眼界决定境界、思路决定出路、胸襟决定成败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开阔眼界 开阔思路 开阔胸襟

一个现代领导干部应当具备什么样的素质?或者说,怎样才能成为一个合格的现代领导干部?对此,可以从不同的角度进行分析。把当今世界的时代特征和当代中国的现实需要结合起来可以看出,眼界宽、思路宽、胸襟宽是必备要素,努力开阔眼界、开阔思路、开阔胸襟是根本途径。

眼界宽,才能把握时代脉搏,作出正确的判断和决策。当今时代是一个快速变化、高度开放的时代,世界范围的大发展大变革大调整广泛、巨大、深刻,新事物、新情况、新问题层出不穷,国际与国内、此地与彼地的相互联系和影响日益加深。在这种情况下,眼界宽显得格外重要。所谓眼界,不仅仅是上下眼皮之间的目力所见,更是“思接千载、视通万里”的心神所至。眼界宽,见识广,有利于了解形势、认清趋势,有利于解放思想、更新观念,有利于取长补短、拓展思路。领导干部要“领”且“导”,就要比一般人看得更广、更远、更深一些。闭目塞听,孤陋寡闻,很多东西茫然无知,谈何有效应对?坐井观天,瞎子摸象,实际情况若明若暗,怎能取得主动?眼界宽的领导干部,不仅目光四射、眼观六路、耳听八方,注意多方面、多层次、多角度地观察和分析问题,而且具有世界眼光、战略眼光、历史眼光,善于从全局、宏观、长远上认识和把握问题。开阔眼界,既要打开视觉之门,密切关注周围世界的每一个发展变化;更要打开心灵之窗,积极从书本、实践、群众中汲取各种有用的东西。

思路宽,才能有效解决问题,更好推进工作和事业。社会发展的过程,就是解决矛盾和问题的过程。现实世界中矛盾和问题的形态多种多样,解决的办法也应该多种多样,也就是要有多种思路。思路清,办事的效率就高;思路多,成功的几率就大。领导干部的一个重要职责是“出主意”,“主意”就是思路。领导干部思路宽不宽,对一个地区、部门、单位的工作和事业具有重大影响。特别是在我国改革发展的关键阶段,利益关系复杂,矛盾问题增多,工作难度加大,迫切要求领导干部开阔和创新思路,用千方百计化解千难万险。正确的思路往往来自集思广益、深思熟虑,思路宽广很大程度上源于思想方法和思维方式对头。领导干部开阔思路,关键在于遵循党的群众路线,真正相信群众、依靠群众,善于总结群众的经验和创造;遵循正确的思想路线,坚持解放思想、实事求是、与时俱进,不固步自封,不僵化停滞;遵循唯物辩证法,树立辩证思维、系统思维,做到举一反三、统筹兼顾。

胸襟宽,才能凝聚各方力

量,形成团结奋进的良好局面。比起眼界宽、思路宽,胸襟宽更重要、更难得。这不仅因为胸襟的宽与窄往往决定眼界和思路的宽与窄,而且因为做到胸襟宽需要克服私心杂念,加强修养,提高境界。胸襟者,心胸、胸怀,气量、气度,肚量、器局等等是也。胸襟宽,就是能够虚怀若谷、容人容物,勇于坚持真理、修正错误。泰山不让土壤,故能成其大;河海不择细流,故能就其深。一个人要想成就一番事业,就要胸襟宽阔。从一定意义上说,胸襟有多大,事业就有多大。这方面的例子是不少的。比如,刘邦本事不大,但较有肚量、会团结人,结果赢得了天下;项羽英雄盖世,但小肚鸡肠、总伤害人,结果失去了性命。今天,我们进行的事业伟大而艰巨,需要领导干部具有宽阔的胸襟,努力做到广纳百川、开放包容,广聚英才、选贤任能,广开言路、从善如流。如果不是这样,在处理多种利益诉求的时候,就有可能失于公允;在面对不同意见和看法的时候,就有可能偏听偏信;在遇到困难和挫折的时候,就有可能灰心丧气。开阔胸襟的过程,实际上就是加强党性锻炼和党性修养的过程,是改造主观世界、培育高尚人格的过程。心中装着党的工作和事业,一切为了人民利益——这是共产党人开阔胸襟的动力源泉。





需要更多的“三沉”式干部


省委常委、市委书记于伟国在厦门市委党校2010年春季开学典礼等会上关于加强干部队伍建设的有关讲话。

你“应付”工作、“应付”组织、“应付”群众,那么组织上就只好先“对不起”你。我们这个时代需要的是更多的真正“沉下心、沉下身、沉下力”的干部

当前,我们正在全面贯彻落实中央精神,着力二、三产业共同推进、调整优化产业结构,着力统筹城乡发展、加快岛内外一体化建设,全力推进经济发展方式转变。实现这些目标任务,干部是关键。

我们的干部队伍总体上是有战斗力和创造力的,但也有一些 “应付”式的干部,对情况不明不白、看问题不深不透、做事情不痛不痒,这样下去怎么得了?你“应付”工作、“应付”组织、“应付”群众,那么组织上就只好先“对不起”你。因此,迫切要求广大干部转变作风、提高素质,做到“四个提升”。

要提升观念。干部一定要有全局意识,以大海一样的胸襟、境界和气势来谋划发展,自觉把工作放到科学发展大局中去定位、去推进。要有干事创业的追求,干部就是“干事”,一方面是名词的“干事”,就是必须当好人民群众的“干事”,真心诚意地为人民服务;另一方面是动词的“干事”,就是要

真正想干事、敢干事、会干事、干成事。

要提升能力。干部要有“两把刷子”:一把是坐下来能研究问题、提出思路、拿出办法,另一把是走出去能协调工作、解决矛盾、办好事情。这就要求每一个干部自觉地加强学习和实践锻炼,要求我们大力加强学习型党组织建设,着力提高广大干部的战略思维、创新思维、辩证思维能力。

要提升作风。广大干部要真正沉下心、沉下身、沉下力,扎实推进改革、发展、稳定各项工作。沉下心,就是要真正把心思放下去、沉下去,怀着感情、带着责任,真心诚意为群众办实事解难事,一心一意为发展谋思路找出路;沉下身,就是要走出机关,深入基层去体察民情、体验民生、体会民意,问政于民、问需于民、问计于民;沉下力,就是要把时间和精力都放在抓工作落实上,亲力亲为、尽心尽力,务求干一件成一件、见效一件。

要提升实效。就是要实干实效,干工作不搞形式主义,不做表面文章,敢于负责、一抓到底、务求见效。一个好的干部,并不是他比别人有多少特异之处,而是他想问题、做事情总是比别人多思考一点、多用心一点、多负责一点,多了这几个“一点”,工作成效就会大不一样,工作水平也就大不一样。

——福建省委常委、厦门市委书记于伟国日前在厦门市委党校2010年春季学期开学典礼等会上说

向时代和人民交出满意的答卷

年年岁岁花相似,岁岁年年人不同。2010年我市经济社会的发展,面临一个全新的起点。

这是一个怎么样的起点呢?其一,今年春节期间,胡锦涛总书记视察福建、厦门,在厦门,总书记深入工地、走进码头、察看景区、慰问职工、会见劳模、寄语台胞,听取福建省委、厦门市委工作汇报,发表重要讲话。总书记的亲切关怀,给全市人民带来巨大鼓舞。全市上下,正在按市委的统一部署,一步一个脚印,扎扎实实地贯彻总书记重要讲话精神。其二,进入2010年,福建省委书记孙春兰同志多次莅临我市考察工作,对厦门工作给予高度肯定,对厦门发展寄予殷切期望。其三,厦门市委高瞻远瞩,多看几步,早走几步,未雨绸缪,预为谋划,去年下半年,就提出“着力二三产共推进、着力岛内外一体化、着力内外需齐拓展”的战略思维和“转变推动、项目带动、创新拉动、对台先动”的工作举措。在这个基础上,乘总书记视察福建、厦门的强劲东风,迅速在全市掀起统筹城乡发展、加快岛内外一体化建设的热潮。今年2月25日,在集美举行仪式,打响岛内外一体化建设第一炮,以推动厦门科学发展新跨越!

厦门,到

了一个全新的起点。

在这个新的起点上,厦门的形势更逼人、使命更光荣、责任更重大、任务更艰巨。

在这个新的起点上,干部是关键,是决定因素。因此,省委常委、市委书记于伟国同志日前在市委党校2010年春季学期开学典礼等会上发表了重要讲话。

于伟国同志的重要讲话,要求广大干部转变作风,提高素质,做到“四个提升”。

昨天出版的《人民日报》在“声音”专栏中,摘要刊登了于伟国同志重要讲话的内容。

《人民日报》的“声音”专栏,以刊发省部级以上领导干部在公开场合的讲话为内容,锁定那些见思想、见风采的精彩片段,摒弃空话套话,关注国计民生,力戒穿靴戴帽,体现权威性、可读性和亲和力。

于伟国同志提出的“四个提升”,既带有普遍性,又带有特殊性。说其普遍性,是因为在新的形势下,各级领导干部,都面临着如何做到“四个提升”的问题;说其特殊性,是因为厦门处于一个全新的起点,厦门的领导干部,更应带头做到“四个提升”。

于伟国同志提出的“四个提升”,既是方法论,又是实践论。说是方法论,是要求各级领导干部,把握形势,审视趋势,看准路向,制定对策,因时而变,因势而动;说是实践论,是要求各级领导干部,先干,先做。什么事情,只有先干了,先做了,才能取得发言权,掌握主动权;否则,讲的一套,干的另一套,何来号召力?哪有凝聚力?

于伟国同志提出的“四个提升”,既是动员令,又是战斗令。说是动员令,是对我市学习贯彻总书记视察福建、厦门重要讲话精神如何持续、如何提升、如何深化、如何拓展,提出了新的总动员;说是战斗令,是对我市全面贯彻落实中央精神,着力二、三产共同推进、调整优化产业结构,着力统筹城乡发展、加快岛内外一体化建设,全力推进经济发展方式转变,怎样更有魄力、更有点子、更有思路、更有创新,做出了总部署。

只有学习好、领会好,才能贯彻好、落实好,这是历史的经验,也是现实的要求。我市各级领导干部,要在学习贯彻总书记视察福建、厦门重要讲话精神同时,领会好于伟国同志的“四个提升”的内涵,在新的起点上,向时代和人民交出满意的答卷!




解放思想需增强三种勇气

解放思想不是一件容易的事情,不仅要进行艰苦研究,而且要冲破种种阻力,甚至要承担一定的风险。

解放思想不是一件容易的事情,不仅要进行艰苦研究,而且要冲破种种阻力,甚至要承担一定的风险。这就要求我们不断增强政治勇气、实践勇气和创新勇

气,“不为任何风险所惧,不为任何干扰所惑”,坚定不移地推进思想解放。

增强政治勇气。在改革开放的进程中,每前进一步都遇到很多阻力。从农村实行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开办乡镇企业,到创办经济特区、引进外资,再到建立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都曾遇到一些争论。这种争论过去有、现在有,将来也难以完全避免。因为解放思想不仅是认识论问题,也是历史观、价值观问题。尤其在当代中国,解放思想所要着力探索和回答的问题都是事关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全局的重大基本问题,事关举什么旗帜、走什么道路、坚持什么理论体系这些关系党和国家前途命运的根本问题,因而必然带有很强的政治性。对此我们无法回避,只能勇敢面对。毛泽东同志强调“五不怕”,邓小平同志强调“敢摸老虎屁股”,讲的都是政治勇气。这种政治勇气,来源于对党、人民和社会主义事业的忠诚和信念。

增强实践勇气。在中国建设和发展社会主义,是前无古人的事业,马克思的本本上找不到,列宁的本本上也找不到;外国人没有干过,我们的先人也没有干过,没有现成的经验和做法,我们只能在实践中探索、在干中学习。这就需要敢试敢闯,敢冒风险。 “没有一点闯的精神,没有一点‘冒’的精神,没有一股气呀、劲呀,就走不出一条好路,走不出一条新路,就干不出新的事业。”在试验和探索中,出现失误、犯了错误怎么办?邓小平同志主张,第一,不要怕,“要克服一个怕字,要有勇气。什么事情总要有人试第一个,才能开拓新路”;第二,注意随时总结经验,“对的就坚持,不对的赶快改,新问题出来抓紧解决”,“随着实践的发展,该完善的完善,该修补的修补”。有了这两条,我们就能逐步走出一条新路,就不会犯大的错误,即使犯了错误也容易改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就是这样在实践中一步一步开拓出来的,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就是这样在实践中逐步形成、丰富和发展起来的。

增强创新勇气。解放思想的实质是创新,即研究新情况、解决新问题、形成新认识,开辟理论和实践的新境界。创新是一项系统工程,包括理论创新、制度创新、科技创新和各项工作创新等。其中,理论创新是其他一切创新的思想基础,我们各方面观念的更新、体制的改革、新的方针政策的制定和工作新局面的开拓,都是我们与时俱进地发展马克思主义、在理论上不断提供新的科学指导思想所取得的具体成果。制度创新是推动经济社会发展的重要动力。制度创新的过程,就是解放和发展生产力的过程。在新体制建立之后

,体制的局部创新仍需要随时进行。科技创新是经济社会发展的关键环节。在科学技术成为第一生产力的时代条件下,科技进步对于一个国家的发展越来越具有决定性意义。尤其像我国这样经济文化比较落后的国家,要实现跨越式发展,必须大力推进科技创新。为此,必须增强创新的勇气。实践永无止境,创新永无止境。只有勇于变革、勇于创新,永不僵化、永不停滞,才能使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越走越宽广,让当代中国马克思主义放射出更加灿烂的真理光芒。


学习才能提升境界
来源: 发布时间:2009-08-05

“现在,我们的一些领导干部是有知识、没文化。”前不久,笔者采访一位国内著名大学的知名教授,在谈到读书学习问题时,他说了这句有点刺耳的话。何谓“有知识、没文化”?大概是指虽然具有一定的学问、技能、经验,却缺乏足够的思想、修养、境界。由此想到,加强学习不仅应当着力获取知识、增强能力,而且应当注重完善自我、提高境界。

当今时代,大变革大发展,新知识新观念不断涌现,新情况新问题层出不穷。面对快速变化的世界,无论一个国家、一个民族还是一个人,都必须注重学习,通过学习获取知识、增强能力。从一定意义上说,学习力决定创造力,创造力决定竞争力,竞争力决定前途命运。不学习,就会落伍,就会被淘汰,就不能生存发展。作为决策者和管理者的领导干部,更应当重视学习。正如邓小平同志所说的,“学习好,才可能领导好高速度、高水平的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

当今时代,多元化多样化,各种思想文化相互激荡,社会价值观念千差万别。随着经济社会的发展,各方面条件越来越好,物质产品大为丰富,人们面临的诱惑和选择更多,也更加注重追求物质利益。在这种情况下,如果不学习,思想就容易庸俗化,就容易陷入拜金主义、享乐主义、极端个人主义,就没有修养境界。没有修养境界,反过来又会限制才智的发挥和能力的提高。可见,学习对于涵养人的气质、提升人的境界具有重要意义。

学习可以让人俯仰天地、洞晓人生,提升思想境界。树立科学的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是干好工作事业、实现发展进步的重要前提。科学的“三观” 不是与生俱来的,而是在实际生活中培养出来的,很大程度上来自学习。德国哲学家康德说:有两种东西,我对它们的思考越是深沉和持久,它们在我心灵中唤起的惊奇和敬畏就会日新月异,不断增长,这就是我头上的星空和心中的道德定律。一个人不学习,怎么能够了解宇宙之浩瀚、世界之多彩?怎么能够

领悟生命之价值、人生之意义?在学习中探索自然、认识社会、领悟人生,才能摆脱愚昧和狭隘,培育理性思维,提升思想的高度和深度,具有大视野、大胸怀。

学习可以让人察时知变、奋发进取,提升精神境界。古人云:天行健,君子以自强不息。人是要有一点精神的。人的一生大多只有短短几十年,不懈追求才有大写人生,浑浑噩噩必然虚度一生。精神追求的提升,精神品格的塑造,都离不开学习。不能设想,一个因循守旧、拒绝新知的人,一个闭目塞听、固步自封的人,能够具有高尚的精神境界和振奋的精神状态。共产党人的最高精神追求就在于干事创业、造福于民。实现这种追求,一个重要途径就是注重学习、勤于学习、善于学习,在学习中感受时代前进的脉搏、感受人民群众的期待,进而做到与时俱进、奋发有为,勇于变革、勇于创新,努力让短暂的生命放射出灿烂的光华。

学习可以让人见贤思齐、加强修养,提高道德境界。一个人没有道德,就失去了安身立命的根本。中华民族历来注重加强道德修养,崇尚气节,珍惜荣誉。一句“富贵不能淫,贫贱不能移,威武不能屈”,激励多少人培育浩然之气;一篇《岳阳楼记》,引导多少人树立“先天下之忧而忧,后天下之乐而乐”的高尚情怀。学习的过程,正是摒弃私心杂念、锤炼道德操守的过程。在学习中,人们能够与贤者为伍、与高尚同行,改进不足、完善自我,不断迈向更高的道德境界。对于领导干部来说,只有注重在学习中提高道德修养,才有人格力量,才能吸引人、凝聚人、感召人。


好思路从何而来


好的思路对于事业发展十分重要,是成功实践的认识基础和思想前提。因此人们常说,思想是行动的先导,思路决定出路。那么,好思路从何而来?
好思路来自对中央精神的正确领会。中央关于经济社会发展的一系列重大决策和工作部署,着眼于适应世情、国情、党情的新变化和统筹国内国际两个大局,从国家战略和全局上提出并回答了实现什么样的发展、怎样发展的重大问题,是推动经济社会科学发展的总方针、总思路。战略决定方略,全局统率局部。只有认真学习和深刻领会中央关于科学发展的大政方针和总体思路,才能胸有全局不迷方向、瞄准目标不走错路,把吃透上情与结合下情统一起来,形成既符合全局需要又切合局部实际的正确发展思路。如果不能正确把握中央的全局考虑和统一部署,片面强调本地区、本单位、本部门的“特殊性”,背离科学发展的“普遍性”,势必出现发展思路上的偏差。
好思路来自对群众智慧的

虚心吸取。毛泽东同志说过,群众是真正的英雄。人民群众是社会实践的主体,对社会实践体验最直接,对发展问题认知最准确,对民生需求感受最深刻。在人民群众中,蕴藏着取之不尽、用之不竭的智慧宝矿,是好思路的“源头活水”。深入群众开展调查研究,虚心当好群众的小学生,善于问政于民、问需于民、问计于民,就能问出谋划发展的好建言、破解难题的好主意、推动发展的好思路。我们党在农村推行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的改革思路,就是由农民创造出来的;在企业中实行岗位责任、绩效工资等改革举措,也是由职工群众首先提出来的。事实反复证明,实践出真知,群众有智慧。要找到改革发展的好思路,就必须倾听民意、集中民智。
好思路来自对经验教训的科学总结。对于我国改革开放的思路和办法,邓小平同志有一句名言,叫“摸着石头过河”。因为第一次“过河”,不掌握“河情”,也没有现成的经验,只能摸索着前行。“摸”,就是边探索边总结。顺利趟过了“河”,取得成功,就是经验;遇上“险滩”,遭到挫折,就是教训。改革发展之路不会是一帆风顺的,需要在探索中前进。“吃一堑,长一智”。只要我们善于从成功中总结经验、从挫折中吸取教训,发展的思路就会越来越宽、越来越好。
好思路来自对“他山之石”的合理借鉴。取人之长、补己之短,学人之新、更己之旧,是发展进步的一条有效途径。无论什么人,都有认识、智慧、经验、视野的局限,如果能善于借鉴别人发展的有益经验,就会悟出新思路、实现新发展。实践表明,借鉴是创新发展的一种方法,善于借鉴就是善于创新,拒绝借鉴就会限制发展。我国改革开放30多年的发展史,从学人之长的意义上讲,就是一部立足国情、放眼世界,充分学习世界文明成果和借鉴发达国家发展经验而不断创新的历史。国家发展是这样,一个地区、一个单位、一个部门的发展也是这样。善于借鉴,从原则理念上讲,需要“八面借风”,博采众长,取其精华;从途径办法上讲,需要“走出去”,亲身体验,开阔视野,不做“井底之蛙”;从思想方法上讲,需要学会借鉴,在分析比较中“鉴”出不同条件、不同基础、不同情况,“借”来有益经验、可行做法、创新模式,从而找到适合自身发展的好思路。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