思维的批判性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思维的批判性
思维的批判性是不仅善于评价和批判他人、他事,而且更善于评价和批判自己的一种智慧品质。
具有思维批判性的人,不仅能够严格地考察、分析和检查别人的行为和思想,实事求是地作出评价,判断出是非和正误,更能严格地分析和检查自己的思想和行为是否符合实际,发现错误,及时纠正。
具有思维批判性的人,在处理问题时,总是以客观实际情况和实践作为检验的标准,实事求是地考虑正反两方面的条件,坚持真理,放弃谬误。
相反,缺乏思维批判性的人,则自以为是,主观自恃,或者人云亦云,随波逐流。
思维批判性也是一切有作为、有成就者必备的智慧品质。
我国著名的数学家华罗庚,未上大学,坚持自学数学,19岁时,他敢于向权威挑战,指出当时数学方法中的错误。
他在上海的《科学》杂志上发表了《苏家驹之代数的五次方程解法不成立的理由》的论文,大胆指出了苏家驹教授的方法错误。
他的论文引起了我国当时数学界的重视。
在学习中,在科学上常常存在一种思维的惰性力量,把已有的教材和学说当成不可变的真理,严重地束缚着人们的创造力。
具有思维批判性的人,在学习中要敢于有批判和怀疑精神,敢于怀疑传统的理论和方法,敢于标新立异。
我国杰出的科学家李四光曾说过:“不怀疑不能见真理。
所以我很希望大家都取一种怀疑的态度,不要为已成的学说压倒”。
李四光就是敢于怀疑的典范。
当国内外地质学权威判定中国第四纪无冰川时,年轻的李四光竟然提出中国存在第四纪冰川。
本世纪二、三十年代美孚油行在中国钻探石油失败,“中国贫油论”盛行一时,李四光通过大量研究指出:“美孚的失败并不能证明中国没有油田。
”根据李四光提出的理论,中国陆续发现了大庆、胜利、任丘等一个个大油田该陷入被动了。
”二、思维品质的培养
思维品质的培养,也是思维能力的培养,是特别重要的问题。
思维能力是智力结构的核心。
它在认识活动、学习活动中起着主导的、决定性的作用。
具有高度的思维品质就是学会了如何学习,终生受益。
…
它在整个教育新观念中的重要性外,更是由于在日新月异的信息社会里,批判性思维能力的获得具有重要的现实意义。
众所周知,在信息社会里,信息是首要的资源,然而,信息不断增长,我们面对的是一个信息海洋。
这些信息未必对我们都十分有意义和价值,并且我们的时间是有限的。
这意味着,我们要想获得成功,就必须有选择性地获取信息,对信息进行适当的评价,然后作出决策。
面对各种扑面而来的信息、各种可选的解决问题的方案以及他人的不同意见,我们都必须作出适当的评价。
在现实生活中,如果离开了独立的批判性思维,我们就可能被信息的汪洋大海所淹没;被各种似是而非的解决方案所迷惑;被他人别有用心的真实谎言所误导。
正因为如此,无怪乎人们把批判性思维列为未来社会的公民必须具有的五大技能之一,另外四项技能是处理信息的能力、解决问题的能力、学习能力以及全球意识[8]。
1.惯性思维
2.思维创造性
3.见解
4.基于理论和实践基础
思维的批判性是指:思考问题时不受别人暗示的影响,能严格而客观地评价、检查思维的结果,冷静地分析二种思想、一种决定的是非利弊【1].具有这种思维另质的人,不仅关注事物的结论,而更注重得出这种结论的原由、根据.思维的批判性受思维的独立性、严密性、灵活性的制约,即思维的批判性往往是以独立思考为前提,严格于事物发展们合理性,力求严密、准确地反映事物的本来面目,同时又经常自身检验,灵活地处理问题,检验假设,去伪存真·因而,我们强调加强思维批判性品质的训练,对培养其它思维的优良品质,如独立性、灵活性等,也有很好的的促进作用.’.训练学生的思维批判性,不应局限于辨析命题的对与错,而应是多角度、多侧面,全方位训练.依个人的实践体会,例述如下几种方式或途径:
一、批判性思维是一种驾驭知识的能力
二、批判性思维是广义的创造性思维
批判性思维与创造性思维有着密切联系,两者从某种意义上说是二而一的关系。
首先,创造性思维必以批判性思维为前提。
没有批判性思维,就没有创造性思维。
这是由创造性思维的本质特征所决定的。
所谓创新思维,是指人类在探索未知领域的过程中,充分发挥认识的能动作用,突破固定的逻辑通道,以灵活、新颖的方式和多维的角度探求事物运动内部机理的思维活动。
它是复杂多样的人类思维模式的一种[1]。
对于人类思维的活动方式,从不同的角度着眼可概括出不同的思维模式。
前者从一固定的前提出发,遵照思考者惯常的推论定势,一直往下推衍,直至获得结论。
后者无固定的推论前提,当思考者从原有观点出发,推不出所期望的结论时,他便尝试以其他观点为推论前提,探寻认识事物、解决问题的新途径、新角度。
这种以变换观点、变换前提为特征的思维就是创新思维[2]。
创新思维的本质在于“新”,而不是重复,不是墨守成规。
创新思维体现出来的创造力,即是首创事物的能力。
包括构思新思路、创作艺术新形象、设计新产品、发明新技术、勾勒新图样、制定新规划等。
离开“新”,就谈不上创造力,当然也就无所谓创新思维。
创新思维具有五方面基本特征: (1)独立性。
即与众不同,独具卓识。
在创新思维活动中,“怀疑因子”和“抗压性因子”是构成独立性的关键。
前者促使思维者敢于对人们“司空见惯”或“完美无缺”的事物提出疑问;后者促使思维者力破陈规,锐意进取,勇于向旧的传统和习惯挑战。
另外,主动否定自己,打破“自我框框”的“自变性因子”也是独创性的一个重要条件。
(2)连动性。
亦称联想性,即“由此及彼”的思维能力。
通常表现为:纵向连动,即发现一种现象后,立即深入一步,探究其产生原因;逆向连动,即看到一种现象后,立即联想其反面;横向连动,即发现一种现象后,随即联想到特点与之相似、相关的事物。
(3)多向性(发散性)。
即善于从不同的角度想问题。
或表现为“发散机智”,即在一个问题面前提出多种设想、多种答案;或表现为“换元机智”,即灵活地置换影响事物的质和量的若干因素,从而产生新思路;或表现为“转向机智”,即思维在一个方向受阻时,立即转向另一个方向;或表现为“创优思维”,即在多种答案中用心寻找最优答案。
(4)跨越性。
即思维超出常规:或跨越时间进度,省略思维步骤,加快思维的前进性;或跨越转换角度,省略一事物转化为他事物的思维步骤,加大思维的跳跃性、灵活性。
(5)思维的综合性。
表现为创新思维中的思维统摄能力、智慧杂交能力和深刻洞察力。
通过这些能力,创新思维能把大量概念、事实和观察材料综合在一起,加以概括整理,形成科学概念体系;能通过对前人智慧宝库中的精华的巧妙结合,形成新的认识成果。
创新思维以“奇”、“异”制胜,而无论是“奇”还是“异”都是一种批判性思维能力的体现,如果没有对已有认识成果的质疑、批判;没有对新思想、新观点的分析、论证,就谈不上创新。
正是从这个意义上说,批判性思维是创造性思维的前提。
而且,批判性思维在创造性思维中的作用还不至此。
创造性思维过程是一个不断发现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过程。
创新始于问题的提出,终于问题的解决。
曾有不少人对创新发展进程的结构模式进行过有益的探第4期贺善侃:批判性思维和认知活动15新思维,即直接基于逻辑思维方法的创新思维。
例如作为纯粹逻辑方法的演绎和归纳本身就具有创新功能:演绎外推可以进入人类未考察过的未知领域,归纳明显地具有探索未知的性质。
而创造法也往往以逻辑进程为基础。
许多创造法好似遵循逻辑步骤,但又不是机械地重复一般的逻辑推导,而是巧妙地运用逻辑规则,在看来不相关的事物间大胆地比照类推,从而激发创见。
我们把这种创造法称作逻辑创造思维法。
诸如,依据演绎逻辑的逆向思维法、置换思维法、移植思维法、离散思维法等或依据“思维倒转”的逻辑运用背逆常规的逻辑推导和技术以实现创新;或依据“改变结构以引起质变”的逻辑替换元素,变换组合,形成创新;或依据对象间的相通性、统一性实现科学概念、技术手段和功能的移植、渗透,实现创新;或依据整体与部分的辩证关系,通过复杂系统的分化,开辟解决复杂问题的新思路。
依据类比推理的模拟
思维法、联想创新法等则或仿照一定的原型设计出类似动作、结构、行为;或由对象间的相似性触发联想,举一反三,提出解决问题的新思路或设计出新产品。
在此,逻辑思维法是创新思维得以展开的重要途径。
以往,人们往往忽视逻辑方法在创新思维中的重要作用,甚至把它与创新思维完全对立起来,这其实是片面的。
创造思维法是一种探索性、发散性的越轨思维方法。
它不拘泥于既成的逻辑步骤,不从已有的知识出发进行推导,而是大胆创新,突破常规,寻求新的答案。
无论是逻辑性的创新思维还是非逻辑性的创新思维方法都离不开质疑、分析、论证、推断等批判性思维能力;也无不需要敏捷、机智的思维品格和丰富的想像力。
这是批判性思维能力在创新思维的激发机制及具体实现进程中的表现。
创新思维是多种思维方式和方法“总体综合”的结果。
在创造性思维中,既有逻辑思维的理智,又有形象思维的勾画,还有灵感思维的直觉;既有作为逻辑思维方法的类比、分析、综合和演绎等,又有非常规思维方法的发散、收敛、统摄等。
离开贯穿于其中的批判性思维,人类的认识活动势必肤浅、人类的认识活动只能平淡无奇,无所创新。
创造性思维中的批判性思维具体表现为求异质疑能力、探求新知能力和综合推理能力,求异质疑能力的主要作用在于发现问题;探求新知能力的作用主要在于多角度探寻解决问题的途径;综合推断能力的作用则在于检验新观点、完成新理论、新设计、新产品等新成果。
批判性思维是创造性思维的催化剂、原动力。
可以说,创造性思维是广义的批判性思维。
不同判断,提出不同意见,这是经常发生,毫不足怪的;在人们的认识过程中,不同意见总是纠缠着、矛盾着,难解难分;人们通过批判性思维,在不同意见的争论中,经过逻辑论证、实践检验,互相补充,互相启发,才能明辨是非,找到解决问题的途径。
这里所说的“意见争论”,正是贯穿于人们认识发展过程中的批判性思维。
从意见到思想理论,是人们认识深化的必然过程。
所谓意见,是未经充分逻辑论证和实践检验的阶段性认识成果。
柏拉图认为,意见“既不是知识,也不是无知”,“乃是比知识暧昧,但是比无知明确的东西”,“是介于知识与无知二者之间的东西”。
从认识论特征分析,意见具有如下特征: (1)多层次性。
在认识过程中,它可表现为感性经验、知性判断、初步的理性综合;(2)多元性。
对同一对象,由于认识主体的立场、观点、方法不同,反映的层次和侧面不同,可有多种意见并存,这些意见在实践中证实或根据需要取舍之前,都有存在的理由;(3)私见性。
它属于特定认识主体的“主观见识”,尚未取得普遍性品格,即使是某种真理性或有效性的意见,也还没有得到社会的普遍认同,尚未成为共识;(4)待验性。
它作为阶段性认识成果,是对问题的探索性、尝试性解决,缺乏严密的逻辑论证,未经过实践检验[5]。
可见,对于意见这种认识的“半成品”,必须进行批判性的考察、论证、检验,而对各种意见的考察、论证、检验,就是对各种意见的比较,其中难免有冲撞、质疑。
这一整个过程,就是“意见争论”的过程。
意见争论在认识过程中具有重要作用,它是达到真理的必经环节,也是形成辩证思维的必经环节。
在意见的矛盾斗争中还包含着观点的斗争。
观点是带一贯性的看法,是贯穿于意见之中,统摄着各种意见的。
在人们的认知过程中,有两种不同的观点或态度:一是实事求是的态度;一是主观盲目的态度。
批判性思维提倡实事求是态度,主张虚心听取不同意见,不怀成见地开展自由讨论,像荀子所说的“以学心听,以公心辩”,这样,真理就会越辩越明。
从这个意义上说,批判性思维是纠正错误、探索真理的思想武器。
主观盲目的态度为批判性思维所不容。
如果采
取主观盲目的态度,总是坚持自己的意见,不肯虚心考察、分析,就有可能把自己的一点成见片面加以夸大,就会犯形而上学的错误。
从这个意义上说,批判性思维符合辩证思维的本性。
辩证法的本质就是批判的、革命的。
我们应从辩证思维的高度来认识批判性思维,而不能仅把批判性思维与普通逻辑思维或日常思维相联系。
惯性思维又叫常规思维或顺势思维,决策学中把它称为基本假设思维。
这种思维是指行为主体在处理一个问题,看待一件事情,评价一个人的时候,常常用以往的知识、经历、经验和直觉,不由自主地对问题的原因或结果直接作出条件性的判断,这样的判断在学术上就是所谓的“已知障”,即受到虚假事实的障碍而形成的思维定势。
受惯性思维束缚的人,往往以一孔之见对眼前发生的事件进行处理,用主观和偏见来代替系统、全面、辩证的思维,就没有不出差错的,甚至有些差错会导致重大的挫折和失败。
然而,如果能够巧妙反用对方的惯性思维,将计就计,就能够转弱为强,出奇制胜,这在指挥战争中不乏其例。
在我们的实际工作和生活中,一方面要注意随时消除惯性思维对自己的影响,另一方面也要善于反用惯性思维来调整自己思考问题和解决问题的思路,做到“以其人之道,还治其人之身”,赢得主动是完全可以实现的。
思维定势又称“习惯性思维”,是指人们按习惯的、比较固定的思路去考虑问题、分析问题,表现为在解决问题过程中作特定方式的加工准备。
它阻碍了思维开放性和灵活性,造成思维的僵化和呆板。
这使得人们不能灵活运用知识,创造性思维的发展受到阻碍。
思维定势从另一个角度讲,也可以说思维定势是思维的惯性,或思维的惰性。
在人的思维能力上是一种重要的表现,是人通过不断的学习和实践累积下来的经验和形成自己独有的对世界、对客观认识、认知的规律、途径。
所以思维定势具有明显的个体性。
思维定势的作用
(一)思维定势的积极作用
思维定势对于问题解决具有极其重要的意义。
在问题解决活动中,思维定势的作用是:根据面临的问题联想起已经解决的类似的问题,将新问题的特征与旧问题的特征进行比较,抓住新旧问题的共同特征,将已有的知识和经验与当前问题情境建立联系,利用处理过类似的旧问题的知识和经验处理新问题,或把新问题转化成一个已解决的熟悉的问题,从而为新问题的解决做好积极的心理准备。
具体地说,在问题解决中,思维定势主要包括以下三方面内容:
1、定向解决问题总要有一个明确的方向和清晰的目标,否则,解题将会陷入盲目性。
定向是成功解题的前提。
2、定向方法是实现目标的手段,广义的方法泛指一切用来解决问题的工具,也包括解题所用的知识。
不同类型的问题总有相应的常规的或特殊的解决方法。
定向方法能使我们对症下药,它是解题思维的核心。
3、定势解决问题是一个有目的、有计划的活动,必须有步骤地进行,并遵守规范化的要求。
思维定势是一种按常规处理问题的思维方式。
它可以省去许多摸索、试探的步骤,缩短思考时间,提高效率。
在日常生活中,思维定势可以帮助我们解决每天碰到的90%以上的问题。
但是思维定势不利于创新思考,不利于创造。
(二)思维定势的消极作用
思维定势对问题解决既有积极的一面,也有消极的一面,它容易使我们产生思想上的防性,养成一种呆板、机械、千篇一律的解题习惯。
当新旧问题形似质异时,思维的定势往往会使解题者步入误区。
大量事例表明,思维定势确实对问题解决具有较大的负面影响。
当一个问题的条件发生质的变化时,思维定势会使解题者墨守成规,难以涌出新思维,作出新决策,造成知识和经验的负迁移。
提出问题和结论
参考文献
1.刘儒德,论批判性思维的意义和内涵,高等师范教育研究,2000第十
二卷第一期
2.美M.Neil Browne,Stuart M.Keeley著,赵玉芳,向晋辉等译,学会提问
-批判性思维指南,中国轻工业出版社,第七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