燕赵慷慨悲歌的文化内涵与生命境界
合集下载
相关主题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化精神。同时,“慷慨悲歌”的文化精神也经历了一个生命境界不断提升的过程,由低到高依次为:草莽境界(自然境界)、
侠客境界(功利境界)、义士境界(道德境界)、圣贤境界(天地境界)。这是一个由混沌的本能状态,到为己利,再到为义,
最后由侠义入圣贤的过程,经过极具燕赵文化特色的四个阶段的提升,实现了“慷慨悲歌”精神的升华。
摘 要:从燕赵“慷慨悲歌”精神的出现,到被广泛认同,乃至成为燕赵地域的文化符号,经历了一个漫长的文化积淀
过程。在这个积淀过程中,燕赵“慷慨悲歌”精神的文化特征日益凸显,内涵不断丰富、清晰、明确,集中体现在“义、气、
勇、刚、直、信、廉、耻”等范畴中,形成以“义”为核心,统领“气、勇、刚、直、信、廉、耻”等德目的独特的地域文
“义”是慷慨悲歌精神的最核心理念,是燕赵最重要的 文化性格。一方面是慷慨悲歌“义”的精神落实在燕赵的民 风民俗中,另一方面是燕赵的民风民俗又不断扩展“义”的 理念,使“义”的精神通过不同方式呈现出来。《畿辅通志》 风俗志中,对燕赵“义”的精神有大量记载:
人多好儒学,性质直怀义,有故之风烈。(光绪本) 士轻生而尚义,有荆轲之遗风。(光绪本) 性缓尚儒,仗义任侠。(光绪本) 大率气勇尚义,号为强忮。(光绪本) 风俗朴茂,蹈礼义而服声名。(光绪本) 质朴尚义,务本力农。(光绪本) 俗尚义概,有古推逊之风。(光绪本) 果于行义,号为厚俗。(光绪本) 人物豪雄,多慷慨,尚义节。(光绪本) 孝义为先,质朴相沿(康熙本) 土阜民厚,山川秀丽,家尚礼义。(康熙本) 其土厚,其水深,人勤稼穑,尚儒学,重节义。(康熙 本)
关键词:燕赵;慷慨悲歌;文化内涵;生命境界
中图分类号:G02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3-2219(2014)11-0019-06
一 “慷慨悲歌”的文化内涵
司马迁最早发现了燕赵地域慷慨悲歌的文化特征,《史 记·货殖列传》中说邯郸、中山、沙丘一带“丈夫悲歌慷慨”。 “慷慨悲歌”作为燕赵文化的特征被广泛认同,从战国后期 开始就成为燕赵文化的象征符号,两千多年来始终是燕赵文 化精神的特有标志。在中国地域文化中有如此广泛认同的文 化精神并不多见。
收稿日期:2014-08-30 作者简介:梁世和(1966-),男,北京人,河北省社 会科学院哲学所研究员,副所长,主要研究方向为中国哲学、 宗教学。
以,也没有什么一定不可以的事情,只要依从义来行事。孔 子还说君子与小人的区别就在于懂得“义”。孟子曰:“义, 人之正路也。”(《孟子·离娄上》)又曰:“羞恶之心,义也。” (《孟子·告子上》)《中庸》曰:“义者,宜也,尊贤为大。” 《礼记·经解》曰:“除去天地之害,谓之义。”综上可以看 出,“义”就是善行、善事、善人。所谓见义勇为、除暴安 良、礼贤下士、尊老爱幼、先人后己、克己奉公、恪尽职守、 扶危济困、相互忠诚等,都是义的行为。孔曰成仁,孟曰取 义,“义”和“仁”互为表里。孔子的思想核心为“仁”,孟 子的思想核心为“义”,燕赵慷慨悲歌精神则更多具有孟子 “义”的精神特质。
“刚”是燕赵“慷慨悲歌”精神的重要特征,《畿辅通 从消极面讲,丢弃了这个宝,就会国乱家亡。在孔子看来,
志》载:
“信”是君子处世的根本原则,也是行仁的基本要求。强调
人多刚介慷慨,尚朴略而少文华。(光绪本)
“谨而信”,“信以成之”,“信则人任”。孔子说:“言忠信,
慷慨轻生,刚毅任侠。(光绪本)
行笃敬,虽蛮貊之邦,行矣。言不忠信,行不笃敬,虽州里,
(一)义 “义”既是传统道德“五常”(仁、义、礼、智、信) 之一,也是“四维”(礼、义、廉、耻)之一。“义者,宜也”, 即适宜、合宜之谓,指公正、合理的道德、道理或行为。总 之,“义”是人们的行为准则。孔子曰:“君子义以为上。” (《论语 •阳货》)又曰:“君子之于天下也,无适也,无莫也, 义之与比。”(《论语·里仁》)孔子认为,没有什么是一定可
19
君子好义,小人力田(康熙本) 急公后私,矜尚节义,燕赵慷慨之气习犹存。(康熙本) 其俗好义,其人甚果。(康熙本) (二)气 这里的“气”是指人的精神状态和情绪,有志气、正气、 浩然之气等,“气”又与“义”结合为“义气”。孟子曰:“夫 志,气之帅也;气,体之充也。夫志至焉,气次焉。故曰: 持其志,勿暴其气。”(《孟子·公孙丑上》)孟子强调心志为 气的统帅,“气”是身体的内容,包括血气、情绪、欲望等, 心志可以思想、判断及选择,所以心志应当统帅“气”。孟 子又说:“志壹则动气,气壹则动志也。”(《孟子·公孙丑上》) 这是说,心志与气可以相互作用。由于“志壹则动气”,正 向的心志就会导致正向的精神状态和情绪,所以,孟子提出 要培养这种精神状态和情绪,他称此为养“浩然之气”。何 谓浩然之气?孟子曰:“其为气也,至大至刚,以直养而无 害,则塞于天地之间。其为气也,配义与道;无是,馁也。 是集义所生者,非义袭而取之也。行有不慊于心,则馁矣。” (《孟子 •公孙丑上》)“浩然之气”的特点是“至大至刚”, 最盛大最刚强,如何养这样的气呢?孟子指出需要在心志上 下功夫,以正直去培养而不去妨害,以正道和正义去配合。 孟子特别提出“浩然之气”是由“集义”而生,即需要“义” 的不断积累,而不是偶尔的义的行为所能达到的。而且其行 为一旦让内心的良知不满意,它就会萎缩。所以,“气”由 “义”所生,“义”是“气”的道德基础和保障。 燕赵风俗中早已出现气、节连用的情况,如“尚气节”。 气、勇、义也经常一同出现,如“气勇尚义”。这些概念之 间的连用,彼此内涵相互激发,相互支持,使得慷慨悲歌精 神的性格特征极为突出。燕赵“慷慨悲歌”精神之重“气” 在燕赵风俗中比比皆是,《畿辅通志》载: 好气任侠,有濮上风。(光绪本) 俗重气侠,故《燕志》述其土风慷慨。(光绪本) 贤者多威稜,尚气节,踔厉自将,无龌龊依违之气。(光 绪本) 负气任侠,慷慨激壮。(光绪本) 风气雄劲深沉,大都矜气节,敦礼让。(光绪本) 使气仗节,擅桀骜之风;好斗轻生,间剽悍之俗。(光 绪本) 人以气岸相尚,喜则倾心,努则视剑。(光绪本) 俗敦淳朴,人务农桑,有勤俭之风,多慷慨之气。(光 绪本) 侠烈之气,远过邻封。(光绪本) 人性劲悍,习于戎马,惇尚气节,可以义动。(光绪本) 士尚气节,习于《诗》《书》,尊吏畏法,耻事斗讼。(光 绪本) 性纯朴,气刚毅。(光绪本) 燕,其气深要厥,性剽疾。(康熙本) 风物繁衍,地广气豪,文士彬彬,武夫行行。(康熙本) (三)勇
孟子不仅讲了如何养“气”(“浩然之气”),还讲了如何 养“勇”。他提出三种养“勇”的方法。北宫黝的方法是从 外在的事情上不断训练自己的勇敢,孟施舍的方法是从内在 的意志来培养自己的必胜信心。这两种方法,一是追求外在 的气势,一是追求内在精神意志的无所畏惧,共同之处是两 者都是从自身角度出发。第三种方法是曾子转述孔子所说的 大勇。这种“勇”超越了个人层面,建立于人类共同道义的 基础上,具有普遍性,因此是大勇。前两种是小勇,孟子所 推崇的是大勇。关于大勇和小勇,孟子还从另外的角度阐述 了两者的区别。孟子见梁惠王,梁惠王称自己好勇,孟子告 之不要好小勇,要好大勇。小勇是匹夫之勇,周文王、周武 王那样的“一怒而安天下之民”才是大勇。
第 35 卷 第 11 期 2014 年 11 月
湖南科技学院学报 Journal of Hunan University of Science and Engineering
Vol.35 No.11 Nov.2014
燕赵慷慨悲歌的文化内涵与生命境界
梁世和
(河北省社会科学院 哲学研究所,河北 石家庄 050051)
20
“勇”是儒家智、仁、勇“三达德”之一。一般说到“勇”, 人们往往注意其“力”的一面,但它却是儒家的重要道德品 质。何谓“勇”?《说文》曰:“勇,气也。”《左传·昭公 二十年》曰:“知死不辟,勇也。”孔子曰:“见义不为,无 勇也。”(《论语·为政》)又曰:“仁者必有勇,勇者不必有 仁。”(《论语·宪问》)“勇而无礼则乱”,“好勇疾贫,乱也。” (《论语 ·泰伯》)子路问:“君子尚勇乎!”孔子说:“君子 义以为上。君子有勇而无义为乱,小人有勇而无义为盗。” (《论语·阳货》)这里,孔子指出“勇”是有弊端的,必须 以“仁”、“义”、“礼”等德目作为前提和基础,加以制衡和 约束。
何谓“慷慨悲歌”?它究竟表达了什么文化内涵呢?首 先从“慷慨悲歌”的字面涵义来看,“慷慨”,《说文解字》 释为“壮士不得志于心也”。《故训汇纂》引历代古训,“慷 慨”有“悲叹”、“叹息”、“愤意”、“志气不平”、“状节”、 “壮志”、“贞廉”、“激扬”、“竭诚”等义。“悲”字,古训 释为“痛”、“伤”、“哀”、“忧”、“鸣”、“顾念”、“痛伤”等。 “悲歌”,《辞源》释为“因悲而歌”、“悲壮的歌声 ”。作为 燕赵文化符号的“慷慨悲歌”,它的内涵是一个逐渐丰富和 发展的过程,在与燕赵民风民俗的相互激荡中,其内涵不断 明晰,集中体现在“义、气、勇、刚、直、信、廉、耻”等 范畴中。
燕赵“慷慨悲歌”精神之“勇”在《畿辅通志》中有如 下记载:
自古言勇侠者皆推幽、并。(光绪本) 其俗刚勇,尚气力。(光绪本) 质厚少文,气勇尚义,号为强忮。(光绪本) 士习善驰突,耻怯尚勇,好论事,甘得而忘死。(光绪 本) 人多刚猛,而尚才勇,士好礼让。(光绪本) 民质朴劲勇,不以浮华相尚。(光绪本) 人性勇健,喜敦信义。(光绪本) 好勇义,寡诈谋。(光绪本)
“信”是传统道德“五常”之一,意为诚实不欺、信任、
认为“刚”接近仁,但接近仁毕竟还不是“仁”。孔子指出 相信。孔子说:“人而无信,不知其可也。”(《论语·为政》)
“刚”还存在弊端,需要加以约束。他告诫说人壮年时血气 又曰:“民无信不立。”(《论语·颜渊》)孔子认为,一个不
方刚,要戒争斗。强调要努力学习,说“好刚不好学,其蔽 讲信用的人,无法在社会上立足。《左传》僖公二十五年载:
也狂” 。(《论语·阳货》)爱好刚强而不爱好学习的人,会有 “信,国之宝也,民之所庇也。”文公四年载:“弃信而坏其
狂妄自大的毛病。关于如何培养“刚”,孔子提出无欲则刚, 主,在国必乱,在家必亡。”这里从两方面讲了“信”的意
有欲便受制于外,无欲便无所求。
义。从积极面讲,“信”的存在是国家之宝,是人民的庇护。
性纯朴,气刚毅,颇称好学务本。(光绪本)
行乎哉?”(《论语·卫灵公》)孔子将“信”与“忠”连用,
边风刚劲,习武者多。(光绪本)
荀子把“勇”分为“上勇”、“中勇”、“下勇”三等,并 对“勇”的内涵进行了仔细分辨。“上勇”是:天下有中正 之道,敢于挺身直行;先王有正道,敢于执行他们的意志; 对上不依顺乱世之君,对下不混同于乱世之人;在有仁政的 地方不成为贫穷的人,在无仁政的地方不愿富裕高贵;天下 人都知道他,就与天下人同甘;天下人不知道他,就傀然独 立于天地之间而无所畏惧。“中勇”是:礼貌恭敬而心意谦 逊,重视 忠信而看轻财物,对于 贤者敢于举荐提拔,对于不 肖的人敢于把他拉下来罢免。“下勇”是:看轻生命而看重 钱财,不在乎闯祸而又多方为自己开脱以逃避责任;不顾 是 非曲直的实际情况,一味要胜过别人。可以看出,荀子对“勇” 的分等,也是依据“勇”者所拥有仁、义、礼等德性来定的。 “上勇”几乎是仁、义、礼俱全的圣贤,“下勇”则是毫无 德性的好勇斗狠的本能行为,与孟子的所谓“小勇”相仿。
风气浑纯,而民俗质直。(康熙本)
自汉以后,史传多谓习于燕丹、荆轲之遗风,忼慨悲歌,
民性朴直,而勤于耕桑,士习谨厚,而乐于弦诵。(康
尚任侠,矜气勇。(康熙本)
熙本)
(四)刚
尚果敢,喜正直。(康熙本)
“刚”是刚强、刚正、刚直之意。孔子非常重视“刚”
(六)信
这种德性,说:“刚、毅、木、讷近仁。”(《论语·子路》)
人性鸷悍,不惮战阵,喜立功业。(光绪本)
其性资之质直,尊吏畏法,务耕劝织,则历代所不易也。
豪劲任侠,浑厚敦雅,犹有唐之遗风焉。(光绪本)
(康熙本)
ቤተ መጻሕፍቲ ባይዱ
人多豪侠,习于戎马。(光绪本)
君子则高明直亮,小人则醇朴坚强。(康熙本)
劲勇而多沈静。(康熙本)
资性躁劲,习为质直。士重科第,民乐耕织(康熙本)
人尚义勇,节俭务农(康熙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