围手术期患者体温管理
围术期轻度体温降低及防治
THANKS FOR WATCHING
感谢您的观看
02 围术期轻度体温降低的影 响
对患者生理功能的影响
01
02
03
心血管系统
体温降低可导致心率下降、 血压升高,增加心脏负担。
呼吸系统
体温降低可引起呼吸频率 加快,增加呼吸肌负担。
神经系统
体温降低可导致意识模糊、 反应迟钝等神经系统症状。
对手术效果的影响
手术难度
体温降低可影响手术视野,增加手术 难度。
减少暴露时间
尽量缩短手术时间,并减少患 者暴露于低温环境中的时间,
以降低体温降低的风险。
药物治疗
在必要情况下,可以使用药物 预防体温降低,如使用抗胆碱
能药物或血管收缩剂。
治疗措施
复温措施
在手术后,采取适当的复温措 施,如使用加温床、加温毯等 设备,以促进患者体温的恢复
。
液体治疗
对于因体温降低而导致循环血 量不足的患者,需要进行适当 的液体治疗,以维持正常的血 液循环。
案例二:长时间手术导致的轻度体温降低
总结词
手术时间过长,热量流失增加
VS
详细描述
手术时间过长,导致患者身体长时间暴露 在手术台上,热量流失增加,进而引起轻 度体温降低。这种情况常见于大型手术或 复杂手术。
案例三
总结词
麻醉药物影响体温调节
详细描述
麻醉药物的使用会影响患者的体温调节功能, 导致轻度体温降低。此外,麻醉药物还可能 引起血管扩张,进一步加速热量的流失。
麻醉药抑制体温调节
麻醉药物会抑制患者的体温调节机制,使患者对寒冷环境的 适应性降低。
麻醉药影响产热和散热平衡
麻醉药物可能导致产热和散热平衡失调,使患者更容易出现 体温下降。
围手术期低体温的预防措施ppt
伤口愈合
低体温延缓伤口愈合,增加术后 并发症的风险。
对手术效果评估,了解其基础体温和低体温风险因
素,以便制定个性化的保温方案。
2. 环境温度调节
02
保持手术室温度适宜,避免不必要的暴露,及时给患者加盖保
温毯,减少体温散失。
3. 液体温度控制
03
使用加温设备对输注的液体和血液进行加温,避免因大量输液
对患者的影响
增加感染风险
低体温降低免疫功能, 使患者更容易感染。
心血管并发症
低体温可能导致心律失 常、心肌缺血等心血管
并发症。
凝血功能异常
低体温会影响凝血因子 的活性,增加术中出血
和术后出血的风险。
术后恢复延迟
低体温影响组织氧合和 能量代谢,延缓术后恢
复。
02 围手术期低体温的预防措 施
术前预防
导致体温下降。
对手术效果的影响
4. 体温监测
在围手术期持续监测患者体温,及时发现并处理低体温情况 。
5. 心理支持
对患者进行心理疏导,减轻焦虑和恐惧情绪,有助于保持正 常体温。
05 围手术期低体温的预防与 管理建议
加强医护人员的培训和教育
培训内容
围手术期低体温的定义、危害、预防 措施等,提高医护人员对低体温的重 视程度和预防意识。
围手术期低体温的预防措施
汇报人:可编辑 2024-01-11
contents
目录
• 围手术期低体温的概述 • 围手术期低体温的预防措施 • 围手术期低体温的监测与处理 • 低体温对围手术期患者的风险与影响 • 围手术期低体温的预防与管理建议
01 围手术期低体温的概述
定义与分类
定义
围手术期低体温是指在手术过程 中或手术后,患者的核心温度低 于36℃。
围手术期体温管理
© 2009 by Smiths Medical: Proprietary Data
输血科建议:
温度管理的领导者
•输血科应当与使用血液加温仪的科室配 合,用于成分输血。
温度管理的领导者
① 手术室环境要求 ② 手术器械、器具及物品等达到灭菌水平 ③ 严格遵循无菌技术原则和手卫生规范 ④ 术中保持患者体温正常,预防低体温 ⑤ 重视外科手术技巧 ⑥ 冲洗手术部位时,应当使用温度为37℃的无菌生理盐水等
液体 ⑦ 合理应用抗生素 ⑧ 首选密闭负压引流,尽量远离手术切口
低体温的生理影响
温度管理的领导者
• 麻醉复苏延长
• 出凝血时间延长,凝血功能障碍导致手术出血量增 加,输血量明显增加;
• 组织缺氧:
• 心脏负荷增加,心脏意外的发生率增加55%;
• 负氮平衡与伤口感染,术中温度低于35℃,伤口感 染率增加3倍,住院时间延长20%。
• 对老年人、小儿影响更加明显。
围手术期的体温降低原因
温度管理的领导者
手术室温度: 20°C-24°C
皮肤暴露、消毒
麻醉
手术野的暴露和灌洗
冷液体输入
Luna et al
Sessler et al
Heat Loss
Mechanisms of Heat Loss
© 2009 by Smiths Medical: Proprietary Data
温度管理的领导者
围手术期体温管理
© 2009 by Smiths Medical: Proprietary Data
围术期患者低体温管理
汇报完毕
三、创伤:术前推荐测量鼓膜温度,在建立安全气道的患者中,推荐首选食管温度作为 核心体温的测量方法。对创伤患者的体温管理强调预防为先,首先与环境充分隔绝以保留 产生的热量,防止传导性热量损失。围术期应积极行复合保温措施以恢复和维持正常体温, 减少并发症的发生。
临床教学查房的准备
四、肝移植:肝移植患者术中体温变化呈现“V”形,门静脉开放后体温最低,供肝置 入腹腔和开放为影响体温最重要的原因。除常规保温方法外,减少供体置入腹腔时与后腹 膜接触面积及“脉冲式开放”或可有效改善肝移植围术期低体温。
• 包括温热腔镜冲洗液或CO2气腹气体加温等 均可有效减少术中热量丢失。
围术期低体温防治措施 环境温度调控:对主动加温患者,环境温度可设置为手术室团队舒适温度。推荐 成人术中手术室温度不低于21 ℃,实施儿科手术的手术室温度不低于23 ℃。
药物干预措施:药物干预的目的主要是减少热量再分布(如去氧肾上腺素)和增加 代谢产热(如果糖、氨基酸)。
婴幼儿由于中枢神经系统发育尚未完善,体温调节能力差,体温易随室 温的变化而变化,因此更容易发生围术期低体温。
美国麻醉医师协会(ASA)给患者的分级级别显示,患者分级越高,其 发生低体温的几率越高。
影响体温因素
2、手术因素
➢术前禁食,使机体产热减少;慢性消耗性患者的体温调控能力不足,机体代谢率下降 ;
04 Part Four 低体温防治临床路径
低体温防治临床路径
依据围术期患者低体温评估和防治具体操作流程,在术前、术中和术后3个阶段采 取积极的体温保护措施,可降低患者低体温及后续并发症的发生率。
术前
风险评估 体温保护原则
围手术期体温管理
体温的监测指标
体表温度:足背或指尖温度
核心温度:鼓膜,食道,鼻咽,腋温等
臂-指温度差:前臂温度-指尖温度
<0 ℃为外周血管舒张≥
≥0 ℃为开始收缩
≥ 4℃ 为显著收缩
围手术的体温变化
体温轻度减低是围手术期常见的热紊乱现象之一,通 常体温降低2-3 ℃ ,即中心体温在34-36 ℃.
前,注意保暖,尽量保持以正常的体温进入手术室,并测 量、记录体温,用以提供一个基线对照 保持手术室的室温在24-25℃,相对湿度在40%-60%,但这 种简单的护理干预常因引起工作人员的不适而被忽略
在麻醉诱导前进行皮肤表面保温,虽然不会明显改 变深部温度,但可明显升高外周组织的温度,从而减 少由于中心与外周之间温度梯度而引起的热量再分 布性体温降低
一般认为是麻醉对体温调节系统的抑制是和病人暴 露在相对寒冷的手术室环境是导致围术期低体温的最 主要原因.
WHY围手术期会有低温现象?
室温低 -室温在20~21 ℃,102例病人术中低温的发生率约为
79.4% -室温在24~25 ℃,137例病人术中低温的发生率约为
55.4% 手术床温度低 皮肤消毒使热量蒸发
围手术期的体温管理
体温的生理调节
信号传入〔温度感受器 外周:温觉、冷觉 中枢:下丘脑、脑干、网状结构和脊髓 中枢神经调控 丘脑:散热中枢、产热中枢 传出反应〔外周效应器 温度变化不大:血管 温度变化较大:汗腺、肌肉
中心体温〔内脏温度:37.0 + 0.2 ℃ 调定点学说 低体温指中心体温低于 36.0〔或36.0
即使轻度的低体温也可直接损害免疫功能,尤其 是抑制中性粒细胞的氧杀伤作用,并减少多核白 细胞向感染部位的移动
围手术期低体温的预防措施
围手术期低体温的预防措施首先,术前的准备非常重要。
医疗团队应仔细评估患者的体温调节功能,并采取预防措施。
例如,对于易患低体温的患者,可以使用温热毯、暖室、暖床等措施来保持患者的体温。
此外,患者术前需要禁食禁饮,避免因饥饿和脱水导致体温下降。
其次,手术团队应根据患者的特殊情况调整手术环境。
手术室的温度和湿度应适宜,以帮助维持患者的体温。
此外,围手术期低体温往往与麻醉药物和麻醉操作有关,医生需要根据患者的身体状况调整麻醉药物的使用剂量和方式,减少对体温调节的干扰。
再次,手术团队应采取有效的术中措施保持患者的体温。
例如,在手术操作开始之前,可以在患者的皮肤表面涂抹保暖药物,或者使用电热毯、热水袋等方法对患者进行局部加热。
同时,手术团队应在手术操作期间随时监测患者的体温,发现体温下降时立即采取措施,如:增加室温,调整麻醉药物和输液速度等。
此外,患者还需要在术后得到持续的护理和照顾,以防止低体温的发生。
术后应尽快将患者移至温暖的恢复室,给予温热毯、热水袋等保暖措施。
同时,围术期低体温患者还应避免剧烈运动、大量出汗等活动,以减少身体散热。
最后,合理用药也是预防围术期低体温的重要措施之一、有些药物会导致体温调节失常,对影响体温的药物使用要特别关注。
此外,手术团队应密切监测患者的液体平衡,避免脱水导致体温下降。
对于需要长时间手术的患者,可能需要给予外源性热源,如在输液中加热。
在实施上述预防措施的同时,医疗团队还应积极教育患者和家属,在手术前和术后告知他们围手术期低体温的危害和预防方法,使其能够主动参与预防工作。
总之,围手术期低体温是一种常见的手术并发症,在手术过程中采取预防措施至关重要。
通过准确评估和有效干预,医疗团队可以降低患者低体温的风险,提高手术的安全性和成功率。
麻醉科对围手术期体温管理的指导与规范
麻醉科对围手术期体温管理的指导与规范麻醉科作为医院中重要的临床科室之一,承担着维护患者安全及手术顺利进行的重要任务。
围手术期体温管理是麻醉科工作中的一项关键内容,对于患者的术后恢复和手术效果至关重要。
本文将介绍麻醉科对围手术期体温管理的指导与规范,并探讨其在临床实践中的应用。
一、围手术期体温管理的重要性围手术期体温管理是指在患者进行手术前、中、后全过程中,通过调节体温,维持患者体温在一定范围内,以降低手术相关并发症的发生率,提高患者手术效果及术后恢复质量。
围手术期体温管理的重要性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1. 影响组织代谢和恢复:手术过程中,患者体温过高或过低均会对身体的细胞代谢产生负面影响,影响手术创面的修复,影响组织恢复和疼痛控制。
2. 并发症风险增加:围手术期患者体温下降可能导致术后感染风险增加、伤口愈合时间延长、出血风险增加等,而体温过高则可能导致热应激反应,引发中枢神经系统异常、心血管意外、电解质紊乱等严重并发症。
3. 影响手术效果:围手术期体温管理不当,可能导致手术时间延长、感染风险增加、术中出血量增加等,在一定程度上影响手术的成功率和效果。
二、围手术期体温管理的指导与规范为了规范麻醉科对围手术期体温管理的工作,并最大程度保障患者的安全与手术质量,下面将介绍麻醉科对围手术期体温管理的指导与规范措施:1. 术前准备术前准备是围手术期体温管理的重要环节。
麻醉科应在术前评估中充分了解患者的体温状况,包括团队对患者的术前访视中观察患者的自发体温、问诊发热史以及检查有无感染灶等。
了解患者的体温状况后,麻醉科医生应与患者充分沟通,告知其术前禁食禁水时间,避免患者腹泻或呕吐导致体温过低。
2. 术中体温监测和调控术中体温监测是围手术期体温管理的核心环节。
麻醉科医生应根据手术类型和患者特点选择合适的体温监测方法,并将体温监测结果及时记录。
术中患者体温管理的目标是将患者体温维持在正常范围内,避免体温过高或过低。
围手术期体温护理管理制度
围手术期体温护理管理制度一、概述围手术期体温护理是指对手术患者在手术过程中及手术后进行体温监测、评估和干预的过程。
围手术期体温护理的目的是维持患者的体温稳定,减少术中和术后并发症的发生,提高手术患者的术后康复率。
因此,建立和完善围手术期体温护理管理制度对于提高手术质量,保障患者安全具有重要意义。
二、管理责任1. 医院领导应制定相关围手术期体温护理管理政策,建立医院围手术期体温护理管理工作小组,明确各部门的具体职责。
2. 手术科室应指定专门的围手术期体温护理管理人员负责具体的操作工作,包括体温监测、评估和干预等。
3. 护士团队应在每次手术中负责患者的围手术期体温护理工作,包括术前准备、围手术期体温监测、评估与干预、术后护理等全程负责。
4. 临床医生在手术前应对患者进行评估,明确手术患者的体温风险因素,并在手术中及术后及时干预,保障患者的体温稳定。
三、工作流程1. 术前准备(1)手术前医护人员应对患者进行全面评估,包括患者的基础体温状态、手术类型、手术持续时间、患者的年龄、体重等因素,确定患者的体温风险等级。
(2)针对高危患者,应做好术前体温管理准备工作,包括清洁病区环境、准备好可能使用的体温监测设备和体温调节设备等。
2. 围手术期体温监测(1)术中监测:手术过程中护士团队应定时(根据手术类型和患者情况确定)对患者进行体温监测,及时记录体温数据。
(2)术后监测:术后护理人员应及时对患者进行体温监测,建立体温曲线图,了解患者的体温变化趋势。
3. 评估和干预(1)根据术中和术后的体温监测情况,对患者进行全面的体温评估,了解患者的体温风险及危害程度。
(2)根据评估结果,术中应及时采取体温调节措施,包括调整手术室环境温度、及时使用体温调节设备等。
(3)术后应根据患者的体温曲线图,及时发现并处理患者的体温异常情况,减少术后并发症的发生。
四、信息管理1. 医院应建立完善的围手术期体温监测和评估系统,包括建立体温记录表格、建立体温数据库等。
预防手术患者低体温管理制度
预防手术患者低体温管理制度一、目的为手术室护士提供手术患者体温护理管理的实践指导原则,以维持患者正常体温,防止围术期(尤其是术中)低体温的发生。
该制度针对计划外低体温的预防,计划内或治疗性低体温不在范围内。
手术患者低体温是指在手术中非计划性的对机体有害的低体温,患者核心温度(一般指直肠温度)低于36 ℃。
二、预防措施及注意事项1、手术室护士应和手术团队(手术医生、麻醉医生)共同评估手术患者围手术期低体温发生的风险,评估包括病人病情、年龄、身体状况等影响围术期低体温的风险因素,采取术前、术中、术后全程的保暖措施。
2、设定适宜的环境温度:在患者进入手术室前打开层流手术间风机,调节室温至适宜温度,应维持在21~25℃。
根据患者身体状况和年龄等设定个性化室温,高危患者(婴儿、新生儿、严重创伤、大面积烧伤患者等)在手术开始前适当调高室温。
3、严密关注手术进展,根据手术不同时段及时调节温度。
如手术区皮肤消毒时,室温应适当调高。
4、注意覆盖,尽可能减少皮肤暴露。
根据手术部位,术中非手术区域如患者的四肢和躯干可用棉被、肩垫、手臂保暖棉垫等覆盖。
5、合理配置各种保温用具,包括保温毯、电热毯、恒温箱、加温输血器等。
6、使用安全的加温设备,并按照生产商的书面说明书进行操作,做好病情观察及交接班工作,尽量减少对患者可能造成的损伤。
根据环境温度、手术类型、患者实时体温及患者身体状况,选择合适的温度和档位,并与医生确认。
7、术中补液、冲洗液、皮肤消毒液应加温使用。
用于静脉输注及体腔冲洗的液体必须严格控制水温,宜加温至37℃。
在使用加温冲洗液前需再次确认温度。
加温后的静脉输液袋或灌洗瓶不应用于患者皮肤取暖,其保存时间应遵循静脉输液原则及产品使用说明。
血液输注如需加温时必须使用专用血液加温器。
8、科室配备体温计,加强术中病人的体温检测,以早发现患者体温过低的症状和体征( 如寒战、肢体末端冰冷),并及时采取相应的保暖措施。
对于神经阻滞等术中清醒患者可询问患者感受并观察其状态,对全麻患者必须常规行体温监测。
手术室围手术期体温管理制度及流程
手术室围手术期体温管理制度及流程下载温馨提示:该文档是我店铺精心编制而成,希望大家下载以后,能够帮助大家解决实际的问题。
文档下载后可定制随意修改,请根据实际需要进行相应的调整和使用,谢谢!并且,本店铺为大家提供各种各样类型的实用资料,如教育随笔、日记赏析、句子摘抄、古诗大全、经典美文、话题作文、工作总结、词语解析、文案摘录、其他资料等等,如想了解不同资料格式和写法,敬请关注!Download tips: This document is carefully compiled by theeditor.I hope that after you download them,they can help yousolve practical problems. The document can be customized andmodified after downloading,please adjust and use it according toactual needs, thank you!In addition, our shop provides you with various types ofpractical materials,such as educational essays, diaryappreciation,sentence excerpts,ancient poems,classic articles,topic composition,work summary,word parsing,copy excerpts,other materials and so on,want to know different data formats andwriting methods,please pay attention!手术室围手术期体温管理制度与流程在医疗领域,手术室的围手术期管理是确保患者安全和手术成功的关键环节。
围手术期体温相关护理
围手术期体温相关护理手术中低体温是外科患者在手术期护理的常见问题,是常见的并发症,以下介绍低体温对机体的影响、发生的原因及相关护理。
一.体温是重要的生命体征正常体温是机体各项机能得以维持的关键。
将机体核心温度在34—36℃之间称为低体温。
多发生在手术和麻醉中病人,在手术过程中易发生低体温的现象容易被医务人员所忽视,有研究显示大约有5%的手术病人中心体温低于36℃,33.3%病人中心体温32℃时体温>38℃,室温<21℃则体温<36℃,较长的手术过程中几层单辅料起不到保温作用。
3.皮肤保温作用的散发:手术过程中皮肤消毒时,裸露皮肤面积较大,碘酒酒精涂擦病人皮肤上的挥发作用,使用低温或未加温的液体冲洗体腔或手术切口,大手术体腔长时间开放暴露和非手术部位的暴露等因素,引起外周血管收缩反应、热量丢失、中心体温可下降至33-35℃,这是手术导致体内热量散发的重要原因。
4.麻醉及药物作用:全身麻醉可明显抑制体温自身调节功能,降低代谢率,肌松药降低肌肉张力和抑制寒战反应,区域阻滞麻醉可断松弛肌肉、扩张血管,阻断末梢温度感觉器,使病人术中体温不下降。
5.输液和输血:术中输入未加温的液体和库血,据报道在室温下输入1单位4℃冷冻库血或12℃室温下的晶体可使体温下降0.25℃,500ml库存血在5-10min被输入人体会是体温降低0.5-1℃.6.年龄对体温的影响:小儿体温中枢发育不健全,体温易随室温下降而下降,如1岁婴儿常温下手术1小时体温可下降0.5℃,手术2小时体温可下降3-4℃,老人基础代谢率低,体温调节功能差,体温下降的发生率发生也较高。
四.保温护理措施1.加强体温检测:手术室护士应当定时监测病人的体温变化。
体表各部位温度相差很大,室温23℃时,手为30℃、躯干为32℃,头部为33℃,核心温度则比较均衡,核心温度可在肺动脉、鼓膜食管远端、鼻咽部、口腔、直肠等处测出,口腔测量适用于清醒合作的病人,鼻咽部温度测量在人为降温时反应体温的变化较为迅速,而直肠温度不易受外界因素影响,是比较理想的测量部位,相对而言,腋温更接近核心温度,当不能测量核心温度时,可以替代之,对手术病人常规监测体温,维持体温在36℃以上。
围术期的体温监测与保护
建立体温监测与保护的质量控制 体系,定期评估和改进医护人员 的实践水平,以确保患者安全。
THANKS FOR WATCHING
感谢您的观看
使用保温毯
总结词
保温毯能够有效地保持患者的体温, 减少热量散失。
详细描述Байду номын сангаас
保温毯采用特殊的材料制成,能够吸 收并重新辐射人体释放的热量,从而 减少热量散失。在手术过程中,将保 温毯覆盖在患者的身体上,可以有效 地保持患者的体温稳定。
减少暴露部位
总结词
减少手术部位的暴露面积,可以减少体温散失。
详细描述
降低室温
通过降低室温来降低患者的体温。
增加通风
加强手术室的通风,以降低温度。
物理降温
使用冰袋、冰毯等物理降温工具, 注意避免冻伤。
05 围术期体温监测与保护的 未来展望
新的监测技术的研究与应用
无线遥测体温监测
智能体温监测设备
利用无线传输技术,实时监测患者的 体温变化,避免传统体温监测方法的 局限性和干扰。
适用情况
适用于需要连续监测体温的围术期患者,尤其适用于儿童和意识不清 的患者。
注意事项
操作过程中需注意卫生,避免交叉感染;定期检查体温计,确保其正 常工作。
鼻咽温度监测
总结词
鼻咽温度监测是通过测量鼻咽 部温度来反映体内温度变化的
方法。
详细描述
将体温计置于鼻咽部,能够快 速准确地测量体温。该方法具 有无创、操作简便等优点。
结合物联网和人工智能技术,实现体 温数据的自动采集、分析、预警等功 能,提高监测的准确性和及时性。
红外线体温监测
利用红外线技术非接触式测量体温, 具有快速、准确、无创等优点,尤其 适用于婴幼儿和烧伤患者。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体温的测定
肛温
平均温度:37.5℃ 正常范围:36.5-37.7℃
平均温度:36.5℃ 正常范围:36.0-37.0℃
腋温
口温
平均温度:37.0℃ 正常范围:36.3-37.2℃
围手术期低体温的流行病学
临床上将体温低于正常范围称为低体温
美国:术中低体温的发生率为60%-85% 中国:术中低体温的发生率为50%-70% (保守统计)
影响
低体温 的并发症
围术期 低体温 的防治
参考文献
第一部分
概念及相关知识
体温的定义
体温(体核温度core temperature) 指身体内部胸腔、腹腔和中枢神经的温度,具有相对稳定 且较皮肤温度高的特点。 皮肤温度(体表温度shell temperature) 指皮肤表面的温度,可受环境温度和衣着情况的影响且低 于体核温度。
药物治疗
用于调节机体的中枢体温调控机制药物 生物胺类物质:昂丹司琼、多拉司琼 拟胆碱药:毒扁豆碱 肽类:吗啡、芬太尼、阿芬太尼、哌替啶
低温期间的注意事项
施行低温时,避 免御寒反应
A
降温期间应防止 血管收缩和降温
过快
B
体表复温水温不 宜超过45℃
C
温差小于10℃, 复温时间不低于
20-30分钟
术中低体温VS死亡率
低于34℃ 死亡率40% 低于33℃ 死亡率69% 低于32℃ 死亡率100%
第二部分
围术期体温下降的原因
影响因素
患者自身 环境 麻醉
影响因素
手术及输血、输液等 创伤 其他
患者自身因素
皮下组织较少
体温调节不完善
幼
热量丢失增加
老
产热降低
弱 病
环境因素
15%-30%
15%-30%
常用的体温监测仪
1.水银体温计 2.电子体温计 3.红外线体温计 4.液晶温度计 5.植入式无线体温监测系统 6.心电监护仪
围术期体温监测部位
鼻咽温度
直肠温度
膀胱温度
鼓膜温度
食管温度
动脉温度
围术期体温监测部位
静脉温度
腋窝温度
口腔温度
气管温度
肌肉温度
皮肤温度
第六部分
参考文献
1.《基础护理学》第五版 2.北京协和医院手术室护理工作指南 3.围术期体温调控与管理策略 4.吕仲英,李琳,赵晶等.全身麻醉术中体温降低的影响因素及保温对策. 5.当代护士.2012,1:107-108. 6.Modell JH,Gravenstein N,Morey TE.Body temperature change during anesthesia for electroconvulsive therapy:implications for quality incentives in anesthesiology.Anesthesia & Analgesia.2008,107(5):1618-1620
D
体表、体腔降温 最应注意防止室
颤和脑损伤
E
术后体温的监测与护理
术后体温检测还未成为常规的监测项目,察觉围术期体温的存 在是预防其发生的关键。体温监测是先决条件,目的是保证患者 在围术期维持正常的体温。ASA(美国麻醉医师协会)最近提出, 术后即刻测量体温大于36℃,对于经理全身麻醉超过1小时的患者 是非常重要。有益的现实目标,术后体温成为评估医师遵循关于 预防术中低体温指南草案的基础。
血容量下降,凝 血功能降低,DIC。
影响
消化系统
肠蠕动减弱,轻 度肠梗阻,高血 糖。
内分泌系统
甲状腺功能降低, 外源性胰岛素的 作用明显受到抑 制。
肝脏的影响
麻醉药代谢减慢, 术后苏醒延迟, 肝功能下降进一 步加重凝血障碍。
其他
产生严重复杂的 酸中毒,直接影 响患者预后,严 重者最终导致多 系统衰竭死亡。
围手术期患者体温管理
手术室 XXX 2019年11月
前言
围手术期是围绕手术的一个全过程,从病人 决定接受手术治疗开始,到手术治疗直至基本康 复 ,包含手术前、手术中及手术后的一段时间, 具体是指从确定手术治疗时起,直到与这次手术 有关的治疗基本结束为止。
概念及 相关知识
围术期 体温下降 的原因
围术期 低温对 机体的
冲洗液加热 吸入气体、腔镜气腹加热
心理支持及其他护理措施
术前以天到病房访视患者,了解患者的病情及心理状态,给予心理支持, 环节患者的心理压力。 严格无菌物品的检查及无菌操作,防止致热源进入体内。 对于过敏引发寒战者,应立即脱离致敏原,并给予激素、抗过敏药物等纠 正。 另有文献报道,剖宫产采用新生儿早接触、早吸吮可有效缓解术后寒战。
第四部分
低体温的并发症
并发症
A
御寒反应B组织损伤来自C酸中毒D
凝血异常
E
延缓药物 代谢
并发症
F
心律失常
G
肠胃出血
H
寒战
I
伤口感染
J
其他
第五部分
围术期低体温的防治
术前预保温
术前预保温2h或1h均能有效减少麻醉后第l小时中心温度 的快速降低,因此,围手术期病人的保温应包括术前的保温。 患者入手术室前的体温需保持在正常的体温范围内,冬天季节 宜对使用的接送车、盖被和手术床做好预先加温的工作 。
20%-35%
30%
热量丢失
暴露 肺蒸发增加
热量丢失
冷空气对流
热量丢失
手术床 湿冷接触物
热量丢失
辐射
麻醉因素
自主性温度 调节功能减弱 中枢抑制 各器官代谢率下 降,产热减少 中心温度下降
第三部分
围术期低温对 生理功能及机体的影响
影响
中枢神经系统
降低脑组织供氧, 判断力减退、意 识模糊,可引起 患者死亡。在临 床上从寒冷环境 转移患者时,避 免头高位和坐位, 导致体位性低血 压。
心血管系统
心律异常,甚至 心搏骤停。
呼吸系统
可致支气管痉挛、 肺水肿、呼吸频 率降低,最终出 现呼吸停止。
影响
泌尿系统
摄氧量下降,血 流量减少,糖尿、 尿钾降低,但低 温对肾缺血有明 显保护作用。
酸碱平衡和 电解质的影响
增加高钾血症的 心脏毒性,引起 代谢性酸中毒恶 化,增加心律失 常的风险。
血液系统
医学上所说的体温是指机体深部的平均温度
体温的形成:物质 糖、脂肪、蛋白质
1 产热 机体的产热过程是细胞新陈代谢的过程 2 散热 外界温度低于人体皮肤温度,辐射、
传导、对流等(约占人体散热70%)
3 散热 外界温度大于等于人体皮肤温度,蒸发 (唯一)
体温的调节
自主性(生理性)体温调节:在下丘脑体温调节中枢 控制下,机体受内、外环境温度刺激,通过一系列生理 反应,调节机体的产热和散热,使体温保持相对恒定的 体温调节方式。 行为性体温调节:人类有意识的行为活动,通过机体 在不同环境中的姿势和行为改变而达到调节体温的目的。 行为性体温调节是以自主性体温调节为基础,是对自主 性体温调节的补充。
术中保温
提高室温:理论上24-25℃,存在物理降温(外科医生和手术要求) 人体保温用具:覆盖物(治疗巾)
各类升温毯包括电热毯、变温水毯、充气式加温毯、热能灯 其他:塑料薄膜
术中使用的液体或气体加温
输入加热的液体或血液:成人在术中每输入1000毫升室温的液体,其 体温可下降0.25℃,将液体加温至37℃,可预防体温降低。
谢谢聆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