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完整word版)作物研究方法

合集下载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作物发育研究法
发育研究法又称生育调查法,此方法的特点是侧重发育器官的观察研究。

发育研究法就是在作物生育期间观察生育时期、调查分蘖动态、测量株高变化、叶片数、统计根条数以及收获后进行室内考种,调查的重点是分蘖的消长和穗粒的形成。

这些方法对不同种类的作物、同一作物的不同品种、不同栽培条件下的生育差异均可进行分析研究。

操作简便,用途广泛,在实践中已被普遍采用。

一、作物生育时期的观察记载
(一)作物生育时期观察记载的标准
生育时期观测主要是按照统一规定的记载标准,调查记载作物从播种到收获各个生育阶段发生的时间,以及当时环境条件的特点。

在实际观测时,必须熟练掌握“物象”标准和“数量”标准。

所谓“物象”标准就是植物体在不同生长发育时期的不同形象表露。

“物象”标准因作物而异。

“数量”标准是以达到该“物象”标准的株数占全区植株的比率为准。

如果每个生育时期只记载一次,应以达到该“物象”标准的植株占全区植株的50%左右为标准。

若记载始期、盛期和末期三次,则始期应占20%左右,盛期应在占50%左右,终期应占80%以上。

(二)作物生育时期观察记载的方法
1.目测法
选代表性的样方,对其内的植物进行目测估计;
2.定株法
选出一定数目的代表性植株并标记,然后观察统计达到某一“物象”标准的株数占代表性植株的百分比来定量确定。

二、作物抗逆性的观察记载和测定
作物对逆境抵抗和忍耐的能力叫抗逆性。

抗逆性是作物对环境的一种适应性反应。

作物的抗逆性包括抗热性、抗寒性、抗旱性、抗涝性、抗盐性、抗病性、抗虫性、抗倒伏等。

一般在田间出现某种不适于作物正常生活的不良环境时进行观测记载。

(一)抗旱性
记载:干旱的类型、植株发育的阶段、干旱具体发生的时间及作物的抗旱能力。

干旱的类型:土壤干旱、大气干旱。

土壤干旱表现为植株萎蔫、叶片变黄和脱落,这些现象由下向上发展;大气干旱时,叶的萎蔫、青干由顶部开始向下发展。

1.抗旱性的观察测定方法
(1)目测法
目测法是在大田条件下,利用目力估计植物的抗旱能力。

一般可分为3—5级:
1级——抗旱能力强,植株完全没有萎蔫现象;
2级——抗旱能力较强,植株上个别叶子发生不严重的萎蔫;
3级——抗旱能力中等,植株上约半数叶子萎蔫者。

4级——抗旱能力较弱,大部分叶子萎蔫。

5级——抗旱能力弱:全部萎蔫。

除判断干旱的等级进行登记外,每天早晚要记录植株各个部分的变化,以及恢复萎蔫的情况,如果能及时恢复正常者仍可以认为有抗旱能力。

发生干旱时,应测定空气温度和空气的相对湿度,记录这些指标的极端值及其持续时间;同时测定土壤水分,以了解各作物(品种)在同一条件下的不同抗旱能力。

(2)盆栽法
盆栽法是测定植物的凋萎系数(土壤的凋萎含水量),以判断作物的抗旱能力。

植物的凋萎系数或土壤的凋萎含水量是指植物发生永久萎蔫,不能恢复生长时的含水量。

测定步骤:
①选取试验土壤,尽量不要扰动土壤层次结构,要以使用原状土壤最好。

②将作物按照常规播种方法,分别种在花盆中。

花盆中的肥力条件要满足作物生长需要。

③当作物生长发育到一定阶段(实际上作物在不同生长阶段的抗旱能力是不同的,因此,可以测定不同物候期植物的凋萎系数)时,停止浇水。

④等到作物出现轻微萎蔫,即叶片下垂后,用小铲取出根系周围的少量土样,用于测定土壤含水量。

注意动作要小,不能对作物有任何伤害。

将花盆挪到一个十分湿润的小空间里,经过一夜后,如果次日早晨叶子又舒展开来,说明这是暂时凋萎。

继续将花盆挪到原来抗旱性测试的地方。

⑤当作物再次发生凋萎时,不过这次凋萎的程度要比前次略严重,继续取土样测定土壤含水量,并将花盆挪到前述十分湿润的小空间里。

如果经过一夜后,作物的叶子再也没有恢复过来,说明已到永久凋萎的阶段,这次已测定的土壤合水量即为植物凋萎系数。

否则,应该继续前述试验,直到达到要求为止。

上述方法虽然比较接近田间情况,但也存在着凋萎时间不易确定、取土样对植物难免造成影响,以及测定精度较低的问题。

因此,可对上述方法加以改进测定。

(3)改进的盆栽法(小容器):
①按照测定田间持水量的深度取土并过2mm筛。

②用一到两支直径5mm左右的玻璃管或其它管子竖于盆子(或70——200cm3的杯子)边缘,将过筛土壤称重并装入至一定高度。

(施肥或不施肥,根据土壤的基础肥力而定,以养分状况满足作物生长需要为宜)。

注意做重复。

③将相当于于土重量30%——40%的水分慢慢加入土壤,向时转动盆子(杯子),使水分均匀湿润土壤,空气可由盆子(杯子)底部经玻璃管排出,防止土壤发生裂缝。

④用已催芽的种子进行移栽。

栽植后称重,记录。

⑤将盆钵(杯子)放置于光线充足的地方,但应避开强烈阳光的照射。

幼苗长出土表后,应在土壤表面盖上按盆钵(杯子)孔径大小剪成的有孔的圆形密实油纸,让幼苗由此孔长出。

圆形油纸与容器壁的接合处,必须用4份石蜡、1份凡士林油混合剂密封,同时在油纸上盖上薄薄的一层石英砂。

⑥在生长过程中,每天要观察温度、生长情况,并记录。

另外,每隔5—7天左右,称重1次,并检查每个盆(杯子)中的水分蒸发情况,如蒸发过多,可进行第二次灌水。

⑦当幼苗第二片叶子比第一片叶子长得更长时,说明幼苗根部已贯穿在全部土样内,可浇最后一次水。

用棉花塞住玻璃管,将容器放在没有阳光照射(?)的地方,并一直放在第一次表现凋萎(下垂)时为止。

注意,此时测定的植物凋萎系数实为一定结构的土壤凋萎系数实际测定时,也可以等植物生长
更大一些再进行测定,这时的测定结果对植物来说将更加有实际价值。

⑧随后把发现凋萎的盆子(杯子)放在事先预备好的一个密实的含水蒸汽很高的箱子内,这个箱内底部放有很潮湿的锯木。

经过一夜,如果次日早晨叶子又舒展开来,说明这是暂时凋萎,就把盆子(杯子放到原先放置的露天地方,一直放到再次出现凋萎现象。

再把它放到潮湿的箱子里,如果经过一夜后,植物的叶子没有再舒展开来,说明已到永久凋萎阶段,就可以进行土壤凋萎含水量的测定了。

⑨在植物出现水久凋萎后,从盆子(杯子)里把土柱取出,削去表层2cm的土壤,底土及周围的土壤也要削去一层,剩下的心土放在油纸上,用小刀切碎,并迅速把土壤里的植物根系去掉,取10—20g土壤放在铝盒里,2——3个重复,然后按测定土壤含水量的方法测出其含水量,即为植物的凋萎含水量。

2.抗旱性鉴定指标
(1)形态指标
形态指标:根系、叶片和株高。

根系发达程度,如根数、根干重、最大根长、根/冠比、胚根数、木质部导管宽度和根内维管束数;茎的水分输导能力,如皮层/中柱比、维管束排列方式及束内导管数目和直径;叶的形态,如叶片大小、形状、角度、叶片卷曲程度、气孔、蜡质层等;雄穗大小等均可作为作物抗旱性鉴定指标。

(2)生长发育指标
生长发育指标:作物在干旱环境下的生长状况不仅决定着植株的光合面积、生产潜力及最终产量,并对体内代谢产生反馈调节作用。

因而,作物在干旱条件下的种子发芽率、存活率、株高、干物质积累速率、叶面积、叶片黄叶枯叶数、叶片扩展速率、散粉抽丝间隔时间(ASI)等指标均可用于抗旱性鉴定。

(3)生理指标
生理指标:水分生理指标(叶片相对含水量)、渗透调节物质含量(可溶性糖、氨基酸等)、质膜透性变化、光合速率、气孔扩散阻力、离体叶片抗脱水能力、外渗电导率、冠层温度、ABA含量。

(4)生化指标
生化指标:脯氨酸含量、脱落酸ABA含量、酶活性(SOD酶、过氧化氢酶CAT、谷胱甘肽还原酶、硝酸还原酶活等)。

(5)产量指标
(6)综合指标
综合指标:所谓综合指标法就是用几个指标综合评定作物的抗旱性,使单个指标对评定抗旱性的局限性得到其他指标的弥补和缓解,从而使评定的结果与实际结果较为接近。

①抗旱总级别值法:根据多项指标所测数据,把每个指标数据分为4—5个级别,再把同一品种的各指标级别值相加,即得到该品种的抗旱总级别值,以此来比较品种抗旱性的强弱。

②抗旱性隶属函数法:采用模糊数学中隶属函数的方法,对品种各个抗旱指标的隶属值进行累加,求取平均数,并进行品种间比较,以评定抗旱性。

(二)抗寒性
1.抗寒性的测定
测定方法分为冬季测定和春季测定两种。

冬季测定每月一次;春季测定一般在恢复生长后一周左右,
进行1—2次检查。

(1)冬季测定
在土壤结冻厚10cm、地温稳定在-5℃时开始测定,每月进行一次。

先在选样的地方测定积雪厚度,并记载雪层有无冰壳,然后小心地用铲子或扫帚把雪清除,勿伤害植株。

将选定的样方用镐、铁锹、斧头等掘下,面积50cm×50cm,深度15—20cm。

样方要深掘一整块。

如果已经裂开,裂缝上折断的植株可除去不计。

掘下样方后,立即将样方放入已准备好的大小适合的坚固木箱内,盖上麻袋、秸秆、谷草,以免样方在运送途中受到低温为害。

运回的整块样本先放在8—10℃的房间内2——3天,土壤解冻后,即可将盖在箱上的东西拿掉,而把箱子放在干燥、光亮、温度为18—20℃的房间内,按时浇水,水温与室温相同。

15天后全部植株从土壤中小心取下来,用水洗净根部,计算整块样本的植株总数,然后将全部植株分成活的(已经返青)和死的(没有返青)两类,计算式如下:
越冬率=(存活植株数/植株总数) ×100%
(2)春季测定
当土壤解冻,植物开始返青前后,即可到田间检查,等大部分植株长出新叶后,再进行第二次检查。

春季检查不需要像冬季掘样本的方法,而是在田间直接检查。

在选好的样方或样段上,用铁锨、小铲取掉植株周围的土,露出根颈部,并使各植株之间彼此分离,而便于计数。

用成活株数除以总株数即为越冬率。

入冬前未确定样方的,也可以在春季返青时随机地抽取样方,检查存活植株数和死亡植株数,两者之和即为植株总数,然后分别计算越冬率和死亡率。

2.抗寒性的级别
根据越冬率的高低划分为不同的抗性级别。

(1)一年生牧草
在播种当年低温来临后,观察植株受冻程度
强:无冻害;
较强:叶尖枯黄或死亡;
较弱:一半叶片冻死;
很弱:叶片全部枯萎或植株冻死。

(2)多年生牧草
强:越冬率100%;
较强:越冬率75%;
小:越冬率50%;
差;越冬率25%;
极差:越冬率0%。

(三)抗盐碱性
首先要对当地土壤进行调查,分析盐碱的成分及酸碱度,确定是盐害、碱害或兼而有之,针对主要原因进行鉴定。

一般来说,土壤盐类含量在1%左右时尚不致为害,致害含量一般为1.2%—1.5%,过多时植物不能生长。

因此,抗盐碱鉴定时应采用1.2%—1.5%的全盐量为鉴定标准(各地要根据当地实际情况确定适宜的全盐量标淮)。

1.抗盐碱性的测定步骤
(1) 取土。

在农田不同地点,取出耕层20cm以内的土壤,过筛、混匀。

除去石块及未腐烂草根等杂质。

(2) 提制纯盐碱物质。

在当地盐碱分布地区,刮取土壤表层之盐类约8kg,加水充分搅拌,用白布滤出盐液,在烘箱内烘干备用。

(3) 分析土壤水分及全盐量。

取土约50g称其重量,在烘箱烘干后再称重,求出土壤含水量。

再将此烘干土壤置烧杯中加入5倍蒸馏水充分振荡,然后过滤于三角瓶中,取滤液10mL至蒸发皿(已称重)中置烘箱烘干,称其重。

根据蒸馏水加入量和蒸发皿中滤液量和干盐量,可求出取样土壤中所含的干盐量。

按比例求出土壤含盐量百分率。

此项分析须重复3次。

(4) 装盆。

取洁净瓦盆,称取0.5——1cm砾石300g,铺于盐底,堵塞漏水孔。

砾石上盖纱布2层,最后称土4kg装入盆内,压紧,另称细土0.5kg,准备播种后覆盖种子用。

(5) 土壤含盐量的配制及灌水。

鉴定作物抗盐碱时,盆子的含盐碱量必须达到当地盐碱土为害的浓度。

为此应根据当地农田盐碱分析的结果,再补充至盐碱为害的浓度。

盆内水分亦应补充至一般农田播种前土壤之含水量。

按照要求计算出应加入的盐量及应补充的水分,用天平称出后,溶于水中,再徐徐灌于盆中(严防渗漏)。

待全部水分渗入土壤,稍干后,再行播种。

(6)播种及管理:播种后覆盖。

生长期间适宜灌水。

2.抗盐碱性评定
(1) 出苗期的评定。

在植物播种后,真叶开始出现时,统计各盆的出苗率及受害植株的百分率。

(2) 营养期的评定。

当灌过第一次水后,土壤内的盐碱大量上升,植物进一步受害。

此时再计算一次成苗率及受害植株百分率。

(3) 成熟朗的评定。

在成熟期观察比较各品种生长的优劣,统计生长量、生物量、成穗数及籽实重量。

植物抗盐碱性一般分为3级:
强:植株生长正常,经济性状好,产量高;
中:植株生长较差,经济性状较差,产量较低;
弱:植株生长低矮,茎叶凋枯甚至死亡,基本无产量。

(四)抗湿性
一是在低洼地区或多雨年份进行观察;二是选择地势低洼、排水不良的土地,设立抗湿性测定区。

根据植物的生长发育表现情况.抗湿性共分为3级:
强:植株各部分生长正常,无病虫害发生,生产性能高。

中:植株生长稍矮,病虫害略有发生,生产性能稍低。

弱:植株黄化、早衰,病虫害加剧,生产性能显著降低。

(五)抗倒伏性
不同的文献对作物倒伏类型划分的理解是有差异的。

Carles等(1960)根据倒伏发生的部位可将倒伏分为茎倒、节倒和根倒。

多数研究认为倒伏为茎倒(折)和根倒。

将穗以下茎节弯曲、折断称茎倒(折);将植株倾角大于30°或45°,而茎秆维持挺直的倒伏称作根倒伏。

还有的文献[1]将倒伏现象依据倒伏状态不同分为挫折型倒伏、弯曲型倒伏、扭转型倒伏和开张型倒伏4种。

开张型倒伏是指分蘖数多,且分蘖具有沿地表而伸长的倒伏。

扭转型倒伏是沿地表像用棍棒打倒一般的倒状,其原因在于根系发育不良,在水稻直播、纸钵苗播种及小麦(大麦)撒播中常见。

不同作物发生倒伏的类型也有差异:水稻、二棱大麦、小麦和木薯等多发生弯曲型倒伏;六棱大麦、玉米、荞麦、向日葵等常见挫折型倒伏。

而且弯曲型倒伏可发展为挫折型倒伏,可以说作物倒伏是一个复合现象的结果。

每次倒伏时均应记载倒伏发生的时间、可能造成的原因(风、雨等)、倒伏所占的面积比例(全区倒伏面积的百分率)以及恢复情况。

倒伏程度可分:“0”(不倒伏)、“1”(不超过15°的倒伏)、“2”(不超过45°的倒伏)、“3”(超过45°以上的倒伏)。

1.作物抗倒伏性研究方法
人工创造条件诱发倒伏现象,调查田间倒伏株率。

风洞试验:利用风洞试验可以模拟自然条件下风速对作物倒伏的影响。

2.植株抗倒性的力学测定
茎秆垂直压碎强度和茎秆硬皮穿孔强度 (也称硬度值):这两种方法常用于茎秆较坚硬、粗大的作物,如玉米、高粱等。

茎秆硬皮穿孔强度是用一定横截面积(如0.01cm2)的测头,在茎秆基部节间垂直于茎秆方向刺入,读取穿透茎秆的最大读数。

作物茎秆压碎强度必须将茎秆采回室内,自动干燥,用自动水压机垂直压榨,测定使茎秆破碎时的压力值。

茎秆抗拉弯强度:在田间人为将植株拉弯,与地面成30°—45°夹角,判断其抗倒性(折、弯、韧等)强弱,这是传统田间感官判断抗倒性的方法。

具体方法是:用硬木板做一脚踏板,其上固定一小滑轮,用尼龙绳一端接弹簧秤,穿过滑轮,另一端接植株基部,脚踩踏板,以滑轮为支点,将植株拉引与地面成45°夹角时读取弹簧秤读数。

该方法能综合评价茎秆的水平抗拉强度,但根系发育不良时不能利用此方法。

茎秆横向折断强度:取小麦基部第二节间(去叶鞘),两端放于高50 cm、间隔5 cm的支撑木架凹槽内,在其中部挂一弹簧秤,向下均匀用力缓慢拉秤,使茎秆折断所用的力加上弹簧秤自身的重量即为该茎的抗折力。

此方法简单易行,在实际研究中必须考虑叶鞘对茎秆抗折力的贡献,可分去鞘与留鞘两组进行测定,才能更进一步分析试验结果。

玉米等高秆作物利用此方法需用专门的测试机械进行。

主茎第一、二节间的长度:随机选取10——20株,从地表数起,依次测量主茎第一、二节间的长度,取其平均值。

茎秆强度:取第一、二节间中部长各1寸,于其中间悬加砝码直到断时的重量,求其平均值。

第一、二节间的重量:将上面测定茎秆强度的材料先称其鲜重,再烘干或晒干,称其干重。

3cm长鲜重=总鲜重/(样本株数×2)
3cm长干重=总干重/(样本株数×2)
茎秆弹性测定:Murph y等(1958)在小麦上提出用折断试验法评价茎秆弹性。

选5根去叶而带穗的
秆捆在橡皮圈上,再加力直到整束倾斜成45°,然后把力去掉,这时秆束就回到原来的位置,根据从垂直位置的拉力和回到原来位置的速度,在经验上把秆的弹性表示为10个梯度。

在玉米、高粱等大株作物上尚未见弹性研究的报道。

总之,作物弹性和韧性的测量在多数研究中是没有充分考虑或排除在外,但它们对作物抗倒伏性的作用是不容忽视的。

根拔力测定:作物根茬从土壤中垂直拔出所需的力,能间接地反映根系发达程度。

因土壤结构的变化可能会使结果有很大出入。

根强度的测定:利用一种专用的带游标的弹簧秤,将仔细采取的稻根剪成5cm长,把两端整齐地捏在大拇指和食指之间,挂在弹簧拉勾上,记清游标刻度,而后拉动弹簧,当根拉断时游标立即停止,根据游标位置读出根系断开时的负荷(即根强度)。

3.茎秆和根强度测定的时期及部位
国外研究测定茎秆强度常选的部位是支持根以上的第二(或三)个伸长节中部,时期为乳熟期或吐丝盛期过后35d。

也有在即将开花前测定的。

国内多选茎基部第三节间中部,时期在乳熟至蜡熟期(成熟前)。

关于茎秆解剖特征或化学组成的研究,选地上部第二伸长节及相邻的两个节间,或穗下节间乃至整株,时间多选生理成熟期或采收前。

4.作物抗倒性的形态学测定
以玉米为例,与抗倒型有关的形态学性状有:株高、穗位高、穗下节间长度、穗下大、小茎粗、基部第三节粗度,外皮厚度、根系伸展面积与开张角度等。

在此介绍根系开张角测定方法:在植株垂直断面图中,把从地表50 mm以下的水平线和根开张角的轮廓线的交点作为A和B,把植株两端作为C和D,把植株同侧两点连线与竖直线的夹角称作开张角。

5.作物抗倒性的解剖学研究方法
试验仪器主要为光学显微镜,选取所研究作物的基部主茎或叶片,用FAA溶液固定,横向切片、染色(番红—固绿)后放在光学显微镜下观察拍照。

测量硬皮厚度、机械组织细胞层数、厚壁细胞外壁厚度、纤维束数目及长与宽、计算纤维束面积。

或用Jeffrey氏法离析,番红染色,测量纤维细胞的长度与粗度。

用间苯三酚反应处理材料,可测量木质化薄壁细胞的范围。

纤维微纤丝角观测:用切片机对茎秆作径向纵切,厚度15μm,采用L.W.Baily技术改进法,显微镜观测微纤丝。

细胞直径与细胞腔间厚度等更精细的研究须利用电镜。

6.作物抗倒性的化学研究方法
主要用于研究茎秆改良对反刍动物的影响。

测定茎秆中的化学成分,如可溶性糖(裴林法),木质素含量(Klason硫酸法),茎秆含水量,酸解纤维(ADF),细胞壁组分(CWC),非结构性碳水化合物总量(TNC)、体外可消化性干物质量(IVDD)等。

三、室内考种项目和标准
因作物而异。

四、根系的研究
根系的形态学研究;
根系的生理学研究;
根系的生化研究;
根系的生态学研究。

五、叶片生长的研究
(一)叶龄指标的测算方法
1.叶片记数法
当前主要用在禾谷类作物上。

在正常条件下,禾谷类作物每一品种的叶片数比较稳定,即:环境对叶片数的影响较小。

2.叶脉记数法
对玉米,用叶脉来计算叶龄比用定点定株记载叶龄简便易行,不受时间地点限制,随时可以进行。

玉米:除第一叶外,其它叶片若其主脉一侧的叶脉数为R,则该叶片的叶龄为R-2。

3.叶龄指数法
叶龄指数法%=(展开叶片数/主茎总叶片数)×100
利用叶龄指数可以预测某些作物的生育时期,作为田间管理的依据。

4.叶龄余数法
鉴定水稻穗分化的形态指标。

叶龄余数即用该品种常年全生育期主茎的总叶数减去实测当时主茎上已出现的叶片数(叶龄)的差数,亦即尚未露出的叶片数。

(二)叶形态指标的测算
1.见展叶差
在田间选择无病虫伤害和机械损伤的代表性植株10株以上,观察出叶情况。

把刚展开的叶片(叶鞘伸出)记作1,向上数出可见叶片(叶尖伸出1cm以上)数,两者的差即为见展叶差。

见展叶差可用众数差值(10次测定中出现次数最多的值)2,3,4,5的整数来表示,也可用平均数四舍五入化为整数表示。

玉米、高粱等的见展叶差与生育进程有一定对应关系,可作为田间随时诊断和采取促控措施的形态指标。

2.叶耳间距
用叶龄指数或叶龄余数鉴定作物的生育进程时,只能用到叶龄指数恰为100或叶龄余数恰为0时、见展开差恰为0差值时,而此时穗发育并为结束。

研究判断后期穗发育状态可以用叶耳间距指标。

所谓叶耳间距是指上下两叶间叶耳的距离(cm)。

3.叶片着生状态
即着生角度、直立性、披垂程度、长短和宽窄、平展和卷曲等,直接影响植株的空间态势,进而影响作物对光能的利用率。

(三)出叶速度的测定
出叶速度即叶片出生相隔的天数。

正常条件下,出叶速度是一个相对稳定的性状,但也受温度、施肥等因素的影响,尤其是温度,温度越高,出叶速度越快。

五、分蘖动态的调查
分蘖动态的调查要定点(定株)、定时。

根据需要可分为群体调查和个体调查两种。

群体调查:调查全田分蘖发生的时期、速度和数量。

需定点、定时观察。

个体调查:调查研究每一个植株分蘖的消长状况。

六、株高的测定
株高的测定指的是在田间定点、定株、定时连续测定植株高度的增长动态。

其结果可列表或绘制株高增长曲线图进行比较。

定点、定株应根据生物统计取样方法的要求进行,可结合叶片数、出叶速度的观察同时进行。

即1个品种或1个处理,调查1点,每点10株左右;定时是指两次测定的间隔时间,一般来说,间隔时间越短,所得结果越接近实际,但费工费时。

所以,一般可以每隔5d、7d、10d甚至15d进行一次。

为统计分析方便,间隔时间最好呈现倍数关系。

株高一般以cm表示。

为取得较好的结果,测定时应注意:
(1)每点测定株数,要比规定株数略多几株。

避免杂株、测定历程中病虫害和机械损伤等造成中途缺损。

测定时按株编号,顺序测定,以利于最后统计时取舍。

(2)测定前要固定好基准点。

株高有生理株高和自然株高两种。

生理株高是指作物被拉直后,从地面或子叶节到作物体最高点的垂直高度。

此处的作物体最高点,可能是叶片的尖端,也可能是植株的顶端。

生理株高表示作物植株的纵向生长量。

自然株高表示作物的群体高度,即生长状态的植株群体,从地面到冠层顶部表面的高度。

生理株高和自然株高的值差异越大,植株的叶片(尤其是上部叶片)配置越呈现水平型,群体内部的受光条件越差。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