挛三针释义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挛三针”释义
“挛三针”是对由庄礼兴教授(靳三针疗法靳瑞教授的弟子)在其临床经验基础上经过大样本临床实验研究证实对中风后痉挛性瘫痪有显著疗效的一组穴位。其中上肢“挛三针”包括:极泉、尺泽、内关;下肢“挛三针”包括:鼠鼷、阴陵泉、三阴交。
1、上肢“挛三针”针解
上肢的“挛三针”组穴为:极泉、尺泽、内关。
极泉:《针灸大成》载:“主臂肘厥寒,四肢不收,心痛干呕”。位于腋窝中央,其下有腋动脉、静脉、正中神经、尺神经、桡神经等通过。现代医学认为:中风造成的上肢不遂,主要是由于上运动神经元的损伤,导致支配上肢运动的臂丛神经兴奋性降低,而极泉穴下有臂丛神经主干通过,故针刺极泉穴可疏通经脉,使上肢肌肉得以濡养,兴奋臂丛神经,促使上运动神经元的重新修复。
尺泽:为肺经合穴。《千金方》:“四肢重痛,手足掣瘛惊,两臂转筋,手掣痛不可伸,臂不及头”;《铜人》:“肘挛手臂不得举”;《玉龙歌》:“筋急,手难伸,两臂拘挛”;《针灸大成》:“手臂痛不能举,四肢厥,腋肘肿,两手筋紧不开,肩背痛”。手太阴经筋“结肘中”,尺泽穴的位置恰好在肘中。故临床上尺泽穴可用来治疗经筋循行所过处出现的痉挛和强滞。
内关:手厥阴心包经络穴,通于任脉,会于阴维,是临床常用的要穴。内关穴位于掌长肌腱与桡侧腕屈肌腱之间,深层有正中神经通过。《针灸大成》:“内关主支满肘挛”;临床上可通过针刺内关穴来调节心,所谓“心主神明,心主血脉”,故其具有醒神开窍、解痉止痛、疏通气血的作用。
因此,庄礼兴教授认为,针刺上述3穴组成的上肢挛三针,有缓解痉挛、疏通气血、解痉止痛的作用。从现代解剖学理论来说,极泉穴深层是臂丛神经,内关穴深层是正中神
经,而尺泽穴恰好位于上肢肌痉挛最严重的肘关节正中。故庄礼兴教授认为从现代理论解释。针刺上肢挛三针可兴奋臂丛神经和刺激正中神经,缓解肘关节屈曲状态,明显缓解上肢的肌痉挛。
2、下肢“挛三针”针解
下肢的“挛三针”组穴为:鼠鼷、阴陵泉、三阴交。
鼠鼷:位于现代解剖学的鼠蹊部,是经外奇穴之一。鼠鼷部即腹股沟区,这是腹部与下肢的连结区,关系到大腿肌肉的收缩用力,许多动作发力都要通过这一薄弱点。鼠鼷所在的鼠鼷部既与致密结缔组织(肌腱、腱膜、骨膜等)有关,又与肌肉有关,其中任何一环节受影响都会引起附着区的结构发生劳损性改变,引起疼痛。故针刺鼠鼷穴可起到松解痉挛肌肉的作用。
阴陵泉:足太阴脾经的合穴,位于小腿内侧,胫骨内侧髁后下方凹陷处。《古法新解会元针灸学》:“腿足湿痹麻木,中风偏枯,半身不遂。”中风后痉挛性状态的下肢膝踝关节的抗重力肌伸肌挛急,阴陵泉恰好位于关节处,针刺时取阴陵泉透阳陵泉,一方面缓解肌肉关节痉挛僵硬的状态;另一方面,源于中医“阴中求阳”的理论。中风后的痉挛状态正是由于阴阳经气不调,故取阴经的阴陵泉透刺阳经的阳陵泉,以达到协调阴阳的目的。
三阴交:属足太阴脾经,为足太阴、足厥阴、足少阴三阴经的交会穴。故名。《针灸聚英》:“经脉闭塞不通,(三阴交)泻之立通”。调理三阴交可健疏肝益肾并举,肌腠、气血、筋骨兼顾。治疗中风后状态,采用三阴交透刺悬钟。悬钟属足少阳胆经穴,八会穴之髓会,刺之补髓舒筋通络。绝骨、三阴交两穴内外相应,阴阳相协,起到调阴阳的作用。
因此,庄礼兴教授认为,针刺上3穴,部分采用透刺手法,可起到调节阴阳、解痉止痛的作用。而从现代解剖学理论来说,鼠鼷穴位于鼠蹊部,是运动以及活动过程中许多动
作的发力点;阴陵泉位于膝关节部位,属于足太阴脾经,透刺阳陵泉,可起到调和阴阳的作用;三阴交乃足三阴经的交会穴,有疏肝补脾益肾的功效,同时三阴交透刺悬钟,亦是调和阴阳之理。故针刺鼠鼷、阴陵泉和三阴交有缓解下肢的肌痉挛的作用。
其中上肢的挛三针,极泉一穴,可用董氏针灸的地宗穴取代,该穴主治为“能使阳症起死回生,心脏病及血管硬化”。且该穴在头静脉后,有回旋上膊动脉及腋窝神经,可直通心经。此处针灸,较极泉为易,屈肘以手拱胸,距肘窝横纹上六寸,当後臂肱骨之中部内缘与肱二头肌之陷处下针,针深二寸。
下肢的挛三针,鼠溪穴可用董氏针灸的内通天穴组取代。该组穴总通心经,主治半身不遂,四肢无力,四肢神经麻痺,心脏衰弱,中风不语。直刺,针深三分至五分。
地宗穴及内通天穴组,均为董老治龙诺中风时之用穴。
3、临床应用体会
根据庄礼兴教授的经验,上肢挛三针针刺极泉穴时,避开腋下动脉直刺入30~35mm 左右,要求针感达手指末端或上肢抽动1~3次为好。针刺尺泽穴时,常在肱二头肌腱附近找1点肌腱最硬的穴处,直刺1针,同时顺着肌腱走向一上一下各刺1针,辅以提插捻转泻法,以关节不发生阵挛为度;针刺内关则直刺入15~20mm,以手指末端抽动或麻木感为度。
下肢挛三针针刺鼠鼷时取穴在腹股沟动脉搏动处外侧朝居髎方向进针,以针感向下肢末端放射为度。针刺阴陵泉向阳陵泉方向透刺30~35mm;针刺三阴交沿胫骨后缘向悬钟方向透刺入30~35mm,这样可达到更好的疗效。
针刺“五泉穴治疗脑卒中后痉挛性瘫痪
取穴:取刺“五泉穴“即”极泉、天泉、曲泉、阴陵泉、涌泉”。极泉,腋窝正中,腋动脉搏动处;天泉,腋前纹头下2寸,肱二头肌长、短头之间;曲泉,屈膝,当膝内侧横纹头上方,半腱肌、半膜肌止端前缘凹陷处;阴陵泉,胫骨内侧髁下方凹陷处;涌泉穴,足趾跖屈时,约为足底(去趾)前1/3凹陷处。上肢运动障碍取患侧上肢极泉、天泉;下肢运动障碍取患侧下肢曲泉、阴陵泉、涌泉。
操作:患者取仰卧位,选用0.35mm×40.00mm毫针,75%酒精局部消毒。刺极泉时,避开腋动脉,直刺进针,以上肢有麻胀感和抽动感为佳,不留针;天泉、曲泉、阴陵泉、涌泉用直刺,采用平补平泻手法,得气后使肢体有抽动感为佳,留针30min,每隔10min行针1次。每天针刺1次,治疗21天为1疗程,共治疗2个疗程。
机理:“五泉穴”即心经之极泉穴、心包经之天泉穴,以疏通血脉,使心血充足,神明得养,大脑功能得以改善,解除肘臂麻痹或挛急。阴陵泉为脾经合穴,能健脾化湿,益气养血,增强经气和四肢肌肉之功能。肝经之曲泉穴,治下肢痿痹。肾经之涌泉穴,滋阴补肾,活血化瘀,生髓益脑,恢复足趾功能。诸穴相配,可益气活血,化瘀通络、醒神开窍,从而促进瘫痪肢体的恢复。以因气根于肾,来源于肺、脾,升发疏泄于肝,帅血贯脉而周行于心。若气血两虚,气虚不能载血,血虚不能载气,则致气滞血瘀,脉络痹阻而发病。因此,取用位于诸阴经之“五泉穴”则可调节五脏的生理功能,调和阴阳,以治其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