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内涵及其目标的确定原则

合集下载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内涵及其目标的确定原则集团标准化小组:[VVOPPT-JOPP28-JPPTL98-LOPPNN]

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内涵及其目标的确定原则

内容摘要:全面建设小康社会是现代化建设第三个战略阶段中具有决定意义的发展阶段。其目标确定的思路和原则是,符合最新的发展理念,符合社会主义的基本原则,体现中国现代化建设的阶段性要求,借鉴国际经验,以及体现综合性、简洁性和可操作性的要求。

关键词:全面建设小康社会内涵目标原则

一、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内涵

在古代中国,小康社会是相对于大同社会而言的,指的是这样一种社会状态,在这个社会中,“老者亦帛食肉,黎民不饿不寒,……,仰足以事父母,俯足以畜妻子,乐岁终身饱,凶年免于死亡,……”。(《孟子·梁惠王上》)

在现代中国,小康社会是现代化进程中的一个必经阶段。根据上个世纪80年代邓小平同志和党中央的战略构想,中国的现代化可分为三个阶段:第一个阶段,到1990年国民生产总值比1980年翻一番,解决人民的温饱问题;第二个阶段,到2000年国民生产总值比1980年翻两番,人民生活达到小康水平;第三个阶段,到21世纪中叶,实现人均国民生产总值4000美元,达到中等发达国家水平,人民生活比较富裕,基本实现现代化。

在科学的战略指导和全体人民的共同努力下,1978~2000年,中国经济保持了年均%的快速增长,实现甚至超越了发展的总量目标和人均目标,人民生活整体上实现了小康。然而,由于中国人口众多,幅员辽阔;经济总量虽大,但人均水平仍处于世界的后列;虽有沿海地区的繁荣,但仍有内陆地区的萧疏;虽有少部分人的“琼楼玉宇”,但

仍有一些人的“茅屋草毡”,现在所达到的小康是低水平的、不全面的、发展很不平衡的小康。鉴于此,党的“十六大”提出了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战略目标。

“全面”是相对于“不全面”、“不均衡”和“低水平”而言的。全面建设小康社会之全面性体现在:第一,发展目标全面。它的目标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经济、政治、文化全面发展的目标,是与加快推进现代化相统一的目标。第二,覆盖范围广而无遗(不包括中国的港澳台地区)。从地域范围来看,包括中国内地的东、中、西部各省区;从人群范围来看,包括城市居民和农村居民,包括城市和农村中的各社会阶层。第三,全面参与。十六大报告指出,为全面建设小康社会,必须“坚持以信息化带动工业化,以工业化促进信息化,走出一条科技含量高、经济效益好、资源消耗低、环境污染少、人力资源优势得到充分发挥的新型工业化路子”。这条工业化道路的特征之一,是实现工业化过程中的广泛参与和普遍受益。第四,水平更高。相对于整体上已经实现的小康社会而言,将要建成的全面小康社会在人均GDP、居民收入、居民生活质量、居民享受的医疗和教育服务水平等方面,都具有更高的水平。

由上可见,全面建设小康社会是现代化建设第三个战略阶段中具有决定意义的发展阶段。其内涵是:以满足全体人民的物质和精神需求为出发点和落脚点,以科技进步为动力,以民主法制建设为保障,把中国建设成为一个物质相对丰富、文化充满活力、社会各阶层和谐共处的具有可持续发展能力的社会,为在本世纪中叶基本实现现代化奠定物质和制度基础。

●以满足全体人民的物质和精神需要为出发点和落脚点,就是说,一方面,一切发展都要围绕着“人”进行,都要为人类最终摆脱自然和非自然的“奴役”、实现物质和精神的彻底解放创造条件,其直接目的在于为人们提供健康而有益的工作,使之享有充裕的物质生活和愉悦的精神生活;另一方面,要使全体人民都有权和能够享有水平不同的发展成果。

●以科技进步为动力,就是说,经济增长要更多地依赖技术的不断进步,更少地依赖资本、资源(包括土地、水、能源矿产资源)和劳动力尤其是廉价资源和劳动力的大规模投入;经济发展要实现环境友好的目标,尽量减弱对于生态环境的破坏;参与国际竞争要更多地依赖自主创新能力,更少地依赖建立在低工资水平之上的价格优势。

●以民主法制建设为保障,就是说,扩大决策过程的民主参与,保证决策的公正性;加强决策实施过程的民主监督,保证决策实施的有效性;完善立法,严格执法,避免政策制定和实施的随意性,保证政策的透明性和可预见性;严肃吏治和法治,杜绝消极腐败现象,纯净社会风气。

●物质相对丰富,就是说,一方面,相对于物质极大丰富的共产主义社会而言,全面小康社会只是迈向这一社会的一个阶段;相对于整体上实现小康阶段而言,物质财富有较大幅度的增长;另一方面,相对于富国而言,人均物质产品尤嫌不足。

●文化充满活力,就是说,一方面,由科学精神、中华伦理和先进文化主导社会生活,国民精神积极、健康、向上、开放;另一方面,科技教育文化发达,精神产品丰富,国家创新能力不断增强。

●社会各阶层和谐共处,就是说,不同地区的居民、城乡居民和社会各阶层都能从发展中受益,收入差别或福利水平差距在可容忍的范围之内,各方面在共同利益的基础上实现合作。

●具有可持续发展能力,就是说,经济增长以科技进步为动力,人类的生产和消费活动以最小的环境代价进行,当代人需求的增长及其满足不以损害后代人发展的能力为代价。

●为在本世纪中叶基本实现现代化奠定物质和制度基础,就是说,〖JP〗为基本实现现代化,建立完善的基础设施体系,较为发达的产业和技术支撑体系,充分的人才储备,和完备的市场经济体制及其与之相适应的行政和法律制度。

二、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目标的确定思路与原则

(一)符合最新的发展理念

随着经济社会的发展和人类面临挑战的变化,人类的发展理念也在发生着演变。从时间上划分,近代以来,人类发展理念的演变经历了三个阶段:第一个阶段,认为发展即是经济增长。这一观点盛行于20世纪70年代之前;第二个阶段,认为发展是经济、社会、科技和人的全面发展之间互动和协调的过程,强调社会发展是人类发展不可或缺的重要方面。这一观点形成于20世纪70年代,传播于20世纪70和80年代;第三个阶段,认为发展是人口、资源、环境、经济、社会之间互动和协调的过程,强调人与自然、人与社会的协调,重视资源和环境对于人类发展的影响和制约。这一观点,即可持续发展观,形成于20世纪80年代后期,现已经被国际社会普遍接受,并成为影响世界各国发展的主流思想。

十六届三中全会在总结国内外经济社会发展尤其是改革开放以来中国经济社会发展经验的基础上,提出了市场经济条件下中国经济社会发展所应坚持的发展观,和“五个统筹”的发展要求。

中国全面建设小康社会是在这一时代背景下提出,并将在这一时代推进,其指标体系的设计必须充分体现最新的发展理念。

(二)符合社会主义的基本原则

中国曾经是积贫积弱的半封建、半殖民地国家,在共产党的领导下,中国人民历史地选择了社会主义道路。社会主义的本质,“是解放生产力,发展生产力,消灭剥削,消除两极分化,最终达到共同富裕(见《邓小平文选(第三卷)》第373页)。”逐步实现共同富裕是社会主义的最基本的原则之一。坚持社会主义原则,一方面,要从总体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