围手术期体温管理
合集下载
相关主题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WHY围手术期会有低温现象?
室温低
-室温在20~21 ℃,102例病人术中低温的发生率 约为79.4% -室温在24~25 ℃,137例病人术中低温的发生率 约为55.4%
手术床温度低 皮肤消毒使热量蒸发
全麻与低体温
全麻早期
血管收缩反应被抑制
核心室向外周室再分布 失热大于产热 核心温度降低
临床上最常用的一种体温表,置于口腔、腋下或肛门 管理不便,在麻醉、手术中基本不用 红外线体温计 用于鼓膜的温度测定,反应速度快,与中心温度有较 好的相关性 探头为一次性,并且只能间断测定不能连续观察 液晶温度计 贴于体表,只显示皮肤温度,与中心温度有一定误差 电子温度计 探头可置于腋下、鼻腔或需要测温的部位,可作即时、 连续的测定,临床常用 如置于食管、直肠,更能反映中心温度
体温的监测指标
体表温度:足背或指尖温度
核心温度:鼓膜,食道,鼻咽,腋温等 臂-指温度差:前臂温度-指尖温度
≥
<0 ℃为外周血管舒张 ≥0 ℃为开始收缩 ≥ 4℃ 为显著收缩
围手术的体温变化
体温轻度减低是围手术期常见的热紊乱现象之一, 通常体温降低2-3 ℃ ,即中心体温在34-36 ℃。 一般认为是麻醉对体温调节系统的抑制是和病人暴 露在相对寒冷的手术室环境是导致围术期低体温的最 主要原因。
病人热量丧失的方式 传导:直接接触,在散热中仅占小部分 病人发热时,冰袋、冰帽降温 对流:手术室的空气流速仅为20 cm/s,与 传导相比,热损失也很轻微。在装 有层流装置的手术室中热量散失增多 辐射:主要的散热方式。四肢的表面积较大, 在体温调节中起重要作用 蒸发:外界温度大于体内温度—发汗 通过手术伤口蒸发的热量有时较多
降低 去甲肾上腺素升高 血管收缩,外周阻力增加,血 液粘稠度增高,心脏负担增加 中心体温降低1.5℃,心动过速和心脏疾病的发生率 增加4倍
术中低温的患者围手术期心血管不良事件发生率增
加3倍
2. 影响凝血功能
降低血小板功能,降低凝血因子活性,出血时间延
长 低体温可明显增加手术出血量
常用的体温监测方式
核心部位的温度较机体其他部位稳定且高,中心温度
的监测(如鼓室膜、肺动脉、食道、鼻咽等)常用于 术中低温的监测,预防保温过度,及发现恶性高热 皮肤表面的温度监测常用于评价血管舒缩的程度
虽然皮肤温度较核心温度低,通过一些合适部位的调
整,也可反映核心温度
常用的体温监测仪
水银体温计
脊髓和硬膜外麻醉 血管扩张 降低血管收缩和寒战的阈值
阻滞温度感受器特别是冷的感受器信号向中枢
的传送
被阻滞的节段血管收缩和寒战反应被抑制,因 此寒战反应的最大敏感性下降,体温调节防御
能力也削弱 中心的低温却伴随着皮肤温度的升高 ,有时病 人会发抖而不感觉冷
2. 环境的影响
手术室的温度一般在20-25℃
临床研究表明,在关节置换手术中,浅低温的病人,
失血量明显增加达30%
在英国,积极的围手术期体温保护被视为减少病人
输注库血的一种有效的方法
3. 麻醉苏醒延迟 低温使肝血流减少,药物在肝脏的代谢减慢
体温降低时,麻醉药的代谢及排泄均延长,麻醉药
的抑制作用增强,作用时间延长,病人苏醒延迟, 在麻醉恢复室的停留时间延长 低体温病人(34.8+0.6 ℃)平均出麻醉恢复室时间 较正常体温病人(36.7+0.6 ℃)延长40分钟
3. 手术的影响 手术时间 体表、体腔的暴露,水分的蒸发 大量的液体冲洗胸、腹腔 出血休克 4.大量的液体或血液输入 成人静脉每输入1000ml环境温度下液体或每输入200ml 4℃血液,中心体温约降低0.25℃
低温对机体的影响
1. 增加心血管并发症
直接抑制窦房结功能,减慢传导,心率、心输出量
4. 增加伤口感染率和延长住院时间
即使轻度的低体温也可直接损害免疫功能,尤 其是抑制中性粒细胞的氧杀伤作用,并减少多
核白细胞向感染部位的移动 减少皮肤的血流和氧供 伤口抗感染能力下降,伤口感染率增加
有研究表明:接受结、直肠手术病人如果术中 体温降低1.9℃,其感染率为19%,而正常体温 组病人的感染率仅为6%。同时低体温组的平均 住院时间延长2.6天,即使那些没有伤口感染的 低体温病人,出院时间也延长2天
在麻醉诱导前进行皮肤表面保温,虽然不会明显改
变深部温度,但可明显升高外周组织的温度,从而 减少由于中心与外周之间温度梯度而引起的热量再 分布性体温降低 大约90%的热量是通过皮肤表面丧失,所以最简易、 有效的保温方法是在皮肤表面放置隔热物品 皮肤散热量与皮肤表面积成正比,因此保温部位的 大小要比保温物品的层数更为重要
体温的生理调节
信号传入(温度感受器 )
外周:温觉、冷觉 中枢:下丘脑、脑干、网状结构和脊髓 中枢神经调控 丘脑:散热中枢、产热中枢 传出反应(外周效应器) 温度变化不大:血管 温度变化较大:汗腺、肌肉
中心体温(内脏温度):37.0 + 0.2 ℃
调定点学说
低体温指中心体温低来自百度文库 36.0(或36.0 36.5 ℃)
防止体温降低的护理措施
1. 做好患者的保暖措施
术前任何时候都不要暴露病人,在转送病人至手术室
之前,注意保暖,尽量保持以正常的体温进入手术室, 并测量、记录体温,用以提供一个基线对照 保持手术室的室温在24-25℃,相对湿度在40%-60%, 但这种简单的护理干预常因引起工作人员的不适而被 忽略
失热=产热
核心温度=外周温度
围手术期的体温
麻醉及手术均易引起体温下降 1. 麻醉用药的影响
全身麻醉 全麻的第1小时内,中心温度下降 0.5-1.5℃ (再分配性低温) 直接扩张周围血管,抑制体温调节中的血管 收缩作用,使动静脉短路开放 使代谢率降低20-30% 中心至外周的温度阶差 (2-4 ℃ ) 显著降低血管收缩和寒战的阈值
2. 气道加热与湿化 10%左右的热量通过呼吸道散失,最好应用有加热 装置的麻醉机,使病人吸入的空气潮湿温热,但实 际应用很少 3. 输注液和冲洗液适度加温 输注温液体可以有效预防术中体温降低和热量丢失, 减少术中寒战的发生,避免低温输注液引起的肢体 发凉、胀痛 36.5-37.0℃的液体用于静脉输液最为安全、可靠和 舒适,对药液成分无影响(有些药物如青霉素、维 生素C等不能加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