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国城市病及其治理对策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我国城市病及其治理对策
【摘要】目前我国城市化快速发展中出现了许多城市病。
妥善解决城市病是保证城市化健康发展的重大问题,为此,十二五规划建议明确指出要“预防和治理城市病”。
本文从城市病产生的原因、规律和城市病与城市化的关系出发,分析治理城市病的对策。
【关键词】城市化城市病治理对策
当前我国进入了工业化加速推进和城市化快速发展时期,城市在两化过程中承担者重要作用。
但是,任何事物都有两面性,在推动经济社会发展、创造物质和精神文明同时,城市本身出现了一系列城市病,如人口膨胀、交通拥堵、就业困难、生态破坏、环境污染、犯罪率上升等。
对此,“十二五”规划建议明确指出,“完善城市化布局和形态,加强城镇化管理”,“预防和治理城市病”。
城市病是与城市化进程相伴而生的,具有普遍性和自身的客观规律。
一、城市病及其产生的原因和表现
⑴城市病(英文city disease):在城市化过程中,因管理模式与手段等落后于城市发展进程,使城市人口、工业、交通运输等过度集中,城市规划和建设盲目摊大饼,从而突破了其自身资源环境承载能力,进而造成的一系列明显影响城市社会生产与生活的负面社会问题。
这些问题统称为城市病。
⑵城市病的根源:客观方面,城市病是由于城市资源环境承载能力与城市发展规模失衡造成的。
城市资源的有限性客观上要求资源需求与供给之间必须保持适度关系,一旦人口过渡膨胀和城市盲
目扩张就会超过这个度,必然产生一系列负面问题。
主观方面,城市病产生的根本原因在于城市管理落后于城市化进程,这包括对问题认识不足、管理理念落后、管理水平落后等方面。
⑶我国城市病的主要表现
人口膨胀。
随着城市化的快速发展,大量农村剩余劳动力涌入城市从事第二、三产业,城市面临前所未有的拥挤。
目前,我国大多数特大城市中心城区的人口密度已经超过10000人/平方千米,上海的某些地区甚至达到了50000人/平方千米。
人口密度超高是城市病的最主要成因。
交通拥堵。
虽然城市道路建设发展很快,但始终赶不上机动车辆的增加,尤其是近年来随着收入水平的提高,城市机动车辆急剧增长。
同时,公共交通发展依然滞后,满足不了广大市民的出行需求。
2010年北京机动车已近500万辆,而且仍以每年35万辆的速度增长。
目前我国城市的人均道路面积不足发达国家的1/3,大城市则更低。
环境污染与生态恶化。
受先污染后治理观念的影响,不惜牺牲环境而片面追求gdp,导致绝大多数城市大气、水体、固体废物污染到了触目惊心的地步。
据统计,我国2/3的城市地下水遭到严重污染;95﹪的城市河流受到严重污染,鱼虾绝迹。
空气中的粉尘、二氧化硫、氮氧化物等不但造成酸雨严重影响农业,而且直接威胁到广大市民的身体健康。
另外,就业困难、住房紧张、抑郁症、青少年犯罪、流浪乞讨
等问题普遍存在,有些地方还非常严重。
二、城市病是与城市化进程相伴而生的普遍现象
城市病是随着城市化进程与之相伴而生的,尽管各地城市病症状不同,程度不一,但却是普遍存在的。
总体来说,城市化不同发展阶段具有不同的表现特征:
在起步阶段,由于城市化进程极其缓慢,城市规模小、数量少,零星分布,结构简单,功能单一,总体运转正常,城市病尚未显现。
但却容易导致城市管理者管理模式僵化、规划理念落后,为以后发展留下隐患。
在加速发展阶段,大量农村剩余劳动力进城,城市人口剧增,规模迅速膨胀,而先前的城市功能无法短时间内适应城市急剧扩张的需求,导致交通拥堵、住房紧张、基础设施不足等问题,城市病开始显现。
在基本实现阶段,城市系统更加复杂,功能更加多样,人口、资源、环境承载力接近极限,过去逐渐显现的城市病集中爆发。
加上管理模式僵化落后和居民消费需求极度提高,城市病愈发严重,各种社会问题日益严重。
在完全实现阶段,城市化发展趋于平稳,城乡融合进入一体化发展阶段。
城市发展主要表现为内涵的提升,功能的完善,社会系统发展进入良性循环。
同时,城市由单极化向多极化发展,形成布局合理、功能互补的新城镇体系。
城市病得以逐步康复。
三、我国城市病治理对策建议
我国城市病问题日益严重,尤其是北京、上海等特大城市,已经造成广大市民幸福感下降,也与科学发展观背道而驰,因此,“十二五”规划建议明确提出“预防和治理城市病”。
⑴治理城市病的总体思路
十二五期间,我国城市化处于转型发展的关键阶段,城市化水平将超过50﹪。
从发展规律来看,城市病将由开始显现阶段进入集中爆发阶段,因而必须将预防和治理城市病提高到战略高度。
否则,不能保证不出现其他国家曾经出现过的发展停滞、社会动荡情况。
结合我国实际情况,当前城市病主要是指特大城市病、大城市病。
世界上许多国家走的都是先污染后治理的路子,尤以“雾都”伦敦最为典型。
我们应以发达国家为鉴,发挥后发优势,将关口前移,防患于未然。
因此,我国城市病治理的总体思路应为全面治理、重在预防。
⑵对策建议
一要树立以人为本的城市治理理念,积极引导公众参与社会决策。
在强调以人为本的科学发展宏观背景下,城市公共产品供给要改变以往单向的政府决策为社会公众参与决策。
要提高决策的透明度,积极引导普通市民逐步参与社会决策,使政策的出台真正体现市民的需求,以提高公共产品的使用效率,进而提高城市公共服务的满意度和城市发展的可持续性。
例如,可与参考国外经验,设立簇状多用途步行生态社区。
该种社区就是建立一种城市与自然和谐共存的生态角落,在社区内,住宅建筑式样与户型适合于不同收入
阶层、不同生活方式;通过营造绿色空间来隔断噪音和视线;利用天然河流与湖泊就势连缀成永久性绿化带;鼓励步行和自行车出行方式等等。
二要通过科学统一规划,合理确定城市开发边界,强化城市系统整体功能,提高城市发展的内涵。
城市是一个集经济、政治、文化、生态于一体的复杂系统,具有整体性、开放性、动态性等特点。
因此,城市发展要以资源环境承载能力为基础,综合评价并合理确定城市开发边界,通过人口、交通、环境等方面的统筹,强化城市系统整体功能,提高城市内涵。
以城市交通为例,应综合运用法律、行政、经济等手段引导城市交通结构合理化。
在城市土地开发过程中应采取公交引导的土地开发政策,在大城市外围及周边地区修建新的轨道或快速公交,在交通沿线布置新建居住用地和新的就业岗位;大力发展公共交通,并予以适度财政倾斜;设置自行车专用通道,鼓励自行车出行等。
三要统筹城乡发展,加大市政公用设施建设力度,并向郊区、农村腹地延伸。
按照五个统筹的总体要求,打破城乡分治局面,加强郊区和农村腹地基础设施建设,引导各种资源和生产要素向农村配置,壮大县域经济,将大城市从“资源高地”的高压态势中解放出来,让符合条件的农民转变为城镇居民,通过有效减少农民来推广规模经营,提高农业劳动生产率,加快走出一条中国特色农业现代化道路,从而实现城市与农村的共同繁荣,实现城乡一体化。
四要转变城市发展模式,调整城市空间结构,优化城市功能布
局,构建以城市群为主要形态的多极化城镇体系。
从城市经济学的角度看,城市群是多中心结构,有利于防止城市功能过分集中于一个超大型城市而带来的城市病,也可以有效避免城市过于分散而导致的重复建设和土地浪费。
因此,城市群日益成为世界城市化发展的主流。
例如,美国五大湖城市群、大纽约地区、大洛杉矶地区,日本大东京地区、阪神地区、名古屋地区,德国鲁尔地区等,经济高度发达,城市病却得到了有效避免。
我国正在实施区域协调发展战略,以长三角、珠三角、环渤海地区为代表的城市群发展模式是今后的一个方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