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互联网+”指数报告(2018)》

合集下载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数字中国篇

2017年“互联网+”指数保持平稳快速增长,广东、江苏、浙江、北京、山东总指数位居前五。

数字经济快速渗透。根据“互联网+”指数估算,2017年全国数字经济体量为26.70万亿元人民币,较去年同期的22.77万亿元增长17.24%。数字经济占国内生产总值(GDP)的比重由30.61%上升至32.28%。

数字中国脉动地图显示数字技术渗透呈现明显的区域辐射特点,国家级和区域级中心城市周边地区增速明显快于其他地区。同时,中西部地区正在形成数字经济新的增长极、增长带。

数字化先行城市和数字后线城市发展阶段不同。数字一、二线城市的数字化过程已经深层次地进入到产业领域,而在后线城市,数字化应用场景仍然停留在高频刚需的政务服务和文化生活等领域。

数字发展不均衡状况在一定程度上得到了改善。2017年,中国的数字化基尼系数为0.59,属于相对不均衡的状态,但相较2016年的0.62已经有了一定的下降,数字后线城市正在发力赶超。

数字中国脉动地图

数字中国是国家领导人在十九大报告中首次明确提出的重大发展战略。以云计算、大数据、移动互联为代表的数字技术应用不再局限于经济领域,而是广泛渗透进入公共服务、社会发展、人民生活的方方面面,需要宏观协调、总体把控、融合发展。

1. 数字中国发展

中国社会主义建设进入新时代,中国的数字经济和数字政务、数字生活发展也进入新阶段。在这样的时代背景之下,在过去三年的数据积累基础之上,研究团队调整了以往“互联网+”指数的理论框架和组成结构,在上期“互联网+”指数基础上重组整合出数字经济、数字政务、数字生活、数字文化四个分指数,编制出新一期,即第四期的的“互联网+”指数,力图全面呈现数字中国的脉动地图。

•数字经济总量持续扩张

根据研究团队的测算,2017年全国数字经济体量为26.70万亿元人民币,较去年同期的22.77万亿元人民币增长17.24%。相比之下,2017年我国GDP的增速为6.9%。数字经济占GDP比例也因此较去年上升1.67个百分点至32.28%。说明数字技术在经济领域的渗透率不断提升,符合“高质量”增长的要求。

总体看,按照新的框架体系计算,2017年“互联网+”指数总和为348.69点,较上一年度增长126.16点。

具体看“互联网+”指数的省份分布,广东省连续三年排名第一,江苏省、浙江省紧随其后,三省总和占全国的33.1%。北京市和山东省分列4、5位。河南省表现出色,从去年的11名上升至第8名。

具体到城市,深圳市、广州市、北京市位列三甲。成都市、武汉市、重庆市与北上广深四个一线城市的差距逐渐缩小。长沙市再接再砺,跻身全国前十。

•增长的区域辐射效应

从“互联网+”指数的增速来看,内蒙古、河南增幅最大,分别为97.03%以及91.85%。广西、山东增速也超过80%,这四个省、自治区的排名位次都上升3位以上。从排名动态变化中可以看到,在全国经济社会整体快速数字化的背景下,发展如逆水行舟,稍慢就等于排名后退。

从城市增幅看,2017年,数字中国发展具有明显的地域辐射效应。

以长三角、广深、厦门、川渝、武汉、长沙、济南、郑州、西安、沈阳这些城市为局部核心,其周边城市的增幅均表现良好,反映在数字中国脉动地图中,可以看到华北、川渝、两湖、珠三角、苏浙一带红色明显。

说明以指数高净增值区域为核心,带动效应明显。更为可喜的是,这些增长极正在由东部大省向中西部延伸。

2. 数字中国城市分层和数字基尼系数

•中国城市数字化分层

研究团队依据指数框架的主要维度,通过聚类分析得到全国351个城市在数字中国地图上的分层结构,共五层。

•由政务驱动转向产业驱动

比较不同层次城市的数字经济、数字政务、数字生活和数字文化占比,不难发现,数字化越发达的城市,其数字经济占总指数比例越高,反之,后线城市中数字政务、数字文化和数字生活等基础性服务占比显著高于较为发达城市。

具体看,由一线城市到五线城市,数字经济分指数的占比从76.17%下降到33.02%,数字政务分指数从11.86%上升到49.18%。

将高频刚需的数字政务和数字生活指数除以数字中国总指数,得到不同层次的城市的这一比值差异显著,数字一、二线城市的数字化过程已经渗透进入到较深层次的产业领域,而在后线城市,数字化场景仍然停留在刚需的政务服务、文化生活等领域。

未来,随着城市的数字化进程,数字经济会逐步取代数字政务成为后线城市数字化进程的主要推手。也从另一个方面证明,我国的数字化进程大致为一个从数字政务为主导,逐步转向数字经济主导的过程。

•数字基尼系数

我国数字化发展水平不均衡程度较高。

“互联网+”指数中,4个一线城市占比为20.24%,12个数字二线城市占比为19.89%,而包含65和249个城市的四、五线城市占比分别只有20.01%和27.08%,显示现阶段我国数字化发展显著集中于头部城市,后线城市与头部城市的差距明显。

为了进一步刻画数字化发展不均衡的状况,我们将所有城市的“互联网+”指数进行排序,并以此来计算数字基尼系数来衡量我国各地区数字化发展不均衡的程度。数据显示,2017年,中国的数字基尼系数为0.59,属于相对不均衡的状态。

进一步的计算显示,2017年的数字基尼系数相较2016年的0.62已经有了一定的下降,表明我国的数字发展不均衡状况在一定程度上得到了改善。

数字三、四、五线城市2017年增速分别为38.33%、47.28%以及49.87%,均大幅高于一线城市的15.26%,显示出后线城市数字化建设的强劲动力。尤其是数字五线城市在2016年增速不及二三四线城市的情况下,2017年展现出了加速赶超的态势。

由此可见,虽然数字后线城市距离头部城市的绝对量仍然差距比较大,但是后线城市指数增长更快、潜力很强。随着后线城市的逐渐发力,数字鸿沟开始呈现出弥合的趋势。

数字经济篇

全国数字经济分指数总体保持平稳快速增长,广东、江苏、浙江、北京、福建位居省级排名前五。

数字后线城市数字经济分指数增速领先全国平均水平,与数字一二线城市数字经济发展的差距呈现出逐渐缩小的态势。

细分产业发展态势出现分化,医疗、文化娱乐、教育指数增长继续领跑所有行业。

数字产业绝对体量呈现东高西低的局面,但是西部、中部地区增速更快,对东部地区形成追赶的态势。

数字产业的发展对于数字文化、数字生活领域活跃度的提升有着积极的作用。

2017年云计算增长迅速,用云量地理集中度相去年有明显的下降,说明云计算开始加速渗透入数字三、四线城市。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