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中式建筑风格的地域性解读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的。设计师认识传统的价值可以在于把它作为 灵感来源,但不能被其所限制。那些为片面强 调民族性、地域性,用本土文化被动地抵制全 球文化趋同的趋势,用固有的传统形式来保持 地域性建筑文化的做法是消极的。只有去发掘 传统的起源,去修正传统的不足,然后从这出 发去延续它,最后创新传统才能充实和发展本 地域的地域文化,设计师认识传统的价值在于 促进创新,并且让古典风格成为时尚的亮点。
3 结语
著名香港时装设计师邓达智说过一句话: 传统与时尚不是相互抵触的,没有传统就没有 时尚。其实建筑也如时装一样,传统住宅如同
正装,经典而永远不过时,现代建筑如同时装, 几年就过时了。虽然现代风格目前仍然是国内 建筑项目的主流,但如果从一个长远的历史角 度来看,这种现象必定是一个过渡时期的暂时 现象,建筑和地域、气候、风土、民俗、生活 习惯有着密切的关系,作为人类最基本的要求, 多数人会喜欢经历时间考验的传统建筑。当今 世界上各个国家和地区的传统建筑都有其鲜明 的特征,有着悠久文化传统的中国当然不会例 外。近几年来,中式文化正在回归,你会看到 新开的高档餐厅大多以具有东方风韵为时尚, 知名人士在各种宴会上以着传统的旗袍礼服为 品位的象征,作为在文化上从来都是赶末班车 的建筑艺术自然也开始倾向于回归传统,所以 具有鲜明中国特色的建筑,必然成为未来中国 的主流之一。
表 1- 传统建筑与新中式建筑的对比
传统建筑 新中式建筑
建筑群体 体量小,层次单一 体量大,层次丰富
空间布局 封闭,围合 互动多样
建筑形式 手法单一 手法丰富
结构做法 木构架 钢骨结构与混凝土框架
作者简介:余晶(1985-),男,湖北黄冈人,武汉大学城市设计学院建筑学硕士研究生。 52
图 1- 万科第五园
53
20 世纪 90 年代,中国住宅商品化后,也 有开发商试图建造中国式住宅,但在当时这种 尝试似乎并没有使中国式住宅发展起来。直到 2l 世纪初,中国式住宅才逐渐在房地产市场中 高调出现并一直延续到现在,这类住宅的特点 是在建筑设计上摒弃了完全欧美化的做法,采 纳了较多中国传统住宅的元素,力求体现中土 建筑的韵味。对于这类建筑的普遍定义是“在 满足现代建筑功能需求的基础上,采用现代的 结构与材料对中国传统建筑的特点加以传承”, 不同设计的形式表述却各不相同(见表 1)。
图 2- 北京观唐
图 3- 上海九间堂
对庄重、古朴、典雅气质的追求;上海的九间 堂(见图 3)用古代表征“最、极”的“九” 字来表述其深宅大院、极尽奢华的品质。
其实早从 20 世纪开始,就一直有人在努 力探索中国传统住宅现代化的问题,从清华大 学教授吴良镛先生的“菊儿胡同”到美籍华人 贝律铭先生的香山饭店;从福建的武夷山庄到 杭州的垂直院落等等。同时随着历史的发展, 中国各地也产生了一些吸收外来建筑文化因子 的传统建筑像上海的新天地。
Keywords: traditional architecture;locality the new chinese architectural;architectural of modernism
中图分类号:TU-86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8-0422(2011)12 -0052-02
关键词:传统建筑;地域性;中式建筑;新中式建筑; 现代主义建筑
Abstract: Every age has every age of their respective characteristics, but is in the construction of the deep cultural content will remain unchanged. the new things from the classics of the old, people tried to leave the traditional in the modern architectural design, the ancient culture understand that in the design of the popular trend of traditional architecture. modern people, is not simply to do the roof, of wood, and not let these ancient elements, the old value, simple life. they tried out of your life, from the needs and development, the geographical and cultural basis to the development of it.
步上升。而且这种趋势并不仅仅体现在房地产 市场上,一些写字楼、商业街中也都相继有中 国风格的作品出现。
2.2 新中式建筑中的地域性 地域传统民居的延续是新中式设计的前提 之一。以当代的眼光看待传统民居,由于时代 的进步与社会的发展,不加设计的直接引用本 身就是一种时间上的错位。应当看到,地域性 既有相对的稳定性,也是一个动态发展的过程。 因此,建筑设计面临着对原有地域性的延续与 发展,以及通过对传统民居的重新诠释获得现 实与未来的双重意义。地域性是一种真正意义 上的多样性,它提供一种观念,而最后的答案 都需要在具体、真实的环境中求解。由于地域 性表现的方式与程度不同,因而具有“层次” 的含义,所以在地域性的彰显过程中,建筑师 具有主观的能动性。通过对传统建筑多层次、 多角度的重新诠释,透过形式表征去探索地域 文化的内在精神,赋予传统民居以新的生命力, 将是类设计创作不竭之源泉。 建筑是各民族文化的重要代表,中式建筑 是一个很大的概念,不是一个简单的形式问题, 而是有着丰富的文化内涵和空间体系,传统建 筑讲究天人合一,尊重自然风貌,将建筑融合 于自然,这是传统中式建筑最大的特色,体现 了人与自然、建筑的和谐共生。每个时代都有 每个时代各自的特征,但沉淀在建筑深层次内 的文化内涵是不变的。对新事物的接受与对旧 有经典事物的继承,使人们尝试着把传统融合 在现代建筑设计中,把对古老文化的理解体现 在设计的流行趋势中。现代人对传统建筑的延 续,并不是简单地去做大屋顶、木结构,并不 是让这些古老的元素、古老的价值,简单地复 活。而是尝试着从生活、从需要出发,用发展 的眼光,在原有地域文化的基础上去发展它。 新中式建筑是对中国传统建筑的一种传承 和发展,是与现代建筑相结合的设计手法。例 如:深圳万科第五园(见图 1)的设计中移植 和借用了徽州文化,其主要语汇是灰瓦、白墙; 北京的观唐(见图 2)则采用了青瓦灰墙、错 落的亭台楼阁、规制齐整的庭院门楼来表述其
新中式建筑风格的地域性解读
Locality Reading of New Chinese Architectural Style
余 晶 Yu Jing
摘 要:每个时代都有每个时代各自的特征,但沉 淀在建筑深层次内的文化内涵是不变的。对新事物 的接受与对旧有经典事物的继承,使人们尝试着把 传统融合在现代建筑设计中,把对古老文化的理解 体现在设计的流行趋势中。现代人对传统建筑的延 续,并不是简单地去做大屋顶、木结构,并不是让 这些古老的元素、古老的价值,简单的复活。而是 尝试着从生活、从需要出发,用发展的眼光,在原 有地域文化的基础上去发展它。
建筑师在对传统风格的符号化提炼中值得 注意的是:我们不是对传统建筑的简单模仿、 抄 袭, 而 是 对 其 深 层 次 内 涵 的 理 性 传 承。 继 承——变革——发展,这才是传统建筑精髓的 传承之道。
传统建筑之美,并非全是写在表面形式上。 如安藤的建筑决不复古,却传日本悠久文化之 神。历史毕竟是要向前发展的,传统肯定可以 参与合作,但它本身却已经不是创造性的了, 沉迷于传统而缺少创造的设计是没有生命力
1 引言
“我们的传统习惯和品味:家庭、生活、 作憩、饮食,室内的书画陈设,室外的庭院花 木,都不与西人相同。这一切表象的总表现曾 是我们的建筑。现在我们不必削足就履,改变
源自文库
生活来将就欧美的部署,而是要创造适合于自 己的建筑。”
——梁思成
2 地域性解读
2.1 现代主义建筑中的地域性 纵观 20 世纪,现代主义建筑经过近百年 的持续发展,贯彻初期坚持理性与功能主义的 本质精神,综合运用现代科学技术的成果,坦 率地面对时代进步,对国际主义教条化的设计 原则与单调、刻板的面貌进行改造并发展建筑 的个性风格与地域特色,建筑创作逐步走向稳 定与成熟。在当代以科学技术与信息化为主导 的社会里,由于现代主义自身在社会发展阶段 的合理性,在世界建筑活动中展现出强劲的发 展态势。正如王受之先生在《世界现代建筑史》 一书中所言的:“展望 21 世纪,虽然我们不 可能预测新的运动的出现,但是世界建筑会维 持在以现代主义为基础的原则上发展,则是基 本可以肯定的”。 侧重地域性表现是当代现代主义的一个 重要特点。早期现代主义及至国际风格,设计 的核心思想多在于强调建筑是科学技术的反映 上,而对建筑与自然、与人文环境的关系缺乏 关注。当代现代主义在这方面对其进行了修正, 强调环境、重视生态、关注建筑的场所性与地 域性已成为各国现代主义建筑师的共同追求, 将地域性与时代性相结合的创作形式作为新时 期现代主义建筑的重要发展方向。这种倾向从 最近几届的“普利策建筑奖”获得者的作品中 可见一斑,如澳大利亚的格莱·默科特 (Glenn Marcus Murcutt,2002)、意大利的伦佐·皮 阿诺 (Renzo Piano,l998)、西班牙的拉菲尔·莫 奈欧 (Rafael Moneo,1996) 及葡萄牙的阿尔 瓦罗·西扎 (Alvaro SiZa,1992) 等。 在西方经典建筑在中国大行其道,地产开 发商竞相追逐了十多年之后,放眼我们身边的 国内建筑市场,文化回归的风潮已经悄然兴起 并逐渐呈现出良好的发展势头。中国的建筑市 场已经将风向转向寻找本土根脉和文化上来, 含有中国传统建筑风格的建筑作品数量正在逐
参考文献: [1] 凯文·林奇.城市意象 [M]. 方益萍等 译 . 北京:华夏出版社,2001. [2] 吴良镛 . 北京旧城与菊儿胡同 . 北京: 中国建筑工业出版社,1994:117~119. [3] 吴良铺 . 广义建筑学 [M]. 北京:清华 大学出版社,1989. [4] 聂兰生等 . 营造宜人的居住空间 . 建筑 学报,1997.(11):29~31. [5] 王受之 . 世界现代建筑史 .2001.(3): 89. [6][ 法 ] 勒·柯布西耶 . 走向新建筑.北京: 中国建筑工业出版社 . [7] 关瑞明, 聂兰生 . 传统民居类设计的 未来展望 . 建筑学报 .2003.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