案例三十:货币政策传导机制的发展

合集下载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案例三十:货币政策传导机制的发展

一般认为中央银行货币政策影响社会总产出的方式即货币政策的传导机制可归成三类:第一类通过投资支出起作用,第二类通过消费支出起作用,第三类通过国际贸易起作用。形成的货币政策传导机制理论主要有货币渠道理论、托宾的q理论以及所谓“信贷观点”等理论。中国人民银行近年来采取一系列改革措施来改善货币政策的传导渠道,主要有没:

1. 取消贷款限额控制。1998 年1 月1 日,人民银行正式取消国有商业银行贷款限额控制,这是金融宏观调控的重大变革,是货币政策调控机制的决定性革命。这项改革在制度上为货币政策中介目标真正转向货币供应量,实施数量型为主的间接调控奠定了基础。

2. 改革存款准备金制度。1984 年我国建立准备金制度。中国人民银行1998 年3 月份改革了存款准备金制度,将备付金存款账户与准备金存款账户合并。这是存款准备金制度建立以来的第一次重大改革,2004年我国开始实行差别存款准备金率制度。

3. 积极扩大公开市场操作。1998 年5 月26 日,人民银行恢复了公开市场业务债券交易,加大了操作力度,扩大了交易对象,增加了交易工具,把国债、中央银行融资券和政策性金融债均纳入交易工具之列。

4. 稳步推进利率市场化改革。中国人民银行行长助理兼上海总部副主任马德伦表示,中国利率市场化改革取得了根本性的突破,利率管制已基本取消。房地产市场的利率政策管理模式的调整,标志着目前银行除存款利率的上限和贷款利率的下限之外,中国基本取消了利率管制。

5. 改革再贴现机制。一是改变了贴现和再贴现利率的生成机制,使再贴现利率与再贷款利率脱钩,首次成为独立的基准利率种类,有利于中央银行基准利率的形成,有利于商业票据市场和贴现、再贴现业务的发展,有利于中央银行货币政策的执行。

6. 改革人民币汇率形成机制,减少外汇占款对货币供应量的影响,提高货币政策的有效性,发挥外汇市场对货币政策的传导作用。

思考题:结合发达国际的经验,说明为了提高货币政策传导机制的有效性,还应该采取哪些措施?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