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城市病的原因与治理思路

合集下载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中国城市病的原因与治理思路

交通堵塞是城市病的表现,但并不等于城市病。记得大年三十和春节,我乘的公车在平日拥堵不堪的大街上竟风驰电击般地行驶。这岂不是就没有了城市病?而根治城市病也岂不是容易多多?

其实所谓“城市病”是指人口过于向大城市集中而引起的一系列社会问题,.主要的病症为:交通拥挤、环境污染、住房紧张、就业困难等以及由上述问题引起的恶城市人群易患的身心疾病,随着城市规模的日益扩大,这些问题和矛盾又在一定程度上制约了城市的发展,增加了生活成本,降低了生活质量。对这点,相信我们每个居住在大城市的人身同感受。

城市病是几乎所有国家曾经或正在面临的问题, 其形成的根本原因在于城市的迅速发展超出了社会资源与环境的承载力,但具体原因复杂。归纳起来,在中国这样一些原因不可忽略:

中国尽管成为世界第二大经济体,但国内仍有着巨大的发展差异,尤其是城乡与区域差异,对收入与机会的追求,导致大量农村人口涌入城市,城市人口急剧膨胀。刘易斯的“二元经济”结构论所描述的规律在一定程度上仍在发挥作用。而大量的农民工并没有真正融入城市生活的各方面,成为一个特殊的群体。部分地区对城市化率的片面追求。在此过程中强化了城市化的剪刀差(低价拆迁,高价卖地,服务房地产),导致城市的盲目扩张,并使城市化成为财富转移的一条利益链,财富从农村城镇的富人到县城移动,县城向省城和中心城市移动,而这种单向而非对流的财富流动,实际上削弱了城市化的可持续性。

已经落伍的规划思想。绝大多数城市奉行的仍然是1933年雅典宪章所确立的功能主义城市规划思路,就是将城市解构成工作、居住、休闲、交通,前三个区域通过最后的交通加以连接,从而形成了城市的单中心结构。一个形象的比喻就是“摊大饼”。包括重庆这样的多中心组团城市近年来这一趋势都日益明显,何况北京这样的单中心城市。而这样的单中心结构非常要命,中心区域承担就业功能,弱势的工作人口,被迫到城市中心工作,在公共交通不畅的情况下,被迫依据小汽车进行“潮汐”运动,城市病自然应运而生。

城市病既然是个社会问题,因而其治理更多得依靠政府的努力。事实上城市病的轻重可以因政府重视程度和管理方法的差异而有所不同,所以对其的治理实际上体现了城市管理者的管理能力。为治理“城市病”,不少城市也采取了一系列措施,但往往效果不佳,原因就在于官员们往往更多地将其作为一种规划问题,而不是从社会层面来寻求解决途径。

对于城市病的治理,至少有这样一些思路可以考虑。

合理确定城市开发边界,提高建成区人口密度,防止特大城市面积过度扩张。从国家层面讲确实需要基于资源环境承载能力来建立城市空间的发展布局规划,鼓励资源环境承载能力强的地方多发展,鼓励资源环境承载能力差的地方要优化发展。加强城市公用设施建设。这一点不用过多解释。国外很多大城市治理城市病也很重视公用设施、公共交通系统的作用。树立以人为本、城市治理的理念,规范和监督权力。要改变过去城市治理的传统管理意识,也就是治理者和被治理者意识,尊重民意,让民意成为能够和权力平等博弈的重要力量,每个公共决策都有民意广泛参与。

构建以城市群为主体的城镇体系。城市并不是越大越好,一个功能协调、层次合理的城市群将可以较为有效地减少城市病的危害,美国的“大洛杉矶市”就是一个比较成功的例子。这里市中心只有300多万人口,而周边1万平方公里范围内有80多个中小城市,构成“大洛杉矶”城市群,总人口近1000万。原本可以连在一起的一个大城市,分散成一个个中小城市,城市作为社会经济文化活动中心和集中居住的作用没有下降,而城市病却得到较好的治理。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