围手术期的体温管理
围手术期低体温的防治ppt课件
医务人员应在术前评估记录患者实时体温,对于全麻患者的术前评估建议采用围手术期低体温风险概率评分表(该评分表是基于我国全麻患者围手术期低体温流行病学研究结果建立的患者低体温预测模型)
(1)患者术前体温<36°C应尽快实施主动加温(除非病情紧急需立刻进行手术);(2)即使患者术前体温≥36°C,也应于麻醉诱导前实施至少20min主动体温保护措施;(3)维持环境温度(包括手术室或患者等候区)不低于23°C。(4)保持患者良好的热舒适感主诉,麻醉前核心体温不低于36°C。(5)积极采取体温保护措施并贯穿整个围手术期。
低体温可延缓麻醉药物代谢,导致患者麻醉苏醒速度减慢,苏醒时间延长
低体温可减弱血小板功能,降低凝血酶活性;通过调节测定温度后的血栓弹力图监测提示,低体温导致血栓形成过程受阻,血液凝集强度减弱
住院时间延长
低体温导致患者在麻醉恢复室滞留时间延长,进入重症监护室几率增加,术后恢复缓慢,住院时间延长。
04
围手术期低体温的防治
同术中,一般情况下,患者体温≥36°C方可离开麻醉恢复室。另外,可给与药物以减轻或抑制寒战反应,达到体温保护效果。目前抑制寒战反应的常用药物包括哌替啶、曲马多,右美托咪啶、氯胺酮等,但这些药物抑制寒战反应机制尚不明确,可能与降低机体寒战阈值有关。
总结
客观而言,目前围手术期低体温现象仍较为常见,积极干预并达成共识刻不容缓。近年来,随着快速康复外科理念在临床普及,围手术期患者体温管理已成为临床路径中的重要环节。避免患者术中低体温,围手术期全程保持患者核心体温正常可显著减少手术相关感染和并发症,减少术中出血和输血量及患者在麻醉恢复室的停留时间等。可见,围手术期患者低体温的防治对改善患者预后和提高术后生活质量十分重要。
时相:即周期
围手术期低体温的预防措施ppt
伤口愈合
低体温延缓伤口愈合,增加术后 并发症的风险。
对手术效果评估,了解其基础体温和低体温风险因
素,以便制定个性化的保温方案。
2. 环境温度调节
02
保持手术室温度适宜,避免不必要的暴露,及时给患者加盖保
温毯,减少体温散失。
3. 液体温度控制
03
使用加温设备对输注的液体和血液进行加温,避免因大量输液
对患者的影响
增加感染风险
低体温降低免疫功能, 使患者更容易感染。
心血管并发症
低体温可能导致心律失 常、心肌缺血等心血管
并发症。
凝血功能异常
低体温会影响凝血因子 的活性,增加术中出血
和术后出血的风险。
术后恢复延迟
低体温影响组织氧合和 能量代谢,延缓术后恢
复。
02 围手术期低体温的预防措 施
术前预防
导致体温下降。
对手术效果的影响
4. 体温监测
在围手术期持续监测患者体温,及时发现并处理低体温情况 。
5. 心理支持
对患者进行心理疏导,减轻焦虑和恐惧情绪,有助于保持正 常体温。
05 围手术期低体温的预防与 管理建议
加强医护人员的培训和教育
培训内容
围手术期低体温的定义、危害、预防 措施等,提高医护人员对低体温的重 视程度和预防意识。
围手术期低体温的预防措施
汇报人:可编辑 2024-01-11
contents
目录
• 围手术期低体温的概述 • 围手术期低体温的预防措施 • 围手术期低体温的监测与处理 • 低体温对围手术期患者的风险与影响 • 围手术期低体温的预防与管理建议
01 围手术期低体温的概述
定义与分类
定义
围手术期低体温是指在手术过程 中或手术后,患者的核心温度低 于36℃。
围手术期体温管理
© 2009 by Smiths Medical: Proprietary Data
输血科建议:
温度管理的领导者
•输血科应当与使用血液加温仪的科室配 合,用于成分输血。
温度管理的领导者
① 手术室环境要求 ② 手术器械、器具及物品等达到灭菌水平 ③ 严格遵循无菌技术原则和手卫生规范 ④ 术中保持患者体温正常,预防低体温 ⑤ 重视外科手术技巧 ⑥ 冲洗手术部位时,应当使用温度为37℃的无菌生理盐水等
液体 ⑦ 合理应用抗生素 ⑧ 首选密闭负压引流,尽量远离手术切口
低体温的生理影响
温度管理的领导者
• 麻醉复苏延长
• 出凝血时间延长,凝血功能障碍导致手术出血量增 加,输血量明显增加;
• 组织缺氧:
• 心脏负荷增加,心脏意外的发生率增加55%;
• 负氮平衡与伤口感染,术中温度低于35℃,伤口感 染率增加3倍,住院时间延长20%。
• 对老年人、小儿影响更加明显。
围手术期的体温降低原因
温度管理的领导者
手术室温度: 20°C-24°C
皮肤暴露、消毒
麻醉
手术野的暴露和灌洗
冷液体输入
Luna et al
Sessler et al
Heat Loss
Mechanisms of Heat Loss
© 2009 by Smiths Medical: Proprietary Data
温度管理的领导者
围手术期体温管理
© 2009 by Smiths Medical: Proprietary Data
围术期患者低体温管理
汇报完毕
三、创伤:术前推荐测量鼓膜温度,在建立安全气道的患者中,推荐首选食管温度作为 核心体温的测量方法。对创伤患者的体温管理强调预防为先,首先与环境充分隔绝以保留 产生的热量,防止传导性热量损失。围术期应积极行复合保温措施以恢复和维持正常体温, 减少并发症的发生。
临床教学查房的准备
四、肝移植:肝移植患者术中体温变化呈现“V”形,门静脉开放后体温最低,供肝置 入腹腔和开放为影响体温最重要的原因。除常规保温方法外,减少供体置入腹腔时与后腹 膜接触面积及“脉冲式开放”或可有效改善肝移植围术期低体温。
• 包括温热腔镜冲洗液或CO2气腹气体加温等 均可有效减少术中热量丢失。
围术期低体温防治措施 环境温度调控:对主动加温患者,环境温度可设置为手术室团队舒适温度。推荐 成人术中手术室温度不低于21 ℃,实施儿科手术的手术室温度不低于23 ℃。
药物干预措施:药物干预的目的主要是减少热量再分布(如去氧肾上腺素)和增加 代谢产热(如果糖、氨基酸)。
婴幼儿由于中枢神经系统发育尚未完善,体温调节能力差,体温易随室 温的变化而变化,因此更容易发生围术期低体温。
美国麻醉医师协会(ASA)给患者的分级级别显示,患者分级越高,其 发生低体温的几率越高。
影响体温因素
2、手术因素
➢术前禁食,使机体产热减少;慢性消耗性患者的体温调控能力不足,机体代谢率下降 ;
04 Part Four 低体温防治临床路径
低体温防治临床路径
依据围术期患者低体温评估和防治具体操作流程,在术前、术中和术后3个阶段采 取积极的体温保护措施,可降低患者低体温及后续并发症的发生率。
术前
风险评估 体温保护原则
围术期体温管理高温.
10:59 动脉血气:pH 7.41,pCO2 37 mmHg, pO2561 mmHg,Na + 138 mmol/l,K+ 4.2 mmol/l, Ca++ 1.16 mmol/l,Lac 1.2 mmol/l,Hb 11.9 g/dl。
11:50发现患者呼末二氧化碳分压逐渐升高,听诊双 肺呼吸音正常,检查麻醉机各环节未见异常,无 CO2重复吸入,调整呼吸参数,增加新鲜气流量, 呼末二氧化碳分压仍逐渐升高。
肤黏膜腺体分泌,呼吸道黏膜干燥,使机体产热 增多而散热减少。 辅助或控制呼吸系统障碍
产生原因
恶性高热(Malignant Hyperthermia Syndrom,MHS):是由常规麻醉用 药引起围手术期死亡的遗传性疾病。
MHS
一种亚临床肌肉病,平时无异常表现。
全麻过程中接触挥发性吸入麻醉药(如氟烷、安 氟醚、异氟醚等)、去极化肌松药(琥珀胆碱) 静脉麻醉药(氯胺酮)和局部麻醉药(利多卡因 等)后触发。
同时监测体温,测颈部皮肤温度39.3℃,予氢化可 的松100 mg 静脉滴注,血压仍有下降趋势,予去 氧肾上腺素300 μg静脉推注,并予以去甲肾上腺 素0.1μg/kg.min、多巴胺多巴酚丁胺 80μg/kg.min 持续泵注。
12:10血压 60/40 mmHg,心率112次/分,予肾上 腺素0.1 mg静脉推注,并间断予肾上腺素 0.1 mg 静脉推注,血压逐渐回升。
围术期体温管理—高热
南京大学医学院附属鼓楼医院 南 京 鼓 楼医 院
马正良
前言
体温是人体主要生命体征之一 人类体温需保持于37℃基本稳定不变,才能保证代谢
和其他功能的正常运行。 T < 22℃→心跳停止; T > 43℃→酶变性而死亡; T = 27℃→低温麻醉。
麻醉科对围手术期体温管理的指导与规范
麻醉科对围手术期体温管理的指导与规范麻醉科作为医院中重要的临床科室之一,承担着维护患者安全及手术顺利进行的重要任务。
围手术期体温管理是麻醉科工作中的一项关键内容,对于患者的术后恢复和手术效果至关重要。
本文将介绍麻醉科对围手术期体温管理的指导与规范,并探讨其在临床实践中的应用。
一、围手术期体温管理的重要性围手术期体温管理是指在患者进行手术前、中、后全过程中,通过调节体温,维持患者体温在一定范围内,以降低手术相关并发症的发生率,提高患者手术效果及术后恢复质量。
围手术期体温管理的重要性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1. 影响组织代谢和恢复:手术过程中,患者体温过高或过低均会对身体的细胞代谢产生负面影响,影响手术创面的修复,影响组织恢复和疼痛控制。
2. 并发症风险增加:围手术期患者体温下降可能导致术后感染风险增加、伤口愈合时间延长、出血风险增加等,而体温过高则可能导致热应激反应,引发中枢神经系统异常、心血管意外、电解质紊乱等严重并发症。
3. 影响手术效果:围手术期体温管理不当,可能导致手术时间延长、感染风险增加、术中出血量增加等,在一定程度上影响手术的成功率和效果。
二、围手术期体温管理的指导与规范为了规范麻醉科对围手术期体温管理的工作,并最大程度保障患者的安全与手术质量,下面将介绍麻醉科对围手术期体温管理的指导与规范措施:1. 术前准备术前准备是围手术期体温管理的重要环节。
麻醉科应在术前评估中充分了解患者的体温状况,包括团队对患者的术前访视中观察患者的自发体温、问诊发热史以及检查有无感染灶等。
了解患者的体温状况后,麻醉科医生应与患者充分沟通,告知其术前禁食禁水时间,避免患者腹泻或呕吐导致体温过低。
2. 术中体温监测和调控术中体温监测是围手术期体温管理的核心环节。
麻醉科医生应根据手术类型和患者特点选择合适的体温监测方法,并将体温监测结果及时记录。
术中患者体温管理的目标是将患者体温维持在正常范围内,避免体温过高或过低。
围手术期体温护理管理制度
围手术期体温护理管理制度一、概述围手术期体温护理是指对手术患者在手术过程中及手术后进行体温监测、评估和干预的过程。
围手术期体温护理的目的是维持患者的体温稳定,减少术中和术后并发症的发生,提高手术患者的术后康复率。
因此,建立和完善围手术期体温护理管理制度对于提高手术质量,保障患者安全具有重要意义。
二、管理责任1. 医院领导应制定相关围手术期体温护理管理政策,建立医院围手术期体温护理管理工作小组,明确各部门的具体职责。
2. 手术科室应指定专门的围手术期体温护理管理人员负责具体的操作工作,包括体温监测、评估和干预等。
3. 护士团队应在每次手术中负责患者的围手术期体温护理工作,包括术前准备、围手术期体温监测、评估与干预、术后护理等全程负责。
4. 临床医生在手术前应对患者进行评估,明确手术患者的体温风险因素,并在手术中及术后及时干预,保障患者的体温稳定。
三、工作流程1. 术前准备(1)手术前医护人员应对患者进行全面评估,包括患者的基础体温状态、手术类型、手术持续时间、患者的年龄、体重等因素,确定患者的体温风险等级。
(2)针对高危患者,应做好术前体温管理准备工作,包括清洁病区环境、准备好可能使用的体温监测设备和体温调节设备等。
2. 围手术期体温监测(1)术中监测:手术过程中护士团队应定时(根据手术类型和患者情况确定)对患者进行体温监测,及时记录体温数据。
(2)术后监测:术后护理人员应及时对患者进行体温监测,建立体温曲线图,了解患者的体温变化趋势。
3. 评估和干预(1)根据术中和术后的体温监测情况,对患者进行全面的体温评估,了解患者的体温风险及危害程度。
(2)根据评估结果,术中应及时采取体温调节措施,包括调整手术室环境温度、及时使用体温调节设备等。
(3)术后应根据患者的体温曲线图,及时发现并处理患者的体温异常情况,减少术后并发症的发生。
四、信息管理1. 医院应建立完善的围手术期体温监测和评估系统,包括建立体温记录表格、建立体温数据库等。
围手术期低体温预防及管理PPT课件
麻醉药物选择及剂量调整
选择合适的麻醉药物
在选择麻醉药物时,应充分考虑其对患者体温的影响,尽量选择对 体温影响较小的药物。
调整麻醉药物剂量
根据患者的体温变化,适时调整麻醉药物的剂量,以维持患者的生 命体征稳定。
与麻醉师密切合作
手术过程中,应与麻醉师密切合作,共同关注患者的体温变化,确保 手术安全顺利进行。
鼓励患者术后早期活动 ,必要时使用抗凝药物 ,预防深静脉血栓形成
。
05
围手术期团队协作与沟通
医护人员角色定位与职责划分
外科医生
负责手术操作,对手术过程全 面负责,同时需关注患者的体
温管理。
麻醉医生
负责麻醉管理,包括麻醉药物 的选择和调整,以及麻醉过程 中患者的体温监测和调控。
手术室护士
协助医生和麻醉医生完成手术 ,负责手术器械的准备和传递 ,同时需关注患者的生命体征 和体温变化。
患者个体差异较大, 需制定更加个性化的 低体温预防和管理方 案。
围手术期保暖设备和 技术有待进一步更新 和完善,以提高保暖 效果。
未来发展趋势预测
随着医疗技术的不断进步,围 手术期低体温预防及管理将更 加智能化、精准化。
保暖材料和技术将不断更新换 代,提高患者舒适度和保暖效 果。
以患者为中心的理念将更加深 入人心,推动围手术期低体温 预防及管理水平不断提升。
提升围手术期患者安全水平
01
持续优化手术流程和环 境,减少患者暴露时间 和感染风险。
02
加强医护人员团队协作 和沟通,确保患者围手 术期安全。
03
定期开展质量评估和安 全检查,及时发现并整 改存在的问题和隐患。
04
积极推广和应用新技术 、新方法,不断提高围 手术期患者诊疗水平和 安全质量。
手术室围手术期体温管理制度及流程
手术室围手术期体温管理制度及流程下载温馨提示:该文档是我店铺精心编制而成,希望大家下载以后,能够帮助大家解决实际的问题。
文档下载后可定制随意修改,请根据实际需要进行相应的调整和使用,谢谢!并且,本店铺为大家提供各种各样类型的实用资料,如教育随笔、日记赏析、句子摘抄、古诗大全、经典美文、话题作文、工作总结、词语解析、文案摘录、其他资料等等,如想了解不同资料格式和写法,敬请关注!Download tips: This document is carefully compiled by theeditor.I hope that after you download them,they can help yousolve practical problems. The document can be customized andmodified after downloading,please adjust and use it according toactual needs, thank you!In addition, our shop provides you with various types ofpractical materials,such as educational essays, diaryappreciation,sentence excerpts,ancient poems,classic articles,topic composition,work summary,word parsing,copy excerpts,other materials and so on,want to know different data formats andwriting methods,please pay attention!手术室围手术期体温管理制度与流程在医疗领域,手术室的围手术期管理是确保患者安全和手术成功的关键环节。
围术期的体温监测与保护
建立体温监测与保护的质量控制 体系,定期评估和改进医护人员 的实践水平,以确保患者安全。
THANKS FOR WATCHING
感谢您的观看
使用保温毯
总结词
保温毯能够有效地保持患者的体温, 减少热量散失。
详细描述Байду номын сангаас
保温毯采用特殊的材料制成,能够吸 收并重新辐射人体释放的热量,从而 减少热量散失。在手术过程中,将保 温毯覆盖在患者的身体上,可以有效 地保持患者的体温稳定。
减少暴露部位
总结词
减少手术部位的暴露面积,可以减少体温散失。
详细描述
降低室温
通过降低室温来降低患者的体温。
增加通风
加强手术室的通风,以降低温度。
物理降温
使用冰袋、冰毯等物理降温工具, 注意避免冻伤。
05 围术期体温监测与保护的 未来展望
新的监测技术的研究与应用
无线遥测体温监测
智能体温监测设备
利用无线传输技术,实时监测患者的 体温变化,避免传统体温监测方法的 局限性和干扰。
适用情况
适用于需要连续监测体温的围术期患者,尤其适用于儿童和意识不清 的患者。
注意事项
操作过程中需注意卫生,避免交叉感染;定期检查体温计,确保其正 常工作。
鼻咽温度监测
总结词
鼻咽温度监测是通过测量鼻咽 部温度来反映体内温度变化的
方法。
详细描述
将体温计置于鼻咽部,能够快 速准确地测量体温。该方法具 有无创、操作简便等优点。
结合物联网和人工智能技术,实现体 温数据的自动采集、分析、预警等功 能,提高监测的准确性和及时性。
红外线体温监测
利用红外线技术非接触式测量体温, 具有快速、准确、无创等优点,尤其 适用于婴幼儿和烧伤患者。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 术中低温的患者围手术期心血管不良事 件发生率增加3倍
2. 影响凝血功能
• 降低血小板功能,降低凝血因子活性, 出血时间延长 • 低体温可明显增加手术出血量
• 临床研究表明,在关节置换手术中,浅 低温的病人,失血量明显增加达30%
• 在英国,积极的围手术期体温保护被视 为减少病人输注库血的一种有效的方法
围手术期的体温管理
暨南大学附属第一医院麻醉科
郑志雄
体温的生理调节
• 信号传入(温度感受器 ) 外周:温觉、冷觉 中枢:下丘脑、脑干、网状结构和脊髓 • 中枢神经调控 丘脑:散热中枢、产热中枢 • 传出反应(外周效应器) 温度变化不大:血管 温度变化较大:汗腺、肌肉
• 中心体温(内脏温度):37.0 + 0.2 ℃ • 调定点学说 • 低体温指中心体温低于 36.0(或36.0 36.5 ℃)
4. 增加伤口感染率和延长住院时间
• 即使轻度的低体温也可直接损害免疫功能,尤 其是抑制中性粒细胞的氧杀伤作用,并减少多 核白细胞向感染部位的移动 • 减少皮肤的血流和氧供 • 伤口抗感染能力下降,伤口感染率增加 • 有研究表明:接受结、直肠手术病人如果术中 体温降低1.9℃,其感染率为19%,而正常体温 组病人的感染率仅为6%。同时低体温组的平均 住院时间延长2.6天,即使那些没有伤口感染的 低体温病人,出院时间也延长2天
防止体温降低的护理措施
1. 做好患者的保暖措施
• 术前任何时候都不要暴露病人,在转送病 人至手术室之前,注意保暖,尽量保持以 正常的体温进入手术室,并测量、记录体 温,用以提供一个基线对照 • 保持手术室的室温在24-25℃,相对湿度在 40%-60%,但这种简单的护理干预常因引起 工作人员的不适而被忽略
2. 气道加热与湿化 • 10%左右的热量通过呼吸道散失,最好应 用有加热装置的麻醉机,使病人吸入的空 气潮湿温热,但实际应用很少 3. 输注液和冲洗液适度加温 • 输注温液体可以有效预防术中体温降低和 热量丢失,减少术中寒战的发生,避免低 温输注液引起的肢体发凉、胀痛 • 36.5-37.0℃的液体用于静脉输液最为安全、 可靠和舒适,对药液成分无影响(有些药 物如青霉素、维生素C等不能加温)
• 创伤、低血容量病人输注液还应加温至 超过37℃ • 水浴法 保温效果一般 • 输液器加温 • 应用大量冲洗液时(胸、腹腔冲洗、泌 尿科腔镜手术),应将冲洗液加温至 37℃左右 • 温热水冲洗腹腔后,还可刺激肠蠕动, 胃肠功能恢复可提前20小时
4. 体表主动加温 • 水循环加温毯 • 充气式加温毯
3. 手术的影响 • 手术时间 • 体表、体腔的暴露,水分的蒸发 • 大量的液体冲洗胸、腹腔 • 出血休克 4.大量的液体或血液输入 • 成人静脉每输入1000ml环境温度下液体或每 输入200ml 4℃血液,中心体温约降低0.25℃
低温对机体的影响
1. 增加心血管并发症 • 直接抑制窦房结功能,减慢传导,心率、 心输出量降低 • 去甲肾上腺素升高 血管收缩,外周阻力 增加,血液粘稠度增高,心脏负担增加 • 中心体温降低1.5℃,心动过速和心脏疾 病的发生率增加4倍
常用的体温监测方式
• 核心部位的温度较机体其他部位稳定且高, 中心温度的监测(如鼓室膜、肺动脉、食 道、鼻咽等)常用于术中低温的监测,预 防保温过度,及发现恶性高热
• 皮肤表面的温度监测常用于评价血管舒缩 的程度 • 虽然皮肤温度较核心温度低,通过一些合 适部位测仪
3. 麻醉苏醒延迟
• 低温使肝血流减少,药物在肝脏的代谢 减慢 • 体温降低时,麻醉药的代谢及排泄均延 长,麻醉药的抑制作用增强,作用时间 延长,病人苏醒延迟,在麻醉恢复室的 停留时间延长 • 低体温病人(34.8+0.6 ℃)平均出麻醉恢 复室时间较正常体温病人(36.7+0.6 ℃) 延长40分钟
手术室的温度一般在18-25℃
•
• •
•
病人热量丧失的方式 传导:直接接触,在散热中仅占小部分 病人发热时,冰袋、冰帽降温 对流:手术室的空气流速仅为20 cm/s,与 传导相比,热损失也很轻微。在装 有层流装置的手术室中热量散失增多 辐射:主要的散热方式。四肢的表面积较大, 在体温调节中起重要作用 蒸发:外界温度大于体内温度—发汗 通过手术伤口蒸发的热量有时较多
围手术期的体温
• 麻醉及手术均易引起体温下降 • 1. 麻醉用药的影响 全身麻醉 • 全麻的第1小时内,中心温度下降 0.5-1.5℃ (再分配性低温) 直接扩张周围血管,抑制体温调节中的血管 收缩作用,使动静脉短路开放 使代谢率降低20-30% 中心至外周的温度阶差 (2-4 ℃ ) • 显著降低血管收缩和寒战的阈值
• 水银体温计 临床上最常用的一种体温表,置于口腔、腋下或肛门 管理不便,在麻醉、手术中基本不用 • 红外线体温计 用于鼓膜的温度测定,反应速度快,与中心温度有较 好的相关性 探头为一次性,并且只能间断测定不能连续观察 • 液晶温度计 贴于体表,只显示皮肤温度,与中心温度有一定误差 • 电子温度计 探头可置于腋下、鼻腔或需要测温的部位,可作即时、 连续的测定,临床常用 如置于食管、直肠,更能反映中心温度
• 在麻醉诱导前进行皮肤表面保温,虽然 不会明显改变深部温度,但可明显升高 外周组织的温度,从而减少由于中心与 外周之间温度梯度而引起的热量再分布 性体温降低 • 大约90%的热量是通过皮肤表面丧失,所 以最简易、有效的保温方法是在皮肤表 面放置隔热物品 • 皮肤散热量与皮肤表面积成正比,因此 保温部位的大小要比保温物品的层数更 为重要
• 充气式加温毯的保温效果比水循环加温 毯更为理想。 下肢体表面积大 病人与水循环加温毯接触的组织受压, 局部血循环较差
谢谢!
脊髓和硬膜外麻醉 • 血管扩张 • 降低血管收缩和寒战的阈值 • 阻滞温度感受器特别是冷的感受器信号向中枢 的传送 • 被阻滞的节段血管收缩和寒战反应被抑制,因 此寒战反应的最大敏感性下降,体温调节防御 能力也削弱 • 中心的低温却伴随着皮肤温度的升高 ,有时病 人会发抖而不感觉冷
2. 环境的影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