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传统文化概论第七章PPT课件
合集下载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第一节 文化与中国传统文化
在《造塔功德经》中,有法身偈(又作诸法缘起颂) 云:“诸法因缘生,我说此因缘;因缘尽故灭,我作如是 说。”在《佛说初分说经》卷下中,有缘起偈(又作缘起 法颂)云:“若法因缘生,法亦因缘灭;是生灭因缘,佛 大沙门说。”此缘起之理为释迦牟尼悟道成佛之所证悟, 为佛教之基本原理。佛教以缘起解释世界、生命及各种现 象产生之根源,由此建立起佛教特殊的人生观和世界观。
第一节 文化与中国传统文化
4. 四谛
四谛又作四圣谛。谛,意为真理或实在。四谛即: (1) 苦谛。其指三界六道生死轮回充满了痛苦烦恼。 (2) 集谛。集是集合、积聚、感召之意。集谛指众生痛苦的 根源。谓一切众生,由于贪、嗔、痴等造成种种业因,从而感召未 来的生死烦恼之苦果。从根本上来说,众生痛苦的根源在于无明, 即对于佛法真理、宇宙人生真相的无知;正因为无明,众生才处于 贪、嗔、痴、慢、疑、恶见等烦恼之中,由此造下种种恶业;正因 为造下种种恶业,又使得众生未来要遭受种种业报。这样反复自作 自受,轮回不休。
第一节 文化与中国传统文化
5. 十二因缘
在《佛说长寿灭罪护诸童子陀罗尼经》中,普光正见如来对颠 倒女人宣说了十二因缘:
(1) 无明。不明,乃一切烦恼的总称。于缘起性空无所明了 ,因而妄生一切执着,此谓“无明”。
(2) 行。造作义,指一切行为,即依无明所造的善恶业。 (3) 识。业识,此识随业受报,为过去业力所驱,挟持所造 善恶种子而来投胎。 (4) 名色。名指心识,色指形体。由于一念爱染投入母体为 名,成胎后为色。所谓心物和合而成胎,胎相初成叫作名色。
中国传统文化概论
第七章 宗教与哲学——精神与信仰之力源
第一节 中国古代主要宗教概述 第二节 中国古代宗教的特点 第三节 中国传统哲学思想概述
第一节 文化与中国传统文化
一、 佛教
(一) 佛教起源
佛教产生于公元前6—前5世纪的古代印度。其创始人为乔达 摩·悉达多,释迦牟尼是佛教徒对他的尊称,意思是“释迦族的 贤人”。乔达摩·悉达多出身于刹帝利种姓,是迦毗罗卫国(在 今印度、尼泊尔边境地区)净饭王太子。据说,他幼时受传统的 婆罗门教育,学习吠陀经典和五明;20岁时,始感人世生、老、 病、死的各种苦恼,又对当时的婆罗门教不满,遂舍弃王族生活 ,出家寻访师友,探索人生解脱之道。
第一节 文化与中国传统文化
(3) 灭谛。其指痛苦的寂灭。灭尽三界烦恼 业因及生死轮回果报,到达涅槃寂灭的境界,称 为灭。
(4) 道谛。其指通向寂灭的道路,主要指八 正道。佛教认为,依照佛法去修行就能脱离生死 轮回的苦海,到达涅槃寂灭的境界。
4. 八正道
第一节 文化与中国传统文化
第一节 文化与中国传统文化
第一节 文化与中国传统文化
第一节 文化与中国传统文化
(二) 佛教的基本教义
佛教的基本教义是指佛祖释迦牟尼所宣讲的佛法,也称 原始佛教。释迦牟尼逝世后,佛教徒们为了适应社会发展的需 要,遂根据自己的理解对原有教义进行了新的解释和创造性的 发挥。佛教教义的发展在印度经历了部派佛教、大乘佛教和密 教三个阶段。其间,尽管佛教教义的发展与原始佛教差距越来 越大,但基本上仍以释迦牟尼所宣讲的基本教义为核心,是在 此基础上加以发展的。
第一节 文化与中国传统文化
(5) 六入。六根。在母胎十个月中,由名色渐渐成长到 六根完备,于出胎后对六尘境有互相涉入的作用,故名六入。
(6) 触。接触,根、尘和合而成触,指出胎后六根与一切 外境之接触。
(7) 受。领受,根境相对于违顺二种境界上,生起苦乐二 种感觉谓之受,此即为对境所起的一种情绪。
第一节 文化与中国传统文化
1. 缘起
缘起即诸法由因缘而起。在《杂阿含经》中,释迦牟尼曾 经给缘起下了一个这样的定义:“此有故彼有,此生故彼生, 此无故彼无,此灭故彼灭。”在《中阿含经》中,释迦牟尼又 说:“若见缘起便见法,若见法便见缘起。”
在《分别缘起初胜法门经》中,说缘起有11个义:无作者 义、有因生义、离有情义、依他起义、无动作义、性无常义、 刹那灭义、因果相续无间断义、种种因果品类别义、因果更互 相符顺义和因果决定无杂乱义。
(8) 爱。贪爱,对于五尘欲境,心生贪著,此即为对境所 起的一种贪染心。
第一节 文化与中国传统文化
(9) 取。妄取,追取,遇喜欢之乐境则念念贪求,必尽心竭力 以求得之而后已,遇所憎之苦境则念念厌离,必千方百计以图舍之 而后已,此即为爱染欲境的一种趋求。
(10) 有。业,即有因有果,由前际因(爱取),生后际果 (生老死),业力牵引,因果不亡,遂演成三界轮回的事实来,此 为所作业力感报的一种规定。
(5) 正命。正确的生活方式,即远离一切不正当的职业 和谋生方式,如赌博、卖淫、看相、占卜等。
(6) 正精进。正确的努力,去恶从善,勤奋修行,不懒 散度日。
(7) 正念。正确的念法,即忆持正法,不忘佛教真理, 时时以惕厉自己。
(8) 正定。正确的禅定,即专注一境,身心寂静,远离 散乱之心,以佛教智慧去观想事物的道理,获得人生的觉悟。
第一节 文化与中国传统文化
从某种意义上,佛教教义的主要内容可分为两大方面。一是关 于因果与修行的理论方面的,这是佛教教义的实践方面、宗教方面、 道德说教方面。佛教的善恶因果观与修行法门,既与其他一切宗教、 道德说教有共通之处,又自有其殊胜之处。二是关于生命和宇宙的 真相方面的,这是佛教教义的理论方面、哲学方面、辩证思维方面。 佛教关于生命和宇宙的真相的理论是建立在佛教修行(主要是禅悟) 基础上的成果。当然,从具体内容上看,这两大方面是不可能截然 分割开来的。
2. 法印
第一节 文化与中国传统文化
第一节 文化与中国传统文化
所谓五法印,即《菩萨地持经》卷8在四法印外,加上 “一切法空”,则成五法印。通常作:诸行无常,诸法无我, 诸漏皆苦,一切法空,涅槃寂静。
大乘佛教则以诸法实相作为法印,称一实相印。所谓诸 法实相,指一切万法真实不虚之体相,或真实之理法、不变 之理,此系佛陀觉悟之内容,本然之真实。佛教认为,世俗 认识的一切现象均为假相,唯有摆脱世俗认识才能显示诸法 常住不变之真实相状,故称实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