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常人体功能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绪论
1.内环境:机体内部细胞所直接生存的周围环境是细胞外液,生理学中将机体的细胞外液称为内环境
2.正反馈:是指受控部分发出的反馈信息加强控制部分的活动,即反馈作用和原来的效应一致,起到加强或促进作用
3.负反馈:受控部分发出的反馈信息对控制部分的活动产生抑制作用,使控制部分的活动减弱
4.生命的基本特征:新陈代谢(同化,异化),兴奋性(兴奋,抑制)、生殖。
5.体液:包括细胞外液和细胞内液体液占成年人体重的60%。
6.细胞外液又称内环境包括:血浆、组织液、淋巴液。
内环境是细胞新城代谢的场所。
7.稳态:内环境理化性质相对稳定的状态称稳态。
8.人体生理功能调节的方式:神经(最重要)、体液(激素)、自身调节
9.正反馈:凝血女性分娩排尿
负反馈:体温血压
10.血压低时颈动脉窦主动脉弓压力感受器减弱,交感神经兴奋,心率加快,血管收缩加强,血压升高
细胞的功能
1.细胞膜的功能:屏障物质转运信号转导
2.膜的结构:致密带透明带致密带
膜的成分:①膜脂质(作用:屏障作用流动性稳定性),
②膜蛋白(分表面蛋白和整合蛋白)③糖类钠通道是整合蛋白
3.膜的液态镶嵌模型
4.细胞膜的转运形式:被动转运分为:单纯扩散、易化扩散
主动转运分为:原发性主动转运、继发性主动转运
出胞和入胞
5.单纯扩散:指脂溶性小分子物质在浓度差的驱使下从高浓度一侧向低浓度一侧进行的跨膜转运过程
6.单纯扩散:CO2、O2、NO、N2、尿素、脂肪酸
7.异化扩散:有些非脂溶性很小的物质,借助膜蛋白顺浓度差的跨膜转运
8.异化扩散包括通道转运(电压门控通道、化学门控通道、机械门控通道)和载体转运
载体转运氨基酸,葡萄糖,核苷酸
9.载体转运的特征:①顺浓度梯度进行②饱和性③特异性④竞争性抑制
10.正常情况下,每分解一个ATP分子,3个Na+外流,2个K+
11.入胞中固体为吞噬,液体为吞饮
血液
1.血液由血浆和血细胞组成
2.血细胞占全血容积的百分比称血细胞比容
正常男性40%~50%,女性37%~48% 男性高于女性
3.血量占体重的7%~8% 如果一个人60千克,则血量为
4.2~4.8L
4.血液的比重:和血浆相比血细胞的比重大
5.渗透压:指同业中的溶质吸收水分子的能力
6.渗透压分为血浆晶体渗透压和血浆晶体渗透压;
晶体渗透压主要由NaCl构成——维持细胞的内外平衡
胶体渗透压主要由白蛋白构成——调节毛细血管内外
7.酸碱度:正常PH值7.35~7.45:;缓冲对NaHCO3/H2CO3
8.在临床上注射的是等张溶液0.9%NaCl 0.5%葡萄糖
9.等张溶液一定是等渗溶液,而等渗溶液不一定是等张溶液
10.血液的功能:运输、缓冲、调节体温、凝血和纤溶功能、防御保护功能
11.血细胞主要由红细胞、白细胞、血小板组成
12.红细胞的生理特性:悬浮稳定性、红细胞渗透脆性、可塑变形性
其中悬浮稳定性和可塑变形性与表面积和体积有关
13.单位时间内红细胞的下沉速度称为红细胞沉降率,简称“血沉”
血浆中的球蛋白、纤维蛋白原及胆固醇含量增多时,叠连增加血沉速度加快;血浆中白蛋白、卵磷脂含量增多时,红细胞叠连和下沉速度减慢
14.白细胞的数量正常成年人约(4.0~10.0)×109/L
15.白细胞的分类:粒细胞、单核细胞、淋巴细胞
其中中性粒细胞和单核细胞具有吞噬细菌作用;
淋巴细胞中T细胞参与细胞免疫,B细胞参与体液免疫
16血小板的生理特征:粘附,聚集(可逆性、不可逆性)、释放、吸附、收缩
17血小板的生理特性:①参与生理止血②促进凝血③维护毛细血管内皮完整性
18.血液凝固是指血液由流体状态变成不能流动的凝胶状态的过程,其实质就是呈液体状态的纤维蛋白原转变为凝胶状态的纤维蛋白的酶促反应过程
19.凝血因子有12种,由FⅠ—FⅩⅢ无VI
因子I:纤维蛋白原;因子II:凝血酶原;因子III:组织凝血激酶;因子IV:钙离子;因子VIII:抗血友病因子
20.凝血过程:凝血酶原激活物的形成;凝血酶的形成;纤维蛋白的形成
分为内源性凝血:起始于凝血因子Ⅻ(12)
外源性凝血:起始于凝血因子Ⅲ
21.抗凝系统是指在生理情况下,集体血管损伤产生的凝血过程仅限于受损的局部,不会扩展到到全身并阻碍血液循环,体内还存在着与凝血系统相对抗的抗凝系统
22.影响血液凝固的因素:加速:加Ca、粗糙面、加温
减速:除Ca、光滑面、降温烧杯:不凝
23.抗凝系统包括细胞抗凝系统、体液抗凝系统
24.抗凝血酶Ⅲ与肝素结合后其抗凝作用可增加
25.抗凝作用的酶:抗凝血酶III、凝血酶调节蛋白、蛋白质C、肝素
26.纤维蛋白溶解:纤维蛋白被分解液化的过程
27.纤溶系统主要包括:纤维蛋白溶解酶原、纤溶酶、纤溶酶原激活物、纤溶抑制物
28.纤溶可分为纤溶酶原的激活、纤维蛋白的降解
29.正常情况下体内血液为什么不会在血管内凝固?
①体内有体液抗凝系统②体内有细胞抗凝系统③血管内皮光滑
④血液流动⑤有纤溶系统,促使纤维蛋白溶解
30.输血原则
①必须鉴定血型,同型血相输,做交叉配血试验
②异型输血时,输入时的RBC(红细胞)不与受血者的血清发生凝集反应,输血量少,速度慢,并严密观察
31.血量指人体内血液的总量。
正常成年人约占体重的7%~8%
32.血型是红细胞上特异性抗原的类型
33.供血者的红细胞不与受血者的血清发生凝集
血液循环
1.体循环:左心室→主动脉→毛细血管→静脉→右心房
肺循环:右心室→肺动脉→肺毛细血管→肺静脉→左心房
2.血液循环的作用:①运输营养物质②运输激素和其他液体物质③维持内环境的相对稳定④实现血液防卫功能⑤心脏和血管有内分泌功能
3.心房和心室之间:房室瓣
心室与主动脉、肺动脉之间:半月瓣
4.心动周期:心房或心室每收缩和舒张一次构成的一个机械活动周期
5.心率:每分钟心动周期的次数正常人安静时的平均心率75次/分钟≈0.8s
6.心动周期分为收缩期和舒张期
舒张期>收缩期心房收缩>心室收缩,才能保证正常供血
7.心率加快时,心动周期有什么变化?
答:心率加快心动周期持续的时间将缩短,收缩期和舒张期均缩短,其中舒张期的缩短更明显
8.心率加快为什么对心脏不利?
答:心率加快心动周期缩短,舒张期时间缩短,不利于心室血量充盈、心室休息
9.为什么房颤是对心室充盈量影响不大?
答:心房收缩期心室充盈量占25%,所以室颤比房颤严重
10.心脏的泵血过程:分7个时期
㈠心室收缩期
⑴等容收缩期:压力:房压< 室压 <主动脉压
瓣膜:房室瓣关、半月瓣关
血流:不进不出、容积不变
历时:0.05s
特点:①心室第一次密闭
②室内压升高最快
③心室容积最大且不变
⑵快速射血期:压力:房压< 室压 >主动脉压
瓣膜:房室瓣关、半月瓣开
血流:心室→主动脉
历时:0.1s
心室压最高
⑶减慢射血期:压力:房压< 室压 <主动脉压
瓣膜:房室瓣关、半月瓣开
血流:心室→主动脉
历时:0.15s
㈡心室舒张期
⑷等容舒张期:压力:房压< 室压 <主动脉压
瓣膜:房室瓣关、半月瓣关
血流:不进不出、容积不变
历时:0.06~0.08s
特点:①心室第二次关闭
②室压降低最快
③容积最小且不变
⑸快速充盈期:压力:房压> 室压 <主动脉压
瓣膜:房室瓣开、半月瓣关
血流:心房→心室
历时:0.11s
心室压最低
特点:末室内压最低,进入心室的血量量占心室总充盈量2/3
⑹减慢充盈期:压力:房压> 室压 <主动脉压
瓣膜:房室瓣开、半月瓣关
血流:心房→心室
历时:0.22s
㈢心房收缩期心室充盈量占25%左右
11.评价心脏功能的指标
⑴一侧心室一次收缩射出的血量为每搏输出量,称搏出量;不全面评价
⑵每分钟一侧心室射入动脉的血量称为每分输出量,为心输出量;不全面评价
心输出量=每搏输出量×心率
⑶在单位时间内,以个体体表面积(㎡)计算的心输出量,称为心指数;分析比较不
同个体的心功能指标
⑷每搏输出量占心室舒张末期容积的百分比,称射血分数;较为全面的指标
正常成年人安静时约为55%--65%
⑸心室收缩一次所做的功,称为搏功;相对最为全面的指标
搏功×心率=每分功右心室做功为左心室做功的1/6
⑹心脏泵血功能储备是指心输出量随机体代谢的需要而增加的能力,又称心力储备包括搏出量和心率储备
12.影响搏出量多少的因素:前负荷、后负荷、心肌收缩能力
前负荷=心室舒张末期的充盈量;后负荷=主动脉血压
13.在一定范围内(40--180次/分钟)心率与心输出量呈正变关系
心率过快,心舒期过短,心室充盈量减少,心输出量减少
14第一心音:心室舒张的开始;房室瓣关闭
第二心音:心室收缩的开始;半月瓣关闭
在一定范围内(40~180次/分钟)心率与心输出量呈正变关系
15.心肌细胞:自律细胞(静息电位稳定)、非自律细胞(动作电位不稳定)
快反应细胞、慢反应细胞
16.快反应非自律细胞(心室心肌细胞、心房肌细胞);快反应自律细胞(房室束及其分支、浦肯野细胞);慢反应自律细胞(窦房结P细胞);慢反应非自律细胞(只存在于房室交界的结区)
17.非自律细胞的动作电位0、1、2、3、4
⑴0期:除极化过程钠离子内流
⑵1期:快速复极初期钾离子外流
⑶2期:缓慢复级期(平台期)钙离子内流、钾离子外流
⑷3期:快速复级末期钾离子外流
⑸4期:静息期
18.自律细胞的形成机制:
⑴窦房结P细胞:无一二期,4期由钾离子外流、钠离子内流、钙离子内流形成
⑵浦肯野细胞:第4期的形成,是钾离子外流进行性衰减和钠离子内流进行性增强
19.心肌的生理特性包括电生理特性(兴奋性、自律性、传导性)机械特性(收缩性)
20.兴奋性:保证心脏舒缩交替→保证射血功能的正常进行
心肌细胞的动作电位长=整个收缩期+舒张早期
有效不应期、相对不应期、超长期
期前收缩及代偿间歇证明了:期前收缩有自己的有效不应期
21.影响心肌自律性的因素:①4期自动除极化速度
②最大复极电位水平
③阈电位水平
22.影响心肌传导性的因素:①0期除极化的速度和幅度
②邻近未兴奋部位细胞膜的兴奋性
23.收缩性的特点:①不产生强直收缩
②“全或无”式收缩
③依赖细胞外液的钙离子
24.收缩压为100~120mmHg;舒张压为60~80mmHg
25.影响动脉血压的因素:①搏出量②心率③外周阻力④主动脉和大动脉的弹性贮器作用
⑤循环血量与血管容积的百分比
26.影响静脉回心血量的因素:①循环系统平均充盈压②心肌收缩力量③体位和体重
④骨骼肌的挤压作用⑤呼吸运动(呼气时静脉回心血量减少;吸气时静脉回心血量增加)
28.影响组织液生成的因素:
(1)毛细血管血压:右心衰竭,毛细血管血压升高组织液生成量多
(2)血浆胶体渗透压:营养不良、肝脏和肾脏疾病,血浆蛋白生成较少或丢失增多,血浆胶体渗透压降低,组织液生成增多引起组织水肿
(3)毛细血管壁通透性:烧伤时毛细血管壁的通透性增大血浆蛋白渗出,组织液胶体渗透压升高出现局部水肿
(4淋巴液回流
29.心脏接受心迷走神经和心交感神经的双重支配
30.心迷走神经释放乙酰胆碱呈负性变时变力变传导(心率心肌房室束↓)
心交感神经释放去甲肾上腺素呈正性变时变力变传导
31调节心血管活动的基本中枢位于延髓
32颈动脉窦和主动脉弓是压力感受器;颈动脉体和主动脉体是化学感受器
33.肾上腺素是强心药;去甲肾上腺素是升压药
34.血管紧张素Ⅱ具有强烈的缩血管
作用
呼吸
1.呼吸由三个连续的环节共同完成:外呼吸、气体在血液中的运输、内呼吸(组织换气)
2.外呼吸包括肺通气和肺换气
3.肺通气的直接动力:肺泡内气体压力与大气压差
原动力:呼吸运动
4.呼吸运动时,吸气运动是主动过程;平静时呼气运动是被动过程;用力呼吸时呼气运动是主动过程
5.肺泡表面活性物质的作用机制
吸气时→肺泡表面积减小→表面活性物质分散→降低表面张力的作用减弱→表面张力相对增大→肺泡的回缩力增强→肺泡不至于涨破;反之亦然呼气时
6肺泡表面活性物质的作用:能降低肺泡液—气界面的表面张力
7生理意义:有助于维持肺泡的稳定性、防止液体进入肺泡、降低吸气阻力,减少吸气做功8.平静呼吸时,胸廓牵引向内,弹性阻力向外,是吸气的动力,呼气的阻力
用力呼吸时,胸廓牵引向外,弹性阻力向内,是吸气的阻力,呼气的动力
9潮气量:每次呼吸时吸入或呼出肺的气体量,平均500ml
10.肺活量:指一次用力吸气后,从肺内所能呼出的最大气体量,是潮气量、补呼气量、补吸气量之和
11.深吸气量:平静呼气末在做最大吸气时所能吸入的气体量,是潮气量加补吸气量之和
12..用力呼气量(时间肺活量):指一次用力吸气后,一定时间内所能呼出的最大气体量占肺活量的百分比
13.肺通气量:是指每分钟吸入或呼出的气体量,等于潮气量乘以呼吸频率
14.最大随意通气量:是指最大限度地进行快而深的呼吸,每分钟吸入或呼出的气体量,它反映了单位时间内呼吸器官发挥最大潜能之后,所能达到的最大通气量
15.通气贮量百分比:最大随意通气量与平静通气量之差,占最大随意通气量的百分比
16.生理无效腔和解剖无效腔;动物实验是解剖无效腔
17.深而慢的呼吸有利于进行气体交换
18.通气/血流比值:是指每分钟肺泡通气量和每分钟肺血流量之间的比值
血管收缩其比值增大;支气管收缩比值减小
19.100ml血液中Hb(血红蛋白)所能结合的最大O2量称为Hb的氧容量
20. Hb氧含量占氧容量的百分比为Hb氧饱和度
21. 氧分压和Hb氧饱和度的关系曲线称为氧解离曲线
22. 氧解离曲线右移,表明Hb和O2的亲和力降低,有利于O2的释放;氧解离曲线左移,
表示Hb对O2的亲和力增强,不利于O2的释放
23. 影响氧解离曲线的因素:pH和P CO2 温度2,3-二磷酸甘油酸
24. 延髓是呼吸的基本活动中枢
25. P co2对呼吸运动的调节:CO2是调节呼吸运动的最重要的生理因素;中枢和外周化学
感受器都可以,主要通过中枢调节
H+ 浓度:中枢和化学都可以,主要通过外周化学感受器
P O2缺氧对呼吸的兴奋作用是通过外周化学感受器
26. 肺扩张或缩小能引起呼吸的反射性变化称牵张反射
27. 给兔注射无效腔,呼吸的变化及原因?
加深加快,解剖无效腔增多,肺泡通气量减少,P co2升高,P o2降低,刺激中枢和外周化学感受器
消化和吸收
1.大分子物质结构复杂,分子量大,不能通过消化道粘膜,必须先在消化道内加工分解成相应的可被吸收的小分子形式,称为消化
2.分解后形成的小分子物质及食物中的小分子营养物质通过消化道粘膜进入血液和淋巴循环的过程,称为吸收
3.消化道平滑肌收缩和动作电位的频率有关
4.促胃液素作用:促进胃液分泌和胃的运动,促进胰酶和胆汁的分泌
5.胃液的成分:盐酸、胃蛋白酶原、内因子、粘液
6.内因子缺乏导致巨幼红细胞贫血
7.抑制胃液分泌的因素:盐酸、脂肪、高张溶液等
8.胃的运动形式:紧张性收缩、容受性收缩、蠕动
9.胰液是最重要的消化液;其成分包括碳酸氢盐、胰淀粉酶、胰脂肪酶、胰蛋白酶原和糜蛋白酶原
10.胆汁由肝细胞分泌
11.小肠液中肠致活酶可以激活胰蛋白酶原
12.小肠的运动形式:紧张性收缩、分节运动、蠕动
13.大肠的运动形式:袋状往返运动、分节或多袋推进运动、蠕动(婴儿是集团蠕动)
肾的排泄功能
1.肾单位是肾的基本单位;肾单位由肾小体和肾小管组成
肾小球(毛细血管球)
肾小体
肾小囊(内层、囊腔、外层)
近曲小管
肾单位近端小管
髓袢降支粗短
髓袢降支细短
肾小管髓袢细段
髓袢升支粗短
髓袢降支粗短
远端小管
远曲小管
2.近球小体由球旁细胞(分泌肾素)、球外系膜细胞、致密斑
3.肾血流量调节包括自身调节(包括肌源调节、管-球反馈)和神经体液调节
4.尿生成包括:肾小球的滤过功能、肾小管与集合管的选择性重吸收功能、肾小管与集合管的分泌与排泄功能
5.单位时间内(每分钟)两肾生成的超滤液量,称为肾小球滤过率
6.肾小球滤过率和肾血浆流量的比值,称为滤过分数
8.影响肾小球滤过的因素:①肾小球毛细血管血压②血浆胶体渗透压③囊内压④肾血浆流量
⑤滤过膜的通透性和面积
大失血时,毛细血管血压下降,滤过率降低;快速大量输血,血浆胶体渗透压下降,滤过率降低;结石、肿瘤时,囊内压升高,滤过率下降;中毒性休克,血流量减少,滤过率降低;
滤过膜通透性机械屏障减弱(血尿),静电屏障减弱(蛋白尿)
9.主动重吸收中的继发性主动转运同向转运:Na+和葡萄糖逆向转运:Na+-H+
10.近端小管:在近端小管,NaCl的重吸收约占滤液总量的65%~70%
11.小管液中的HCO3-是以CO2的形式进行重新收的
12.正常肾糖阈为8.96~10.08mmol/L
13.尿中的K+主要由远曲小管和集合管分泌
14.同向转运体按Na+:2Cl-:K+的比例将Na+、Cl-、K+一起转入细胞内
15.渗透性利尿:由小管液溶质浓度增高引起的尿量增多的现象称为渗透性虑尿
16.肾内自身调节包括小管液中溶质浓度的影响、球-管平衡
17.醛固酮具有“保钠保水排钾”作用
18正常成年人每天的尿量约为1000~2000ml,平均1500ml左右:
2500ml为多尿、400ml为少尿、不到100ml为少尿
神经系统的功能
1.自主神经递质包括:乙酰胆碱和去甲肾上腺素
2.胆碱能受体可分为毒蕈碱受体和烟碱受体两类
3.阿托品是毒蕈碱受体的阻断剂
4.肾上腺素能受体分为:α受体和β受体
β受体主要有β和β受体两种亚型。
受体分布于心脏组织中
5.腺垂体是体内最重要的内分泌腺
6.幼年时生长素分泌不足为侏儒症、分泌过多为巨人症
成年后生长素分泌过多为肢端肥大症幼儿时期甲状腺分泌低下导致呆小症
8.甲状腺激素合成的主要原料是碘和甲状腺球蛋白
9.糖皮质激素的敏感性不同,满月脸、水牛背、躯干部、向心性肥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