马克思 :政治哲学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马克思:政治哲学
2013年秋季学期
姓名:徐发元
学号:12357015
篇次:1
在学生、学者和普通公众眼里---也就是说,在整个世界眼里,他可以说是漫长的政治哲学史上最具争议的人物。
他是知识分子、激进分子、记者、政治小册子作者、革命组织者、评论家、公众人物和流亡者1。
他是大约五十卷学术和政治著作的作者或共同作者。
他是一位复杂的思想家,性情尖锐,是一位雄辩的演说家、辩论家,他就是马克思。
鉴于资本主义社会摆脱危机能力增强,英国工人阶级开展共产主义自觉意识降低,历史唯物主义遭到反马克思政治学和经济学的挑战。
在柯瓦列夫斯基、摩尔根等人类学家研究基础上,马克思对原始社会的血缘关系、无功利交往、以人为目的的劳动等加以深刻阐发,提出“跳出卡夫丁峡谷”的可能。
马克思晚年人类学研究为解决现实问题做出了最后的理论努力,对早年人学思想加以经验回应,彻底地批判资本主义政治和经济逻辑。
从而呈现出马克思政治哲学的整体视界。
这种视界对理解当代社会发展问题具有重要的方法论意义。
一、马克思对现代西方政治哲学的继承与超越
马克思在近代西方政治解放视界内的探索
就整个马克思政治哲学思想发展来说,可以划分为三个阶段:理性的自由主义、激进的民主主义、共产主义。
其中,理性的自由主义和激进的民主主义两个发展阶段是马克思在近代西方政治解放理论视界内的探索。
马克思先后分别以德国自由的理性形式、法国自由的内容进行研究,完成了对黑格尔法哲学的批判与颠倒,以及对其法哲学中的整体主义、国家主义的超越。
马克思颂扬民主制和人民主权,也视图以“真正的民主制”超越资产阶级的民主制与人民主权原则,达到了对市民社会和国家关系的进一步理解,为以后思想转变打下基础2。
①理性的自由主义
马克思把他青少年时代自发接受的伴随启蒙运动、法国大革命而来的那种自由主义的观念化为了德国哲学的理性形式:理性的自由主义。
从马克思博士论文到马克思在莱茵报工作期间发表的一系列论文可以看出,马克思主要依靠理性的自由主义对封建制度展开批判。
马克思的出生地深受法国大革命的影响,他的思想发展过程受到了启蒙哲学与浪漫主义的影响。
科尔纽说:“马克思最初的精神方向决定于他的生活环境,决定于他父亲的理性主义、宗教上和政治上的自由主义,决定于他的几位具有民主思想的老师的影响。
”3马克思青年时期思想发展的另一重要环节是在柏林大学学习期间受到康德、黑格尔和费希特为代表的德国
1唐纳德∙坦嫩鲍姆、戴维∙舒尔茨:《观念的发明者——西方政治哲学导论》,叶颖译,北京:北京大学出版社,2008年,第327页。
2李福岩《马克思政治哲学与后现代政治哲学的关系》,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2012年12月第1版,第66页。
3【法】科尔纽:《马克思恩格斯传》第一卷,刘丕坤等译,生活*读书*新知三联书店1963年版,第58页。
古典哲学的深刻影响。
此时,马克思的科学活动和社会政治活动特点,可以归结为黑格尔左派。
马克思将少年时代的浪漫自由主义观念化为了德国哲学的理性形式,其理论素养在德国思辨哲学的初次反映下,便是理性的自由主义。
4
②激进的民主主义
《莱茵报》的查封是马克思自由主义与唯心主义阶段的终结,他开始由激进的民主主义一步步地走向历史唯物主义和共产主义。
马克思开始用更加激进的法国大革命的民主理论攻击封建的普鲁士专制制度,即“依靠法国的理论,而不是德国的理论。
”5马克思政治哲学思想从理性自由主义转向激进民主主义,与他对法国大革命的研究密切相关。
从马克思后来的大量作品中看到他对黑格尔法哲学的批判、法国大革命和国民工会研究的大量清晰的研究成果。
马克思把他对法国大革命研究的成果应用于阐发他的新世界观的基础,应用于指导无产阶级革命的实践活动。
马克思虽未完成《黑格尔法哲学批判》这部政治哲学著作,但从遗留下来的草稿看,他完成了体系化哲学的突破与政治哲学研究方法的转变,受费尔巴哈影响的马克思批判了黑格尔的泛逻辑主义对主体和谓语关系的颠倒,还批判了黑格尔从社会整体出发的研究方法、黑格尔王权至上的君主立宪制观点,以及黑格尔以国家的形式遮蔽、调和社会矛盾的思想。
6“依靠法国的理论”对黑格尔的批判,马克思颂扬了民主制与人民主权,“达到对民主制的相当含糊的理解”。
7我国学者丁长春高度评价了《黑格尔法哲学批判》对马克思政治转向的重大意义:“当他以高屋建瓴之势横扫黑格尔法哲学中的反民主成分时,他就由自由主义转向激进民主主义”8。
在马克思看来,民主制是一切国家制度的本质,是迄今为止一切国家制度发展的顶点。
站在基金的革命民主主义者的立场上,颂扬明主制和人民主权,批判黑格尔法和德国封建制度的同时,马克思也试图超越民主制与人民主权原则。
二、后现代政治哲学对马克思的继承和批判
自20世纪60年代期末以来,作为近现代西方政治哲学与马克思政治哲学批判性反思的后现代政治哲学思潮主要在法国也在美国逐渐孕育而生。
从那时起的近50年里,福柯、德里达、德勒兹、利奥塔与罗蒂等后现代思想家富有冲击力的著作不断问世,并在相互之间产生思想碰撞与共鸣。
在此基础上,他们对政治哲学展开了新一轮的现代性批判,其中包括他们对马克思人类解放理论的反思、批判或所谓发展,提出了各具特色的后现代政治哲学观念9。
(一)福柯后现代政治哲学视阔中的马克思
米歇尔*福柯以自己独特的人生体验与话语方式,机敏而深刻的写出了地道法兰西民族特色的后现代政治哲学,在其每一部作品中都有与马克思的对话与交流,其中既有隐性的继承,也有明显的拒绝,还有各种批判。
10
就福柯个人独特的学术成长背景和环境来说,他在大学读书时,法国哲学的主流是马克
4李福岩《马克思政治哲学与后现代政治哲学的关系》,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2012年12月第1版,第69页。
5李福岩《马克思政治哲学与后现代政治哲学的关系》,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2012年12月第1版,第74页。
6李淑梅:《体系化哲学的突破和政治哲学研究方法的转变》,《哲学研究》2005年第9期。
7【法】科尔纽:《马克思恩格斯传》第一卷,刘丕坤等译,生活*读书*新知三联书店1963年版,第527页。
8《马克思主义来源研究论丛》第四辑,商务印书馆1983年版,第66页
9李福岩《马克思政治哲学与后现代政治哲学的关系》,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2012年12月第1版,第151页。
10李福岩《马克思政治哲学与后现代政治哲学的关系》,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2012年12月第1版,第153页。
思主义、黑格尔主义和现象学,法国学者们主要致力于马克思主义与现象学之间联系的研究。
24岁时受结构主义的马克思主义者阿尔都塞影响下加入法国第一大党---共产党。
这段学术经历既使福柯对源自启蒙的马克思政治哲学乃至整个马克思主义理论有着至少抽象的接受与赞同,尤其对结构主义的马克思主义有着很好的理解。
另外,结构主义也为福柯提供了试图超越马克思主义和现象学的重要理论工具:一是“福柯认为结构主义能够提供那些更为‘绝对论’无法比拟的精确和系统化的历史分析方法”,“认为意义是相对的”,二是“主体的死亡”或者如罗兰*巴特的话“作者的死亡”。
11
就福柯的个人生活体验来说,其后现代政治哲学是对自我个性自由的思想素描。
福柯政治哲学的重要内容---对政治权利的批判,认为权力可能会摧毁我们,而知识真理却无法阻止这种事情发生。
福柯经常引用马克思的概念、词句和作品,但他从不加印证标记、不点名也不加引号,使得原文难被一般人认出的马克思原文给福柯冠上了从不援引马克思的名号。
无论从这段自述或是福柯1961年的《癫狂的文明---理性时代的精神病史》,还有临终前在法兰西学院不同主题的授课演讲,可以有把握的说,福柯确实对马克思政治哲学遗产有所继承。
在福柯后现代政治哲学中,有对马克思政治哲学遗产的隐性继承,也有对其的拒绝与远离。
20世纪60年代末期,法国左派知识分子等在讨论超越马克思时,福柯却宣称要与超越论者保持距离,而且要同马克思、马克思主义保持一定的距离。
最终,他学术总体上远离了马克思,而走向永远要不断对微观权力进行批判与斗争的后现代政治哲学。
福柯明显批判马克思的“乌托邦式”信念及对未来的乐观与信心。
福柯以微观的自主斗争对马克思阶级斗争与社会革命理论模式替代的背后,隐藏着他对马克思以经济分析权力理论思维模式的拒绝与批判12。
进而,他批判马克思生产方式、经济基础对上层建筑、权力决定作用的历史唯物主义与社会政治哲学。
(二)、德里达后现代政治哲学视阔中的马克思
当全球哲学界以惊异的目光聚焦在福柯后现代哲学思想的时候,又一位理论风格独特的思想家在法兰西文化的独特氛围中出场了,并再次吸引了视界哲学的目光,乃至被美国后现代哲学家罗蒂“看做最吸引人和最具独创性的当代哲学家”13。
这就是也不愿意把自己归为后现代思想谱系的法国著名后现代思想家---德里达(1930--2004)。
国内外学界对德里达与马克思的一般关系争论很多、很大,但未见相关的专题研讨。
从政治哲学的角度看,可以把论争的代表性意见分为四种:1、德里达与马克思是异质的。
德里达声称他始终把他自己的解构主义理论理解为一种激进化的马克思主义。
伊姆雷*塞曼认为德里达把马克思幽灵化,诋毁了马克思哲学的历史、实践、阶级斗争和革命的维度。
2、德里达与马克思是同质的。
阿赫玛德等人认为解构和马克思主义和解了,或把德里达定义为不同于左翼和右翼的‘第三条路’。
3、德里达和马克思有同有异,关系紧张。
这些学者认为德里达在批判当代资本主义的同时又与马克思保持了一定距离;既表示对马克思主义一些思想不赞成,但又自认为承袭了马克思的某种批判性遗产14。
4、把德里达和马克思分几个阶段历史来看。
第一阶段从1967-1975,德里达与马克思主义保持着一种外在的、谨慎的关系;第二阶段从1976--1993,德里达对马克思主义从解构走向同构,从怀疑走向肯定;第三阶段从1994-2004,德里达坚持马克思主义研究,关注现实问题,关于马克思主义的认识日趋稳定15。
11李福岩《马克思政治哲学与后现代政治哲学的关系》,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2012年12月第1版,第154页。
12李福岩《马克思政治哲学与后现代政治哲学的关系》,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2012年12月第1版,第167页。
13【美】罗蒂:《真理与进步》,杨玉成译,华夏出版社2003年版,第274页。
14张一兵、胡大平:《西方马克思主义哲学的历史逻辑》,南京大学出版社2003年版,第416页。
15张传泉、周向军:《雅克*德里达的马克思主义观》,《辽宁大学学报》2011年第4期。
马克思之前的西方哲学家们,只是以不同的方式解释世界;马克思之后的西方哲学家们也只是在以不同的方式解释世界;马克思之后的西方后现代哲学家们还只是以不同的方式解释世界。
惟有马克思的实践哲学、历史科学、社会政治学,才做到了解释世界和改变世界的统一,真正终结了形而上学无谓的思辨,真正实现了彻底的革命性变革。
马克思政治哲学至今还保持着强大的生命力与远大的发展前途,还是当代西方政治哲学、后现代政治哲学无法逾越的视界。
同时,马克思政治哲学的强大生命力也在于它的科学性和开放性,从不教条僵化,而是随着实践、时代的发展而发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