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亚界定研究概述_魏长洪

合集下载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1999年12月 第27卷 第4期
新疆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
Journal of Xinjiang University(Social Sciences)
Dec.,1999
Vol.27,No.4中亚界定研究概述
魏长洪 陈香苓
(新疆大学历史系 乌鲁木齐 830046)
[摘 要] 本文概述百年来国际学术界中亚界定之诸说,认为内涵可分历史与当代两个概念。

Abstract The paper gives a survey of the different outlooks about the Central Asian boundary in the in-ternational academic circles,maintaining that the studies may fall into two concepts—contem-
porary and historical..
[关键词] 中亚界定;概述
一百多年来,国际学术界在中亚研究中,对中亚的界定众说纷纭。

本文仅就所见各家对中亚界定的代表观点予以概述。

中亚名称系指里海之东,西伯利亚之南,波斯、阿富汗之北,中国西北地区。

这一辽阔地区,在19世纪前,西人或称“高原鞑靼利亚”,或称“周边亚洲”,或称“边缘亚洲”,或称“内陆亚洲”,或称“亚洲心脏”。

1829年,德国著名地质地理学家亚历山大·冯·洪堡(或译洪博特、亨博特),沿西伯利亚赴里海旅行,撰写出版了《中央亚细亚—比拟气候学和山脉研究》一书,1843年出版法文本,1844年出版德文本。

洪堡自称他赴西伯利亚旅行之前,克拉普罗特交给他《中央亚细亚山脉概观》的两页手稿,说明在洪堡之前,已经使用“中央亚细亚”(z entralas ien)之名称了。

由于洪堡以最新研究成果为基础提出了“中央亚细亚”这一术语,又因他在学术上的声望而被广为采用。

1830年,洪堡在柏林还出版《关于内陆亚洲的山脉与火山》一书,是记载1829年他旅游西伯利亚至里海的著作,使用了“内陆亚洲”的概念。

20世纪前期,中国学者据洪堡著作的内容,将书名译作《中亚细亚旅行》。

洪堡虽未探讨划分中央亚细亚界线的标准,而他从地质地理特征出发划出了中央亚细亚的地理范围。

广义的中亚:西起里海,东达兴安岭,南自喜马拉雅山,北至阿尔泰山①;狭义的范围:仅指阿姆河与锡尔河之间的两河流域地区,中亚研究从而步入现代科学的视野。

同时德国人也使用“中亚细亚”(Mitelasien)术语。

继洪堡之后的费迪南·冯·李希霍芬,曾七次来中国考察,1877年将其研究成果撰写成三卷本《中国》出版,作为其巨著《地理》一书中的组成部分。

李希霍芬在《中国》第一卷称,“中央亚细亚是古老的不复再有外流水系的几个流域所组成的一整片大陆地区;在这个地区里,这些古老的流域的长期存在使缺乏外流水系所造成的独特的现象得到了极为充分的发展。

大体而言,这个地区南起西藏高原,北迄阿尔泰山,西起帕米尔分水岭,东达中国黄河、长江的分水岭和兴安岭”②。

并称中央亚细亚边缘地区为“过渡性区域”,因为这里形成外流水系是晚近的事,仍保留着大陆中心地区的特征。

据此李希霍芬将“中央亚细亚”的地理范围界定在今中国与蒙古国境内。

由于洪堡、李希
[收稿日期]1999-04-03
霍芬等人治学的突出成就,使德国在人文地理学研究中走在世界前列,政府为表彰洪堡、李希霍芬两人在地理学上的贡献,皆赐男爵。

卡尔·里特尔是德国另一位大地理学家,与洪堡为同代人,著有多卷本《亚洲地理》。

1832年开始陆续出版,在第5卷论述中央亚细亚西部地区,即今中国新疆地区。

里特尔书中材料采自中国地理图籍和欧洲旅行者提供的资料。

俄国学者在十月革命前后对洪堡对中央亚细亚名称的创建有不同的评议。

在19世纪80年代,俄国地理学家伊·弗·穆什克托夫在《土尔克斯坦》一书中指出:“洪堡的功劳在于他赋予它(中央亚细亚)比以前更确切的含义,过去中央亚细亚这一名称在使用时,其含义是有伸缩余地和不确切的”③。

同时,穆什克托夫也指出洪堡研究“中亚”界定的不完整性。

1947年1月,前苏联科学院院士、地质地理学家弗·阿·奥勃鲁切夫将军,受全苏地理学会理事会的委托,在全苏地理学第二次代表大会宣读了《俄国科学家对中央亚细亚考察的贡献》一文,在“中央亚细亚”定义上,推崇李希霍芬的中亚定义精确,指责洪堡与卡尔·里特尔提出的中亚定义含糊不清。

同时还指出李希霍芬将帕米尔、天山山脉与咸海、里海之间的地区排除在中央亚细亚之外,并批评了李希霍芬以无外流水系界定中央亚细亚区域的定义不够完整,其界线变得极其曲折,很不方便。

奥勃鲁切夫根据当时的政治需要,“把中央亚细亚的西部和北部以苏联国界为界,东部以大兴安岭分水岭为界,南部界线沿中国长城到兰州再循昆仑山麓西延”④。

奥勃鲁切夫对中央亚细亚的界定,在苏联影响很深。

1856年后,由格里戈里耶夫将《亚洲地理》译为俄文本出版,俄国地理学会副主席谢苗诺夫等人作了补充性的注释,说明当时俄国人很重视此书,并接受了里特尔提出的“中亚细亚”(CpeдняяAзия)与“中央亚细亚”(ЦентралbнаяAзия)这两个名称。

这里我们可将中央亚细亚视为广义中亚,指俄国国外部分;中亚细亚视为狭义中亚,指俄国征服中亚诸汗国以后的境内部分。

奥勃鲁切夫是陆军大臣德·阿·米留金(又译作米柳京)将军的继承人,他们以研究军事地理学和军事统计学著称,善于将史地学为政治和军事服务。

19世纪末,俄国作家的著作中,在地理含义上有限定的“中央亚细亚”使用越来越多。

后来随着年代的特点的变迁,在俄国“中亚”和“中央亚细亚”这两个名称互相代替,或同时并用,其概念的含义是随时间的变化而变化。

俄国研究东方学的主要是军人、传教士和民间人士三部分人组成,而军人占据主导作用。

民间人士包括学者、商人和旅游探险者,他们往往多与政府军方合作。

俄国军人穆·阿·捷连季耶夫的著名三卷本《征服中亚史》,其“中亚细亚”名称的含指是中亚三汗国和中国西北地区。

此书对俄国在中亚的侵略活动持一些批评态度,违犯了沙皇政府的一些禁忌。

1869年开始动笔,1879年脱稿,1906年出版。

1864年,俄国外交大臣《戈尔恰科夫亲王致列强的通告》中,也使用“中亚细亚”名称,为俄国侵略中亚地区辨解⑤。

1914年,俄国土地建设局移民处编写的《亚洲俄罗斯》一书,记载帝俄征服哈萨克和中亚三汗国的侵略活动⑥。

这里又出现了以“亚洲俄罗斯”代替中亚。

1900年,俄国出版了勃罗克加乌兹的《百科辞典》,在卷31中对“中亚(中央亚细亚)”词目的解释为:“亚洲大陆所有内部闭塞的地区通常被称作为内陆亚洲。

其中这一辽阔区域的东部,自帕米尔向东,以前称作`中央亚细亚';而西部,包括土尔克斯坦、咸海至里海间的低地部分和伊朗,则称作`中亚细亚'。

较狭义的中亚是指土尔克斯坦”⑦。

1903年出版的这部辞典的第38卷,在“中央亚细亚”词条下释为“见中亚”,可知俄国又将“中亚”与“中央亚细亚”作为同义词使用。

《百科辞典》对中亚和中央亚细亚的解释,可视为帝俄时期这两个术语的演变与定义。

俄国十月革命后,社会的重大变革也使中亚一词含义发生了变化。

随着一批中亚苏维埃政权国家的建立,1924~1925年进行国家边界划界,并法定以“中亚”代替一些有
争议的旧称。

这时巴尔托里德在著作中已不使用“中央亚细亚”这一词组,甚至讲到洪堡的著作时,也称其为“关于中亚的著作”⑧。

《苏联大百科全书》解释,“中亚是苏联亚洲领土的一部分,西起里海,东到苏中边境,南自国境线,北抵咸海—额尔齐斯河分水岭,包括巴尔喀什湖地区。

……中央亚细亚……通常理解为帕米尔以东地区。

在19世纪,所有无通往海洋的河流的亚洲大陆内部地区,其中包括土尔克斯坦,都被视为中央亚细亚”⑨。

并说政治行政方面“中亚”的概念要略为缩小些,是指中亚乌兹别克、土库曼、塔吉克、吉尔吉斯和哈萨克斯坦的中部与南部。

对这两个术语的自然地理内容的解释,接近革命前的《百科辞典》,仅少了伊朗。

第三版《苏联大百科全书》称“中央亚细亚……东以大兴安岭南段和太行山为界,南到印度河上游与布拉马普德拉河(雅鲁藏布江)沿河构造盆地。

西、北界线与哈萨克斯坦东部诸山脉、阿尔泰山、东西萨彦岭一致,大体与苏联、蒙古人民共和国与中国的大部分位于中央亚细亚之内”⑩。

两版《苏联大百科全书》的狭义中亚定义相同,广义中亚差异较多,三版较二版的“帕米尔以东地区”不定式,移至大兴安岭南段和太行山,南从苏联国境线扩大到西藏高原。

苏联对广义中亚含义的改变,不能不使人想到当时中苏两党在意识形态的严重分歧与中苏两国激烈的边界争端。

20世纪40年代,苏联学者还承认,在俄国地理文献中,“中央亚细亚”是根据李希霍芬的精确定义,在19世纪最后25年起就在俄国牢固地确立了。

20世纪70年代,却宣称“中亚”一词在俄国文献中较德国文献出现早得多。

并引证俄国译员菲力普·纳扎罗夫于1813~1814年从彼得罗巴甫洛夫斯克到浩罕旅行记—《亚洲中部若干民族和国家见闻录》1。

苏联学者认为,“亚洲中部”就是“中亚”,以此佐证“中亚”一词是俄国人最先使用的,这是很勉强的。

实际上,在俄国对中亚名称的使用是较紊乱的。

穆什克托夫就认为“中亚这一名称作为地理术语使用,其含义也是极不确切的”12。

并说使用内陆亚洲这一名称比中亚更为正确,因考虑中亚这一名称已被普遍采用,不易改变,可将中亚作为内陆亚洲的同义词使用。

穆什克托夫将内陆亚洲或中亚解释为,亚洲大陆所有闭塞的、无通往外海河流的地区。

他还强调李希霍芬所说中央亚细亚只是内陆亚洲的一部分,故内陆亚洲包括三大地区:一是中央亚细亚和西藏,二是伊朗和小亚细亚,三是土尔克斯坦和咸海—里海地区13。

“内陆亚洲”名称,在俄国虽未确定为通用地理术语,仍然有些人继续采用。

受穆什克托夫观点影响除巴尔托里德外,埃·穆尔扎耶夫于1956年出版《在遥远的亚洲—19至20世纪中亚和中央亚细亚研究史纲》一书中,广泛地使用“内陆亚洲”这一术语,认为它是中亚与中央细亚的综合表示。

尽管俄语中较早地使用中亚这一区域地理的专业术语,日常生活中人们仍乐于使用布哈拉、浩罕、希瓦、花拉子模、土尔克斯坦等相应的名称。

这里由于中亚内涵地域辽阔,不宜确指某地。

如俄国东方学和中国学奠基人亚金甫·比丘林,于1851年出版的多卷本的《古代中亚各民族历史资料集》中,“中亚”的概念就很广阔,不仅包括中央亚细亚,包括西伯利亚及其毗连地区与现代中亚地区,还包括中国东北地区、黑龙江沿岸及俄国远东沿海地区。

比丘林学术的继承人弗·波·瓦西里耶夫院士更是在极其广阔的地理范围内使用中亚这一术语,使中亚这一术语的含义更为混乱。

1991年12月26日,苏联宣告解体,原苏联的政治地图大大改观,中亚五国是亚洲国家的意识大大增强了,迫切需要一个统一的区域名称来涵盖五个国家。

在苏联时期正式使用中亚和哈萨克斯坦指称中亚五国,目前采取“中央亚细亚国家”名称,成为一个纯政治地理名称。

19世纪,欧洲学者研究中亚问题取得了丰硕成果。

法国科学院院士勒尼·格鲁赛为研究亚洲史的权威。

1939年出版了《草原帝国》一书,为其成名之作,风行一时,誉满史坛。

《草原帝国》主要论述中亚各国各族的历史,其范围除广义中亚外,还包括
波兰以东诸国。

格鲁赛界定中亚的范围,西起多瑙河,东达贝尔加湖,北自西伯利亚,南至印度半岛北部的辽阔地区。

联合国教科文组织国际总部主编六卷本的《中亚文明史》,拟定大纲中所包括的地区,采用了《草原帝国》的地理范围,可见这一著作影响的一个侧面。

(1995年8月,联合国教科文组织在撒马尔罕开会成立了世界中亚研究所,与会代表就中亚的范围发表了不同意见,争论激烈,没有达成一致。

)格鲁赛受当时法国人文地理学派的影响,在其著作中突出地理环境和气候变化对历史的影响。

解放前,我国也有些人接受格鲁赛的“环境决定论”的学术观点。

为了界定中亚的标准与范围,世界各国中亚史专家不断探索。

美国印第安大学教授丹尼斯·西诺尔以中亚史上民族纷争迁徙频繁,认为“中亚是一个文化区域”14。

中亚的疆界是不稳定的,但总的趋势是缩小。

西诺尔又在《中亚》和《东方学与历史》两种著作中深入论证了其文化史观,以人类“文明”与“野蛮”为标准,提出了“中央欧亚”的概念,认为中亚是一个被亚欧文明“外壳”所环绕的地区。

其地域范围常常变化,但总的发展趋势是在逐渐缩小。

由于“中亚”这一术语被苏联限于中亚几个共和国,亚欧原为一个大陆,分界线无法精确界定,故以“中央欧亚”涵盖,与“内亚”作为同义词。

内亚作地理概念使用,中央欧亚是个历史文化概念。

西诺尔还武断地宣称,“中央欧亚的历史就是蛮族的历史”15。

美国耶鲁大学加文·汉布里博士主编《中亚史纲要》一书称,中亚一词作为地理概念很难得出精确的定义。

它以高山大漠与海洋影响完全隔绝的地理特征,导致雨水缺少,形成极干旱的大片土地为标准。

认为中亚系指中亚五国和中国的新疆、内蒙古、西藏三个自治区。

据中亚的自然地理特征,北界随沙漠草原延伸至西伯利亚森林南缘,南界中国南山至高加索是连绵不断的山链,包罗西藏与伊朗高原,东界沿中国长城至满洲里森林向北延伸,西界由乌克兰草原延伸至罗马尼亚和匈牙利。

汉布里将中亚分为广狭二义16。

美国芝加哥大学教授鲁克·克文敦掌握中亚地区17种语文,以中亚地理自然景观为标准,将中亚划分为四个不同的地区,最北部冻土带,南部泰加(西伯利亚)森林地区,再向南是森林草原,最后向南过渡到沙漠荒原。

中亚的四至由中国至匈牙利,从北极圈至波斯高原。

克文敦自称属于法国历史地理学派,认为中亚的范围也不是一成不变的17。

以上可知,在美国史学界对中亚界定的标准有不同,界定的中亚范围也有很大差异。

因英语中只有“中亚细亚(Central Asia)”,无中央亚细亚词组,前苏联又将中亚的含义专指中亚几个共和国,英语就使用“内亚”名称。

据《英国大百科全书》载,内亚系指亚欧中心,“其范围是指欧洲、远东、印度、东亚以及北达自然界北极圈之间的地区”18。

并采用西诺尔“文明”与“野蛮”冲突说,在历史发展中内亚范围时涨时缩。

又采取克文敦以自然植被为标准,将内亚分为沼泽、森林、草原、沙漠四个条带。

据此可知欧美对中亚界定的观点。

日本自“明治维新”后,努力追随西方。

1880年(明治十三年),日本外务省的西德二郎到俄国土尔克斯坦和中国新疆旅行,返回的报告书定名为《中亚细亚纪事》,此为日本使用中亚一词的最早记载。

橘瑞超到塔里木盆地考察,1912年出版《中央亚细亚探险》一书,又接受了“中央亚细亚”术语。

羽田亨1947年出版《中央亚细亚文化》(汉译本名为《西域文化史》)一书,认为中央亚细亚有广、狭二义,采取李希霍芬的内流水系说,以地理、人种、文化将中央亚细亚分为三个地区,一是天山南路,二是锡尔河与阿姆河两河之间地区,三是天山北路与七河省地区19。

日本往往以“丝绸之路”代替中亚的含义,还成立了“内陆亚细亚学会”,又出版《欧亚》杂志,至今仍将西藏、中亚与丝绸之路作同义词使用。

以上说明,日本研究中亚模仿西方较多。

我国对中亚一词使用稍晚,就所见论著是张星火良于1930年出版《中西交通史料汇编》,第七编即题为“古代中国与中亚之交通”,它涵盖大宛、渠搜、康居、月氏及昭
武诸国。

1936年出版的曾问吾所著《中国经营西域史》,专题论述中亚,东接天山南北路,西临里海,西北界乌拉尔岭,东南界印度,南界伊朗高原20。

曾氏对中亚的界定,与国内当今认同的中亚五国为中亚定义相一致。

兰州大学历史系杨建新、马曼丽两教授在《中亚研究》一书中,也对中亚界定作了专题研究,认为中亚“是一个特定的历史文化区”。

以此为标准,主张狭义中亚系指当代中亚五国;广义中亚东自我国内蒙古东部,西至里海,南起伊朗、阿富汗北部及印度、巴基斯坦西北,包括我国新疆及甘肃河西地区,北达西伯利亚叶尼塞河上游克拉斯诺亚尔斯克一带21。

这一广义中亚的界定,指明了甘肃河西属于中亚范围,排除了东欧等地。

贵州师范大学历史系项英杰教授在《草原帝国》汉译本“编后记”中综合历代治中亚史包罗的范围,有大、中、小之分。

他认为小中亚限于今中亚五国及阿富汗东部,包括中国新疆;中中亚在小中亚外,加上伊朗、伊拉克、叙利亚、小亚细亚、地中海东岸及中国西藏、巴基斯坦、北印度;大中亚再加上中国内蒙古、蒙古人民共和国、布利亚特蒙古自治共和国、西伯利亚2。

近年我国学者也有采用“内陆亚洲”术语的,如南京大学元史研究室编辑的韩儒林先生纪念文集即题名为《内陆亚洲历史文化研究》。

中亚不是以地理学上的“亚心”(AC)区划的地域名称。

亚洲大陆地理中心,经中国地理学者周密测算,于1992年冬向世界宣布,“亚心”位东经87度20分,北纬43度41分,在中国新疆乌鲁木齐县永丰乡包家槽子村附近。

“亚心”区西起石河子市,东至奇台与吐鲁番市,南到天山,北达古尔班通古特沙漠,共跨新疆五市六县。

“亚心”纯为地理学概念。

“中亚”这一名称的出现与应用,一百多年来各国各界具体所指不同,为世界区域名称里含义最复杂、争议最多的一个,但为人们所接受,不似“前东”、“近东”、“中东”等以欧洲为中心命名的区域名称的偏见。

我们认为,中亚是个辽阔的自然地理区域名称,它是与国家的形成,民族的共同性,历史文化的内涵相结合的区域。

对中亚名称的内涵,可分为历史的与当代的两个概念,似为适当。

注:
 ①王治来.中亚史纲.湖南教育出版社,1986.中亚
史(1),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1980.1.
 ②费迪南·冯·李希霍芬.中国,卷1,柏林,1877.7.
 ③1213伊·夫·穆什克托夫著.土尔克斯坦,第2
版,圣彼得堡,1915.3,3.12~13.
 ④奥勃鲁切夫.俄国科学家对中央亚细亚考察的
贡献,亚洲地理论文选集,卷1,莫斯科,1948.
229~247.
 ⑤转引自费·赫·斯克拉莫夫.亚洲的心脏,附录
1.
 ⑥吉·威勒.苏维埃中亚近代史,伦敦,1964,附录.
亚洲俄罗斯.
 ⑦勃罗克加乌兹.百科辞典,卷31,莫斯科,1900.
35.
 ⑧1转引见弗·弗·巴尔托里德.欧洲和俄国东方
研究史,列宁格勒,1925.158,260.
 ⑨苏联大百科全书,卷40,第2版,1958.
 10苏联大百科全书,第3版,卷28,1978.
 14西诺尔著,喻融融译.什么是中亚,民族译丛, 1986,(1).
 15西诺尔著,张滨、张晓迪译.“中央欧亚”的定义.
新疆社会科学情报,1993(2).
 16加文·汉布里主编,吴玉贵译.中亚史纲要,商务印务馆,1994.1~5.
 17鲁克·克文敦著,兰琪等译.游牧帝国,前言与导论.中亚史丛刊,1988(2).
 18英国大百科全书.第15版,卷9,1980.595.
 19羽田亨著,耿世民译.西域文化史.新疆人民出版社,1981.1~2.
 20曾问吾.中国经营西域史.新疆地方志编纂委员会办公室,横排本,1986.9.
 21马曼丽.中亚研究———中亚与中国同源跨国民族卷.民族出版社,1995.7~11.
 2中亚史丛刊(7).贵州师范大学,1988.298.
 [责任编辑:周 轩]。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