动脉粥样硬化、高血压
动脉粥样性硬化名词解释
动脉粥样性硬化名词解释动脉粥样硬化通常是指脂质成分和炎性物质沉积在动脉血管内壁,形成外观像小米粥样的斑块,使动脉变窄变硬,阻碍血流的情况。
患有动脉粥样硬化的患者通常会出现头晕、头痛等不良症状,严重时还有可能会导致患者出现器官缺血的情况,严重影响患者的身体健康。
当患者患有动脉粥样硬化时,可以及时在医生的指导下使用非诺贝特、苯扎贝特等调整血脂药物进行治疗,同时还可以遵医嘱使用阿司匹林、氯吡格雷等抗血小板药物进行治疗。
当患者使用以上药物治疗之后病情没有得到改善时,还可以及时使用手术的方式进行治疗,可以使患者的身体保持健康。
另外,建议患者在治疗期间还应注意保持适当的体育锻炼,可以增强自身的抵抗力和免疫力,有助于疾病的恢复。
动脉粥样硬化(atherosclerosis,AS)是冠心病、脑梗死、外周血管病的主要原因。
脂质代谢障碍为动脉粥样硬化的病变基础,其特点是受累动脉病变从内膜开始,一般先有脂质和复合糖类积聚、出血及血栓形成,进而纤维组织增生及钙质沉着,并有动脉中层的逐渐蜕变和钙化,导致动脉壁增厚变硬、血管腔狭窄。
病变常累及大中肌性动脉,一旦发展到足以阻塞动脉腔,则该动脉所供应的组织或器官将缺血或坏死。
由于在动脉内膜积聚的脂质外观呈黄色粥样,因此称为动脉粥样硬化。
病因动脉粥样硬化是多因素共同作用引起的,发病机制复杂,目前尚未完全阐明。
主要危险因素有高血压、高血脂和大量吸烟,还有糖尿病、肥胖和遗传因素等。
1.高血压高血压患者动脉粥样硬化发病率明显增高。
高血压和动脉粥样硬化互为因果,二者常同时存在。
2.高血脂高胆固醇血症是动脉粥样硬化的致病性因素。
3.吸烟吸烟明显增加动脉粥样硬化的发病率,且与每日吸烟数量成正比。
4.糖尿病糖尿病患者动脉粥样硬化的发病率较无糖尿病者高两倍。
5.肥胖中心性肥胖者、体重在短时间内迅速增加者,更易患本病。
6.遗传因素家族中有年轻动脉粥样硬化患者,近亲发病率明显增高。
7.其他年龄、性别、C反应蛋白增高、从事脑力劳动、进食高热量食物等均与动脉粥样硬化的发生相关。
大脑动脉粥样硬化诊断标准
大脑动脉粥样硬化诊断标准嘿,咱今天就来说说大脑动脉粥样硬化的诊断标准。
这大脑动脉粥样硬化啊,可不是个小问题。
我有个邻居大爷,有一段时间就老是觉得头晕。
一开始他也没当回事儿,以为就是没休息好。
可是后来,头晕的情况越来越严重了,有时候还会头疼。
大爷这才觉得不对劲,赶紧去医院检查。
医生一检查,就说大爷可能是大脑动脉粥样硬化。
这可把大爷给吓坏了。
医生就给他解释了一下这个病的诊断标准。
首先呢,医生会问一些问题。
比如说,有没有高血压、高血脂、糖尿病这些病啊?大爷就说他有高血压,一直在吃药控制呢。
医生说,这些病都是大脑动脉粥样硬化的危险因素。
然后呢,医生会给大爷做一些检查。
比如说,做个头颅CT 或者磁共振,看看大脑里面有没有什么问题。
大爷做磁共振的时候,可紧张了。
他躺在那个机器里面,一动也不敢动。
等检查完了,大爷赶紧问医生结果怎么样。
医生说,从片子上看,大爷的大脑动脉有一些狭窄,可能是动脉粥样硬化引起的。
还有啊,医生会给大爷做一些血液检查。
看看血脂、血糖、血粘度这些指标正不正常。
大爷的血脂有点高,医生说这也可能是导致大脑动脉粥样硬化的原因之一。
最后,医生综合了这些检查结果,确定大爷确实是大脑动脉粥样硬化。
大爷就问医生,这病该怎么治啊?医生说,首先要控制好高血压、高血脂这些病,按时吃药。
然后要注意饮食,少吃油腻的东西,多吃蔬菜水果。
还要适当运动,保持心情舒畅。
大爷听了医生的话,回家就开始按照医生说的做。
他每天都按时吃药,还经常去公园散步。
现在,大爷的头晕头疼的症状已经好多了。
这大脑动脉粥样硬化啊,可得早发现早治疗。
要是你也有头晕头疼这些症状,可别不当回事儿,赶紧去医院检查检查。
嘿嘿。
主动脉粥样硬化
主动脉粥样硬化胸透检查结果主动脉粥样硬化,怎样治疗?主动脉粥样硬化,是指主动脉内皮受损,发生硬化,血管弹性下降,胸部X线检查时,可有主动脉球增大、突出或主动脉增宽纡曲等表现,在老年人中并不少见。
主动脉粥样硬化,多由高血压、高心病或冠心病、以及主动脉或主动脉瓣疾病等引起,出现主动脉硬化,提示全身也有动脉硬化,易发生心脑血管疾病,所以应及早进行治疗。
建议进一步做心脏有关检查,如心脏超声、心电图、血脂、血糖等检查,检查心脏有无肥大、扩大等高心病、冠心病改变。
如无明显异常,可按动脉硬化防治。
动脉粥样硬化是一种与脂质代谢障碍有关的全身性疾病,主要累及大、中动脉,病变的特征就是血液中的脂质在动脉内膜沉积,引起内膜发生坏死,形成斑块,使动脉变硬增厚。
发病机制多是高脂血症,高血压症、吸烟的多。
动脉粥样硬化的后果可大可小,关键是看累及到哪些动脉?比较严重的就是冠状动脉粥样硬化。
通常会一引起冠心病。
造成心肌缺血梗死。
继发引起心绞痛,心力衰竭,等一系列心脏疾病。
动脉粥样硬化的病因:一高血压:高血压患者动脉粥样硬化发病率明显增高二高血脂症:动脉粥样硬化常见于高胆固醇血症三吸烟四糖尿病五肥胖动脉硬化口服什么药动脉硬化是个比较麻烦的病,常用西药并不能有非常好的效果。
建议医药为辅,调养为主,尤其是情绪要控制好。
心里波动不要太大。
坚持一下适度的锻炼。
是药三分毒,最好少吃药。
可以从饮食方面多注意下。
适宜食物1、多食用植物蛋白(如豆制品)及复合碳水化合物(如淀粉等),少吃单纯碳水化合物(如果糖、蔗糖、蜜糖及乳糖等)。
2、多吃富含维生素C的食物,因维生素C可促使胆固醇羟基化,从而减少胆固醇在血液和组织中的蓄积。
3、多吃高纤维素的食物,因食物纤维不易被人体胃肠道所消化,摄入高纤维食物后可改善大便习惯,增加排便量,使粪便中胆固醇及时排出,从而起到降低血清胆固醇含量的作用。
4、多吃些水产海味食物,如海带、海蜇、淡菜、紫菜、羊栖菜、海藻之类,这些海产品都是优良蛋白质和不饱和脂肪酸,以及各种无机盐的良好来源,在人体内具有阻碍胆固醇在肠道内吸收的作用。
动脉粥样硬化的病理生理过程
动脉粥样硬化的病理生理过程
动脉粥样硬化是一种慢性、进行性的动脉血管疾病,其病理生理过程包括以下几个主要阶段:
1. 损伤:动脉粥样硬化起始于内皮细胞的损伤,主要受到高血压、高血糖、高脂血症、烟草使用等危险因素的影响。
损伤后,内皮细胞开始释放细胞因子和化学物质,吸引白细胞和血小板附着于血管壁,形成炎症反应。
2. 斑块形成:炎症反应导致内皮细胞增殖,并吸引更多的白细胞向内皮细胞渗透,其中包括单核细胞和T淋巴细胞。
这些
细胞释放化学物质,如氧化脂质、胆固醇等,从而形成斑块,也被称为动脉粥样斑块。
3. 斑块稳定期和不稳定期:斑块的生长和演化过程可分为稳定期和不稳定期。
稳定期的斑块有较为坚硬的胶原纤维盖着,不易破裂。
但不稳定期的斑块则比较易破裂,其中富含活性细胞和炎症组织,易发生溃疡、出血和血栓形成等。
4. 斑块破裂和血栓形成:当不稳定期的斑块破裂时,斑块内部活性物质暴露在血管腔内,引起血小板聚集和血栓形成。
血栓可能完全阻塞血管,导致急性心肌梗死、脑卒中等严重后果。
5. 纤维化和钙化:随着时间的推移,斑块逐渐发生纤维化和钙化,使斑块变得更加坚硬和稳定。
然而,即使钙化的斑块也可能在炎症或机械应力下破裂。
总的来说,动脉粥样硬化的病理生理过程涉及内皮细胞损伤、炎症反应、斑块形成、斑块稳定与不稳定、斑块破裂和血栓形成等多个阶段。
这些过程相互作用并逐渐加重,最终导致血管狭窄、血栓形成及相关的临床病症。
科普高血压与冠状动脉粥样硬化性心脏病
科普高血压与冠状动脉粥样硬化性心脏病郑春美(冕宁县人民医院;四川冕宁615600)作为一种影响最为广泛的心血管疾病,高血压对我们每个普通人来说都并不陌生。
而相关的研究更是告诉我们,在导致冠状动脉粥样硬化性心脏病——简称冠心病这一疾病的发病原因当中,高血压占有不容忽视的地位。
不管是临床上在老年人当中最为常见的脑卒中这一疾病,还是冠心病这一疾病,其发病的基础都是患者动脉粥样硬化。
虽然当前相关的研究还不足以帮助我们完全明确和了解这一动脉粥样硬化出现的原因,但是在具体的研究情况当中,我们可以发现高血压是导致这一硬化情况出现的一个不容小觑的因素。
每10个冠心病患者当中就有6、7个患者同时存在着高血压的症状。
而患有高血压的患者,相比于普通的疾病,出现冠心病的概率是普通的3倍甚至4倍之高。
尤其是对于我国居民来说,一旦出现血压升高的情况,那么发生冠心病的概率也会随之而提高。
在统计诸多样本之后,我们可以发现,血压水平的升高和冠心病发病概率的增加有着较强的正相关关系。
一、衡量发生心血管疾病的重要指标-脉压当前,脉压这一指标已经成为了衡量每一个人发生心血管疾病的一个重要的警示器。
所谓的脉压水平,指的就是我们每一个人的血液收缩压和舒张压之间的差距。
如果脉压水平较高,那么则可以说明我们动脉的弹性水平较差。
在相关研究当中我们也可以发现,随着脉压水平的不断升高,患者出现冠心病这一疾病的概率也在随之而提高。
这两者之间的相关关系十分明显。
所以要想衡量我们患上心血管类疾病的概率,就要关注脉压这一警示器。
二、引起冠心病的因素除了血压升高之外,还有其他很多的因素,有可能共同作用于我们的身体,进而导致冠心病发生概率大大提高。
因此我们在生活中,应当整合这些因素,共同看待。
而高血压以及其他的一系列指标,在导致我们出现冠心病等这些心血管疾病方面的作用又是有差距的。
一般来说,我们可以通过以下各方面的因素来判断一个人出现冠心病的可能性。
1.年龄:因为冠心病主要的发病人群就是老年人,而男女性出现这一疾病的概率有所差异,因此我们可以把男性的55岁和女性的65岁这两个界限来作为判断一个人出现冠心病可能性的指标之一。
动脉粥样硬化判断标准
动脉粥样硬化的判断标准有多个。
首先,需要进行血脂检测,包括总胆固醇(TC)、甘油三酯(TG)、高密度脂蛋白胆固醇(HDL-C)和低密度脂蛋白胆固醇(LDL-C)。
如果TC、TG、HDL-C和LDL-C的水平有异常的升高或者降低,可能意味着动脉粥样硬化的发生。
其次,可以使用动脉硬化指数进行衡量。
动脉硬化指数是通过计算TC和HDL-C的比值得出的,正常范围应该在3-4之间。
如果比值低于或高于这个范围,则可能存在动脉粥样硬化的风险。
以上的检测和评估都需要在专业的医疗机构或者实验室进行,同时结合患者的具体情况和医生的临床经验进行综合判断。
如果怀疑自己患有动脉粥样硬化,建议及时咨询专业医生进行诊断和治疗。
动脉粥样硬化是一种常见的心血管疾病,预防措施有以下几种:1. 控制血压:高血压是动脉粥样硬化的重要危险因素,因此应该定期测量血压并保持在正常范围内。
2. 降低胆固醇:高胆固醇是动脉粥样硬化的另一个重要危险因素。
应通过控制饮食、减少饱和脂肪摄入、定期锻炼等方式降低胆固醇水平。
3. 戒烟:吸烟会增加动脉粥样硬化的风险,戒烟是预防动脉粥样硬化的重要措施。
4. 控制体重:肥胖是动脉粥样硬化的另一个重要危险因素。
通过健康的饮食和适当的锻炼来控制体重。
5. 定期体检:定期体检有助于早期发现动脉粥样硬化,及时采取措施。
以上这些预防措施都有助于降低动脉粥样硬化的风险,动脉粥样硬化治疗方法主要包括生活方式改善、药物治疗和手术治疗等方面。
其中,生活方式改善包括戒烟限酒、适当增加体力活动、保持健康饮食、维持正常体重等,这些都是避免或延缓动脉粥样硬化的有效方法。
药物治疗主要包括降脂药物、抗血小板药物、降压药物等,这些药物能够有效降低血脂水平,降低血液黏稠度,防止血小板凝聚,从而防止血栓形成,减少血管阻塞。
手术治疗主要针对病情较为严重的患者,包括血管成形术、支架植入术等,通过手术治疗可以有效恢复血管的通畅性,缓解动脉粥样硬化的症状。
动脉粥样硬化的发病机制
动脉粥样硬化的发病机制动脉粥样硬化(atherosclerosis)是一种慢性炎症性疾病,主要形成于动脉内皮层,受许多因素影响,包括高胆固醇饮食、高血压、糖尿病、肥胖和吸烟等。
动脉粥样硬化可导致心脑血管疾病(cardiovascular diseases,CVDs)的发生,如心肌梗死和中风。
以下将详细介绍动脉粥样硬化的发病机制。
1. 内皮损伤:内皮细胞是动脉壁的一层薄膜,它们产生一种叫做一氧化氮(NO)的物质,它具有抗炎和抗血小板聚集的作用,有助于保持血管的张力和血液流动的正常。
然而,内皮受损可引起NO产生减少,允许低密度脂蛋白(low-density lipoprotein,LDL)从血液中渗入血管壁。
2. LDL转运:损伤的内皮细胞释放出化学信号,吸引白细胞和血小板聚集,形成脂质斑块。
同时,LDL被氧化,形成氧化低密度脂蛋白(oxidized LDL,ox-LDL),这种ox-LDL更容易被吞噬细胞摄取。
3. 细胞外基质沉积:摄取ox-LDL的细胞会变成巨噬细胞和平滑肌细胞,它们从氧化LDL中重新释放出胆固醇,并促使动脉壁中的细胞外基质发生变化,沉积大量胆固醇和其他脂质。
4.斑块形成:细胞外基质的沉积导致斑块的形成。
斑块是一种由平滑肌细胞、巨噬细胞、其他免疫细胞和胆固醇等组成的团块,它会增加动脉壁的厚度。
5.斑块破裂:斑块内的巨噬细胞会释放一系列的蛋白酶,使斑块表面的纤维帽薄弱且易破裂。
这可能导致血小板聚集,形成血栓。
6.血栓形成:当血栓形成时,它可能会完全或部分阻塞动脉,导致心肌梗死、中风或其他血液循环障碍。
此外,还有一些其他因素可能影响动脉粥样硬化的发生和发展,如血浆中的脂蛋白水平、炎症反应、遗传因素和环境因素等。
=======总结一下,动脉粥样硬化的发病机制主要包括内皮损伤、LDL转运、细胞外基质沉积、斑块形成、斑块破裂和血栓形成。
了解这些机制有助于预防和治疗动脉粥样硬化及其相关心脑血管疾病。
科普高血压与冠状动脉粥样硬化性心脏病
科普高血压与冠状动脉粥样硬化性心脏病高血压是一种非常常见的心血管疾病,当人体血压一直持续在较高的状态,就很容易引发冠状动脉粥样硬化性心脏病,也就是平时我们所说的冠心病。
虽然并不能完全的明确高血压是引发冠状动脉粥样硬化性心脏病的主要因素,但是其绝对是引发这一疾病的危险因素。
虽然高血压和冠状动脉粥样硬化性心脏病都是我们生活中比较常见的疾病,但是很多人依然不清楚两种疾病之间的关系。
所以说非常有必要科普一下高血压和冠状动脉粥样硬化性心脏病疾病。
一、高血压与冠状动脉粥样硬化性心脏病之间有什么关系?高血压对冠状动脉粥样硬化性心脏病的发生与发展具有促进的作用,而且很容易发生血管阻塞的情况。
高血压病人并发冠状动脉粥样硬化性心脏病的几率非常大,所以说,冠状动脉粥样硬化性心脏病的一个重要危险因素就是高血压。
大约有70%的冠状动脉粥样硬化性心脏病人有高血压。
除此之外,得有高血压疾病的病人出现心绞痛、心肌梗死等情况的几率要远远高于血压正常的人。
并且高血压病人一旦发生心肌梗塞,致死率非常高。
高血压还会导致病人体内的血管壁纤维断裂、胶原沉着,血管壁弹力明显下降,开始变得僵硬,顺应性也明显变差,对心肌的供氧量显著减少。
当病人血压升高时,左心室射血阻力随之增加,这时心肌对氧的需求量也会增加。
由此可见,高血压会致使心肌供应量减少、血氧量增多,这将对心肌的代谢功能造成严重的影响。
二、如何预防高血压高血压是我们经常说的三高中的一种,也是生活中比较常见的一种疾病。
得了高血压疾病后,初期病人通常并不会出现明显的症状表现,所以很多病人不当回事。
事实上,高血压是一种威胁人类身体健康和生命的重要因素,一旦得了高血压疾病,很容易引发冠状动脉粥样硬化性心脏病、中风等。
所以很多病人在得知自己得了高血压以后都非常的惊慌,生怕会诱发冠状动脉粥样硬化性心脏病。
那么该如何预防高血压呢?1、保持乐观的心态为了避免出现高血压的情况,平时一定要注意调节好自己的情绪,保持一个积极、乐观、向上的生活态度,尽量不要过于欢喜和悲伤。
高血压抗动脉粥样硬化治疗
动脉粥样硬化的病理改变
病变严重 管腔明显狭窄 严重的劳力型心绞痛
病变不稳定 斑块破裂、血栓形成 急性冠脉综合征
冠状动脉阻塞时发生心肌梗死
阻塞部位
梗死范围
动脉粥样硬化是无处不在的“不定时炸弹” 动脉粥样硬化是无处不在的“不定时炸弹”
缺血性卒中
动脉粥样硬化具有全身 动脉粥样硬化具有全身 广泛存在的特点 广泛存在的特点
ASCOT-LLA:降压基础上联合阿托伐他汀, :降压基础上联合阿托伐他汀, 进一步显著降低冠心病事件36% 进一步显著降低冠心病事件
在单纯降压降低冠心病事件10%的基础上,加用阿托伐他汀10mg,进一步 的基础上,加用阿托伐他汀 在单纯降压降低冠心病事件 的基础上 , 显著降低冠心病事件36%,突破了冠心病的获益不足的瓶颈。该研究由于获 显著降低冠心病事件 ,突破了冠心病的获益不足的瓶颈。 益显著,提前近2年结束 年结束。 益显著,提前近 年结束。
BPLA 对于新的降压药,尤其是某些特定的联合治疗方案,尚缺 乏其终点研究的数据 传统治疗未能带来预期的预防CHD的获益 LLA 为了预防CHD,有必要关注多种危险因素 高血压患者,特别是中危患者,尚缺乏其降脂治疗获益的 数据
ASCOT研究设计: 研究设计: 研究设计 针对高血压合并至少3项危险因素的患者 针对高血压合并至少 项危险因素的患者
“SHAO 100”
高血压患者是否合并≥3个危险因素: 高血压患者是否合并 个危险因素: 个危险因素
吸烟(Smoking) 吸烟 早发缺血性心血管病家族史(Family History);低HDL-C 早发缺血性心血管病家族史 低 年龄(Age):男≥45岁,女≥55岁 年龄 : 岁 岁 肥胖(Obesity) 肥胖
依据指南, 依据指南,确定高血压患者的治疗目标值
心脏疾病的相关名词解释
心脏疾病的相关名词解释心脏疾病是指影响心脏正常功能的一类疾病。
心脏是人体最重要的器官之一,它负责泵血将氧气和营养物质输送给全身各个组织和器官,保持身体的正常运作。
然而,由于现代生活方式的影响,心脏疾病逐渐成为导致世界各地许多人患病和死亡的主要原因之一。
为了更好地了解心脏疾病,让我们一起来解释一些与之相关的名词。
1. 动脉粥样硬化(Atherosclerosis)动脉粥样硬化是一种常见的心脏疾病,它发生在动脉内壁形成脂质斑块的过程中。
这些脂质斑块主要由胆固醇和其他脂肪物质构成,会阻塞动脉并限制血液流动。
随着时间的推移,这些斑块可能会破裂,导致血栓形成,进一步阻塞血流,增加心脏病发作的风险。
2. 心肌梗死(Myocardial Infarction)心肌梗死是一种严重的心脏疾病,通常由动脉粥样硬化导致。
当动脉粥样硬化严重到一定程度时,它可能会导致动脉的完全阻塞,阻止心脏部分区域的血液供应。
这导致心肌细胞死亡,损害心脏的功能。
心肌梗死的症状包括胸痛、呼吸困难、头晕和恶心等。
3. 心脏衰竭(Heart Failure)心脏衰竭是指心脏无法正常泵血以满足身体的需求。
心脏衰竭可以是左心室或右心室功能的受损,也可以是两者同时受损。
心脏衰竭可能由其他心脏疾病引起,如冠心病、高血压或心肌病。
症状包括疲劳、呼吸困难、水肿和心律不齐等。
4. 心律失常(Arrhythmia)心律失常是指心脏搏动的节奏发生异常的情况。
正常情况下,心脏的节律是由窦房结来控制的。
然而,心律失常可能导致心跳过快(心动过速)或过慢(心动过缓)。
这些异常的节律可能影响心脏的有效泵血,导致症状如胸闷、心悸和头晕。
5. 高血压(Hypertension)高血压是指动脉内血液流动时的压力高于正常水平的情况。
长期的高血压可能引起心脏负担过重,导致心脏病的发展,如心肌增厚、冠心病和心力衰竭。
高血压通常被认为是一种慢性疾病,需要通过改变生活方式、药物治疗或其他干预措施来管理。
亚临床动脉粥样硬化的诊断标准
亚临床动脉粥样硬化的诊断标准
亚临床动脉粥样硬化的诊断标准主要包括以下几点:
1. 患者有动脉粥样硬化的高危因素,例如高龄、高血压、高脂血症、糖尿病等。
2. 无临床症状,但存在动脉粥样硬化的病理学改变,例如内膜损伤、泡沫细胞聚集、脂质条纹等。
3. 辅助检查发现血管内皮功能异常,例如内皮依赖性血管扩张功能减弱,或者动脉僵硬度增加。
4. 影像学检查发现血管壁存在动脉粥样硬化的典型改变,例如血管壁钙化、斑块形成等。
需要注意的是,亚临床动脉粥样硬化的诊断需要综合评估患者的病史、体格检查、实验室检查和影像学检查等多个方面的信息。
同时,对于亚临床动脉粥样硬化的治疗和管理,也需要根据患者的具体情况制定个体化的方案。
高血压颈动脉粥样硬化证候特点及中医干预实验研究的开题报告
高血压颈动脉粥样硬化证候特点及中医干预实验研究的开题报告一、选题背景和意义高血压是一种常见的心血管疾病,其发病率逐年上升。
颈动脉粥样硬化是高血压患者常见的并发症之一,其病程潜伏,易发生急性脑卒中、心肌梗死等严重后果。
中医学认为,高血压颈动脉粥样硬化证乃内源性病因所致,多与肝肾阴虚、气滞血瘀、痰湿内蕴等相关。
针对这些病因机制,中医药干预有其独特优势。
本研究旨在探究高血压颈动脉粥样硬化证候的中医诊疗特点及中医药干预的可行性和疗效。
二、研究内容和方法1.研究内容(1)探究高血压颈动脉粥样硬化证候的中医诊断标准及特点;(2)总结高血压颈动脉粥样硬化证候的中医药干预方案及特点;(3)对比分析不同中医治疗方案的疗效差异;(4)了解高血压颈动脉粥样硬化证候的中医药作用机制。
2.研究方法(1)文献资料分析法:从中医药学、西医学、生物医学等多个视角分析高血压颈动脉粥样硬化证候的诊疗特点和中医干预方案。
(2)前瞻性病例对照研究法:采用随机分组、对照比较的方式,对两组(中药治疗组和西药治疗组)高血压患者颈动脉粥样硬化证候的改善情况、血压控制情况、生活质量、患者满意度等指标进行评价。
(3)体外实验研究法:通过体外实验研究,探究中药对高血压颈动脉粥样硬化证候的影响及其作用机制。
三、论文结构安排第一章前言第二章相关研究文献综述第三章高血压颈动脉粥样硬化证候中医诊疗特点分析第四章高血压颈动脉粥样硬化证候中医药治疗方案总结第五章中药治疗高血压颈动脉粥样硬化证候临床研究第六章中药对高血压颈动脉粥样硬化证候的体外实验研究第七章结论及展望四、预期成果和意义本研究旨在探索高血压颈动脉粥样硬化证候的中医诊断标准和中医药治疗方案,提出中医治疗高血压颈动脉粥样硬化证候的可行性及疗效,并从生物学角度阐明中医药治疗高血压颈动脉粥样硬化证候的作用机制,对于临床中高血压颈动脉粥样硬化证候的治疗提供了依据。
同时,研究成果也将丰富中医药防治心血管疾病的临床研究内容,有助于推广中医药对心血管病的治疗,促进中西医结合的发展和创新。
高血压引发的脑血管病的分子机制
高血压引发的脑血管病的分子机制高血压是一种常见的心血管疾病,严重的高血压可以引发许多并发症,其中包括脑血管病。
脑血管病是一组由于脑动脉内皮细胞功能异常、动脉壁改变或脑循环障碍等因素引起的疾病,包括缺血性卒中和出血性卒中。
本文将探讨高血压引发的脑血管病的分子机制。
1. 高血压与脑动脉粥样硬化的关系高血压和动脉粥样硬化是导致大多数缺血性卒中的主要风险因素。
高血压引起了动脉壁损伤和炎症反应,促进了动脉粥样硬化斑块形成。
具体而言,高血压引起了内皮细胞功能异常和内皮生成因子的释放,诱导了单核细胞在动脉壁内聚集并逐渐转化为巨噬细胞,最终形成斑块。
此外,高血压还导致了线粒体功能异常和氧化应激,加剧了斑块形成和动脉粥样硬化的发展。
2. 高血压与脑微循环损伤的关系高血压不仅影响大动脉,还会导致小动脉和毛细血管的结构和功能改变,进而损害了脑微循环。
高血压引起的动态性脑灌注调节紊乱,使得脑灌注自身调节功能下降。
此外,由于高血压引起了细胞间基质增生和基底膜增厚,导致了小动脉病变和缺氧情况加重。
这些变化会导致微循环阻力升高,最终导致脑组织缺血、缺氧。
3. 高血压诱发的炎症反应和免疫系统紊乱炎症反应在高血压引发的脑血管病中扮演重要角色。
过度激活的免疫系统可以介导内皮细胞的损伤、巨噬细胞活化、溶酶体释放等,在一定程度上参与了脑动脉粥样硬化的形成。
炎症细胞因子(如肿瘤坏死因子-α、白细胞介素-6等)通过多种途径调节血管壁的炎症反应,并进一步加重了血管内皮功能障碍和斑块形成。
4. 高血压诱导的氧化应激和线粒体功能异常高血压时,氧化应激引起了线粒体功能异常和DNA损伤,这些都是脑血管病发展的关键环节之一。
氧化应激产生的活性氧可以直接或间接损伤内皮细胞、平滑肌细胞和神经元等结构。
此外,高血压还影响线粒体产能、线粒体呼吸链复合物活性以及抗氧化系统的工作,加速了线粒体功能下降,从而使得脑组织易受缺血再灌注损伤。
5. 高血压与凝血系统异常在高血压患者中,凝血系统也存在异常改变。
粥样动脉硬化用什么方法治疗正确
粥样动脉硬化用什么方法治疗正确
动脉硬化是一种常见的心血管疾病,临床常采用以下方法进行治疗:
1. 药物治疗:包括抗血小板药物、降脂药物、降压药物等。
抗血小板药物如阿司匹林可以减少血小板凝聚,防止血栓形成;降脂药物如他汀类药物可以降低血脂水平,减少动脉粥样斑块的形成;降压药物可以控制血压,减轻动脉压力对血管壁的损害。
2. 改变生活方式:包括戒烟限酒,保持适当体重,定期进行有氧运动,控制高血压和糖尿病等慢性病的发展,避免长时间久坐或站立。
3. 血管介入治疗:当严重的动脉狭窄或闭塞引起明显症状时,可采用血管介入治疗,包括球囊扩张术、支架植入术等,以改善血液流通。
4. 外科手术治疗:当血管病变较严重或无法通过介入治疗改善时,可能需要进行血管旁路或血管重建手术。
需要注意的是,治疗方法应根据患者具体情况而定,因此在接受治疗前,最好咨询医生的建议,制定个体化的治疗方案。
同时,患者还需维持健康的生活方式,定期检查、控制患有的慢性病,以减缓疾病进展。
病理学动脉粥样硬化、高血压
01
高血压会增加心脏负担,导致心脏肥厚、扩张,心脏收缩功能
下降,严重时可导致心衰。
对脑部的影响
02
高血压会增加脑部血管压力,导致脑部血管扩张、扭曲,形成
脑动脉瘤,增加中风风险。
对肾脏的影响
03
高血压会影响肾脏的血流灌注,导致肾脏损伤,严重时可导致
肾功能衰竭。
03
动脉粥样硬化与高血压的关 系
病理关系
动脉粥样硬化可引发高血压
动脉粥样斑块可导致血管狭窄,使得心脏需要更大的压力来维持血液供应, 从而引起高血压。
治疗关系
控制血压
控制血压是预防和治疗动脉粥样硬化和高血压的重要措施。
调节血脂
调节血脂也是预防和治疗动脉粥样硬化和高血压的重要措施,可以通过服用他汀 类药物来降低血脂。
04
病理学动脉粥样硬化、高血 压的预防和治疗
治疗和预后
病理学研究不仅有助于我们了解疾病的治疗方法和预后,还 可以为新药开发和治疗方法的研究提供理论基础。
对公众健康的贡献
提高公众健康意识
通过对动脉粥样硬化和高血压的宣传和教育,可以提高公众对这两种疾病的认知和重视程 度,增强自我保健意识。
控制危险因素
通过宣传教育,可以促进人们采取健康的生活方式,如合理饮食、适量运动、戒烟限酒等 ,以控制动脉粥样硬化和高血压的危险因素。
高血压是动脉粥样硬化发展的重要因素
高血压患者容易在血管内壁形成粥样斑块,这些斑块可导致血管狭窄,从而影响血液流动。
动脉粥样硬化与高血压相互促进
高血压可加速动脉粥样硬化的进程,而动脉粥样硬化又可加重高血压的症状,两者形成恶性循环。
临床关系
高血压患者更容易患动脉粥样硬化
高血压患者发生动脉粥样硬化的几率明显高于血压正常者。
动脉粥样硬化
增高, 以中性粒细胞为主并伴有核左移。
病例介绍
下肢动脉搏动:股动脉左++,右+++;腘动脉左-, 右++,足背动脉左-,右++,胫后动脉左-,右++。 血管彩超:左侧股浅,腘,胫后,足背动脉未探及 血流先兆,股动脉内斑块产生;右侧下肢动脉充盈 欠佳,有斑块产生。 血常规显示:白细胞100*109/L,以中性粒细胞为主, 存在核左移。
接处,且右侧下肢开始有血栓形成。
病例分析
①
左下肢皮温明显减低,左下肢肌肉松弛,左 足无汗毛,未见汗毛滋长,第三足趾末端有 一约黄豆粒大小的皮肤坏死、溃烂,有脓性 分泌物
②
血常规显示:白细胞100*109/L,以中性粒细
胞为主,存在核左移。
病因分析
由于血栓堵塞血管导致血运不顺畅,
患者左下肢第三足趾末端发生缺血性 坏死伴随炎症,导致白细胞高于正常
诊断:动脉硬化闭塞症3期1级
领到问题
结合病例,分析受损动脉的组织结构
及其病理变化
病例分析
①
下肢动脉搏动:股动脉左++,腘动脉左-, 足背动脉左-,胫后动脉左-
②
血管彩超:左侧股浅,腘,胫后,足背动 脉未探及血流先兆,股动脉内斑块产生; 右侧下肢动脉充盈欠佳,有斑块产生。
病因分析
根据左下肢动脉动脉搏动以及血管彩 超的结果,可知患者左下肢产生血栓, 血栓位置应位于股浅动脉与腘动脉交
慢性机械性损伤。
受损动脉组织结构及其病理变化
内膜出现粥样硬化斑块,中膜变性或钙 化,腔内有继发性血栓形成最终使管腔
狭窄,甚至完全闭塞。血栓或斑块脱落,
冠状动脉粥样硬化的药物治疗策略
冠状动脉粥样硬化的药物治疗策略冠状动脉粥样硬化是一种常见的心血管疾病,通常通过药物治疗来控制其发展和管理相关风险。
针对冠状动脉粥样硬化的药物治疗策略包括降低血压、调节血脂和抑制血小板聚集等方面。
一、降低血压的药物治疗策略高血压是冠状动脉粥样硬化的危险因素之一,因此控制血压可以有效减少相关风险。
常用的降压药物包括利尿剂、β受体阻滞剂、钙通道阻滞剂和血管紧张素转换酶抑制剂等。
1. 利尿剂利尿剂是一类可以通过增加尿液排出来减少体内液体量的药物。
它们主要通过排除多余的盐分和水分来减轻身体对心脏的负担,从而有助于降低血压。
常见的利尿剂包括袢利尿剂、噻嗪类利尿剂和醛固酮拮抗剂。
2. β受体阻滞剂β受体阻滞剂可以通过降低心脏收缩力、减慢心率和降低血压来控制冠状动脉粥样硬化。
它们通过阻断神经递质肾上腺素对心脏的作用来发挥降压作用,并减少冠状动脉内壁的剪切力,帮助减少粥样斑块的形成。
3. 钙通道阻滞剂钙通道阻滞剂是一类通过抑制细胞内钙离子进入血管平滑肌细胞而放松血管,从而降低血压的药物。
它们可以扩张冠状动脉,增加血液流动,并减少心脏负荷,达到预防或控制冠状动脉粥样硬化的效果。
4. 血管紧张素转换酶抑制剂血管紧张素转换酶抑制剂(ACEI)通过阻断血管紧张素转换酶的活性,从而减少血管收缩和钠水重吸收。
这些药物可以减轻冠状动脉痉挛、改善冠状动脉血流,同时还具有抗氧化和抗炎的作用,对于预防或延缓冠状动脉粥样硬化的发展非常有效。
二、调节血脂的药物治疗策略异常的血脂水平是冠状动脉粥样硬化的重要危险因素之一。
针对血脂异常,常见的药物治疗策略主要包括降低总胆固醇、LDL胆固醇和提高HDL胆固醇水平等。
1. 他汀类药物他汀类药物是降低胆固醇最常用的药物。
它们通过抑制胆固醇合成酶来减少人体内胆固醇的合成,并增加肝细胞上清除LDL受体数量,从而促进LDL胆固醇的转运和清除。
此外,他汀类药物还能提高HDL胆固醇水平,发挥整体调节血脂功能。
高血压与动脉粥样硬化心血管疾病
他汀降低“坏”胆固醇,减少心血管疾病的发生
降低“坏” 稳定/ 胆固醇 逆转斑块
他汀
LDL-C
减少 心血管疾病
他汀降低“坏胆固醇”,稳定/逆 转斑块,减少心血管疾病的发生,
被称为降脂治疗的基石
降低 “坏”胆固醇
他汀能稳定/逆转动脉粥样硬化斑块
一项日本研究证实,急性冠状动脉综合征患者 使用他汀治疗6个月,斑块体积显著缩小
除了药物治疗之外,也要关注饮食及生活方式的改善哦
药物治疗
合理膳食
改善生活方式
合理膳食
低脂、低盐(≤6g/天)、低糖饮食 每人每日摄入奶类300g,蔬菜300~500g,水果200~350g 禽蛋类120~200g,谷薯类250~400g。
改善生活方式
增加体力运动
每日坚持30-60 min的中等强度 有氧运动,每周 至少3-5 次
您说的这些情况确实比较常见, 所以现在临床上已经有单片复方 制剂啦,一片药两种功效,降压 又降脂,价钱还比两片药来得便 宜,即省钱又省心
氨氯地平联合阿托伐他汀: 唯一被欧洲高血压学会指南更新提及的单片复方制剂组合
降压
降脂
氨氯地平:
持久、平稳控制血压
+ 阿托伐他汀: 改善大动脉弹性,降低脉压 稳定、逆转动脉粥样硬化斑块
阿托伐他汀 (20mg/d)
↓13.1%
↑8.7%
常规治疗 (饮食控制+胆固 醇吸收抑制剂)
斑块体积变化百分比(%)
他汀治疗,坚持长期服用获益更大
服用4-8周
低密度脂 蛋白胆固醇 明显降低
服用1-2年
动脉粥样 斑块稳定 进而缩小
服用2-5年
死亡率↓ 卒中↓ 心肌梗死↓
原来有高血压和动脉粥样硬化, 需要注意这么多呀!可是我年纪 大了,记性又差,每天要吃这么 多药,花钱多不说,还经常忘记 吃,哎!
高血压脑动脉粥样硬化的降压治疗
高血压病人脑血流量
全脑正常的血流量
– 50ml/100g/min
高血压病人脑血流量
– 降低? – 增高?
– 不变?
高血压对脑血流影响的最早期研 究
早在1948年,Kety 等 病人组:无合并症的良性高血压病人 正常血压对照组 方法:
– 脑血流量(氮氧混合气体吸入法) – 脑氧耗量 – 动脉阻力
氧耗量
脑动脉阻力
ml/100g/min ml/100g/min
mmHg/ml/100g/min
正常对照组
54
3.3
1.6
高血压组 P
54 >0.05
3.4 >0.05
3 <0.05
外周动脉压↑ 灌注压
脑小动脉阻力↑ 灌注压
脑血流量不变
脑动脉自动调节曲线
终末器官阻力血管内在的能力,当灌注压改变时,阻力血 管发生收缩或扩张,以维持正常脑血流量
– 23 m (– 42至 – 4) p=0.02
Heterogeneity X2=4.5, P=0.34
-100
-50
0
50
100
CCB更好
ACEls更好
Wang Jiguang Stroke. 2006;37:1933-1940
血 流 量
正常自动调节曲线 高血压自动调节曲线
50
150
平均动脉压(mmHg)
上限:正常狒狒:120-150mmHg, 高血压狒狒:155-170mmHg
高血压自动调节功能的受损是可 逆性的
高血压动脉模型研究, 脑动脉的内皮依赖性扩张受损:
– 基底动脉和大脑中动脉
这种损伤是可逆性的,通过降压治疗可 以改善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复合病变(Complicated lesion) ①斑块内出血 ②斑块破溃 ③血栓形成;④钙化;⑤动脉瘤形成
动脉粥样硬化—出血(Hemorrhage)
(5)四肢动脉粥样硬化 (Limbs vessel AS)
●下肢A,股浅A ●间歇跛行 ●足趾干性坏疽
(6)肠系膜动脉粥样硬化 (mesenteric arteries AS)
●肠梗死:
剧烈腹痛,腹胀,发 热,便血,肠梗阻,休 克
Advance in etiology & pathogenesis of atherosclerosis
尸检(autopsy) 左冠状A前降支动脉粥 样硬化,血栓形成,管 腔闭塞。前壁心肌梗死
Coronary atherosclerosis with thrombosis and infarction
Coronary atherosclerosis with thrombosis and infarction
Leathery Granularity due to minute scarring
Essential granular atrophic kidney
颗粒性固缩肾和正常肾比较
Microscopic: essential granular atrophic kidney
入球小A玻璃样变 肌型小A纤维化 肾小球纤维化 玻璃样变 肾小管萎缩 肾小球代偿性增生、 肥大
2.主要动脉病变
(1)主动脉粥样硬化 (Aorta AS )
部位 腹主A, 后壁, 分支开口,
病变 主动脉瘤形成 →Rupture →大出血→ 致命
(2)冠状动脉粥样硬化(Coronary AS )
左冠状A前降支>右冠状A干>左冠状A旋支
Outcomes
心肌急剧暂时缺血→心绞痛(Angina pectoris)
Basic pathology: atherosclerosis
Basic pathology: atherosclerosis
Basic pathology: atherosclerosis
Basic pathology: atherosclerosis
Summary: morphology of AS
●基底动脉,大脑中动脉,Willis环 ●脑萎缩 → 痴呆 ●脑梗死 Brain Infarct (Stroke) ●脑出血: 动脉瘤形成→破裂→ 偏瘫→死亡
Cerebral Infarction (Stroke)
(4)肾动脉粥样硬化(Renal AS) ●肾动脉开口,主干, 叶间动脉 ●肾血管性高血压 ●动脉粥样硬化性固缩 肾 (不规则瘢痕)
正常心脏与高血压心脏(Hypertensive
heart disease)
Left Ventricular Hypertrophy
Left Ventricular Hypertrophy
b.肾(kidney)
原发性颗粒性固缩肾 (essential granular atrophic kidney) Gross morphology 弥漫性对称性缩小, 变硬,表面细颗粒状, 皮质变薄≤2mm(35mm)
心血管系统疾病
动脉粥样硬化 (Atherosclerosis, AS)
病理学系 周洁
P120
Case Report
朱某,男,57岁。半年前,提水时突感胸骨 后疼痛,同时伴左肩、左上臂疼痛,并有气急、 肢体冷、面色苍白,出冷汗,经休息后缓解。以 后,每当劳累后,上述症状时有发生并有加重。 在医院检查时发现,血总胆固醇、脂蛋白↑。 数周前上楼后,胸骨后剧痛,出现呼吸困难、 咳粉红泡沫痰,今晨解大便时,突然昏倒,经抢 救无效死亡。
Hyaline Arteriolosclerosis
(3)脑(brain)
①高血压脑病 (hypertensive encephalopathy)
中枢N功能障碍征候群: 颅内高压,头痛,呕 吐,视力障碍及意识模糊 病变 脑水肿,点状出血
②脑软化(Cerebral Infarction) (softening of the brain)
Arteriolosclerosis
Stages of Chronic hypertension (3)内脏病变期 (visceral change phase)
a. 心(heart) 外周阻力↑→左室代偿肥大(厚1.5-2.0cm) 向心性肥大(concentric):心腔不扩张 离心性肥大(eccentric): 肌原性扩张 高血压性心脏病(hypertensive heart disease)
Definition: 动脉硬化 (Arteriosclerosis)
(Hardening of Arteries) ●动脉粥样硬化(Atherosclerosis ) 大、中 A, 粥样硬化斑块 ●动脉中膜钙化(Medial Calcification Sclerosis) 颞A、四肢A,临床意义不大 ●细动脉硬化(Arteriolosclerosis) Hyaline degeneration 高血压病
Stages of Chronic hypertension
(2)动脉系统病变期 (arteries change phase)
细A(<1mm)玻璃变→细A硬化 (Arteriolosclerosis) 肌型A内膜胶原弹力纤维增生,内弹力膜分裂→ 中膜增厚,管腔狭窄 BP持续增高, 舒张压>100mmHg 左心室轻度肥大
恶性(malignant)急进型(Accelerated) 2-5%,进展迅速, 病变严重,1-2y死亡
1. 良性高血压 benign (Chronic) hypertension
(1)机能紊乱期(functional phase)
细小A痉挛(spasm)→血压波动
无器质性变化(without organ damage) dizziness, headache, and visual difficulties
高血压危象(hypertensive crisis)
短期内血压急剧升高,舒张压超过120 或130mmHg并伴一系列严重症状,危 及生命的临床现象
高血压脑病 颅内出血
蛛网膜下腔出血
急性左心衰竭
急性脑梗死
不稳定型心绞痛
急性心肌梗死
急性肾衰竭
(4)眼(eyes)
Ⅰ级 视网膜动脉变细
lesion)
①斑块内出血(Hemorrhage): 斑块突大,阻塞 ②斑块破裂(Rupture): 溃疡形成(Ulceration) ③血栓形成(Thrombosis): 附壁血栓,栓塞,梗死 ④钙化(Calcification): A壁硬脆 ⑤A瘤形成(Aneurysm): 局限性扩张或壁内大血腔
脑出血(Cerebral hemorrhage)
破入脑室→突然昏迷,肢体驰缓,反射 消失,二便失禁, 死亡 内囊→偏瘫 左脑出血→失语 桥脑出血→面瘫,对侧上下肢瘫 血肿占位→颅内高压,脑疝
Subarachnoid Haemorrhage:
Cerebral Blood vessels Special features: Thin walled* End arteries* Microaneurisms
1.基本病变(basic pathology)
(1)脂斑脂纹(fatty spot & streak)
黄色斑点或条纹
fatty patch
fatty spot & plaque
Basic pathology: atherosclerosis (2)纤维斑块(fibrous
plaque)
纤维增生,内膜表面突出灰 白色斑块 纤维帽(玻璃样变纤 维,SMC) FC,SMC,基质,脂 质,炎C
fibrous plaque
Basic pathology: atherosclerosis (3)粥样斑块
(atheromatous plaque) “粥瘤”(atheroma)
●斑块内坏死黄色粥糜 样物质
Causes of hypertension(HT)
原发性(primary HT) 95% 特发性(Idiopathic HT) 高血压病
继发性(secondary HT) 5%
症状性(symptomatic HT)
Types of primary hypertension(分型)
良性(benign) 缓进型(Chronic)95-98%
给予吸氧、降压等治疗,疗效不显,昏迷
加深,呼吸不规则,呼吸心跳停止死亡。
Autopsy results
Cerebral Infarction (Stroke)
Haemorrhagic Necrosis
What’s hypertension?
在安静休息状态下体循环血压持续增高,收缩 压≥140mmHg和/或舒张压≥90mmHg Hypertension is elevated levels of blood pressure(High Blood Pressure) Sustained increase in blood pressure. Systolic >140, Diastolic > 90 mmHg
What’s atherosclerosi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