解析基础教育中的“二年级现象”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解析基础教育中的“二年级现象”
作者:马广柏
来源:《教学与管理(理论版)》2009年第03期
一、“小二现象”——小学二年级是人生“养成”与否的一个分水岭
小学教育又称“养成教育”,学生在二年级及二年级之前已经知道:上课是要认真听讲、作业是要及时完成、劳动要积极参加、上学不能迟到、见到老师要说“老师好”、回到家里要告诉家长“我回来了!”犯了错误会主动说“对不起!”……当学生能把这些“小事情”做好并变成一种“行为自觉”时,其良好的“行为习惯”就已经养成!这些习惯将会逐步演变为一种“品质”,从而使他受益终生!对这些学生来说,二年级以后的几年小学教育都是对已经养成的“习惯”的巩固、提高与拓展,是今后“品学兼优”的坚实基础!
反之,那些在二年级依然没有养成上述习惯的学生,虽然在老师及家长的教育下有所改善或提高,甚至有不计其数“差”转“优”的成功例子,但是,即便是这样,老师和家长在以后的几年小学生活中的“教育付出”也是惊人的!更何况许多学生行为习惯的“改善”有限,并容易出现“反复”,有的学生不得不“带病上路”,走进中学、走向社会,诸如“注意力不集中”、“做事马虎”、“学习偷懒”、“缺乏礼貌”、“说谎”等等“恶习”甚至会危害一生!这就是通常所说的“习惯决定命运”!从这个意义上来说,小学二年级是人生“养成”与否的一个分水岭,也是人生命运的一个“风向标”!这从一个侧面说明:“卓越”不仅是一种品质,更是一种“习惯”!
但是,我们的教师或家长乃至社会对这个问题的认识是大相径庭!总认为“还未到规范学习的时候”!有时甚至将孩子的“不守规矩”当成“笑话”,尤其是“隔辈教育”的孩子更会养成“想干啥就干啥”、自私、放任等不良行为习惯!当这些学生进入小学高年级或中学后,他们或是出现“学习问题”,或是出现“行为问题”,教师或家长要改变其“习惯”的各种努力都显得或“力不从心”或“收效甚微”!固然小学其他各年级学生的“可塑性”教育成就斐然,但是人们尤其是家长和教师对“关键二年级”必须要有足够的认识!
因此,对教师或家长来说,要抓好二年级及二年级以前的教育,要充分利用学生学习的“游戏”特征,坚持不懈地让学生“遵守游戏规则”,就可以达到应有的教育教学效果!
二、“初二现象”——初中二年级是人生“出众”与否的一个分水岭
由于学生学习的“复述”性特征,使小学教育阶段学生的学习成绩“差距不大”,学生成绩“优秀率”很高甚至“双百率”很高是小学教学的一个显著特点。但当学生进入初中后,尤其是在初中二年级结束时,班级学生会出现明显的“两极分化”现象:学生成绩优劣差距很大,而处“中间阶段”的成绩越来越少!换言之,班级里基本上除了“好生”就是“差生”!更为可怕的是,不仅老师和家长均对这些“差生”失去信心,学生自己也多是“认定自己不是学习的料”,使其到初三时因“再努力也无效”从而选择“放弃”!在我国目前实行“九年制义务教育”的前提下,这些学生只得走向社会或学习简单技术,从事“简单劳动”,从而使自己人生“出众”的可能微乎其微!所以说初中二年级是人生“出众”与否的一个分水岭。
造成上述现象的原因太多,但是主要包括以下几个方面。
首先,初中阶段的“学习”、“教学”与“升学”的模式发生了根本性变化,当未能及时适应的学生适应后“已经晚了”。一方面,学生学习科目增多、难度增大、任务加重、时间延长;另一方面,教师教学新知识增多、新技术增多、课堂容量加大、课程进度加快、量化评价频繁;再加上新学校、新老师、新同学、新的学习模式、新的行为规范等“新鲜感”尚未过去,时间已经过去大半,初中二年级之后,这些“反应迟钝”的学生就面临着人生的第一次抉择——走“中考独木桥”——残酷的“升学竞争”,有的就失去了“进一步接受优质高中教育”的机会。
其次,初中学生尤其是初二学生的“生理”与“心理”的特征发生了根本性变化,当未能及时调整的学生调整后“已经晚了”。学习压力、升学压力以及随之而来的青春期更使学生的“生理”与“心理”发生了根本性变化所产生的“无所适从”的压力与困惑,“成人感增强”、“独立性增加”、“尊重的需要加大”、“朦胧的骚动感递增”与“身心发展不协调”、“知行能力不统一”、“成熟与幼稚同在”等等因素与矛盾构成了“成长的烦恼”,其往往因得不到及时疏导而由“叛逆意识”演变成“叛逆行为”!加上小学阶段“养成教育”的不足或缺失,使他们往往由“学生问题”变成“问题学生”!在学生群体中逐步被“边缘化”,当这些学生进入初三阶段时即便“想赶上去”也“难以奏效”,逐步走向落伍直至被淘汰。
所以,及时排解学生的“成长烦恼”,彻底克服小学阶段“养成教育”的缺失与不足,是学校教师及学生家长在初二结束前必须完成的艰巨而又繁重的首要教育任务!
三、“高二现象”——高中二年级是人生“优秀”与否的一个分水岭
我国实行“九年制义务教育”意味着,要继续接受优质教育就要接受竞争,这也是我国学校教育的另一项功能:选拔人才。尤其是“高中优质教育资源的不足”与“社会实际需求不断增大”的矛盾比较突出时,竞争就更加激烈与残酷!它的直接结果是,部分进入高中阶段学习的学生
其“学习成绩”整齐划一。但是,经过二年的学习后,学生的学习成绩却表现出较大差异:一部分学生的学习成绩稳步提高,另一部分学生的学习成绩忽高忽低飘浮不定,还有一部分学生的学习成绩走向下游。在走进高三、高考气氛弥漫四周时,这些中下等成绩的学生也受或家长或老师或“学习氛围”等因素的影响,同样走向迎考的战场去作最后的“拼搏”与“冲刺”,但他们所付出的努力和实际学习效果差距太大,总有一种“找不到着力点”、“使不上劲”的感觉,当其中的部分学生通过实践证明自己“无回天之力”“不能扭转乾坤”时,只好选择“碰运气”或干脆“放弃”!他们或是没有考上“自己理想的大学”或是被高校“拒之门外”!尤其是后者,不得不接受“第二次被分流出局”的结果!如果处理不当,他们可能要永远失去接受高等教育的机会,在人生的发展历程中,要想在同龄人中成为“优秀”者或“佼佼者”的可能性已经变得“非常渺茫”了。
对此,从“结果”来看,似乎是这些学生在“高三阶段没有学好”或“没有冲刺上去”,因此有学者认为“高三是人生分流期”。但笔者认为,根据“过程论”的观点来看,“高三的分流”只是“结果”及“形式”,而实际上“本质”与“内涵”的分流早在高二结束之前就已经形成!这是由“认知”与“成长”的客观规律所决定的。
如前所言,进入高中阶段学习的学生,在“生理上”已经完全“成人化”,在“心理上”已经具有“社会性”,在“情感世界”已经“趋于成熟”甚至是“丰富多彩”!他们的“世界观”、“价值观”已初步形成。但是,他们的“正义感”与“批判性”在“诱惑”面前往往表现得“比较脆弱”;他们的“成人感”与“责任感”在“挫折”面前往往表现得“比较有限”;他们的“目标意识”与“职业意识”在“意志”面前往往表现得“比较苍白”!凡此种种,高中阶段尤其是在高二结束之前的学习,虽然受知识量增加、难度增大等“智力因素”的影响,其他“社会属性”范畴的“非智力因素”影响更大!诸如“家庭的变故”、“友谊的纷争”、“学习竞争的暂时失利”、“初恋的期待与失恋的打击”、“生活条件与社会资源的差异”、“重要他人的态度变化”等等,都可能成为“影响学习”的动因!
因此,对学校教育教学而言,在高二及高二之前不仅要加强对学生的学习方法与学习态度的培养,而且要强化对学生生活态度与生活能力的培养,这是解决高中学生分流问题的关键所在!
综上所述,基础教育阶段的“二年级现象”是客观的。当中小学生掌握其客观原理并将“人生目标与理想”体现在“行为过程”之中时,这种“二年级现象”就会变为“二年级规律”,成为人们成长与发展的“航标”;反之,当人们不解其客观原理并将“人生目标与理想”体现在“行为结果”之中时,这种“二年级现象”就会变为人们成长与发展的“二年级咒语”!虽然有的学校将基础教育按照1至12年级排序时分别将“初二”和“高二”说成是8年级和11年级,但各教育阶段教育群体的特殊性和教育主体的差异性是一种客观存在,所以,其“二年级现象”依然具有客观性、同样性与普遍意义。
“过程论”让我们明白:过程在本质上是创造,一切过程都面向无数的可能性,都可能具有一种更为根本的新质,实现这种新质的重要前提就是要超越过去。而这种理念对“二年级”以后的各级各类教育同样有指导意义!从这个角度来说,“二年级现象”不是对二年级以后的其他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