从珠三角看中小企业发展的内在短板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从珠三角看中小企业发展的内在短板
摘要:中小企业日渐成为我国经济生力军,其数量(占99.8%)、税收(占50.2%)、创造的社会价值(占58%)、和提供的就业机会(占75%)都不断增加。
实践证明中小企业是促进经济持续发展的主要推动力。
但自08年至今,我国中小企业不同程度陷入发展僵局,各地政府积极出台政策促其发展,可收效差强人意。
从笔者对珠三角中小企业的调研发现,要真正卓有成效扶持中小企业发展,应尝试把目光转向制约这些企业自身发展的内在短板。
关键词:中小企业发展;短板;扶持
扶持中小企业对地方作用巨大,体现在:(1)创造就业,维持社会稳定和谐;(2)涵养税源,促进财政收入可持续增长;(3)激发创造,成为社会创新源动力;(4)扩大中等收入群,消除两极分化,构筑富裕公平的社会形态。
各国政府都会不遗余力扶持中小企业发展。
但我国中小企业正面临前所未有的诸多困难:土地制约、能源紧张、原料涨价、劳力成本上升、资金紧缺、人民币对外升值,及污染企业环保成本的内化、商品低端化同质化带来的恶性竞争等。
笔者认为,造成这些困境固然与外因有关,但与中小企业自身内在的一些“先天”缺失也不无关系。
经调查珠三角30多家不同行业不同层次的中小企业,及走访个别市县经贸局、中小企业局、工商联等,我们发现:珠三角大量中小企业不同程度存在较突出的内在短板,这些短板正是企业改革创
新、寻找突围之路的重大障碍。
如不修补这些短板,为中小企业培元固本,外部扶持政策有如临时抗生素一般,较难发挥长久疗效。
归纳收集到的资料,当前中小企业的内在短板大致如下:
一、“意识短板”——视野窄导致格局浅
与迅速变化的外形势相比,很中小企业经营者显得意识滞后,具体表现在:
1.对过往盈利模式沾沾自喜,仍以过去成功的元素来设计企业去应对急速转型的社会,致无法开拓新局面。
2.盲目扩张却忽略提升相匹配的内部治理能力,致企业失控。
3.心态浮躁,以赚快钱为目的,满足于提供低创意、低技术、低附加值的产品和服务,致被替代或淘汰出局。
4.不明晰企业社会责任,缺乏对外环境的积极应对、融和。
例如,错峰用电影响生产,新劳动法带来操作风险和人力成本上升,产业政策调整和环保整改带来投入增加等,部份企业仅仅停留于抱怨,经营不下时,个别选择秘密转移资产后弃厂而逃。
5.行业制度、市场秩序不完善,企业间合作、协调能力弱,视同行如死敌,不择手段恶性竞争,难形成行业良性竞争,更谈不上互助共赢。
二、“信息短板”——信息局限难决策
中小企业了解新政多依赖政府文件传达,信息量和及时性都有限。
涉及市场、管理、技术、人才、申报操作等方面,则受制于地方资源而不懂如何获取足够信息以帮助决策。
此外,更有企业因政
企、银企、企企之间的信息不对称而付出昂贵代价。
如,某20年的不锈钢厂渴望引入外资和国际管理技术求突破,因手中信息不充分,难以全面预估风险而深惧企业不适应新模式,多年经营心血会付诸东流。
三、“人才短板”——人才难求也难留
用人是企业发展必经的难点。
具体到珠三角,这种“难”表现为:1.从高职院校招收的基层人才,专业、技能上未与企业实际需求完全对接。
如,某企业聘新毕业模具工,竟发现其学到的是已淘汰设备的操作,与正使用的新机器脱节。
“一线技工难招”、“基层适用员工难招”几乎是中小企业共同呼声。
2.引进的中高端人才,因企业所处地域(多在二、三线城市)的精神文化氛围、工业园设施配套、职业稳定性、及家庭迁徙成本等,很难全情投入、落户生根。
但很多中小企业却不曾想办法来亲手培养、留住那些对自己忠心耿耿的一兵一卒。
四、“资金短板”——晴天不谋暴雨时
融资难有外因,包括:法律、金融政策长期对中小企业用资的忽略,证券市场发育滞后,融资渠道单一等。
但也有内因,包括:
1.大多企业产权制度不明晰;
2.账目失真度高令银企信息不对称;
3.理财意识淡薄,在经济繁荣期盲目跨区跨行业扩张,以四两拔千斤的手法运用财务杠杆(如,以100万注册资本撬动几千万的运
营资金)却不作任何财务分析,不关注现金流,更不考虑高负债率所带来的风险,一旦经济下行期来临,为延续资金链被迫高息吸纳民间资金,令企业陷入更深的财务危机,造成更大的融资难,如此恶性循环。
综上所述,要破解中小企业发展困局,宜从修补内在短板出发。
政府推出创业激励、资金扶持、税收优惠系列政策外,还须想方设法帮企业构建现代经营理念,强化危机意识,使之明白靠物质资源取胜的时代已过,目前只有革新才能取胜,促其求学习、求创新的意识尽快觉醒,引导其通过高水平创新(制度、管理和技术创新)提高核心能力,营造良性的营商氛围,助企业跨入持续健康发展的新阶段。
参考文献:
[1]《2012年扶持中小微企业发展的若干政策措施》(粤府2012(15)号).
[2]《激活中小企业》(李玉刚著).
[3]《国务院关于进一步促进中小企业发展的若干意见》(国发2009(36)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