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三单元 第7课 短歌行 归园田居(其一)—人教版高中语文必修一

合集下载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
/
/
/
呦呦 鹿鸣,食野 之苹。我有 嘉宾,鼓瑟 吹笙。
明明 如/月,何时 可/ 掇?忧从/中来,不可/ 断绝。
越陌 度/阡,枉用 相/ 存。契阔/谈 ,心念/ 旧恩。
月明 星/稀,乌鹊 南/ 飞。绕树/三匝,何枝/ 可依?
山不 厌/高,海不 厌/ 深。周公/吐哺,天下/ 归心。
/
/
/
/
【注】 “慨当以慷”“食野之苹”“忧从中来”三句的节奏从语法角度讲应 该是“慨/当以/慷”“食/野之/苹”“忧/从中/来”,但在朗诵时一般要处理为在 中间断开。 押韵特点
④“周公吐哺,天下归心。”——出自《史记·周鲁公世家》,书中记载, 周公自言:“吾文王之子,武王之弟,成王之叔父也;又相天下,吾于天下 亦不轻矣。然一沐三握发,一饭三吐哺,犹恐失天下之士。”曹操引用此事, 是以周公自比,表达求贤之诚恳,并以周公礼贤下士的精神自励。
2.除了用典,《短歌行》一诗还用到了比兴手法。请找出诗中运用比兴手 法的诗句,并分析其表达效果。
(2)曹操爱才惜才故事两则 ①陈琳原是袁绍手下,在袁绍征讨曹操时袁绍命其写了一篇檄文,檄文通篇 都是说曹操的不是,罗列了大量的罪证,并骂曹操的祖宗三代。后来陈琳为 曹操所俘,很多人提出要杀他,但曹操认为他是一个人才,没有杀他也没有 监禁他,还是让他继续做文书方面的工作。对于檄文的过激语言曹操只是淡 淡地对他说了一句,你骂我就好了不应连我祖父父亲都骂。 ②官渡之战时,袁绍的谋士许攸向袁绍献计奇袭许昌,却没有被袁绍采纳。 后来许攸的家人因为犯法而被逮捕。袁绍外宽内忌,在审配的谗言下总结各 种事件后认为许攸是曹操的奸细,于是便赶走了许攸。许攸左右的人建议他 去投靠曹操,于是许攸就星夜前去投靠曹操。曹操听见许攸来了,认为有了 许攸所知道的袁军的情报就一定能打败袁绍,于是连鞋都来不及穿就跑出帐 外迎接许攸。
①不是一韵到底,而是以四句为一组,每四句一换韵; ②每一组基本上第一、二、四句押相同或相似的韵,第三句不押。
(二)初步理解 2.《短歌行》一诗的诗眼是什么?其内涵是什么?
相关链接——诗眼 诗眼是一首诗中最能表现情感意味、精神内涵的字。或者说,诗眼就
是指在诗歌中起画龙点睛作用的关键字。“诗眼”多为动词或形容词,其 位置并不固定,可以在题目中,也可以在诗中。
相关链接——用典 用典也叫用事,是中国诗歌创作的传统特色之一,分事典和语典两种。
事典是借用历史故事来表达作者的思想感情,包括表明对现实生活中某些问 题的立场和态度、个人的意绪和愿望等,属于借古抒怀。语典是指引用或化 用前人的诗文名句,目的是加深诗词中的意境,促使人联想而寻意于言外。 另外,根据用典的目的,可分为正用典(表意与典故意一致)和反用典(表意与 典故意相反);根据用典的形式,可分为明用典与暗用典(多指语典)。使用典 故,可以使表情达意委婉含蓄,意味深长;充实内容,美化词句。
(3)作者延读
治世之能臣,乱世之奸雄
京剧舞台上,白脸曹操冠带辉煌,高唱:“世人害我奸,我笑世人偏。 为人少机变,富贵怎双全?”
世人口中的“奸雄”,京剧当中的白脸,《三国演义》里的无数典故, 把曹操堆砌成奸诈的化身。然而,即便是“亲刘贬曹”的罗贯中,也不得不 为曹的才情与智勇所折服,也不得不承认他是“治世之能臣,乱世之奸雄”。
我相信倘若曹操生在治世必定是个不可多得的能臣。然而当时的乱世注 定他必须背负起“汉贼”的骂名来收拾分崩离析的汉家天下。汉朝的气数已 尽,朋党、外戚、宦官争权夺势使它走向衰败。这时必须有一个强有力的人 出来撑住局面。孙权不行,他坐领江东六郡八十一州,历得四世已属侥幸; 刘备也不行,靠得前朝“皇叔”之名,以“仁义”面具收罗诸葛、关、张、 赵云,占据荆州蜀中富饶之地,却终是“生儿不像贤”,刘禅宠信宦官,难 脱前朝桎梏。事实证明只有曹操建立的魏国具有统一天下的能力。“汉 贼”“乱臣”的骂名只是用来套住对前朝愚忠的愚民的缰索。识得时务的人, 谁说曹操不是英雄?
曹操出身官宦,十六岁举孝廉任城门典校卫。设十二色杖,不分贵贱一 旦违犯出入城规,皆与杖责。这体现他的“忠信”。黄巾作乱,曹操任骠骑 都尉奋力破敌也是“忠勇”表现。
董卓当权,败坏纲纪。曹操夜带七星宝刀只身前往行刺,其勇不下荆轲, 行刺失败,董卓怀疑他时,他又随机应变说是来献宝刀,骗过董卓后星夜飞 离京城。这些不都说明曹操有勇有谋吗?
内容索引
学习任务一
壹 鉴赏 XUE XI REN WU YI
阅读与
YUE DU YU JIAN SHANG
贰 学习任务二 XUE XI REN WU ER
整合与探究
ZHENG HE YU TAN JIU

XUE XI REN WU YI YUE DU YU JIAN SHANG
学习任务一 阅读与鉴赏
答案 诗眼是“忧”。诗人忧的是人生短暂,功业未就,人才难求。
3.这首诗每8句为一个部分,可分为四个部分。请分别概括每一部分的大意。 答案 第一部分:时光易逝,人生苦短。第二部分:渴望贤才,礼遇嘉宾。 第三部分:渴盼人才,忧思难解。第四部分:虚心纳士,竭尽诚心。
任务活动二 赏析技巧,体悟情感 1.《短歌行》一诗淋漓尽致地表现出诗人的抱负,诗中引用了很多典故来表 达诗人的决心。请找出诗中用典的诗句,并分析其表达效果。
相关链接——比兴 比兴是中国诗歌中一种传统的表现手法,通俗地讲,“比”就是譬喻,
是对人或物加以形象地比喻,使其特征更加鲜明突出。有的诗歌是个别地方 采用比,而有的则是整个形象都是比,就像后代的咏物诗。“兴”就是起兴, 是借助其他事物作为诗歌发端,以引起所要歌咏的内容。有的“兴”兼有发 端与比喻的双重作用,所以后来“比兴”二字常连用,专用以指诗有寄托之 意。
任务活动三 比较异同,拓展阅读 1.小说《三国演义》中称《短歌行》一诗作于赤壁大战之前,并在小说中 描写了曹操吟诵这首诗的情形。但小说中的《短歌行》与课本所选在个别 文字上有所不同。如:“何时可掇”,小说中作“何时可辍”;“何枝可 依”,小说中作“无枝可依”;“海不厌深”,小说中作“水不厌深”。 这些不同的字眼,在表达效果上有什么不同?
答案 ①“明明如月,何时可掇?”——明月喻指贤才并起兴,表达贤才难 得而忧虑不绝的心情。 ②“月明星稀,乌鹊南飞。绕树三匝,何枝可依?”——比喻贤才尚在徘徊 选择之意,以此起兴流露出诗人唯恐贤才不来归附的焦急心情。 ③“山不厌高,海不厌深。”——以山高海深比喻广招人才的博大胸怀并以 此起兴,意在表明诗人以开阔的胸怀接纳贤才,唯才是举。
曹操是一个强人,有巧取豪夺的能力,横冲直闯的勇气,抑强扶弱的智 慧。他的产生既是个人际遇,也是历史的必然选择。
曹公,生而不能与之交游,真人生一大憾也!
【点评】 这是一篇比较全面、客观评价曹操这一历史人物的文章。曹操有 英雄和“奸雄”的两个侧面,任何肯定一个或否定一个的观点,都是不全面 的。文章正是从这一科学辩证的角度出发,去看待、分析和评判一个历史人 物。为了说明曹操不能仅是奸雄,文章列举了大量的事例说明。先从为政从 军三件小事,以表现曹操的基本性格;后从社会发展的历史高度,来表现曹 操的崇高情怀。作者有理有据地推出结论:曹操的产生,“既是个人际遇, 也是历史的必然选择”。这篇文章中心突出,结构清晰,内容也相当丰富。
“破黄巾,灭袁绍,平袁术,诛吕布,败张鲁,收刘表。挟天子以令诸 侯”,这一切无不表现出曹操杰出的军事才能和高超的政治手腕。“酾酒临 江,横槊赋诗”,高唱“山不厌高,海不厌深。周公吐哺,天下归心”,更 是表现出他广阔的胸襟和浪漫的情怀。
以当今全面发展的观点看,纵观整部《三国演义》,哪个人及得上曹操 这样军事、政治、勇气、谋略、才气集于一身呢?诸葛也比不上,他没有狠 辣的手段,所以会有宦官黄皓坏计;没有豪迈的诗情,所以要借吟前人《梁 甫吟》抒志;没有严格的惩罚制度,让李严延误的军粮阻断了伐魏的征途。
第三单元 文学阅读与写作
第7课 短歌行 归园田居(其一)
素养目标
1.语言目标:诵读这两首诗,体会其形式特点;把握朗 读节奏,并背诵这两首诗。 2.审美目标:理解诗歌内容,把握其中的思想情感,并 赏析它们的表达技巧。
任务情境
曹操和陶渊明,一个是结束一方战乱,为新朝代建立奠 定基业的政治家;一个是厌弃官场生活,向往田园风光 的隐逸之士。他们二人在自己的诗作中表达的思想情感 便有了他们自己鲜明的烙印。今天,让我们走进他们的 作品,细心体味蕴含在其中的情感,体会作品的表达技 巧。
短歌行
归园Biblioteka Baidu居(其一)
短歌行
任务活动一 诵读全诗,理解大意
(一)诵读诗韵
1.边诵边读,用“/”划分朗读节奏;用“ ”标出这首诗的韵脚,并说说这首诗的
押韵特点。
对酒 当/歌,人生 几/ 何!譬如/朝露,去日/ 苦多。
慨当 以/慷,忧思 难/ 忘。何以/解忧?唯有/ 杜康。
青青 子衿,悠悠 我心。但为 君故,沉吟 至今。
答案 ①“青青子衿,悠悠我心。”——引自《诗经·郑风·子衿》,原句是 表达一个姑娘对情人的思念。曹操把它借用过来,表达对贤才的渴求,从而 表达了自己念念不忘贤才的一片真情。 ②“呦呦鹿鸣,食野之苹。我有嘉宾,鼓瑟吹笙。”——引自《诗经·小 雅·鹿鸣》,原句体现了殿堂上嘉宾的琴瑟歌咏以及宾主之间的互敬互融之 情状。曹操借用这些诗句,表达了自己礼遇贤才的态度,意在告诉贤才们, 只要你们到我这里来,我是一定会待以“嘉宾”之礼的。 ③“山不厌高,海不厌深。”——出自《管子·形解》:“海不辞水,故能 成其大;山不辞土,故能成其高;明主不厌人,故能成其众;士不厌学,故 能成其圣……”原句运用比喻手法说明无论治国还是治学,都应有兼容并包 的宏大气度。曹操化用了这几句,说明自己渴望多纳贤才,多多益善。
2.背景展示 曹操平定北方割据势力后,在建安十三年回到邺都,立刻着手改革官制,自 任丞相,将军政大权集中到自己手中。此时,孙权统一了江南,建立了东吴 政权,刘备在荆州积蓄扩展力量,伺机行动。曹操深感以后的敌人更强更难 对付,必须广招贤才,迅速壮大自己的力量,方有取胜的把握。南征的战事 迫在眉睫,曹操的这种忧虑也日益加深。终于在一次宴会上,他用“短歌” 的形式将自己的思虑公布于众。
答案 ①辍,停止。意思为:“我对皎洁如月的贤才的思念,何时才能停止 呢?”掇,拾取。意思为:“皎洁如月的贤才,我什么时候才能拥有呢?” 小说中呈现的是一个豪情满怀、壮志凌云的曹操,而课本所选表现得更多的 是曹操的隐忧。 ②“无”字,展现的是人才没有可依之枝,即没有接纳他们的地方;而“何 枝可依”,展现的是乱世当中,人才在徘徊、犹豫中进行一种选择,而此时 的曹操恰似那谦虚的山、博大的海、求贤若渴的周公,成为那可供贤才依托 的一枝。 ③“水”字与“海”字相比过于普通,“海”意味着有深度,更辽阔。“海” 本身就很深了,还“不厌深”,体现出曹操胸襟的博大。
答 案 ① 这 两 首 诗 都 运 用 了 比 兴 手 法 , 《 短 歌 行 》 以 “ 明 月 ”“ 乌 鹊”“山”“海”等作比;《龟虽寿》则以“神龟”“螣蛇”“老骥”等作 比。 ②除比兴手法外,《短歌行》大量用典;《龟虽寿》则托物言志,诗人以老 骥自比,表达了积极进取的精神。
学习资源
1.走近作者 (1)作者简介 曹操(155—220),字孟德,沛国谯郡(今安徽亳县)人。东汉末年著名的军事 家、政治家和诗人,三国时代魏国的奠基人和主要缔造者,其子曹丕称帝后, 追尊他为魏武帝。曹操精通音律,善作诗歌,抒发政治抱负,并反映汉末人 民的苦难生活,风格慷慨悲凉,开创了建安文学的一代诗风,与其子曹丕、 曹植并称“三曹”。代表作品有《龟虽寿》《蒿里行》《观沧海》等。
2.对比阅读《短歌行》与《龟虽寿》,思考后面的问题。
龟虽寿
曹操 神龟虽寿,犹有竟时。 螣蛇乘雾,终为土灰。 老骥伏枥,志在千里。 烈士暮年,壮心不已。 盈缩之期,不但在天; 养怡之福,可得永年。 幸甚至哉,歌以咏志。
(1)这两首诗的主旨有何异同?
答案 ①这两首诗均表达了人生短暂,年华易逝,要在有生之年建功立业之 意。 ②《短歌行》表达诗人求贤若渴的心情和任用人才、实现一统天下的宏伟抱 负;《龟虽寿》则表现了诗人自强不息、老而弥坚的豪迈气魄和积极进取精 神(2)。这两首诗在艺术手法上有什么异同?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