全国主体功能区规划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全国主体功能区规划
基本划分
城市化战略格局
优化开发区域:国土开发密度已经较高、资源环境承载能力开始减弱的区域
重点开发区域:资源环境承载能力较强、经济和人口集聚条件较好的区域
限制开发区域:资源承载能力较弱、大规模集聚经济和人口条件不够好并关系到全国
或较大区域范围生态安全的区域
禁止开发区域:依法设立的各类自然保护区域
国家建设部网站公布了《国务院关于编制全国主体功能区规划的意见》(国发[2007]21号,下简称《意见》),《意见》要求,全国主体功能区编制规划将于9月完成
初稿,并开始征求意见。
《意见》认为,编制全国主体功能区规划,有利于打破行政区划,制定实施有针对性
的绩效考评体系。
“全国主体功能区”是《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第十一个五年规划纲要》所确定的全国国
土空间最新布局办法。根据这一布局,全国国土空间将被统一划分为优化开发、重点开发、限制开发和禁止开发四大类主体功能区。《意见》称,全国主体功能区规划是战略性、基
础性、约束性的规划,也是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总体规划、区域规划、城市规划等的基本
依据。
划分类别
根据《意见》,四大类功能主体区中的优化开发区域是指国土开发密度已经较高、资源环境承载能力开始减弱的区域;重点开发区域是指资源环境承载能力较强、经济和人口集
聚条件较好的区域;限制开发区域是指资源承载能力较弱、大规模集聚经济和人口条件不
够好并关系到全国或较大区域范围生态安全的区域;禁止开发区域是指依法设立的各类自
然保护区域。
而按照这一规划标准,全国传统行政区划界限将被打破,包括各类政策以及考核模式
等都将以功能区为单位。
财政、土地政策将调整
“四类主体功能区”构想的主要倡导者和推动者、国家发改委副秘书长杨伟民此前曾表示,随着城市化进程的加速,全国各个城市建设也出现比较混乱的情形,盲目建设、开发
区建设全面开花的现象屡见不鲜。
另一方面,根据传统的考核模式,区域政府部门把缩小区域差距定位于缩小GDP的
差距。这导致GDP排名成了地
方政府追求的主要目标。
而根据最新的区域规划,政绩考核模式将出现颠覆性的变化。实施全国主体功能区规划,实现主体功能区定位后,包括财政政策、投资政策、产业政策、人口政策、土地政策、环境政策和绩效考核政策等都将有所调整。
具体内容包括,引导各个区域的产业转移和布局,实行差别化的土地利用政策;调控
人口总量,引导人口有序流动,逐步形成人口与资金等生产要素同向流动的机制等。
两层编制
在2011年的国家领导小组制定政府规划外,各省(区、市)人民政府被要求组建本
地区主体功能区规划编制工作领导小组落实地区性规划。
按照工作进度,国家主体功能区规划2007年9月形成初稿并开始征求意见,于12
月报国务院审议。省级主体功能区规划初稿2008年6月完成并与国家主体功能区规划和
相邻省(区、市)主体功能区规划进行衔接;2008年9月,根据衔接意见修改形成规划;2008年11月形成规划送审稿。
省级主体
功能区规划要根据国家主体功能区规划。
全国主体功能区构想酝酿出台大概经历了3个阶段:
2000年,国家发改委作了一个关于规划体制改革的意见,提出空间协调与平衡的理念。政府在制定规划时,不仅要考虑产业分布,还要考虑空间、人、资源、环境的协调。
此后,国家发改委开始针对这一构想开始大量研究。
2003年1月,国家发改委委托中国工程院研究相关的课题,在课题中提出增强规划
的空间指导,确定主体功能的思路,功能区的概念也在这时开始清晰。
最后,中央在“十一五”规划纲要建议中提出功能区的概念,并最终列入“十一五”规划纲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