阅读教学:让“阅读”变成“悦读”

合集下载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阅读教学:让“阅读”变成“悦读”
【摘要】阅读教学历来都是语文教学中极其重要的教学内容,地位亦是举足轻重。

然而,阅读也正是令教师和学生最为头疼的部分。

本文就营造平等民主的课堂气氛、创设情境体验和拉近学生和文本距离这几个方面探讨阅读教学,让阅读变成“悦读”。

【关键词】阅读教学;“悦读”;平等民主
【中图分类号】G622 【文献标识码】A
阅读教学历来都是语文教学中极其重要的教学内容,地位亦是举足轻重。

近年来,《语文课程标准》要求“培养学生探究性阅读和创造性阅读的能力”,这也正是我在多年的语文教学中所寻求的。

但这种能力的培养并非一朝一夕,也不能纸上谈兵。

那么,如何在阅读教学中让学生愿意去读,有兴趣去读呢?这就是笔者在本文中要谈的问题。

一、营造平等民主的课堂氛围
自素质教育实施以来,教师和学生的“平等民主”被置于很高的地位。

但真正实现二者的民主平等实属不易。

很多教师的确一改过去“填鸭式”的教学方式,但迫于考试的压力,担心教学进度跟不上,往往仍是教师主宰课堂。

首先,教师不能以师者自居。

有些教师通常会想,如果我给学生平等民主,他们岂不是无法无天了。

这也是我们教师很难把握
的一个问题。

我们需要严而有度,教师需要在学生中树立威信,但不能是威严。

有些教师就因把握不好这个度而偏激,要么管不住学生,课堂纪律一团糟;要么就是学生几乎要谈“师”色变,更不要说课堂积极发言了。

其次,微笑是最具亲和力的工具。

如果教师可以面带微笑的面对每一位学生,那么孩子心中的胆怯便会烟消云散了。

自然课堂气氛便会更为轻松,至少学生不会有老师会对他们发火的顾虑,可以积极投入思考,尽可能的畅所欲言了,授课效果自然较佳。

再者,给学生充分的探讨空间。

叶圣陶先生曾说:“教课之本并非教师讲一篇课文与学生听,而是教师引导学生理解此课文,从而使学生能自观其他类似之文章。

”这就强调了学生自身学习能力的培养。

也就是说,我们教师不是把现有的知识灌输给学生,而是引导学生自己能够主动去探求知识,从而能够举一反三,学以致用。

更重要的是培养学生主动探求知识的能力,只有这样,学生才能积极参与其中,课堂气氛也随之活跃,促使学生能够保持一种最佳的学习状态。

二、教师应立足文本,创设情境体验
苏联教育家苏霍姆林斯基曾说:“所谓课上得有趣,就是说:学生带着一种高涨的、激动的情绪从事学习和思考,对面前展示的真理感到惊奇甚至震惊;学生在学习中意识或感觉到自己智慧的力量,体验到创造的欢乐,为人的智慧和意志的伟大而感到骄傲。

”由此可见,要想使学生能够带着
高涨的情绪投入到课堂,我们教师就得在教学中创设丰富的情境,让每一个学生都拥有舒展的心灵、思考的大脑,然后让感情融会感情,让思想碰撞思想,使学生在学习知识的同时得到愉快的情感体验。

教师给课堂教学创造愉悦的氛围和情境,让学生在不知不觉中也学得知识,学会学习。

比如我在讲《漫天花雨下的成长》这篇阅读时,读到“很突然地,起了风,风吹过那一树树的桃花、梨花……红红白白的花瓣好似漫天的花雨,我们的头上,身上,全是花瓣。

”我让他们自己边默读边想象自己置身桃园,感受沐浴花雨。

这时的他们似乎真的沉醉在花雨之中,屏住呼吸,沉默了,沉默的不仅是被花飘落的美景所震撼,而且是他们开始思考再美的花也会凋零,而他们自己也在慢慢长大,也会和父母、亲朋别离。

正是这种情景的创设,学生变更容易理解文章,文章后的阅读题目也迎刃而解,他们也不会因为不会答题而困惑、烦躁,反而对文章有了深刻的理解,对人生也多了一层感悟。

同时,学生也会觉得学习很有乐趣,愿意学,能自觉地接受知识。

反之,在课堂教学中,学生只是一味听从教师的答案,便没了创新,没了自我,他们不会不由自主的沉浸在老师创设的情境之中,被教师恰当的比喻逗笑,也不会在老师的提问后苦思冥想,和老师、同学激烈的争论。

可谓是“欲速则不达”,徒劳也。

三、拉近学生和作者、文本距离,从中感悟
传统的教学一般都是把教师自身对课文的理解或者教案教材上对课文的分析直接灌输给学生。

更有甚者,对于课文习题或阅读习题,有些教师直接念答案给学生。

于是,便有千篇一律的答案跃然纸上。

然而一旦换了生僻的阅读,往往卷面上空空如也。

这不禁让我们深思:是学生脑子太笨,不懂变通,还是教师本身讲授就有问题?显然,教师的讲授存在极大问题。

所以,这就要求教师引导学生走近作者,走进文章,从中去体味、感悟。

每一篇好的文章,都是作者内心真实情感的自然流露。

而学生本来在认知上就与作者有一定的距离,因此在情感上产生距离也便是自然而然的。

作者在课文中所表达的态度体验,喜、怒、哀、乐、愁,只有作者本人内心才能体验到。

而我们以读者的身份从课文字句中去感受,总是要形成一定距离的,有的甚至产生体验偏差。

莎士比亚曾说:“一千个人的眼中就有一千个哈姆雷特。

”就是这个道理。

因此,在教学中,教师在立足文本的基础之上营造出情感体验的氛围,激活学生情感体验是理所应当的,也是引导学生设身处地地领会作者的情感表达方式和情感体验,对文章有一定理解和感悟的重要手段。

除此以外,作品都是与作者生活的时代背景、社会环境、成长经历等息息相关的,作品所要表达的主题思想和情感也是和作者本身的经历、情感体验分不开的。

因此,教师
还要将作者背景,包括作者的成长经历、写作经历,文章所处的时代背景搜集起来介绍给学生,可以以讲故事的形式让学生深入地了解作者,使学生对作者有一个整体的了解和把握,从而有利于学生对文章有深刻的认识,也能够更容易把握文章的主题和思想感情。

如学生了解了杜甫,读到他的诗句或篇章便能把握其中杜甫的忧国情思、忧民情怀,也能感受他沉郁顿挫的诗风;如学生了解了郭沫若,对于他笔下的《石榴》中托石榴而言志,表达了作者的理想和追求的主题也便迎刃而解。

由此,学生在阅读过程中不至于无所适从,不知所以。

反而,他们更容易把握文章的脉络,在阅读中深刻体会作者情感的变化,和作者的思想情感激起碰撞的火花,和作者产生共鸣,从而学生便更愿意、更乐于、更投入地去阅读。

阅读教学,确为我们每一名教师肩上的重担。

但笔者深知,只要教学得法,敢于实践创新,阅读变为“悦读”亦非难事,学生和我们都将沉醉阅读之中,感悟人生,不断成长。

(编辑:龙贤东)。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