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传媒产业发展历程教程文件
2024年我国传媒经济研究论文
2024年我国传媒经济研究论文一、引言随着我国经济的快速发展和全球一体化进程的加速,传媒产业作为连接信息、文化与市场的桥梁,其重要性日益凸显。
传媒经济,作为新兴的交叉学科领域,不仅关乎媒体自身的生存和发展,更对整个社会的经济发展和文化进步具有深远的影响。
因此,对我国传媒经济进行深入的研究,不仅具有重要的理论价值,而且具有现实的指导意义。
二、我国传媒经济的发展历程初始阶段:我国传媒经济的发展历程可以追溯到改革开放初期。
那时,媒体主要以报纸、广播、电视等传统形态存在,传媒业的市场化进程刚刚起步,盈利模式相对单一。
快速发展阶段:进入21世纪,随着互联网技术的飞速发展和普及,我国传媒经济迎来了快速发展阶段。
网络媒体的崛起使得信息传播更加迅速和广泛,传媒市场的竞争格局也日趋激烈。
融合创新阶段:近年来,随着新媒体的不断涌现和传统媒体的创新转型,我国传媒经济进入了融合创新阶段。
媒体间的跨界合作与融合成为常态,多元化的盈利模式逐渐形成。
三、我国传媒经济的现状与挑战当前,我国传媒经济呈现出以下几个显著特点:市场规模持续扩大:随着消费者需求的增加和媒体技术的创新,我国传媒市场的规模不断扩大,成为全球最具潜力的传媒市场之一。
数字化转型加速:在互联网和移动设备的普及推动下,我国传媒业正加速向数字化转型,传统媒体与新媒体的融合发展成为一种趋势。
内容创新成为核心:在激烈的市场竞争中,内容创新成为传媒经济持续发展的关键因素。
优质、独特的内容能够吸引和留住用户,成为媒体的核心竞争力。
然而,我国传媒经济也面临着诸多挑战:市场竞争激烈:随着新媒体的崛起和传统媒体的创新转型,传媒市场的竞争愈发激烈。
媒体需要不断创新以适应市场的变化,否则可能被淘汰。
法规政策限制:在我国,传媒业受到较为严格的法规政策限制。
这在一定程度上限制了传媒经济的发展和创新空间。
技术更新换代快:媒体技术的更新换代速度非常快,要求媒体必须紧跟时代步伐,不断进行技术升级和更新。
传媒经济学教程(第二版)人工智能时代传媒业的赋权逻辑与未来发展
传播作为一种权力的行使涉及传播学意义上的两个基本要素:一是话语,二是话语的 传播。 在社交媒体与互联网技术不断发展的21世纪,这种权力以更为隐蔽、更加广泛的方式呈 现出来。斯科 特·拉什将其概括为 “四个转变”:权力运行方式从认识论向本体论转变,从高 高在上的外部特征向生活 话语的内在机制转变,从规范性逻辑向事实性逻辑转变,从表达向交 流转变。
(二)传统机构的权力优势与合法性日渐式微,个体的潜能与资源得到前所未有的激发 (三)互联网重新塑造了公众的权利意识,他们不甘于做被动的 “接受者”“聆听者”, 而希望在公共事务中自由表达和参与行动 (四)在风险社会的语境下,互联网的复杂性使得信任与怀疑、安全与风险的关系愈 加紧 张,也为社会领域一些复杂问题的解决提供了新思路
当互联网将个人激活并置于社会发展的崭新地位的时候,我们的社会运作模式便也相应地发生了 深刻的改变。面对这种改变,无论是社会的经济运营还是社会的权力治理,其实都是非常不适应的。
今天人们讨论的所谓“破坏式创新”,如果从传统的技术逻辑、产品逻辑去看今天的市场和社会发 展的逻辑,的确有所谓的“断裂”和跨越之感,但如果以人的逻辑作为一种对标最根本的价值参照的话, 你就会觉得一切都是顺乎逻辑和情理的,哪里有什么中断或断裂呢?这就是这个问题的症结所在。
在多元价值、多元利益、多元诉求交织融合的今天,社会治理的另一个基本法则是包容并 蓄、 求同存异。
韩国学者2016年的一项基于全国性 在线调查的研究,关注人们在社交 网 站上进行新闻消费的动机和目的。 研 究通过聚焦于三个社交网络上常见的新 闻消费行 为——新闻阅读 (news reading)、新闻发布 (ne wsposting)、新闻支持 (newsendorsing)—— 来揭示不同消费行为的内在动力。 研究结果表明,每种类型的新闻活动都 可能源于不同的动机、媒体习惯和技术 集群。
中国报纸产业发展历程
中国报纸产业发展历程摘要:随着我国市场经济体制的确立,报业的改革和发展提上了议事日程,报业产业化经营成为报业发展壮大的主要形式。
我国报业的产业化进程始于20世纪70年代末,“事业单位企业化管理”、“集团化”以及现今正在推进的文化体制改革是进程中三次重要调整。
现今报纸产业正面对互联网的不断冲击,需要在媒介融合背景下寻求新的产业发展路径。
关键词:报业;产业化;市场化;我国近代报业自19世纪初产生以来,经历了曲折的发展过程。
新中国成立之前,我国报业虽已达到一定规模,但由于旧中国政权的长期压制和摧残,人民报业的发展一直受到严重制约。
新中国成立后为我国报业的发展提供了坚实的基础和广阔的空间,使其进入了一个全新的发展时期。
一、改革开放前我国报业的发展情况由于长期处在计划经济的操控下,我国的报纸经营单位长期被归于事业单位的行列,单纯地行使其喉舌的功能,缺乏产业经营意识。
1.1949—1966年:新中国成立初期恢复与发展时期新中国成立后,人民政府将发展报业作为保障人利,促进国家社会发展的重要手段,通过各种形式,采取多种措施为报业发展创造条件。
新中国成立初期,我国发展报业主要采取了以下措施:一是恢复出版解放区报纸,即恢复出版在人民解放战争中停刊的解放区报纸;二是创建新的人民报纸,即为各党派和人民团体创建报纸提供条件;三是接管国民党政府的报业机构,将其作为发展人民报业的物质基础;四是接受、改造和重组私营报纸,使其成为新中国报业的组成部分。
由此,新中国的报业开始形成了以党报为主体,包括人民团体报纸、党派报纸、私营报纸等在的基本格局。
这一期间,我国报业在事业发展上也取得了一定成绩。
特别是1956年开始的以《人民日报》改版为标志的新闻改革,为我国报纸在人民当家作主的新的历史条件下,如何更好地满足读者的需要,服务国家和社会提供了有益的经验。
但是由于受政治气候的影响,在后来的“反右”、“反右倾”、“大跃进”等重大事件中,我国报纸在宣传报道上也犯了不少错误,为“左”的路线与思潮的传播起到了推波助澜的作用,在社会上和群众中产生了消极的影响。
中国传媒产业发展研究
中国传媒产业发展研究摘要:本论文通过对中国传媒产业发展的历史回顾和现状分析,阐述了中国传媒产业在各个领域中所取得的成就和面临的困境,提出了解决困境的方案。
同时,本文对未来中国传媒产业发展的趋势和前景进行了展望,旨在为中国传媒产业的进一步发展提供参考和借鉴。
关键词:传媒产业;发展历程;现状分析;困境;解决方案;发展趋势一、引言中国传媒产业是我国发展最快,发展潜力最大的产业之一。
经过数十年的发展,传媒产业已经成为推动我国文化产业、经济发展的重要支柱。
然而,在中国传媒产业迅速发展的同时,也面临着巨大的挑战。
本文旨在通过对中国传媒产业的发展历程和现状进行分析,深入探讨该行业所面临的困境,并提出解决方案,同时对未来传媒产业的发展趋势进行展望。
二、中国传媒产业的发展历程中国传媒产业的起步可以追溯到20世纪50年代。
随着我国电影、电视、报纸、出版等文化产业的不断壮大,中国传媒产业也经历了几个阶段的发展。
1. 初期阶段(20世纪50年代-70年代)在这一时期,我国的传媒产业还比较落后,传媒技术、手段、质量还无法与国外媒体竞争。
但是,中国领导在传媒发展中给予了大力支持,不断改革和创新,加快了传媒行业的更新换代。
2. 发展阶段(80年代-90年代)在这一阶段中,中国传媒产业得到了飞速发展,技术和生产水平也得到提高。
随着经济的发展,传媒产业进入了一个高速增长期,并逐渐与国际接轨。
3. 建设阶段(2000年-2010年)在这一时期,中国传媒产业在规模、质量和技术方面得到进一步提高,得到了国家领导的大力支持。
我国也加入了WTO,对国际市场的开放和竞争加速了中国传媒产业向国际化发展的步伐。
4. 新时期阶段(2010年至今)在这一时期,中国传媒产业经历了从“数量型”向“品质型”、从“单一型”到“多样化”和从“本土化”向“国际化”的发展,传媒产业能力也得到了不断提高。
同时,也面临着新技术、新媒体的冲击和转型,需要不断破解传媒产业发展的困境。
我国传媒行业发展的四个阶段
我国传媒行业发展的四个阶段从我国情况看,传媒业是一个受到高度管制的市场。
在传统计划经济体制下,传媒是党和政府附属机构,由政府有关职能部门管理,所需经费完全由国家财政拨款,没有竞争,也无需讲求经济效益,根本没有形成一个经济学意义上的产业。
但随着改革开放的深入发展,我国传媒业发生了显著的变化,传媒产业已经初具规模,并正在成为一个冉冉升起的朝阳产业。
从发展的角度看,传媒产业将是经济效益显著并最具成长性的产业之一。
目前我国整个传媒市场的规模已超过1000亿元。
(喻国明,2002)从1998年起,我国传媒业已经连续三年保持了25%的增长速度,利税总额已超过烟草业,成为国家第四支柱产业。
以广告收入为例(广告收入一般占我国传媒业经营收入总额的70%左右),我国传媒业广告收入从1980年的不足1亿元,快速增长到1999年的近290亿元,年均增长率为34.77%,而同期GDP的年均增长率仅16.8%左右。
(王培先,2001)当前我国传媒集团发展的四个阶段1、报业集团化1996年1月,经中宣部同意,国家新闻出版出版署批准,广州日报报业集团正式挂牌。
两年后,新闻出版署又批准成立羊城晚报报业集团、南方日报报业集团、光明日报报业集团、南方日报报业集团和文汇新民联合报业集团。
截至目前为止,我国经国家新闻出版署批准成立的报业集团试点单位已达到30多家。
目前报业集团通过兼并、重组,均已形成几家、十几家报刊的规模。
比如,广东广州日报、羊城晚报、南方日报三大报业集团共拥有二十报两刊,每期平均发行总量超过700万份;广告营业额1997年分别达到2亿元至5亿元,名列全国第二、三、七名,共占全国报纸广告年营业额96.8亿元的8%;他们先后建成了实力雄厚的印刷厂或印务中心,承印全国报刊200多种。
此外,还经营连锁店、房地产等。
其规模化的经济效益可想而知。
报业集团通过资产重组、财务统筹、资本经营和企业化管理等,为报业规模化、集约化和报业市场的有序化创造了有利条件。
中国媒介发展历史
中国媒介发展历史中国媒介发展始于古代,最早的媒介是纸张,通过纸张传播文字和图像。
随着时间的推移,出现了雕版、活字印刷等技术,使得传媒的发展更加迅速。
到了20世纪初,电报、电话和广播的出现极大地促进了传媒的发展。
民国时期的《民国日报》、《大陆周报》、《国际新闻通讯社》等成为了当时的重要报纸和通讯社。
此外,国内的广播媒介也得以建立起来。
1949年新中国成立后,中国媒介的发展迎来了新的局面。
毛泽东主席曾经说过:“文艺是一种战斗艺术,是一种宣传艺术,是一种教育艺术。
”这也为新中国的传媒事业提供了指引。
当时成立的《人民日报》、《解放军报》等,在传播党的声音和思想教育方面贡献良多。
20世纪七十年代,中国媒体开始为市民服务。
中国最早的现代性广告是通过广播和报刊发放的,在上海已经成了购物时不可或缺的一部分。
改革开放以后,中国媒介事业得以开放和发展,更多的广播电视频道和报纸杂志出现,新兴的互联网媒介更成为了当下发展的重要方向。
中国的传媒业在发展过程中,不断吸收国外先进的经验和技术,提高了自身实力和影响力。
许多报业集团、新闻集团、广播电视集团等成为传媒业的重要代表。
在全球范围内,中国媒介已经成为了一个不可忽略的力量。
中国互联网用户数居全球首位,国际传媒对中国媒介的关注也日益加深。
虽然中国媒介业发展已经取得了重大成就,但其发展仍然面临着许多问题和挑战。
部分媒体在传达信息时需要加强真实性和公信力,提高新闻报道的独立性和客观性。
同时,需要消除商业化对传媒多元化和质量的负面影响,促进更加健康、成熟和长期的发展。
总之,中国媒介的发展历史体现了传媒事业的不断创新和进步,也为我国社会经济、文化和科技的发展作出了重要贡献,我们期望它会继续发扬光大,成为世界传媒业发展的重要助力。
例析中国传播媒介的百年发展历程
例析中国传播媒介的百年发展历程古典小说《红楼梦》被称之为“中国文学史上最伟大而又最复杂的作品”,因其影响深远,自成书两百多年来,便经历了从民间传抄、到正式印刷、到搬上荧幕,再到电子传播的漫长过程。
可以说,《红楼梦》在其传播方式和表现形式日益丰富的同时,也见证了中国传播媒介的百年发展。
这其间,中国的历史发生了巨大的变化,我国的传媒行业在这种时代的变革中不断摸索和崛起,在出版技术和文明传播等几个方面,影响着社会的发展。
1 抄本《红楼》流芳百世手抄复制书稿的风气在我国古代非常盛行,无论是官方还是民间,很多作品便是在刚刚完成不久就已传抄流行。
《红楼梦》早期的传播正是得益于这种方式。
明清时期,政府不允许话本、通俗小说等民间文学上版印刷公开传播,于是早期《红楼梦》只在私人间秘密传抄。
民间私藏的多部《红楼梦》抄本和稿本有署名“脂砚斋”等人批语的,被称为“脂本” 系统,大多具有很高的学术价值和艺术价值。
1927年5月,海外归来的胡适意外地得到一部“惟只存十六回,计四大本”的《脂砚斋批红楼》[1]。
这是现存最古老的《红楼梦》手抄“甲戌本”。
“甲戌本”在乾隆年间(1754年)以《石头记》之题名出现在市井中。
今传乾隆时期的抄本共有十三种[2]。
其中,“庚辰本”《脂砚斋重评石头记》(约1761年)被称为保存原稿面貌唯一较为完整的版本,红学家冯其庸先生对其尤为推崇;“甲辰本” (乾隆四十九年,1784年)是最早被署名为《红楼梦》的抄本,全书现存有八十回;“蒙古王府本”发现于清代一蒙古王府,以专用抄纸原抄前七十四回,他人用白纸抄补成百二十回;“苏联列宁格勒亚洲图书馆藏本” [3]是惟一发现于国外的抄本,道光十二年(1832年),俄国传教使团将一部《石头记》带回了俄国。
可见当时的传抄已使《红楼梦》享誉国内外。
2001年,在北京师范大学图书馆古籍部发现了我国第十二种手抄本,专家称这可能是“庚辰本”的姊妹本,非常珍贵。
但早在四十年前藏于金陵的“脂靖本”却没有这般幸运,藏主因不知其价值而当旧书卖掉,至今这部昙花一现的稀世珍本依旧存亡未卜。
传媒发展年表
传媒发展年表一、传媒发展的初期阶段(20世纪前半期)20世纪初,传媒行业的发展步入了初期阶段。
当时的传媒形式主要包括报纸、杂志和广播电台。
这一时期的传媒发展注重文字和声音的传播,为人们提供了更多的新闻和信息。
1903年,美国芝加哥的《晨间论坛报》成为了美国首份全彩印刷的报纸,引领了报纸行业的印刷技术的发展。
随着技术的不断进步,报纸在广告、新闻报道和社论等方面的功能逐渐增强,成为人们获取信息的重要来源。
1920年,美国的第一家广播电台KDKA在匹兹堡开始正式播出,标志着广播行业的诞生。
广播电台通过无线电波传送音频信号,使得人们可以通过收音机听到各种节目内容,丰富了人们的娱乐生活。
1922年,中国的第一家报纸《神州日报》在上海创刊,正式拉开了中国传媒发展的序幕。
随着近代报纸在中国的兴起,人们开始更加关注国内外新闻,传媒逐渐成为人们获取信息和表达观点的重要工具。
二、传媒行业的电视时代(20世纪中叶)20世纪50年代至70年代,电视逐渐成为传媒行业的主要形式。
电视通过图像和声音的传输,为观众呈现了更加生动的视听体验,推动了传媒行业的进一步发展。
1956年,美国NBC电视台首次以彩色方式播出电视节目,这标志着电视技术的重大突破。
随后,各国纷纷开始推广彩色电视,观众们可以享受到更加真实、立体的观看体验。
1960年代,在肯尼迪政府的倡导下,美国国家航空航天局(NASA)成功发射了新一代通信卫星。
这一技术的突破,使得卫星电视广播成为可能,并促进了电视传媒的全球化发展。
1978年,在中国,第一次全国有线电视技术交流会在北京召开,开启了中国电视行业发展的新篇章。
有线电视的推广,极大地丰富了观众们的视听选择,提供了更多的新闻、娱乐和文化节目。
三、传媒领域的数字化时代(20世纪末至21世纪初)随着计算机和互联网技术的迅速发展,传媒行业进入了数字化时代。
数字化技术的应用,为传媒产业带来了巨大的转变和创新。
1991年,世界上第一台可携带的数字相机Nikon F3开始销售,开启了数字影像时代。
第一章 传媒产品的需求与供给
• • • • • • •
(二)影响传媒产品需求的因素 1、商品本身的价格 反向 同向的例外:严重匮缺、炫耀消费 2、相关商品的价格 替代品:反向 互补品:同向
• • • •
3、消费者的收入水平与受教育水平 4、消费者的偏好 5、消费者的预期 另外,人口数量与结构的变动、政府的消费政策、技术ຫໍສະໝຸດ 进步等都会对 传媒产品的需求产生影响。
• • • • • • • •
(一)供求均衡与均衡价格 供给曲线与需求曲线相交点即均衡价格 (二)供求均衡的变化 1、需求变动带来的均衡价格的变化 2、供给变动带来的均衡价格的变化 3、供需同时变动同时带来的均衡价格的变化 只有当消费者的需求增加幅度大于供给的增长幅度,价格才能上涨。 (三)传媒产品的供求均衡现象
• • • • • •
2、影响需求价格弹性的因素 (1)商品的可替代性 (2)购买该商品的支出在总支出中所占的比重 (3)对于生活的重要程度 (4)商品用途的广泛程度 不同传媒产品的需求价格弹性不同
• • • •
3、需求价格弹性与销售收入 增产不增收 谷贱伤农 需求越缺乏弹性,消费者负担比重越大,对生产者有利;需求富有弹性 ,消费者负担比重小,生产者负担比重大。
• • • • • • • •
(三)传媒产业化经营的深入调整阶段(2002年至今) 1、报刊“退出机制” 2、非时政类报刊出版“转企改制” 3、广电“制播分离”改革 4、广播电视服务体系的构建 5、传媒跨界经营 6、传媒上市融资 7、新兴媒体的发展
一、传媒产品的需求
•
• • • • •
传媒产业是最具有成长性的产业之一,兼具公共事业属性与经济产业属 性,是国民经济中的重要经济。 (一)传媒产品的需求与需求曲线 需求可分单一需求与市场需求。 需求曲线是指的是价格与需求量的关系。 需求量与价格呈反方向变动。 商品价格不变,其他因素变化,导致需求曲线位移。
传媒产业发展历程
传媒产业发展历程LG GROUP system office room 【LGA16H-LGYY-LGUA8Q8-LGA162】中国传媒产业发展历程中国报业的多元化经营走到今天,前后累计花了二十多年时间,真正进入发展时期,就在近十来年,特别是进入新世纪以后。
而2003、2004年则是大见成效之年,从多种经营到集团化,再到跨媒体经营,构成传媒产业近期发展脉络。
而此后,跨媒体、跨地域、跨行业的传媒经营势必更成潮流。
多种经营阶段:集体呛水1978年,《人民日报》等多家首都新闻单位要求试行“事业单位,企业化管理”的方针,希望通过适度自主经营而获得一些经济收入,媒介市场化再次提出。
财政部批准了他们的报告。
根据当时的政策,报社属于事业单位的限制不变,但可以从事一定的经营活动,经营所得一部分可以用于增加职工收入和提高职工的福利待遇,也可以用于改善报社的办公条件和技术装备。
恢复报纸广告经营活动,是这次市场化进程一个重要标志。
1979年1月28日,上海的《解放日报》率先刊登了“文革”后中国大陆第一则广告。
广告重回报纸版面,报业获得了推进市场化进程的利器。
80年代后,市场化进入了一个新的阶段。
80年代初期,出现了报业的第一次办报高潮和广播电视业的建台热。
1985年,首次提出报刊的自办发行。
如果将发行视为报纸这种特殊商业的流通过程,自办发行可以看作是报社对报纸这种商品的营销渠道和营销方式进行的变革。
这是媒介向产业经营迈出的关键性的一步。
而自此后越来越多的报纸对自办发行的积极尝试则是市场化进程中的重要景观。
1988年,中华全国报纸行业经营管理协会成立。
1987年,国家科委编制的我国信息产业投入产出表将“新闻事业”“广播电视事业”纳入了“中国信息商业化产业”中,从而使报业产业特性得以初步建立。
1988年3月,《关于报纸、期刊、出版社开展有偿服务和经营活动的暂行办法》出台,有力推动了报业改革的进程。
同时,1991年的报业扩版热持续到1993年。
传媒的发展历程
传媒的发展历程传媒的发展历程可以追溯到人类社会的起源,随着社会的进步和科技的发展,传媒也不断演变和壮大。
下面将简要介绍传媒发展的主要历程。
1. 口头传播阶段:在人类社会起源的早期,人们主要依靠口头传播进行信息的传递。
通过口舌相传,人们分享经验、交流观点,这是传媒发展的最初阶段。
2. 书写和刻印阶段:随着文字的发明和书写系统的形成,人们开始通过刻印、写作的方式传播信息。
这一阶段的代表是古代的碑文和纸质书籍,通过文字记录和传播,信息能够被更广泛地保存和传递。
3. 印刷术的革新:15世纪欧洲的印刷术的发明,极大地推动了传媒的发展。
印刷术的出现使得大量图书可以迅速、批量地印制,大幅度提高了信息的传播速度和范围。
纸质书籍成为主要的传媒工具,大众化的阅读也逐渐成为可能。
4. 报刊和期刊的兴起:18世纪至19世纪,报刊和期刊开始兴起,成为传媒领域的重要组成部分。
报纸的普及让信息更快速地传播到更多的人群,期刊则提供了更深入、专业化的内容。
这一时期也出现了一些传媒集团和机构,如路透社、美联社等,他们为新闻传播奠定了基础。
5. 广播和电视时代:20世纪初,广播和电视技术的诞生彻底改变了传媒发展的格局。
广播通过无线电波传播声音,电视则在此基础上增加了图像传输的功能,让信息传播更加直观且具有视觉冲击力。
广播和电视成为人们获取新闻、信息和娱乐的主要渠道。
6. 互联网和新媒体时代:20世纪末,互联网的普及和发展引领了传媒领域的新一轮革命。
新的传媒形式如网站、博客、社交媒体等迅速崛起,使得人们可以自由发布和分享信息。
互联网让传媒更加平民化、多元化,每个个体都有机会成为信息的生产者和传播者。
7. 移动互联网的时代:随着智能手机的普及,移动互联网进一步改变了人们获取信息和传播信息的方式。
移动应用程序和社交媒体成为人们日常生活中不可或缺的一部分,传媒也愈发个性化、便捷化,随时随地都可以连接和沟通。
在未来,传媒的发展还将随着科技的推动不断演变。
高中历史必修2教学设计1:第16课 大众传媒的变迁教案
1.重点:报刊业走向繁荣和影视事业的发展。
2.难点:大众媒体的发展对中国社会发展的影响。
课时安排
1课时。
教学设备
多媒体教学设备;相关图文资料。
教学方法
1.以“自主感悟、互动创新”教学模式为主,辅以其它教学方法。
教学过程设计
【有机引入】
创设情境:播放《天龙八部》阿朱飞鸽传书的镜头。目的:利用视频创设情境,激发学生学习兴趣。
问题引导:从录象中我们可以看出古代是如何传递信息?而我们今天还有哪些更先进的方式来传递信息呢?学生回答后,显示三组图片,直观地让学生看到当今社会三大重要媒介手段:报刊、影视业、网络自然地引出本课课题。
【自主学习】
1.阅读教材,简要概括中国报刊的发展历程,并中国探索其对中国社会发展的影响。
2.中国的影视事业是如何发展的?简要指出中国影视在不同历史时期的经典作品。
第16课大众传媒的变迁
课标要求
以我国近现代报刊、影响和互联网的逐渐普及为例,说明大众传播媒体的发展给人们生活方式带来的巨大变化。
教学目标
一、知识与能力
1.了解中国报刊业的发展过程和不同历史时期的主要报刊,理解各个时期具有代表性的报刊对中国社会所起的作用。
2.掌握影视业发展过程中的标志性事件、特点及其不同历史时期的经典作品,分析影视业发展的重要原因和影响。
3.了解互联网诞生和在中国的迅速发展,理解互联网在中国迅速发展的原因,辩证认识其影响。
二、过程与方法
1.利用问题引导学生阅读教材,学会运用表格等方法归纳知识,运用对比、概括、探究等方法感悟历史,提升自己的历史思维能力。
2.教材通过提供相关材料,引导学生感悟发现问题和解决问题的方法。
三、情感态度和价值观
传媒经济学教程-第一章--初识传媒经济学
·
第一章 初识传媒经济学
1.1 传媒经济与传媒经济学 1.2 传媒经济学的产生和发展 1.3 传媒经济学的研究视角和研究内容 1.4 公共物品、准公共物品、私人物品——传媒产品的性质 1.5 “二元产品市场”——传媒产业的重要经济特征 1.6 广告支撑与内容支撑——传媒产业两大商业模式 1.7 传媒产业的经济本质——影响力经济
2.传媒经济学有哪些一般问题?有哪些特殊问题? 3.传媒经济学依托哪些学术平台和视角?存在哪
些研究路径?它们之间有什么差别?
思考与练习
4.尝试使用博弈论方法来分析一个传媒市场的 竞争行为。
5.请谈谈你对传媒产品性质的理解。 6.什么是“二元产品市场”? 7.传统传媒产业主要有哪些商业模式?门户网站
传媒产品性质变化的动态机制可表述为: 技术、规制(主要是版权保护)与商业模式 之选择动态变化,合力将传媒内容的“公共 物品”性质约束在一个能使传媒产品盈利的 状态,从而使传媒产品的性质随三种力量的 相对关系而变化。
1.5 “二元产品市场” ——传媒产业的重要经济特 征
早在1989年,传媒经济学者罗伯特·皮 卡德就在其《媒介经济学——概念与问题》 一书中写道:“从经济角度看,媒介产业不 同于一般产业,原因为其在所谓的二元产品 市场(dual product market)中运作。
的商业模式与此有何不同? 8.如何理解传媒产业的经济本质?
1.1 传媒经济与传媒经济学
传媒经济指的是由媒介的信息传播活动 引发的相关经济活动和经济现象。传媒经济 学关注和研究的是形形色色的媒介运营者, 如何在各种资源非常有限的前提下,满足受 众、广告业者与社会在资讯和娱乐等方面的 各种欲求与需要。
1.2 传媒经济学的产生和发展 1.2.1 西方传媒经济学的演进历程 1.2.2 中国传媒经济学的演进历程
文化传媒发展
文化传媒发展随着科技的迅速发展,文化传媒领域也经历了巨大的变革。
从最早的印刷术到现在的数字媒体,文化传媒已经成为推动社会进步和文化交流的重要力量。
本文将就文化传媒发展的过程、影响以及未来趋势进行探讨。
一、文化传媒发展的历程文化传媒的发展可以追溯到人类社会的起源。
最早的文化传媒形式是口头传播,人们通过讲故事和歌唱来传递信息和经验。
随着文字的发明,印刷术的出现,书籍成为主要的传媒载体,人们可以通过书本来获取知识和信息。
然而,传统的文化传媒形式受限于时间、空间以及载体的制约,传播效果有限。
直到工业革命时期,电报、电话、广播等先进的通讯技术的出现,才使得信息传递的速度和范围得到了极大的提升。
20世纪末至21世纪初,互联网的普及进一步推动了文化传媒的发展,使得信息传播和文化交流更加方便和广泛。
二、文化传媒发展的影响1. 拓展文化视野文化传媒的不断发展使得人们有更多机会接触不同国家、不同民族的文化。
通过电影、音乐、艺术等媒介,人们可以了解并欣赏到世界各地的优秀文化作品,加深对其他文化的了解和尊重。
2. 促进文化交流文化传媒打破了传统的地域和语言限制,人们可以通过互联网平台交流意见、分享自己的文化成果。
这种交流促进了不同文化间的对话与融合,加深了各国人民之间的友谊和合作。
3. 推动创意产业发展文化传媒的兴起为创意产业提供了广阔的市场和发展空间。
电影、音乐、游戏等文化产品成为了经济增长的重要推动力。
同时,文化传媒的发展也为年轻人提供了更多从事创意行业的机会,促进了创意经济的繁荣。
三、文化传媒发展的未来趋势1. 多媒体融合随着技术的不断进步,文化传媒将更加注重多媒体融合。
传统媒体与数字媒体的结合将会创造更加丰富、立体的传播形式。
虚拟现实、增强现实等新技术的应用也会给文化传媒带来更多可能性。
2. 个性化定制未来的文化传媒将更加注重个性化定制服务。
通过大数据和人工智能等技术,媒体平台可以根据用户的偏好和需求,为其提供个性化的内容推荐和体验。
中国传媒经济体制变迁
中国传媒经济体制变迁随着改革开放的不断深入,中国的传媒行业也经历了翻天覆地的变化。
从计划经济时期的高度集中管理到市场经济时代的多元化竞争,传媒经济体制发生了巨大的变迁。
本文将就中国传媒经济体制的变迁历程进行探讨,并分析对未来发展的影响。
一、计划经济时期的传媒经济体制在计划经济时期,中国的传媒经济体制完全由国家控制和管理。
新闻出版、广播电视、电影等媒体都属于国有资产,由政府机构直接管理和运营。
这种高度集中的体制保证了政府对信息的控制,传媒的宣传和舆论导向完全符合国家意志。
传媒产业也因为缺乏市场竞争和创新动力而缺乏活力。
一方面,政府向传媒提供资金和资源保障,另一方面却限制了传媒行业的发展空间和市场竞争力。
这种体制下的传媒经济并不能适应市场经济的需要,也无法满足人民群众多样化的文化需求。
随着改革开放的推进,中国传媒经济体制进行了重大改革。
政府开始逐步退出传媒行业,并鼓励民间资本进入。
随之而来的是传媒市场的多元化,媒体的所有权也逐渐多元化。
媒体集团、民营媒体和外资媒体等不断涌现,传媒市场逐渐形成竞争格局。
传媒行业也开始出现了市场化经营和盈利导向的趋势,新闻报道和节目制作的内容多样化,满足了受众的多元文化需求。
市场经济时期的传媒经济体制变革,催生了中国传媒产业的蓬勃发展。
传媒公司的经营机制逐渐向市场化、专业化和规范化转变,媒体产品的品质和服务水平也得到了提升。
与此民间资本的参与也为传媒行业注入了新的活力和创新力,媒体内容更加贴近观众生活,满足了受众的精神文化需求。
传媒产业的蓬勃发展也促进了与其他产业的融合,媒体产业开始成为国民经济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
市场经济时期下的传媒经济体制也暴露出了一些问题。
一方面,市场竞争激烈,传媒行业的发展仍存在着一定程度的乱象和混乱。
传媒产品的商业化运营也导致了一些纯商业化的投机行为,甚至出现了低俗媒体内容的问题。
传媒产业的不正常发展和乱象,也引发了对传媒市场监管和内容审查的重视。
中国新闻传播史:发展历程与媒介变迁
• 报纸:为定期发行的传播媒介 • 杂志:为不定期发行的传播媒介 • 电视:为实时传播的媒介 • 互联网:为随时随地传播的媒介
05
中国新闻传播媒介的变迁
古代新闻传播媒介的演变
• 口头传播:为主要传播方式,适用于日常生活,如民间故事、史 诗等
• 人际传播:通过对话、聚会等形式进行 • 群体传播:通过仪式、节日等活动进行 • 文字传播:随着文字的出现,书面传播逐渐兴起 • 甲骨文、金文等:为最早的文字形式 • 竹简、木牍等:为最早的书写材料 • 新闻传播媒介:主要包括甲骨文、金文、竹简、木牍等
03
中国近代新闻传播史的开端
鸦片战争后的新闻传播变革
新闻传播事业的变革:随着鸦片战争 的发生,中国新闻事业开始受到西方
的影响
新闻传播媒介的演变: 从传统的报纸、杂志到
近代的报刊
新闻传播形式的变化: 从传统的报刊到近代的
报刊
• 外报的出现:如《字林西报》等 • 报刊事业的兴起:如《申报》等
• 报纸:如《申报》、《新闻报》 等 • 杂志:如《时务报》、《新青年》 等
• 报纸:为定期发行的传播媒介 • 杂志:为不定期发行发展
民国时期新闻事业的繁荣
新闻事业的繁 荣:随着政治、 经济、文化的 发展,新闻事
业逐渐繁荣
01
• 报纸:如《申报》、《新闻 报》等 • 杂志:如《时务报》、《新 青年》等
新闻传播媒介: 主要包括报纸、
杂志等
新闻传播形式 的变化:从口 头传播、文字 传播到报纸、
杂志等
03
• 报纸:为定期发行的传播媒 介 • 杂志:为不定期发行的传播 媒介
02
中国古代报刊的发展与演变
宋代报刊的诞生与传播
• 报刊的诞生:随着印刷术的发明,报刊应运而生 • 《开元杂报》:为最早的报纸 • 《新闻总录》:为最早的新闻汇编
中国文化传媒产业的发展演变及其特点
中国文化传媒产业的发展演变及其特点中国文化传媒产业的发展演变及其特点中国文化传媒产业自20世纪50年代中期开始有了初步的发展,并且在改革开放以后得到了蓬勃的发展,成为了现今中国经济的重要支柱产业之一。
这一产业的演变可以分为四个阶段:起步阶段、快速发展阶段、转型发展阶段和创新发展阶段。
起步阶段(1950年代-1970年代)中国文化传媒产业起步于新中国成立后的年代。
在这个时期,政府对文化产业的发展给予了较为重视的支持。
主要的媒体形式是电影和电视,凭借丰富的内容和剧情,成功地传播了新中国的历史和文化。
同时,还建立了一批影视制作和发行企业,为文化产业的未来发展奠定了基础。
快速发展阶段(1980年代-1990年代)改革开放的推行为中国文化传媒产业的快速发展奠定了基础。
这一时期,中国电视台得到了迅速发展,并逐渐实现了由国家垄断到多元化的转变。
此外,电视剧、电影和音乐等文化作品的产量也大幅提升,蓬勃发展的市场需求为文化产业的繁荣创造了条件。
转型发展阶段(2000年代)进入21世纪初,中国文化传媒产业面临着转型发展的挑战。
改革政策的推进使得行业的市场竞争日益激烈,同时互联网的迅速普及也对传统媒体模式构成了冲击。
这一时期,中国各大传媒机构开始加大对新科技的应用,推出了在线视频、网络直播以及移动端应用等,不断拓展传媒产业的形态和渠道。
创新发展阶段(2010年代至今)当前,中国文化传媒产业正处于创新发展的阶段。
随着数字技术的快速发展,虚拟现实、人工智能和大数据等新兴技术被广泛应用于文化创意产业。
同时,文化创意产业板块不断细分,电影、电视、音乐、动漫、游戏、演艺等传媒形态日趋多元化,不断满足不同人群的需求。
此外,中国文化产业在国际市场竞争中也开始崭露头角,中国电影、音乐和电视剧等作品在海外取得了一定的声誉和市场份额。
中国文化传媒产业的发展演变中,其特点主要体现在以下几个方面:1. 政府支持力度大:中国政府一直非常重视文化传媒产业的发展,并通过多种政策措施来支持产业的繁荣。
《中国传媒公司》课件
明确我们公司的价值观,如诚信、创新和卓越,以指导我们的行为和决策。
3 公司的行为规范
介绍中国传媒公司的行为规范,包括道德准则和职业道德要求。
公司未来展望
公司未来发展方向
展望中国传媒公司未来的发展方 向,如国际扩张和新兴市场的机 遇。
公司未来发展的重点
确定我们公司未来发展的重点领 域,如数字化转型和跨媒体整合。
行业背景
1 中国传媒行业概述
2 行业发展趋势
分析中国传媒行业的历史和现状,以及行业的发 展趋势和前景。
探讨中国传媒行业的最新趋势,包括数字化媒体 和新技术的应用。
公司战略
公司的市场定位
说明中国传媒公司在行业中的市 场定位和竞争策略。
公司的核心竞争力
介绍我们公司的核心竞争力,以 及与竞争对手的差异化。
《中国传媒公司》PPT课 件
欢迎来到《中国传媒公司》的PPT课件。本课件将为您介绍中国传媒行业的概 述,以及我们公司的背景、战略、业务和文化。
简介
公司背景简介
介绍中国传媒公司的创立和发展背景,以及我们的核心竞争优势。
公司使命与愿景
阐明我们公司的使命,以及我们努力实现的愿景和目标。
公司结构与规模
讲解中国传媒公司的组织结构和规模,以及我们在行业中的地位。
公司未来发展的风险 与挑战
分析中国传媒公司未来面临的风 险和挑战,如技术变革和竞争加 剧。
总结与展望
课程总结
概括整个PPT课件的内容,并回顾中国传媒公司的发展历程。
公司前景展望
展望中国传媒公司未来的前景和成长机会,以及我们的目标和愿景。
期望与要求
表达对听众的期望和要求,鼓励他们对中国传媒公司有更多的了解和支持。
传媒经济学教程(第二版)传媒经济学科图景概貌
传媒经济学科图景概貌
媒介即信息。 ——马歇尔·麦克卢汉
第一节
传媒经济学的产生和发展
传媒经济学的产生和发展
➢ 一、西方传媒经济学的演进历程 ➢ 二、中国传媒经济学的演进历程
一、传媒经济学的三种研究视角 (一)微观经济学视角
微观经济学取向的传媒经济研究将传媒经济学视为微观经济学和产业经济学在传媒领 域的延伸。
在抽象掉传媒的一些特殊性之后,传媒机构与传媒受众的经济行为可以用微观经济学 的视角加以解剖,传媒产业内部的组织问题也可以从产业经济学的角度加以研究,这一点是没 有什么疑义的。
从高频和高中心度关键词来看,传媒产业和市场、报业、媒介融合、新媒体和广告是受到 研究者们较多关注的研究对象和问题。
从传媒经济研究者与合作网络来看,与一般学科的平均水平相比,传媒经济学核心研究 者的群体规模较小,有80%以上的研究者在12年间仅发表了1篇被引频次达到6次及以上的论文。
从研究的无形场域即论文发表的期刊来看,发表于《新闻记者》《当代传播》和《新闻 界》上的传媒经济类论文数量最多,这三本期刊较为集中地呈现了传媒经济的研究成果。
基于产业经济学的理论和方法,传媒经济学可以研究传媒市场的结构、变化和趋势, 传媒产业的环境,产业价值链,技术进步导致的产业变革等问题,也可以细化到各种类型的传 统媒介和新媒介产业。
一、传媒经济学的三种研究视角 (二)管理经济学视角
传媒经济的本质特性集中反映在以下方面:它具有独特的商业路径和经济模式;它具有 较为明显的公共性特征;它对于生产者和消费者来说,意义和价值(符号价值)功能十分突出。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矿产资源开发利用方案编写内容要求及审查大纲
矿产资源开发利用方案编写内容要求及《矿产资源开发利用方案》审查大纲一、概述
㈠矿区位置、隶属关系和企业性质。
如为改扩建矿山, 应说明矿山现状、
特点及存在的主要问题。
㈡编制依据
(1简述项目前期工作进展情况及与有关方面对项目的意向性协议情况。
(2 列出开发利用方案编制所依据的主要基础性资料的名称。
如经储量管理部门认定的矿区地质勘探报告、选矿试验报告、加工利用试验报告、工程地质初评资料、矿区水文资料和供水资料等。
对改、扩建矿山应有生产实际资料, 如矿山总平面现状图、矿床开拓系统图、采场现状图和主要采选设备清单等。
二、矿产品需求现状和预测
㈠该矿产在国内需求情况和市场供应情况
1、矿产品现状及加工利用趋向。
2、国内近、远期的需求量及主要销向预测。
㈡产品价格分析
1、国内矿产品价格现状。
2、矿产品价格稳定性及变化趋势。
三、矿产资源概况
㈠矿区总体概况
1、矿区总体规划情况。
2、矿区矿产资源概况。
3、该设计与矿区总体开发的关系。
㈡该设计项目的资源概况
1、矿床地质及构造特征。
2、矿床开采技术条件及水文地质条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