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0高中化学竞赛-有机化学:天然产物01总论(绪论、生物合成)(共51张PPT)
合集下载
相关主题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17
➢吗啡:从1806年发现,直至1925年确 定结构,1952年人工合成,总共花了 150年
➢利血平:1952年发现,1956年确定结
构并合CH成3 ,前后仅用了4年
N 17
16 D
MeO
10
91 11 15 14 NhomakorabeaH
8
. HC l .3H2O
2
A
B
12
13 C
7
3
4E 5 6
H
HO
O OH
N N
双黄连/参脉
口服液
生脉
颗粒剂 板蓝根
难溶于水——片、胶囊、滴丸等
制剂工艺优化——有效成分的理化性质
制剂稳定性——有效成分的理化性质——合适PH、适当包装
27
3、提高中药及制剂的质量:
以有效成分、有效部位、大类成分、有 毒成分为指标,多种分析手段
—如连翘以HPLC法用连翘苷做限量指标;
中药指纹图谱技术
德罗逊 (Derosen) 斯托勒 (Sertürner)
1803 ~ 1806
吗啡(鸦片)
CH3
N 17 16 D
10
9
1 11 15 14
H
8
. HC l .3H2O
2
A
B
12
13 C
3
4E 5 6
7
H
HO
O
OH
14
• 1818 士的宁碱; 1820 咖啡因,奎宁 • 1826 氯化血红素; 1828 烟碱;尼古丁 • 1831 阿托品 ; 1833 乌头碱 • 1832 胡萝卜素; 1885 麻黄碱 • 1901 肾上腺素; 1910 维生素B1 • 1928 青霉素等。 • 吐根碱、士的宁、秋水仙碱、小檗碱、可卡因
21
天然药物的合成研究蓬勃发展
例如:植物抗癌药物紫杉醇的全合成.
O
C6H5 O
18
R1O 10
11
9
O19
OH
R
2'
12
N 3' 1' O 13 15
H OH
14 1
HO
2
17
16
H
8 3
7
H
4
6 5
20
O
C6H5
O AcO
O
现代分离分析设备、新材料、新试剂、新技术 的引进
22
4、我国天然药物研究发展现状
1、定义与研究内容
定义:运用现代科学理论与方法研究 天然药物中化学成分的一门学科。
5
研究内容
天然药物的化学成分(主要是生理活 性成分或药效成分)的:
➢ 结构特点 ➢ 理化性质 ➢ 提取分离方法 ➢ 结构鉴定 ➢ 主要类型化学成分的生物合成途径。
6
2、天然药物的来源
天然药物
植物:87%,如人参、银杏、苷草等 动物:12.3%,牛黄、鹿茸等 矿物:0.6%,石膏、朱砂等 微生物等
7
二、天然药物化学的简要发展历程
1、天然药物中化学成分的分类 有效成分:
在天然药物中具一定的生物活性,能代 表天然药物临床疗效的单一化合物。 无效成分:
与有效成分共存的无生理活性的其它成分
8
麻黄:
有效成分——左旋麻黄素 有平喘、解痉作用
无效成分——挥发油、淀粉、树脂等
甘草:
有效成分——甘草酸有抗炎、抗过敏、治疗 胃溃疡作用
34
明日抗癌之星—番荔枝内酯
(CH2)9 O
HO
O
OH OH
O
O
35
36
第二节 生物合成
37
38
一、一次代谢和二次代谢
糖、蛋白质、脂质、核酸等对植物 机体生命活动必不可少的物质,称为一 次代谢产物;
这些物质产生过程对维持植物生命 活动来说是必不可少的过程,且几乎存 在于所有的绿色植物中,称为一次代谢;
1、天然药物化学的定义及研究内容 2、有效成分、有效部位的概念 3、各类天然产物的主要生物合成途径
50
51
③不少天然活性化合物,因为存在某些缺陷, 本身并无直接开发利用的前途。
30
① 青蒿: 青蒿素 二氢青蒿素 蒿甲醚等。
H OO
O
H
H O
H
O
31
②古柯叶中分离的古柯碱:局部麻醉,但毒性 较大,合成了普鲁卡因:结构简单,毒性低
N
O
O O
O
H2N
O N
O
32
今日抗癌之星—紫杉醇
O
C6H5 O
18
R1O 10
等生物碱也是在19 世纪发现的。
“生物碱的研究是天然药物化学发展的开端”
15
20世纪50年代,治疗高血压药利血平 与抗癌药物长春新碱
抗癌新药紫杉醇、喜树碱问世
70年代,我国发现的抗疟新药青蒿素 引起了国际对中药研究的重视。
(3)快速发展: 近三十年,由于各种色谱技术及波
谱技术的进步及广泛应用,天然药物化 学的发展取得了显著进步。
MA) (5)氨基酸-莽草酸途径(A.A-SA)47
三、了解生物合成途径的意义
天然化合物进行结构分类或推测天然化合物 的结构
植物化学分类学以及仿生合成等学科的发展 有指导意义
—在三角叶薯蓣的愈伤组织培养过程中加入适量 胆固醇,薯蓣皂苷元的含量可以由植物干重的 1.5%提高到2.5%。
48
小结
28
4、扩大药物新资源
植物化学分类学原理: 亲缘关系近的植物含有相同或相似的化学
成分 黄连素:黄连——小檗科、防己科、芸香
科植物
29
5、创制新药
①从天然药物中研制开发新药(包括先导化合 物的结构修饰与改造、全合成),是学习 天然药物化学的主要目的。
②来源于天然的先导化合物很有希望成为治疗 疑难病症的新药;
功效:发汗散寒、宣肺平喘、利水消肿 物质基础:麻黄碱—肾上腺素样作用
收缩血管、兴奋中枢—发汗
麻黄去甲麻黄碱—松弛支气管平滑肌——平喘
伪麻黄碱——升压、利尿—消肿
26
2、改进剂型、提高疗效: 丸散膏丹→注射剂、滴丸、口服液、冲剂等;
剂型选择
——有效成分的溶解性、酸碱性、挥发性、稳定性等
水溶性好——注射液
.例如:从50万只蚕蛾中得到12mg有 效成分蚕蛾醇. 又如: 从500kg蚕蛹中才分离
出25mg结晶的蜕皮激素
20
3、结构鉴定水平空前提高
核磁共振、质谱及X-射线单晶衍射 在设备、性能及测试技术方面大幅度改 善。 样品用量从几百毫克几克到几毫克
例如:沙海葵毒素,平均分子量达2680, 分子式为C129H223N3O54,其中有64个C*
➢ 关于天然产物的学术交流日渐活跃
24
➢ 世界各地加强天然药物研发的投入
1983-1994年,上市522种新药,44%天然来源 1984-1995,FDA,31种抗癌新药,61%天然来源
93种抗感染新药,63%天然来源
25
三、学习天然药化的目的和意义
1、探索中药防病治病的机理:研究体内吸收、 分布、排泄,进一步研究结构与活性的关 系;
2020高中化学竞赛
有机化学 天然产物
第一章 总论
(introductions)
2
本章内容
第一节 绪 论 第二节 生物合成 第三节 提取分离方法 第四节 结构研究法
3
第一节 绪论
一、天然药物化学研究内容 二、天然药物化学的简要发展历程 三、学习天然药化的目的和意义
4
一、天然药物化学的研究内容
45
(五)复合途径
结构稍为复杂的天然化合物,其分子中 不同部位将来自于不同的生物合成途径。
46
常见的复合生物合成途径
(1)醋酸-丙二酸-莽草酸途径(AAMA-SA)
(2)醋酸-丙二酸-甲羟戊酸途径(AAMA-MVA)
(3)氨基酸-甲羟戊酸途径(A.A-MVA) (4)氨基酸-醋酸-丙二酸(A.A-AA-
42
(二)甲戊二羟酸途径(MVA途径)和脱 氧木酮糖磷酸酯途径
甾体及萜类化合物由此途径生成。萜类化 合物是由异戊二烯单位头-尾或尾-尾相接生成 的天然产物,按其聚合的异戊二烯单位数目可 分为半萜、单贴、倍半萜、二萜、二倍半萜、 三萜、四萜和多聚萜。
43
(三)莽草酸途径
芳香氨基酸类、苯甲酸类(C6- C1)和苯乙 烯酸(C6- C2)类化合物由此途径合成,并通 过此途径进一步可以合成木脂素类、苯丙素类 和香豆素类等(C6- C3) 单位的化合物。
径(MVA途径) (三)莽草酸途径 (四)氨基酸途径 (五)复合途径
41
(一)乙酸-丙二酸途径(AA-MA途径)
饱和、不饱和脂肪酸以及多聚酮类化合物 由此途径生成。
1、脂肪酸类:原料是乙酰辅酶A,丙二酸 单酰辅酶A起延伸碳链作用。 2、聚酮类:两分子乙辅酶A通过克莱森缩 合形成一分子乙酰乙酰辅酶A,反复进行。 3、酚及其芳聚酮类:多聚酮可生成酚类、 芳酮类,如大黄素型蒽醌类化合物。
11
9
O19
OH
R
N H
2'
12
3' 1' O 13 15
14 1
OH
HO
2
17
16
H
8 3
7
H
4
6 5
20
O
C6H5
O AcO
O
33
明日抗癌之星—番荔枝内酯
20世纪80年代初,Jolad等以生物活 性测试为跟踪手段在美洲番荔枝科植物的 根部分离得到了番荔枝内酯。该化合物对 小鼠白血病细胞有强烈的杀伤作用。迄今, 人们已从该科植物中分离得到了100余种 该类成分,某些化合物的体内活性是 Taxol的40-300倍。
无效成分——黄酮类、淀粉、纤维素等 9
有效部位:
当一味中药或复方中药提取物中的 一类或几类化学成分被认为是有效成分 时,该一类或几类成分的混合体即被认 为是有效部位。
具有一定生理活性的多种单体化合 物的混合物。
如:银杏叶的提取物——银杏黄酮
地奥心血康——8种甾体皂苷
10
生物活性成分 经过不同程度的药效试验或生物活
H
O H
H3COOC
O OMe
OMe
OMe OMe
18
例如: 生物碱
1900年以前 仅有100个
1950年 增加到1000个
60-80年代 26900种
每年大于1500个的速度增长
迄今
130000多种。
(4)研究工作进入微量与超微量水平,包括水溶性 的、不稳定的成分以及生物体内源性生理活性物 质
➢条件得天独厚 地域辽阔,天然药物资源丰富,中医药历史悠
久,中草药资源多达12000种。
➢成功分离多种植物药并投入生产,供应国内与
国际市场
麻黄碱、芦丁、薯蓣皂苷元、 阿托品、麦角
新碱、山道年、东莨菪碱、利血平、长春新碱、
地高辛、喜树碱、紫杉醇等
23
➢ 独立研究一系列植物药
青蒿——青蒿素及其衍生物、 千层塔——石杉碱甲 川穹—川穹嗪 天花粉——天花粉蛋白 五味子——五味子素及其衍生物联苯双酯
12
2、天然药物化学的简要发展历程
(1)起源 :
1769年舍勒将酒石转化为钙盐,用硫酸分
解制得酒石酸,后从天然药物中得到了苯甲
酸、乳酸、苹果酸、没食子酸等。
1575年,明代李挺的《医学入门》记载了 用发酵法得到没食子酸的过程
我国《本草纲目》记载了用升华法制备、
纯化樟脑的过程
13
(2)进展
1804 –1952年,药物学家从罂栗中提取得到 吗啡并进行了结构测定和化学全合成。
性实验,包括体外(in vitro)及体内 (in vivo)实验,证明对机体具有一定 生理活性的成分。
※ 生理活性成分并不一定是真正代 表天然药物临床疗效的有效成分。
11
※ 有效成分与无效成分的概念是相对的.
例如:
•鹧鸪菜中具有驱虫作用 的是氨基酸; •天花粉中起引产作用的 是蛋白质; •猪苓具有抗肿瘤作用的 是多糖。
39
特定条件下,一次代谢产物作为原 料或前体,又进一步经历不同的代谢过 程,这一过程并非所有植物中都发生, 对维持植物生命活动不起重要作用,称 为二次代谢,生成的萜类、生物碱等化 合物称为二次代谢产物;
40
二、主要的生物合成途径
(一)乙酸-丙二酸途径(AA-MA途径) (二)甲戊二羟酸途径和脱氧木酮糖磷酸酯途
44
(四)氨基酸途径(AA途径)
1、生物碱成分由此途径生成。 2、有些氨基酸是先经过脱羧成为胺类,再 经过一系列反应(包括甲基化、氧化、还原、 重排等)后再转变为生物碱的。 3、出发单位是氨基酸,包括鸟氨酸、赖氨酸、 苯丙氨酸、酪氨酸与色氨酸等。 4、有些生物碱,从其结构可看出前体氨基酸 的轮廓。
➢吗啡:从1806年发现,直至1925年确 定结构,1952年人工合成,总共花了 150年
➢利血平:1952年发现,1956年确定结
构并合CH成3 ,前后仅用了4年
N 17
16 D
MeO
10
91 11 15 14 NhomakorabeaH
8
. HC l .3H2O
2
A
B
12
13 C
7
3
4E 5 6
H
HO
O OH
N N
双黄连/参脉
口服液
生脉
颗粒剂 板蓝根
难溶于水——片、胶囊、滴丸等
制剂工艺优化——有效成分的理化性质
制剂稳定性——有效成分的理化性质——合适PH、适当包装
27
3、提高中药及制剂的质量:
以有效成分、有效部位、大类成分、有 毒成分为指标,多种分析手段
—如连翘以HPLC法用连翘苷做限量指标;
中药指纹图谱技术
德罗逊 (Derosen) 斯托勒 (Sertürner)
1803 ~ 1806
吗啡(鸦片)
CH3
N 17 16 D
10
9
1 11 15 14
H
8
. HC l .3H2O
2
A
B
12
13 C
3
4E 5 6
7
H
HO
O
OH
14
• 1818 士的宁碱; 1820 咖啡因,奎宁 • 1826 氯化血红素; 1828 烟碱;尼古丁 • 1831 阿托品 ; 1833 乌头碱 • 1832 胡萝卜素; 1885 麻黄碱 • 1901 肾上腺素; 1910 维生素B1 • 1928 青霉素等。 • 吐根碱、士的宁、秋水仙碱、小檗碱、可卡因
21
天然药物的合成研究蓬勃发展
例如:植物抗癌药物紫杉醇的全合成.
O
C6H5 O
18
R1O 10
11
9
O19
OH
R
2'
12
N 3' 1' O 13 15
H OH
14 1
HO
2
17
16
H
8 3
7
H
4
6 5
20
O
C6H5
O AcO
O
现代分离分析设备、新材料、新试剂、新技术 的引进
22
4、我国天然药物研究发展现状
1、定义与研究内容
定义:运用现代科学理论与方法研究 天然药物中化学成分的一门学科。
5
研究内容
天然药物的化学成分(主要是生理活 性成分或药效成分)的:
➢ 结构特点 ➢ 理化性质 ➢ 提取分离方法 ➢ 结构鉴定 ➢ 主要类型化学成分的生物合成途径。
6
2、天然药物的来源
天然药物
植物:87%,如人参、银杏、苷草等 动物:12.3%,牛黄、鹿茸等 矿物:0.6%,石膏、朱砂等 微生物等
7
二、天然药物化学的简要发展历程
1、天然药物中化学成分的分类 有效成分:
在天然药物中具一定的生物活性,能代 表天然药物临床疗效的单一化合物。 无效成分:
与有效成分共存的无生理活性的其它成分
8
麻黄:
有效成分——左旋麻黄素 有平喘、解痉作用
无效成分——挥发油、淀粉、树脂等
甘草:
有效成分——甘草酸有抗炎、抗过敏、治疗 胃溃疡作用
34
明日抗癌之星—番荔枝内酯
(CH2)9 O
HO
O
OH OH
O
O
35
36
第二节 生物合成
37
38
一、一次代谢和二次代谢
糖、蛋白质、脂质、核酸等对植物 机体生命活动必不可少的物质,称为一 次代谢产物;
这些物质产生过程对维持植物生命 活动来说是必不可少的过程,且几乎存 在于所有的绿色植物中,称为一次代谢;
1、天然药物化学的定义及研究内容 2、有效成分、有效部位的概念 3、各类天然产物的主要生物合成途径
50
51
③不少天然活性化合物,因为存在某些缺陷, 本身并无直接开发利用的前途。
30
① 青蒿: 青蒿素 二氢青蒿素 蒿甲醚等。
H OO
O
H
H O
H
O
31
②古柯叶中分离的古柯碱:局部麻醉,但毒性 较大,合成了普鲁卡因:结构简单,毒性低
N
O
O O
O
H2N
O N
O
32
今日抗癌之星—紫杉醇
O
C6H5 O
18
R1O 10
等生物碱也是在19 世纪发现的。
“生物碱的研究是天然药物化学发展的开端”
15
20世纪50年代,治疗高血压药利血平 与抗癌药物长春新碱
抗癌新药紫杉醇、喜树碱问世
70年代,我国发现的抗疟新药青蒿素 引起了国际对中药研究的重视。
(3)快速发展: 近三十年,由于各种色谱技术及波
谱技术的进步及广泛应用,天然药物化 学的发展取得了显著进步。
MA) (5)氨基酸-莽草酸途径(A.A-SA)47
三、了解生物合成途径的意义
天然化合物进行结构分类或推测天然化合物 的结构
植物化学分类学以及仿生合成等学科的发展 有指导意义
—在三角叶薯蓣的愈伤组织培养过程中加入适量 胆固醇,薯蓣皂苷元的含量可以由植物干重的 1.5%提高到2.5%。
48
小结
28
4、扩大药物新资源
植物化学分类学原理: 亲缘关系近的植物含有相同或相似的化学
成分 黄连素:黄连——小檗科、防己科、芸香
科植物
29
5、创制新药
①从天然药物中研制开发新药(包括先导化合 物的结构修饰与改造、全合成),是学习 天然药物化学的主要目的。
②来源于天然的先导化合物很有希望成为治疗 疑难病症的新药;
功效:发汗散寒、宣肺平喘、利水消肿 物质基础:麻黄碱—肾上腺素样作用
收缩血管、兴奋中枢—发汗
麻黄去甲麻黄碱—松弛支气管平滑肌——平喘
伪麻黄碱——升压、利尿—消肿
26
2、改进剂型、提高疗效: 丸散膏丹→注射剂、滴丸、口服液、冲剂等;
剂型选择
——有效成分的溶解性、酸碱性、挥发性、稳定性等
水溶性好——注射液
.例如:从50万只蚕蛾中得到12mg有 效成分蚕蛾醇. 又如: 从500kg蚕蛹中才分离
出25mg结晶的蜕皮激素
20
3、结构鉴定水平空前提高
核磁共振、质谱及X-射线单晶衍射 在设备、性能及测试技术方面大幅度改 善。 样品用量从几百毫克几克到几毫克
例如:沙海葵毒素,平均分子量达2680, 分子式为C129H223N3O54,其中有64个C*
➢ 关于天然产物的学术交流日渐活跃
24
➢ 世界各地加强天然药物研发的投入
1983-1994年,上市522种新药,44%天然来源 1984-1995,FDA,31种抗癌新药,61%天然来源
93种抗感染新药,63%天然来源
25
三、学习天然药化的目的和意义
1、探索中药防病治病的机理:研究体内吸收、 分布、排泄,进一步研究结构与活性的关 系;
2020高中化学竞赛
有机化学 天然产物
第一章 总论
(introductions)
2
本章内容
第一节 绪 论 第二节 生物合成 第三节 提取分离方法 第四节 结构研究法
3
第一节 绪论
一、天然药物化学研究内容 二、天然药物化学的简要发展历程 三、学习天然药化的目的和意义
4
一、天然药物化学的研究内容
45
(五)复合途径
结构稍为复杂的天然化合物,其分子中 不同部位将来自于不同的生物合成途径。
46
常见的复合生物合成途径
(1)醋酸-丙二酸-莽草酸途径(AAMA-SA)
(2)醋酸-丙二酸-甲羟戊酸途径(AAMA-MVA)
(3)氨基酸-甲羟戊酸途径(A.A-MVA) (4)氨基酸-醋酸-丙二酸(A.A-AA-
42
(二)甲戊二羟酸途径(MVA途径)和脱 氧木酮糖磷酸酯途径
甾体及萜类化合物由此途径生成。萜类化 合物是由异戊二烯单位头-尾或尾-尾相接生成 的天然产物,按其聚合的异戊二烯单位数目可 分为半萜、单贴、倍半萜、二萜、二倍半萜、 三萜、四萜和多聚萜。
43
(三)莽草酸途径
芳香氨基酸类、苯甲酸类(C6- C1)和苯乙 烯酸(C6- C2)类化合物由此途径合成,并通 过此途径进一步可以合成木脂素类、苯丙素类 和香豆素类等(C6- C3) 单位的化合物。
径(MVA途径) (三)莽草酸途径 (四)氨基酸途径 (五)复合途径
41
(一)乙酸-丙二酸途径(AA-MA途径)
饱和、不饱和脂肪酸以及多聚酮类化合物 由此途径生成。
1、脂肪酸类:原料是乙酰辅酶A,丙二酸 单酰辅酶A起延伸碳链作用。 2、聚酮类:两分子乙辅酶A通过克莱森缩 合形成一分子乙酰乙酰辅酶A,反复进行。 3、酚及其芳聚酮类:多聚酮可生成酚类、 芳酮类,如大黄素型蒽醌类化合物。
11
9
O19
OH
R
N H
2'
12
3' 1' O 13 15
14 1
OH
HO
2
17
16
H
8 3
7
H
4
6 5
20
O
C6H5
O AcO
O
33
明日抗癌之星—番荔枝内酯
20世纪80年代初,Jolad等以生物活 性测试为跟踪手段在美洲番荔枝科植物的 根部分离得到了番荔枝内酯。该化合物对 小鼠白血病细胞有强烈的杀伤作用。迄今, 人们已从该科植物中分离得到了100余种 该类成分,某些化合物的体内活性是 Taxol的40-300倍。
无效成分——黄酮类、淀粉、纤维素等 9
有效部位:
当一味中药或复方中药提取物中的 一类或几类化学成分被认为是有效成分 时,该一类或几类成分的混合体即被认 为是有效部位。
具有一定生理活性的多种单体化合 物的混合物。
如:银杏叶的提取物——银杏黄酮
地奥心血康——8种甾体皂苷
10
生物活性成分 经过不同程度的药效试验或生物活
H
O H
H3COOC
O OMe
OMe
OMe OMe
18
例如: 生物碱
1900年以前 仅有100个
1950年 增加到1000个
60-80年代 26900种
每年大于1500个的速度增长
迄今
130000多种。
(4)研究工作进入微量与超微量水平,包括水溶性 的、不稳定的成分以及生物体内源性生理活性物 质
➢条件得天独厚 地域辽阔,天然药物资源丰富,中医药历史悠
久,中草药资源多达12000种。
➢成功分离多种植物药并投入生产,供应国内与
国际市场
麻黄碱、芦丁、薯蓣皂苷元、 阿托品、麦角
新碱、山道年、东莨菪碱、利血平、长春新碱、
地高辛、喜树碱、紫杉醇等
23
➢ 独立研究一系列植物药
青蒿——青蒿素及其衍生物、 千层塔——石杉碱甲 川穹—川穹嗪 天花粉——天花粉蛋白 五味子——五味子素及其衍生物联苯双酯
12
2、天然药物化学的简要发展历程
(1)起源 :
1769年舍勒将酒石转化为钙盐,用硫酸分
解制得酒石酸,后从天然药物中得到了苯甲
酸、乳酸、苹果酸、没食子酸等。
1575年,明代李挺的《医学入门》记载了 用发酵法得到没食子酸的过程
我国《本草纲目》记载了用升华法制备、
纯化樟脑的过程
13
(2)进展
1804 –1952年,药物学家从罂栗中提取得到 吗啡并进行了结构测定和化学全合成。
性实验,包括体外(in vitro)及体内 (in vivo)实验,证明对机体具有一定 生理活性的成分。
※ 生理活性成分并不一定是真正代 表天然药物临床疗效的有效成分。
11
※ 有效成分与无效成分的概念是相对的.
例如:
•鹧鸪菜中具有驱虫作用 的是氨基酸; •天花粉中起引产作用的 是蛋白质; •猪苓具有抗肿瘤作用的 是多糖。
39
特定条件下,一次代谢产物作为原 料或前体,又进一步经历不同的代谢过 程,这一过程并非所有植物中都发生, 对维持植物生命活动不起重要作用,称 为二次代谢,生成的萜类、生物碱等化 合物称为二次代谢产物;
40
二、主要的生物合成途径
(一)乙酸-丙二酸途径(AA-MA途径) (二)甲戊二羟酸途径和脱氧木酮糖磷酸酯途
44
(四)氨基酸途径(AA途径)
1、生物碱成分由此途径生成。 2、有些氨基酸是先经过脱羧成为胺类,再 经过一系列反应(包括甲基化、氧化、还原、 重排等)后再转变为生物碱的。 3、出发单位是氨基酸,包括鸟氨酸、赖氨酸、 苯丙氨酸、酪氨酸与色氨酸等。 4、有些生物碱,从其结构可看出前体氨基酸 的轮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