想“面面俱到”必然“面面不俱到”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想“面面俱到”必然“面面不俱到”
语文新课程标准明确提出:为适应和满足社会进步与学生自身发展的需要,语文教育必须在课程目标和内容、教学观念和学习方式、评价目的和方法等方面进行系统的改革。本人通过多年教学经验,结合新修订的课程标准感悟如下:
唉,这节课又没完成教学任务!
已经数不清这是我第几次这样叹息了。很多次正讲到关键时候,下课的铃声却不适时宜的响了起来,我只好草草收场,匆匆结课,而影响了教学效果,多少次怀着失败的心情,沮丧地走出课堂,这让我不由得不深入反思自己的教学行为了。
细细想来,其实不能责备学生反应慢,也不能责备学生与老师配合不好,问题就出在我不相信学生,不敢放手,不能大胆取舍,总想在每篇课文,甚至是每节课都面面俱到,想把所有的知识点都讲到,都让学生掌握,反而却“面面不俱到”。
比方说在讲《伤仲永》这篇文章时,我分二课时,第一课时,我想解决字词,介绍作者,要朗读课文,培养学生的朗读能力,还要翻译课文,掌握重点文言词语和句子,这个环节是在学生译文后,再归纳通假字,古今异义词、词类活用、一词多义等,复述故事情节;还要讨论几个问题。我的教学模式中还有课前三分钟演讲。另外,还有一个预习检查环节中比别人特殊的两个步骤:一是说说你初读课文后的收获或体会,目的是让学生先整体感知课文内容;二是提出三个你不懂或认为值得和大家探究的问题,目的是培养学生
发现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我归纳了一下,这就十多个环节,如果再加上我课前导入和明确学习目标,讲完课后的小结等这十几个环节,每个步骤如果三分钟,在课堂各个环节进行得非常顺利的情况下,才能勉强按计划完成授课任务,即使这样都不能进行当堂训练,何况课上还有学生讨论答题时间呢?还有很多偶发事件和未知的事情可能耽误几分钟呢?一节课总共45分钟,时间有限,怎么可能面面俱到呢?
经过分析,我觉得是自己过于贪多求全了,总是想在每篇课文每节课都把字词、作者、写作背景、课文结构、修辞手法、表达方式,写作技巧方方面面都讲全、讲深、讲细、讲透,惟恐有一方面讲不到有所遗漏而耽误了学生。经过反复实践,我尝试:
一是,侧重点要明显和有针对性,切忌眉毛胡子一把抓。
细细想来,其实每篇课文要讲的内容都很多,如果都讲深讲透,几天都讲不完,再说即使是你讲了,那枯燥、乏味、单调的讲解,学生能够保证都听会了吗?如果讲很多,学生一样都不会,还不如有重点的侧重一二个方面讲深、讲透让学生掌握的好。一篇课文会一个方面,一节课会一个知识点,积累起来就不少,总比每课讲很多方面,“蜻蜓点水”式的哪个知识点都讲透彻,讲多少节课下来学生一个方面都没掌握要强得多。
二是,发挥主观能动性和能力技巧培养,切忌捡了芝麻丢西瓜。我深深的体会到,教师上课时若贪多求全,若是想面面俱到,必然“面面不俱到”节节课如此,岂不“事倍功半”,最终劳而无功
吗?认识到这一点以后,我在以后的教学中,学生能解决的问题,我尽量少说多答疑,让学生自行解决,如字、词、文学常识、写作背景等,只让学生介绍即可,省了时间又培养了学生自主学习和搜集整理信息的能力,同时在每篇课文,我只侧重一、二个重点讲解,如在讲《安塞腰鼓》这篇课文时,我侧重朗读和写作技巧的赏析,在讲《观舞记》这篇课文时,我侧重于对作者介绍和课文语言美的赏析上,让学生掌握作者情况和如何把视觉上的美感用语言来表达出来,让人产生身临其境之感,这样学生就有了当堂巩固训练的时间了。而且当堂训练环节学生对场面描写的非常好,我设置了两个问题:一个是写《千手观音》的场面,一个是写杨丽萍《雀之灵》的场面。学生所进行的片段描写练习,让在场的听课老师都赞叹不已,这更让我坚定了一个信念:每节课不必求多求全,侧重一二个方面讲深、讲透,学生会一个方面都是成功!
现在我每节课所讲内容大多数都能预期完成,原因是我学会了取舍,这样学生学得快乐、自信,我也觉得轻松、满足。
老师们切记:一堂课想“面面俱到”必然“面面不俱到”。