记叙文阅读技巧(三) (中考复习指导)(九年级)

合集下载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记叙文阅读技巧(三) (中考复习指导)(九年级)

记叙文的阅读技巧(三)

——主讲于会锋

第三节课,我们再巩固复习一下前两节内容“题目的含义和作用”、“人物形象分析”,“故事情节概括”、“句子

的理解及作用”,重点探讨“结合上下文理解词语的含义”、“语句赏析切入点”。

一、理解词语在文中的含义,就是联系文章的中心、人物形象、作者感情以及上下文等理解词语的转化义、语境义,其中最主要的是语境义,它包括词语在语境中的特殊含义、深层含义及言外之意等。理解词语在文中的含义,不单要联系文章的中心思想、人物形象,还要联系作者的思想感情。好的文章,总是有感而发,因情为文,作者的思想感情如血脉一般贯穿文章始终,因此,当我们分析加点词语在文中的含义时,不可不考虑这个词语所浸润的作者的思想感情。

朱自清先生的《背影》中有这样一段话:“这时我看见他的背影,我的眼泪很快地流下来了。我赶紧拭干了泪。怕他看见,也怕别人看见。我再向外看时,他已抱了朱红的橘子往回走了。过铁道时,他先将橘子散放在地上,自己慢慢爬下,再

抱起橘子走。到这边时,我赶紧去搀他。他和我走到车上,将橘子一股脑儿放在我的皮大衣上。于是扑扑衣上的泥土,心里很轻松似的。……他走了几步,回头看见我,说:‘进去吧,里边没人。’等他的背影混入来来往往的人里,再找不着了,我便进来坐下,我的眼泪又来了。”

“又”是一个很普通的副词,“找”是一个很普通的动词,但用在这里,却有了深刻的含义。从上文我们可以看到,在与儿子分别之际,父亲的一言一行都体现出对儿子的浓浓的亲情,而这种亲情的自然流露,又在儿子“我”的心中激起了巨大的波澜,而这里的“又”、“找”正体现了这种感人至深的父子亲情。“又”表现了“我”被父亲的背影深深感动,被父亲的背影所体现的亲情深深感动,由此对父亲产生了深深的眷恋,故而泪流难止,一流而再流。同样,“找”在这里也表现了“我”对父亲深深的眷恋。从这个“找”,我们仿佛看到了“我”依依难舍的目光,感到了“我”依依难舍的亲情。

--正是联系贯穿于全文的情感,我们才正确把握了这两个普通词语在文中的深刻含义。

在近年全国各地的中考试卷中,许多分析词语含义的试题都需联系上下文来进行分析、理解,因此,这一方法尤其要认真掌握。例如,散文《爹娘》中有这样一段话:“家里祖祖辈辈都没有人读过书,父母巴望我这一辈出个读书人,让我六岁

就上小学。那时,书费很便宜,连学费也才四元;但是要凑够这四元钱也是十分困难的。正如一首诗所描述的那样:我的学费,是从奶奶蓬乱的头发里梳出来的;是从爷爷额上的皱纹里犁出来的;是从妈妈去鸡窝里捡鸡蛋时的笑容里溢出来的;是从父亲满是老茧的大手与锄头把之间发出的吱吱声里溅出来的。我的学费就这么昂贵,昂贵到需要全家几代人付出。”

“昂贵”的本义是“价格很高”,但联系上下文来看,很显然不是这个意思。从作者的描述来看,这里的“昂贵”应该是指这区区四元的学费包含了全家几代人艰辛的劳动。由此可见,在特殊的语境中,词语会产生特殊的含义,这是我们必须注意的。

有时,加点词语处于文中的总起句中,这就需要我们根据下文的具体表述来理解加黑词语在文中的含义;有时,加黑词语处于文中的总结句中,则需要我们根据上文的具体表述来理解加黑词语在文中的含义。例如,《晋祠》中有这样一段话:“这里保存着我国古建筑中的‘三绝’。”有一道试题即要求解释“三绝”的“绝”字在文中的含义。很显然,“这里保存着我国古建筑中的‘三绝’。”是整段文字的总起句,下文则是对“三绝”的具体描述,描述了以圣母殿为代表的造诣极高的古代建筑群,可见,“绝”在这里的含义应该是“造诣极高的建筑物”。

另外,理解词语在文中的含义,有时还需从修辞的角度、从限定的角度去考虑。

母亲是个好劳动。从我能记忆时起,总是天不亮就起床。全家20多口人,妇女们轮班煮饭,轮到就煮一年。母亲把饭煮了,还要种田,种菜,喂猪,养蚕,纺棉花。因为她身体高大结实,还能挑水挑粪。

母亲这样地整日劳碌着。我到四五岁时就很自然地在旁边帮她的忙,到八九岁时就不但能挑能背,还会种地了。记得那时我从私塾回家,常见母亲在灶上汗流满面地烧饭,我就悄悄把书一放,挑水或放牛去了。有的季节里,我上午读书,下午种地;一到农忙,便整日在地里跟着母亲劳动。这个时期母亲教给我许多生产知识。

简要说说下列加黑词语在文中的表达作用。

(1)从我能记忆时起,总是天不亮就起床。

(2)我到四五岁时就很自然地在旁边帮她的忙。

解说:如果仅就字面来理解,“总是”说明没有例外,母亲天天都是这样;而“很自然地”从字面上来看是说“我”很自觉、很主动,不需要别人来催。这样的理解显然很肤浅。这就需要我们联系中心思想来考虑一下。这里的两段话节选自《回忆我的母亲》,而这篇文章旨在歌颂母亲勤劳朴素的一生,揭示母亲的勤劳朴素对“我”产生的巨大影响。因此,正

确的理解是:这里“总是”强调了母亲一贯勤劳能干;而“很自然地”则表现出母亲的勤劳对“我”的影响很大。

二、语言的品味赏析在平时的文本教学中,语言的品味赏析是学习训练的一个重点,同时也是一个难点。在平时的测试和中考中,语言品味赏析题也必考的内容,也是学生失分最多的题型之一。语言赏析题是指对阅读文段的语言进行赏析、品味的试题。学生遇到这样的题目往往脑子一片空白,无从下手,关键是没有掌握品味赏析的方法。我将从几个方面谈谈如何进行语言品味赏析。

一、从用词的角度赏析

赏析文学作品中优美、精彩、富有表现力的句子可以从词语的角度来分析,一般可从动词、形容词、副词、叠词、成语等入手。(动词能准确地抓住事物的动态;形容词能生动传神地刻画出所要描写对象的状态;副词则强调了所要描写事物的特点;叠词则增添语言的音韵美。特别要注意词语感情色彩发生变化的词语。)对这些关键性词语的赏析准确、到位了,也就完成了对句子的语言赏析。

例1:鲁迅的《从百草园到三味书屋》中:“扫开一块雪,露出地面,用一枝短棒支起一面大的竹筛来,下面撒些秕谷,棒上系一条长绳,人远远的牵着,看鸟雀下来啄食,走到竹筛底下的时候,将绳子一拉,便罩住了。”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