金融体制改革与利率市场化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金融体制改革与利率市场化
随着中国整个社会经济结构的快速转型,我国金融体制存在着许多亟待解决的难题。在金融宏观调控方面,中央银行与货币政策的独立性还待增强,利率市场化的步伐还需要加快,各金融监管能力和水平及相互间的协调配合技巧还待提高。目前,对金融体制改革不同学术观点不同,存在许多争议。金融改革进展到现在,实际上剩下的是三个比较简单的问题:国有商业银行改革,利率市场化,人民币可兑换。中国金融改革的顺序和其他国家相反,我国是金融改革都改完了,最后进行利率市场化改革。因此,稳步推进利率市场化改革,优化金融资源配置,加强金融监管,防范和化解金融风险,使金融业更好地为经剂社会发展服务已成为金融体制改革的重中之重。“十六大”报告指出,“要稳步推进利率市场化改革,优化金融资源配置”。按照这一精神,金融业确定利率市场化改革的目标是:建立由市场供求决定利率,使市场机制在金融资源配置中发挥主导作用。目前,以利率市场化为核心的利率改革已成为国外金融业不断研究的主题,80年代以来,西方主要国家已取得了不少发展经验。根据我国目前的实际情况,为适应社会主义市场经剂体制改革要求,保证中央银行货币政策的有效性,利率市场化将是我国金融改革的方向。我国利率市场化的最终目标就是形成在社会资金供求关系中,以基准利率为中心,市场利率为主体,既有国家宏观调控功能,又具有市场自我调节功能的一种利率管理系统。
一、金融体制改革与利率市场化的关系
改革开放20多年来,我国经济,金融体制改革取得了巨大成就,国民经济高速增长,金融市场蓬勃发展,客观上要求利率市场化必须稳步推进。现行的严格利率管制使利率水平不能完全反映市场资金供求,由此带来一系列问题。1、管制价格是非市场竞争基础上形成的资金价格制约了金融交易的市场化程度,降低了金融资源的配置效率,影响了金融改革目标的实现。
2、利率管制的经营环境使国有商业银行无法接受市场利率的洗礼,缺乏应对利率竞争,管理和控制利率风险的实践和经验,从而可能在未来与外资商业银行的竞争中处于劣势。
3、没有在利率市场化基础上的资金定价权,商业银行就不能根据资产业务的风险度和客户的贡献度,灵活地运用价格策略参与市场竞争,就无法形成自己独特的客户市场,也无法把自己打造成真正市场化的微观金融主体。
因此,利率市场化改革不仅是利率生成机制的改变,也是改变金融资源配置效率,提高国有商业银行竞争力,应对商业银行对外开放的需要。可以说,只有推进利率市场化改革,才能更加有力地促进我国金融体制的整体变革。同时,从利率本身形成及世界各国的管理实践看,利率市场化改革也是必然趋势。二、利率市场化改革对我国金融业的影响
在我国金融体制改革浪潮中,利率市场化极大地促进各商业银行及专业银行的自由竞争程度,加剧了银行的利率风险,如果银行没有优秀的定价能力和良好的内部管理,这将是个巨大的挑战。
(一)、利率市场化对商业银行的影响。当前,国内商业银行并没有参与利率市场化的经验,而且在利率市场化的进程中,影响利率水平的因素众多,把握和预测市场利率水平的难度很大。从我国的情况看,近年来一些中小商业银行经营出现了困难,风险较大,利率市场化后,如果没有有序的竞争,建立存款保险体
及改善经营管理水平,商业银行的经营风险将增大。另外,随着利率市场化的推进,科学的定价能力,对利率走势的预测和分析等,都是进行有效的资产负债管理的前提条件。当然,从长远看,利率市场化有利于落实商业银行推出新的金融工具、产品和服务,促进商业银行的发展。有利于商业银行科学确定经营成本和制定价格,合理配置资金资源,提高效益。另外,利率市场化以后,商业银行对传统业务产品调整定价的同时,还必须注重金融新产品的开发。实际上,利率市场化就是金融新产品的价格竞争,利率市场化的过程,也就是我国商业银行真正商业化经营的过程。
(二)、利率市场化对我国农村金融机构产生的影响。
在利率市场化的条件下,无形中增大了农村金融业信贷管理人员的权力,农村金融服务部门对贷款有了贷与不贷的权力。对于管理者来说,如果不增强内控机制,很可能在规模扩张的冲动下,不顾成本,通过存款利率盲目扩大存款规模,而为支付较高的资金成本又必须维持较商的收益水平,因而会增加对高风险,高收益项目的投放,从而使不良资产的比例上升,陷入恶性循环。其次是道德风险。由于利率市场化改革,信贷人员的授权能力增大,由于管理不可能一步到位,给信贷人员违规操作提供了空间,极易形成道德风险。
三、在金融体制改革中,制约我国利率市场改革的因素。
(一)、目前,我国利率管理体制较为单一,利率弹性较低,影响了利率政策效应的传导与发挥。货币政策的有效性很大程度上取决于传导机制的有效性。首先,我国对利率目标的确定和调整具有相当程度的短期性,只注重利率调节利益分配,减轻企业负担等财政化作用,忽视了利率对优化资源配置方面的功能,市场传导作用没有得到充分发挥。其次,中央银行制定各项法定利率,各金融机构有遵照执行,而其自行确定利率标准的自由权很小,金融机构经营风险与收益不成比例,很难形成市场化的利率及其政策效应。
(二)、利率市场化的条件及其重要组成部分尚不完善。首先,我国金融业同业拆借市场虽已建立,但还没有真正意义上的市场基准利率,在金融改革中还需进一步完善。其次,我国国债发行市场文化程度不高,国债利率未发挥带动作用。另外,我国各金融市场之间的利率关联度各不相同,因而中央银行以金融市场为调控对象的货币政策实施效应不理想。
四、经过利率市场化改革,我国金融业所取得的初步成效。
(一)、我国利率市场化到目前为止已经取得了一定的进展,部分利率已经或本接近市场化。主要表现在: 1、利用公开市场业务调节货币供给的力度加大,保持了基础货币和货币供应量的稳定增长。2、实现了国债发行利率和交易利率的市场化,为货币市场和资本市场的对接奠定了基础。3、确定了基本合理的本外币利率水平,保证了我国经济的稳定增长。4、在利率市场化的影响下,我国金融业制定了切实可行的信贷政策,有效的引导商业银行贷款的合理投向,在增加货币政策透明度的同时,加强金融监管,防范和化解了金融风险。5、提高了金融机构的贷款能力,加大了金融对经济的支持力度,从而保障了经济和社会稳定,同时,企业、居民的风险意识和利率波动的敏感性不断增强。
(二)、储蓄存款呈稳步增长态势,信贷资金从长期的严重短缺状态过渡到相对宽松壮态。在汇率方面人民币呈现长期坚挺并小幅升高的趋势。
(三)、金融监管取得了明显成效,突出表现在:金融监管独立性明显增强,现代金融监管的思路进一步明确,金融监管的法制建设取得重大进展,普遍实行了金融监管责任制并初见成效,各分支机构的监管水平明显提高,新型的监管体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