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影响力》作者:说服别人的六大原理(非常牛逼的销售心理学)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影响力》作者:说服别人的六大原理 (非常牛逼
的销售心理学)
文/罗伯特·西奥迪尼(著有《影响力》)
1、好感原理:人们喜欢那些欣赏自己的人
2、互惠原理:人们会以同样的方式给予回报
3、社会影响力原理:人们会仿效与其相似的人的做法
4、言行一致原理:人们会兑现自己明确的承诺
5、权威原理:人们愿意听从专家的意见
6、稀缺性原理:东西越少,想要的人就越多。
有种能力只属于少数幸运儿;我们中的大部分人都不具备——某些人“生来”就知道如何吸引听众的注意、影响举棋不定的人改变想法,以及让反对派放弃自己的阵营。
看着那些“说服大师”施展魔法的样子,你会感到既钦佩又沮丧。
令人钦佩的不仅仅是他们借助个人魅力与能言善辩,能够轻而易举地说服别人按照他们的要求行事,而且,更令人叫绝的是,那些被说服者如此热切地服从他们的要求,似乎说服本身就是一种恩惠,让被说服者迫不及待地想要报答。
但同时令人沮丧的是,这些天生的说服大师往往无法解释自己的非凡才能,也无法将其传给他人。
他们与人沟通的方法是一门艺术,而众所周知,艺术家都是擅长于做而不擅于分析原因的。
他们无法向我们提供多少帮助——我们
中的一些人无论魅力或口才都称不上出众,但仍然要应付管理者所面对的基本挑战,即通过他人完成工作。
这个挑战让企业高管感到痛苦。
每天,他们都要挖空心思考虑如何激励和指挥一支高度个性化的工作队伍。
“我是老板,必须昕我的”这样的手段已经过时了——即使这样做不会令当事人感到屈辱或士气受挫,在当今社会,它也已经不合时宜了。
如今,跨职能团队、合资企业和公司之间的合作关系已经让权限范围变得模糊。
在这种环境下,与凭借权力发号施令相比,说服技巧对他人行为的影响要大得多。
这又让我们回到开始的话题。
说服技巧也许比以往任何时候都必不可少,但如果最具天赋的说服大师无法将其传授给他人,那么管理者如何才能获得这些技巧?我们必须依靠科学!在过去五十年中,行为科学家经过多次实验,已经掌握了大量关于导致人们让步、服从或改变的互动方式的信息。
此项研究显示,只要触及人类根深蒂固的几种欲望和需求,说服行为就可以奏效并获得期望的结果。
换句话说,说服有其基本原理,而我们可以传授、学习和应用这些原理。
通过掌握这些原理,管理者就可以将科学的力量带入到工作中,从而达成一致意见、完成交易,并赢得他人的妥协。
在以下段落中,我将逐一描述说服的六种基本原理,并向管理者推荐一些可以在组织中应用的方法。
1、好感原理:人们喜欢那些欣赏自己的人
应用方法:发现真正的相似之处并给予真心的赞美
被称为“特百惠直销会”(Tupperware Party)的零售方式正是对这一原理的生动诠释。
特百惠产品展示会均由个人举办,而且几乎都是女性,举办者邀请许多朋友、邻居和亲戚到自己的家中。
出于对女主人的好感,客人们往往都会向她购买产品——这种因好感而产生的购买动力已经在1990年一项关于展示会购买决策的研究中得到了证实。
在为《消费者研究》杂志(Journal of Consumer Research)撰写的文章中,研究者乔纳森·弗兰森(J onathan Frenzen)和哈里·戴维斯(Harry Davis)发现,这些人在做出购买决策时,对女主人好感所起的作用是对产品好感所起作用的两倍。
因此,当特百惠聚会的客人购买产品时,他们不仅是通过购买东西来取悦自己,而且也是在取悦女主人。
对特百惠聚会的发现同样适用于一般企业:若要影响他人,先要与之交朋友。
怎样才能做到这一点?有关的研究已经确认了好几项可以增加好感的因素,不过有两项格外具有说服力:相似性和赞美。
相似性可以将人们真正聚在一起。
根据《个性》杂志(J ouma1 of Personality)1968年的一篇文章,在一项实验中,当参加者了解到他们拥有共同的政治信仰和社会价值观之后,站在一起时就会靠得更近一些。
另外,《美国行为科学家》杂志(American Behavioral Scientists)在1963年也刊登过一篇文章,研究者埃万斯
(F.B.Evans)利用保险公司记录中的被保险人的统计数据证明,如果销售人员与潜在客户的年龄、宗教、政治,或者甚至吸烟习惯相似,那么销售人员成功销售保单的可能性会更大。
管理者可以利用自己与他人的相似之处,与新聘员工、其他部门的主管,或者是新老板建立关系。
工作时的非正式交谈可以为你创造理想的机会,帮你发现至少一个共同的兴趣领域,如某项业余爱好、某个大学篮球队,或《宋飞正传》(Seinfeld)的重播等。
重要的是必须尽早地和他人建立起友谊,因为这样一来,人们就会对你形成好感,在随后的交往中会始终认为你是个和善且值得信任的人。
如果你试图说服的人早就对你心生好感,那么你会更容易为某个新项目争取到他们的支持。
赞美是另一个产生好感的可靠因素。
它既能令人陶醉,又能消除敌意。
有时,你说出的赞美未必一定是让人受之无愧的。
在《实验社会心理学》杂志(Journal of Experimental Social Psychology)上发表的文章中,美国北卡罗莱纳州大学的研究人员发现,当听到别人对自己大加赞美时,人们都会对赞美者产生最大的好感,即使那些溢美之词不是真的。
而且,在他们的着作《人际吸引力》(Interpersonal Attraction)一书中(Addison-Wesley出版社,1978年),埃伦·贝尔谢德(Ellen Berscheid)和伊莱恩·哈特菲尔德·沃尔斯特
(Elaine Hatfield Walster)通过实验数据表明,对他人品格、态度或表现的积极评价可使被赞美者对赞美者产生好感,并心甘情愿地遵照后者的意愿故事。
除了用来培养有利的关系,精明的管理者还可以利用赞美来修补受损的关系。
假设你是某个大部门的经理。
因为工作原因,你需要经常接触另一位经理——我们可以叫他丹,但你对此人十分反感。
不论你为他做了多少事,他永远都嫌不够。
更糟的是,他似乎从不相信你已经为他竭尽所能。
由于憎恨他的态度,以及他对你的能力和诚意的明显不信任,你和他相处的时间远远少于工作所要求的。
结果,你和他的部门业绩都开始下滑。
面对这种情况,你可以利用赞美战略来修补关系。
丹身上一定有值得你真心佩服的东西——虽然也许你很难发现。
例如,他对部门人员的关心、对家庭的奉献,或者仅仅是他的职业道德。
当你下次遇到他时,可以对他的这些品质表达欣赏之情。
此时,你至少要让他明白,你们有着共同的价值观。
如果你这样做了,我猜想丹对你一直以来的否定态度一定会有所缓和,而且他还会给你机会证明你的能力和善意。
2、互惠原理:人们会以同样的方式给予回报
应用方法:施予别人你所想要的
赞美也许会让丹变得更加温和友善,因为就算他再执拗,
他也是一个正常人,具有人类共同的性格特点,即以别人对待自己的方式回报于人。
如果你曾经在不经意中发现自己正对着一个同事微笑,仅仅因为他或她先朝你微笑,那么你就知道这个原理是如何发挥作用的了。
慈善机构正是利用互惠原理筹集资金。
例如,多年来美国残疾退伍军人协会(Disabled American Veterans)只是靠着一封精心制作的筹款信,就获得了高达18%的捐款回复率。
后来,当该协会开始随信附上一份小礼物之后,回复率居然几乎翻了一番,达到了35%。
这份礼物非常简单,只是一套个性化的地址标签——其实让更多人做出了捐款的决定并非是这套标签本身,而是因为他们得到了点东西。
同样的道理也适用于办公室。
每当节日来临之际,供应商们都会向各公司的采购部大肆送礼。
当然,他们这么做绝非仅仅是为了表达节日的问候。
一些采购经理在1996年接受某杂志采访时承认,当他们接受了某个供应商的礼物之后,都会倾向于购买该供应商的服务和产品,而他们原本是会拒绝的。
令人惊叹的是,礼物还会起到留住员工的效果。
我一直鼓励我的读者给我写信,用实例说明影响力原理是如何改变他们生活的。
有位读者在俄勒冈州工作。
她在信中列举了以下让她忠于其主管的原因:
他会送圣诞礼物给我和我的儿子,而且还会送我生日礼
物。
我的工作职位没有什么晋升机会,唯一的可能就是换去其他部门。
但我发现我根本不想走。
我的老板很快就要退休了,我想等他退休以后,我也许会离开——至于现在,我觉得我有义务待在这里,因为他一直对我这么好。
不过,从根本上讲,赠送礼物仍是互惠原理的一种初级应用。
在更高级的应用中,如果管理者希望在办公室内培养积极的态度和融洽的人际关系,可以通过这种方式获得真正的先行者优势——只要管理者能率先展现出自己所期望的行为方式,就能引导同事和下属员工做出同样的行为。
不论是信任感、合作精神,或是和善友好的举动,如果领导者希望在他人身上看到这些行为,领导者自己应当首先做表率。
那些负责信息处理和资源配置的管理者也可以采用同样的方法。
当其他经理人手不足而且离任务最后期限越来越近时,如果你能将自己的手下借给他,那么当你需要帮助时,你获得帮助的可能性就会大大增加。
而且,当他对你的帮助表示感谢时,如果你能回答说,“没什么,我很乐意帮忙。
因为我知道当我需要帮助时,你的帮助对我会有多么重要”,那么你得到帮助的可能性就会更大。
3、社会影响力原理:人们会仿效与其相似的人的做法
应用方法:在一切可能的情况下,利用同等群体的力量
作为社会动物,在如何思考、感觉、行动等方面,人们对
周围的人有很强的依赖性。
我们是从直觉上认识到这一点的,但实验也证实了这种直觉。
例如《应用心理学》杂志(Journal of Applied Psychology)最早在1982年刊登过一篇关于该实验的文章。
在北卡罗莱纳州的哥伦比亚市,一批研究人员挨家挨户为一项慈善运动募捐,并向每户人家出示一份该住宅区己捐款人的名单。
研究人员发现,捐款人的名单越长,后续者捐款的可能性就越大。
对遇到捐款请求的人来说,名单上朋友和邻居的名字就像一种社会规范的证明,提示他们该如何做出回应。
但是,如果那些名字只是一些不相干的陌生人的名字,那么其说服力就会大打折扣。
20世纪60年代,《个性与社会心理学》杂志(Journal of Personality and Social Psychology)刊登过一项实验的报道。
该实验要求纽约市的居民将捡到的钱包归还失主。
当他们了解到另一个纽约人曾经这么做了时,他们便非常希望将钱包物归原主。
然而,当他们了解到是某个外国人曾试图归还钱包时,他们的决定就丝毫不会受到影响。
这两项实验告诉管理者,来自同等群体的说服会异常有效。
这项科学研究也证实了大多数专业销售人员早已了解的事实:当满意客户与潜在客户的境遇相似时,满意客户所说的话最能起到证明作用。
对于在公司内推行新举措的管理者来说,这一经验十分有益。
假设你正打算精简部门
的工作流程,而一群老员工对此表示抵制,你与其亲自出马说服这些员工相信该举措的好处,还不如让一位支持该举措的老员工在团队会议上发表支持言论。
这样一位老同事所做的陈述比老板的话更具说服力。
简言之,影响力在水平方向上而非垂直方向上,发挥效果最好。
4、言行一致原理:人们会兑现自己明确的承诺
应用方法:让人们做出积极、公开和自愿的承诺
仅仅是让人们对你的产品、你的想法,以及你本人产生好感——你不仅要让人们喜欢你,而且要让他们对你希望他们做的事情产生责任感。
互惠方式是让其他人萌生责任感的一种可靠方法。
另一种方法是让他们做出公开承诺。
我自己的研究显示,大多数人一旦采取了公开立场或书面表明支持某一观点,他们就会更愿意坚持自己的选择。
其他人的研究不仅进一步证实了这一现象,而且还发现,即使是看似微不足道的承诺也会对未来行动产生强有力的影响。
以色列研究人员曾于1983年在《个性与社会心理学期刊》(Personality and Social Psychology Bulletin)上发表过一篇文章,该文描述道,他们要求一个大型公寓住宅区的半数居民在一份请愿书上签名,请求为残障人士建立一个娱乐休闲中心。
这是一项善举,而且需要的资金不多,因此几乎每个被请求的人都同意签名。
两周后,在该国“为残障人士募捐” 活动的当天,研究人员联络了该住宅区的所有居
民,并请求他们为此项目捐款。
他们发现,那些未被要求在请愿书上签名的人中,有略微超过半数的人捐了款。
但令人吃惊的,那些已经在请愿书上签名的人中有92% 都捐了款。
该公寓住宅区的居民觉得他们有义务兑现自己的承诺,因为这些承诺是积极、公开和自愿的。
对于这三大特征,我们有必要逐一进行讨论。
有许多实证例子显示,与未明确说出的承诺相比,积极做出的选择,即大声宣布、郑重写下或以其他方式明确表示的承诺,对人们未来行为,的影响要大得多。
《个性与社会心理学期刊》在1996年发表过一篇迪莉娅·乔菲(Delia Cioffi)与兰迪·加纳(Randy Gamer)合写的文章,文中描述了一项实验:一组大学生被要求填写一份表格,表示自己愿意为一项针对公立学校的艾滋病教育项目做志愿者;另一组学生也要求为同一项目做志愿者,但确认的方法是放弃填写一份声称不想参加的表格。
几天后,当这些志愿者报到时,到场者中的74% 是第一组学生。
对希望说服下属遵循某一行为方式的管理者来说,这个实验的含意显而易见:将决定写成文字。
假设你希望某个员工在提交报告方面能够更加及时,一旦当你认为对方已经同意,就应该要求他将决定写成备忘录,然后发给你。
如此一来,他履行承诺的可能性就会大大增加,因为人们通常都会兑现他们写下的书面承诺。
关于承诺的社会性特征的研究显示,当书面声明被公开后,其效力将更加强大。
《变态心理学与社会心理学》杂志(Journal of Abnormal and Social Psychology)在1955年刊登的一篇文章中描述了一项经典的实验。
该实验要求大学生对投射在屏幕上的线条长度进行估计。
一些学生根据要求将他们的答案写在一张纸上,并在签名后将其交给实验人员。
另外一些学生将自己的答案写在一块可擦掉笔迹的小木板上,然后立即将答案擦掉。
还有一些学生按照要求,只在心里默默地做出了选择。
接着,实验人员向所有三个小组出示证据,说明他们所选择的答案可能是错的。
那些只是将答案记在心里的学生最有可能重新考虑自己的估计。
将答案写下并立即擦掉的那组学生则更加忠于自己最初的猜测结果。
然而,最不愿意改变最初选择的,是那些已经签名并将答案交给研究人员的学生,而且其人数比例要大得多。
该实验还显示出大多数人希望与他人保持一致的愿望。
再以那个总是迟交报告的员工为例。
当你意识到言行一致原理对一个人的影响力时,你就应该在他认识到及时交报告的必要性之后,立即将他的承诺公开,以强化该承诺的约束力。
你可以给这位员工发一封电子邮件,如此写道:“我想你的计划正好是我们所需要的。
我已经把它发给制造部的黛安娜和运输部的菲尔过目了。
他们也认为这正是他们需要的。
”不论采用何
种方法,一旦这些承诺成为正式表态之后,它们就再也无法像人们心中默许的新年决心那样,总是在无人知晓的情况下被放弃。
它们应当被公开,并且要显眼。
300多年前,英国维多利亚时代的作家塞缪尔·巴特勒(Samuel Butler)用一句精辟的话解释了为什么“只有自愿的承诺才会持久和有效,违心服从的人仍保留着自己的看法。
”如果某项保证是在外界的强加、逼迫或重压下做出的,它就不算承诺:它只能成为一项不受欢迎的负担。
试想当你的老板迫使你为某政党候选人的竞选活动捐款时,你会怎样反应。
当你独自一人在投票亭内时,你会因为老板喜欢他而更倾向于这位候选人吗?不可能。
事实上,沙伦·布雷姆(Sharon S. Brehm)和杰克·布雷姆(Jack W. Brehm)在1981年出版的《心理阻抗》(Psychological Reactance)一书中,通过数据表明,为了表达对老板强迫你捐款的憎恨,你反而会去投另一方的票。
这种强烈反应也会出现在办公室里。
我们再以那个交报告拖拉的员工为例。
如果你想让他长久地改变行为,就应当避免采用威胁或强迫手段。
否则,在他看来,他行为上的任何改变都是恐吓而非个人承诺的结果。
一个较好的办法是找到他在工作中真正看重的东西,比如高超的工艺技术或团队精神,然后向他说明及时交报告是如何与这些价值观保持一致的。
如此一来,该员工就会在自愿的情况下进
行改进。
而且,因为他接受了改变的理由,所以即使在没有监督的情况下,他也会自我约束。
5、权威原理:人们愿意听从专家的意见
应用方法:把你的专长展露出未;切勿想当然地认为那是不证自明的
两千年前,罗马诗人维吉尔(Virgil) 对那些希望做出正确选择的人,提出了这个简单的忠告:“相信专家的话。
”他的话未必是一个好建议,但作为对实际情况的描述,却无可置疑。
例如,当某个着名专家对某个话题的看法在新闻媒体上出现后,它所产生的舆论效果是十分惊人的。
根据《舆论季刊》(Public Opinion Quarterly)在1993年刊登的一份研究,《纽约时报》上一篇专家观点的新闻报道就可以在全国范围内引起2%的舆论转变。
而且,1987年研究人员在《美国政治科学评论》(American Political Science Review)上发表文章说,当专家观点在全国性电视节目中播出后,舆论改变可高达4%。
愤世嫉俗的人可能会争辩说,这些发现充其量说明公众容易受到控制、容易轻信和顺从。
但是,更公正的解释应当是,面对现代生活的纷繁复杂,一位经过慎重挑选的专家可以为我们提供宝贵而高效的捷径,帮助我们制定出色的决策。
事实上,有些问题,不论是法律、财务、医学或技术方面的,都需要具备非常专业的知识才能解答,因此我们别无选择,只能依靠专家。
既然我们有充分的理由听从专家建议,那么管理者应当在尝试发挥影响力之前,确保让自己的专长得到认可。
但令人吃惊的是,人们往往会误以为自己的专业经验会自然地得到别人的认可和欣赏。
我和同事曾提供咨询服务的一家医院就出现过这种情况。
令该医院的物理治疗师感到十分懊恼的是,许多中风病人在离开医院后,都随即放弃了例行的身体锻炼。
尽管这些理疗师一而再、再而三地向病人强调在家里做日常锻炼的重要性——事实上,锻炼对恢复肢体的独立功能至关重要——但病人始终把这些话当成耳旁风。
通过采访某些病人,我们找到了问题的症结所在。
他们对专科医生的学术背景和所受的培训都很了解,但对督促他们锻炼的理疗师的资历却知之甚少。
弥补这种信息缺失的方法很简单:我们只是要求物理治疗负责人将所有治疗师的奖状、文凭和证书挂在治疗室的墙上。
结果相当惊人:服从锻炼指令的人增加了34%,而且此后该比率一直都没有下降。
让我们备感得意的不仅是服从比例的显着提高,还有我们实现的方式。
我们并没有欺骗或吓唬任何病人,我们是通过向他们提供信息而赢得了他们的服从。
你无需编造什么;也不必花费任何时间或资源。
理疗师的专业经验都是真实的,我们唯一要做的就是让更多人了解到这一点。
但是对管理者来说,建立起自己的专家权威却是二项比较困难的任务。
他们不能单单把文凭钉在墙上,然后等着所有人注意到它。
这里需要采用一些较微妙的手法。
在美国以外的其他国家,人们第一次打交道时,都会先花些时间进行一些礼节性的社交,然后才开始谈工作。
他们还会在会议或谈判举行的前一晚一起聚餐。
这些聚会可以让讨论变得更容易,而且还能缓和争执——我在上文介绍过好感和相似性有助于关系的培养。
而且,这类聚会还可以为树立个人权威创造机会。
你可以在谈及逸闻趣事时,顺带讲述你如何成功解决了一个与明天的会议议题相似的问题。
或者,你可以在晚餐的时候描述你经过多年努力,如何掌握了一项复杂的学科;但不要大肆炫耀,而是当成普通交谈的一部分。
当然,你未必总有时间进行长篇的自我介绍。
但是,在大多数会议开始前的初步交谈中,你总能找到机会简单介绍一下自己的相关背景和经验,作为社交性谈话的自然的一部分。
通过提前展露个人信息,你能够在谈判或会议刚开始时就确立自己的专业权威;因此当讨论转入正题后,你所说的话便会得到应有的尊敬。
6、稀缺性原理:东西越少,想要的人就越多
应用方法:强调稀有性与独家信息
研究一再显示,当物品和机会变得越匮乏时人们就越会认
为其有价值。
对管理者来说,这是个绝对有用的信息。
他们可以借鉴稀缺性原理,把组织中有限的时间、有限的供应以及类似的限制性资源作为论据,来说服对方。
比方说,坦诚地告诉同事有个机会即将错过:老板马上要去休长假了,如果不能赶在他动身前把建议告诉他,就没戏了。
这样一来,你的同事肯定会迅速行动。
管理者可以学习零售商的做法。
零售商在推荐自己的产品时,总是一再强调如果人们不理会其提供的产品信息,将会有什么损失,而不是强调将获得什么。
《应用心理学》杂志在1988年刊登了一篇关于加州私人住宅拥有者的调查研究,证明了这类“强调损失的语言”(loss language)的威力。
在研究中,一半的屋主被告知,如果他们给整栋房子加绝缘层,每天就可以节省一笔费用。
另一半则被告知,如果他们没有加绝缘层,每天就会损失一定数量的金钱(数量和前一种告知方式的一样)。
结果,被告知将遭受损失的屋主多数都给房子加了绝缘层,其人数比例远远超出那些被告知可以节省费用的屋主。
商业领域也存在同样的现象。
根据《组织行为与人类决策过程》杂志(Organizational Behavior and Human Decision Processes)在1994年刊登的一篇研究,管理人员在制定决策时,对潜在损失的关注要比对潜在收益的关注大得多。
在推销产品时,管理者还应当记住独家信息比众所皆知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