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课外阅读】《我与地坛》之鉴赏1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课外阅读】《我与地坛》之鉴赏1
史铁生的《我与地坛》是一篇在当代非常难得的,值得反复吟读的优美散文。
读完他的这篇作品后,我的内心一阵震撼,不仅仅因为文章语言的优美,更因为被字里行间所折射出的人格魅力所折服。
文章处处闪现着生命本色之美,处处洋溢着对母亲的赞美。
下面我将从这两方面发一己之拙见。
一、生命本色之美
人生在世,难免会遇到逆境,甚至要碰到生死抉择的关口。
怎样抉择?怎样面对?是一个极为沉重的话题。
司马迁为完成《史记》,忍辱苟活,因为他知道“人固有一死,或重于泰山,或轻于鸿毛”。
文天祥面对再次被捕,从容就义,因为他想到的是“人生自古谁无死?留取丹心照汗青”。
那么,面对人生的这一课题,史铁生又作何回答呢?
史铁生以极朴素动人的语言讲述自己的经历和所思。
全部讲述所围绕的核心是有关生命本身的问题:人该怎样来看待生命中的苦难。
这问题的提出首先是由于他自身经历中的残酷事件,即“活到最狂妄的年龄上忽地废了双脚”。
这使他的命运顿时与他人判然有别。
史铁生也曾彷徨,也曾苦闷,“找不到工作,找不到去路。
忽然间几乎什么都找不到了”,正是在这种情况下,史铁生走进了地坛。
在人口密集、车马喧嚣的大都市,地坛那世外桃源般的宁静给史铁生提供了一个冷静沉思的环境,即“在那样一个安谧、沉寂荒芜的背景上,最容易展开对生命的思考”。
他感悟到自己的心里与这荒国产生了神秘契合。
在他眼前,昆虫、草木、甚至连生命都算不上的“露水”,它们是那样卑微弱小,但仍勇敢顽强地活着,按照自己的方式和生存法则活着,全无在意自己栖息地的“荒芜”,反而是由于它们的存在,倒使这里不再衰败。
这样的观察使史铁生达到了物我合一的从容,于是“这样想了好几年,最后事情终于弄明白了:一个人,出生了,这就不再是一个可以辩论的问题,而只是上帝交给他似的一个事实”。
这便是生命个体的必然真相,即生不由自己决定,死也不该由自己决定,人活着就应该顺应自然。
当一个人能够豁达地面对死亡,以平静的心态看待和谈论死亡的时候,他同时就获得了坚强活下去的自信。
带着这种心胸在去观察,夕阳的灿烂、雨燕的高歌、孩子的脚印、苍黑的古柏、暴雨中草木泥土的气味、秋风里落叶的味道,都贯注着“我”对生命的热爱和对人生应该有所作为似的信念。
二、崇高母爱之美
子女若似山边草,在母亲心中也象珠宝。
儿子的不幸,在母亲那里是加倍了的。
母亲对
儿子是理解和尊重的。
她理解儿子在特殊境遇中的烦躁、任性,用宽恕、顺从给儿子以尊重,心里却承受着超过儿子百倍的痛苦。
她兼有痛苦与惊恐,祷求儿子能好好地活下去。
然而,母亲内心的斗争是何等的激烈,“可她又确信一个人不能仅仅是活着,儿子得有一条路走向自己的幸福,而这条路呢?没有谁能保证她的儿子终于能找到”。
母亲是矛盾的,从感情上讲,她不放心儿子到地坛去,那是一个脱离了她视线让她力不能及的地方。
“有一回我摇车出了小院,想起了一件什么事又返身回来,看见母亲仍站在原地,还是送我走时的姿势,望着我拐出小院去的那处墙角,对我的回来竟一时没有反应”;从理智上,她感到儿子需要地坛,需要一处可以在独处中完成人生再认识的地方。
“她说:‘出去活动活动,去地坛看看书,我说这挺好'母亲的这话实际上是自我安慰,是暗自祷告”。
所以,她一方面有心忡忡,一方面深明大义。
她需要反复说服自己才能看着儿子隐入地坛。
母亲作对了选择,使儿子得以在地坛治愈了灵魂,然而母亲却为此押上了她最大的赌注:“如果他真的要在园子里出了什么事,这苦难也只好我来承担。
”作者在《秋天的怀念》中也说到,当作者暴躁砸东西时,“母亲这时悄悄地躲出去,在我看不见地地方偷偷地听着我的动静”,她隐藏着内心的痛苦,鼓励说:“咱娘儿俩在一块儿,好好儿活……”母亲完全是在这种苦难中度完了自己的余生。
史铁生曾伤心而怨恨地想:“莫非她来此世上只是为了替儿子担忧?”母亲为儿子操碎了心,而儿子却对母亲有过许多追悔莫及的事:听任母亲步履茫然地在园中找自己而不愿开口叫她。
母亲的爱是一种艰难、坚韧而毫不张扬的爱,也正是这种沉默和深厚的爱使作者读懂了母亲,使作者有了活下去的精神支柱和经验储备。
史铁生《我与地坛》之鉴赏2
突出重围——读史铁生《我与地坛》
青年是一首诗,这是因为处在这个年龄段的生命总有着绚丽多姿的梦想和火一样燃烧的激
情。
而史铁生却在“最狂妄的年龄上忽的残废了双腿”。
诗化的岁月瞬间凝固成冰冷的现
实,他一度徘徊在生与死的边缘。
终于有一天,他把轮椅摇进了地坛,在这古老而又充满
无限生机的古园里,史铁生找到了自己精神安栖的家园。
他同自然对话,他同自己对话,
倾听心灵的声音,感悟生命的真谛,最终参悟了命运的玄机,完成了生命中最为壮丽的一
次突围,而这次突围的过程,竟长达十五年。
当失魂落魄的史铁生进入地坛时,他看到的是剥蚀的琉璃,淡褪的朱红,一段段坍圯的高墙,散落了的玉砌雕栏,萋萋的野草荒藤。
这是一个在光阴的流逝中青春不再的古园
,荒凉萧瑟,又笼罩在夕阳的余辉中,因此更沉寂更沧桑,这一切同他灰暗的情绪形成了
契合,使他产生了“这古园仿佛就是为了等我,而历尽沧桑地在那儿等待了四百多年”的
心理。
经历了人生的一次巨大的劫难,他只想逃开这个喧嚣的世界,而地坛的宁静与沧桑
,也使得他能看到时间流逝的痕迹,梳理自己纷乱的思绪,窥看自己的心魂,叩问命运的
玄机。
真正地融入地坛,将地坛作为生命的一部分。
史铁生从破败的背后看到了蓬勃的生机。
“
蜂儿如一朵小雾稳稳地停在半空;蚂蚁摇头晃脑捋着触须,猛然间想透了什么,转身疾行
而去;瓢虫爬得不耐烦了,累了祈祷一回便支开翅膀,忽悠一下升空了;树干上留着一只
蝉蜕,寂寞如一间空屋;露水在草叶上滚动,聚集,压弯了草叶轰然坠地摔开万道金光。
”“满园子都是草木竟相生长弄出的响动,悉悉碎碎片刻不息。
”时间是无情的,他改变着一切,而地坛虽然在时光中也失去了很多东西,比如浮华的人工装饰,可是有一种东西
却永远也不会消失,那就是地坛中生生不息的生命的律动。
无论蚂蚁还是小蜂,都只是一
些小生命,但是它们才是地坛真正的拥有者,它们的蓬勃的活力,生与灭,动与静,都是
那么自然而然,都在诠释着生命的内容。
换言之,不管时光如何以其强大的力量摧生命
老
去,地坛中的生命本色之美却是永远不变的。
这一切都在启迪着史铁生,并最终使他从死
亡的阴影中走出来,得到了有关生命的启示:一个人,出生了,就不在是一个可以辩论的
问题,而是上帝交给他的一个事实;上帝在交给我们这个事实的时候,已经顺便保证了它
的结果,所以死是一件不必急于求成的事,死是一个必然会降临的节日。
经历了生死抉择的史铁生又开始考虑如何活着的问题,在他的眼中,地坛是美丽的,每一
个季节都有着自己的风景,不管是祭坛石门中的落日,把天地都叫喊得苍凉的雨燕,还是
秋风中飘摇歌舞的落叶,冬天雪地上孩子的脚印,每一种色彩,每一种声音,每一种味道
都在为地坛增添着魅力。
正是这一个个生命的细节组成了美丽的古园,正是这一个个瞬间
铸就了地坛永恒的精彩。
而这些又在启示着史铁生:活着,就是要给世界一份精彩,生命
的真谛就在这里。
神奇的地坛,以其无声而睿智的语言,为史铁生撑起了生命的诺亚方舟。
摇着轮椅的史铁生寻寻觅觅,但是他再也找不到那个熟悉的身影了,母亲在49岁那年猝然
去世之后,他才开始反省自己。
这么多年来,他一直认为自己是世界上最不幸的一个,却
从没想到其实母亲的心头负荷着双倍的苦难,她有一个双腿残疾的儿子,她宁愿残疾的是
自己而不是儿子,可是这件事无法替代;她想只要儿子能活下去,哪怕自己去死呢也行,可她又确信儿子不能只是活着,他该有一条路走向自己的幸福,这条路一定要儿子自己去
找去闯,她也无法替代。
大爱无言,当她将儿子送出院门,带着痛苦、惊恐,以最低限度
的祈求等待儿子归来的时候;当她端着眼镜,在地坛中寻找儿子又不愿让他发现的时候;
当她步子急促地经过过儿子藏身的树丛的时候,沉溺于痛苦中的史铁生却忽略了始终伴随
着他的默默的身影。
母爱是一条河,源长、清碧、温雅、节亮,不会掀起巨大的波澜,但
是每一滴水珠都流淌着无尽的关爱。
史铁生的母亲是世界上“活的最苦的母亲”,史铁生
伤心而怨恨地想,“莫非她来此世上只是为了替儿子担忧”。
看来,命运的造就也就决定了角色的分配和承担的方式,有些人仿佛生来就是为了承受苦难,在苦难中默默地忍受着
命运的重压。
苦难像一块无比巨大的石头躺在她的面前,而她只是像西方神话中的西西弗
一样,咬紧牙关,将它推上山顶,看着它又一次地无情地滑落,又开始新一次的拚搏。
她
从来没有向命运乞求过、抱怨过什么,而是默默的面对着它,用接受来反抗,用反抗来显
示个人的尊严。
母亲在史铁生的心中为生活者树立了一座不朽的丰碑,因此,当史铁生用
笔撞开一条路,开始走向成功的时候,母亲的聪慧、坚妨和毫不张扬的爱在他心中成了永
不褪色的回忆,而“子欲养而亲不在”就成了他心中抹不去的痛。
他终于发现:在地坛的
每一寸土地上,不只是有自己的思考的痕迹,这里的每一寸空间,还流淌着母亲的爱。
当史铁生失去双腿的那一刻,当他认为自己生命中的其他战场业已尘埃落定之后,他就有
了一个与众不同的视角来观照世界万象,于是他看到了不同的人生风景:那对相偎相依的
中年夫妇,他们十五年如一日,风雨无阻地在地坛中散步,真挚的爱情足可以和时间抗
衡
;那位唱歌的小伙子,每天到地坛中唱歌。
生命中有这样的激情,不管能不能得到结果,快乐地歌唱本身就是令人钦佩的;那位喝酒的老头儿,悠闲地在园子中消磨时光,那种从
容的生命气度也真让人羡慕;那个捕鸟的汉子,等待着一种奇特罕见的鸟,也许明天等到
,也许永远都等不到,但人活着,有了一个梦想,有一份信念,有一份执着,便称得上是
富有了;还有那位素朴而优雅的女工程师,在园中穿行,宛若一首轻快的《献给艾丽丝》,诗意的的人生,诗意的栖居又给人多少丰富的联想;那位长跑家,他无论如何都无法摆
脱“失败”的宿命。
这里,无论是爱情的坚贞,还是歌唱的激情,无论是悠闲自得的从容
,还是等待的执著以是生命中的诗意与神秘,和时时与成功的金马车擦肩而过的无奈,都
是完整人生的组成部分,有了它们,人生才不会苍白。
史铁生说:“其实,人这一生能得
到什么呢?只有过程,只有注满在这个过程中的心情。
所以,一定要注满好心情。
但你要
是逃避困境——但困境可并不躲开你,你要是封闭自己,你要总是整天看什么都不顺眼,你要是不在爱和友谊之中,而是在愁恨交加之中,你想你能有什么好心情呢?其实,爱、友谊、快乐,都是一种智慧。
”而那位弱智的少女的故事,则不但在告诉我们,我们每一
个都没有权利歧视生命,而且诠释了一个哲理:这个世界上没有完美,完美不是一个地方
而只能永远是一个方向,每个人都是残缺的,而世界正是因了这份残缺才成就了自己的完
美。
史铁生说:“假如世界上没有了苦难,世界还能够存在么?要是没有愚钝,机智还有什么光荣呢?要是没了丑陋,漂亮又怎么维系自己的幸运?要是没有了恶劣和卑下,善良与
高尚又将如何界定自己又如何成为美德呢?要是没有了残疾,健全会否因其司空见惯而变
得腻烦和乏味呢?我常梦想着在人间彻底消灭残疾,但可以相信,那时将由患病者代替残
疾人去承担同样的苦难。
如果能够把疾病也全数消灭,那么这份苦难又将由像貌丑陋的人
去承担了。
就算我们连丑陋,连愚昧和卑鄙和一切我们所不喜欢的事物和行为,也都可以
统统消灭掉,所有的人都一样健康、漂亮、聪慧、高尚,结果会怎样呢?怕是人间的剧目
就全要收场了,一个失去差别的世界将是一条死水,是一块没有感觉没有肥力的沙漠。
”
是的,也许正是因为潘多拉的那个打开的盒子,世界才不会因为有了太多美好的东西而变
得苍白。
因为苦难的来临,人们的拼搏才被镀上了一层悲壮的色彩,他们的生命故事才更
加令人感动。
缺乏苦难,人生将剥落全部光彩,幸福更无从谈起。
但对生命的个体来说,苦难终究是我们竭尽全力想要拒绝的一片黑色,是我们千方百计想要逃离的一方泥淖。
于
是,矛盾产生了,当不幸的命运已经为你规定了承受苦难的角色,那么应该如何去面对?
或者说,如何找到一条救赎之路呢?
他静静地坐在这个古老的园子里,坐在交响乐一样动人的地坛的四季里,如同几千年前那
位部落的王子坐在菩提树下一样沉思着,这已经不再是他个人的问题了,这是芸芸众生共
同关注的话题。
终于,他看到了包容了任何孤独的个体生命在内的更大的生命本相,在那
漆黑的祭坛里,他听到唢呐声在星光寥寥的夜空里低吟高唱,时而悲怆时而欢快,时而缠
绵时而苍凉,它响在过去,响在现在,响在未来,回旋飘转亘古不散。
人生,人生不也是
这样的一曲永远的唢呐吗?高高低低、起起伏伏、曲曲折折,有苍凉也有欢快,有壮烈也
有低沉。
生命属于我们只有一次,时间不会为我们的欢笑或泪水停留。
在这里个人已不再
是个人,个人的局限也不再成为问题,个人的苦难已为全体存在所包容。
滴水有限,江河永恒。
三毛说“心之如何,有如万丈迷津,遥亘千里,其间并无舟子可以渡人,除非自渡,他人
爱莫能助”,十五年,对拯救一个生命来说,也许是太漫长了。
幸运的是,史铁生对于生
命的追问终于有了一个答案:人生就是一场舞蹈,围绕着欲望旋转的永恒的生命之舞,当
我们投入到这一场永无终结的生命之舞之中的时候,所有的对不幸的超越便成为了必然。
有了这样的思想,我们便会用一种平和的目光看待苦难,苏轼词云:人有悲欢离合,月有
阴晴圆缺,此事古难全。
在智者的眼中,月圆是画,月缺是诗,快乐和悲伤都是人生中不
可或缺的风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