七年级上册文言文知识梳理

七年级上册文言文知识梳理
七年级上册文言文知识梳理

《诫子书》知识点整理

一、字词解释

(一)重点字词

诫子书:诫,劝勉、告诫。书,书信。

夫君子之行:(助词,用在句首表示发端。)(之:结构助词,的。)(行:行为、操守。)静以修身:(屏除杂念和干扰,宁静专一)(以:来,表目的。)(修身:修养身心。)

俭以养德:(俭:节俭。)(养:培养。)(养德:培养品德。)

非淡泊无以明志(淡泊:内心恬淡,不慕名利。)(无以:没有什么可以拿来,没办法。)(明志:明确志向。)

非宁静无以致远(致:达到。)(远:形容词活用为名词,远大志向。)

非学无以广才(广:形容词活用为动词,增长。才:才干。)

淫慢则不能励精(淫:放纵。慢:懈怠。励:振奋。)

险躁则不能治性:(险:轻薄。躁:浮躁。治性:修养性情。治:修养。)

年与时驰(与:跟随。)(驰:疾行,指迅速逝去。)

意与日去(意,意志。去:消失。)

遂成枯落(遂:最终。枯落:凋落,衰残。比喻年老志衰,没有用处。)

多不接世:大多对社会没有任何贡献。

悲守穷庐(穷庐:穷困潦倒之人住的陋室。)将复何及:又怎么来得及。将复:且、又(二)一词多义

之学而时习之:代词,代指学过的知识君子之行:结构助词,的

以静以修身:介词,表目的

非宁静无以致远:介词,用来

志非淡泊无以明志:志向

非志无以成学:名词活用为动词,立志

学夫学须静也:动词,学习

非志无以成学:名词,学业

(三)词性活用

1、非志无以成学:名词活用为动词,立志

2、非学无以广才:形容词活用为动词,增长

3、非宁静无以致远:形容词活用为名词,志向

二、句子翻译

1、夫君子之行,静以修身,俭以养德。

翻译:君子的行为操守,(应该)用宁静专一

来修养身心,用节俭来培养品德。

2、非淡泊无以明志,非宁静无以致远。

翻译:不内心恬淡,淡泊名利就不能明确志向,

不宁静专一就不能达到远大的目标。

3、夫学须静也,才须学也。非学无以广才,非

志无以成学。

翻译:学习必须宁静专一,才识需要学习。不

学习就没有办法增长才干,不立志就没有办法

成就学业。

4、淫慢则不能励精,险躁则不能冶性。

翻译:放纵懈怠就不能振奋精神,轻薄浮

躁就不能修养性情。

5、年与时驰,意与日去,遂成枯落,多不接世,

悲守穷庐,将复何及!

翻译:年纪随同时光而疾速逝去,意志也随岁

月而消失最终凋落衰残,大多对社会没有任何

贡献,悲伤地守着贫寒的居舍,(那时后悔)

又怎么来得及!

三、文章分析

1、本文中心论点是:夫君子之行,静以修身,

俭以养德。

2、文中有句话常被人们当做“志当存高远”的

座右铭,这句话是:非淡泊无以明志,非宁静

无以致远

3、《诫子书》中阐述“学、才、志”关系的句

子是:非学无以广才,非志无以成学。

4、《诫子书》中阐释过度享乐和急躁对人修身

养性产生不利影响的句子是:淫慢则不能励精,

险躁则不能治性。

《论语十二章》知识点整理

一、文学常识填空

1、《论语》是儒家的经典著作之一,由孔子的

弟子及再传弟子编撰而成。它以语录体为主,

记录了孔子及其弟子言行。《论语》与《大学》、

《中庸》、《孟子》并称“四书”。共二十篇。

2、孔子(公元前551-公元前479),名丘,字

仲尼,春秋时期鲁国人,春秋末期的思想家、

教育家、政治家,儒家思想的创始人。相传他

有弟子三千,贤者七十二人。孔子被后世统治

者尊为“圣人”,战国时期儒家代表人物孟子

与孔子并称“孔孟”。

二、字词解释

(一)重点字词

学而时习之(按时复习)

有朋自远方来(从)

人不知而不愠(了解)(生气,发怒)

不亦君子乎(指道德上有修养的人)

吾日三省吾身(每天)(多次反省)

为人谋而不忠乎(替人谋划事情)(竭尽自己

的心力)

与朋友交而不信乎(真诚,诚实)

传不习乎(老师传授的知识)

三十而立(站立,站得住,这里指独立做事情)

四十而不惑(迷惑,疑惑)

不逾矩(越过,超过)(规矩,规范)

温故而知新(学过的知识)(得到)(新的理

解与体会)

学而不思则罔(迷惑,意思是感到迷茫而无所

适从)思而不学则殆(有害)

可以为师矣(可:可以)(以:凭借)(为:

做,当作)人不堪其忧(忍受)

知之者不如好之者(懂得)(代词,……的人)

(喜欢,爱好)

好知者不如乐之者(以……为乐趣)

饭疏食饮水(吃饭)(粗粮)(冷水)

曲肱而枕之(弯曲胳膊)(承接连词)

不义而富且贵(不正当的手段)

于我如浮云(对于)

三人行必有我师焉(泛指多个,几个)(于此,

意思是“在其中”)

择其善者而从之(好的方面,优点)

子在川上曰(河流上,河边)

逝者如斯夫(流逝)(这,指河水)

不舍昼夜(舍弃)

三军可夺帅也(军队的通称)(改变)

匹夫不可夺志也(普通的人,男子汉)

博学而笃志(忠实,坚守)

切问而近思(恳切地提问)(多考虑当前的事)

(二)通假字

1.不亦说乎“说”通“悦”,意思是愉快

2.吾十有五“有”通“又”,意思是古人在

两位数的整数和零数之间常常加“有”字。

(三)古今异义词语

可以为师矣古义:可以凭借;

今义:可能,许可)

(四)一词多义

为为人谋而不忠乎(替)

可以为师矣(成为,做)

而人不知而不愠(转折连词,却)

温故而知新(顺承连词,不译)

知人不知而不愠(了解)

知之者不如好之者(懂得)

温故而知新(得到)

乐不亦乐乎(愉快,快乐)

好知者不如乐知者(以……为乐)

二、按要求默写

1.阐述“学”和“思”辩证关系的句子是:学而不思则罔,思而不学则殆。

2.求学应该谦虚,正如《论语》中所说: 三人行,必有我师焉。

3.复习是学习的重要方法,且对学习者有重要的意义:温故而知新,可以为师矣。

4.当别人不了解自己、误解自己时,孔子提出不要焦虑:人不知而不愠,不亦君子乎?

5.孔子赞叹颜回安贫乐道的高尚品质的句子是:一箪食,一瓢饮,在陋巷,人不堪其忧,回也不改其乐。

6.孔子在《述而》篇中论述君子对富贵的正确态度是:不义而富且贵,于我如浮云。

7.唐太宗有一句名言“以人为鉴,可以知得失。”由此我们可以联想到《论语》中孔子的话:择其善者而从之,其不善者而改之。

三、翻译句子

1.人不知而不愠,不亦君子乎?

译文:别人不了解我,我却不生气,不也是君子吗?

2.三人行,必有我师焉。

译文:几个人在一起行走,其中一定有我的老

师。

3.吾十有五而志于学,三十而立,四十而不惑。译文:我十五岁就有志于做学问,三十岁能独立做事情,四十岁能通达事

理。

4.不义而富且贵,与我如浮云。

译文:用不义的手段得到富与贵,对于我

来讲就像那天上的浮云一

样。

5.为人谋而不忠乎?与朋友交而不信乎?传不

习乎?

译文:替别人办事是不是尽心竭力呢?跟

朋友交往是不是诚实呢?老师传授的知识是不

是复习过呢?

6.三军可夺帅也,匹夫不可夺志也。

译文:军队可以被夺去主帅,男子汉却不可

被夺去志气。

《世说新语》知识点梳理

一、字词解释:

内集:把家人聚集在一起。

儿女:子女,这里泛指小辈,包括侄儿侄女。

讲论文义:讲解诗文。(讲:讲解)(论:讨

论)

(文义:文章的义理)

俄而:不久,一会儿

骤:急速

何所似:像什么。

欣然:高兴的样子。

差可拟:大体可以相比。(差:大体。)(拟:

相比)

未若柳絮因风起:(未若:不如,不及)(因:

乘,趁。)

期行:相约同行。(期:约定。行,出行。)

日中:正午时分。

至:到

舍去:丢下(他)而离开。(舍:舍弃。去:

离开)

乃:才。

戏:玩耍,游戏。

尊君在不(fǒu):令尊在不在?(尊君,对别人

父亲的一种尊称。不,通假字,通“否”。)

相委而去:丢下我走了。(相:表示动作偏指

一方。委:舍弃。)

家君:对人谦称自己的父亲。

信:诚信,讲信用。

礼:礼貌。

惭:感到惭愧。

引:拉,牵拉。

顾:回头看。

二、翻译句子

谢太傅寒雪日内集,与儿女讲论文义。

译文:在一个寒冷的雪天,谢太傅把家人聚会

在一起,跟子侄辈的人讲解诗文。

俄而雪骤,公欣然曰:“白雪纷纷何所似?”

译文:不久,雪下得更紧了,太傅高兴地说:

“这纷纷扬扬的大雪像什么呢?”

兄子胡儿曰:“撒盐空中差可拟。”

译文:他哥哥的长子胡儿说:“把盐撒在空中

大体可以相比。”

兄女曰:“未若柳絮因风起。”

译文:他哥哥的女儿道韫说:“不如比作柳絮

被风吹得满天飞舞。”

公大笑乐。即公大兄无奕女,左将军王凝之妻

也。

译文:太傅高兴得笑了起来。她就是谢太傅的

大哥谢无奕的女儿,左将军王凝之的妻子。

陈太丘与友期行,期日中。

译文:陈太丘和朋友相约同行,约定的时间在

中午。

过中不至,太丘舍去,去后乃至。

译文:过了中午朋友还没有到,陈太丘不再等

候他而离开了,陈太丘离开后朋友才到。

元方时年七岁,门外戏。

译文:元方当时年龄七岁,在门外玩耍。

客问元方:“尊君在不?”

译文:客人问元方:“你的父亲在吗?”

答曰:“待君久不至,已去。”

译文:元方回答道:“我父亲等了您很久您却

还没有到,已经离开了。”

友人便怒:“非人哉!与人期行,相委而去。”

译文:友人就生气地说道:“真不是人!和别

人相约同行,却丢下别人先离开了。”

元方曰:“君与家君期日中,日中不至,则是

无信;对子骂父,则是无礼。”

译文:元方说:“您与我父亲约在正午,正午

您没到,就是不讲信用;对着孩子骂父亲,就

是没有礼貌。”

友人惭,下车引之,元方入门不顾。

译文:朋友感到惭愧,下了车想去拉元方的手,

元方走进家门头也不回。

三、按要求默写:

1、交代咏雪背景的句子:谢太傅寒雪日内集,

与儿女讲论文义。

2、咏雪的直接原因:俄儿雪骤。

3、两个比喻句:撒盐空中差可拟;未若柳絮因

风起。

4、谢道韫对雪的描述是:未若柳絮因风起。

5、补充点明谢道韫身份的句子(暗示谢太傅对

谢道韫才气的赞赏):即公大兄无奕女,左将

军王凝之妻也。

部编版七年级上册语文古诗、文言文知识清单

古诗、文言文知识清单 《古代诗歌四首》 诗歌的分类 1.从诗歌的形式可分为: ①古体诗(唐以前的诗歌)包括四古、五古、七古、楚辞、乐府诗等; ②近体诗(唐以后的诗歌)包括律诗(五言侓诗、七言律诗)和绝句(五言绝句、七言绝句)。其中,律诗从上往下又分为:首联、颔联、颈联和尾联。 2.诗歌按表达方式分抒情诗、叙事诗、哲理诗 3.诗歌按内容分(题材):叙事诗、写景诗、友情送别诗、爱国怀乡诗、咏物诗、咏史怀古诗、边塞征战诗、山水田园诗等。 一、《观沧海》 译文 向东进发登上碣石山,得以观赏大海的奇景。海水波涛激荡,海中山岛罗列,高耸挺立。我站在山巅,心中的波涛也像海浪在起伏。周围是葱茏的树木,丰茂的花草,宁静的似在沉思。萧瑟的风声传来了,草木动摇,海上掀起巨浪,在翻卷,在呼啸,似要将宇宙吞没。 大海,多么博大的胸怀啊,日月的升降起落,好像出自大海的胸中;银河里的灿烂群星,也像从大海的怀抱中涌现出来的。啊,庆幸得很,美好无比,让我们尽情歌唱,畅抒心中的情怀。 1.《观沧海》全诗以“观”字统领全篇,下文由“观”字展开,写登山所见。“水何澹澹,山岛竦峙。树木丛生,百草丰茂。秋风萧瑟,洪波涌起”属于实写,描写了海水和山岛的景象,由远及近。“日月之行,若出其中;星汉灿烂,若出其里”属于想象的虚写,表现大海吞吐日月星辰的气概,同时也表现了作者博大的胸襟。 2.中心思想:这首写景抒情诗,作者勾画了大海吞吐日月、包蕴万千的壮丽景象,展现了开阔的胸怀,抒发了统一中国建功立业的伟大抱负。

名句填空 1.“水何澹澹,山岛竦峙”两句极力渲染大海苍茫雄浑的气势。写出了大海远景的一般轮廓。 2.“树木丛生,百草丰茂”两句表现草木欣欣向荣,生机无限。 3.“秋风萧瑟,洪波涌起”写秋风萧瑟,波浪滔天的雄伟壮观的情景。 4.“树木丛生,百草丰茂。秋风萧瑟,洪波涌起”四句作者面对萧瑟秋风,极极写大海的辽阔壮美,有丝毫凋衰感伤的情调。这种新的境界,新的格调,正反映了他“老骥伏枥,志在千里”的“烈士”胸襟。 5.“日月之行,若出其中;星汉灿烂,若出其里。”四句是互文见义,作者以奇特而丰富的想象创造了一种宏大的意境,作者以沧海自比,通过写大海吞吐日月的气势,来表现诗人自己的宽广胸怀和豪迈气魄。这是千古名句。 二、《闻王昌龄左迁龙标遥有此寄》 1.译文:暮春时节,树上杨花落尽,杜鹃在不停地啼叫,听说你被贬到龙标去了,一路上要经过五条溪水;让我把为你而忧愁的心托付给天上的明月吧,伴随着你一直走到那夜郎以西 2.主题:表达了对友人的同情和关切之情,同时也流露出对自己遭遇的感伤情绪。 3.赏析要点:杨花落尽子规啼,闻道龙标过五溪 ▲古人论诗有云:“一切景语皆情语”,李白诗中可为例的一句是:杨花落尽子规啼。 ▲诗中写“杨花”“子规”的作用是什么?(▲李白的这首七言绝句在前两句的写景中有什么特色?)写“杨花”且“落尽”是先点时令,这样的“暮春”在古诗中是一个花与泪同落的季节,这就奠定了全诗伤感的基调。“杨花”漂泊无定,暗写王昌龄被贬荒僻之地给人的飘零流落之感;“子规”即杜鹃,在我国古典诗词中,它总悲哀凄惨地啼叫着。本诗首句通过各种意象,渲染出在暮春季节的一种哀伤、惆怅气氛,表达了作者悲苦、哀怨的心情。 4.请对“我寄愁心与明月”这句诗从修辞和作者情感表达两个角度作简

新七年级上册语文文言文训练及答案

新七年级上册语文文言文训练及答案 一、部编语文七年级上册文言文练习 1.阅读下面的文段,完成后面小题 谢太傅寒雪日内集,与儿女讲论文义。俄而雪骤。公欣然曰:“白雪纷纷何所似?”兄子胡儿曰:“撒盐空中差可拟。”兄女曰:“未若柳絮因风起。”公大笑乐。即公大兄无奕女,左将军王凝之妻也。 (选自《咏雪》)陈太丘与友期行,期日中,过中不至,太丘舍去,去后乃至。元方时年七岁,门外戏。客问元方:“尊君在不?”答曰:“待君久不至,已去。”友人便怒:“非人哉!与人期行,相委而去。”元方曰:“君与家君期日中,日中不至,则是无信;对子骂父,则是无礼。”友人惭,下车引之,元方入门不顾。 (选自《陈太丘与友期行》)(1)下面句中,划线字的意思相同的一组是() A. 君与家君期日中/吾日三省吾身 B. 公大笑乐/好之者不如乐知者 C. 元方时年七岁/学而时习之 D. 日中不至,则是无信/与朋友交而不信乎? (2)翻译句子。 ①谢太傅寒雪日内集,与儿女讲论文义。 ②非人哉!与人期行,相委而去。 (3)下面对文章内容理解与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 《咏雪》中“儿女”的含义与今天不同,这里的“儿女”犹言子侄辈,指家中年轻的一代人。 B. 谢太傅“欣然、大笑乐” ,展示了古代家庭文化生活的轻松和谐。 C. 陈太丘指责友人“日中不至”,可见他是办事讲诚信、正直不阿的人。 D. 友人由“怒”到“惭”,是因为他认识到自己的无信与无礼。 【答案】(1)D (2)①谢太傅在寒冷的雪天把家里人聚集在一起,和侄儿侄女讲解谈论文章的义理。②真不是人啊!跟别人约好一块儿走,却把别人丢下,自己走了。 (3)C 【解析】【分析】(1)A项,太阳/每天;B项,通“悦”,高兴的样子/喜欢,爱好;C 项,当时/按时;D项,信用/信用。故选D。 (2)①儿女:子侄辈。句意:谢太傅在寒冷的雪天把家里人聚集在一起,和侄儿侄女讲解谈论文章的义理。②非:不是;相委而去:丢下我走了;相,偏指一方对另一方的行为;而,是连接动词“委”和“去”,表承接的连词;委,丢下,舍弃。句意:真不是人啊!跟别人约好一块儿走,却把别人丢下,自己走了。 (3)C项,元方指责友人“日中不至”,可见他是办事讲诚信、正直不阿的人。故选C。 故答案为:⑴D; ⑵①谢太傅在寒冷的雪天把家里人聚集在一起,和侄儿侄女讲解谈论文章的义理。②真不是人啊!跟别人约好一块儿走,却把别人丢下,自己走了。

历年中考语文常考文言文知识梳理

历年中考语文常考文言文知识梳理第1篇公输 一、文学(文体)常识 墨子(约前468年-前376年),名翟,是春秋战国时期墨家学派的创始人。战国初期思想家、政治家、教育家、先秦诸子散文代表作家。墨家的基本思想主要有:兼爱、非攻、尚贤、尚同、天志、明鬼、非命、非乐、节用、节葬。二、词语积累 1.通假字 (1)知而不争(通“诤”,谏诤,规劝。) (2)子墨子九距之(通“拒”,抵御。) (3)公输盘诎(通“屈”,理屈。) (4)已持臣守圉之器(通“御”,抵挡。) 2.词类活用 (1)吾义固不杀人(名词作动词,坚守道义。) (2)吾既已言之王矣(名词作动词,告诉。) (3)犀兕麋鹿满之(形容词作动词,充满。)

(4)公输盘九设攻城之机变(动词作名词,巧妙的方式。) (5)在宋城上而待楚寇矣(名词作动词,入侵。) 3.古今异义 (1)子墨子起,再拜(古义:两次。今义:又一次。) (2)胡不见我于王(古义:为什么。今义:姓氏。) (3)荆之地方五千里(古义:土地方圆。今义:空间的一部分;部位。) (4)此犹文轩之与敝舆也(古义:彩饰。今义:常指字和文章。) 4.一词多义 (1)为:①子墨子解带为城(作为。) ②夫子何命焉为(与“焉”合用,表示疑问语气。) ③必为有窃疾矣(是。) ④公输盘为我为云梯(前面的“为”:替;后面的“为”:制造。) (2)见:①见公输盘(动词,会见。) ②于是见公输盘(动词,召见。) ③胡不见我于王(引见。) ④子墨子见王(拜见。)

(3)类:①不可谓知类(事理。) ②为与此同类(种类。) (4)子:①子墨子闻之(前面的“子”,夫子,先生;后面的“子”,尊称。) ②愿借子杀之(子,您。) (5)说:①公输盘不说(高兴。) ②请说之(陈述,解释。) (6)然:①虽然,公输盘为我为云梯(这样。) ②然臣之弟子禽滑厘等三百人(但是。) (7)于:①胡不见我于王(向。) ②今有人于此(在。) ③起于鲁(从。) (8)争:①争有所余(动词,争夺。) ②知而不争(通“诤”,谏诤。) (9)已:①然胡不已乎(停止。) ②不可,吾既已言之王矣(已经。) (10)而:①行十日十夜而至于郢(连词,表承接。)

新七年级上语文文言文总复习(全)

七年级(上)文言文总复习知识点 8《世说新语》两则 一、生字读音。 陈寔(shí) 在不(fǒu) 谢道韫(yùn) 无奕女(yì) 王凝之(níng) 二、句读停顿:①与儿女/讲论文义②白雪纷纷/何所似③撒盐空中/差可拟 ④未若/柳絮因风起⑤陈太丘与友/期行⑥君与家君/期日中⑦元方/入门不顾 三、特殊用法的文言词语 (一)通假字尊君在不不通否,句末语气词,相当于…吗? (二)古今异义 1.与儿女 ..讲论文义:古义:对子侄这一代晚辈的统称。今义:指儿子和女儿。 2.陈太丘与友期.行:古义:约定,动词。今义:日期,名词。 3.太丘舍去.:古义:离去、离开今义:前往。 4.下车引.之:古义:拉。今义:引用。 5.元方入门不顾.:古义:回头。今义:照顾或顾客。 (三)一词多义 1、而俄而.雪骤:与“俄”构成副词性词组“俄而”,表时间短促,可译为“不久”等。 相委而.去:连词,表顺承,可译为“就”“然后”等。 2、之:左将军王凝之妻也(人名) 下车引之(代词,他,代元方) (四)解释下列词语 君:对对方的尊称,您尊君:对别人父亲的尊称家君:对人称自己的父亲,谦词《陈太丘与友期》 ①相委.而去.委:丢下去:离开②下车引之 ..引:拉之:代词,他 ③乃至乃:才④则是无信则:就 《咏雪》 ①谢太傅寒雪日内集 ..内集:家庭聚会②俄而 ..雪骤:俄而:不久 ③公欣然 ..曰:“白雪纷纷何所似.?:欣然:高兴地似:像 ④兄子胡儿曰:“撒盐空中差.可拟.。”差:差不多拟:相比 ⑤兄女曰:“未若 ..柳絮因.风起。”未若:不如因:凭借 ⑥即.公大兄无奕女即:就 五、句子翻译【特殊句式及难译易错句】 1、太丘舍去,去后乃至。(省略句) 太丘不在等候就离开了,太丘离开后朋友才到。 2、与人期行,相委而去。(省略句) 跟别人约定一起出行,丢下别人自己就走了。 3、友人惭,下车引之,元方入门不顾。 朋友很惭愧,下车拉元方,元方进入大门不回头看。4与儿女讲论文义 跟子侄辈一起谈论诗文。 5兄子胡儿曰:“撒盐空中差可拟。”(倒装句) 哥哥的儿子胡儿说:跟把盐撒在空中差不多可以相比。 6兄女曰:“未若柳絮因风起。” 哥哥的女儿说:不如把它比作柳絮乘风而起。 六、内容理解: 1、“寒雪”“内集”“欣然”“大笑”’等词语营造了一种怎样的家庭氛围? 点拨:融洽欢快轻松。 2、撒盐空中、柳絮因风起两个比喻,哪一个更好?同时说说还可以用哪些事物来比喻雪。 点拨:(1)“撒盐”一喻好,雪的颜色和下落之态都跟盐比较接近;而柳絮呈灰白色,在风中往往上扬,甚至飞得很高很远,跟雪的飘舞方式不同。 (2)“柳絮”一喻好,不仅讲究形似更是神似,它给人以春天即将到来的感觉,有深刻的意蕴。 3.文章最后写道:“即公大兄无奕女,左将军王凝之妻也。”你以为作者写上这一句的用意何在? 答:补充谢道韫的身份,这是一个有力的暗示,表明作者赞赏道韫的才气。 4、《陈太丘与友人期》一文给我们的启示是:做人要诚实守信,重视礼仪。 七、人物形象: 1、文中对谢道韫的评价如何?点拨:聪明有才学。 2、从文中的描述中可以看出陈太丘的朋友是个什么样的人? 点拨:课文中,友人与陈太丘“期日中”,结果“不至”,可以看出他言而无信,不守信用;到来之后,问元方“尊君在不?”表现得较为有礼;当得知陈太丘已先行离去,不反省自己的过失,反而怒责太丘,粗野蛮横,十分无礼,可以看出他是一个缺乏修养、没有礼貌的人;在元方一番义正严辞的批评后,他“惭”“下车引之”又表现得较为诚恳,有知错勇改的神。 3、元方的性格特点如何? 点拨:阅读元方对友人的批评话语,我们可以看出元方有着良好的家庭教养,表现了他懂礼识义的品质。元方对粗俗的友人“入门不顾”流露了小孩子性格直率,好恶情感易外露的特点,体现了他正直不阿的性格特征。 4、在友人“惭”“下车引之”时,元方却“入门不顾”是否失礼? 点拨:这是一个开放性的问题,可以肯定,也可以否定。认为元方并非无礼的理由是:元方年仅七岁,我们不应对其求全责备;一个失信于人,不知自责且当子骂父的人,其品行的低劣可见一斑,对这样的人就应该断然拒之千里之外。认为元方确实有失礼仪的理由是:人非圣贤,孰能无过?知错能改仍不失为有识之人,怎么能因人的一时之错便彻底否定一个人呢?原谅一个知错能改的人,不正表现了一个人胸襟宽广,有涵养吗? 5主题归纳(多角度思考) 元方:明事理、懂礼识仪;友人:不守信用、不懂礼貌、知错能改

初中语文七年级上册 文言文知识点归纳

七上语文文言文知识点归纳 《世说新语》两则 一、文学常识: 《世说新语》由南朝人刘义庆组织文人编写而成,是六朝志人小说的代表作,主要描写从东汉到刘宋时期的一些著名人士的传闻、轶事,以短篇为主。 二、文言知识: 1. 通假字 尊君在不(“不”通“否”,表示疑问) 2. 古今异义 (1)与儿女讲论文义(古义:对子侄辈的总称。今义:指儿子和女儿。) (2)太丘舍去(古义:离开。今义:从所在地道别的地方,与“来”相对。) (3)相委而去(古义:丢下,舍弃。今义:委托。) (4)下车引之(古义:拉。今义:引导,牵引。) (5)元方入门不顾(古义:回头看。今义:照顾。) (6)陈太丘与友期行(古义:约定。今义:泛指等待或盼望;日期。) 3. 词类活用 (1)陈太丘与友期行(名词用作动词,约定。) (2)元芳时年七岁,门外戏。(名词用作状语,在门外。) (3)友人惭(形容词意动用法,感到惭愧。) 4. 文言实词: 《咏雪》 1.内集:家庭聚会 2. 儿女:泛指子侄辈,这里指谢太傅的侄儿侄女 3.俄而:不久,一会儿 4.聚:急速 5.欣然:高兴地样子 6.差:大致、差不多 7.拟:相比 8.未若:不如比作 9. 因:凭借 10.起:飘起 11.即:就是 《陈太丘与友期》

1.期:约定 2.期行:相约同行 3. 戏:玩耍 4.舍去:去,离开,舍去,在这里指不再等候就走了 5.乃:才 6.时:当时 7. 惭:感到惭愧 8.尊君:对别人父亲的尊称 9.不:通“否”句末语气词,表询问。 10.待: 等待 11. 非:不,不是12. 相委:委,丢下、舍弃 13.君:对对方的一种尊称 14. 家君:对别人称自己父亲的一种谦词 15.日中:正午时分 16. 引:拉 17. 顾:回头看 三、翻译课文。 《咏雪》 原文: 谢太傅寒雪日内集,与儿女讲论文义。俄而雪骤,公欣然曰:“白雪纷纷何所似?”兄子胡儿曰:“撒盐空中差可拟。”兄女曰:“未若柳絮因风起。”公大笑乐。即公大兄无奕女,左将军王凝之妻也。 译文: 一个寒冷的雪天,谢太傅把家人召集在一起,跟子侄辈的人讲解诗文。不久,雪下得大了,太傅高兴地说:“这纷纷扬扬的大雪像什么呢?”他哥哥的长子胡儿说:“跟把盐撒在空中差不多。”他哥哥的女儿道韫说:“不如比作风把柳絮吹得满天飞舞。”太傅高兴得笑了起来。她就是谢太傅的长兄无奕的女儿,左将军王凝之的妻子。 《陈太丘与友期》 原文: 陈太丘与友期行,期日中,过中不至,太丘舍去,去后乃至。元方时年七岁,门外戏。客问元方:“尊君在不?”答曰:“待君久不至,已去。”友人便怒:“非人哉!与人期行,相委而去。”元方曰:“君与家君期日中。日中不至,则是无信;对子骂父,则是无礼。”友人惭,下车引之,元方入门不顾。 译文: 陈太丘和朋友约定一同出门,约定的时间是正午。正午已过,(友人)仍然没有到达,太丘不再等候就离开了。太丘离开后,友人才到。太丘的儿子陈元方那年七岁,当时正在门外玩耍。客人问元方:“你父亲在吗?”元方答道:“等你好久都不来,他已经离开了。”那人(听了)便发起脾气来,骂道:“不是人哪!跟别人相约同行,却把别人丢下,自个儿离开了。”元方说:“您跟我爸爸约好正午一同出发,您正午到,就是不讲信用;对人家儿子骂他的父亲,就是失礼。”那人感到惭愧,便从车里下来,想拉元方的手,元方连头也不回地走进了自家的大门。 四、元方与友人各是怎样的人,请结合内容简要分析这两个人物形象。 元方:聪明伶俐,明白事理,能言善辨,落落大方,但有些傲慢。

七年级上册语文文言文及解析

七年级上册语文文言文及解析 一、部编语文七年级上册文言文练习 1.阅读文言文,回答问题 陈太丘与友期 陈太丘与友期行,期日中,过中不至,太丘舍去,去后乃至。元方时年七岁,门外戏。客问元方:“尊君在不?”答曰:“待君久不至,已去。”友人便怒:“非人哉!与人期行,相委而去。”元方曰:“君与家君期日中。日中不至,则是无信;对子骂父,则是无礼。”友人惭,下车引之,元方入门不顾。 (1)解释划线的词 ①太丘舍去________ ②尊君在不________ ③下车引之________ (2)用现代汉语翻译下列句子。 ①陈太丘与友期行,期日中。 ②日中不至,则是无信;对子骂父,则是无礼。 (3)对选文内容的理解和分析,正确的一项是() A. 陈太丘不守信用,约好跟朋友一起出行,结果不等友人来自己先走了。 B. 陈元方小的时候傲慢无礼,竟敢教训长辈,目中无人。 C. 小元方能指出父亲的朋友“期日中”而“日中不至”是“无信”,“对子骂父”是“无礼”,可见他明白事理,落落大方。 D. “友人”之所以“下车引之”,是想哄陈元方带自己去找他的父亲。 【答案】(1)舍弃;通“否”;牵,拉 (2)①陈太丘跟一位朋友相约同行,约好正午(见面)。②您正午不到,就是不讲信用;对着别人的儿子骂他的父亲,就是没有礼貌。 (3)C 【解析】【分析】(1)①句意为:陈太丘不再等候他而离开了。去:离开。②句意为:你的父亲在吗?不:通“否”。③句意为:下了车想去拉元方的手。引:拉。 (2)①句中的重点词有:期行,相约同行。期,约定。日中,正午时分。句子翻译为:陈太丘跟一位朋友相约同行,约好正午(见面)。②句中的重点词有:日中,正午;信,信用。句子翻译为:正午您没到,就是不讲信用;对着孩子骂父亲,就是没有礼貌。(3)A项,不是陈太丘不守信用,过了约定的时间,陈太丘才走的。B项,陈元方并不是傲慢无礼,还是比较有礼貌的称呼他“君”。D项,“友人”之所以“下车引之”是因为认识到了自己的错误。故选C。 故答案为:⑴舍弃;通“否”;牵,拉 ⑵①陈太丘跟一位朋友相约同行,约好正午(见面)。②您正午不到,就是不讲信用;对着别人的儿子骂他的父亲,就是没有礼貌。 ⑶C 【点评】⑴本题考查对常见文言词语意义的理解及知识的迁移能力。解答此题要结合句子进行理解,词语的意思可根据知识的积累结合原句进行推断,考生在平时要注意对常见文

初中文言文知识梳理(词类活用)

【初中文言文知识梳理】 【一:字音】 (一)多音字 所谓多音字是指有两个或两个以上读音的字。一个汉字,读音不同还意味着词性不同、意义不同和用法不同。因此,好文言文中的多音字,对于文言文的学习十分重要。 如:夫有读fú予观夫巴陵胜状若夫霪雨霏霏夫环而攻之有读fū遂率子孙荷担者三夫其夫呓语 间有读jiān 奉命于危难之间有读jiàn 中间力拉崩倒之声遂与外人间隔同学们在的时候应该类整理 (二)异读字 所谓异读,是指一个字有两个以上的读法。文言文中的异读有三类:破音异读、假借异读、古音异读。 1、破音异读前人又叫“读破”“破音”。它是用改变字的通常读音来表示不同词性和意义的一种办法 如:王原音wáng 破音wàng 乃丹书帛曰“陈胜王” 2、通假异读通假异读,是指在通假现象中,通假字要按本字的读音读。 如:孰为汝多知zhì乎知同智河曲智叟亡wú以应亡同无首尾长约八分有yòu奇有同又 3、古音异读所谓古音异读,是指古代的一些专有名词,如:人名、地名、官名、族名、器物名、姓氏等,因其专有,就有了固定性,从而发古音。 可汗kahán yān燕山吴广者,阳夏jiǎ人也,字叔。 【二:文言实词】 古汉语实词主要包括名词、动词、形容词、数词、量词,他们有实在的意义,能单独回答。 (一)古今异义。在文言文中,有些古今相同时词,由于演变的结果,词的含义表现出以下几种差异: ①词义扩大。如“江”和“河”古时专指长江与黄河,现在泛指江河。 ②词义缩小。如“率妻子邑人来此境”中的妻子指的是妻子和儿子,现在专指男子的配偶。 ③词义转移。如“先帝不以臣卑鄙”中的“卑鄙”古义指低微而鄙俗(即地位低见识浅),而现在是品德恶劣、不道德的意思。 ④词义交叉。如“怜”,古今意义都有怜悯的意思,但“项燕为楚将,数有功,爱士卒,楚人怜之”中的“怜”解释为爱怜比较适合文意。 古今异义的单音词集录汤郭寻(不久)走裙致词(对――说话)但(只

七年级上文言文知识点汇总

七年级上文言文知识点汇总 第一讲:文言文考点: 1、文学常识; 2、内容理解; 3、实词词义(重点实词义、古今异义词、一词 多义、词类活用、通假字);4、虚词用法;5、名句默写;6、句子断句;7、翻译句子 第二讲:重点虚词用法 1、之①助词“的”;②代词(他、它、他的……);③动词“去”、“到”; ④用在主谓间,取消句子独立性;⑤宾语前置的标志(如:何陋之 有);⑥凑足音节,无实义,不译;⑦定语后置的标志(如:马之 千里者) 2、而①表修饰;②表顺接;③表转接;④表并列;⑤表假设(如:富而可求也) 3、以①用、用来;②来;③凭、靠;④因为;⑤把;⑥按照;⑦相当于“而” (如:卷石底以出) 第三讲:重点课文复习 第六单元 21、《论语》六则 1、通假字 ①不亦说乎(说—悦高兴)②学而不思则罔(罔—惘迷惑不解)③尊君在不(不—否表疑问) ④宁可以急相弃邪(邪—耶吗)⑤著我旧时裳(著—着穿)⑥火伴皆惊忙(火—伙伙伴) ⑦对镜帖花黄(帖—贴) 2、词类活用 ①不耻下问(耻形容词意动用法:认为……可耻)②门外戏(门外名词作状语:在门外) ③父异之(异形容词作动词:感到惊异)④父利其然也(利意动用法:认为……有利) ⑤稍稍宾客其父(宾客名词作动词:把……当宾客看待) 3、本课所选各则都是谈学习的,有的谈学习方法,有的谈学习态度,举例说明 一、二、三则主要涉及学习方法,四、五、六主要涉及学习态度。 (1)学习方法“学而时习之”即学习要复习。 “温故而知新”即在温习已学过的知识的过程中,获得新的体会。 “学而不思则罔”即学习与思考要结合。 (2)学习态度 “敏而好学”“不耻下问”即要谦虚好问 “学而不厌”即学习要不知满足,不断进取, “三人行,必有我师焉”即随时随地地向他人学习,取长补短。 4、归纳成语,格言。 温故知新,诲人不倦、不耻下问、三人行,必有我师焉。 22、《世说新语》二则 第一则、《期行》

初中七年级语文上册 文言文阅读阅读训练及答案

初中七年级语文上册文言文阅读阅读训练及答案 一、部编语文七年级上册文言文阅读练习 1.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回答下题。 【甲】 夫君子之行,静以修身,俭以养德,非淡泊无以明志,非宁静无以致远。夫学须静也。才须学也,非学无以广才。非志无以成学。淫慢不能励精,险躁则不能治性。年与时驰,意与日去,遂成枯落,多不接世,悲守穷庐,将复何及! (诸葛亮《诫子书》) 【乙】 孙叔敖痰,将死,戒其子日:“王数封我矣,吾不受也。为我死,王则封汝,必无受利地。楚、越之问有囊之丘①者;此其地不利,而名甚恶。荆②人畏鬼,而越人信褫③。可长有者。其唯此也。“孙叔敖死,王果以美地封其予,而子辞,请寝之丘,故至今不失。孙权敖之知,知不以利为利矣。知以人之所恶为己之所喜,此有道者之所以异乎俗也。 (选自《吕氏春秋》)【注】①寝之丘:含有陵墓之意。②荆:楚国的剐称。③截(jī):迷信鬼神和灾祥。(1)下列各句划线字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 A.淫慢不能励精鼓励 B.险躁则不能治性陶冶性情 C.孙叔敖疾生病 D.王数封我矣多次 (2)下列各组句中的“而”的意义或用法与“王果以美地封其子,而子辞”中的“而”相同的一项是() A.博学而笃志 B.温故而知新,可以为师矣 C.骨已尽矣,而两狼之并驱如故 D.家无井而出溉汲 (3)下列对两文的内容理解不正确的一项是() A.甲文是一封语言质朴的家书,表明作者望子成龙,愿其达官显贵;乙文让我们明白了:做人不可贪心不足。 B.甲文从学习和做人两方面论述,强调“静”,把失败归结为“躁”,“静”与“躁”对比,增强了论述效果。 C.乙文孙叔敖临终时告诫儿子“无受利地”,其子遵从父亲之意,请求王封给“名甚恶”的不利之地“寝之丘”,最终得以长久地拥有这片封地。 D.乙文“孙叔敖之知”表现在两个方面:楚王多次封赏他,他却不受;让儿子不受利地,而“请寝之丘”。 (4)用现代汉语翻译下列句子。 ①年与时驰,意与日去。 ②孙叔敖之知,知不以利为利矣。 【答案】(1)A

高考语文文言文知识点梳理

高中文言文知识梳理 第一册文言文知识梳理 《烛之武退秦师》 通假字 1.今老矣,无能为也已 已,通“矣”,语气词,了。 2.共其乏困 共,通“供”,供给。 3.夫晋,何厌之有 厌,通“餍”,满足。 4.若不阙秦,将焉取之 阙,通“缺”,侵损,削减。 5.秦伯说,与郑人盟 说,通“悦”,高兴。 6.失其所与,不知 知,通“智”,明智。 古今异义 1.贰于楚也 古:从属二主,动词; 今:“二”的大写,数词。 2.若舍郑以为东道主

古:东方道路上的主人; 今:泛指设宴请客的主人。 3.行李之往来,共其乏困 古:使者,出使的人; 今:指外出之人随身携带的物品。 4,微夫人之力不及此 古:那个人; 今:尊称一般人的妻子。 《勾践灭吴》 7.南至于句无句,通“勾”。 8.将帅二三子夫妇以蕃帅,通“率”,率领。 9.令壮者无取老妇取,通“娶”,娶妻。 10.将免者以告免,通“娩”,分娩。 11.三年释其政政,通“征”,征税。 12.而摩厉之于义摩厉,通“磨砺”,切磋。 13.无不铺也铺,通“哺”,给人食物吃。 14.无不歇也欼,通“啜”,给人水喝。 15.衣水犀之甲者亿有三千 有,通“又”,用于整数与零数之间。 5.然谋臣与爪牙之士,不可不养而择也 古:像爪和牙一样,指帮助者或得力助手; 今:比喻坏人的党羽。 6.将不可改于是矣古:对这种局面;今:连词,表示后一事紧接着前一事。7.以暴露百姓之骨于中原

古:原野;今:指黄河中下游地区。 8.丈夫二十不取古:男子;今:男女两人结婚后,男子是女子的丈夫。 《邹忌讽齐王纳谏》 16.徐公来,孰视之孰,通“熟”,仔细。 9,今齐地方千里古:土地方圆;今:指某一区域。 《触龙说赵太后》 17.少益耆食耆,通“嗜”,喜爱。 18.必勿使反反,通“返”,返回。 《季氏将伐颛臾》 19.无乃尔是过与与,通“欤”,句末语气词。 《寡人之子国也》 20.则无望民之多于邻国也无,通“毋”,不要。 21.颁白者不负戴于道路矣颁,通“斑”,花白。22.涂有饿莩而不知发涂,通“途”,道路。 《劝学》 23.虽有槁暴有,通“又”,又,再。 暴,通“曝”,晒。 24.则知明而行无过矣知,通“智”,才智。 25.君子生非异也生,通“性”,资质,禀赋。 《秋水》 26。泾流之大泾,通“径”,直。 27.不辩牛马辩,通“辨”,分辨。 《过秦论》 28.合从缔交

人教部编版七年级语文上册文言文知识点归纳

人教部编版七年级语文上册文言文知识点归纳 一、《世说新语》二则 《咏■》 (一)通假字:无 (二)古今异义词: 儿女:古义:对于侄这一代晚辈的统称/今义:指儿子和女儿 (三)词类活用:无 (四)一词多义:无 (五)特殊句式: 1、倒装句:白雪纷纷何所似?(宾语前直) 2、倒装句:撒盐空中差可拟。(状语后直) 3、判断句:即大兄无奕女,左将军王凝之妻也。 (六)重点实词虚词: 俄而:不久,一矣儿 骤:急 欣然:高兴的样子(然:……的样子) 差:大体 未若:不如 因:趁、乘 即:就是 (七)重点句于翻译: 1、公欣然曰,白雪纷纷何所似? 译:谢太傅商兴地说:纷纷扬扬的白雲像什么? 2、撒盐空中差可拟。 译:在空中撒盐差不多可以相比。 3、未若柳絮因风起。

译:不如比作柳絮凭借着风飞舞。 4、即公大兄无奕女,左将军王凝之妻也。 译:谢道覩是谢太傅大哥谢无奕的女儿,左将军王凝之的妻于。 (八)重点问题梳理: 1、“寒雪“、“内集?'、“欣然”、“大笑乐"等词语营造了以种怎样的家庭气氛? 答:和睦、融洽、欢快、轻松 2、为什么“公大笑乐“? 答:因为孩子们的比喻生动、形象,他为孩于们的聪明智養感到欣慰、快乐。 3、“未若柳絮因风起“被后人称为咏雪佳句,妙在何处? 答:①柳絮团状与雪花在形态和动态上相似,給人以想象和美感,比喻十分传神。 ②预示着春天即将到来,有深刻的意蕴。 4、你认为谢太傅究完满意谁的答案?为什么? 答:对兄女的答案满意。因为文章最后一句“即公大兄无奕女,左将军王凝之妻也。”表明了谢道覩的身份,暗示了谢太傅对道飆才气的赞赏。 《陈太丘与友期行》 (一)通假字:尊君在不?不:“不“同“否'。 (二)古今异义词: 陈太丘与友期古:约定今:日期 太丘舍去古:离开今:前去?前往 下车引之古:拉今:引用 元方入门不顾古:回头看今:照顾或顾客 相委而去古义:丢下、舍弃今义:委屈、委托 (三)词类活用:无 (三)一词多义:无 (四)特殊句式:无 (五)重点实词虚词: 期:约定 舍去:丢下他而离开去后乃至:才 相委而去:丢下我走了。委,丢下?舍弃/相:表动作偏指一方引:拉,牵拉

人教版七年级上语文文言文汇总

一、《童趣》沈复 余忆童稚时,能张目对日,明察秋毫,见藐小之物必细察其纹理,故时有物外之趣。 夏蚊成雷,私拟作群鹤舞于空中,心之所向,则或千或百,果然鹤也;昂首观之,项为之强。又留蚊于素帐中,徐喷以烟,使之冲烟而飞鸣,作青云白鹤观,果如鹤唳云端,为之怡然称快。 余常于土墙凹凸处,花台小草丛杂处,蹲其身,使与台齐;定神细视,以丛草为林,以虫蚊为兽,以土砾凸者为丘,凹者为壑,神游其中,怡然自得。 一日,见二虫斗草间,观之,兴正浓,忽有庞然大物,拔山倒树而来,盖一癞虾蟆,舌一吐而二虫尽为所吞。余年幼,方出神,不觉呀然一惊。神定,捉虾蟆,鞭数十,驱之别院。 译文|: 回想我童年的时候,能够对着太阳张开眼睛,明察秋毫,见到极小的东西,必定细细去观察它的纹路,所以常常得到事物之外的趣味。 夏日的蚊子声音象雷鸣,我心里把它比作成群的仙鹤在天空飞翔。心里这么想,成千成百的蚊子果然变成仙鹤了。我抬起头看,脖子都硬了。我又让蚊子留在帐子里面,慢慢地吸口烟喷出来,叫蚊子冲烟飞鸣,当作青云中的白鹤观看,果然就象鹤唳云端一样,令人怡然称快。 我又常在土墙凹凸的地方,或是花台小草丛杂的地方,蹲下身子,与花台一般高,定神仔细观察,以丛草作为树林,以小虫和蚂蚁作为野兽,以泥土凸的作为山丘,凹的作为山谷,神游其中,怡然自得。 有一天,见到有两个小虫在草里斗,看得正高兴的时候,忽然有个庞然大物拔山倒树而来,原来是一只癞虾蟆,舌头一吐,两个小虫就被它吞了进去。我年纪小,正看得出神,不觉吓得叫了起来。定了定神,捉住这只癞虾蟆,鞭打了数十下,驱逐去别的院子。 1.填空。本文的作者是_,字,代家,本文选自《》。 2.给加点的字注音或根据拼音写汉字。 童稚()鹤唳()项为之强()土砾()凸凹()()藐()小凹者为壑()怡()然自得 3.解释词语 张目对日(睁开)明察秋毫()纹理()时(时常)有物外之趣(超出物体本身之外的乐趣)私拟作(私下,私自;比拟) 项(颈,脖颈)为之强(通“僵”,僵硬) 徐( 慢慢地)喷以( 用)烟鹤唳( 鸣叫)云端怡然(愉快的样子) 盖( 原来是) 方(正)出神鞭(用鞭子打,抽打)数十 4、一词多义 ?指出下列“之”的用法(在括号中选出恰当的序号)A、代词,代人,代物,代事;B、结构助词,的;C、结构助词,舒缓语气,不翻译D、语末助词,不翻译;E、动词,去,往,到、 1、见藐小之物必细察其纹理(B的) 2、故时有物外之趣(的B ) 3、心之所向() 4、昂首观之( A ) 5、项为之强(A) 6、使之冲烟而飞鸣( A ) 7、为之怡然称快( A)8.至之市(E 去,往,到、) ?指出下列句中“以”的用法:A、用,拿;表示动作、行为所用或所凭借的工具、方法及其他,可视情况译为"用""拿"凭借""依据""按照""用(凭)什么身份"等B、把,起提宾作用,可译为"把"C、示动作、行为产生的原因,可译为"因""由于"D、表示目的关系,"以"后的动作行为,往往是前一动作行为的目的或结果。可译"而""来""用来""以致"等。

文言文知识整理

【定义】 文言文是以古汉语为基础,经过加工的书面语。 言文是相对白话文而来的。 文言文的意思就是指用书面语言写成的文章。 【翻译手段】 录: 凡是人名、地名、朝代、年号、官名、书名、物名、度量衡单位、器具、数量词、庙号、谥号、特殊称谓、专门术语等专有名词,都可照原文抄录。此外,古今词义一致,如“山”、“火”、“车”、“问”、“逃”等,也无需翻译。 添: 在原文有省略的地方,增添必要的内容,使译文通顺、明确。如“忽然抚尺一下,群响毕绝”(《口技》),其中“抚尺”和“一下”之间缺一个动词“响”,翻译应加上。又如“尝贻余核舟一,……”(《核舟记》),译文时,句前应加主语“王叔远”,“一”字之后应加量词“枚”。 释: 这是用得最多的一种手段;运用现代汉语的双音节词语来解释古文中的单音节词语。对通假字、一词多义、词类的活用,用法多样的一些虚词等要特别注意,一定要联系上下文,选准它的确切解释。 理: 调整、理顺译文的词序。大多数文言词句的词语排列次序和现代汉语是一致,但也有一些文言句式,如“孔子曰‘苛政猛于虎也’”(《捕蛇者说》),原次序译作“苛酷的统治凶狠比老虎”,这不符合现代语习惯,应把“比老虎”调整到“凶狠”之前。 删: 有些词语仅有语法作用而无法译出的,可删去不译。如“夫大国,难测也”(《曹刿论战》)中的“夫”,“何陋之有”(《陋室铭》)中的“之”,“学而时习之”(《论语》)中的“而”都属于这一类。

缩: 文言文有些句子,为了增强气势,故意用了繁笔,翻译时可将其意思凝缩。如:(秦)有席卷天下,包举宇内,囊括四海之意,并吞八荒之心。(现代汉语中很难找到四种不同说法来译“席卷天下”“包举宇内”“囊括四海”三个短句,在翻译时可凝缩为“秦有并吞天下、统一四海的雄心”) 【分类】 实词 如果掌握了文言文的常用实词,就可以算是基本上读懂了文言文。在文言文中,文言实词是主要的语言材料,也是我们阅读时遇到的较大障碍,而学习实词的难度比起学习虚词来又小得多。所以,有目的、有重点、有系统地积累一些常用文言实词对学习文言文时很有帮助的。 那么,如何积累和掌握文言文中的常用实词呢基本步骤应该是:逐步积累,反复巩固,扩展延伸。同一个常用实词,在这篇课文复习到时,可以想一想其它课文中是否见过,如果其它课文中见过,再想一想,这篇课文和其它课文中出现的这同一个词用法是否相同。若用法相同,则巩固旧知识;若用法不同,看一看不同在哪里,有什么规律可循。用这种方法,既省时间,又见效果。 虚词 所谓虚词,就是指那些不能够单独成句,词汇意义又比较抽象,但能通过它把实词组织在一起,完成句子结构的词类。在文言文中,虚词的使用频率很高,用法灵活,因此要想提高阅读文言文的能力,就要了解文言虚词的用法和意义。

部编人教版七年级上文言文翻译

七年级上册文言文及翻译(总复习用) 咏雪 作者:刘义庆 谢太傅寒雪日内集,与儿女讲论文义。俄而雪骤,公欣然曰:“白雪纷纷何所似?”兄子胡儿曰:“撒盐空中差可拟。”兄女曰:“未若柳絮因风起。”公大笑乐。即公大兄无奕女,左将军王凝之妻也。 译文 谢安在寒冷的雪天举行家庭聚会,和他子侄辈的人讲解诗文。不久,雪下得大了,太傅高兴地说:“这纷纷扬扬的白雪像什么呢?”他哥哥的长子谢朗说:“在空中撒盐差不多可以相比。”谢安大哥的女儿说:“不如比作柳絮凭借着风飞舞。”太傅大笑起来。她就是谢安大哥谢无奕的女儿谢道韫,左将军王凝之的妻子。 注释 谢太傅:即谢安(.320年-385年),字安石,晋朝陈郡阳夏(现在河南太康)人。做过吴兴太守、侍中、吏部尚书、中护军等官职。死后追赠为太傅。 内集:家庭聚会。 儿女:子侄辈。 讲论文义:讲解诗文。 俄而:不久,不一会儿。 骤:急,紧。 欣然:高兴的样子。 何所似:像什么。何,什么;似,像。 胡儿:即谢朗。谢朗,字长度,谢安哥哥的长子。做过东阳太守。 差可拟:差不多可以相比。差,大致,差不多;拟,相比。 未若:倒不如。 因:凭借。 即:是。 无奕女:指谢道韫(yùn),东晋有名的才女,以聪明有才著称。无奕,指谢奕,字无奕。王凝之:字叔平,大书法家王羲之的第二个儿子,做过江州刺史、左将军、会稽内史等。 陈太丘与友期 陈太丘与友期行,期日中,过中不至,太丘舍去,去后乃至。元方时年七岁,门外戏。客问元方:“尊君在不?”答曰:“待君久不至,已去。”友人便怒:“非人哉!与人期行,相委而去。”元方曰:“君与家君期日中。日中不至,则是无信;对子骂父,则是无礼。”友人惭,下车引之,元方入门不顾。 陈太丘和朋友相约同行,约定的时间在中午,过了中午朋友还没有到,陈太丘不再等候他而离开了,陈太丘离开后朋友才到。元方当时年龄七岁,在门外玩耍。陈太丘的朋友问元方:“你的父亲在吗?”元方回答道:“我父亲等了您很久您却还没有到,已经离开了。”友人便生气地说道:“真不是人啊!和别人相约同行,却丢下我先走了。”元方说:“您与我父亲约在正午,正午您没到,就是不讲信用;对着孩子骂父亲,就是没有礼貌。”朋友感到惭愧,下了车想去拉元方的手,元方头也不回地走进家门。 《论语》十二章 子曰:“学而时习之,不亦说乎?有朋自远方来,不亦乐乎?人不知而不愠,不亦君子乎?”——《学而》 曾子曰:“吾日三省吾身:为人谋而不忠乎?与朋友交而不信乎?传不习乎?”——《学而》 子曰:“吾十有五而志于学,三十而立,四十而不惑,五十而知天命,六十而耳顺,七十而从心所欲,不逾矩。”——《为政》 子曰:“温故而知新,可以为师矣。”——《为政》 子曰:“学而不思则罔,思而不学则殆。”——《为政》 子曰:“贤哉,回也!一箪食,一瓢饮,在陋巷,人不堪其忧,回也不改其乐。贤哉,回也!”——《雍也》 子曰:“知之者不如好之者,好之者不如乐之者。”——《雍也》 子曰:“饭疏食饮水,曲肱而枕之,乐亦在其中矣。不义而富且贵,于我如浮云。”—

七年级上册语文文言文和古诗复习资料

. 整理 七年级上册语文复习资料 一、文言文 《童趣》 主要人物简介: 沈复(1763-?)字三白,江苏长洲人,清代文学家。 文章简介: 节选自《浮生六记·闲情记趣》。 文言文原文、翻译和注解: 原文: 童趣 余① 忆童 稚② 时,能 张目③ 对日,明察 秋毫④,见 藐小之物⑤ 必 细⑥ 察其纹理,故⑦ 时有 物外⑧ 之趣。 夏蚊成雷,私⑨ 拟作群鹤舞于空中,心之所向,则或千或百,果然鹤也;昂首观之,项⑩ 为之 强㈠。又留蚊 于㈡ 素帐㈢ 中,徐㈣ 喷以烟,使之冲烟而飞鸣,作青云白鹤观,果如鹤 唳㈤ 云端,为之 怡然称快㈥。 余常于土墙凹凸处,花台小草丛杂处,蹲其身,使与台

. 整理 齐;定神细视,以丛草为林,以虫蚁为兽,以土砾凸者为丘,凹者为壑,神游其中,怡然自得㈦。 一日,见二虫斗草间,观之,兴㈧ 正浓,忽有庞然大物,拔山倒树而来,盖㈨ 一 癞虾蟆㈩,舌一吐而二虫尽为所吞。余年幼,方出神,不觉呀然一惊。神定,捉虾蟆,鞭数十,驱之别院。 翻译: 我回忆童年幼小的时候,能睁大眼睛直视太阳,视力极其敏锐,见到细小的事物一定要仔细观察它的纹理,所以经常有超出事物本身的乐趣。 夏天的蚊子发出雷鸣般的叫声,我私下比作一群鹤在空中飞舞,心里这样想,就有时成千上百,果然变成鹤了。我抬看它们,脖子为此僵硬了。我又把蚊子留在未染色的帐子里,慢慢地用烟喷,让它们冲着烟雾边飞边叫,当作青云白鹤的景象,果然就像白鹤在云端飞鸣,我高兴得连声叫好。 我常常在土墙高低不平、花台上杂草丛生的地方,蹲下自己的身体,使身子和花台一样高;仔细地看,把草丛当作

. 整理 树林,把虫子和蚊子当作野兽,把土地突起的地方当作山丘,低洼的地方当成山沟,精神在这个“山林”中游览,感到安适愉快而满足。 有一天,我看见两个小虫在草间争斗,看得兴致正浓时,突然有个庞然大物,推倒石块压倒小草冲过来,原来是一只癞蛤蟆,它舌头一吐,两只小虫子就被它吃掉了。当时我还小,正看得出神,不禁让我惊叫起来。心神安定后,我捉住了癞蛤蟆,鞭打几十下之后,把它赶到别的院子里去了。 注解:

初一上册古诗词、文言文原文+注解+翻译

七年级上册古诗词、文言文 1、《世说新语》两则 《咏雪》 谢太傅寒雪日内集,与儿女讲论文义。俄而雪骤,公欣然曰:“白雪纷纷何所似?”兄子胡儿曰:“撒盐空中差可拟。”兄女曰:“未 若柳絮因风起。”公大笑乐。即公大兄无奕女,左将军王凝之妻也。 注解:【内集】家庭集会【讲论文义】谈论诗文【俄而】不久, 一会儿【差可拟】差不多可以相比。差,大致、差不多。拟,相比。【因】凭借 译文:谢太傅在一个寒冷的雪天,和子侄辈的人一起谈论诗文。不 久雪下得急了,太傅十分高兴地说:“这纷纷扬扬的白雪像什么?”他 哥哥的长子谢朗说:“差不多可以和在空中撒盐相比。”他另一个哥 哥的女儿说:“不如比作柳絮随风而起。”谢太傅高兴地大笑起来。 她(谢道韫)就是谢太傅大哥谢无奕的女儿,左将军王凝之的妻子。《陈太丘与友期》 陈太丘与友期行,期日中,过中不至,太丘舍去,去后乃至。 元方时年七岁,门外戏。客问元方:“尊君在不?”答曰:“待君久不至,已去。”友人便怒曰:“非人哉!与人期行,相委而去。”元方曰:“君与家君期日中,日中不至,则是无信;对子骂父,则是无礼。” 友人惭,下车引之。元方入门不顾。 注解:【期行】相约同行。期,约定【期日中】约定的时间是中午。日中,正午时分【舍去】不再等候就走了。去,离开【乃至】(友人)才到。乃,才。【尊君在不】你爸爸在吗?尊君, 对别人父亲的尊称。不,通“否”,句末语气词,表询问。【哉】语 气词,表示感叹【相委而去】丢下我走了。委,丢下、舍弃 【家君】对人称自己的父亲【引】拉【顾】回头看 译文:陈太丘和朋友相约出行,约定在中午,(朋友)过了中午还 没到,陈太丘不再等候离开了,(太丘)离开后朋友才到。元方当

【高中语文课本文言文知识梳理(高中语文1—6册)】

高中语文课本文言文知识梳理第一册文言文知识梳理 《烛之武退秦师》 通假字 1.今老矣,无能为也已 已,通“矣”,语气词,了。 2.共其乏困 共,通“供”,供给。 3.夫晋,何厌之有 厌,通“餍”,满足。 4.若不阙秦,将焉取之 阙,通“缺”,侵损,削减。 5.秦伯说,与郑人盟 说,通“悦”,高兴。 6.失其所与,不知 知,通“智”,明智。 古今异义 1.贰于楚也 古:从属二主,动词; 今:“二”的大写,数词。 2.若舍郑以为东道主 古:东方道路上的主人; 今:泛指设宴请客的主人。 3.行李之往来,共其乏困 古:使者,出使的人; 今:指外出之人随身携带的物品。 4,微夫人之力不及此 古:那个人; 今:尊称一般人的妻子。 《勾践灭吴》 7.南至于句无句,通“勾”。 8.将帅二三子夫妇以蕃帅,通“率”,率领。 9.令壮者无取老妇取,通“娶”,娶妻。 10.将免者以告免,通“娩”,分娩。 11.三年释其政政,通“征”,征税。 12.而摩厉之于义摩厉,通“磨砺”,切磋。 13.无不铺也铺,通“哺”,给人食物吃。 14.无不歇也欼,通“啜”,给人水喝。 15.衣水犀之甲者亿有三千 有,通“又”,用于整数与零数之间。 5.然谋臣与爪牙之士,不可不养而择也 古:像爪和牙一样,指帮助者或得力助手;今:比喻坏人的党羽。 6.将不可改于是矣古:对这种局面;今:连词,表示后一事紧 接着前一事。 7.以暴露百姓之骨于中原 古:原野;今:指黄河中下游地区。 8.丈夫二十不取古:男子;今:男女两人结婚后,男子是女子 的丈夫。 《邹忌讽齐王纳谏》 16.徐公来,孰视之孰,通“熟”,仔细。 9,今齐地方千里古:土地方圆;今:指某一区域。 《触龙说赵太后》 17.少益耆食耆,通“嗜”,喜爱。 18.必勿使反反,通“返”,返回。 《季氏将伐颛臾》 19.无乃尔是过与与,通“欤”,句末语气词。 《寡人之子国也》 20.则无望民之多于邻国也无,通“毋”,不要。 21.颁白者不负戴于道路矣颁,通“斑”,花白。22.涂有饿莩 而不知发涂,通“途”,道路。 《劝学》 23.虽有槁暴有,通“又”,又,再。 暴,通“曝”,晒。 24.则知明而行无过矣知,通“智”,才智。 25.君子生非异也生,通“性”,资质,禀赋。 《秋水》 26。泾流之大泾,通“径”,直。 27.不辩牛马辩,通“辨”,分辨。 《过秦论》 28.合从缔交 从,通“纵”。合从,六国联合共同对付秦国的策略。 29.秦有余力而制其弊弊,通“敝”,困顿,失败。 30.陈利兵而谁何何,通“呵”,呵问。 31.始皇既没没,通“殁”,死。 32.而倔起阡陌之中倔,通“崛”,崛起,兴起。 33.赢粮而景从景,通“影”,影子。 《鸿门宴》 34.距关距,通“拒”,把守。 35.毋内诸侯内,通“纳”,接纳,使进来。 36.张良出,要项伯要,通“邀”,邀请。 37.言臣之不敢倍德也倍,通“背”,违背,背叛。 38.旦日不可不蚤自来谢项王蚤,通“早”。 39.令将军与臣有郤郤,通“隙”,嫌怨,隔阂。 40.因击沛公于坐坐,通“座”,座位。 41.不者,若属皆且为所虏不,通“否”,如果不这样。 《兰亭集序》 42.虽趣舍万殊趣,通“趋”,往,取。 43.亦由今之视昔由,通“犹”,犹如,如同。 《归去来兮辞》 44.景翳翳以将入景,通“影”,日光。 45.曷不委心任去留曷,通“何”,为什么。 古今异义 《烛之武退秦师》 《勾践灭吴》 《邹忌讽齐王纳谏》 《触龙说赵太后》 10.太后明谓左右 古:近臣、属下、侍奉在身边的人员等;今:左和右两方 面,或用在数目字后面表示概数。 11.年几何矣 古:多少;今:指数学的一门学科。 12,至于赵之为赵 古:是动词“至”与介词“于”的连用,译为“到,上推到”; 今:表示达到某种程度,或另外提起一事。 《季氏将伐颛臾》 13.夫颛臾,昔者先王以为东蒙主 古:把……当做,让……做;今:认为。 14.是社稷之臣也 古:此,这,代词;今 15.丘也闻有国有家者古:诸侯的封地称今:“国” 指国家, 《寡人之于国也》 16.河内凶古:谷物收成不好, 17.弃甲曳兵而走 古:跑,逃跑;今:行 18.是使民养生丧死无,古:供养活着的人; 《劝学》 19.金就砺则利 古:指金属制的刀剑 20.君子博学而日参省古:验, 检查;今:探; 21.非蛇鳝之穴无可寄;古:安置,安身;今:某人 某事物上。 《过秦论》 22.山东豪俊遂并起而古:崤山以东,即东: 《鸿门宴》 23.约为婚姻古:结成亲家;今:指 24.所以遣将守关者古……的原因;今: 25.备他盗之出入与非;古:意外的变故;今: 26.将军战河北古:黄河以北;今:河北省 27.臣战河南古:黄河以南;今:河南省 28.如今人方为刀俎,我古:鱼和肉,指被欺凌 29.再拜献大王足下古:两次;今:又一次 《兰亭集序》 30.列坐其次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