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完整word版)作物研究方法

合集下载

(完整word版)水稻育种

(完整word版)水稻育种

作物育种学各论第一章水稻育种第一节国内外水稻育种概况一、水稻生产的重要地位1、稻米在人们日常生活中的地位•水稻是世界上最重要的两大粮食作物之一,其栽培面积和总产仅次于小麦.•种植水稻的国家和地区有112个之多,栽培面积集中在亚洲,占世界水稻总栽培面积的90%以上.•我国一半以上人口以稻米为主食。

•水稻产量高而稳,适应性强.•稻米食味和营养价值好,品质优于其它粮食。

2、我国水稻生产在粮食生产中的地位•水稻是我国最重要的粮食作物,总面积、总产量及单位面积产量均居全国粮食作物首位。

•我国水稻种植面积占粮食作物总面积29.1%,稻谷产量则占粮食总产的47.3%,不足1/3的面积生产2/5以上的粮食,可见水稻在粮食生产中的重要地位.3、我国水稻生产在世界上的地位(1)我国是稻谷生产大国我国年均生产稻谷1。

66亿吨,占世界稻谷总产的36。

9%,为世界第一;水稻播种面积年均4。

9亿亩,占世界总播种面积的22.8%,仅次于印度;稻谷平均亩产338。

5公斤,比世界平均高38。

3%,在主要产稻国中名列前茅。

(2)我国是稻作历史古国我国是水稻原产地之一,亚洲栽培稻的祖先种普通野生稻分布极广:南起海南三亚,北至江西东乡,西起云南盈江,东至台湾桃园.●水稻栽培历史极为悠久,新石器时代遗址有稻谷、米粒、稻秆等遗物出土者达73处,最早的是浙江桐乡罗家角(7040±150BC)和余姚河姆渡(6950±130BC)。

古籍上有关水稻的记载非常丰富。

(3)我国是稻种资源富国●我国水稻分布跨越热带、亚热带、暖温带、中温带、寒温带等五个气候带;世界上种稻最北点在我国(黑龙江漠河,53°27′N).生态环境极为多样,稻种资源异常丰富。

●到1990年底为止,我国已编入国家稻种资源目录的国内品种达54972份,其中古老的地方品种达46887份。

(4)我国是水稻科技强国•水稻矮化育种源于我国,被誉为水稻的第一次“绿色革命”。

(完整word版)农学概论

(完整word版)农学概论
动物生产微生物分解
饲料
1。2 人口增长的历史与趋势
人口再生产类型:
(1)高出生率、高死亡率、低自然增长率(高高低);
(2)高出生率、低死亡率、高自然增长率(高低高);
(3)低出生率、低死亡率、低自然增长率(低低低)
我国人口的增长过程
解放前:高出生率、高死亡率、低自然增长率 解放后-1974:高出生率、低死亡率、高自然增长率
生长分化发育三者关系:生长是量变,是基础;分化是局部的质变;发育则是整体的内在质变,是在生长和分化的基础上进行的更高层次的变化。生长和分化又受发育的制约,某些部分的生长和分化必须通过一定的发育质变后才能开始,不同的发育阶段有不同的数量和
分化类型,因此生长和分化是发育的特性。
营养生长:指作物以分化、形成营养器官为主的生长。
不定根:由茎、叶和较老的根上(甘薯块根)等处随时发生没有固定位置的根.
根系类型
直根系:由明显而发达的主根和大量侧根组成的根系。
须根系:没有明显主根而由大小、粗细大体相似的根
(不定根为主)组成的根系。
3。1。2.3 茎的种类、形态和茎的生长
茎的种类:直立茎、匍匐茎、攀援茎、缠绕茎、变态茎
分蘖节:禾谷类作物中位于地下部或接近地面的能产生分蘖的密集的茎节。
按界、门、纲、目、科、属、种次序分类。种是分类上的最基本单位.
学名由属名、种名及定名人姓氏或缩写组成(如Oryza stativa L。)。
2.2.2按作物的生理生态特性分类
(一)根据对温度条件的要求:
喜温作物:生长发育最低温度一般要求10℃以上的作物。
喜凉作物(耐寒作物):生长发育最低温度一般要求1-3℃以上的作物。
C4作物:光合作用过程中最先形成的有机物为含四个碳原子(草酰乙酸:OAA)的作物。玉米、高梁、甘蔗、苋菜。

作物研究法

作物研究法

一、实验目的:掌握叶面积的测定 二、实验内容: (一)叶形纸称重法 (二) 长宽系数法 1.仪器设备 坐标纸;铅笔;分析天平;剪刀; 透明尺。 2.测定方法 由叶片的长乘宽再乘一校正系数 即得叶面积,所以关键是要求出正确的校正系 数(K)。

(一)叶形纸称重法 1.仪器设备:坐标纸、铅笔、剪刀、分 析天平、硫酸纸或坐标纸、镊子、搪瓷 盘。 2 .测定方法:计算出纸重面积系数 a 值 (cm2 . g-1),绘出叶形,剪取叶形纸并准 确称得叶形纸重W (g)。 3.计算叶面积(S)计算公式为: S = a· W = cm2 . g-1 × g = cm 仰角

叶向值 LOV = ∑A(Ls/Lt)/n 式中: A——叶片仰角 Lt——叶片长度 Ls——基尖距 n——测定叶片数

作物光合效率综合评价

实验目的:观测和分析作物的叶面积、 叶面积指数、SPAD值、叶向值等多个指 标,并分析它们对光合速率及物质积累 的影响。

方法:
1、剪取有代表性叶片 2、绘出叶形和长方形 3、剪取叶形纸和长方形并准确称重 4、计算K值
(2)几何图形法(选做) 1、剪取有代表性叶片 2、将叶片分解成不同的几何图形 3、计算叶片面积及叶片最长处和最宽处 的长方形面积 4、计算K值

实验三:作物叶片着生状态的 测定
实验方法:
一、作物材料的种植 材料:小麦、大麦或水稻 材料的种植:选用不同株型(紧凑、披 散)同一作物的两至三个品种,种植于 肥力水平一致的田块中,采用相同的栽 培管理措施。
二、各项指标的综合测定分析 测定时期:孕穗期、开花期 测定项目:叶面积、叶面积指数、SPAD 值、叶向值、作物光合速率 收获时对生物产量和经济产量进行测定。

(完整word版)作物栽培学总论

(完整word版)作物栽培学总论

作物栽培学总论一、名词解释1、作物:广义上指有利于人类而由人工进行栽培的植物。

狭义上指农田大面积种植的农作物。

2、作物栽培学:研究作物生长发育、产量和品质形成规律及其与环境条件的关系,并在此基础上采取栽培技术措施,以达到作物高产、稳产、优质、高效目的的一门应用科学。

3、引种:作物引种就是从外地或外国引入当地没有的作物品种或品系,借以丰富当地的作物资源.4、简单引种:由于植物本身的适应范围广,以致不改变遗传性也能适应新的环境条件,或者是原分布区域可引入地的自然条件差异较小,或引入地的生态条件更适合植物的生长,植物生长正常甚至更好。

5、驯化引种:植物本身适应性很窄,或引入地的生态条件与原产地的差异太大,植物生长不正常甚至死亡,但是经过精细的栽培管理,或结合杂交、诱变、选择等改良植物的措施,逐步改变遗传性以适应新的环境,使引进的植物正常生长。

6、生物学零度:指植物光合作用与呼吸消耗相等情况下的温度。

7、生长:指作物个体、器官、组织和细胞在体积、重量和数量上的增加,是个不可逆的量变过程。

8、发育:指作物一生中,其结构、机能的质变过程,它的变现是细胞、组织和器官分化,最终导致植物根、茎、叶、花、果实和种子的形成.9、生长发育的周期性:作物在历史的演变过程中,适应着周围环境的变化,所发生的生长发育上的节奏性,称为周期性。

10、生育期:作物从播种到收获的整个生长发育所需时间为作物的大田生育期,以天数表示11、作物的生育时期:指作物一生中其外部形态、特征及其内部生育特性会发生一系列的变化,并根据这些变化划分的时期。

12、作物的物候期:指作物的生长发育在一定条件下所表现的形态特征,人为地制定的一个具体标准,以便科学地把握作物的生育进程。

13、植物学上的种子:指由胚珠受精后发育而成的有性繁殖器官。

生产上的种子:泛指用于播种繁殖下一代的播种材料。

种子寿命:种子从采收到失去发芽力的时间14、种子的休眠:在适宜萌发的条件下,作物种子和供繁殖的营养器官暂时停止萌发的现象。

小麦研究方法与技术路线

小麦研究方法与技术路线

小麦研究方法与技术路线全文共四篇示例,供您参考第一篇示例:小麦是世界上最重要的粮食作物之一,也是我国的主要粮食作物之一。

小麦研究在推动粮食生产、保障粮食安全、提高农业生产效益等方面具有重要意义。

在小麦研究中,应用科学方法和先进技术是至关重要的。

本文将重点介绍小麦研究的方法与技术路线。

一、小麦研究方法1. 田间试验田间试验是小麦研究的重要方法之一。

通过布设试验田、种植不同品种、施用不同肥料、控制不同病虫害等方式,对小麦的生长发育、产量和品质进行观测和研究,以获得相关数据和结论。

2. 实验室分析实验室分析是小麦研究的另一种常用方法。

通过实验室仪器设备,对小麦种子、叶片、茎秆等进行化学成分分析、营养元素测定、基因检测等技术研究,为小麦品种选育和育种改良提供数据支持。

3. 现代遗传学方法现代遗传学方法在小麦研究中得到广泛应用,包括分子标记辅助选择、基因工程技术、基因组学等。

通过对小麦基因组进行分析,揭示其遗传特性和相关基因功能,从而指导小麦的选育和育种改良。

二、小麦研究技术路线1. 小麦品种选育技术路线小麦品种选育是小麦研究的核心内容之一。

技术路线包括通过遗传育种、杂交育种和分子育种等方法,获得优良的小麦品种。

在品种选育的过程中,利用现代遗传学方法对小麦种质资源进行评价和利用,利用分子标记技术筛选抗逆性状、抗病性状和优质性状等,最终培育出适应不同生态环境和需求的小麦品种。

2. 小麦栽培管理技术路线小麦栽培管理技术路线主要包括耕作管理、灌溉施肥、病虫害防治、优质高产栽培技术等方面。

通过合理的栽培管理技术,可以提高小麦的产量和品质,减少病虫害的发生,降低种植成本,提高农民收益。

3. 小麦品质分析技术路线小麦品质分析技术路线主要包括小麦品质检测方法、品质性状评价标准和品质改良技术等方面。

通过对小麦面粉品质、食用价值、加工特性等进行分析和评价,为小麦面粉加工和产品开发提供技术支持。

小麦研究的方法与技术路线是多样化的,涉及田间试验、实验室分析、现代遗传学方法等多个方面。

作物与作物生产(最全)word资料

作物与作物生产(最全)word资料

作物与作物生产(最全)word资料作物与作物生产第一节农业革命—种子革命要先行第二节有收无收在于种—作物种植第三节多收少收在于管—作物生产管理第四节作物长得好,环境很重要一、种子生产种子生产就是采用最新技术繁育优良品种和杂交亲本的原种,保持和提高他们的种性;按照良种生产和农事规程,迅速的生产市场需要的质量合格的,生产上作为播种材料大量使用的种子、种苗和无性播种材料。

为了充分发挥优良品种的优良特性,对经品种审定推广的新育成,新引进的品种,应加速繁殖,以替代原有的老品种,实现品种的更换。

对于生产上大量运用而且继续占据着市场的品种,要有计划的用其原种繁殖生产出高纯度种子加以代替,实现品种更新,在实行品种更换的过程中,要采用更新和常规的科学技术防杂提纯,保持或提高品种的纯度和优良特性,延长其利用年限,发挥其在生产上的作用。

二、种子检验种子检验是指应用科学先进和标准的方法对种子的样品质量进行正确的分析测定,判断其质量的优劣,评定其种用价值。

种子质量是由种子的不同特征综合而成的,农业生产上要求种子具有优良的品种特征和优良的种子特性。

通常包括品种质量和播种质量两个方面的内容。

品种质量是指与遗传特性有关的品质,可以用真、纯两个字概括。

播种质量是指子播种后田间出苗有关的质量,可用真、纯、净、壮、饱、健、干、强八个字概括。

真是指种子真实可靠的程度,可用品种程度表示,如果种子失去真实性,不是原来所需要的优良品种,若其危害小则不能获得丰收,危害大则会延误农时,甚至颗粒无收。

纯是指种子典型移植的程度,可用品种纯度表示,品种纯度高的种子因具有该品种的优良特性而可获得丰收,相反品种纯度低的种子由于其特性混杂退化而明显减少。

净是指种子清洁干净的程度,可用净度表示。

种子净度高,表明种子中杂质含量少,可利用的种子数量多。

净度是计算种子用价的指标之一。

壮是指种子发芽出苗齐壮的程度,可用发芽力,生活力表示。

发芽力,生活力高的种子,出苗整齐,幼苗健壮,同时可以适当减少单位面积的播种量。

(完整word版)作物育种学名词解释

(完整word版)作物育种学名词解释

作物育种学:是研究选育及繁殖作物优良品种的理论与方法的科学。

品种:是人类在一定的生态条件和经济条件下,根据人类的需要所选育的某种作物的一定群体。

自然进化:由自然变异和自然选择演变发展的进化过程。

人工进化:是指由于人类发展生产的需要,人工创造变异并进行人工选择的进化,其中也包括有意识的利用自然变异和自然选择的作用。

自交系品种:又称纯系品种,是对突变或杂合基因型经过连续多代的自交加选择而得到的同质结合群体。

杂交种品种:它是在严格选择亲本和控制授粉的条件下生产的各类杂交组合的F1植株群体,其基因型是高度杂合的,群体又具有不同程度的同质性,表现出很高的生产力。

群体品种:其基本特点是遗传基础比较复杂,群体内植株的基因型有一定程度的杂合性或异质性。

无性系品种:是由一个无性系或几个遗传上近似的无性系经过营养器官繁殖而成的。

广义的种质资源:也称遗传资源、基因资源,一般是指具有特定种质或基因、可供育种及相关研究利用的各种生物类型。

狭义的种质资源:是指用于选育新品种的材料,也成为育种的原始材料。

育种目标:是指在一定的自然、栽培和经济条件下,对计划选育的新品种提出应具备的优良特征特性,也就是对育成品种在生物学和经济学性状上的具体要求。

引种:广义的引种泛指从外地或外国引进新植物、新作物、新品种、品系以及供研究用的各种遗传资源资料。

狭义的引种是作物育种途径之一,指从外地区或外国引进的品种(品系),经过在本地试种鉴定试验,从中选出适宜本地栽培的品种,直接应用于生产或利用它们的某些优良性状作为育种的原始材料,间接地加以利用。

气候相似论:原产地区与引进地区之前,影响作物生产的主要因素,应尽可能相似,以保证品种互相引种成功的可能性。

生态因素:对作物的生长发育有明显影响和直接为作物所同化的因素。

生态环境:生态因素有气候的、土壤的、生物的,这些起综合性作用的生态因素的复合体称为生态环境。

生态类型:一种作物对一定地区的生态环境具有相应的遗传适应性,具有相似遗传适应性的一个品种类群称为作物生态类型。

作物生理研究法

作物生理研究法

作物生理研究法水分生理研究方法1 作物水分生理指标研究法的概况作物水分生理指标目前主要是从作物的含水状况、作物水分的能量状况以及作物与环境的水分交换来研究的。

作物组织的含水状况,是测定作物组织中水分的含量,并求出其在某种选定的对比重量中(相对重量中)所占的百分数来表示。

如鲜重含水量、干重含水量、自由水、束缚水、相对含水量、饱和亏缺等都是用百分数来表示的。

作物水分的能量状况是用水势来表示的,水势是最基本的植物水分生理指标之一。

表示水分从作物向环境散失状况的生理指标主要有蒸腾速率、保水力、气孔开度等指标。

1.1 作物组织的含水状况1.1.1鲜重(干重)含水量、相对含水量、水分饱和亏作物组织的含水量是反映作物组织水分生理状况的重要指标。

一般来说作物组织含水量的多少与其生命活动强弱有平行关系,在一定范围内,组织的代谢强度与其含水量成正相关。

组织含水量可以用干重和鲜重含水量表示,一般干重含水量比鲜重含水量稳定。

但是这种表示方法只单纯表示干重或鲜重与水的比率,不能反映纯水的变化水平。

因此,可以用相对含水量(RWC)和饱和亏(WSD)来反映纯水的变化水平,这两个指标是不受水分以外其他物质影响的水分生理指标。

作物的含水量与种类、器官和组织的特性、生育时期以及所处的环境条件有关。

1)不同作物的含水量不同一般作物组织的含水量为75%~90%。

2 )同一作物的不同器官和组织的含水量不同,生长旺盛的器官与组织(如嫩茎、幼根、新叶以及发育中的果实),通常含水量较高,为80%~90%;趋于衰老和休眠的器官和组织,含水量较低,一般在60%以下,如休眠芽含水量在40%~55%,风干种子的含水量为10%~14%。

3)同一器官和组织在不同生育时期的含水量不同,如叶片在生长期的含水量较高,而生长定型后含水量下降;又如禾谷类种子,在发育初期含水量可达90%,成熟时降至25%以下。

1.1.1.1 基本原理根据水遇热蒸发的原理用烘干法来测定作物组织的含水量,通常是把材料放在70-105 0C 下烘干,用鲜重和干重的差来求水分量,把这个水分量用鲜重(干重)来除,从而求出鲜重(干重)百分含水量。

(完整word版)作物栽培学总论

(完整word版)作物栽培学总论

第一章绪论第一节作物栽培学的性质、任务和研究法1、作物栽培学的性质作物栽培学是研究作物生长发育、产量和品质形成规律及其与环境条件的关系,并在此基础上采取栽培技术措施以达到作物高产、稳产、优质、高效目的的一门应用科学。

作物:人类栽培的绿色植物,包括粮、棉、油、糖、绿肥、饲料等.2、作物栽培学的任务作物栽培学的任务在于根据作物品种的要求,为其提供适宜的环境条件,采取与之相配套的栽培技术措施,使作物品种的基因型得以表达,使其遗传潜力得以发挥.要完成作物栽培学的任务,必须掌握与作物、环境、措施三个环节有密切关系的各种知识。

3、作物栽培学的特点复杂性:研究对象(作物,环境,措施)是极其错综复杂和变化多端的.季节性:大田作物“不违农时”,设施农业“反季节栽培”地区性:大处说,不同的地区;小处说,不同的地块变动性:新作物新品种的引种和创新,新技术新措施的引进,栽培作物的方法措施等也要不断变化.4、作物栽培的研究法1)生物观察法:肉眼观察和仪器测量2)生长分析法:叶面积消长和干物质动态3)发育研究法:对稻麦,特别注意分蘖消长、穗分化状况等4)生长发育研究法:根据器官建成规律,调查各营养器官的分化、发展和衰亡时期及其持续时间;观察穗分化和花芽分化进程,追踪小穗、小花分化数、退化数和成粒数及其临界期;测定不同时期有效叶面积及各器官的干重、碳素和氮素的含量以及碳氮比等;最后分析查明产量构成的各个因素.5)产量对比法:就是对不同作物品种或不同栽培技术措施进行田间小区或大田对比试验.这种对比发一般要设置若干个处理、安排若干次重复,进行田间比较,试验过程中要进行详细的观察测定和记载,收货时进行测产、考种,最后将试验结果进行统计分析.第二节作物的起源和起源地1、农业的发生农业起源的根本诱因可能是人口的不断繁衍和天然食物的短缺.从采集到种植,从渔猎到饲养,这是人类发展史上最伟大的变革,是最具突破性的飞跃。

2、世界各地最早种植的作物公元前7000年,穆雷贝特(叙利亚),采集野生小麦和大麦,可能栽培过公元前5000年,安纳托利亚(土耳其),已栽培大麦和小麦公元前6000—7000年前,中国,普遍种植水稻公元前5500-3000年,非洲撒哈拉,栽培高粱和御谷之类公元前3600年,埃及,种植小麦和大麦公元前6000年,墨西哥定居村社,种植籽粒苋、玉米、豆类、南瓜和甘薯公元前4000年,南美的阿亚库乔人,种植马铃薯、玉米、南瓜和豆类欧洲,希腊,种植小麦和大麦3、中国是世界栽培植物起源中心之一中国是独立发展起来的古老农业中心之一,又是世界栽培植物起源中心和多样性中心之一。

作物研究方法

作物研究方法

(4)收获后进行测产(产量指标包括成穗数、穗粒 数、千粒重),测定地上部生物量(秸秆和籽粒 干重)、采集植株和籽粒样品保留待测。样方代 表面积每小区不少于4m2 考种植株不少于60株。 (5)田间管理记载 试验日志:内容主要包括时间、事件、当天特殊 情况。比如那天播种、用了几个工、用的什么机 械播种,用了多少种子、多少化肥。那天灌水、 灌水泵工作了多长时间等等一些流水记载,并及 时采集相关照片。
连续流动分析仪
温度的测定:箱外大气温度采用悬挂在采样箱 外的酒精温度计测定,箱内、地表和10cm土壤 温度采用温度感应器测定。 (2)播种前、收获后采集小区0-200cm土壤样品, 20cm一层。收获后测定每小区0-20cm土壤容重。 (3)气体测定时间 正常每4天(间隔3天)取1次气体样(3月初-7 月底)。翻耕后连续7天,施肥后连续10天;灌 溉或降雨后连续10天。收获后(8月初到10月底) 每6天(间隔5天)取1次气体样。11月初到2月 底每10天(间隔9天)取1次气体样。测定时间 早上9点-11点。
一 试验设计 试验设计6个处理,四次重复,随机区组排列,24个小区, 小区面积5m×7m=35m2,种植春小麦。
处理
传统耕作 不施肥对照 优化模式 最优模式+减排 措施Ⅰ 最优模式+减排 措施Ⅱ 最优模式+减排 措施Ⅲ
秸秆管理 土壤耕作
移走 移走 移走 移走 移走 还田 翻耕 翻耕 翻耕 翻耕 翻耕 翻耕
研究目标:
建立田间长期监测试验,周年高频监测春小麦种植 期和休闲期温室气体排放、环境因素、农田管理因 素、作物产量及相关指标资料。
研究内容:


在试验场建立1个长期定位监测点,设计并布置田间 长期定位监测试验。准备以静态暗箱法—气相色谱 法同时测定三种温室气体的测定设备。 周年连续高频率不间断监测,揭示典型种植模式及 休闲期N20、CO2、CH4的产生和排放规律及其影响因 素

作物发育研究法

作物发育研究法

作物发育研究法作物发育研究法1、实验目的1.1 学习生长分析的各项指标的测定过程及计算方法1.2 了解作物研究的基本过程1.3 掌握田间取样的方法和各种测定仪器的使用。

1.4 学习生长分析法的测定与计算,分析各生理指标间的关系。

2、实验材料小麦3、实验内容3.1 测定株高整齐度株高整齐度表示作物田间的长势,整齐度高则表示作物群体田间长势一致,则有可能达到高产。

整齐度更是衡量田间管理是否合格的一项指标。

整齐度即株高变异系数的倒数:1/CV3.2 测定透光率:作物群体光能的利用率的高低是作物高产的前提,透光率的大小决定了底层叶片光合强度的高低。

透光率=I/I0。

3.3 测定植株叶向值叶向值是研究作物株型时的重要指标,它可以客观的反应叶片的空间的分布及姿态。

更能反应作物田间的光能分布情况。

叶向值综合了叶片仰角、叶片长度、基尖距三项指标,用它来衡量作物叶片的着生状态更为客观。

LO V =∑A(L s/L t)/n 3.4 作物生长分析生长分析法是以作物生育过程中干物质增长过程为中心进行研究的,在测定干物质增长的同时,也测定叶面积。

生长分析法的基本观点是作物产量以干物质重量来衡量,作物生育进程也以植株干物质增长过程为中心进行研究。

其具体做法是每隔一定天数进行取样调查,测定植株不同器官的干物重并同时测定叶面积。

下面是一些重要的生长分析法考察的生理指标。

3.4.1 叶面积指数(LAI)叶面积指数是指作物群体总绿色叶面积与该群体所占土地面积的比值。

即叶面积指数=总绿叶面积/土地面积。

作物大田生产通常是依靠单位土地面积上的作物群体来进行的,所以计算叶面积指数时要以单位土地面积上的群体叶面积为准而不能以单株叶面积为准。

LAI =平均单株叶面积/平均单株土地面积=平均单株叶面积/(株距×行距)3.4.2 光合势(LAD)光合势是指在某一生育时期或整个生育时期内群体绿叶面积的逐日累积,光合势的单位以万m2·d/ hm2来表示。

最新作物研究方法

最新作物研究方法

★ 尽量排除非试验因素的限制(eg.磷肥的肥效,常受土壤氮素供应的影响 )——非试验因素相对一致且比较良好。
第一章 试验研究概述
第二节 试验方案设计
三、制订试验方案的要点 ★ 明确试验的目的 ★ 根据试验目的确定供试因素及其水平 ★ 试验方案中应包括有对照水平或处理 ★ 试验方案中应注意比较间的唯一差异原则,以便正确地解析出试验因素的效应 ★ 拟订试验方案时必须正确处理试验因素及试验条件间的关系
★ 作好试验计划
★ 实施
1. 2. 3. 4. 根据试验的目的任务、试验方案和试验方法,作好试验场所、器材、工具的准备工作; 认真布置试验; 做好试验的管理工作; 完成计划所规定的观察记载项目和各种测定工作。
★ 总结
1. 试验的目的、设计及过程; 2. 试验结果; 3. 对试验结果的分析、结论和建议。
*调查研究与模型研究简述
一、调查研究
● 查阅有关资料 ● 召开调查座谈会 ● 现场观察
在调查研究的基础上,就可进一步确定研究的范围、主攻方向及具体的方案。
现场观摩:就已有的事实进行观察与分析; 被研究的现象:没有田间试验诸处理间所具有的单一差异 没有培养试验过程中对因素的人工控制 特点:现象的复杂性和综合性 应具有:代表性、精确性和复现性。 现场观摩究应注意: 1. 要有明确的目的性 2. 要注意可比性 3. 要防止片面性和表面性
●田间试验法 ●培养试验法(模拟培养试验)
﹡理化分析法:
用物理、化学和生物化学等的方法控制试验条件(如示踪技术)及鉴别土壤、植物、气候和农业技 术系统内的有关物理、化学、生理和生化现象。
★统计分析:
★调查研究: ★模型研究:
用数学逻辑研究总体变量的方法。
就已有的事实进行观察与分析。

作物研究法资料

作物研究法资料

作物研究法资料概论、第一章试材准备1、作物栽培生理研究方法主要哪几种?答:(一)生物观察法。

是科学研究的起点,是收集科学事实、直接获取自然信息的基本途径。

(二)生长解析法。

在一段时间内影响产量和因经光合产物的积累导致植物发育两者自然地结合起来进行分析的方法称为生长分析法。

(三)发育研究法。

侧重发育器官的观察。

(四)生理生化法。

作物产量形成过程中源、库、流等方面的生理生化指标测定方法,利用物质测定、生物统计等方法进行作物生长发育分析。

(五)模拟模型与专家系统法。

生物数学兴起后,采用数学方法解释和推论作物生育和产量形成过程,由此产生了模拟模型等方法,还利用电子计算机预测作物的生长量和产量。

2、什么是作物生长分析?主要用于植株个体生长和群体生长的指标有哪些?答:在一段时间内影响产量和因经光合产物的积累导致植物发育两者自然地结合起来进行分析的方法称为生长分析法。

生长分析用于植株个体的指标:通常是在早期进行的,包括:(1)相对和绝对生长率;(2)单位叶光合速率或净同化率;(3)叶面积比率;(4)比叶面积;(5)比叶重。

生长分析用于作物群体生长的指标:主要阐述经济产量的积累状况,项目包括:(1)叶面积持续期;(2)光合势;(3)总生物量的作物生长率和经济产量;(4)净同化率;(5)收获指数。

3、在取样过程中植株的代表性是怎样通过准确度与精确度来体现的?答:准确度是指试验中所得测定值与真实值的符合程度。

测定值与真实值之差称为绝对误差,但在实用上多以相对误差来表示测定值的准确度。

由于真实值不易得到,所以常用由总体抽样测定的平均值来代替,测定值与平均值之差称为绝对偏差,实用上是以相对偏差来表示准确度。

偏差越小说明从总体所抽样品的代表性越好。

精确度(也称精密度),是指在测定中所得数值重复性的大小,它能反映偶然误差的程度。

精确度高说明测定方法可靠,重复性好。

注意:有时精确度很高,但准确度不一定很好,即测定样品的代表性不一定很好;反之,若准确度很好,则精确度也一定很高。

(完整word版)《作物育种学各论》(最终修改版)

(完整word版)《作物育种学各论》(最终修改版)

《作物育种学各论》必须掌握的内容绪论1、育种计划所包含的基本内容(书本P1)确定所要选育的品种类型;明确选育目标性状与要求;筹措育种性状遗传变异的来源及育种群体的创造;提出所拟采用的育种途径、方法、技术与策略;规划田间育种试验和试验测试的布局与配合;安排新品种审定和种子的扩繁与生产。

2、品种类型及其特点(P1)1、自交系品种2、杂交系品种3、群体系品种:异花授粉作物的自由授粉品种,异花授粉作物的综合品种,自花授粉作物的杂交合成群体,自花授粉作物的多系品种4、无性系品种3、育种目标性状(P3)育种目标包括产量、品质、生育期、抗病虫性,对环境的适应性、抗逆性、遗传和环境互作特性、繁育特性,以及一些特异要求如立苗性、扦插成活率、耐农药度性能等。

4、育种性状遗传变异的来源(第4页)1、地方品种:常具有多种自然变异类型的群体。

经长期的自然选择保留下来的农家品种是最宝贵的育种资源。

2、引种(外来种):引进新的种质,包括野生种。

3、有性杂交:1)变异方向可以由亲本选配加以控制;2)可以通过各种杂交方式创造杂种群体;3)杂交育种常伴随较长的分离纯合过程;组群筛选法花培育种法4、人工诱变: 1)创造新材料 2)培育新品种5、无性系变异6、转基因育种:遗传基础狭窄导致遗传脆弱性————拓宽遗传基础5、育种的主要途径、方法、技术和策略。

与“育种性状遗传变异的来源”结合起来回答。

1)育种途径:杂交育种,杂种优势利用,生物技术育种,细胞工程育种,分子育种,转基因育种,诱变育种,辐射育种,航天育种,太空育种2)育种的试验技术:1、育种过程中一个重要的内容是对目标性状进行鉴定,选择符合育种目标的个体。

2、注重田间试验技术,保证试验准确性与精确性是最基本的育种策略。

3、试验的唯一差异原则:非处理因素的一致性。

4、田间试验设计的基本原则:重复、随机、局部控制.5、最常用:间比设计、随机区组设计。

6、杂交育种的程序、多点试验。

6、育种的田间试验设计的基本原则是力求试验处理品种、品系效应的唯一差异(含义?),具体与育种进程相对应。

(完整word版)作物栽培学总论整理

(完整word版)作物栽培学总论整理

油料作物:大豆、油菜、花生、向日葵作物的分类:1.粮食作物:禾谷类作物、豆类作物、薯类作物2.经济作物:纤维、油料、糖料、嗜好类、其他作物)3.饲料及绿肥作物栽培学特征:栽培学以作物群体为主要研究对象,包括粮、油、糖、绿肥、饲料等各种.作物栽培学以高产、优质、高效、生态、安全为研究目的.综合性、实践性极强的学科。

全生育期的三个阶段:营养生长阶段、营养与生殖生长并进阶段、生殖生长阶段。

生育期概念:作物从播种到收获的整个生长发育所需时间为作物的大田生育期,简称作物生育期.春化:小麦、黑麦、油菜等作物,必须经过一段时间较低温度的诱导,才能由营养生长转向生殖生长的现象。

作物的感温性:1.冬性类型-—作物品种春化必须经历低温、春化时间也较长。

如果没有经过低温条件则不能进行花芽分化和抽穗开花。

一般为晚熟或中晚熟品种。

2.半冬性类型—-作物品种春化对低温的要求介于冬性类型和半冬性之间,一般为中熟或早中熟品种。

3.春性类型-—作物品种春化对低温的要求不严格、春化时间也较短。

一般为极早熟、早熟以及部分中熟品种。

长日照作物:作物要求在24h昼夜周期中,日照长度长于某一临界日才能成花。

麦类作物、油菜、甜菜等。

短日照作物:作物要求在24h昼夜周期中,日照长度短于某一临界日才能成花。

稻、玉米、大豆、高粱、烟草、大麻、黄麻。

日中性作物:这类作物的成花对日照长度并不敏感,在任何长度的日照下均能开花。

荞麦、豌豆、黄瓜、茄子、辣椒、番茄。

定日照作物:要求相对固定的日照长度才能完成其生育周期。

如甘蔗的某些品种。

物候期:是指作物生长发育在一定外界条件下所表现出的外在形态特征,人为地制订了一个具体标准,以便科学地把握作物的生育过程。

[必考]水稻的物候期(8):出苗、分蘖、拔节、孕穗、抽穗、乳熟、蜡熟、成熟。

小麦的物候期(8):出苗、分蘖、拔节、抽穗、开花、乳熟、蜡熟、完熟。

大豆的物候期(6):出苗、分枝、开花、结荚、鼓粒、成熟.作物生育时期划分:稻麦类生育时期:出苗期、分蘖期、拔节期、孕穗期、抽穗期、开花期、灌浆期、成熟期。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作物发育研究法发育研究法又称生育调查法,此方法的特点是侧重发育器官的观察研究。

发育研究法就是在作物生育期间观察生育时期、调查分蘖动态、测量株高变化、叶片数、统计根条数以及收获后进行室内考种,调查的重点是分蘖的消长和穗粒的形成。

这些方法对不同种类的作物、同一作物的不同品种、不同栽培条件下的生育差异均可进行分析研究。

操作简便,用途广泛,在实践中已被普遍采用。

一、作物生育时期的观察记载(一)作物生育时期观察记载的标准生育时期观测主要是按照统一规定的记载标准,调查记载作物从播种到收获各个生育阶段发生的时间,以及当时环境条件的特点。

在实际观测时,必须熟练掌握“物象”标准和“数量”标准。

所谓“物象”标准就是植物体在不同生长发育时期的不同形象表露。

“物象”标准因作物而异。

“数量”标准是以达到该“物象”标准的株数占全区植株的比率为准。

如果每个生育时期只记载一次,应以达到该“物象”标准的植株占全区植株的50%左右为标准。

若记载始期、盛期和末期三次,则始期应占20%左右,盛期应在占50%左右,终期应占80%以上。

(二)作物生育时期观察记载的方法1.目测法选代表性的样方,对其内的植物进行目测估计;2.定株法选出一定数目的代表性植株并标记,然后观察统计达到某一“物象”标准的株数占代表性植株的百分比来定量确定。

二、作物抗逆性的观察记载和测定作物对逆境抵抗和忍耐的能力叫抗逆性。

抗逆性是作物对环境的一种适应性反应。

作物的抗逆性包括抗热性、抗寒性、抗旱性、抗涝性、抗盐性、抗病性、抗虫性、抗倒伏等。

一般在田间出现某种不适于作物正常生活的不良环境时进行观测记载。

(一)抗旱性记载:干旱的类型、植株发育的阶段、干旱具体发生的时间及作物的抗旱能力。

干旱的类型:土壤干旱、大气干旱。

土壤干旱表现为植株萎蔫、叶片变黄和脱落,这些现象由下向上发展;大气干旱时,叶的萎蔫、青干由顶部开始向下发展。

1.抗旱性的观察测定方法(1)目测法目测法是在大田条件下,利用目力估计植物的抗旱能力。

一般可分为3—5级:1级——抗旱能力强,植株完全没有萎蔫现象;2级——抗旱能力较强,植株上个别叶子发生不严重的萎蔫;3级——抗旱能力中等,植株上约半数叶子萎蔫者。

4级——抗旱能力较弱,大部分叶子萎蔫。

5级——抗旱能力弱:全部萎蔫。

除判断干旱的等级进行登记外,每天早晚要记录植株各个部分的变化,以及恢复萎蔫的情况,如果能及时恢复正常者仍可以认为有抗旱能力。

发生干旱时,应测定空气温度和空气的相对湿度,记录这些指标的极端值及其持续时间;同时测定土壤水分,以了解各作物(品种)在同一条件下的不同抗旱能力。

(2)盆栽法盆栽法是测定植物的凋萎系数(土壤的凋萎含水量),以判断作物的抗旱能力。

植物的凋萎系数或土壤的凋萎含水量是指植物发生永久萎蔫,不能恢复生长时的含水量。

测定步骤:①选取试验土壤,尽量不要扰动土壤层次结构,要以使用原状土壤最好。

②将作物按照常规播种方法,分别种在花盆中。

花盆中的肥力条件要满足作物生长需要。

③当作物生长发育到一定阶段(实际上作物在不同生长阶段的抗旱能力是不同的,因此,可以测定不同物候期植物的凋萎系数)时,停止浇水。

④等到作物出现轻微萎蔫,即叶片下垂后,用小铲取出根系周围的少量土样,用于测定土壤含水量。

注意动作要小,不能对作物有任何伤害。

将花盆挪到一个十分湿润的小空间里,经过一夜后,如果次日早晨叶子又舒展开来,说明这是暂时凋萎。

继续将花盆挪到原来抗旱性测试的地方。

⑤当作物再次发生凋萎时,不过这次凋萎的程度要比前次略严重,继续取土样测定土壤含水量,并将花盆挪到前述十分湿润的小空间里。

如果经过一夜后,作物的叶子再也没有恢复过来,说明已到永久凋萎的阶段,这次已测定的土壤合水量即为植物凋萎系数。

否则,应该继续前述试验,直到达到要求为止。

上述方法虽然比较接近田间情况,但也存在着凋萎时间不易确定、取土样对植物难免造成影响,以及测定精度较低的问题。

因此,可对上述方法加以改进测定。

(3)改进的盆栽法(小容器):①按照测定田间持水量的深度取土并过2mm筛。

②用一到两支直径5mm左右的玻璃管或其它管子竖于盆子(或70——200cm3的杯子)边缘,将过筛土壤称重并装入至一定高度。

(施肥或不施肥,根据土壤的基础肥力而定,以养分状况满足作物生长需要为宜)。

注意做重复。

③将相当于于土重量30%——40%的水分慢慢加入土壤,向时转动盆子(杯子),使水分均匀湿润土壤,空气可由盆子(杯子)底部经玻璃管排出,防止土壤发生裂缝。

④用已催芽的种子进行移栽。

栽植后称重,记录。

⑤将盆钵(杯子)放置于光线充足的地方,但应避开强烈阳光的照射。

幼苗长出土表后,应在土壤表面盖上按盆钵(杯子)孔径大小剪成的有孔的圆形密实油纸,让幼苗由此孔长出。

圆形油纸与容器壁的接合处,必须用4份石蜡、1份凡士林油混合剂密封,同时在油纸上盖上薄薄的一层石英砂。

⑥在生长过程中,每天要观察温度、生长情况,并记录。

另外,每隔5—7天左右,称重1次,并检查每个盆(杯子)中的水分蒸发情况,如蒸发过多,可进行第二次灌水。

⑦当幼苗第二片叶子比第一片叶子长得更长时,说明幼苗根部已贯穿在全部土样内,可浇最后一次水。

用棉花塞住玻璃管,将容器放在没有阳光照射(?)的地方,并一直放在第一次表现凋萎(下垂)时为止。

注意,此时测定的植物凋萎系数实为一定结构的土壤凋萎系数实际测定时,也可以等植物生长更大一些再进行测定,这时的测定结果对植物来说将更加有实际价值。

⑧随后把发现凋萎的盆子(杯子)放在事先预备好的一个密实的含水蒸汽很高的箱子内,这个箱内底部放有很潮湿的锯木。

经过一夜,如果次日早晨叶子又舒展开来,说明这是暂时凋萎,就把盆子(杯子放到原先放置的露天地方,一直放到再次出现凋萎现象。

再把它放到潮湿的箱子里,如果经过一夜后,植物的叶子没有再舒展开来,说明已到永久凋萎阶段,就可以进行土壤凋萎含水量的测定了。

⑨在植物出现水久凋萎后,从盆子(杯子)里把土柱取出,削去表层2cm的土壤,底土及周围的土壤也要削去一层,剩下的心土放在油纸上,用小刀切碎,并迅速把土壤里的植物根系去掉,取10—20g土壤放在铝盒里,2——3个重复,然后按测定土壤含水量的方法测出其含水量,即为植物的凋萎含水量。

2.抗旱性鉴定指标(1)形态指标形态指标:根系、叶片和株高。

根系发达程度,如根数、根干重、最大根长、根/冠比、胚根数、木质部导管宽度和根内维管束数;茎的水分输导能力,如皮层/中柱比、维管束排列方式及束内导管数目和直径;叶的形态,如叶片大小、形状、角度、叶片卷曲程度、气孔、蜡质层等;雄穗大小等均可作为作物抗旱性鉴定指标。

(2)生长发育指标生长发育指标:作物在干旱环境下的生长状况不仅决定着植株的光合面积、生产潜力及最终产量,并对体内代谢产生反馈调节作用。

因而,作物在干旱条件下的种子发芽率、存活率、株高、干物质积累速率、叶面积、叶片黄叶枯叶数、叶片扩展速率、散粉抽丝间隔时间(ASI)等指标均可用于抗旱性鉴定。

(3)生理指标生理指标:水分生理指标(叶片相对含水量)、渗透调节物质含量(可溶性糖、氨基酸等)、质膜透性变化、光合速率、气孔扩散阻力、离体叶片抗脱水能力、外渗电导率、冠层温度、ABA含量。

(4)生化指标生化指标:脯氨酸含量、脱落酸ABA含量、酶活性(SOD酶、过氧化氢酶CAT、谷胱甘肽还原酶、硝酸还原酶活等)。

(5)产量指标(6)综合指标综合指标:所谓综合指标法就是用几个指标综合评定作物的抗旱性,使单个指标对评定抗旱性的局限性得到其他指标的弥补和缓解,从而使评定的结果与实际结果较为接近。

①抗旱总级别值法:根据多项指标所测数据,把每个指标数据分为4—5个级别,再把同一品种的各指标级别值相加,即得到该品种的抗旱总级别值,以此来比较品种抗旱性的强弱。

②抗旱性隶属函数法:采用模糊数学中隶属函数的方法,对品种各个抗旱指标的隶属值进行累加,求取平均数,并进行品种间比较,以评定抗旱性。

(二)抗寒性1.抗寒性的测定测定方法分为冬季测定和春季测定两种。

冬季测定每月一次;春季测定一般在恢复生长后一周左右,进行1—2次检查。

(1)冬季测定在土壤结冻厚10cm、地温稳定在-5℃时开始测定,每月进行一次。

先在选样的地方测定积雪厚度,并记载雪层有无冰壳,然后小心地用铲子或扫帚把雪清除,勿伤害植株。

将选定的样方用镐、铁锹、斧头等掘下,面积50cm×50cm,深度15—20cm。

样方要深掘一整块。

如果已经裂开,裂缝上折断的植株可除去不计。

掘下样方后,立即将样方放入已准备好的大小适合的坚固木箱内,盖上麻袋、秸秆、谷草,以免样方在运送途中受到低温为害。

运回的整块样本先放在8—10℃的房间内2——3天,土壤解冻后,即可将盖在箱上的东西拿掉,而把箱子放在干燥、光亮、温度为18—20℃的房间内,按时浇水,水温与室温相同。

15天后全部植株从土壤中小心取下来,用水洗净根部,计算整块样本的植株总数,然后将全部植株分成活的(已经返青)和死的(没有返青)两类,计算式如下:越冬率=(存活植株数/植株总数) ×100%(2)春季测定当土壤解冻,植物开始返青前后,即可到田间检查,等大部分植株长出新叶后,再进行第二次检查。

春季检查不需要像冬季掘样本的方法,而是在田间直接检查。

在选好的样方或样段上,用铁锨、小铲取掉植株周围的土,露出根颈部,并使各植株之间彼此分离,而便于计数。

用成活株数除以总株数即为越冬率。

入冬前未确定样方的,也可以在春季返青时随机地抽取样方,检查存活植株数和死亡植株数,两者之和即为植株总数,然后分别计算越冬率和死亡率。

2.抗寒性的级别根据越冬率的高低划分为不同的抗性级别。

(1)一年生牧草在播种当年低温来临后,观察植株受冻程度强:无冻害;较强:叶尖枯黄或死亡;较弱:一半叶片冻死;很弱:叶片全部枯萎或植株冻死。

(2)多年生牧草强:越冬率100%;较强:越冬率75%;小:越冬率50%;差;越冬率25%;极差:越冬率0%。

(三)抗盐碱性首先要对当地土壤进行调查,分析盐碱的成分及酸碱度,确定是盐害、碱害或兼而有之,针对主要原因进行鉴定。

一般来说,土壤盐类含量在1%左右时尚不致为害,致害含量一般为1.2%—1.5%,过多时植物不能生长。

因此,抗盐碱鉴定时应采用1.2%—1.5%的全盐量为鉴定标准(各地要根据当地实际情况确定适宜的全盐量标淮)。

1.抗盐碱性的测定步骤(1) 取土。

在农田不同地点,取出耕层20cm以内的土壤,过筛、混匀。

除去石块及未腐烂草根等杂质。

(2) 提制纯盐碱物质。

在当地盐碱分布地区,刮取土壤表层之盐类约8kg,加水充分搅拌,用白布滤出盐液,在烘箱内烘干备用。

(3) 分析土壤水分及全盐量。

取土约50g称其重量,在烘箱烘干后再称重,求出土壤含水量。

再将此烘干土壤置烧杯中加入5倍蒸馏水充分振荡,然后过滤于三角瓶中,取滤液10mL至蒸发皿(已称重)中置烘箱烘干,称其重。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