遗传性非息肉病性大肠癌
遗传性非息肉病性大肠癌研究进展
崔龙, 教授 , 男, 博士生导师 ; 沙 , 长 湖南 省人 民医院肛肠外科
( ̄ 00 400)
H C NP C于 19 年 修改 了 A s ra 准 , 肠外 肿 98 m t dm标 e 将 瘤包 括在 H P C诊断 范 围 中 , 为 A s ra NC 称 m t dm标 准 e (I , I) 具体 内容 如下 : 家族 中至少有 3个成 员确 诊 ①
大肠 癌的发生率在逐年上升 , 年美国已达 4/0 近 61
万 , 内一些 比较 发达 的城 市 已达 3 /0万 , 国 01 因此 大
的工作 为 HN C 分 子机 制 的研究指 明道 路 , PC 以后很
快 确认 了错 配修 复基 因家族在 H C NP C肿 瘤发 生 中
的价值 , 将该 研 究成果 ( 并 分子生 物学 的理 论 ) 应用
2 IN CC的诊 断标准 问题 IP
随 着临 床病例 的不 断增 加和研 究 队伍 的 日益扩 大, 制定统 一 的诊断标 准 已成 为研 究者 的迫切 要求 。 19 年成立 了 H C 91 NP C国际合作组 织( GHN C ) I — PC, C 同时制 定了 HN C P C临床诊 断标 准 ,即所 谓的 A m— s ra 准 , t dm标 e 具体 内容 为 : 一个 家族 中连续 2代人 ① 至 少有 3例大肠癌病 人 ; 至少 l ② 例为其 他 2 的一 例 级 亲属 ; ③至 少 l 例在 5 0岁前发 病 ; 除家族性 腺 ④排 瘤 性息 肉病 (A ) 合 Ams ra F P。符 t dm标 准 的 H C e NP C 家系具有发病 早 、 肠外肿瘤 多见 、 肿瘤位于近段结 肠 、 黏 液腺癌 多见 、 后相对较好等特征 。 预 由于 A s ra m td em 标 准 的严格 性 ,因此从 其确 立开 始就 受到许 多研 究 者的批 评 ,并且有 些 国家还 根据 地域 和人种 等不 同 特 点 制定 了相应 的诊 断标 准 。这 主要 是针 对家族 中 出现 不足 3 病例 具有 与 H P C相 同 的临床 及分 个 NC 子特 点 的家系 ,提 出的 非典型 H C 临床诊 断标 NP C 准 。另外 , 随着错 配 修复基 因突 变研 究 的逐渐深 入 , 发现 A s ra 标准将 H C m td em NP C家 系中重要成 员——
典型遗传性非息肉性大肠癌1例家系分析
G e e , u m , y上n 6 0 3 ; e3 crC r n 『 5 0 1 3)
典 型 遗传 性 非 息 肉性 大肠 癌 1例 家 系分 析
珠 珠 ” ,李 文亮 2,李云 峰 ,叶盛 威 ,陈明清 ,董 j 坚
( 昆明医学院第一附属医院生物治疗科 ;2 1 ) )肿瘤治疗 中心 ,云南 昆明 603 ;3 昆明医学院第 5o 1 ) 三 附属 医院大肠 癌 治疗 中心 ,云 南 昆 明 6 0 0 ) 5 16
mim s tl t n t h l y a ay i , mmu o i 0 h mit ti i g fr h H2 a d h H g n . Re u t A1 c a el e i sa i t n 1 ss i i i n h s c e sr san n 0 MS n ML l e e t y s I S 1 t r e t m0 s u sf m mb r f h mi h we ih lv l fmir s tl t i s h l y T r ep t0 o ia h e u r is e r 3 me e s0 ef l s 0 d h g e o c 0 ael e n t i t. h e ah lg c 1 t o t a y e i a i
ma r l0 a t ia H P C fI l Meh d T e H P C fm l w s s de s g et c 0 N t i f y c I N C a i . e‘ d p ny to s h N C a i a t i ui x at n D A, v u d n r i
nn p l 0i clrc l acr ( P C i si a c r t e r i n s n e t n. or 0t l i l o — 0 p s 0 et n e HN C ) nas t ef s al da 0i a dt a y s 0 ac s n 0 i y g s r met T p r e nc e i a
林奇综合征名词解释
林奇综合征名词解释
林奇综合征(Lynch syndrome)是一种遗传性肿瘤综合征,也被称为遗传性非息肉病性大肠癌(HNPCC)。
它主要涉及遗传性的DNA修复基因突变,导致家族成员罹患多种癌症的风险显著增加。
这种综合征的特点是家族中有多人患有大肠癌、子宫内膜癌、胃癌、小肠癌、输尿管和肾盂癌、卵巢癌、肝癌、胰腺癌、脑瘤和皮肤癌等多种癌症。
林奇综合征通常是由MLH1、MSH2、MSH6或PMS2等DNA修复基因的突变引起的。
这些基因在维持细胞正常生长和防止肿瘤形成方面起着重要作用。
当这些基因发生突变时,细胞在DNA复制过程中产生的错误无法得到及时修复,从而增加了癌症的风险。
林奇综合征的诊断通常基于家族史和基因检测。
对于有家族史的个体,基因检测可以确定是否存在相关基因的突变。
一旦诊断为林奇综合征,家族成员可以接受定期的筛查和监测,以早期发现和治疗癌症。
预防和管理林奇综合征的主要策略包括定期的癌症筛查、遗传咨询和心理支持。
对于已经确诊的癌症患者,治疗方案通常与常规癌症治疗相同,但可能需要更密切的监测和更频繁的检查,以确保及时发现并处理可能出现的新的癌症病灶。
总的来说,林奇综合征是一种遗传性肿瘤综合征,由DNA修复基因的突变引起,导致家族成员罹患多种癌症的风险增加。
通过基因检测、定期的
癌症筛查和遗传咨询,可以及早发现和管理这种综合征,从而降低癌症的风险和影响。
遗传性非息肉病性大肠癌3家系15例分析
[关键词] 遗传性非息肉病性大肠癌;预防性结肠次全切除术;全结直肠切除术;错配修复基因;筛查
[中图分类号] R735.3+4
[文献标志码] B
遗传性非息肉病性大肠癌(hereditary nonpolypo- sis colorectal cancer,HNPCC)是一种常染色体显性遗 传综合征,又称 Lynch 综合征[1],其发生率至少占结 直肠癌 (colorectal cancer,CRC)的 5%~10%。根据有 无肠外肿瘤分为无肠外肿瘤型(Lynch I 型)和有肠 外肿瘤型(Lynch II 型)。HNPCC 家系中的遗传受累 者体细胞中的错配修复基因发生杂合性缺失 , 导致 细胞的错配修复基因功能下降或缺失, 最终导致肿 瘤的发生[2-3]。为研究 HNPCC 特征,从 2003 年~2012 年收集 3 个典型家系共 15 例病例,现结合文献对其 病病因、临床特征、诊断治疗及预后分析如下。
1 资料与方法
1.1 一 般 资 料 收治遗传性非息肉病性大肠癌 3 个家系 15 例患者,以同期住院手术、无家族史的原 发性大肠癌 60 例作为对照。搜集全部病例的临床和 病理资料,对所有大肠癌患者进行随访 40~60 个月。 诊断标准如下:1990 年国际 HNPCC 协作组 Ams- terdam 标准[4]规定,患者需同时具备 3 个条件:(1)家 族中至少有 3 例组织病理学证实大肠癌患者,其中 1 例必须是另外 2 例的一级亲属,须除外家族性腺 瘤病。(2)大肠癌必须是累及连续的两代人。(3)至少 有 1 例大肠癌患者发病早于 50 岁。1993 年日本提 出新的修改标准[5]:符合以下二组标准之一者皆可诊 断为本病。(1)家族中一级亲属中有 3 个或 3 个以上 大肠癌患者。(2)家族中有 2 个大肠癌者伴有以下情
林奇综合征
林奇综合征之宇文皓月创作页面更新时间:2015-06-18 09:18项目简介林奇综合征(Lynch syndrome,简称Lynch)又叫遗传性非息肉性大肠癌(Hereditary non-polyposiscolorectal cancer 简称HNPCC),是常染色体显性遗传病,主要由错配修复基因(mismatch repair gene,简称MMR)的突变引起。
林奇综合征阳性者患大肠癌、胃癌、子宫内膜癌等多种肿瘤的风险增高,其中患大肠癌的风险高达80%,是最罕见的一种遗传性大肠癌综合征。
林奇综合征临床特征1. 常染色体显性遗传,具有明显家族聚集性;2. 平均发病年龄较年轻(40-50岁);3. 多数结直肠癌患者肿瘤发生在脾曲近端、盲肠,同时在多处或分歧时间多处发生结直肠癌的发生率较高;4. 常伴随结直肠癌以外恶性肿瘤,如胃癌、子宫内膜癌、卵巢癌等,结直肠癌风险男性高于女性,肠外肿瘤中胃癌、子宫内膜癌风险高;5. 林奇综合征阳性大肠癌患者预后较好,平均生存率较散发性大肠癌增高。
林奇综合征基因检测:确诊林奇综合征最有效的方法林奇综合征基因检测在美国已大规模开展;通过检测,美国结直肠癌的发病率从1975年的60.5/10万人群降到2005年的46.4/10万,在1990至2007年间,结直肠癌的死亡率降低了大约35%。
美国癌症联合会(AJCC)建议所有的大肠癌患者入院后均应做林奇综合征基因检测,阳性患者直系亲属做相应的MMR基因检测,对于遗传了基因突变的亲属及时给予健康干预,做到早预防、早治疗。
2013年ASCO年会报导:依据临床诊断尺度,约20-30%的林奇综合征阳性患者被漏诊;分子诊断是确诊林奇综合征的最有效方法。
林奇综合征筛查的意义针对患者:1. 诊断林奇综合征2. 患者预后3. 氟类化疗获益分析4. 为患者家属基因检测提供依据针对林奇综合征阳性患者亲属1. 检测是否遗传了林奇综合征患者突变基因;2. 根据检测结果,制定针对性的体检方案;3. 指导肿瘤预防,早干预、早预防、早治疗。
林奇综合征诊断标准
林奇综合征诊断标准林奇综合征(Lynch syndrome)是一种常见的家族性肠癌综合征,也称为遗传性非息肉病性结直肠癌(HNPCC),是由DNA错义修复基因突变引起的一种遗传性疾病。
林奇综合征患者易患结肠癌、子宫内膜癌、卵巢癌等消化系统和生殖系统恶性肿瘤。
及早发现和诊断对于林奇综合征患者的治疗和预防至关重要,因此,了解林奇综合征的诊断标准对于临床医生和患者来说至关重要。
林奇综合征的诊断标准主要包括临床诊断和分子遗传学诊断两个方面。
临床诊断主要根据患者及家族成员的肿瘤史、临床表现和病理学特点进行判断。
而分子遗传学诊断则主要通过检测DNA错义修复基因(MLH1、MSH2、MSH6、PMS2)的突变来确定。
在临床诊断方面,林奇综合征的患者通常表现为早发性结直肠癌或其他消化系统和生殖系统的恶性肿瘤,家族中有两个或两个以上一级亲属患有结直肠癌或其他相关肿瘤的情况。
此外,患者的肿瘤病理学特点也是诊断的重要依据,如肿瘤的免疫组化特点和微卫星不稳定性。
分子遗传学诊断主要通过对MLH1、MSH2、MSH6、PMS2等错义修复基因的突变进行检测来确定患者是否患有林奇综合征。
目前,分子遗传学诊断已成为林奇综合征诊断的金标准,可以准确、快速地确定患者的遗传病因。
除了以上两个方面的诊断标准,国际上还有一些诊断标准和评估工具,如阿姆斯特丹标准、贝斯特标准、梅里特标准等,这些标准和工具可以帮助临床医生更准确地诊断林奇综合征。
总之,林奇综合征的诊断标准主要包括临床诊断和分子遗传学诊断两个方面,临床医生可以根据患者的临床表现、家族史和肿瘤病理学特点进行初步判断,然后通过分子遗传学检测来确定诊断。
了解和掌握林奇综合征的诊断标准对于临床医生和患者来说至关重要,可以帮助患者及早进行治疗和预防,减少疾病的发生和传播。
矿产
矿产资源开发利用方案编写内容要求及审查大纲
矿产资源开发利用方案编写内容要求及《矿产资源开发利用方案》审查大纲一、概述
㈠矿区位置、隶属关系和企业性质。
如为改扩建矿山, 应说明矿山现状、
特点及存在的主要问题。
㈡编制依据
(1简述项目前期工作进展情况及与有关方面对项目的意向性协议情况。
(2 列出开发利用方案编制所依据的主要基础性资料的名称。
如经储量管理部门认定的矿区地质勘探报告、选矿试验报告、加工利用试验报告、工程地质初评资料、矿区水文资料和供水资料等。
对改、扩建矿山应有生产实际资料, 如矿山总平面现状图、矿床开拓系统图、采场现状图和主要采选设备清单等。
二、矿产品需求现状和预测
㈠该矿产在国内需求情况和市场供应情况
1、矿产品现状及加工利用趋向。
2、国内近、远期的需求量及主要销向预测。
㈡产品价格分析
1、国内矿产品价格现状。
2、矿产品价格稳定性及变化趋势。
三、矿产资源概况
㈠矿区总体概况
1、矿区总体规划情况。
2、矿区矿产资源概况。
3、该设计与矿区总体开发的关系。
㈡该设计项目的资源概况
1、矿床地质及构造特征。
2、矿床开采技术条件及水文地质条件。
大肠癌是由什么原因引起的?
大肠癌是由什么原因引起的?大肠癌是一种常见的恶性肿瘤,其中大肠或直肠内的细胞发生异常增殖并形成癌瘤。
导致大肠癌的原因是多方面的,包括遗传因素、饮食习惯、生活方式和环境因素等。
本文将对大肠癌可能的引发原因进行探讨和分析。
遗传因素遗传因素在大肠癌的发生中起着重要作用。
大肠癌在家族中的遗传倾向明显,如果一个人的直系亲属中有患有大肠癌的病史,那么该人患大肠癌的风险也会增加。
一些遗传性疾病,如家族性腺病、遗传性非息肉多发性结肠癌综合征等,都会增加个体患大肠癌的可能性。
饮食习惯饮食习惯是导致大肠癌的重要因素之一。
高脂肪、低纤维的饮食习惯会增加患大肠癌的风险。
过多摄入红肉、加工肉制品、烟熏食品等富含致癌物质的食物也容易导致大肠癌的发生。
此外,缺乏新鲜蔬菜水果的摄入也会影响肠道健康,增加患大肠癌的风险。
生活方式不良的生活方式也是导致大肠癌的重要原因之一。
长期不运动、肥胖、饮酒、吸烟等不健康的生活方式都会增加大肠癌的风险。
缺乏运动会导致肠道蠕动减慢,有害物质在大肠内停留时间过长,增加致癌风险。
饮酒和吸烟也会影响肠道的健康状态,增加患大肠癌的风险。
环境因素环境因素也是大肠癌发生的重要原因之一。
暴露在致癌物质、放射线、化学物质等环境污染物中会增加大肠癌的风险。
工作环境中长期接触有害物质的人群患大肠癌的风险比其他人群更高。
环境污染和辐射也会导致细胞DNA损伤,增加大肠癌的发生率。
结语大肠癌是一种常见的危害人类健康的恶性肿瘤,其发病原因涉及遗传因素、饮食习惯、生活方式和环境因素等多个方面。
针对这些潜在的风险因素,人们可以通过积极的健康管理和生活方式调整来降低患大肠癌的风险。
及早进行筛查、保持健康的饮食习惯、规律运动、戒烟限酒,减少接触有害环境因素等都是预防大肠癌的有效途径。
希望通过本文的介绍,能更好地了解大肠癌的发病原因,提高人们对大肠癌的认识,做好预防和防治工作。
遗传性非息肉病性大肠癌FasL蛋白表达与肿瘤浸润淋巴细胞数量及分布的关系
南 昌大 学 学 报 ( 学 版 )2 1 医 0 2年 第 5 卷 第 5期 2
J u n l f n h n ie s y Me i l c n e 0 2 Vo. 2 No 5 o r a o Na c a g Unv ri ( dc i c )2 1 , 15 . t aSe
于散发性大肠癌和较之预后较好的重要原因之一 。
关 键 词 :遗传性非息肉病性 大肠 癌 ; 散发性大肠癌 ; aL F s ;肿瘤浸润淋巴细胞 ;免疫逃逸
中 图 分 类 号 : 753 R 3. 4
文献标 志码 : A
文 章 编 号 : 00 2421)5 04 4 10—29(020 —02—0
Ex e so f Fa L o e n i r d t r n l p ss pr s i n o s Pr t i n He e ia y No po y o i
Co o e t lCa c r a d I s Re a i ns i t m o - n it a i g l r c a n e n t l to h p wih Tu r i flr tn
N a c an 3 00 6, n h g 3 0 Chi na)
ABS RACT:Ob e t e To iv sia et ep si l a s fi ce s dt mo —n i r t g lmp o T jci v n e t t h o sb ec u eo n r a e u rifl ai y h — g t n
Ly p o y e Nu b r a s r bu i n m h c t m e nd Dit i to
LiJ emi g ZHENG n— u 。, iy n i - n , Li h i LI Ta — ua
出现这些症状,要警惕大肠癌
出现这些症状,要警惕大肠癌肠癌是近些年上升率明显的一种疾病,而在肠癌中,大肠癌(包括结肠癌和直肠癌)的病症比较多见。
据调查显示,经济发达的国家和地区大肠癌发病率更高,并且绝大多数的患者在确诊后已经到了中晚期,生存机率很低,因此大肠癌的早期发现与预防对人们显得尤为重要。
接下来我们就具体的来了解下大肠癌的相关知识。
1、大肠癌的病因(1)遗传因素。
可将大肠癌分为家族性和散发性。
家族性的典型例子为家族性结肠息肉综合征和家族遗传性非息肉病大肠癌。
家族人员中有人患大肠癌,其他家族成员患上大肠癌的几率就会增加。
散发性主要是由环境因素引起基因突变。
(2)情绪因素。
一般不良情绪增加肠癌的患病机率。
不良的情绪不仅会损害人们的神经系统、消化系统、循环系统和免疫系统,还会使人们的内分泌系统失调,增加患病机率。
(3)环境饮食因素。
在我国南方,特别是东南沿海地区居住的人,患上肠癌的风险更高,高脂肪食谱与食物纤维不足是大肠癌主要相关因素。
(4)大肠息肉、溃疡性结肠炎、胆囊切除术后都为大肠癌的高危因素。
2、大肠癌的症状:大肠癌起病隐匿,早期常仅见粪便隐血阳性,随后可出现以下症状:(1)大便习惯、性状改变。
大肠肿瘤出现感染、溃疡、糜烂的患者,会出现便秘或者是不明原因的腹泻,排便次数会增加,大便为血便或者脓血便,对于一些癌肿突出向直肠腔内生长的患者来说,就会出现肠腔狭窄,粪便变形的症状。
(2)直肠包块。
直肠指检可扪及直肠内有硬块,指检后可见指套上有血性粘液。
(3)腹痛。
多见于右侧大肠癌,患者常常会感到右腹出现钝痛,或同时涉及右上腹中上腹,并发梗阻时疼痛加重。
(4)贫血、低热、进行性消廋、腹腔积液等。
贫血是由于患者长期便血,机体的造血功能又不能及时的补充上血液,从而引发慢性失血,造成的贫血现象。
低热、进行性消廋、腹腔积液等为恶性肿瘤表现。
右侧大肠癌以全身症状、贫血和腹部包块为主,左侧大肠癌以便血、腹泻、便秘和肠梗阻症状为主。
3、大肠癌的诊断做到早期诊断本病。
新疆地区遗传性非息肉病性大肠癌临床病理特点分析
soai cl et acr soai C C) op l i pt0 a fa rsw scm ae ntoegop. sl p r c o rc l ne ( pr c R g u . ic a l c1 et e a o prdi hs u sReut d o ac d r C n o h o u r s
山东 医药 2 1 0 0年第 5 第 3 O卷 4期
新 疆 地 区遗 传 性 非息 肉病 性 大肠 癌 临床病 理 特 点 分析
丁元升 商嵩 山 张剑 权 , ,
( 石河子大学医学院, 1 新疆石河子 820 ; 300 2石河子大学医学院第一附属 医院)
摘要 : 目的 探讨新疆地区遗传 性非息 肉病 性大肠癌 ( N C 的临床病理特 点 , H P C) 并对 中 国人 H P C诊断标 NC 准进行评价。方法 新疆地 区符合中国人 H P C诊断标准的 H P C 1 NC N C 2家系 6 3例( N C H P C组) 其 中 4家系同时 , 符合 A s ra 标 准为 A组 , 余为 B组 ; m t d m1 e / 其 随机选取 同期收治的无家族 遗传倾 向的散发性大 肠癌 12例 ( 5 散发 组) 。采用 S S 1 . P S 60软件 , H P C组 、 发组问及 H P C中 A、 对 NC 散 NC B组患 者 的临床病 理资 料进行 比较 。结果
> .5 .C n ls n Xni gH P Cpeet i eea prclr l i pt0 百 a et e uha a yost 0 0 ) o c i i a N C r n wt svr a i a cnc a I c1fa rssc er ne, uo jn s h l tu i o h o u s l
遗传性非息肉病性
3. P53基因突变
➢SCRC和FAP中突变率在90%以上 ➢HNPCC肿瘤中70%没有发现P53基因突变
HNPCC诊断与筛选
1.临床诊断标准
➢ AmsterdamⅠ标准(1991, HNPCC-ICG ):
①一个家族中至少有3例结直肠癌患者 ②先证者为另外2例的一级亲属(父母、兄弟姐妹) ③至少1例在50岁前发病 ④排除家族性腺瘤性息肉病(FAP)
1、HNPCC家系中肿瘤患者的治疗
HNPCC家系中直肠癌治疗:
➢建议行全结直肠切除回肠储袋肛管吻合术 (IPAA)
➢单纯进行直肠切除,发生多原发癌的可能性在 25-40%
➢是否保留近端结肠取决于患者对术后随访的顺 从性和全大肠切除术后对患者生活质量的影响
HNPCC家系中结肠癌和结肠进展期腺瘤的 治疗:
Lynch 综合征
Ⅰ型:家系中只发生结直肠肿瘤 Ⅱ型:除发生结直肠肿瘤外还发
生其他的肠外肿瘤(子宫内膜
癌、胃癌、卵巢癌、膀胱癌等 )
1985年,Lynch将“癌家族综合征”命名为 “遗传性非息肉病性结直肠癌”
1967年Muir 和 Torre报告 Muir –Torre 综合征(MTS):皮肤肿瘤同时合并有内 脏肿瘤发生
➢1-2年应进行一次胃及十二指肠镜检查、腹 部超声检查和尿细胞学检查
HNPCC结直肠癌患者术后随访
➢HNPCC结直肠术后随访原则应根据遗传受累 者的检查方法,肠镜随访时间不宜超过2年, 其他检查也应1-2年进行一次
“外科处理Lynch综合征的关键是对它的认识。 在许多临床实践中外科医生是唯一可以接触到结 肠癌的人,因此,如果外科医生不认为该综合征 的存在,那么这些病人将鲜有机会得到适当的处 理,……讨论外科治疗Lynch综合征真正挑战是 促进对外科医生教育,使其具有在诊治每一位结 肠癌的患者时考虑是否为Lynch综合征的主动 性”—— Lynch综合征的外科治疗策略”(Ann Surg,1987)
遗传性非息肉病性大肠癌临床病理特点与预后的关系分析
与散 发性大肠癌 有显著 的差 异 ,是 目前消化系统肿 瘤和遗传性 肿瘤研
究 的重点 。笔者 从20 年 1 1 0 0 月至2 1年6 期间在多地 通过 临床家系 00 月 调查 ,筛选 出1个L nh综合 征家系 ,其 中肿瘤患者 共7例 。本文将 8 yc 0 对 家系调查 资料 和随访 资料进行分 析 ,研 究L nh综 合征的 临床病理 yc
率 无明显差异 , P>0 5 . ;但是A 0 组和B 组患者的5 年期存 活率 和1年期 0
存 活率 明显高 于c ,存在明显差 异性 , 组 P<O 5 组 和B 的5 . A 0I 组 年期 存 活率 和1年期存活率 ,无 明显差异性 ,P . 。详情见表 1 0 >0 5 0 。
国 喱|野睚猫
2 1 年2 02 月第 1 卷 第6 0 期
・临床研究 ・ l 9 1
遗传性非息 肉病性大肠癌 I 临床病理特点与预后 的关 系分析
左 云 海
( 深圳宝安 区石岩 人民医院病 理科 ,广东 深圳 5 8 0 ) 11 8
【 要】 目的 研 究遗 传性 非 息 肉病性 大肠 癌 的临床 病理 特点 与预 后 的 关 系。方 法 选取 20 摘 00年 1月至 2 1 00年 6月,在 多地通 过 临床 家 系调 查 , 筛选 出 1 遗传 性 非 息 肉病性 大肠 癌 家 系,其 中肿 瘤 患者共 7 8个 0例 ,分 为典 型 组 ( 组 )和 非典 型 组 ( A B组 ) ,将 同期 调 查 中 的其 余
病率 明显高于C 。 组
2 随访 结果分析 . 3
1 一般 资料 . 1 笔者从2 0年 1 00 月至2 1年6 0 0 月期 间在多地通 过临床家系调 查 ,筛
遗传性非息肉性大肠癌研究进展
学 ,2 0 0 5年毕业 于昆明医学院 ,现任昆明医学院第一 附属 医院 ( 第一临床学院)院长、党
委副 书记 ,外科学博 士 、医院管理硕士 ( A 、教授 、博士研究生导师 ,国 内知名腹部 MH ) 肿瘤外科专家 ,享受云南省政府特殊津贴. 现担任云南省科学技术 协会 副主席 ,云南省 医师协会副会长 ,云南省医学会 副会 长 ,
大肠肿瘤具有特殊的病理特点 ,多为低分化 、黏 液癌 、印戒细胞癌 ,癌周 围有明显宿主淋 巴细胞 反应 ;6 ()垂 直遗 传 ;7 ()家族 聚集性 ;8 ()预后 较 好.
目前 ,我 国尚无类似的筛查及监测指南 ,对 H PC N C 筛查也未广泛开展. 目 ,用分子生物学 前 方法对遗传性大肠癌家系进行筛选 ,在西方国家 已广 泛应 用 ,并 显 示 出很 好 的效 果 .而 非致 病 基 因携带者又可免除不必要的定期筛查 ,从而大大 减轻患者的负担和痛苦.
论± 》常务编委 、 《 云 中华消化外科杂志》编委等职.
从事外科 临床工作三十年 ,曾作为访 问学 者在美 国科罗拉多州大学 医学院器官移植 及 癌症研究 中心工作 ,具有较丰富的临床经验和较 高的科研水平 . 目前 已培养硕士研究生 l ,博士生 1 4名 名.完成科技项 目 7 ,获省科技进步三等奖 4项.发表科研学 术论 文 3 余 项 0 篇 ,美 国 S I C 发表 2篇 ;主编专著 《 现代肿瘤 临床实用治疗学》、 妁 临床特殊检查》、 妁 临床核 医学》 ,主编全 国高等医学 5年制本科 《 夕科学案例式规划教材》,参 编专著 亩症患者生命质量测定》,参 编 “ 十一五”国家级规划教材 科学》 .
肿 瘤 ,如 子宫 内膜 、胃 、小 肠 、卵巢 、胰 腺 、胆 道 等 的腺 癌和 输 尿管 、肾盂 等 的移 行 细胞 癌 以及 血 液 系统 的 恶 性 疾 病 ,此 外 还 偶 见 皮 肤 癌 和 喉 癌 .是 一种 常染 色 体显 性 遗 传性 疾病 ,由错 配修
遗传性非息肉病性大肠癌的诊断与治疗
果 ”。 这 些 基 因 与人 D A错 配 修 复 有 关 。 晚 近 研究 发 现 , 】 N H P C表 型 受 路 一巴综 合 征 突 变 基 因 (t i e nic s . NC ax a a—taget i l aa m te ee A M) 态 性 的 调 节 , h H ua dgn 。 T 多 t 若 MS 2和 h H ML 1携 带 者 同 时 携 有 A M15 N变 体 , 患 H P C及 H P C相关 癌 T 83 其 NC NC 的 危 险 性 将 增 加 8倍 。 于 H P C家 族 携 带 MM 基 因 突 I由 NC R 变 的个 体 在 其 生 命 过 程 中罹 患 癌 症 的 可 能 性 大 于 8 % , 此 0 因
h MS , 们 分 别 定 位 于 染 色 体 2 2 —2 、p 12 3 3 P 2他 p 1 2 3 2 、q 1— 3和
7 2 。业 已证 明 ,在 HN C p2 P C发 病 中 起 主 要 作 用 的 是 h S 2 M H
和 h H1 ML 基因 ,大 约半 数的 HN C P C检 出 h H MS 2或 h H1 ML
1 发 病 概 况 : P C在 临 床 上 并 非 少 见 。 . HN C 国外 文 献 报 道 本 病 约 占家 族 性 大肠 癌 的 5 % I , 部 大 肠 癌病 例 的 5 一 0 全 I % 1% 【, 用 A s ra 标 准 后 , 生 率 为 1 一 % 1  ̄国 内 O 2采 I m t dm e 发 % 5 3 1 报 告 发 生 率 占同期 收 治 大 肠 癌 病 例 的 2 4 。 P C以男 性 . % HN C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家族性大肠腺瘤息肉病(familial adenomatous polyposis ,FAP)导致的大 肠癌,约占CRC总数的1% 遗传性非息肉病性大肠癌(herediary nonpolyposis colorectal cancer,HNPCC), 约占CRC总数的15%~18%。
一 HNPCC的分子机制研究 及分子病理检测
右半结肠。这同散发性结直肠癌平均65岁和主要发生于左半
结肠相有所区别
(2)HNPCC病人多发生同时性或异时性结直肠癌,而且显示 黏液比例增加和肿瘤分化低,肿瘤边缘淋巴细胞增生 (3) 常有大肠以外多器官受累,如子宫内膜癌、小肠癌、
泌尿系统肿瘤、胰腺癌,胃癌等
(4)有较高的生存率,这可能与部分HNPCC病人的早期诊断 有关
三.外科治疗
病人有肛管括约肌受损时,全结肠
切除的选择要慎重
由于老年人的手术危险性和较难
适应手术后结肠变短,手术宜慎重
四、HNPCC患者及家系的随访
患者及家系的随访
结直肠是HNPCC患者术后随访的重点
其肿瘤的发生也同样遵循散发性结直肠癌的发 生模式,只不过HNPCC肿瘤处于更高的自然突 变率的背景中
三 诊断标准
三 诊断标准
1991年成立了HNPCC国际合作组
织(ICG-HNPCC),并同时制定了
HNPCC临床诊断标准,即所谓的
Amsterdam标准
Amsterdam标准
(1) 一家族中在连续2代人中至少有
3例大肠癌病人;
(2) 至少1例为其他2例的一级亲属;
(3) 至少1例在50岁前发病;
遗传性非息肉病性大肠癌
Herediary Nonpolyposis Colorectal Cancer 温州医学院附属第一医院胃肠外科
大肠癌(colorectal cancer,CRC)是最常见的
恶性肿瘤之一,近年来其发病率呈上升
趋势
环境因素及遗传因素在其发病过程中起 重要作用
遗传因素导致的大肠癌主要有两种
患者及家系的随访
女性HNPCC患者子宫内膜癌和卵巢 癌的发生率比正常人群明显增高且 发病早 Lynch推荐基因携带者每年接受宫颈 涂片、经阴道超声检查和血CA12-5 检测
患者及家系的随访
对可能受HNPCC常染色体显性遗传影响的 家庭“健康成员”,如能行遗传学检查,则
仅需对错配修复基因携带者进行随诊,否则
分子机制研究及分子病理检测
HNPCC是一种常染色体显性遗传性疾病,其遗传学 基础为错配修复基因(mismatch repair,MMR)突变
目前已克隆出的错配修复基因有hMLHl、hMSH2、
hMSH6、hPSMl、hPSM2、hMSH3、hMSH5
MMR表达产物为错配修复蛋白,为一种核酸水解酶,在
目前常用的检测方法
(2) 分段扩增患者及正常对照hMSH2、hMLH1之 cDNA,然后电泳及SSCP检测
(3) IVSP(invitrosynthesizedprotein)法:即提取mR-
NA,反转录出cDNA,再经PCR扩增,产物进行体外转
录、翻译,电泳比较蛋白产物,根据缺陷性蛋白,再检 测其基因变化
起的作用不同 约在40%~70%的HNPCC病人中检测到MMR基 因的错义、移码等突变 hMLHl及hMSH2突变约占所有突变的80%,说明 hMLHl及hMSH2在HNPCC的发病中起主要作用。
分子机制研究及分子病理检测
携带hMLHl、hMSH2基因突变的人
其在70岁前发生大肠癌的绝对危险为
分子机制研究及分子病理检测
常用的直接检测MMR基因突变的方法: 单链多态性分析 蛋白截断实验 变性凝胶电泳 直接测序等 各种检测的方法均不能检测出所有的 HNPCC病人
目前常用的检测方法
(1) 扩增、检测其基因组DNA:
提取组织或淋巴细胞中的基因组DNA,利用 内含子、外显子交界处设计引物,分别扩增多个外 显子,然后进行琼脂糖电泳或SSCP。 该方法的优点是用DNA作模板,避免了RNA 操作的繁琐与RNA酶降解的危险性,且检测完整无 遗漏。缺点是需要多对引物及多次PCR,耗资费时
(4) 排除家族性腺瘤性息肉病(FAP)
三 诊断标准
符合Amsterdam标准的HNPCC家 系具有以下特征:
发病早 肠外肿瘤多见 肿瘤位于近段结肠 黏液腺癌多见 预后相对较好
三 诊断标准
由于Amsterdam标准的严格性,因此从其确立开始
就得到许多研究者质疑 不少国家的学者还根据地域和人种等不同特点制 定了相应的诊断标准 对于家族中出现不足3个病例的家系也同样具有 HNPCC的临床及分子特点,就此提出
(4)半结肠切除或大部结肠切
除者,应定期进行内窥镜及宫腔 镜检查,做好随访防治工作。
三.外科治疗
因本病的外显率约在80%,故预防性手术 尚有一定争议
在决定手术前必须慎重考虑到多种因素 预防性的结肠切除对那些不能定期内镜 监测的HNPCC携带者更为适宜 对于那些过分恐惧将来死于结肠癌的患 者手术可以解决心理的负担
Amsterdam标准(Ⅱ)
(1) 家族中至少有3个成员确诊患HNPCC相关肿瘤包 括结肠癌、子宫内膜癌、小肠癌、泌尿系统肿瘤;
(2) 其中1例为其他2例的一级亲属(父母、兄弟姐妹);
(3) 至少有连续2代患病;
(4) 至少1例在50岁前发病;
(5) 排除家族性腺瘤性息肉病及其他遗传性结肠癌 综合征。
三.外科治疗
三.外科治疗
HNPCC的治疗应区别于散发性大
肠癌
据文献估计HNPCC患者在接受常
规结直肠癌根治手术后,10年内再 次发生结直肠癌的机率可高达40 %~45%
三.外科治疗
对符合Amsterdan或日本HNPCC临床诊断 标准的患者,主要手术方法主要有以下 几类: (1) 预防性筛查 (2) 全结肠切除 (3) 全结肠、直肠切除 (4) 半结肠切除或大部结肠切除
二 临 床 特 点
HNPCC是来源于DNA错配修复基因突变的常染色
体显性遗传疾病 遗传这些突变的个体一生患结直肠癌的风险为 80% 与FAP不同的是HNPCC病人极少表现为腺瘤性息
肉,但显示结直肠癌的早发和转移,从而显示快速的
腺瘤到癌的的过程。
发病特点
(1) 早期发生大肠癌,其诊断年龄平均为45岁,易于发生在
70%~90%
其他肠外肿瘤如子宫内膜癌、卵巢癌、
膀胱癌等发生率明显升高
分子机制研究及分子病理检测
分子水平对HNPCC的理解有助于区别于其他散发 性大肠癌的特征,了解基因诊断在HNPCC的临床诊 治中的价值
HNPCC发生的主要的分子遗传学基础是错配修复 基因的突变
检测该基因的突变是确定HNPCC的最根本的标准, 具有前瞻性作用,可以在HNPCC病人和家属未发病 前了解其发病的危险程度,从而进行随防,以发现早 期癌和预防癌。
DNA的复制过程中水解错配的碱基从而使DNA能精 确地复制,保证人类遗传的保守性和稳定性。
分子机制研究及分子病理检测
如果该基因发生突变,错配修复蛋白的
表达量就会下降、不表达或出现截短,
使DNA的复制错误增加,微卫星不稳定
(MSl)而致大肠癌及其他肠外肿瘤的发
生。
分子机制研究及分子病理检测
MMR基因家族中各种基因在HNPCC的发病中所
须对所有可疑成员按常规随诊 建议常规筛查始于0~25岁或比家族中最早 患癌者早5年, 结肠镜检查每2年1次
谢 谢!
目前常用的检测方法
(4) 检测突变相对集中的hMSH2的ex-on5。由
于exon5突变率约占HNPCC突变总数10%,可 以将exon5的PCR产物经MSeI消化,正常的产生 69nt和17nt两个片段;而突变者产生39、30、 173个片段
此法检查相对热点exon5较为快捷,但漏诊
率高
二 临 床 特 点
HNPCC患者结直肠息肉的发生率和正常人相似,
早期发现并切除结直肠息肉是预防癌发生的重
要手段
患者及家系的随访
纤维结肠镜和气钡双重造影检查是目前常用的方
法 纤维结肠镜可同时进行治疗,应作为首选方法 HNPCC患者的胃癌、胰腺癌、胆道系统和泌尿系 统癌发生率均比正常人群高,腹部超声、胃镜等检 查可能有助于其早期发现。
非典型HNPCC临床诊断标准
三 诊断标准
另外,随着错配修复基因突变研究的逐渐深入,
发现Amsterdam标准将HNPCC家系中重要成 员—肠外肿瘤排除在HNPCC的诊断范围之外。 为此ICG-HNPCC于1998年修改了Amsterdam 标准,将肠外肿瘤包括在HNPCC诊断范围中,
称为Amsterdam标准(Ⅱ)
三 诊断标准
Amsterdam标准(Ⅱ)尽管将肠外肿瘤
包括在HNPCC诊断范围,但是肠外肿
瘤范围在不同的国家和地区存在一定
的差异
我国学者在近年来的研究中发现胃癌
也是主要的HNPCC肠外肿瘤之一
日本HNPCC临床诊断标准
(1) 1级亲属中有3个或3个以上结直肠癌; (2) 1级亲属中2个或2个以上结直肠癌,并符 合以下标准之一: ①结直肠癌诊断年龄小于50岁; ②右侧结肠癌; ③同时性或异时性结直肠多原发癌; ④伴同时性或异时性结肠外恶性肿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