围手术期患者体温管理
预防围手术期患者低体温最新共识
预防围手术期患者低体温最新共识
围术期低体温是指由于围术期非医疗目的导致患者核心体温低于36℃的一种临床现象。发生率为7%~90%,可导致诸多不良结局。预防围术期低体温已成为加速康复外科的重要环节。
笔者特整理《围术期患者低体温防治专家共识(2023版)》中有关对围术期低体温风险评估与预测、常用的体温监测方法以及为患者提供具体保温措施等方面相关知识,做如下分享。
一、患者围术期发生低体温的危险因素
患者围术期发生低体温的危险因素很多,主要包括患者因素、手术因素、麻醉因素(包括药物因素)、环境因素以及是否干预等,多重因素作用下,患者发生低体温的概率明显增加。目前尚无强有力的证据表明任何单一因素会增加患者围术期低体温的发生率。
推荐意见:围术期患者因素、手术因素、麻醉因素和环境因素等以及是否采取干预措施是复合形成低体温的影响因素。投票赞成率:100%。
二、围术期核心体温监测
围术期患者体温监测主要为核心体温,而外周组织温度比核心体温低2~4℃。临床患者体温监测的部位和技术方法对于发现和防治低体温十分重要。本专家共识明确了患者体温监测的时机、频率和常用监测方法。
新型体温监测方法(如电子体温计和红外线体温计等)
具有快速、精确、舒适的优势,已逐渐取代传统的水银体温计。新型体温监测方法的精确性取决于测量部位,可实现连续监测和数据联网传输,使得围术期体温监测更实时、准确。
推荐意见:手术患者的体温监测应具有动态连续性,涵盖整个围术期,包括术前、术中和术后恢复期;术中需应用准确度高、成本低、创伤小且能够准确反映患者核心体温的体温测量方法与部位。投票赞成率:100%。
围手术期低体温护理
谢谢观赏
(1)低体温 体核湿度(肛门内5Cm处温度)常降至<35℃ , 重症<30℃。低体温早期,棕色脂肪代偿产热良好时,腋 温-肛温差值(腋-肛温差)为正值或0;重症、或病程长,能 量贮备耗竭时,腋-肛温差变为负值。
Page 13
(2)硬肿 由皮脂硬化和水肿所形成,其特点为皮肤硬肿, 紧贴皮下组织,不能移动,有水肿者压之有轻度凹陷。硬 肿发生顺序是:小腿→大腿外侧→整个下肢→臀部→面颊 →上肢→全身。
硬肿范围→
Page 14
硬肿症的表现
Page 15
(三)多器官功能损害 早期常有心音低钝、心率缓慢、微循环 障碍表现;严重时可呈现休克、DIC、急性肾衰竭和肺出 血等多器官衰竭(MOF)表现。
(四)病情分度 根据临床表现,病情可分为轻、中和重度。
Page 16
护理措施
(1)复温 凡肛温>30℃且腋温高于肛温者,可置于预热至适中温度 的暖箱中,一般经6~12小时左右即可恢复正常体温;体 温低于30℃置于比肛温高l~2℃的暖箱中,待肛温恢复至 35℃时,维持暖箱的温度于适中温度。亦可采用恒温水浴 法等快速复温措施。复温中应观察腹壁温、肛温及腋温的 变化随时调节暖箱温度,并同时监测呼吸、心率、血压及 血气等。基层单位复温可用热水袋、火炕或电热毯包裹等 方法;也可置婴几于怀抱中紧贴人体,比较安全。
麻醉科对围手术期体温管理的指导与规范
麻醉科对围手术期体温管理的指导与规范
麻醉科作为医院中重要的临床科室之一,承担着维护患者安全及手
术顺利进行的重要任务。围手术期体温管理是麻醉科工作中的一项关
键内容,对于患者的术后恢复和手术效果至关重要。本文将介绍麻醉
科对围手术期体温管理的指导与规范,并探讨其在临床实践中的应用。
一、围手术期体温管理的重要性
围手术期体温管理是指在患者进行手术前、中、后全过程中,通过
调节体温,维持患者体温在一定范围内,以降低手术相关并发症的发
生率,提高患者手术效果及术后恢复质量。围手术期体温管理的重要
性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1. 影响组织代谢和恢复:手术过程中,患者体温过高或过低均会对
身体的细胞代谢产生负面影响,影响手术创面的修复,影响组织恢复
和疼痛控制。
2. 并发症风险增加:围手术期患者体温下降可能导致术后感染风险
增加、伤口愈合时间延长、出血风险增加等,而体温过高则可能导致
热应激反应,引发中枢神经系统异常、心血管意外、电解质紊乱等严
重并发症。
3. 影响手术效果:围手术期体温管理不当,可能导致手术时间延长、感染风险增加、术中出血量增加等,在一定程度上影响手术的成功率
和效果。
二、围手术期体温管理的指导与规范
为了规范麻醉科对围手术期体温管理的工作,并最大程度保障患者的安全与手术质量,下面将介绍麻醉科对围手术期体温管理的指导与规范措施:
1. 术前准备
术前准备是围手术期体温管理的重要环节。麻醉科应在术前评估中充分了解患者的体温状况,包括团队对患者的术前访视中观察患者的自发体温、问诊发热史以及检查有无感染灶等。了解患者的体温状况后,麻醉科医生应与患者充分沟通,告知其术前禁食禁水时间,避免患者腹泻或呕吐导致体温过低。
围手术期体温护理管理制度
围手术期体温护理管理制度
一、概述
围手术期体温护理是指对手术患者在手术过程中及手术后进行体温监测、评估和干预的过程。围手术期体温护理的目的是维持患者的体温稳定,减少术中和术后并发症的发生,提
高手术患者的术后康复率。因此,建立和完善围手术期体温护理管理制度对于提高手术质量,保障患者安全具有重要意义。
二、管理责任
1. 医院领导应制定相关围手术期体温护理管理政策,建立医院围手术期体温护理管理工作
小组,明确各部门的具体职责。
2. 手术科室应指定专门的围手术期体温护理管理人员负责具体的操作工作,包括体温监测、评估和干预等。
3. 护士团队应在每次手术中负责患者的围手术期体温护理工作,包括术前准备、围手术期
体温监测、评估与干预、术后护理等全程负责。
4. 临床医生在手术前应对患者进行评估,明确手术患者的体温风险因素,并在手术中及术
后及时干预,保障患者的体温稳定。
三、工作流程
1. 术前准备
(1)手术前医护人员应对患者进行全面评估,包括患者的基础体温状态、手术类型、手
术持续时间、患者的年龄、体重等因素,确定患者的体温风险等级。
(2)针对高危患者,应做好术前体温管理准备工作,包括清洁病区环境、准备好可能使
用的体温监测设备和体温调节设备等。
2. 围手术期体温监测
(1)术中监测:手术过程中护士团队应定时(根据手术类型和患者情况确定)对患者进
行体温监测,及时记录体温数据。
(2)术后监测:术后护理人员应及时对患者进行体温监测,建立体温曲线图,了解患者
的体温变化趋势。
3. 评估和干预
(1)根据术中和术后的体温监测情况,对患者进行全面的体温评估,了解患者的体温风
围手术期体温管理
信号传入(温度感受器 )
外周:温觉、冷觉 中枢:下丘脑、脑干、网状结构和脊髓 中枢神经调控 丘脑:散热中枢、产热中枢 传出反应(外周效应器) 温度变化不大:血管 温度变化较大:汗腺、肌肉
中心体温(内脏温度):37.0 + 0.2 ℃
调定点学说
低体温指中心体温低于 36.0(或36.0 36.5 ℃)
病人热量丧失的方式 传导:直接接触,在散热中仅占小部分 病人发热时,冰袋、冰帽降温 对流:手术室的空气流速仅为20 cm/s,与 传导相比,热损失也很轻微。在装 有层流装置的手术室中热量散失增多 辐射:主要的散热方式。四肢的表面积较大, 在体温调节中起重要作用 蒸发:外界温度大于体内温度—发汗 通过手术伤口蒸发的热量有时较多
降低 去甲肾上腺素升高 血管收缩,外周阻力增加,血 液粘稠度增高,心脏负担增加 中心体温降低1.5℃,心动过速和心脏疾病的发生率 增加4倍
术中低温的患者围手术期心血管不良事件发生率增
加3倍
2. 影响凝血功能
降低血小板功能,降低凝血因子活性,出血时间延
长 低体温可明显增加手术出血量
脊髓和硬膜外麻醉 血管扩张 降低血管收缩和寒战的阈值
阻滞温度感受器特别是冷的感受器信号向中枢
的传送
被阻滞的节段血管收缩和寒战反应被抑制,因 此寒战反应的最大敏感性下降,体温调节防御
术中如何保持患者体温?基层医疗机构如何落实术中保温措施?
术中如何保持患者体温?基层医疗机构如何落实术
中保温措施?
围手术期低体温是指患者的中心温度低于36℃o几乎所有使用全身麻醉的患者都会发生低体温。低体温会影响免疫系统的各个方面,导致机体防御能力降低,增加手术部位感染风险。术中应采取多种措施维持患者中心体温>369。①研究发现,室内温度增加到26C,可以减少患者中心温度下降。②使用保温材料,单层保温材料如棉毯、手术铺巾等可以减少30%的热量散失,多层保温材料最多可减少50%热量散失。③使用循环温水床垫。④电阻加热(加热毯)与强力空气加热同样有效。⑤将冲洗液加热到37℃o⑥在麻醉诱导前可事先主动加热患者,更有利于维持围手术期正常体温。
基层医疗机构由于受硬件设备以及费用问题等限制,可根据实际条件,采取行之有效的保温措施。参考如下:①术前1小时将室温调至26~28t(手术人员进入后再降室温),尽量缩短皮肤消毒时间。②如有恒温水毯,可在手术开始开启,温度调节30~4HC,直到患者离开再关闭。③术中所需输注液体置于恒温箱保温37C。④术野使用经温盐水浸泡过的0.9%氯化钠溶液纱布。
⑤手术结束前半小时通知病房调好病室环境温度和床单位的保暖。
手术室围手术期体温管理制度及流程
手术室围手术期体温管理制度及流程下载提示:该文档是本店铺精心编制而成的,希望大家下载后,能够帮助大家解决实际问题。文档下载后可定制修改,请根据实际需要进行调整和使用,谢谢!本店铺为大家提供各种类型的实用资料,如教育随笔、日记赏析、句子摘抄、古诗大全、经典美文、话题作文、工作总结、词语解析、文案摘录、其他资料等等,想了解不同资料格式和写法,敬请关注!
Download tips: This document is carefully compiled by this editor. I hope that after you download it, it can help you solve practical problems. The document can be customized and modified after downloading, please adjust and use it according to actual needs, thank you! In addition, this shop provides you with various types of practical materials, such as educational essays, diary appreciation, sentence excerpts, ancient poems, classic articles, topic composition, work summary, word parsing, copy excerpts, other materials and so on, want to know different data formats and writing methods, please pay attention!
围手术期体温管理
围手术期体温管理
围手术期体温管理
病人在手术过程中易发生低体温这一现象容易被医务人员所忽略,有研究显示大约50﹪的手术病人中心体温低于36℃,33.3﹪的病人中心体温<35℃,而人体体温调节系统通常将中心体温调节恒定在37℃。全麻手术超过3小时、一般手术超过2小时,容易出现术中低体温。术中低体温对病人造成的危害是十分严重的,针对造成术中低体温的原因进行有效预防是围手术期护理的一个重要内容。
(一)手术病人术中低体温的危害
1.增加伤口感染率轻度的体温降低也可直接损害机体免疫功能,尤其是抑制中性粒细胞的氧化杀伤作用,并减少多核白细胞向感染部位的移动。此外,低体温可减少皮肤血流和氧供,并抑制组织对氧的摄取。研究发现,围手术期低温还与蛋白质消耗和骨胶质合成减少有相关性。以上因素的共同作用导致围手术期低温病人伤口感染率增加。
2.影响凝血功能体温降低可使循环血流速度减慢,血中血小板数减少,降低血小板功能,降低凝血因子的活性,血细胞聚集度升高,并且具有激活血纤维蛋白溶解系统作用。出血时间与皮肤温度成反比,严重低温可导致弥散性血管内凝血发生。
3.影响机体代谢体温每升高10℃,机体代谢率增加一倍,每下降10℃,代谢率下降一半。适度体温降低可以降低细胞耗氧,提高机体对缺氧的耐受能力,因而对机体有保护作用。
4.增加心血管并发症低温下肺血管对缺氧的反应性降低,通气/血流比(V/Q)比例失调而导致缺氧加重。研究发现术中低体温的病人术后心肌缺血的
发生率是术中体温正常的3倍。同时,研究表明,低温可引起低钾,而且一定范围内体温的降低与血清钾的降低成正比。低钾是导致室速,室颤等心律失常的重要原因,严重时还可能引起心衰。低温还可降低心肌对儿茶酚胺的反应性。其次,低温
预防手术患者低体温管理制度
预防手术患者低体温管理制度
一、目的
为手术室护士提供手术患者体温护理管理的实践指导原则,以维持患者正常体温,防止围术期(尤其是术中)低体温的发生。该制度针对计划外低体温的预防,计划内或治疗性低体温不在范围内。手术患者低体温是指在手术中非计划性的对机体有害的低体温,患者核心温度(一般指直肠温度)低于36 ℃。
二、预防措施及注意事项
1、手术室护士应和手术团队(手术医生、麻醉医生)共同评估手术患者围手术期低体温发生的风险,评估包括病人病情、年龄、身体状况等影响围术期低体温的风险因素,采取术前、术中、术后全程的保暖措施。
2、设定适宜的环境温度:在患者进入手术室前打开层流手术间风机,调节室温
至适宜温度,应维持在21~25℃。根据患者身体状况和年龄等设定个性化室温,
高危患者(婴儿、新生儿、严重创伤、大面积烧伤患者等)在手术开始前适当调高室温。
3、严密关注手术进展,根据手术不同时段及时调节温度。如手术区皮肤消毒时,
室温应适当调高。
4、注意覆盖,尽可能减少皮肤暴露。根据手术部位,术中非手术区域如患者的四肢和躯干可用棉被、肩垫、手臂保暖棉垫等覆盖。
5、合理配置各种保温用具,包括保温毯、电热毯、恒温箱、加温输血器等。
6、使用安全的加温设备,并按照生产商的书面说明书进行操作,做好病情观察及交接班工作,尽量减少对患者可能造成的损伤。根据环境温度、手术类型、患者实时体温及患者身体状况,选择合适的温度和档位,并与医生确认。
7、术中补液、冲洗液、皮肤消毒液应加温使用。用于静脉输注及体腔冲洗的液体必须严格控制水温,宜加温至37℃。在使用加温冲洗液前需再次确认温度。加温后的静脉输液袋或灌洗瓶不应用于患者皮肤取暖,其保存时间应遵循静脉输液原则及产品使用说明。血液输注如需加温时必须使用专用血液加温器。
围手术期患者体温管理
低体温 的并发症
围术期 低体温 的防治
参考文献
第一部分
概念及相关知识
体温的定义
体温(体核温度core temperature) 指身体内部胸腔、腹腔和中枢神经的温度,具有相对稳定 且较皮肤温度高的特点。 皮肤温度(体表温度shell temperature) 指皮肤表面的温度,可受环境温度和衣着情况的影响且低 于体核温度。
血容量下降,凝 血功能降低,DIC。
影响
消化系统
肠蠕动减弱,轻 度肠梗阻,高血 糖。
内分泌系统
甲状腺功能降低, 外源性胰岛素的 作用明显受到抑 制。
肝脏的影响
麻醉药代谢减慢, 术后苏醒延迟, 肝功能下降进一 步加重凝血障碍。
其他
产生严重复杂的 酸中毒,直接影 响患者预后,严 重者最终导致多 系统衰竭死亡。
围手术期患者体温管理
手术室 XXX 2019年11月
前言
围手术期是围绕手术的一个全过程,从病人 决定接受手术治疗开始,到手术治疗直至基本康 复 ,包含手术前、手术中及手术后的一段时间, 具体是指从确定手术治疗时起,直到与这次手术 有关的治疗基本结束为止。
概念及 相关知识
围术期 体温下降 的原因
围术期 低温对 机体的
心血管系统
心律异常,甚至 心搏骤停。
呼吸系统
可致支气管痉挛、 肺水肿、呼吸频 率降低,最终出 现呼吸停止。
围手术期低体温预防及管理PPT课件
对可能出现的电解质紊乱、酸碱失衡等并发症进行及时纠正。
并发症预防与处理
预防皮肤损伤
在复温过程中,注意保 护患者皮肤,避免烫伤
和冻伤等皮肤损伤。
预防感染
加强手术室消毒和无菌 操作,降低术后感染风
险。
处理心律失常
对可能出现的心律失常 等并发症进行及时处理 ,确保患者心血管系统
稳定。
预防深静脉血栓
分类
根据发生原因,低体温可分为原发性低体温和继发性低体温。原发性低体温多 由于机体产热减少或散热增加导致,而继发性低体温则与疾病、手术、麻醉等 因素相关。
发病原因及危险因素
发病原因
围手术期低体温的发生原因主要包括手术室环境温度低、麻 醉药物抑制体温调节中枢、手术时间长导致热量散失过多等 。
危险因素
持续改进文化建设
建立标准化流程
制定围手术期低体温预 防及管理的标准化流程 ,确保团队成员能够按 照统一的标准进行操作 。
定期审计和评估
定期对围手术期的低体 温预防及管理工作进行 审计和评估,发现问题 及时整改。
鼓励创新和改进
鼓励团队成员积极提出 创新和改进意见,持续 优化围手术期的低体温 预防及管理工作。
预热手术台
在患者进入手术室前,提前预热手术台,减少患者与冷手术台接 触导致的热量散失。
调整通风设备
合理调整手术室通风设备,避免冷风直接吹向患者。
围手术期体温相关护理
围手术期体温相关护理
手术中低体温是外科患者在手术期护理的常见问题,是常见的并发症,以下介绍低体温对机体的影响、发生的原因及相关护理。
一.体温是重要的生命体征
正常体温是机体各项机能得以维持的关键。将机体核心温度在34—36℃之间称为低体温。多发生在手术和麻醉中病人,在手术过程中易发生低体温的现象容易被医务人员所忽视,有研究显示大约有5%的手术病人中心体温低于36℃,33.3%病人中心体温32℃时体温>38℃,室温<21℃则体温<36℃,较长的手术过程中几层单辅料起不到保温作用。
3.皮肤保温作用的散发:手术过程中皮肤消毒时,裸露皮肤面积较大,碘酒酒精涂擦病人皮肤上的挥发作用,使用低温或未加温的液体冲洗体腔或手术切口,大手术体腔长时间开放暴露和非手术部位的暴露等因素,引起外周血管收缩反应、热量丢失、中心体温可下降至33-35℃,这是手术导致体内热量散发的重要原因。
4.麻醉及药物作用:全身麻醉可明显抑制体温自身调节功能,降低代谢率,肌松药降低肌肉张力和抑制寒战反应,区域阻滞麻醉可断松弛肌肉、扩张血管,阻断末梢温度感觉器,使病人术中体温不下降。
5.输液和输血:术中输入未加温的液体和库血,据报道在室温下输入1单位4℃冷冻库血或12℃室温下的晶体可使体温下降0.25℃,500ml库存血在5-10min被输入人体会是体温降低0.5-1℃.
6.年龄对体温的影响:小儿体温中枢发育不健全,体温易随室温下降而下降,如1岁婴儿常温下手术1小时体温可下降0.5℃,手术2小时体温可下降3-4℃,老人基础代谢率低,体温调节功能差,体温下降的发生率发生也较高。
围术期的体温监测与保护详解演示文稿
机体的产热
主要产热器官:安静时肝脏为主、运动时骨骼肌为主
----产热形式:战栗产热和非战栗产热 ----调节:
1、体液调节:甲状腺激素、肾上腺素和去甲肾上腺素 2、神经调节:交感神经
第四页,共四十一页。
机体的散热
辐射(radiation)
通过发射红外线的方式辐射。约占安静时总散热量 的40%。
第三十二页,共四十一页。
温度监测探头
33
第三十三页,共四十一页。
通用型温度探头
理想的位置在食道下1/3或1/4处,可 精确测量中枢温度。
该探头也可用于直肠。 这种探头的双重用途减少了不同种类产
品的库存要求。
可提供两种尺寸。
Size
9 Ch 12 Ch
REF
90050 90044
QTY
50 50
影响因素:皮肤温度与环境气温的温度差、有效 辐射面积(四肢表面积较大,在体温调节中起重要 作用)。
第五页,共四十一页。
机体的散热
传导(conduction) 体热直接传给与之接触的较冷的物体。约占3%。
传导散热的多少与与之接触的物体的导热性有关。
临床上采用冰袋等降温措施,目的就是增加热的 传导。
第六页,共四十一页。
除非是有意识降温(如防止缺血),否则应当采取措施维
持术中体核温度>36℃。
围术期的体温监测与保护
适用情况
适用于需要监测皮肤温度的围术期患 者,如进行血管手术或需要观察肢体 血液循环的患者。
注意事项
操作过程中需注意保持皮肤干燥、清 洁;定期检查体温计,确保其正常工 作。
03 围术期体温保护措施
预热静脉输注液体
总结词
通过预热静脉输注液体,可以减少因冷液体进入体内而引起的体温下降。
详细描述
在手术过程中,患者通常会因为大量输液而处于低温状态。为了预防这种情况, 可以采用加温装置对静脉输注的液体进行预热,使其温度接近正常体温,从而 减少体温下降的风险。
减少暴露时间
尽量缩短手术时间,减少皮肤暴 露面积和时间,注意遮盖非手术 区域。
低体温的预防与处理
• 预热输注液体和血液:将输注液体和血液加温至 接近正常体温,以减少冷液体的输注引起的体温 下降。
低体温的预防与处理
01
02
03
复温措施
使用加温垫、电热毯、热 水袋等复温工具,注意避 免烫伤。
输注加温液体
使用保温毯
总结词
保温毯能够有效地保持患者的体温, 减少热量散失。
详细描述
保温毯采用特殊的材料制成,能够吸 收并重新辐射人体释放的热量,从而 减少热量散失。在手术过程中,将保 温毯覆盖在患者的身体上,可以有效 地保持患者的体温稳定。
减少暴露部位
总结词
减少手术部位的暴露面积,可以减少体温散失。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谢谢聆听
D
体表、体腔降温 最应注意防止室
颤和脑损伤
E
术后体温的监测与护理
术后体温检测还未成为常规的监测项目,察觉围术期体温的存 在是预防其发生的关键。体温监测是先决条件,目的是保证患者 在围术期维持正常的体温。ASA(美国麻醉医师协会)最近提出, 术后即刻测量体温大于36℃,对于经理全身麻醉超过1小时的患者 是非常重要。有益的现实目标,术后体温成为评估医师遵循关于 预防术中低体温指南草案的基础。
影响
低体温 的并发症
围术期 低体温 的防治
参考文献
第一部分
概念及相关知识
体温的定义
体温(体核温度core temperature) 指身体内部胸腔、腹腔和中枢神经的温度,具有相对稳定 且较皮肤温度高的特点。 皮肤温度(体表温度shell temperature) 指皮肤表面的温度,可受环境温度和衣着情况的影响且低 于体核温度。
常用的体温监测仪
1.水银体温计 2.电子体温计 3.红外线体温计 4.液晶温度计 5.植入式无线体温监测系统 6.心电监护仪
围术期体温监测部位
鼻咽温度
直肠温度
膀胱温度
鼓膜温度
食管温度
动脉温度
源自文库
围术期体温监测部位
静脉温度
腋窝温度
口腔温度
气管温度
肌肉温度
皮肤温度
第六部分
参考文献
1.《基础护理学》第五版 2.北京协和医院手术室护理工作指南 3.围术期体温调控与管理策略 4.吕仲英,李琳,赵晶等.全身麻醉术中体温降低的影响因素及保温对策. 5.当代护士.2012,1:107-108. 6.Modell JH,Gravenstein N,Morey TE.Body temperature change during anesthesia for electroconvulsive therapy:implications for quality incentives in anesthesiology.Anesthesia & Analgesia.2008,107(5):1618-1620
药物治疗
用于调节机体的中枢体温调控机制药物 生物胺类物质:昂丹司琼、多拉司琼 拟胆碱药:毒扁豆碱 肽类:吗啡、芬太尼、阿芬太尼、哌替啶
低温期间的注意事项
施行低温时,避 免御寒反应
A
降温期间应防止 血管收缩和降温
过快
B
体表复温水温不 宜超过45℃
C
温差小于10℃, 复温时间不低于
20-30分钟
医学上所说的体温是指机体深部的平均温度
体温的形成:物质 糖、脂肪、蛋白质
1 产热 机体的产热过程是细胞新陈代谢的过程 2 散热 外界温度低于人体皮肤温度,辐射、
传导、对流等(约占人体散热70%)
3 散热 外界温度大于等于人体皮肤温度,蒸发 (唯一)
体温的调节
自主性(生理性)体温调节:在下丘脑体温调节中枢 控制下,机体受内、外环境温度刺激,通过一系列生理 反应,调节机体的产热和散热,使体温保持相对恒定的 体温调节方式。 行为性体温调节:人类有意识的行为活动,通过机体 在不同环境中的姿势和行为改变而达到调节体温的目的。 行为性体温调节是以自主性体温调节为基础,是对自主 性体温调节的补充。
围手术期患者体温管理
手术室 XXX 2019年11月
前言
围手术期是围绕手术的一个全过程,从病人 决定接受手术治疗开始,到手术治疗直至基本康 复 ,包含手术前、手术中及手术后的一段时间, 具体是指从确定手术治疗时起,直到与这次手术 有关的治疗基本结束为止。
概念及 相关知识
围术期 体温下降 的原因
围术期 低温对 机体的
术中保温
提高室温:理论上24-25℃,存在物理降温(外科医生和手术要求) 人体保温用具:覆盖物(治疗巾)
各类升温毯包括电热毯、变温水毯、充气式加温毯、热能灯 其他:塑料薄膜
术中使用的液体或气体加温
输入加热的液体或血液:成人在术中每输入1000毫升室温的液体,其 体温可下降0.25℃,将液体加温至37℃,可预防体温降低。
20%-35%
30%
热量丢失
暴露 肺蒸发增加
热量丢失
冷空气对流
热量丢失
手术床 湿冷接触物
热量丢失
辐射
麻醉因素
自主性温度 调节功能减弱 中枢抑制 各器官代谢率下 降,产热减少 中心温度下降
第三部分
围术期低温对 生理功能及机体的影响
影响
中枢神经系统
降低脑组织供氧, 判断力减退、意 识模糊,可引起 患者死亡。在临 床上从寒冷环境 转移患者时,避 免头高位和坐位, 导致体位性低血 压。
第四部分
低体温的并发症
并发症
A
御寒反应
B
组织损伤
C
酸中毒
D
凝血异常
E
延缓药物 代谢
并发症
F
心律失常
G
肠胃出血
H
寒战
I
伤口感染
J
其他
第五部分
围术期低体温的防治
术前预保温
术前预保温2h或1h均能有效减少麻醉后第l小时中心温度 的快速降低,因此,围手术期病人的保温应包括术前的保温。 患者入手术室前的体温需保持在正常的体温范围内,冬天季节 宜对使用的接送车、盖被和手术床做好预先加温的工作 。
体温的测定
肛温
平均温度:37.5℃ 正常范围:36.5-37.7℃
平均温度:36.5℃ 正常范围:36.0-37.0℃
腋温
口温
平均温度:37.0℃ 正常范围:36.3-37.2℃
围手术期低体温的流行病学
临床上将体温低于正常范围称为低体温
美国:术中低体温的发生率为60%-85% 中国:术中低体温的发生率为50%-70% (保守统计)
术中低体温VS死亡率
低于34℃ 死亡率40% 低于33℃ 死亡率69% 低于32℃ 死亡率100%
第二部分
围术期体温下降的原因
影响因素
患者自身 环境 麻醉
影响因素
手术及输血、输液等 创伤 其他
患者自身因素
皮下组织较少
体温调节不完善
幼
热量丢失增加
老
产热降低
弱 病
环境因素
15%-30%
15%-30%
冲洗液加热 吸入气体、腔镜气腹加热
心理支持及其他护理措施
术前以天到病房访视患者,了解患者的病情及心理状态,给予心理支持, 环节患者的心理压力。 严格无菌物品的检查及无菌操作,防止致热源进入体内。 对于过敏引发寒战者,应立即脱离致敏原,并给予激素、抗过敏药物等纠 正。 另有文献报道,剖宫产采用新生儿早接触、早吸吮可有效缓解术后寒战。
心血管系统
心律异常,甚至 心搏骤停。
呼吸系统
可致支气管痉挛、 肺水肿、呼吸频 率降低,最终出 现呼吸停止。
影响
泌尿系统
摄氧量下降,血 流量减少,糖尿、 尿钾降低,但低 温对肾缺血有明 显保护作用。
酸碱平衡和 电解质的影响
增加高钾血症的 心脏毒性,引起 代谢性酸中毒恶 化,增加心律失 常的风险。
血液系统
血容量下降,凝 血功能降低,DIC。
影响
消化系统
肠蠕动减弱,轻 度肠梗阻,高血 糖。
内分泌系统
甲状腺功能降低, 外源性胰岛素的 作用明显受到抑 制。
肝脏的影响
麻醉药代谢减慢, 术后苏醒延迟, 肝功能下降进一 步加重凝血障碍。
其他
产生严重复杂的 酸中毒,直接影 响患者预后,严 重者最终导致多 系统衰竭死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