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西文化差异与英语教学共6页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中西文化差异与英语教学
外语教学的目的是要打好扎实的语言基础知识,在进行认真严格的听、说、读、写训练的基础上,培养运用外语的能力。
而交际能力离不开对所学语言国家文化的了解,学习一种语言必须要学习这种语言所代表的文化。
语言是各民族文化的表现与承载形式,它凝聚着各民族世代相传的社会意识、历史文化、风俗习惯等各方面的特征。
不同语言不仅反映着文化的发展变化,同时也折射出文化的差异。
一、语言差异与文化积淀
我们可以发现这样的现象,某些词汇或概念在不同民族语言中会产生不同的情感色彩。
如:ambition一词,本身具有褒贬两种含义,而在中西两种文化的语境中则呈现不同的意义。
中国人用其贬义,表示“野心勃勃”,而英美人则取其褒义,表示“雄心壮志”。
Aggressive一词,中国人常用来形容某人“挑衅”“好斗”,而美国人则用来形容某人“进取上进,有开拓精神”。
语言差异的形成,根本在于社会历史文化的积淀。
在中国两千多年的封建社会历史的过程中,儒家思想一直占据着根深蒂固的统治地位,对中国社会产生了极为深远的影响。
例如,人生处世,要体现出仁、义、礼、智、信的思想道德观念;言谈举止要遵循温、良、恭、俭、让的行为风范,反对过分地表现自我,不允许把个人价值凌驾于群体利益之上。
因此说中国文化体现出浓厚的群体性征。
而西方国家价值观的形成至少可追溯到文艺复兴运动。
文艺复兴的指导思想是人文主义,即以崇尚个人为中心,宣扬个人主义至上,竭力发展自己表现自我。
生活中人们崇拜的是“强者”、
“英雄”,崇尚个人价值凌驾于群体之上。
在英语中就有许多以自我(selfp)为中心的词汇,如self-absorption (自我专注)、
self-admiration(自我赞赏)、self-image (自我形象)等等。
因此说西方文化体现出明显的个体性征。
从中西语言的的运用上可以看出,文化的不同带来价值观念也不尽相同。
如old一词。
中国人历来就有“尊老敬老”的传统。
“老”在中文里表达尊敬的概念,如老祖宗,老爷爷,老先生等。
就连称呼中的“老张”,“老王”,也透着尊敬和亲热,而“张老”“王老”更是凸现着尊崇意味。
中国人往往以年龄大为荣,如“姜还是老的辣”,体现出长者之智慧和威望。
然而,在西方国家极少有人愿意倚老卖老。
“old”不过是“落伍”、“不中用”的代名词。
在西方文化中,人们把年龄作为个人极为重要的隐私看待。
尤其是女士,更忌讳别人问自己的年龄。
同样的一件事物,由于文化习俗的不同,其语言表达也大相径庭。
如在中国,“龙(dragon)”是我们的精神图腾,是吉祥和权力的象征,中国人也以作为龙的传人而备感自豪,然而在西方人眼中,对“龙”就没有这份特殊的情感,甚至将“龙”理解为一种张牙舞爪的可怕怪物。
中国人蔑视狗,因而有“走狗”、“狗腿子”、“狗东西”、“赖皮狗”、“狗急跳墙”、“狗仗人势”、“狗眼看人低”等说法。
而在西方国家,人们则欣赏狗的勇敢和忠诚,对狗的赞誉也屡见不鲜,常常以狗喻人。
如a luck dog(幸运儿),love me,love my dog(爱屋及乌),Every dog has his day.(凡人皆有得意日)。
形容人“病得厉害”用sickas a dog. “累极了”是dog―tired.
中西方的文化差异除了表现在价值观、习俗等方面外,还表现在生存环境、宗教信仰、历史典故等许多方面。
从生存环境来看,英国是一个岛国,历史上航海业曾一度领先世界;而中国人在亚洲大陆繁衍生息,人们的生活离不开土地。
比喻花钱浪费,大手大脚,英语是spend money like lvater,而汉语是“挥金如土”。
英语中有许多与船和水有关的习语, miss the boat (错过机会)、to keep one’s head above water(奋力图存)、all at sea(不知所措)、fish in the air (缘木求鱼 )等等。
从宗教信仰来看,佛教传入中国已有一千多年的历史,与此有关的语言很多,如“借花献佛”“急时抱佛脚”等。
在西方许多国家,特别是在英美,人们信奉基督教,相关的有“God helps those who help themselves.(上帝帮助自助的人)”Go to hell.(下地狱吧)等。
从历史典故来看,英汉两种语言中有大量的词语是由历史典故形成的。
这些习语结构简单,意义深远,往往不能单从字面意义去理解和翻译。
如汉语的“名落孙山”、“叶公好龙”、“空城计” ;英语中
Achilles’heel(致命弱点),Penelope’s web(永远完不成的工作),a pandora’s box.(潘多拉之盒――灾难、麻烦、祸害的根源)等。
二、文化差异与英语教学
从以上的分析可以看出文化差异与语言密不可分。
作为英语老师,在英语教学中既要重视培养学生的语言能力,也要重视文化教育,从而真正提高学生听说读写能力和跨文化交际能力。
除了上边所提到的诸多因素之外,中西方文化差异给学生带来的问题还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1.称呼。
汉语中的亲属称谓有泛化使用的倾向,常用于非亲属之间:年轻人对长辈称“叔叔”“阿姨”;对平辈称“大哥”“大姐”。
但在英语中,亲属称谓不广泛地用于社交。
只有关系十分密切的情况下才使用此类亲属称谓且后面不带姓,只带名,如“Uncle Tom”。
又如学生知道teacher的含义是“老师”,也就相应地把“王老师”称为“Teacher Wang”。
其实,英语中teacher只是一种职业;汉语有尊师的传统,“教师”已不仅仅是一种职业,而成为一种对人的尊称。
由于这种文化上的差异,造成学生的简单理解:王老师=Teacher Wang等,英语国家的人听起来感觉不可思议。
2.寒暄。
对大多数西方人一般不问 How old are you? How much do you make? Are you married? 等问题,年龄、收入、婚姻状况、宗教信仰、家庭情况等话题属个人隐私范畴,忌讳别人问及。
西方人寒暄最频繁的话题是天气的状况或预测。
中国人见面三分熟,在半小时内,对方的家庭情况、个人状况便了解得清清楚楚。
寒暄中经常表示对对方的关心。
如“好久不见,你又长胖了。
” “你瘦了,要注意身体啊。
”如果西方人听到你说:“You are fat”或“You are so thin”等话语,即使彼此间熟悉,也会感到尴尬。
3.赞美。
在英语国家,赞美也常用来作为交谈的引子。
赞美的内容主要有个人的外貌,外表,新买的东西,个人财物,个人在某方面的出色的工作等。
通常称赞别人的外表时只称赞她努力打扮的结果,而不是她的天生丽质。
因此赞美别人发型的很多,赞美别人漂亮头发的很少。
对别人的赞美,最普通的回答是:Thank you.如:
A:Your skirt looks nice.
B:Thank you.
4.答谢。
一般来说,我们中国人在家族成员之间很少用“谢谢”。
如果用了,听起来会有种距离感。
而在英语国家“Thank you.”几乎用于一切场合,这是最起码的礼节。
所有人之间,即使父母与子女,兄弟姐妹之间也不例外。
当别人问是否要吃点或喝点什么时(Would you like something to eat / drink?),中国人通常习惯于客气一番,回答:“不用了。
”“别麻烦了。
”等。
按照英语国家的习惯,你若想要,就不必推辞,说声“Yes, please.” 若不想要,只要说“No,thanks.” 就行了。
这也充分体现了中国人含蓄和西方人直率的不同风格。
5.节日。
中国和英语国家的文化差异还显著地表现在节日方面。
除中国和英语国家共同的节日(如New Year’s Day)外,双方还各有自己独特的节日。
中国有the Spring Festival, the Dragon Boat Festival, Mid―Autumn Day等。
英语国家有”Valentine’s Day(情人节),Easter(复活节),April fool’s Day(愚人节),Thanks Giving Day(感恩节),Christmas Day(圣诞节)等。
中西方节日的风俗也很不相同。
如在节日里,对于别人送来的礼物,中国人往往要推辞一番,接受后一般也不急于当面打开。
而在英语文化中,人们对别人送的礼品,一般都要当面打开称赞一番,并
且欣然道谢。
6.思维习惯。
传统的中国人仿佛是面朝过去站着,把已经发生的事情看成是在前面,而把待发生的事情放在后面。
而英美人的说法则恰好相反。
例如某校一位外籍教师去资料室借书,临走时他用学得不多的汉语一本正经地对资料员说:“这些书我大前天还给你。
”把“大后天”说成“大前天”,不免引人发笑。
再如,中国人讲故事时会说“不过我们说到故事的后头去了”,而英美人这样说,“But we are getting ahead of the story.”
中西文化存在的差异远不止这些。
在英语教学中不能只单纯注意语言教学,而必须加强语言的文化渗透,重视语言文化差异对语言的影响。
只有这样,才能在实际中少走弯路,正确运用语言。
希望以上资料对你有所帮助,附励志名言3条::
1、世事忙忙如水流,休将名利挂心头。
粗茶淡饭随缘过,富贵荣华莫强求。
2、“我欲”是贫穷的标志。
事能常足,心常惬,人到无求品自高。
3、人生至恶是善谈人过;人生至愚恶闻己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