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学科学六年上册《四季更替》

小学科学六年上册《四季更替》
小学科学六年上册《四季更替》

新课标青岛版小学科学六年上册《四季更替》教学设计

教材分析:本课是在学生了解了地球的自转、对地球的运动有了初步的认识之后,再通过逻辑推理和模拟实验对地球公转所引起的四季变化形成整体、宏观的认识。

教学目标:

1.知道地球的公转带来四季的变化。

2.能运用已有的知识对四季更替的形成原因进行推理、假设;会查阅、整理从书刊及其他途经获得的科学资料;能设计四季更替的模拟实验。

3.保持和发展想要了解新事物、乐于探究与发现周围事物奥秘的欲望;在活动中愿意合作与交流;能选用自己擅长的方式表达自己的想法,进行交流,并能对别人的研究结论提出质疑。

教学重点难点:

1.能运用已有的知识对四季更替的形成原因进行推理、假设。

2.能设计四季形成的模拟实验。

教学准备:教学课件、图片资料等。

教学过程:

一.既得事实提出问题

师:请同学们看一段自然界中的植物时装秀,看看它带给我们的信息是什么。

【播放植物“时装秀”视频,内容为同一地点及其植物在四季中的变化情况。目的是让学生在课堂上回忆四季的过程。】

师:你从中读到了哪些信息?

生:春夏秋冬。

生:四季。

师板书:四季

师:四个季节的出现是怎样的一个规律?

生:春夏秋冬依次出现。

生:一年中总是先经历春天、再经历夏天,然后是秋天,最后是冬天。

师:也就是交替出现。

师:你知道四季交替出现一次要经历多长时间?

生:一年。

板书:一年。

师:你们经历了几个春夏秋冬?

生:

【因为每经历一个春夏秋冬就是一年。让学生说出自己经历的春夏秋冬的个数,目的是让学生通过自己的年龄与四季的结合,再次体验一年时间的长短、体会一年中的四个季节。】

二、逻辑推理提出假设

1.依据事实,提出猜想

师:根据你们的经验,四个季节最明显的区别是什么?

生:气温不同。

师:气温的变化与哪些因素有关?

生:气温的变化与日照时间的长短有关。

生:还和太阳的直射、斜射有关。

板书:日照时间太阳直射、斜射

师:为什么说气温的变化与日照时间的长短有关?

生:日照时间的长,气温就高,日照时间短,气温就低。

生:日照时间长,白天的时间就长。

师:白天时间长、白天时间短的现象分别发生在哪个季节?

生:分别发生在夏天和冬天。

师:据统计,夏季,我国大部分地区白天的时间可达15个小时左右,冬季平均在十个小时左右。看来,气温的变化与确实与日照时间的长短有关系。事实也说明了这一点。

师:为什么说与太阳的直射、斜射有关?

生:直射时接收的光强,气温就高,斜射时接收的光少,气温就低。

师:生活中哪个季节气温高,哪个季节气温低?

生:夏季气温高,冬季气温低。

师:为什么太阳光有时直射、有时斜射地球呢?这可能与什么因素有关?

生:

师:小组同学讨论讨论。

学生讨论,教师参与学生的讨论。

组织学生交流。

师:你们认为可能与哪些因素有关?

生1:可能与地球的自转。(随学生的回答,教师画一个地球,并画出自转方向)

生2:也可能地球围绕太阳的转动有关。(教师再画一个太阳,并画出地球围着太阳转的轨道。)

生3:我觉得与地球的公转有关。

生4:离太阳近时气温就高,离太阳远时气温就低。我认为可能是这个原因。

师:还可能是什么原因?

…………………………………

【给学生充分的时间和机会,让学生尽情猜想,以培养学生的想象力和猜想能力。将以上学生的猜想结果板书在副板书的位置有两个目的,一是把学生的猜想展示出来,二是为了避免学生的重复猜想,三是为了下面推翻不合理的猜想环节做好准备。】

2.分析猜想,去除臆想

师:一起来看看我们的猜想(教师指板书):地球的自转给我们带来什么?

生:昼夜交替。

师:是呀,自转带来昼夜的交替。如果自转能带给我们四季的话,岂不是我们在一天中就经历春夏秋冬了吗?事实是这样的吗?

生:不是!

师:看来,地球的自转与四季的形成关系不大。(在这个猜想的后面打上×)

师:再看下一个猜想:什么是地球的公转?

生:地球围绕太阳转。

师:还有不同的解释吗?

生:

师:是的,科学上就把地球围绕太阳的转动叫做地球的公转。

板书:公转

师:地球公转的方向是怎样的?大家想一想。

生:自西向东!

生:自西向东!

师:为什么?

生:在不同的季节看到不同的星座,星座的位置逐日西移,都可以证明地球围绕太阳自西向东运动。

师:是的,地球自西向东围绕太阳转动,作为北半球来说,是逆时针转动(画出逆时针的箭头)。

师:地球的这种运动有可能使太阳光有时直射、有时斜射吗?

生:可能!

师:好!(在这个猜想的后面打上√)

师:再来看这种观点:离太阳近时气温就高,离太阳远时气温就低。怎么理解?

生:就像活路一样,离火炉近就热一点,离火炉远就冷一点。

师:据科学家探测,地球公转的轨道是一个近似圆形的椭圆,太阳并不是在这个圆的中心,所以地球上就有一个近日点,有一个远日点,可是当地球位于近日点时是我们的1月份,而在远日点时我们正处在7月份。(教师边画图边讲解)

师:想一想,7月份是我们的哪个季节?1月份又是哪个季节?

生:7月份是夏季,1月份是冬季。

【随学生的回答教师写出冬、夏二字。目的是激发学生思考:我们生活的地区为什么在近日点冷、远日点却热?让学生通过思考发现猜测与现实之间的矛盾,进而推翻自己不合理的猜测。】

师:这与实际相符吗?

生:不相符!

师:看来这种猜测不符合实际。(在这个猜想的后面打上×)

师:这样看来,只有一种猜测存在可能:地球的公转使太阳光有时直射地球、有时斜射地球,从而引起气温的变化。

三、设计实验模拟验证

1.建立模型

师:怎样才能知道太阳的直射与斜射呢?

生:可以利用阳光下物体影子长短的变化来判断。

生:光直射时,影子短;斜射时,影子长。

生:直立物体的影子长,说明光是斜射的,影子短,说明光是直射的。

师:怎样能看到阳光下直立物体的影子呢?

生:可以做一个模拟实验。

生:树一根杆子来观察。

生:在地球仪上树立一个杆子,再让地球围绕太阳公转,看看就知道了。

师:这个方法可以吗?

生:可以!

师:那好,这个模拟实验需要哪些器材,具体怎么操作。请大家讨论一下。开始吧!

学生讨论。

【设计四季形成的模拟实验对于学生来说有一定的难度,因为小学生的空间想象力还是有限的。让学生讨论一下实验所需的器材,实际上就是给学生的想象降低了难度,为后面的实验器材的摆放做了个缓冲。】

组织学生汇报。

师:哪个小组先说你们需要哪些器材?准备怎样做?

生:我们需要一个灯泡当太阳,一个地球仪当地球,一个小木棍当标志。我们准备把小木棍立在地球表面,然后拿着地球仪围绕地球公转一周,观察小木棍影子的变化。

.............

师:大家的想法不错,我想的也和你们想的一样!不过我还有三个建议提醒大家:第一,作为我们居住的北半球,地球公转时是顺时针还是逆时针?

生:逆时针!

师:第二,我们是观察地球围绕太阳公转一周的过程还是选一个点作为代表来观察?

生:选一个点代表吧!

师:那好,我们选择一个点,并主要在东西南北四个方向进行观察比较,可以吗?

生:可以!

师:第三,各个方向观察点上的时间是相同的还是不同的?

生:相同!

师:也就是说四个方向上的点都是太阳直射的一面。巧了,我就是按照大家的意思给你们准备好了!每组一份,过一会观察的时候打开灯仔细观察就可以了,还要把观察到的记录下来,注意安全。这个实验5分钟够不够?

生:

师:开始吧!

【给学生充分的观察时间是引导学生进行科学探究的必要保障,但如果时间过多,会使部分学生进行无效探索,还会影响和带动其他的学生。给学生一个时间的约束,能保证学生探究活动的有效性。当然,时间不够的话可以追加。】

2.模拟实验

学生分组活动。教师参与。

观察记录单

4.对比辨析总结提升

1.将模拟实验的结果转移到原型上去分析

师:哪个小组先来说说你们的实验结果?

学生持记录单汇报交流。

生:我们小组发现,在地球公转一周的过程中,我们选择的地点太阳光有时直射,有时斜射。

生:我们小组发现在转到南边时物体的影子最长,转到北边时影子最短。东西方向上的影子长度是差不多一样的。

生:影子长短在地球转动一周的过程中是有变化的,而且每一周的变化一样的。

师小结:在刚才的模拟实验中,大家发现在地球公转的过程中,地球表面直立物体影子的长短会发生规律性的变化,也就是说太阳的直射点会发生有规律的改变。

师:太阳直射点为什么会发生这样的变化呢?

生:

师:在刚才的实验中你们有没有其他的发现?

生:

师:在地球公转的过程中,是什么原因导致太阳直射点发生变化呢?再仔细观察观察。

【观察活动要充分。由于在第一次观察活动中学生没有发现地轴是倾斜的这个特点,所以引导学生进行二次观察。】

学生观察。

生:我发现了,地轴总是倾斜的。

生:我发现了,地轴总是倾斜的,转一圈都不变。

生:我们也发现了!

……………………

【如果学生还不能发现地轴是倾斜的话,老师就要利用“一年四季中在北天都能看到的星星是哪一颗?”来引导学生思考“地球的北极应始终指向北极星的方向才能始终看到北极星。”以此引导学生思考——观察——推理出:地轴总是倾斜的,倾斜的方向保持不变,这才是导致太阳直射点发生规律性改变的原因,也是本课的暗箱所在。】

师:那好,可以拿起其中一个地球仪按照逆时针方向转动一圈,先保持地轴的倾斜并使倾斜的方向不变,然后再让地轴直立起来转一转,看看有什么发现!试一试!

学生活动,教师参与。

师:发现了什么?

生:如果地轴直立着,太阳的直射点就不会发生改变!

师小结:这真是个了不起的发现!原来,地球在公转的过程中,地轴总是倾斜的,而且倾斜的方向保持不变,致使太阳直射点发生规律性的转移。太阳光有时直射北半球,有时斜射北半球,形成北半球的四季。如果是地轴是竖直的,则太阳的直射点不会发生改变,地球上的每一个点在一年中的气温都是一样的。

师:地球在公转过程中是不是这样?我们来看看科学家的研究。

播放视频资料。

【资料中展示的是太阳直射点随地球的公转发生改变的过程,帮助学生对这个过程形成一个完整的认识,同时验证学生的猜想及实验观察的结果,给学生以鼓励。】师:录像中告诉我们,一年中太阳的直射点始终在哪里徘徊?

生:北回归线、南回归线之间。

课件展示太阳直射点在南北回归线之间徘徊带来的结果,教师边操作边讲解:

师:在3月21日左右,太阳直射赤道时,北半球是春季;之后直射点向北移动至北回归线时,北半球是夏季,接收的阳光强,光照时间也长,这是北极圈内是什么?

生:极昼!

师:南极圈内呢?

生:极夜!

师:之后直射点南移,再次直射赤道时,北半球是秋季,白天和夜晚等长;之后直射点继续南移,北方的气温继续下降,当直射南回归线时,北半球是冬季,之后直射点北移,直射赤道时,北半球就到了春季。这就是北半球上的四季。也正是因为四季的出现,才让我们

看到不同的星空。

师:看来我们的发现与科学家们的发现是一致的。

得出结论

师:四季是怎样形成的?

生:在地球公转过程中形成的。

生:是地球的公转形成的。

生:地球公转过程中形成的。

生:地球的公转形成四季。

师:我们发现,四季就是在地球公转的过程中形成的。地球不停地公转,四季就会不停的交替出现。

板书:更替

师:南半球有四季吗?与北半球一样吗?

生:南半球也有四季,与北半球季节相反。

师:赤道附近呢?南极圈和北极圈内又是怎样的情形?

生:赤道附近终年炎热,南北极圈内出现极昼极夜的现象。

课堂小结

师:这节课有什么收获?

生:我知道了四季形成的原因。

生:在地球公转过程中,地轴总是倾斜的,倾斜的方向保持不变,产生了四季。

生:地球的公转形成了四季,地球不停的公转,四季交替现象就会不断出现。

师:这节课,我们首先通过观察四季中自然界的一些变化来推想四季的形成,然后设计模型进行了模拟实验,知道了四季的形成,还推想出在地球的南北半球季节相反,赤道附近终年炎热,南北两极还会出现极昼极夜的现象。

师:在录像资料中,有春分、夏至、秋分、冬至,你们知道这是什么意思?

生:节气!

能力运用

师:我国古代人们在一年中划分了24个节气,每一个节气代表什么意义?每一个季节里有哪几个节气?节气与地球的公转有什么关系?想不想试着用我们今天学习的方法研究一下?

【让学生带着与课堂教学内容相关的活动进行课下的探究,丰富学生的课外活动,延伸

课堂教学,拓宽学生的研究视野。】生:

师:下节课再交流?

生:

师:下课!同学们再见!

人教版小学四年级上册科学教案

小学四年级科学上册教案 第一课我们关心天气 教学目标: 科学知识: 1.初步感知可以从云量、降水量、气温、风向和风速等天气现象来描述天气。 2.知道常见的一些天气现象和天气符号。 过程与方法: 1.能对各种天气现象进行分类。 2.运用感官观察天气,并学会用简单的词句把它记录下来。 情感态度价值观: 意识到天气每天都在发生着变化并影响着我们的生活,提该关心天气的意识。 教学重难点: 知道常见的一些天气现象和天气符号。 教学准备: 1.用天气符号标注城市天气情况的中国地图一张; 2.每组一套天气符号卡片; 3.天气现象归类表格和关于天气网状图各一份; 4.每个学生科学记录本各一本。 教学活动过程: 一、认识天气现象 1.出示一张“城市天气预报图”:这是一幅中央气象台的天气预报图,图中显示了哪些天气现象? 2.根据学生的回答在黑板上粘贴相应的天气符号并写上名称。 3.提问:你们还知道哪些天气现象?(根据学生回答出示相应符号) 4.发给每一组一套天气符号:请大家对这些天气现象进行分类。 5.汇报交流。 二、描述今天的天气怎样? 1.今天的天气怎样呢?我们一起到外面从云、降水、温度、风四个方面对今天的天气进行观察,然后用一些词或句子将观察到的现象记录在科学记录本上。 (出示观察要求:请从云、降水、温度、风四个方面对今天的天气进行观察,然后用一些词或句子将观察到的天气现象记录在科学记录本上。)

2.安全教育,并落实小组长进行管理。 3.认识“网状图”的使用:刚才同学们在汇报的时候想到一点说一点,有没有办法把天气和我们生活的关系更直观地表示出来的方法呢?打开书本第3页,看看书本上向我们介绍了怎样的一个好方法? 4.看明白了吗?有不明白的请提问。 5.请你学着书本上的方法,在科学记录本上为今天的天气和我们生活的关系作一张“网状图”。 三、总结 刚才我们观察的是今天的天气,那么明天又会天气怎样呢?后天呢?一个月内我们酒泉的天气又在发生怎样的变化呢?在接下来的一个月时间里请大家每天都能把观察到的天气现象记录下来,这样我们就能了解在这段时间里我们这里的天气变化是这样的。 课后反思: 第二课天气日历 教学目标: 科学知识: 通过亲自观察认识到天气每天都在发生变化。 过程与方法: 1.初步学会使用温度计来测量气温。 2.能运用多种感官和温度计来收集天气信息和数据,记录在“天气日历”和“日期—温度”表中。 情感态度价值观: 意识到长期的观察和记录能帮助我们了解到更多的天气信息。 教学重点 能运用多种感官和温度计来收集天气信息和数据,记录在“天气日历”和“日期—温度”表中。 教学难点 意识到长期的观察和记录能帮助我们了解到更多的天气信息。

人教版小学六年级科学上册期末考试试卷及答案

小学六年级科学第一学期期末考试试卷A.南北极不变B.南北极改变C.磁力强弱发生变化 20分)一、填空题。(.电灯在使用过程中把电6能转化为()。 一起时,就直7.当电池的两极被导线接连动.滑轮在生活中的运用,如:旗杆顶端安装的是定滑轮,吊车的吊钩上随生物一起移动的是 1 A.断路B.短路C.通路 滑轮,大型起重机上安装的是滑轮组。 ()。8.猴多生活在炎热的丛林,鱼只能生活在水里等事实说明 B.鱼的生活空间小A.猴的生存本领差2.像铁塔那样骨架式的构造通常叫做框架结构结构。C.各种动物必须生活在一定的环境里。可再生能源和不可再生能源。3.根据能源可否再生,将它分为 9.下列植物中属于开花植物的是()。4.电磁铁通电时产生磁性,切断电流后磁性消失。.凤仙花B.海带CA.蕨类.科学家根据动物骨骼的特征,将动物分成脊椎动物和无脊椎动物两大类。5 .下列动物中属于脊椎动物的是()。10二、选择题。(请你将正确答案的字母填写在题中的括号内。)(30分) 分))(20三、判断题。(”。x正确的在括号内画“√”,错误的画“ 1).使用杠杆,一定能省力。(x 1.下列简单机械中不属于轮轴的是()。2.鸡蛋能承受较大的重量,是因为鸡蛋皮很厚。(x )A.镊子C.自行车车把.方向盘 B 3.相同的材料改变了形状,它们的抗弯曲能力也会发生变化。(x ).下面不属于斜面应用的是(2 ).我们现在使用的能源绝大部分来自太阳。)4√(A.爬楼梯上楼C.玩跷跷板.螺丝刀拧螺丝钉 B .轮轴的轮越大,轴越小,用轮带动轴转动就能越省力。)5 (√3.人的脚能承受较大的重量,主要是因为()。 6).我们在上坡时感觉到斜面越平缓越费力。(x .脚骨的数量多BA.脚骨组成拱形结构.脚部肌肉发达 C 7.电能可以转

教科版小学科学四年级上册教案

教科版小学科学四年级上册教案 第一课我们关心天气 探究活动分析: 1.通过引导学生观察一张“城市天气预报图”来帮助学生明确常见的天气现象。图上用各种天气符号和表示温度的数字,反映这一天全国各个地区的天气情况。学生通过对这张图的观察,可以对常见的天气现象有一个基本的了解。 2.图上的表示天气现象的符号可采用粘贴的形式,在符号下面应写上符号的名称,便于学生认识这些天气现象。 3.提问学生还知道那些天气现象,以帮助学生全面认识天气现象。 4.为每一组准备一套天气符号,让学生尝试着给这些天气现象进行分类。 5.(室外)观察、描述今天的天气现象--引导学生从云、降水、温度、风四个方面对今天的天气进行观察。6.用一些词或句子将观察到的现象记录在科学记录本上。回到教室后,将学生观察到的现象进行交流。7.引导学生思考今天的天气对我们的生活有什么影响或提问学生你觉得今天的天气我们应该穿什么衣服?使学生意识到天气在影响着我们的生活。 8.在学生的科学记录本上,描述今天的天气时,可能只是一些毫无联系的几个简单的词语或句子。提示部分对学生描述天气的方法的指导--将天气特征与生活建立联系,提高学生对天气的认识水平。可以引导学生阅读提示,并应用提示的方法对自己的记录进行改进,并把改进后的描述和同学交流。 教学目标: 科学知识: 1.初步感知可以从云量、降水量、气温、风向和风速等天气现象来描述天气。 2.知道常见的一些天气现象和天气符号。 过程与方法: 1.能对各种天气现象进行分类。 2.运用感官观察天气,并学会用简单的词句把它记录下来。 情感态度价值观: 意识到天气每天都在发生着变化并影响着我们的生活,提该关心天气的意识。 教学重难点: 知道常见的一些天气现象和天气符号。 教学准备: 1.用天气符号标注城市天气情况的中国地图一张; 2.每组一套天气符号卡片; 3.天气现象归类表格和关于天气网状图各一份; 4.每个学生科学记录本各一本。 教学活动过程: 一、认识天气现象 1.出示一张“城市天气预报图”:这是一幅中央气象台的天气预报图,图中显示了哪些天气现象? 2.根据学生的回答在黑板上粘贴相应的天气符号并写上名称。 3.提问:你们还知道哪些天气现象?(根据学生回答出示相应符号) 4.发给每一组一套天气符号:请大家对这些天气现象进行分类。 5.汇报交流。 二、描述今天的天气怎样? 1.今天的天气怎样呢?我们一起到外面从云、降水、温度、风四个方面对今天的天气进行观察,然后用一些词或句子将观察到的现象记录在科学记录本上。 (出示观察要求:请从云、降水、温度、风四个方面对今天的天气进行观察,然后用一些词或句子将观察到的天气现象记录在科学记录本上。) 2.安全教育,并落实小组长进行管理。 3.带上科学记录本和笔排队到操场上分组进行观察,教师巡视。(时间控制在10分钟内) 4.回到教室进行交流:请同学来汇报一下你们观察到天气现象。 5.学生汇报,教师展示学生的记录。 6.提问:今天的天气对我们的生活有什么影响?(如不知如何回答可提问:你觉得今天的天气我们应该穿什么衣服?)

小学四年级科学上册知识点整理

小学科学第一单元《天气》知识点整理 第一课:《我们关心天气》 1.天气是指我们居住的地区,在某个时间的大气状况。 2.天气总是在不断地变化着,它影响着我们的活动,也影响着地球上所有的生物。 3.我们可以通过云量、降水量、气温、风向和风速等天气特征来描述天气。 第二课:《天气日历》 1.天气日历是记录每天各种天气现象的 表格。 2.天气日历中一般要记录日期和时间、 云量和降水量、风速和风向、气温等。 第三课:《温度与气温》 1.气温是指室外阴凉、通风地方的温度,每天应该选择同一时间、同一地点测量。 2.一般情况下,同一天中午的气温要比早上高。 第四课:《风向和风速》 1.风向是指风吹来的方向,可以用风向标测量,一般用8个方位来描述风向。 2.风的速度是以风每秒行进多少米来计算的。测量风速的 仪器叫风速仪。 3.气象学家通常把风速记为13个等级,即:0~12级。我 们也可以用风旗简要划分为:0级(无风)、1级(微风)、 2级(大风)。 第五课:《降水量的测量》 1.降水是天气的一个基本特征,也是天气日历中的重要数据。降水的形式很多,常见的 有雨、雪、冰雹等。 2.雨量器是测量降水量多少的装置。降水量的单位是毫米。 3.气象学家根据降水量的多少将降水量划分为小雨、中雨、大雨、暴雨、大暴雨和特大 暴雨,共6个等级。 第六课:《云的观测》 1.天空中的云是由千千万万的小水滴或小冰晶组成的。 2. 根据云量的多少,天气可分为晴天、多云、阴天。3.气象学家通常把云分成三类:层云、积云、和卷云。层云是指靠近地面形成的扁平状 云; 积云是指高于层云、看上去像棉花堆一样的云;卷云是指纤细的羽状云。 第七课《总结我们的天气观察》 1.对天气信息进行整理、总结和分析,可以帮助我们认识天气的某些特征,了解天气变 化的一些规律。 2. 我们还可以借助动物、植物推测天气。 3. 常用的天气符号有:

六年级上册科学概念

教科版小学六年级科学上册复习资料 第一单元工具和机械 一、使用工具 1.机械是能使我们省力或方便的装置。 2.螺丝刀、钉锤、剪刀这些机械构造很简单,又叫简单机械。 3.用螺丝刀可以比较方便的把螺丝钉从木头中取出,用羊角榔头可以比较方便的把铁钉从木头中取出。不同的工具有不同的用途。 二、杠杆的科学 1.像撬棍这样的简单机械叫做杠杆。 2.杠杆上有三个重要的位置:支撑着杠杆,使杠杆能围绕着转动的位置叫支点;在杠杆上用力的位置叫用力点;杠杆克服阻力的位置叫阻力点。 3.当阻力点到支点的距离小于用力点到支点的距离时,杠杆省力;当阻力点到支点的距离大于用力点到支点的距离时,杠杆费力;当阻力点到支点的距离等于用力点到支点的距离时,杠杆不省力也不费力。 4.杠杆尺上有支点,左右两边都有到支点距离的标记,是研究杠杆作用的好工具。 5.用三种不同的方法挂钩码,使杠杆尺保持平衡,把你的方法在下图画出来。 三、杠杆类工具的研究 1.省力的是(铁片、羊角榔头、老虎钳、开瓶器),费力的是(火钳、镊子)。 2.常用的杠杆类工具中羊角榔头、老虎钳、开瓶器是省力杠杆;火钳、筷子、镊子是费力杠杆;跷跷板、天平、订书器是不省力也不费力杠杆。有些杠杆类工具设计成费力的是因为它有方便的好处(如:镊子、钓鱼竿等)。 3.“秤砣虽小,能压千斤”,那是杆秤利用了杠杆原理的结果(提绳是支点,秤砣是用力点,称重物处是阻力点)。 4.我们身体上的前臂骨像是一根杠杆,肘关节是支点,手握物体处是阻力点,上臂的肱二头肌处就是用力点。 5.阿基米德曾说:“只要在宇宙中给我一个支点,我能用一根长长的棍子把地球撬起来。”这里的棍子相当于杠杆。 四、轮轴的秘密 1.像水龙头这样,轮子和轴固定在一起转动的机械,叫做轮轴。螺丝刀是轮轴类工具,它的刀柄是轮,刀杆是轴。

教科版小学六年级上册科学知识点

教科版小学六年级上册科学知识点 第一单元工具和机械 一、使用工具 1.机械是能使我们的装置。 2.螺丝刀、钉锤、剪刀这些机械构造很简单,又叫。 3.用可以比较方便的把螺丝钉从木头中取出,用可以比较方便的把铁钉从木头中取出。不同的工具有不同的用途。 二、杠杆的科学 1.像撬棍这样的简单机械叫做。 2.杠杆上有三个重要的位置:支撑着杠杆,使杠杆能围绕着转动的位置叫;在杠杆上用力的位置叫;杠杆克服阻力的位置叫。 3.当阻力点到支点的距离用力点到支点的距离时,杠杆省力;当阻力点到支点的距离用力点到支点的距离时,杠杆费力;当阻力点到支点的距离 等于用力点到支点的距离时,杠杆。 4.杠杆尺上有,左右两边都有到支点距离的标记,是研究杠杆作用的好 工具。杠杆尺处于平衡状态时:× = × 三、杠杆类工具的研究 1.省力的杠杆是铁片、羊角榔头、老虎钳、开瓶器,费力的杠杆是火钳、镊子。 2.常用的杠杆类工具中羊角榔头、老虎钳、开瓶器是杠杆;火钳、筷子、镊子是杠杆;跷跷板、天平、订书器是杠杆。有些杠杆类工具设计成费力的是有好处(如:镊子、钓鱼竿等)。 3.“秤砣虽小,能压千斤”,那是杆秤利用了原理的结果。提绳是点,秤砣是点,称重物处是点。 4.我们身体上的前臂骨像是一根杠杆,肘关节是点,手握物体处是点,上臂的肱二头肌处就是点。 5.阿基米德曾说:“只要在宇宙中给我一个支点,我能用一根长长的棍子把地 球撬起来。”这里的棍子相当于点。

四、轮轴的秘密 1.像水龙头这样,轮子和轴的机械,叫做。螺丝刀是轮轴类工具,它的刀柄是,刀杆是。 2.在轮上用力带动轴运动时力;在轴上用力带动轮运动时力。 3.轮轴可以力,轮越大,用轮带动轴转动就越力。所以螺丝刀的刀柄总是比刀杆要一些。 4.扳手套在螺帽上组成了,这时整个扳手是,螺帽部分是。 5.生活中的轮轴:水龙头、门锁把手、汽车方向盘、扳手、辘轳等。 五、定滑轮和动滑轮 1.像旗杆顶部的滑轮那样,在一个位置而不的滑轮叫做定滑轮;定滑轮可以,但不能。 2.像塔吊的吊钩上可以随着重物一起的滑轮叫做动滑轮;动滑轮可以,但不能。 3.力的大小用测力计来测量,牛顿是力的单位,用字母“N”表示。 六、滑轮组 1.把定滑轮和动滑轮组合在一起使用,就构成了。使用滑轮组既能,又能。 2.一个定滑轮和一个动滑轮组合在一起为一个,滑轮组的组数越多,就越。 3.起重机运用了滑轮组。 名称定滑轮动滑轮滑轮组所起的作用 如果分别用它们提起相同重量的物品50千克,最省力的是,其次 是,不省力的是。 七、斜面的作用 1.像搭在汽车车厢上的木板那样的简单机械,叫做。

苏教版小学科学四年级上册知识点

苏教版小学科学四年级上册知识点 1、空气具有(占据空间)、(有质量)、(有流动性)、(可以被压缩)等性质。 2、被压缩的空气叫(压缩空气)。压缩空气有(弹性)。 3、空气被压缩的程度越大,产生的(弹力)就越(大)。 4、(热空气)比同体积的冷空气(轻)。热空气会(上升T),冷空气会(下降J )。 5、(热气球)、(孔明灯)是利用(热空气上升)的原理制成的。 6空气总是在(循环运动)的,(流动的空气)就是(风)。 7、制冷空调应挂在房间的(上方);取暖器应放在房间的(下方)。 8、空气是由多种气体(混合)而成的,空气中包括(氧气)、(氮气)和少量的(二氧化碳)、(水蒸气)等。 9、空气中支持燃烧的气体叫做(氧气),(氧气)大约占空气体积的(21% )。空气中最多的气体是(氮气),(氮气)大约占空气体积的(78%)。 10、(二氧化碳)能使(澄清的石灰水)变浑浊,可以利用这一性质来检验二氧化碳;二氧化碳比(空气)重;二氧化碳(不支持燃烧),能灭火。 11、如果空气中除了正常成分外,还增加了很多(有害物质),空气就被(污染)了。 12、(人类活动)是造成空气污染的主要原因。 13、减少空气污染的方法有:(植树造林)、(减少交通工具尾气的排放)、(不焚烧垃圾)等。 14、森林有(氧气制造厂)、(天然空调器)、(绿色蓄水库)、(空气净化器)等美誉。 第二单元:冷热 1、(温度)是指(物体的冷热程度),用(摄氏度C)、(华氏度)作单位。 2、(温度计)可以准确测量出物体的(温度)。 3、一杯热水的降温规律是(先快后慢);温差大,降温快。 4、温度计是易碎品,使用时要(轻拿轻放)。 5、在测量液体的温度时,温度计下端的液泡要(完全浸没在液体中),不要碰到容器的(底部和侧壁)。要等温度计内的液柱(不再上升或下降)时才能认读,并且要使(视线与温度计液柱的顶端)保持水平。 6热在(固体)中,总是从(温度高)的地方传到(温度低)的地方,这种传热的方式称为(传导)。 7、(液体或气体)受热上升、遇冷下降,使冷热液体或气体相互混合,这种传热方式称为(对流)。 8、真空状态下,不靠(空气)、(水)或(其他物体)也能传递热,这种传热方式称为(辐射)。

小学六年级科学上册教案

(此文档为word格式,下载后您可任意编辑修改!) 苏教版六年级上册科学教案 一、单元名称:显微镜下的世界 二、单元教学目标: 1、能利用简单的工具对事物进行细致的观察并能用图和文字表达。 2、能利用各种感官直接观察自然事物并能语言和图画描述所观察的事物的形态 特征。 3、了解细菌的主要特点和对人正反两方面的作用。了解病毒也是生命中的一类。 知道细胞是生命体的基本单位。 4、能做控制变量的简单探究性实验,会设计简单的实验报告,绘制简单图表。 5、培养学生的合作精神;认识到科学是不断发展的。关注科学有关的社会问题 三、教学重、难点: 1、会利用显微镜观察微生物并用图画和语言描述。 2、对病菌有初步的了解,认识一些种类,知道它们的正、反两方面。 四、课时安排: 1、水滴里的生物1课时 2、做酸奶1课时

3、馒头发霉了1课时 4、搭建生命体的“积木”1课时 1、水滴里的生物 二、教学目标: 1、初步学会用显微镜进行细致的观察,进一步培养观察能力。* 2、认识生物是一类个体微小、分布广泛、种类繁多的生物。* 3、知道细菌、霉、病毒等不同种类的微生物。 4、体验探索微观世界的快乐。 三、教学准备: 水样和显微镜 四、教学过程: 1、取水样(课前布置,注意安全)观察水样,引出显微镜的观察活动。观察水(颜色,透明度),还能看到水中有些什么吗? 用显微镜我们会有更多的发现。 2、用显微镜寻找并观察水滴中的微生物。 认识显微镜的各个部分了解起功能。 用显微镜观察水中的微生物。 3、认识微生物,了解微生物的种类及分布。 通过阅读课文资料,了解微生物是荷兰生物学家列文虎克发现的。 借助资料,知道学生认识微生物的种类及分布。 认识细菌、霉、病毒等都是微生物。 观察牙缝和木质菜板上的微生物。激发学生探究微生物的兴趣。 你观测到了什么? 它是什么样的?

教科版六年级上册科学知识点总结

六年级《科学》上册重点复习题 科学六年级上册第一单元复习资料 一、科学常识: 1、在工作时,能使我们省力或方便的装置叫作机械。螺丝刀、钉锤、剪刀这些机械构造很简单,又叫做简单机械。 2、像撬棍这样的简单机械叫做杠杆。它有三个点,用力的位置叫用力点,克服阻力的位置叫阻力点,支撑着杠杆,使杠杆能围绕转动的位置叫支点。 3、杠杆尺平衡时,左边的钩码数乘以格数等于右边的钩码数乘以格数。 4、当阻力点到支点的距离大于用力点到支点的距离时,杠杆费力。当阻力点到支点的距离等于用力点到支点的距离时,不省力也不费力。 当阻力点到支点的距离小于用力点到支点的距离时,杠杆省力。

5、杆秤由秤杆、秤盘、秤砣、提绳几部分组成。它也是一种杠杆类的工具。把秤砣悬挂位置作为用力点,那么杆秤是一个省力杠杆,所以“秤砣虽小压千斤” 6、制作杆秤:先找到秤杆上的三点,定好位置。接着拴好阻力点和支点的细绳,挂好秤盘系上秤砣。再用挂钩码的方法,在秤杆上画出重量刻度。 7、像水龙头这样,轮和轴固定在一起,可以转动的机械叫做轮轴。轮轴的作用:在轮上用力省力,在轴上用力费力;当轴相同时,轮越大越省力。 生活中的轮轴:汽车方向盘、水龙头开关、起子、扳手、门锁把手。

8、像旗杆顶部的滑轮那样,固定在一个位置转动而不移动的滑轮叫做定滑轮。可以随重物一起移动的滑轮叫做动滑轮。 9、把动滑轮和定滑轮组合在一起使用,就构成了滑轮组。 10、生活中的滑轮:①定滑轮:旗杆顶部的轮子、窗帘上的轮子;②动滑轮:工地上提重物的轮子、井口上提水的辘轳;③滑轮组:起重机、升降衣架。 10、像搭在汽车车厢上的木板那样的简单机械叫做斜面。 11、斜面的坡度越小,在斜面上提升物体所用的力就小,斜面的坡度越大,在斜面上

教科版小学四年级科学上册总复习资料(个人整理考试版本-全面哦)

小学四年级科学上册复习资料 一、天气 1-1.我们每天都能感觉到天气带来的变化,天气影响着地球上的一切生物。 1-1.天气是指我们居住的地区,在某个时间的大气状况。天气总是在发生变化,它影响着我们的活动,也影响着地球上所有生物。 1-1.我们可以通过云量、降水量、气温、风向和风速等天气特征来描述天气。温度、风向和风速、降水、云量是天气观察中的重要数据。 1-2.记录每天各种天气现象的表格叫做天气日历。 1-2.在我们的天气日历中,一般要记录日期和时间、云量、降水情况,气温、风向和风速。如果有云,还要记录云的类型。 1-2.观察天气应该在每天的同一时间、同一地点。 1-3.使用温度计时,要等到温度计里的液柱停止上升或下降后,才能读数。 1-3.气温是指室外阴凉通风地方的温度。 1-3.测量气温时应该选择室外阴凉、通风的地方。每天同一时间、同一地点来测量 1-4.风可以通过自然界中的事物来感知,可以用风向和风速来描述。 1-4.风向是指风吹来的方向。由北向南吹来的是北风,由西南向东北吹来的是西南风。当红旗飘向东南时,吹的是西北风。风向可以用风向标来测量,风向标箭头所指的方向就是风向。 我们一般用8个方位来描述风向。 1-4.风的速度是以风每秒行进多少米来计算的。风速仪是测量风速的仪器。气象学家把风速记为13个等级。在我们的天气日历中可以用简化的风速等级来划分风速,即无风是0级、微风是1级、大风是3级。 1-5.降水是天气的一个基本特征,测量记录降水量的单位是毫米。 1-5.降水的形式很多,常见的有雨、雪、冰雹等。 1-5.雨量器是测量降水量多少的装置。雨量器的集水漏斗用来收集雨水,容器中雨水的高度值就是降水量。我们可以用直筒透明杯子来做雨量器。气象学家根据一天24小时的降水量确定下雨等级。如10~24.9毫米是中雨,25~49.9毫米是大雨,50~99.9毫米是暴雨,小于10毫米是小雨。 1-6.云实际上是由无数的小水滴或小冰晶组成的,云可以看作是天上的雾。 1-6.根据云量的多少,天气可以分为晴天、多云和阴天。当天空中的云量不超过四分之一是晴天,云量不超过四分之三是多云,阴天时,云量会超过整个天空的四分之三。 1-6.气象学家在对云进行描述时,通常根据云的高度和形状把云分成三类:积云、层云和卷云。1-6.靠近地球表面的扁平层状云是层云,它通常是灰色的。层云变厚,就是雨层云,将会出现毛毛雨、大雨或雪。 1-6.高于云层,看上去像棉花堆一样的云叫做积云。积云通常和晴好天气联系在一起。积云发展成积雨云,形成雷阵雨。 1-6.纤细的羽状云是卷云,卷云是由微小的冰晶组成。 1-7.对天气信息进行整理、总结和分析,可以帮助我们认识天气的某些特征,了解天气变化的一些规律。 1-7.一个月的天气变化不能代表这一年的气候特点。

六年级科学上册知识点归纳整理

六年级科学上册知识点归纳整理 2017小学六年级科学上册知识点归纳整理 第一单元显微镜下的世界 1、微生物在大自然中分布极广,空气中、水中、泥土中、动植物的体内和体表……都有微生物。水滴中的那些小家伙,还有细菌、霉菌,病毒都是不同种类的微生物。 2、微生物是一类非常微小的生命体,通常要借助显微镜才可以看清楚。 3、荷兰人列虎克发现了微生物,并制作了显微镜 4、自制酸奶的步骤: 1、制作名称:自已动手做酸奶。 制作准备:鲜牛奶、白糖、勺子、保温容器 制作过程: (1)在鲜牛奶里加入1—2勺白糖,煮开几分钟 (2)待牛奶冷却到35℃— 40℃时,加入两勺酸奶,仔细搅匀。 (3)再倒进消毒过的保温容器里,盖上盖子。 (4)保温5—6小时后,牛奶变得稠稠的,酸奶就做成了。 5、牛奶变成酸奶,是因为酸奶中有一种名为乳酸菌的细菌。在适宜的温度下,乳酸菌会使牛奶发酵成酸奶。 6、细菌体积微小,几万个细菌合在一起才有那么粗,

他们有三种基本形态:杆菌、球菌、螺旋菌。 7、细菌也要吃食物,有的细菌利用阳光自己制造食物、有的细菌从动植物身上吸收养料。 8、细菌的繁殖很快,一个细菌可以在数小时内繁殖出几百万甚至上亿个后代。 9、细菌的功:利用细菌生产新的食物,利用细菌生产药品和生物塑料。 过:有的细菌会致病。 10、物体在温暖和潮湿的环境条件下,容易发霉。 11、青梅分泌出的某种物质能杀死细菌,这种物质叫青霉素。 12、胡克发现了细胞。 13、细胞是构成生命体的基本单位。 第二单元我们的地球 1、按照火山活动的历史,可分为:活火山、死火山、休眠火山。 2、古代的人们凭直觉认识地球,提出了“天圆地方”的猜想。 3、麦哲伦的航行是人类第一次成功的环球航行。 4、在长期的风吹日晒、雨水冲刷、生物破坏等作用下,地表岩石破碎的过程叫做风化。 5、地球赤道周长是40091千米。 6、地球赤道半径是6378千米。

新教科版小学四年级上册科学期中试卷(含答案)

新教科版小学四年级上册科学期中试卷(答案) 一、填空题。(26分每空2分) 1、测量降水量多少的仪器是(雨量器 ) 。 2、水除了能溶解固体、液体外,还能溶解 ( 气体 ) 。 3、把大小、形状相同的两块肥皂分别放入热水和冷水中,(热水)中的肥皂溶解的快。 4、记录每天各种天气现象的表格,我们通常叫做(天气日历) 。 5、人们常常根据的( 云量)多少,来区分晴天、多云和阴天。 6、 ( 风向标 )是测量风向的仪器,箭头指向风(吹来)的方向。如北风是由( 北 )向( 南 )吹来的风。 7、气象学家通常把云分成三类:( 层云 ) 、(积云)和( 卷云 ) 。层云变厚,将会出现毛毛雨、中雨或( 雪). 。 二、判断题:(正确的打"√",错误的打"×"。每小题2分,共20分) 1、24小时的雨量小于10毫米的属于小雨。(√) 2、风向通常采用八个方位来记录。(√) 3、降雨概率40%--60%为下雨的可能性很大。(X ) 4、降水是天气的一个基本特征,它指的就是下雨。(x ) 5.在相同条件下,不同的物质在水中的溶解能力是不同的。(√) 6、经溶解的物质还能用过滤的方法从水中分离出来。(x ) 7、云实际上是由无数的小水滴或小冰晶组成的。(√) 8、黑压压的乌云实际上就是卷云。(x) 9、积云高于层云,通常与晴好天气相联系。(√) 10、通过加热的方法可以加快食盐在水里的溶解。(√) 三、选择题。(24分每题2分) 1、在我们记录风力的时候,数字“1”表示(B) A、无风 B、微风 C、大风 2、27℃读作(C) A、摄氏二十七度 B、二十七度 C、二十七摄氏度 3、下列哪种方法在嘴里溶解方糖最快?(D) A.含在嘴里不动 B.用舍翻动搅拌 C.把糖块咬碎D.咬碎并搅拌

小学四年级科学上册知识点整理完整版

小学四年级科学上册知 识点整理 HEN system office room 【HEN16H-HENS2AHENS8Q8-HENH1688】

小学科学第一单元《天气》知识点整理 第一课:《我们关心天气》 1.天气是指我们居住的地区,在某个时间的大气状况。 2.天气总是在不断地变化着,它影响着我们的活动,也影响着地球上所有的生 物。 3.我们可以通过云量、降水量、气温、风向和风速等天气特征来描述天气。 第二课:《天气日历》 3.常用的天气符号有: 1.天气日历是记录每天各种天气现 象的表格。 2.天气日历中一般要记录日期和时 间、云量和降水量、风速和风 向、气温等。 第三课:《温度与气温》 1.气温是指室外阴凉、通风地方的温度,每天应该选择同一时间、同一地点测 量。 2.一般情况下,同一天中午的气温要比早上高。 第四课:《风向和风速》 1.风向是指风吹来的方向,可以用风向标测量,一般用8个方位来描述风向。 2.风的速度是以风每秒行进多少米来计算的。测量 风速的仪器叫风速仪。 3.气象学家通常把风速记为13个等级,即:0~12 级。我们也可以用风旗简要划分为:0级(无 风)、1级(微风)、2级(大风)。 第五课:《降水量的测量》 1.降水是天气的一个基本特征,也是天气日历中的重要数据。降水的形式很多, 常见的有雨、雪、冰雹等。 2.雨量器是测量降水量多少的装置。降水量的单位是毫米。 3.气象学家根据降水量的多少将降水量划分为小雨、中雨、大雨、暴雨、大暴雨 和特大暴雨,共6个等级。 第六课:《云的观测》 1.天空中的云是由千千万万的小水滴或小冰晶 组成的。 2.根据云量的多少,天气可分为晴天、多云、 阴天。 3.气象学家通常把云分成三类:层云、积云、和卷云。层云是指靠近地面形成的 扁平状云;积云是指高于层云、看上去像棉花堆一样的云;卷云是指纤细的羽状云。 第七课《总结我们的天气观察》 1.对天气信息进行整理、总结和分析,可以帮助我们认识天气的某些特征,了解 天气变化的一些规律。 2.我们还可以借助动物、植物推测天气。 小学科学第二单元《溶解》知识点整理 第一课:《水能溶解一些物质》

教科版小学四年级上册科学教案(全册)

四年级上册教材目录第一单元天气 1、我们关心天气 2、天气日历 3、温度与气温 4、风向和风速 5、降水量的测量 6、云的观测 7、总结我们的天气观察 第二单元声音 1、听听声音 2、声音是怎样产生的 3、声音的变化 4、探索尺子的音高变化 5、声音是怎样传播的 6、我们是怎样听到声音的 7、保护我们 第三单元溶解 1、水能溶解一些物质 2、水是怎样溶解物质的 3、液体之间的溶解现象 4、不同物质在水中的溶解能力 5、溶解的快与慢 6、一杯水能溶解多少食盐 7、分离食盐与水的方法 的听力 第四单元我们的身体 1、身体的结构 2、骨骼、关节和肌肉

3、跳动起来会怎样(一) 4、跳动起来会怎样(二) 5、食物在体内的旅行 6、口腔里的变化 7、呵护我们的身体 第一单单元天气 本单元教材分析 一、单元定位: “天气”单元的重点是引起学生关注每天天气的变化,并能像气象学家那样对天气的一些基本特征进行观察、记录、分析。 教材基本上是围绕如何观察天气现象、如何记录展开的,“天气日历”是观察记录天气现象的文本工具。对记录的统计和分析能使学生了解科学的处理数据方法,并建立对天气新的认识,这也是解释天气如何变化的依据。 期待学生经过本单元的学习,能对天气有一个全面、科学的认识,激发学生对天气现象研究的好奇和热情。学生还会发现科学工具使他们的观察能力得到延伸,并使他们在观察过程中,获得更多的有价值的信息。 二、单元设计特点及教学说明: 《天气》单元一共设计了7课,可以分为三个阶段: 第一阶段为第1课和第2课,学生认识到人们通常从云量、降水量、风和温度这几个方面来描述天气;开始在一个比较长的时间(如一个月)里收集天气信息,并把他们观察到的信息记录在“天气日历”上;在每天跟踪观察和记录天气的过程中,让学生真实地感受天气是在不断地改变着的,激发学生研究天气的兴趣。 第二阶段,第3-6课。学生将分别观察、讨论、测量和记录四种(云量、降水量、风和温度)天气特征的数据。 最后,进入第7课的时候,学生已经做了近一个月的观察和记录,收集了大量的关于天气的数据。在这一课,他们将分析和总结已经收集到的数据,形成《天气》单元学习以来的对当地天气的概括性的认识。 三、教学建议: 1.要让学生真正走近天气现象,用感官和简单工具获取天气特征的相关信息和记录数据。本单元学到的新的科学知识和实践能力有助于学生对天气的理解和应对天气对他们的影响。

小学四年级科学上册教案(科教版).doc

小学四年级科学上册教案(科教版) 四年级上册教材目录 天气/声音/溶解/我们的身体 天气 1、我们关心天气 2、天气日历 3、温度与气温 4、风向和风速 5、降水量的测量 6、云的观测 7、总结我们的天气观察 溶解 1、水能溶解一些物质 2、水是怎样溶解物质的 3、液体之间的溶解现彖 4、不同物质在水中的溶解能力 5、溶解的快与慢 6、一杯水能溶解多少食盐 7、分离食盐与水的方法 声音 1、听听声音 2、声音是怎样产生的 3、声音的变化 4、探索尺子的音高变化 5、声音是怎样传播的 6、我们是怎样听到声音的 7、保护我们的听力我们的身体 1、身体的结构 2、骨骼、关节和肌肉 3、跳动起来会怎样(一) 4、跳动起来会怎样(二) 5、食物在体内的旅行 6、口腔里的变化 7、呵护我们的身体 第一单元天气单元 本单元教材分析 一、单元定位: “天气”单元的重点是引起学生关注每天天气的变化,并能像气彖学家那样对天气的一些基本特征进行观察、记录、分析。 教材基本上是围绕如何观察天气现彖、如何记录展开的,“天气日历” 是观察记录天气现彖的文本工具。对记录的统计和分析能使学生了解科学的处理数据方

法,并建立对天气新的认识,这也是解释天气如何变化的依据。 期待学生经过本单元的学习,能对天气有一个全面、科学的认识,激发学生对天气现彖研究的好奇和热情。学生还会发现科学工具使他们的观察能力得到延伸,并使他们在观察过程中,获得更多的有价值的信息。 二、单元设计特点及教学说明: 《天气》单元一共设计了7课,可以分为三个阶段: 第一阶段为第1课和第2课,学生认识到人们通常从云量、降水量、风和温度这几个方面来描述天气;开始在一个比较长的时间(如一个月)里收集天气信息,并把他们观察到的信息记录在“天气日历”上;在每天跟踪观察和记录天气的过程中,让学生真实地感受天气是在不断地改变着的,激发学生研究天气的兴趣。 第二阶段,第3-6课。学生将分别观察、讨论、测量和记录四种(云量、降水量、风和温度)天气特征的数据。 最后,进入第7课的时候,学生已经做了近一个月的观察和记录,收集了大量的关于天气的数据。在这一课,他们将分析和总结已经收集到的数据,形成《天气》单元学习以来的对当地天气的概括性的认识。 三、教学建议: 1.要让学生真正走近天气现彖,用感官和简单工具获取天气特征的相关信息和记录数据。本单元学到的新的科学知识和实践能力有助于学生对天气的理解和应对天气对他们的影响。 2.由于本单元的教学活动有时需要在特定的天气环境下进行,如第4课佩向和风速》、第6课《云的观测》。因此,需要教师根据天气情况随时调整教学内容。 3.本单元学生将经历一个较长时间的观察和记录天气现彖的过程,教师要对每天的观测和记录活动给以及时的指导、督促,更重要的是不断激发学生学习兴趣,这将是决定本单元学习成效的重要因素。 4.我国幅员辽阔,各个地方的天气情况千差万别。教师可根据本地的实际情况使用教材。有条件的学校,可以建立学校的观测气彖站,为学生的观察活动提供更为有利的条件。 四、单元教学目标: 1.科学概念: 天气每天都在发生着变化; 天气特征主要包括云量、降水量、风和温度; 温度计、雨量器、风向标和风速仪是测量天气的工具; 气彖学家是研究、观察和记录关于天气信息以及应用这些信息预报天气的科学家; 天气影响着我们的生活。 2.过程与方法: 用感官观察天气; 讨论和记录关于天气特征的信息; 能使用温度计测量气温;能用简单工具估计风速、风向;能用自制的简易雨量器测量降雨量; 观察各种云的不同,并能给它们分类; 能对天气数据进行总结和分析。 3.情感态度和价值观:

小学六年级科学上册

小学六年级科学上册(教科版)第一单元试卷 一、判断(对的打√,错的打×)(10分) ()1.再复杂的机械也是由简单的机械组成的。 ()2.所有的杠杆都省力。 ()3.各式各样的工具就是简单机械。 ()4.定滑轮能改变用力方向,不省力也不费力,动滑轮省力。 ()5.在工作时,能使我们省力或方便的装置叫做机械。 ()6.轮轴的轮越大,越省力。 ()7.支点到阻力点的距离等于支点到用力点的距离,杠杆不省力也不费力。()8.镊子很轻,所以是省力工具。 ()9.斜面有坡度,所以费力。 ()10.有的滑轮组省力,有的滑轮组费力。 二、选择(将正确答案的序号填在括号里)(16分) 1.把螺丝钉从木头里取出来,用()最省力,方便。 ①剪刀②螺丝刀③镊子 2.升旗仪式上,我们将国旗升起时,旗杆顶部是()。 ①定滑轮②动滑轮③滑轮组 3.下列工具中不省力的工具是()。 ①剪刀②钉锤③镊子 4.杠杆在()的条件下是省力的。 ①支点到用力点的距离大于支点到阻力点的距离 ②支点到用力点的距离等于支点到阻力点的距离 ③支点到用力点的距离小于支点到阻力点的距离 5.以下既能改变用力方向,又能省力的是()。 ①定滑轮②动滑轮③滑轮组 6.在下列工具中,()是省力的杠杆。 ①镊子②电工钳③螺丝刀 7.在杠杆尺左边第3格上挂2个钩码,在它的右边第1格上挂()个钩码,杠杆尺才能平衡。

①3个②4个③6个 8.沿着盘山公路上山比沿着笔直公路上山感觉轻松多了,所走的路程()。 ①比笔直公路长②比笔直公路短③和笔直公路一样长 三、连线(将相关联的部分用线连起来)(16分) ①杠杆方向盘②螺丝刀图钉 轮轴开瓶器撬棍啤酒瓶 斜面塔式起重机小刀大石头 滑轮组盘山公路开瓶器木螺钉 五、看图做题(每小题3分,共12分) 1.给下列滑轮组绕线,组成滑轮组。2.标出下面杠杆的三点。 3.在最省力的轮轴下打“√”。4.在最省力斜面下打“√”。 五、实验与分析(18分) 下面是604班的同学用动滑轮做实验的记录表。(6分)

四年级上册科学概念

四年级上册科学概念 一、天气单元 1、记录每天各种天气现象的表格,我们常叫做(天气日历)。 2、制作天气日历需要收集记录:每天的(云量、降水量、风向、风速、气温) 3、天气日历中,用简化的风速等级来划分风速:(0是无风,1是微风,2是大风) 4、使用温度计等到液柱(停止上升或下降)后才能读数,视线与(液柱的上表面)相平。 5、(室外阴凉通风处)的温度更能反映当地的气温。气象台在(百叶箱)测得当地气温。 6、一天中的气温变化规律是先上升后下降,(清晨和晚上)温度最低,(午后)温度最高。 7、风向是指(风吹来)的方向,如北风是由(北)向(南)吹的风。风向可以用(风向标)来测量,风向标箭头指向的方向就是风向,如箭头指向南,就是南风。可以用(八个)方位来描述方向。(降水)是天气的一个基本特征。风速用(风速仪)来测定. 风的速度是以(每秒行进多少米)来计算的。气象学家把风速记为(13)个等级。(书本P10的等级表读一读) 8、常见的降水形式有:(雨、雪、冰雹)等。雨量器是测量(降水量多少)的装置。(直筒)容器可以用做简易雨量器。 9、天空中漂浮的云实际上是由千千万万的(小水滴)或(冰晶)组成的,它们的形状千姿百态。 10、根据云量的多少可以划分(晴天、多云、阴天)。(会画四幅图,在书本P14) 11、气象学家把云分成三大类:(积云、层云、卷云)。积云像棉花,晴好天气,会下雷阵雨;层云一片灰色,在低空,会下雨;卷云像羽毛,在高空,由冰晶组成。 12、在雷雨前,黑压压的乌云实际上就是(积雨云)。 13、气象学家根据雨量多少把下雨分为6个等级:

小雨(小于10毫米),中雨(10—25毫米)大雨(25—50毫米) 暴雨(50—100毫米),大暴雨(100—200毫米),特大暴雨(大于200毫米) 14、认识常见的天气符号:晴、多云、阴、雨、雪等。会作气温数据柱状图。 二、溶解单元 1、溶解是指物质(均匀地、稳定地)分散在水中、(没有沉淀、没有漂浮、不能用过滤方法分离)。溶解在水中的物体溶解后,会分布在水的(各个部位)。 2、能溶于水的物质有:(食盐、糖、小苏打、肥皂、胶水、酒精、醋、高锰酸钾)等 不能溶于水的物质有:(面粉、食用油、沙子、石头、铁钉、橡皮、塑料)等 3、溶解在水中的物体分布在(水的各部分中),不能用过滤分离,部分溶液能用(蒸发)的方法分离。不能溶解在水中的物体会有(沉淀)能用(过滤)的方法分离。 4、不同的物质在水中的溶解能力是不同的,食盐的溶解能力比小苏打的溶解能力要强。100毫升的水大约能溶解(36)克的食盐。一杯浓盐水的底部还有未溶解的盐,我们可以用(加水)的方法让它溶解。 5、水除了能溶解固体和液体之外,还能溶解少量的(氧气、二氧化碳)等气体。“可乐”“雪碧”等碳酸饮料溶解了大量的二氧化碳。 6、加快物质在水中的溶解的办法有:(加热、搅拌、粉碎)。 7、研究水温对物质的溶解快慢的实验中,不同的条件是:(一杯热水、一杯冷水)。相同的条件是:(水量一样、食盐量一样、食盐颗粒一样、同时倒入水中、都搅拌或者都不搅拌、杯子一样)。 8、分离溶解在水中的食盐可以用蒸发的方法,比如:放在(阳台上暴晒、放在锅子里烧、放在酒精灯上加热)等。 9、酒精灯火焰分(外焰、内焰、焰心),我们通常用(外焰)给物体加热。 10、分离食盐与水的装置材料有(蒸发皿、石棉网、三角架、酒精灯、火柴)等。

教科版六年级科学上册各单元知识点

六年级科学上册复习提纲 第一单元机械和工具 1、机械是能使我们省力或方便的装置。螺丝刀、钉锤、剪刀这些机械构造很简单,又叫做简单机械。 2、像撬棍这样的简单机械叫做杠杆。它有三个重要的位置,支撑着杠杆,使杠杆能围绕转动的位置叫支点,用力的位置叫用力点,克服阻力的位置叫阻力点。 3、杠杆尺平衡时,左边的钩码数乘以格数等于右边的钩码数乘以格数。 4、当阻力点到支点的距离大于用力点到支点的距离时,杠杆费力。 当阻力点到支点的距离等于用力点到支点的距离时,杠杆不省力也不费力。 当阻力点到支点的距离小于用力点到支点的距离时,杠杆省力。 5、像水龙头这样,轮子和轴固定在一起,可以转动的机械叫做轮轴。轮轴由一个较大“轮”和一个较小的“轴”组成,在“轮”上用力时省力。轮越大越省力。 6、像旗杆顶部的滑轮那样,固定在一个位置转动而不移动的滑轮叫做定滑轮。定滑轮不能省力,能改变力的方向。 可以随重物一起移动的滑轮叫做动滑轮。动滑轮能省力,但不能改变力的方向。 把动滑轮和定滑轮组合在一起使用,就构成了滑轮组。滑轮组,既能改变力的方向又能省力。 7、像搭在汽车车厢上的木板那样的简单机械叫做斜面。 斜面的坡度越小,在斜面上提升物体所用的力就小,斜面的坡度越大,在斜面上提升物体所用的力就大。螺丝钉的螺纹越密,旋进去就越省力。 8、链条与两个齿轮啮合,起到传递动力而使自行车运动的作用。 9、简单机械的比较:

10、各类型滑轮的作用。 11、自行车上的各部分应用了哪种简单机械? 第二单元《形状与结构》 一、重点知识: 第一课:抵抗弯曲 1、房子、桥梁等都有柱子和横梁,横梁比柱子容易弯曲; 2、横梁一般是立着放置的; 3、形状和结构影响着物体承受力的大小; 4、增加纸梁的宽度可以增加抗弯曲能力,增加纸梁的厚度,可以大大增加抗弯曲能力。 第二课:形状与抗弯曲能力 1、把薄板形材料弯折成V、L、U、T或I等形状,虽然减少了材料的宽度,却增加了材料的厚度。增加厚度是能大大增强材料抗弯曲能力的; 2、瓦楞纸板的结构不但呈W形,而且纸板的里面是又折又黏合的,这样虽然减少了纸板的宽度,要降低一点抗弯曲能力,却增加了纸板的厚度,从而大大增强了纸板的抗弯曲能力,所以,瓦楞纸板的结构能使柔软的纸变坚硬。 第三课:拱形的力量 1、拱形承载重量时,能把压力向下向外传递给相邻的部分,拱形各部分相互挤压,结

小学六年级科学上册

小学六年级科学上册 一、单元名称:显微镜下的世界 二、单元教学目标: 1、能利用简单的工具对事物进行细致的观察并能用图和文字表达。 2、能利用各种感官直接观察自然事物并能语言和图画描述所观察的事物的形态特征。 3、了解细菌的主要特点和对人正反两方面的作用。了解病毒也是生命中的一类。知道细胞是生命体的基本单位。 4、能做控制变量的简单探究性实验,会设计简单的实验报告,绘制简单图表。 5、培养学生的合作精神;认识到科学是不断发展的。关注科学有关的社会问题 三、教学重、难点: 1、会利用显微镜观察微生物并用图画和语言描述。 2、对病菌有初步的了解,认识一些种类,知道它们的正、反两方面。 四、课时安排: 1、水滴里的生物1课时 2、做酸奶1课时 3、馒头发霉了1课时 4、搭建生命体的“积木”1课时 一、课题:水滴里的生物 二、教学目标: 1、初步学会用显微镜进行细致的观察,进一步培养观察能力。* 2、认识生物是一类个体微小、分布广泛、种类繁多的生物。* 3、知道细菌、霉、病毒等不同种类的微生物。 4、体验探索微观世界的快乐。 三、教学准备:水样和显微镜 四、教学过程: 1、取水样(课前布置,注意安全)观察水样,引出显微镜的观察活动。 观察水(颜色,透明度),还能看到水中有些什么吗?

用显微镜我们会有更多的发现。 2、用显微镜寻找并观察水滴中的微生物。 认识显微镜的各个部分了解起功能。 用显微镜观察水中的微生物。 3、认识微生物,了解微生物的种类及分布。 通过阅读课文资料,了解微生物是荷兰生物学家列文虎克发现的。 借助资料,知道学生认识微生物的种类及分布。 认识细菌、霉、病毒等都是微生物。 观察牙缝和木质菜板上的微生物。激发学生探究微生物的兴趣。 你观测到了什么? 它是什么样的? 它是否在运动? 4、巩固学习 今天你学到了什么? 你对微生物有什么了解了?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