的共同原始语(proto-language,找出它们之间的某些共同发展规律. 例如,语言学家通过对印欧语系诸语言之向的历时比较研究,使我们能够大致了解这些语言在历史演变过程中的关系,推断出原始印欧语的大致形式。不同语言之间的历时比较往往需要与同一语言的历时比较相结合,这就形成了现代语言学研究领域中最先发展起来的一个分支—历史语言学,又称比较语言学,或历史比较语言学。历史语言学发端于十八世纪末,到了十九世纪,逐步发展成为语言学研究中占主导地位的一个领域,并取得了丰硕的成果。

《人类进化史》观后感

马原论文 《人类进化史诗》观后感 【内容摘要】 人类的起源,可以说是学术上最令人头痛的问题,不论是人类学家、考古学家、历史学家、生物学家、化学家,甚至於哲学家、宗教家,都曾对人类起源做过各种角度的研究,然而,迄今仍没有最令人信服的说法。探索认识人类形成进化和人类社会发展完善的方向,途径和最终结果,我们就会认识到,促使人类进化,形成的力量,也是把人类在社会关系方面由动物状态提升到人类社会状态(高级形态)的动力,也是社会发展完善到达一定必然结果社会形式的动力。 【关键词】人类进化社会观后感 【正文】 在远古,人类体格与强悍凶猛的食肉动物相比,显得如此弱小,不堪一击,然而人类为何能战胜比自己强大数倍、百倍的动物,存活下来呢?到底是什么力量在推动着原始人类的进化?如果是物种自 然进化的结果,那么自然对所有物种给予的生存环境都是平等的,为什么只有直立人进化为人类,其他动物却没有?如果是生存的本能,所有动物、植物皆有求生的本能,为什么只有直立人进化为人类,其他动物却没有?如果从物种基因的角度看,即便现代人与小老鼠的基

因也只有微不足道的不同,那么,原始时代到底是直立人的哪点不同,使他们进化为人类,其他动物却没有?到底是什么关键因素,使人类与其他动物不同? 最早推断人类起源于类人猿的是法国学者拉马克。他在1809年发表《动物哲学》,首次提出“人类来源于猿”的科学假说。英国学者达尔文《物种起源》、《人类的起源及性的选择》中提出了进化论的观点,说明人从“类人猿”发展而来。他认为物种形成及其适应性和多样性的主要原因,在于自然选择。生物为适应自然环境和彼此竞争而不断发生变异,适于生存的变异,通过遗传而逐渐加强。反之则被淘汰,即所谓“物竞天择,适者生存”的原理。英国学者赫胥黎在《人类在自然界中的位置》一书中首次提出人猿同族论。他的观点遭到宗教界人士的攻击,说他是“邪恶的人”。他上街时就有人喊:“猴子来了。”但是赫胥黎始终坚持自己的主张。1876年,恩格斯发表了《劳动在从猿到人转变过程中的作用》一文,提出“劳动创造人类”的科学理论,并且指出劳动是人和动物的根本区别,奠定了人类起源的科学基础。 根据适者生存的规律,许多生物适应不了气候的变化被淘汰了,一部分古猿为求生存被迫从树上下来走向平地。原先他们在树上生活,采摘野果充饥,不用为食物而发愁。如今,现成的食物已不存在,为了生存,他们必须去寻找新的食物而去捕捉野兽。在这个过程中,他们的四肢和大脑开始发育。打猎和运送猎物的需要,使四肢的功能逐渐分离。恩格斯曾指出,直立行走是从猿到人转变过程中“具有决定意义的一步”。古猿的直立行走造成了前后肢的分工,前肢所从事

起源之语言

语言的起源 语言的起源是一个有高度争议性的话题,因为可得到的实证证据的欠缺,很多人认为严肃的学者不应涉足于此问题。1866年,巴黎语言学会甚至明令禁止讨论此问题,这个禁令对西方学界产生的影响一直延续到20世纪末。[1]现今,关于语言在何时何地如何起源的问题有着众多的假说,假说的数量几乎与此领域中学者的数量一样多。[2]对旁观者来说,与一百年前用达尔文演化学说对这个问题作粗糙解释的时代相比,如今此领域中似乎并没有达成更多的共识。[3]自1990年代起,越来越多的语言学家、神经科学家、考古学家、心理学家、人类学家等都开始尝试应用各种新方法来探究这个“科学界最难的问题”。[4] 语言起源理论能够根据它们前提假设的不同划分为连续性假说与非连续性假说两类。连续性假说的基本思想认为语言不可能突然之间就形成其最终的形式,它一定是由人类灵长类祖先的早期前语言系统演变而来。非连续性假说则持相反的意见,认为语言有着独一无二的特征,只能是在人类演化历程中的某一时间点上相对突然地出现的。不同理论间的另一区别是,有些认为语言是一种先天的水平,由遗传因素决定,另一些则认为语言具有文化性,是通过社交接触而习得的。[5] 现今唯一一位重要的非连续性假说支持者是诺姆·乔姆斯基。乔姆斯基如此回应达尔文主义的理论说:“在研究语言起源的很长历史中,人们一直想要知道它是如何从猿类的叫声中演变而来。不过对我来说这完全是浪费时间,因为语言是基于与任何动物沟通方式都截然不同的原则之上的”。[6]而当问到如何解释语言起源时,乔姆斯基的回答是我们无法知晓:“讲一个神话故事的话,很久以前某些灵长类动物在到处闲逛,突然间,或许是在奇异的宇宙射线的辐射后,产生了一些随机突变,它重组了灵长类大脑,并将一个语言器官植入其中”。他提醒说不应该仅仅按字面意思来理解他的故事,同时也坚持“和其他包括语言在内的与演化相关的神话故事相比,这可能更接近于事实”。[7]最近,乔姆斯基甚至更进一步地指出,产生于某个个体的一个随机突变,导致了语言在突然之间便以完美或近乎完美的形式出现。 [8][9] 绝大部分学者则更倾向于连续性假说,但对于演变的过程他们各自有着不同的看法。有一些把语言水平看作很大水准上是天生的,其中包括史迪芬·平克在内[10],他们避免去研究灵长类中明确的语言雏型,而是简单地认为“语言本能”[11]是通过通常的方式渐进演化而来。另外有一些学者认为语言并不是从灵长类的交流、而是从灵长类的认知水平中演化而来,所以也更为复杂。[12]而迈克尔·托马塞洛(Michael Tomasello)等学者则认为,语言是从灵长类的某些能够通过认知控制的沟通方式中发展而来,这些方式更多地是基于手势而非发声的。[13][14]还有些支持发声说的人把语言看作是发源于音乐的。[15] 同时还有学者超越了连续性与非连续性的二分法,他们认为语言的出现是某些社会转变的结果。[16]因为建立了前所未有的公众信任,使得人类将原先已潜藏的语言水平解放出来。[17][18][19]这些学者指出野生的黑猩猩与倭黑猩猩也有潜在但几乎从未使用的符号水平。[20] 演变

汉字的起源和演变

汉字的起源和演变(作者:阴法鲁) 世界上目前正在使用的各种文字以汉字为最古老。汉字的历史究竟可以上溯到什么时代?汉字从古到今发生过哪些重要变化?这是关心中国文化史的人都很感兴趣的问题。下面介绍一下这方面的知识。 第一节汉字的起源 事物的形成一般都要经历一个或长或短的过程,文字也不例外。以别的语言的文字为依傍,有时能为一种语言很快地制定出一套完整的文字来。但是就完全或基本上独立创造的文字来说,从第一批文字的出现到能够完整地记录语言的文字体系的最后形成,总是需要经历一段很长的时间的。还不能完整记录语言的文字可以称为原始文字。汉字是一种独立创造的文字,它无疑是在经历了相当长的原始文字阶段以后,才发展成为完整的文字体系的。所以汉字起源的问题实际上包含了下述两方面的内容:汉字是怎样从最原始的文字逐步发展成为能够完整地记录汉语的文字体系的;汉字这一文字体系的形成过程开始于何时结束于何时。由于缺乏原始汉字的资料,对这两个问题目前都还无法作出确切的答复。下面先对已有的关于汉字起源的一些说法略作讨论,然后简单谈谈我们对汉字形成的过程和时间的一些初步推测。 一、关于汉字起源的旧说 1.仓颉造字的传说 这一传说最早见于战国晚期的文献: 奚仲作车,仓颉作书,后稷作稼,皋陶作刑,昆吾作陶,夏鲧作城,此六人者,所作当矣。(《吕氏春秋·君守》) 沮诵、仓颉作书。(《广韵》鱼韵“沮”字下引《世本》)仓颉之作书也,自环者谓之私,背私者谓之公。(《韩非子·五蠹》)秦代李斯所编的字书《仓颉篇》也是由于首句是“仓颉作书”而得名的。古人称文字为“书”,作书就是造字。 仓颉作书的传说在战国晚期显然已经很流行。这一传说无疑在较早的时候就已经出现了。它有没有某种程度的可靠性呢?汉字当然不是个别人造出来的。不过在汉字形成的过程里,尤其在最后阶段,很可能有个别人曾起过极其重要的作用。仓颉也许就是这样的人。早在战国晚期,就有学者作过类似的解释。《荀子·解蔽》说:“好书者众矣,而仓颉独传者,壹也。”认为仓颉只是众多“好书者”中由于用心专一而最有成就的一个。 但是上引《吕氏春秋》所举的六个人,除仓颉外都是见于时代较早的典籍的古史名人,唯独仓颉在现存的早于战国晚期的古籍中从来没有提到过,在战国晚期的古籍中也没有关于仓颉的时代以及他在造字之外的事迹的任何记载。汉代人多认为仓颉是黄帝的史官(《尚书·序》孔颖达《正义》:“司马迁、班固..皆云仓颉黄帝之史官也。”),恐怕未必有确据。魏晋以后人把仓颉说成早于黄帝的远古帝王,就更荒诞无稽了(参看唐兰《中国文字学》53—54 页。以下引作“唐书”)。也许仓颉只是古人所虚拟的一个文化英雄。 在上引《世本》中跟仓颉并提的沮诵,也是名不见经传的人物。汉魏间的宋衷的《世本》注说:“黄帝之世始立史官,苍颉、沮诵居其职。”(《初学记·卷二十一·史传第二》引)恐怕也是想当然的说法。近人唐兰、高亨怀疑“沮诵”就是“祝融”(唐书52 页、高亨《文字形义学概论》 27—28页。高氏认为祝融是仓颉的官名),是否可信,尚待研究。 2.文字出自八卦说 这是较晚出的一种说法。古代学者很早就认为在文字产生之前,结绳和八卦曾经起过某些类似文字的作用。一般认为作于战国晚期的《易·系辞·下》说:古者包羲氏之王天下也..始作八卦,以通神明之德,以类万物之情,作结绳而为罔(网)罟,作佃以渔…… 又说:

人类起源进化

/ 人类的起源与进化 牛青青生技081 0809052024 摘要:人类是自然界的产物,同其他生物类群一样,人类也经历了一个起源.进化发展的过程.人类进化符合整个生物界的进化规律,遵循着由低级到高级的进化程序.人起源于动物,人于动物之间有亲缘关系.人与类人猿之间有更进的亲缘关系.人类在进化过程中,体质形态和行为特征都发生了很大的变化. 关键词:人类起源进化类人猿 19世纪中叶,达尔文学派根据人类与猿猴在形态学和胚胎学上的相似,间接地推断人类起源于古代非洲的猿类。后来发现了越来越多的人类和猿类化石,人类起源于古猿的理论有了大量直接的证据。一般说来时代越早的人类化石在形态上与猿类越近似,有力地表明现代人是从古猿一步步进化来的。虽然至今已经发现了许多种古猿,但是还没有一种可以肯定是人类的直系祖先。不过可以从它们的化石上不同程度地折射出人类祖先的影子,有助于对人类起源的研究。 人类起源于动物界的证据 1 人与动物间有亲缘关系 人是动物界得一个自然种.动物界起源于一个共同的祖先,其各类群,各个物种之间都有一定的演化关系,人和其他动物之间也存在一定的演化关系.首先从解剖学上来看,人非常像一般的哺乳动物.人体上具有的典型器官,如骨骼.心脏.肺脏和脑部,一般哺乳动物也都有.此外人体还保留了许多痕迹器官,如第三眼睑.耳动肌.腹直肌.阑尾及尾椎等.这些退化部分的存在,说明它们在人类祖先的发展过程中曾经是有用的,后来由于生活条件的改变,才在新的条件下变得无用或用处不大,使之丧失了原来的机能而退化. 从胚胎学上看,人类胚胎与其他脊椎动物一样都是从一个受精卵开始,发育到18--20d时,人胚胎的颈部两侧出现具有鳃一样的结构,发育到两个月末时有相当长的尾巴,后来逐渐消失,只留下骶骨.胎儿5--6个月时全身长满浓密的细毛,直到分娩前脱落. 最早的猿的化石出现在渐新世,即体型较小的原上猿(P ropliopithecus)和埃及古猿(A egyptopithecus).它们可能是中新世(2000万年--1400万年前)广泛分布的槲猿(D rypithecus)的猿类.中新世的猿类化石很丰富,从长臂猿到大猩猩都有发现.其中有三个属已经确定是现代猿的祖先.比较肯定的事人科早期化石代表是发现于非洲南部与东部的南方古猿(A ustralopithecus)化石. 上述化石资料表明,人与动物之间有密切的亲缘关系,人是由低等灵长类经过漫长的地质时期逐渐演化而来的.现生的灵长类本身就存在一个由低级到高等的演化过程,彼此之间有一定的亲缘关系. 2 人与类人猿间有更近的亲缘关系 人与类人猿之间有着更近的亲缘关系,这从形态结构上能看出来,心理学病理学和分子生物学研究资料也提供了有力的证据.黑猩猩等高等类人猿有复杂的面部表情,能表达喜怒哀乐等复杂的心理活动,与人类十分相似.此外,类人猿也有人类一些疾病,如霍乱,伤寒等,而猴类则不患此疾病. 尽管早就知道人类与类人猿的亲缘关系密切,但其程度直到20世纪后半叶才由分子生物学研究资料揭示出来.首先在多种蛋白质中,人与黑猩猩有相同的氨基酸序列,两者之间有44种蛋白质和大约一半的等位基因难以用电泳方法加

人类语言进化与形成的研究现状概述

人类语言进化与形成的研究现状概述 [摘要]语言是人类特有的一种交流工具,作为区别于动物的根本特征之一,其起源和进化为越来越多的专家学者——人类学家、分子生物学家、心理学家、考古学家以及历史语言学家所研究,并且逐渐形成了若干派系和几种主要的观点,如:Pinker的达尔文主义渐变论、Bickerton 的语言发展两阶段论、Aitchison的“语言簧火论”及曾建国的“语言是人类成长的副产品”等。本文作者就“人类语言的进化与形成”这一话题展开调查、搜索和总结归纳,力图总结广流于世的论断并阐述作者个人对人类语言形成的观点。 [关键字] 语言;语言进化;语言形成;总结归纳;人类进化 1引言 语言是人类特有的一种交流工具,只有人类才具有分音节、符号性和信息交流性的语言。它不仅承载了人类对物质世界的反映,而且促进了人类对物质世界的再创造。 [1]然而,人类语言是如何进化而成的呢?一个呱呱坠地的婴儿又是如何习得的语言能力的呢?本文将就此展开论述与归纳。 2语言起源之进化说 2.1 Pinker的达尔文主义渐变论 Pinker的新达尔文主义渐变论(gradualism)认为,现代人类的语言是山原始语言过渡发展而来的。先有了原始语言的词汇,继而产生了现代人类语言的句法。句法的产生是个缓慢的过程,至少经过了几十万年的时间。在原始语言和现代语言之间应该存在种过渡语,这种语言的符号系统跟现代语言相比其指代范围更加狭窄,语言规则也更加简单,因此没有现代语言复杂。 2.2 Bickerton的语言发展两阶段论 Bickerton认为语言的进化可以大体分成两个阶段:1.原始语言阶段,原始语言是在漫长的人科(Hominids)历史中产生的,大约有两百多万年的历史,经历了从能人(Homohabilis)到直立人(Homo erectus)再到尼安德特尔人(Neanderthals)三个发展时期。原始语言基本由词汇构成,多名词和动词类,几乎没有句法。这与两岁以下幼儿的语言、洋泾浜语以及类人猿经过训练后掌握的语言很相似。2.句法阶段,Bickerton假想了“一个神奇的时刻”(the magic moment),在这一刻,即在第一个有意义的话语产生的时刻,句法使大脑的内部结构发生了质的变化,于是在非语言的第一表现系统的基础上产生了第二表现系统,在线上思维(on-line thinking ) 的基础上产生了线下思维(off-line thinking),于是真正的人类语言阶段开始了。 2.3 Aitchison的“语言簧火论”及其合理性 2.31 Aitchison的“语言簧火论”简介 Aitchison用火焰的燃烧来形容语言的发展进化,开始的时候是一些零星火星在闪烁,就像篝火一开始只燃烧着几根树枝,这种状态会持续很久很久。突然,火苗从树枝间窜出,点燃了整堆木材。于是火焰燃烧得越来越凶,直到有一时刻,火焰燃烧到了最激烈的程度,然后开始慢慢缓和并趋于平静。这与语言的发展过程及其相似,大约在公元前25万年左右出现了一种简单的语言,就好像星星之火一般,逐渐给语言的进化奠定了基础。其后则是一个相当长的相对停滞阶段。到了10万和7.5万年前间,语言进化到个关键期,开始迅速发展起来,就好像火焰点燃了整堆木材,开始激烈燃烧起来。直到5万年前达到一个顶点后,才又缓慢地趋于平稳。这种缓慢---迅速---迅速---缓慢的发展节奏如果用图形来表示,刚好呈S曲线。 2.32 Aitchison理论的合理性 Aitchison既小同意Pinker的渐变论,也不同意Bickerton的两阶段说。他认

汉字的起源和演变

把人類社會的[ 奇异知识] 汉字的起源和演变《易?系辞下》说,“古者包牺(伏羲)氏之王天下也,抑则观象于天,俯则观法于地,观鸟兽之文与地之宜,近取诸身,远取诸物,于是作八卦,以通神明之德,以类万物之情。”这段话即是演绎《易》的易理,也是创造汉字的原理。 1、汉字的结构 汉字的结构是“外圆内方”。这法于古人的“天圆地方”的理念。“O”是“”的简化形式,是世界上最完美的图形。“O” 的周长与直径相比是一个常量(n =3.14159 ............ ) ,“n ”是物 质世界“变易”中的“不易”,可谓“万变不离其中”。“O” 是在线条长度固定时,可以占据的最大“宇宙空间”。可见,汉字的“外圆内方”结构是“完美”和“节省”的构造方式。 2、“五”之说 “五-二乂”字,《说文解字》说“五,五行也,阴阳在天地间交午也”。可见,“五”字乃指“天地阴阳相交,音同‘戊午'。戊,为天干第五;午,也指五月”。在著名的《河图》、《洛书》中,“五”安排在图的中间,也有“阴阳相交”之意。“天”是最大的“阳象”,“地”是最大的“阴象”,“天地造

化五行”。“五行”是古人认为构成世界万物的五种基本元素,即:金、木、水、火、土。 3、五种基本笔画 笔画指构成楷书汉字字形的最小连笔单位。所有笔画归纳为五种标准的结构,即:横(一)、竖(丨)、撇(丿)、捺(丶)、折(乙)。 4、汉字起源和演变 汉字的演变过程,可以简略归纳为五个阶段:声、形、象、数、理。 ⑴ “声”是任何一种语言的必要组成部分。在遥远漫长的 太古时代,人类从本能的“哭声、笑声……”或模仿大自然的“鸟鸣、虫叫、兽吼、风声、雷声、雨声”中逐渐分化出具有一定意义、代表一定事物的“声音”,这就是语音的进化。例如: “ma ba”用于代表“妈、爸”可能是从哭声“啊……”中分化 出来。语音进化到现代,已是一个十分复杂的系统,汉语中大约 有4X 400= 1600种声音。语音的分化必定有其自身一定的规律, 从现代语言中可以分辩出一些线索。例如: “鹅、鸡、鸭、猫... ”等家禽和家畜可能是依据其叫声而 定其名的。 “哈、喔、嘘、哎唷.... ”等声音是直接表示人类在不同情 绪下的自然发声。

汉字的起源与演变

汉字的起源与演变 汉字是世界上使用时间最久、空间最广、人数最多的文字之一,汉字的创制和应 用不仅推进了中华文化的发展,而且对世界文化的发展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大约在距今六千年的半坡遗址等地方,已经出现刻划符号,共达五十多种。它们整齐规范,并且有一定的规律性,具备了简单文字的特征,学者们认为这可能是汉字的萌芽。 汉字形成为系统的文字是公元前16世纪的商朝。考古证实,在商朝早期,中国文明已发展到相当高的水平,其主要特征之一就是甲骨文的出现。甲骨文是刻在龟甲和兽骨上的古老文字。在商代,国王在做任何事情之前都要占卜, 甲骨就是占卜时的用具。 甲骨在使用之前,要先经过加工。首先把甲骨上的血肉除净,接着锯削磨 平。然后,在甲的内面或兽骨的反面用刀具钻凿凹缺。这些凹缺的排列是有序 的。占卜的人或者叫巫师,把自己的名字、占卜的日期、要问的问题都刻在甲 骨上,然后用火炷烧甲骨上的凹缺。这些凹缺受热出现的裂纹就称为“兆”。巫 师对这些裂纹的走向加以分析,得出占卜的结果,并把占卜是否应验也刻到甲 骨上。经过占卜应验之后,这些刻有卜辞的甲骨就成为一种官方档案保存下来。 目前,考古学者共发掘甲骨16万余片。其中有的完整,有的只是没有文字记载的碎块。据统计,所有这些甲骨上的各种文字总计为四千多个,其中经过学者们考证研究的约有三千个,在三千余字里面,学者们释读一致的是一千多字。其余的或者不可释读,或者学者们分歧严重。尽管如此,通过这一千多字,人们已经可以大致了解有关商朝政治、经济、文化等各个方面的情况了。甲骨文是一种成熟而系统的文字,为后世

的汉字发展奠定了基础。此后,汉字又经历了铜铭文(金文)、小篆、隶书、楷书等形式,并一直沿用至今。 汉字的演变过程是汉字字形字体逐步规范化、稳定化的过程。小篆使每个字的笔画数 固定下来;隶书构成了新的笔形系统,字形渐成扁方形;楷书诞生以后,汉字的字形字体 就稳定下来:确定了“横、竖、撇、点、捺、挑、折”的基本笔画,笔形得到了进一步的规范, 各个字的笔画数和笔顺也固定下了。一千多年来,楷书一直是汉字的标准字。 汉字是以象形字为基础,以形声字为主体的表意文字体系,总数约有一万个,其中最常用的是三千个左右。这三千余个汉字可以组成无穷多的词组,进而组成各种各样的句子。 汉字产生以后,对周边国家产生了深刻影响。日本、越南、朝鲜等国家的文字都是在汉字的基础上创制的。

人类起源与进化简说

人类起源与进化简说 吴新智 中国科学院院士,中国科学院古脊椎动物与古人类研究所,北京100044 关键词 人类进化 身高发展趋势 脑量发展趋势 现代人起源 笔者大体上按照时代先后介绍包括600~700万年前的原初人和撒海尔人的最早期的人类、地猿、南方古猿、扁脸肯尼亚人、能人、鲁道夫人、格鲁吉亚的化石人、东南亚的直立人、魁人和弗洛勒斯人、欧洲的海德堡人、尼安德特人、非洲的匠人、罗德西亚人。接着介绍中国的直立人(俗称猿人)的主要特征,并对中国其他人类化石作了简略的介绍。其后用具体资料说明人类进化早期身材逐渐增高,这种趋势停止于大约180万年,人类的脑量则一直存在着增大的趋势,后期增速更快。笔者还简单叙述人类物质生活和精神生活的发展。最后介绍关于现代人起源的争论,特别是从人类化石的形态,古文化遗物,古气候环境等方面的资料对中国现代人起源进行了讨论。 在19世纪中叶达尔文和赫胥黎论证人类起源于古猿时,已经出土的人类化石还很稀少,而且不被学术权威所认同。其后陆续发现不同时期的人类化石,使得人们逐渐对人类进化的历程获得越来越多的认识,越来越接受人类起源于古猿的理论,而且为人类进化的历程勾画出越来越清楚的轮廓。 迄今所知最早的人类化石是2000年报道的非洲肯尼亚的原初人土根种的下颌骨、上臂骨、指骨、大腿骨和牙齿,以及2002年报道的撒海尔人乍得种的头骨。其年代估计都是600~700万年前,这可能是人类最初出现的时间。比这两批化石稍晚的有发现于埃塞俄比亚的580~520万年前的地猿族祖亚种,标本有下颌骨、锁骨、上臂骨、尺骨、指骨和趾骨等。440万年前有地猿始祖亚种,化石有头骨、下颌骨、胸椎、上臂骨、前臂的桡骨和尺骨、许多手骨、骨盆、大腿骨、小腿的胫骨和腓骨、以及许多脚骨。2009年美国 科学 杂志发表了一系列论文全面报道了关于他的研究成果。其四肢骨骼的形态介于后来的人与猿之间,而偏于人类,但是大脚趾不像后来的人那样与其他四趾平行,而是像现代猿那样适合于与其他各趾相对,做抓握的动作,因此推测他们除经常在地面身体直立用两条腿行走外还可能在树上活动。(地猿复原骨架与复原图,见封二) 420~390万年前出现了南方古猿(南方古猿头骨化石照片,见封二),最早的是湖畔种,最晚的有粗壮种,可能在150~100万年前灭绝。两者之间有非洲种、阿法种、惊奇种、羚羊河种、埃塞俄比亚种、包氏种。他们出土于南非、埃塞俄比亚、肯尼亚、坦桑尼亚和乍得,大体上可以归纳为纤巧型和粗壮型,头骨、骨盆和四肢骨形态表明能直立行走。早期的南方古猿身高有的不足一米,后期的较高。纤巧型的平均身高男女分别为151cm 和105cm;粗壮型男女分别为137cm和110cm。头骨包括两部分,即面骨和保护脑子的脑颅。纤巧型的脑颅比较圆隆,脑量较小,平均在450mL以下;粗壮性平均大于500mL。人类的牙齿包括前面的门齿和犬齿以及后方的前臼齿和臼齿。纤巧型的前齿大,粗壮型的小。粗壮型的后齿比纤巧型的粗大得多,表明粗壮型南方古猿的食物以植物为主,需要用咬合面较大的后齿进行研磨,而纤巧型则食物比较杂,还包括小动物的肉。与粗壮型比较粗大的后齿配套的是比较强大的咀嚼肌,其中的颞肌需要头骨有比较大的表面供其附着。在脑颅较小,能为颞肌附着提供的表面积不够的情况下,便在其男性头顶正中,像大猩猩那样形成一块片状的矢状脊,以扩大颞肌的附着面。比较强大的咀嚼力使得粗壮型的面骨比纤巧型的粗硕得多。 南方古猿非洲种和阿法种、羚羊河种的生存时代较早,时间上有重叠,惊奇种和埃塞俄比亚种,包氏种和粗壮种比较晚,也可能有一段时间与中期的其他南方古猿同时生存。在360~330万年前还有扁脸肯尼亚人与南方古猿同时生存。已经发现的扁脸肯尼亚人的化石包括基本完整的颅骨和上颌骨,他的面骨下部比南方古猿的较欠向前突出,所以被称为扁脸,也因此被一些学者认为比南方古猿可能更接近后来的人类的祖先,而所有的南方古猿分支可能都只有灭绝的命运。 在南方古猿还没有完全灭绝前,出现了人科的一个新属 人属。早期人属是能人,与南方古猿相比,其脑量大得多,多数个体的脑量男性和女性分别在700~ 63 自然杂志 32卷2期特约专稿

英语四级听力训练:人类语言的起源

英语四级听力训练:人类语言的起源 The Origins Of Human Speech Scientists have searched for the origins of human speech in the hoots, grunts, and other vocalizations made by primates. It would seem to make sense, after all, that such sounds may be related to the more varied and articulated sounds we humans make. But there are significant differences. For example, human speech is learned, made using controlled and rapid movements of the tongue, lips, and jaw. Primatevocalizations, on the other hand, are not learned but innate. So some researchers are now considering the hypothesis that human speech evolved not from primate sounds but more from monkey facial gestures. Specifically, scientists are interested in how monkeys smack their lips to communicate. Using x ray movies, researchers at Princeton and the University of Vienna have found that primate lip smacking is much more complex than it appears. Like human speech, lip smacking requires quick, controlled movements of the lips, tongue, jaw, and hyoid bone, which supports the larynx and tongue. For example, if you’ve been to a zoo you’ve probably seen chimps making loud lip smacks and buzzing sounds, like blowing a raspberry. Scientists believe that these sounds are a controlled form of chimp communication. This research doesn’t quite solve the puzzle of the evolution of human speech. But it is a fascinating clue that

汉字的起源与演变

学生:

汉字的起源与演变 一、文字起源 文字产生之前人们为了帮助记忆,交流思想,传递信息采用了各种和各样的记事方法,最原始得计亊方法是:结绳记事和契刻记事。 不论用一根绳子打结,还是用多根绳子横竖交叉,归根结底,它只是一种表示和记录数字或其他方位的一些简单概念。如大事记大疙瘩,小事记小疙瘩。疙瘩的多少也代表东西的多少。它只能帮助人们记忆某些事情,却不能进行思想交流。所以不可能产生文字,只能说它是文字产生前的孕育阶段。 契刻记事 人们用契刻的方法,将数目用一定的线条做符号,刻在木片或竹片上,作为双方的契约。后来人们把契从中间分开,作为两半,双方各持一半。以两者吻合为凭据。古代契上刻的数目主要适用来做债务凭证的。 图画文字 由于结绳记事和契刻记事的不足。人们不得不采用其它的,比如图画的方法,来帮助记忆表达思想,用文字的线条或笔划把要表达的物体的外形特征,具体的勾画出来,绘画导致了文字的产生。 “文字的产生,本是很自然的,几万年前旧石器时代的人类,已经有很好的绘画,这些画大抵是动物和人像,这是文字的前驱。”然而图画发挥文字的作用,转变成文字,只有在语言被广泛使用之后才有可能。 譬如,画了一头象,大家见了才会叫它为“象”。久而久之,大家约定俗成,类似于“象”这样的图画,就介于图画和文字之间,久而用之了。

随着时间的推移,这样的图画越来越多,画得也就不那么逼真了。这样的图画逐渐向文字方向偏移。最终导致文字从图画中分离出来。这样,图画就分了家,分成原有的逼真的图画和变成为文字符号的图画文字。文字不再是图画的,而是书写的。而书写的技术不需要逼真的描绘,只要把特点写出来,大致不错,使人能认识就够了。”这就是原始的文字。 甲骨文 中国文字——汉字的产生,有据可查的,是在约公元前14世纪的殷商后期,这时形成了初步的定型文字,即甲骨文。甲骨文就是用写或刻的方式留在龟甲或兽骨上的文字,主要用来占卜,也有的是用来记事。甲骨文既是象形字又是表音字,因为这个时候的文字多是从图画文字中演变过来的,所以它的象形程度比较高,因为是刻在兽骨上,所以笔画比较细,直笔比较多。 甲骨文字(男):这个字是“男”,左为“田”,右为“力”。“力”是表示古代的一种农具“犁”的一种形状。在田里劳动是古代男子的主要职责,因此用“男”这个符号来表示男人。 甲骨文字,帚(妇):这个字是“帚”像一把用植物做的笤帚,上部为帚苗,下部为帚把,有的中间还有绳索捆扎的样子,如图(二)甲骨文中,有时帚苗方向朝左,有时帚苗方向朝右。至今中国北方还在用高粱,黍子杆做笤帚,与字形很为想象。“妇”的繁体字为(妇),因为过去的女 人在家里主要是做家务的。 这是甲骨文的“车,”你们看看,像不像一辆你们在博物馆或历史书里看见的古时候的车。 这是十二属相,是不是有点像简意画。

浅析语言的演变

浅析语言的演变 社会语言学中语言的演变是引人注目的话题,我认为语言是离不开社会的,社会的变化对语言的演变有着重大的影响。语言的演变虽然与社会变化有关,但并不是同步而行的,语言变化是缓慢的,有规律的一步一步地变化,以下我将从语言的起源、语言的演变来论述。 一、语言的起源 对于语言起源这一问题,不断有学者提出各种各样的假说。如感叹说、契约说、进化说、约定俗成说等。起源于恩格斯的劳动说最具影响力,被现代许多语言学教材当作语言起源的根本原因。 二、语言演变的原因和特点 语言是人们的交际工具。现代文明的发展推动着社会的前进,而人是社会的主体。社会发展在一定程度上影响人的思维模式,做事方法和知识范围,而作为人们思想交流的工具,语言是随着社会的发展而发展的。 (一)语言演变的原因 1.外部原因:社会、人际交流是语言演变的基本条件 (1)社会、人际交流和社会的发展。 (2)人类认识能力、思维能力的发展。 (3)宗教的影响。 2.内部原因:语言中各种因素的相互影响语言的演变 语言是形式和意义的结合体,而且形式和意义之间的结合是任意的,这种任意性决定了语言符号变化的可能性。 语言又是一个系统,各个要素之间是相互联系、相互制约的,一个要素或一个系统发生变化,必然会引起其他要素、其他系统的变化。 (二)语言演变的两大特点:

1.渐变性 是指语言的发展不像火山爆发、暴力革命那样的突变,而是一种逐渐变化的过程。语言是人类最重要的交际工具,人们无时无刻不在使用,所以这就需要语言保持相对的稳定性。同时,日益增长的交际又需要不断地促使语言发生变化,这两个对立的要求决定了语言不可能发生巨变、突变,只能不断变化。 2.不平衡性 是指语言的发展变化不是均衡的、匀速的,而是不平衡的。这主要变现在三个方面:第一,语言系统发展变化不平衡。第二,同一系统中的某个语言现象发展也不平衡。第三,语言变体发展变化不平衡。 三、语言的演变 语言的演变在语音、语法和语义等语言内部的各个组成部分中缓慢的进行着。 (一)语音的演变 1.方言和亲属语言 方言和亲属语言的不平衡使同一语言在不同的地区表现出差异,这些差异往往代表着某一语言现象的不同发展阶段,从中间就可以看出语音发展的过程,如汉语中的一种尖音现象和团音现象。 2.记录了语音的文字 文字是记录语音的书写符号,特别是拼音文字,是以语音形式记录的文字,文字相对具有保守性,语音起了变化,往往文字还是老样子。 3.汉字是以语素为单位记录文字的。 4.从古代的介词中可以看出语音的变化。 (二)语法的演变 1.组合规律的发展

中国汉字的起源与演变

中国汉字的起源与演变 远古时期,社会生产力极其低下,人们要生存,就必须聚居在一起,相互协作,共同劳动。在这个过程中,人类语言就产生了。初始的语言只是通过人们之间的口耳相传来表达,但随着人们交流范围的扩大、内容的丰富,初始形态的口头语言就显露出诸多缺陷。说过即逝,无法保存。口头语言还受到人体发音器官物理属性的局限,不能清晰传达到较远的距离,空间穿透力小,影响范围有限。经由第三者转述会发生意义出现偏差、信息损耗现象,严重影响人类语言深入传播和人们扩大交往的愿望。为此,记录口头语言的符号系统——文字诞生了。文字的发明是人类文明的一大进步,起初,原始人类在绳子上打上数量不同或形状各异的结来表达特定的意义,这就是所谓的结绳记事。随后,远古人类在石块、石壁上刻画一些事物的具体形象来传达一定的意义,这种象形图画直接孕育了人类文字的起源。考古发现的古埃及的圣书字、苏美尔人的楔形字以及中国的汉字都是如此。 中国汉字历史悠久,但汉字的起源确切年代仍是历史之谜.。但与此相关的仓颉造字的传说则流传了四五千年。汉字的发明于当时是一件惊天动地的大事,但它不可能有一个或几个人创造的,它应该是我们祖先集体智慧的结晶;汉字体系的完备也不是一代人努力的结果,而是经过长期积累造就的。从考古发现来看,在距今有3500历史的殷商时期,构成汉字的甲骨文体系就已经发达和完备。

汉字是一种形体与意义紧密结合的表意文字,起初的字就是一个个象形图画,有字形就可知道它所指代的具体事物。后来,随着人们认识水平的提高,认识事物的增多,文化的普及,以及汉字书写材料的变化,汉字形体发生了巨大变化。笔画结构越来越简省,形状趋于抽象且越来越规整,方块的形式逐步固定下来。从殷商至清末,汉字的演变经历了甲骨文、金文、大篆、小篆、隶书、楷书、草书、行书、宋体等阶段。 甲骨文 甲骨文是目前所发现的最早的汉字形态。它起源于殷商时期,因刻在龟甲兽骨上而得名。目前所发现的十多万片甲骨上所用的字4500多个,其中1700个左右已经被破解。甲骨文多为象形指事会意,受录写的材料刀片和龟甲兽骨的影响,字形简略了许多,初步显示符号化趋势。此外,因为甲骨文未完全定型,字的笔画位置变化较大,往往一字有多种写法。但就甲骨文内容而言,既有对简单事物的描绘,也有对复杂事件的描述;既有记事,还阐明思想。由此可见甲骨文是十分成熟的文字体系。 金文 金文是“吉金文字“的简称。古人以祭祀为吉礼,祭祀用的青铜礼器为吉金。这种普遍铸在青铜器货币符玺上的文字。统称为”金文“。金文最早出现在商代末期,盛行于西周,由甲骨文演变而来,结构上与甲骨文没有多大区别,但形式上有明显的不同:笔画粗壮,肥笔较多;转弯处向圆转。 金文基本上属于籀篆体。这些文字,在汉武帝时就已被发现,宋代文人欧阳修赵明诚都著书对金文作过研究和记载。虽然金文是书法的鼻祖,但随着历史的发展,逐渐被淘汰,不及碑文传世的多。但它因铸于铜器,比竹简布帛上的文字流传久远,因此对中国文字和书法的发展和影响是不容忽略的。 大篆 大篆又叫籀文,据说是周文王的太史籀创造的。春秋战国时期已通行于秦国等地。大篆主要书写在木牍、竹简或帛上,固定而字形整齐,结构疏密得当,笔画较金文更弯曲圆转,字体比较美观。但与甲骨文、金文在本质内涵上没有很大不同,仍以象形为基础,以形声为主要构造方法。 小篆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